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机构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42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机构变迁
分类号: F752.55
页数: 3
页码: 893-895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中国宁波地区的口岸管理历史。文章详细描述了从五代后梁到2008年明州(今宁波)的口岸管理变迁,包括不同朝代、不同海关、不同贸易政策及相关的历史事件等。
关键词: 机构 口岸管理 海曙区

内容

素有“海道辐辏之地”、“东南之要会”誉称的明州(今宁波),在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五月钱镠受太祖朱温封为吴越王后,沿海地区明州等港口始设博易务,允许南北贸易。北宋淳化三年(992)四月,两浙路市舶司由杭州迁至定海县(今宁波市镇海区),旋迁明州郡城东南隅(今境内东渡路)。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市舶务毁于火,通判王琎重建。绍定元年(1228)正月再毁于火,不久重建。元至元十五年(1278),庆元路(今宁波)设市舶司。至元三十年(1293),温州市舶司并入庆元。大德二年(1298),澉浦、上海市舶司并入庆元。之后,废设无常。明洪武三年(1370)设明州(庆元路改称)、泉州、广州市舶司,指定明州专与日本贸易。洪武七年(1374)因倭患严海禁,明州、泉州、广州三市舶司皆罢。洪武十四年(1381),明州改为宁波府。永乐元年(1403)复设宁波市舶司于元末方国珍遗宅(今中山广场内)。嘉靖二年(1523)因“争贡”事件,宁波市舶司被罢。隆庆二年(1568)于宁波设浙海钞,征收船舶钞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于宁波设浙海关,康熙三十四年(1695)于府治南归理刑馆(今中山西路鼓楼东侧)设浙海关关署,康熙三十七年(1698)于定海设海关关署,并在城外道头街西建红毛馆一所,为外籍海员、商人宿地。乾隆二十二年(1757)十二月下令关闭江、浙、闽各口,外国商船只准广州贸易,定海红毛馆和浙海关定海关被废。二十八年(1763)十一月,浙海关移址江东木行路。咸丰十一年(1861)五月廿二日于江北岸外滩设浙海关税务司公署,建浙海新关。十二月九日太平军攻克宁波,在原清浙海关设天宁关,保留原浙海关江东常关,镇海设天平关,宁波所属洛典埠、慈溪沙集、鄞县梅墟等地设税卡。同治元年(1862)五月十日,太平军退出宁波,天宁关和天平关关闭。光绪三年(1877)四月增辟温州商埠,原浙海关监督所辖温州府各口及分卡,划归瓯海关监管。光绪四年(1878)十二月,浙海关成立海关书信馆,收寄华洋公众信件。光绪二十二年(1896)十月,杭州辟为商埠,原由浙海关监管的杭州常关及其附近分口,划归杭州关监管。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二月,宁波邮政副总局成立由浙海关监管。次年,浙海关税务司设江北工程局,征收码头捐。光绪二十七年(1901),浙海关设理船厅,负责航道海务。十一月,江东浙海常关总关、镇海分关以及小港、沙头两口等划归浙海关税务司监管。宣统三年(1911)五月四日,宁波邮政副总局独立,浙海关仅负责邮政信件监管。
  民国元年(1912)6月成立浙海关监督署。民国2年(1913),全国常关权归中央,浙海关监督设镇海、定海两个分关。5年(1916),定海分关于沈家门、岱山、衢山、螺门等地设归属其管辖的四卡。19年(1930)3月,原属浙海关监管的50里外11个常关分关和24个傍口分卡,划归浙海关税务司管理,次年6月50里外的常关分关和分卡撤销。26年(1937)9月,浙海关监督署被裁撤,留监管1人。27年(1938)2月裁去浙海关监督,其事务统由浙海关税务司掌管。29年(1940)5月,浙海关在象山县石浦港设分卡,8月在余姚县庵东设分卡,10月在镇海县穿山设分卡。30年(1941)1月,浙海关在洋南口、英生卫、雀嘴里设分卡。4月,宁波沦陷。9月,日军海军特务部在镇海设办事处,管理帆海登记税务及船舶事务。12月,伪总务司派员接管浙海关。31年(1942)3月,浙海关闭关。32年(1943)5月,伪海关转口税宁波征收所于江东原浙海关总关地址成立,并于江东和江北轮船码头、灵桥、新江桥、长春门、望春门、永宁桥等地设分卡。抗日战争胜利后,34年(1945)9月25日,国民政府派员接收伪海关转口税宁波征收所,恢复浙海关税务司,迁址江东木行路原浙海常关官署。35年(1946)3月26日,浙海关在镇海设支关,登记民船、征收关税、缉私检查,兼理虎蹲山、七里屿灯塔、灯桩、浮标、立标等助航设备。36年(1947)3月31日,浙海关搬入江北外马路66号新址。37年(1948)9月1日,浙海关改组,更名为“江海关宁波分关”,并在镇海设镇海支关。
  1949年5月25日,宁波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宁波市军事管理委员会指派军代表刘勇三接管江海关宁波分关。1950年3月1日,江海关宁波分关易名为“上海海关宁波分关”,下设总务、查私、验证三课,另在镇海设帆船管理处。12月27日,上海海关宁波分关改组为上海海关宁波支关,镇海帆船管理处改为宁波支关镇海办事处。1951年11月24日,镇海办事处裁撤,移交浙江省航务局宁波办事处。12月28日,海关总署下令裁撤宁波支关,关员全部派往其他海关。1975年11月,宁波地区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宁波海关筹建处,次年4月1日于境内解放北路91号正式成立。同年7月,浙江省革命委员会同意设立宁波海关。1977年1月8日,由浙江省外贸局请示外贸部要求成立宁波海关。1978年9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于解放北路91号成立隶属宁波地区外贸局的宁波海关。1980年2月9日,国务院下达《关于改革海关管理体制的决定》,由国家海关总署统一管理全国各地海关机构人员编制及其业务,随即宁波海关归属海关总署直管,并认定为处级海关机构。1981年1月13日,海关总署批准宁波海关设置宁波海关沈家门监管站,次年2月批准设置北仑办事处。1985年,杭州海关晋升厅级海关。2月18日,宁波海关改属杭州海关辖管。1988年2月24日,海关总署同意适当扩大宁波海关权限,之后,宁波海关成立舟山海关,撤销沈家门监管站。1989年移址长春路150号。1994年12月2日,宁波海关晋升副厅级机构(2002年5月10日调整为正厅),成为海关总署直属海关,并再次移址马园路89号。至2008年,内设机构几经调整,全关设有16个处(室)、6个派驻机构、5个下属海关、2个下属办事单位和1个海关总署派驻机构。
  第二节 监管
  货物监管
  宋代,民间船只运货海外贸易,实行“公凭”制。宋《中书机子》明文规定,前往高丽、日本海船,只能在明州市舶司签发公凭,其他市舶司如擅自签发,均以违旨论处。元代,出口贸易,实行“公据”制。出口贸易,商人须先向庆元路市舶司提出申请,经批准,发给公据,加盖关防。海外购买货物须详细填写在公据附页内,回国后以作纳税(抽鲜)凭据。明初至嘉靖年间,只准朝贡贸易,严禁海外贸易,宁波港被朝廷定为与日本国进行朝贡贸易的唯一贡道。朝贡贸易实行定期、定船数、定人数“勘合”制。贡船进港前,宁波市舶司会同上司官员检验日本国表文(国书),验明勘合中所载货物,封舱入港,沿甬江进入东渡门,于市舶司库前开舱验货入库房封存。嘉靖二年(1523),因“争贡事件”宁波市舶司一度被撤且海禁。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解除海禁后,实行类似宋元“公凭”、“公据”的“商照”制。商人出海贸易须先向浙海关申请领取票照,回航后凭票照检验和纳关税。咸丰十一年(1861)订立《浙海关关章》,较为详细规定一般贸易货物监管程序。光绪二十六年(1900)转关零星货物实施“红箱”制。由进口商提供一定颜色和规格的箱子,在海关登记注册,编上号码,用以装运零星小包洋货,而免缴税费(该洋货已在进境地纳税)。民国期间,进口货物先后实施“领事签证货单”制、“特种许可证”制和“许可证验放”制。
  1949年5月宁波解放,由于宁波时处国防前线,对外贸易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海关实际监管业务甚少。1979年,宁波港对外开放,主要监管海运出口的轻工纺织、粮油食品等货物和进口的少量机电设备等货物。1986—1989年,改革以往只监督不服务做法,实行出口货物分类验收,现场报关、查验、征税和放行等联合办公,国家重点建设工程货物重点服务。挑选责任心强又懂业务技术人员为海关义务监督员,直接参与进口货物验放监管。20世纪90年代,重点改革监管程序,简化手续、规范作业制度、优化通关环境,建立科学高效作业机制,实行通关一条龙管理模式。1995年推行MOU(合作备忘录)制,相继与宁波开发区联合集团总公司、镇海炼化公司、宁波港务局等10余家单位签订合作备忘录协议。1998年推行对外服务承诺制,实行24小时巡查制,保障接到清洁舱单后3天内办结海关退税手续承诺。北仑海关通关现场开通“绿色特快通道”,保障出口货物当天报关,当天出运。设立出口拼箱货物海关监装点,制定《宁波海关关于查验工作的防范措施》,规范关区查验工作。1999年推出支持扩大外贸出口10项措施,会同杭州海关联合下发《杭州海关、宁波海关杭甬“口岸直通车式”监管联席配合办法》,改善浙江地区外贸进出口通关环境。2001年实行关区集中统一审单新型通关作业模式,国内转关运输货物“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推行全国海关集网网上报关、审批和查询等多功能手段,实现企业“不出门”办理通关等手续。创建由外经贸、海关、边检、港务和代理等口岸相关部门联合协同通关的口岸“大通关”模式,解决口岸卡“脖子”的通关慢难题,后被推广至全国各地口岸。2002年制定《宁波海关关于进一步加强对进口废物监管的若干意见》,实施设立专用堆场、派驻专人查验、实行专门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中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册内容涵盖海曙区财政税务、经济管理、口岸管理、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地方政治协商会议、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社会团体、中华民国地方政权及其党团组织、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军事、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勇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