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基层党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45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基层党组织
分类号: D262.2
页数: 3
页码: 958-9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49年后,海曙区的党组织得到逐步发展壮大,党支部数量增加,党员队伍逐渐壮大。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后,海曙区的党组织得到恢复和发展。至今,海曙区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各项指标稳步提升。
关键词: 组织建设 基层党组织 海曙地区

内容

1949年6月区委刚建立时,全区只有2个党支部。后随党建工作深入开展,党员队伍日益壮大,党组织也得到较大发展。1959年2月为理顺党组织关系,有利于对民办工厂、商店、建筑单位的领导和有利于党组织开展活动,原来按公安派出所管理范围建立的党支部,改为按行业系统组成机械五金、化学工业、棉毛纺织、竹木皮纸运输、财经贸易和机关等7个党支部。至1965年,全区有党支部38个,其中工业系统20个,财贸系统3个,文卫系统5个,机关7个,其他3个。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全区基层党组织被迫停止活动。1969年整顿、恢复党的基层组织,但在错误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影响下,党的基层组织工作仍不正常。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新建和恢复党支部56个,其中工业系统45个,机关2个,其他9个。1978年6月区属工业企业隶属关系调整后,部分基层党组织改由市工业局党组织领导。是年,全区党支部由1977年的56个减至13个。1984年后,随着区机构改革完成,区域扩大(增加段塘镇、西郊乡),以及市属商业、市政、环卫、园林系统单位及部分中小学陆续下放到区,全区组建一批新的党委、总支、支部,各级党组织迅速发展。1990年末,全区基层党组织中,党委由1984年的16个增至23个,党组7个,党总支9个。党支部由1984年的215个增至344个,其中工建交系统44个,农林水利系统21个,商业金融系统39个,文教卫生系统38个,机关、社团73个,居委会等129个。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区非公有制企业迅速发展,区委成立非公有制企业党建联席会议。1999年,全区非公企业984家,从业人员8286人,其中有党员的企业40家,有党员86名。在此基础上,按照“积极稳妥、创造条件、因地制宜、整体推进”方针,建立独立党支部12个,25家有党员但不够单独建立支部条件的,则与乡镇村(街道)建立联合党支部。同时完成新社团组织中党员分布、党建情况调查,着手准备组建党组织。至2006年底,全区党组织有党委49个,党总支43个,党支部691个;有党工委9个,党组22个。2007年区第七次党代会后,以构建区域性大党建格局为目标,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基层党组织覆盖到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简称“两新”组织)、社区、楼宇、专业市场等区域。全区8个街道都建立街道“两新”组织党委。建立商贸区、工业园区、专业市场等区域性综合党组织9家,86幢商务楼宇党组织覆盖率达100%。至2008年底,全区党组织有党委66个,党总支36个,党支部773个;有党工委9个,党组24个。
  1993年起,基层组织建设以乡镇街道为重点,区别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对乡镇街道党(工)委,要求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加强集体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和健全党委议事规则,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农村党支部主要是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建设,着重抓好后进村转化工作。对少数长期思想保守、工作不力、群众反映问题较多的党支部,进行组织整顿,班子调整。通过调整或换届选举,把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较高、工作能力较强、能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党员充实到村级班子中。区委制定《海曙区行政村党支部建设三年规划》,组织开展农村党支部达标升级、红旗支部竞赛活动,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2003年,农村党组织实施以“强核心、强素质、强管理、强服务、强实力”和“学习型、服务型、活力型、实力型”为主要内容的先锋工程建设。对城区企业党组织,针对企业转制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关于股份(合作)制企业党的组织建设工作的意见》,对企业党组织的设置、任务、党建制度和队伍建设等作出明确规定。针对“三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和外资企业)日益增多的新情况,重视抓好“三资”企业的党建工作。在符合条件应建而未建党组织的新经济组织中逐步建起党组织。对居民区党组织,主要从立章建制入手,出台《海曙区居民区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促进居民区党支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1999年起,为适应街居党建新形势,在搞好试点基础上,由街居党建向社区党建拓展,建立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和党员联络站例会制度。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协调辖区党组织,共同参与社区党建工作。对非公企业党组织,由区委组织部牵头,会同区工商联和各个街道理顺组织关系,从规范党员管理入手,在全区8个街道工商联分会建立党组织,把全区各个街道所辖近1000家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分别归口各街道工商联分会党组织统一管理。
  基层组织建设还实施党建目标责任制管理等办法。1995年,区委制定基层党建“1130”计划,即建立近1000名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成100个规范化党支部,乡镇党委选拔30名村级后备干部,以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随后提出分步实施意见,首先实现建成100个规范化党支部目标。经过努力,年底达到129个。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克服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随意性,使基层党建工作活动有计划,检查有依据,考核有标准。1996年在乡镇推行党建目标管理基础上,街道党建工作也纳入责任制管理,通过逐级分解党建工作任务,层层落实目标责任,使基层党组织建设任务由“软”变“硬”。同时开展“凝聚力工程”教育,组织争创先进党支部活动,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至2002年,共涌现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4个,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12个,区级先进基层党组织82个。2007年贯彻区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街道党工委书记向区委全委会述职等制度。2008年修订《社区党组织工作细则》,制定《“两新”组织党组织工作细则(试行)》,形成较为完备的基层党组织工作政策指导体系。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制定《关于撤村建居工作中加强党的建设的意见》,保障农村党组织向社区党组织平稳过渡。2008年,海曙区被评为“省级城市社区党建示范区”。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册内容涵盖海曙区财政税务、经济管理、口岸管理、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地方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社会团体、中华民国地方政权及其党团组织、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军事、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