第八章 统一战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473
颗粒名称: 第八章 统一战线
分类号: D262.2
页数: 6
页码: 981-9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84年3月,宁波市委批准海曙区区级党政机构改革方案,决定区委设5个部门,其中包括统一战线工作部(简称“统战部”)。这是海曙区第一次设置专门机构主管统战工作。统战部挂区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区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区政府侨务办公室、民族宗教事务办公室牌子。2002年6月,区工商联成立,和区委统战部合署办公。2006年,民族宗教事务局列入区政府序列,也和区委统战部合署办公。区委统战部初设时无内设机构,后陆续增设办公室、党派科作为内设机构。
关键词: 统一战线 海曙地区 改革

内容

1984年3月,市委批准海曙区区级党政机构改革方案,决定区委设5个部门,其中包括统一战线工作部(简称“统战部”)。这是海曙区第一次设置专门机构主管统战工作。统战部挂区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区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区政府侨务办公室、民族宗教事务办公室牌子。2002年6月,区工商联成立,和区委统战部合署办公。2006年,民族宗教事务局列入区政府序列,也和区委统战部合署办公。区委统战部初设时无内设机构,后陆续增设办公室、党派科作为内设机构。
  第一节 多党合作
  区委统战部设立后,按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同区内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建立直接联系制度。在区政协成立前,协助市政协做好辖区内政协委员推荐、考察和管理工作。协助区委做好党外干部的培养、考察和管理工作。1998年2月区政协成立后,区委统战部会同区委组织部积极慎重考察推荐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担任政协委员。2005年底,区委统战部召开第一次城区党派工作研讨会,就新形势下城区党派工作进行了专题研讨,形成工作思路。2007年,区委统战部增设党派科,配备专门人员,加强党派工作的处理和协调。至2008年底,区委统战部在境内建立了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11个。
  推荐任用民主党派干部。从2006年起,区委统战部会同区委组织部利用人大、政府、政协换届时机,加大对民主党派干部政治安排的比重,合理调整推荐民主党派成员在人大、政协中的比例。区人大代表中民主党派成员16名,占代表总数的8%,区政协委员中民主党派成员39名,占委员总数的21%。同时注重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民主党派干部担任领导职务,到2008年底,担任区级领导3人,处级领导2人。教育系统有9名民主党派干部走上校级领导岗位。加强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依托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通过考察培训,逐步建立一支有一定数量、年龄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好的无党派代表人士和民主党派干部队伍。
  支持民主党派工作。建立健全民主党派工作的运行机制。主要有区委、区政府与民主党派的重要情况通报制度,一年内至少安排3次情况通报。通过议案、提案发挥民主党派的议政功能。开展课题调研,先后有“关于海曙西部开发的对策研究”、“关于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下放后面临新情况的对策研究”等。建立政府有关部门同民主党派对口联系的制度。区教育局对口联系民盟海曙总支、民进海曙总支。区卫生局对口联系农工党海曙支部。区发展改革局对口联系民建海曙支部。区民政局、侨办对口联系致公党海曙综合支部。
  第二节 侨务工作
  机构变迁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海曙区和镇明区均无专门侨务机构,侨务工作由市有关部门直接管辖。1980年6月,区委所属各科改为部,侨务工作由宣传部分管。1984年海曙、镇明两区合并,区委设统战部,侨务工作由统战部兼管,各街道配备兼职分管干部。1989年10月31日,区政府设立侨务办公室(简称“区侨办”),负责办理各项侨务工作。
  侨情
  海曙作为侨乡宁波的中心城区,华侨资源比较丰富。由于“五口通商”,不少海曙人至上海、香港、澳门等地习商,然后再移居国外。解放后,也有人为了和海外亲人团聚而移居国外。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出国留学人员学有所成,有的回国创业发展,有的则继续在国外深造。据区侨办2008年的调查显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主要职业有工商实业、教育、科技、医药卫生、新闻等。
  政策落实
  “文化大革命”期间,侨务工作曾一度中断。侨眷与境外亲属或减少或断绝联系,侨眷受到不公正待遇。“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侨务工作重新列入各级领导部门议事日程,侨务政策重新得到落实。海曙、镇明两区侨务工作以做好侨眷、侨胞联络抚慰工作为主。各街道配置兼职分管侨务干部,成立侨眷联络组,街道干部和侨眷联络员以走访侨眷、召开侨眷座谈会、动员侨眷给海外亲属写信等手段,做好侨眷侨胞的感召工作,缝合“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心灵创伤。同时落实和保护侨胞侨眷权益。当年,清退114户侨眷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查抄折计价值115500元财物,退还被挤占私房774户、计7000多平方米。1985年初,知名“宁波帮”人士闻儒根的父亲在境内大沙泥街的3间租屋按政策归还。至1998年底,在市侨办帮助下,19户业主、32户住户,计948平方米的“换约续租”等侨房政策落实。
  联络联谊
  海曙区地处宁波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省、市重大贸易活动,诸如浙江贸易投资洽谈会、宁波国际服装节、甬港经济合作论坛等多在境内举办。为此,区委、区政府,特别是区侨办抓住机会宣传海曙、扩大影响,同时穿针引线,做好联络联谊工作。1990年后,区政府及区侨办审时度势,工作重点及时下延第二、第三代海内外“宁波帮”人士的联络联谊。1991年1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简称《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区侨办创办《侨务简讯》,为侨眷订阅《宁波侨乡报》、《浙江侨声报》,新春佳节向归侨、侨眷寄发慰问信等。1994年5月,海曙区成立出国留学人员和家属联谊会,各街道相继建立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简称“三胞”)眷属、留学生家属联谊会,两级联谊会不时开展各种联络联谊活动,加强联系,增强情谊,成为区政府和境内眷属沟通海外“宁波帮”的坚固渠道。1997年,副区长成岳冲一行专程赴港拜望孙文英、陈绍华、范思舜、顾国华等在港的“宁波帮”人士。2003年,区政协主席江伟利一行专程赴港拜访关心和支持海曙区各项事业建设的在港“宁波帮”人士顾国华、范思舜、叶海泰、吴剑鸣、孔爱菊、孙文英等。次年,区政协文史委编辑出版《乡情结——“宁波帮”帮海曙纪实》一书,记录在港以及海外“宁波帮”人士的桑梓之情。2007年春节,区委书记陈奕君,区委副书记、区长彭朱刚以海曙区委、区政府的名义在深圳举行迎新春团拜会,80多名港澳“宁波帮”人士应邀出席。
  为侨服务
  海内外“宁波帮”大多工作生活不在宁波,区侨办尽力为捐赠人管理好捐赠资金。捐赠资金全部由侨办账户转拨,坚持专款专用。凡捐赠项目都按规定签订捐赠意向书,并向省、市侨务部门上报捐赠的申请报告,及时为捐赠人办理相关手续,区委书记、区长接待并陪同捐赠人实地检查施工项目,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接受捐助单位定期以口头、书面或明细数据形式,及时向捐赠人汇报项目建设管理情况。2001年后,由于旧城改造,境内拆迁频繁,侨务部门及时向捐赠人说明情况,听取意见,妥善处理相关问题。闻裕顺捐资建造的“闻裕顺幼儿园”迁址后曾于旧址立碑纪念,但此碑不久遭损。区侨办和房管拆迁部门获知后,于合适地址复制重立碑志。另据资料统计,区侨办成立至2008年,接待华侨、华人、港澳同胞56批计228人次,帮助赴境外会亲36人次,及时为归侨、侨眷出国定居、探亲、自费留学和侨胞、港澳同胞回国定居等办理有关手续,为侨眷解决就业、工作调动等问题。
  海曙区出国留学人员和家属联谊会
  海曙区出国留学人员和家属联谊会(简称“留联会”)于1994年5月成立,归区侨联管辖,到2008年已召开3次代表大会,换届3次。留联会下设联谊活动部、组织宣传部、经济联络部、后勤服务部。自成立以来,多次举办电脑培训班,一些老龄留学生家属学会电脑后,已能与海外亲人通过网上联系。春节、圣诞节、中秋节,留联会通过打电话、发送电报等形式对出国留学人员进行慰问,以激发海外亲人的爱国爱乡之情。开展出访海外活动,派员参加了市侨联赴欧洲访问团,拜会了4个社团,看望了华侨、华人、留学生共42人。送温暖、献爱心,建立“三必访”制度,即急事、急病必访,重点对象必访,留学生回国必访。已访海外留学人员28人次,走访区内留学生356人次,接待回国留学人员158人次。推动引资引智工作,留联会副会长张大恩的女儿张莉,在澳大利亚担任中澳友谊促进会会长,多次接待出访澳大利亚的代表团。在她父亲的影响下,张莉回国进行了投资考察,决定在宁波投资办企业。2001年以来,海曙区留联会多次被省、市侨联、留联会评为先进集体。
  第三节 对台工作
  基本台情
  宁波与台湾隔海相望,国民党退守台湾时带走不少宁波子弟,其中境内占有一定数量。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区共有台胞台属191户,在海曙台属519人,大陆新娘89人。在区内投资兴业的台资企业(以实际注资为主)38家,主要以服务业为主,共有台胞(含随带子女)75人。累计接待来海曙旅游、探亲、考察的台胞1000余人次,协助大陆及岛内台胞寻亲11人次,引导台胞台属捐赠轮椅车200辆、救灾资金26万元,向台胞赠送区招商资料、宣传画册等上千份,走访慰问台胞台属、台资企业300余户次,发放生活困难台胞台属补助金、慰问金5.67万元,帮助安排台商子女就学20人次。
  联络联谊
  做好来区参访、投资、经商的台湾同胞接待工作,邀请并接待一批在岛内政坛有一定影响的国民党原军、政、教系统和媒体的台湾同胞。先后接待走访国民党中央文化工作会及大陆工作会原副主任委员曹伯一,台湾防务主管部门退役高级军官王介生,台湾中兴大学土壤环境科学系荣誉教授、博士庄作权,台湾“中视台”编辑王语,浙江同乡会常务理事、《舟山乡亲》发行人张行舟等。接待台湾中兴大学教授参访团30多人,组织参访团参观天一阁、天一广场,向他们详细介绍海曙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并现场感受区域良好的经济投资环境及充满生机的巨大市场。加强与台湾民间团体的交流。2000年邀请台湾宁波同乡会理事长王雄夫、副理事长毛葆庆来区做客,受到区委副书记毛华仑、副区长成岳冲的热情接待。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联络联谊活动。区台办举办春节台商茶话会、中秋赏月、采摘桃子等活动,加强与台商及其眷属的沟通。走访接待探亲访友、观光旅游台胞和重点台属,慰问因病住院台胞台属826人次。在台北浙江同乡会、宁波同乡会成立50周年之际,区台办发去贺信表示祝贺。凡宁波同乡会换届选举,区台办及时向新任理事长,海曙籍常务理事发贺信祝贺。2008年,区台联会召开第五次台胞台属代表大会,台北宁波同乡会毛葆庆理事长等也发来贺信祝贺。在圣诞、春节等重大节假日,共向有影响的台胞累计寄发贺卡500余封。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居住在区的台胞王文通向灾区捐款20万元,4家台资企业捐款近6万元,其中明视康眼科陈仲如捐款2万元,乔登美语执行长蔡柏漳捐款3000元。
  入岛宣传
  2000年,结合两岸形势发展及对台工作要求,以海曙区台胞台属联谊会骨干为基础,本着精干、执着和热心的原则,成立了由6人组成的入岛宣传写作小组,以台湾《浙江月刊》、《宁波同乡》等5家民间媒体和《佛光日报》为载体,撰写宣传稿件,重点宣传宁波市及海曙区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介绍家乡山水、民俗风情和名人故里等。8年来共发表文章237篇,图片50余幅。其中有一定影响的稿件有:《有求必应,拨一拨就灵——记宁波市求助热线电话81890》、《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海曙区商贸发展新纪实》、《海曙欢迎您》、《几十载追求圆梦丰镐房亲书蒋孝严——水到渠成名正言顺认祖归宗》、《放歌大榭岛》、《国华宁波发电厂记行》、《独具魅力的海曙文化》、《不必苛求奥运,真实胜于完美》和《台湾半导体教父张仲谋》等。
  对台服务
  维护台胞台属的合法权益,共接待受理来信来访217件。协助大陆及岛内寻亲11人次,探望因病住院台胞台属25人次,协助维护台胞合法权益5人次,为涉台人员提供房产政策咨询、解决住房困难问题、受理私房落实政策等56人次。为赴台探亲、求学等提供服务开具证明11起,调解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经济纠纷7起,帮助台商子女办理就学20人次。上海市黄浦区政协委员、台属、原籍海曙区小沙泥街57号的姚振甫来信要求落实私房政策。该案由于多种原因,10多年未落实,区台办接信后,通过派出所查阅了50多年前的户籍资料,聘请资深公证员办理继承公证文书,区房管处根据落实私房政策有关规定,明确了留房面积。最终核定的面积比他申请的还要多,并按规定办结一切手续,在该地段拆迁后姚振甫得到补偿款30万元。帮助台胞周斌云调处与其外甥王某房产纠纷。由于周年迈,台胞证被骗,又无原始旁证,在多次调解无效情况下,替周代请律师,多方联系取证。向法院起诉后,于2002年胜诉,周斌云得到13.50万元补偿款。还为一张姓台商调处房屋租赁纠纷,追回合同定金2万元。为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共接待来区考察、洽谈投资事宜的台商百余人,主动协助台资企业进行政策法规咨询服务28次,协助处理台商涉法纠纷2起。为世界著名必胜客比萨饼宁波第一家分店落户区内,多次出面与有关部门协调,帮助解决用电和店面装潢等诸多问题。接待涉台来信来访,在涉台政策咨询、处理涉台财产经济纠纷、继承遗产手续办理、寻找两岸亲人等服务工作中,使每位来信来访台胞台属感到满意,在台的亲属增加家乡的亲切感,增强民族的认同感。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册内容涵盖海曙区财政税务、经济管理、口岸管理、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地方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社会团体、中华民国地方政权及其党团组织、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军事、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