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金属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36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金属币
分类号: F822.9
页数: 2
页码: 773-7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的货币形式,包括制钱、铜元、银两和银圆等不同的货币形式。文章涵盖了历史时期,包括明清时期的制钱、银元的发展,以及20世纪初铜元、银圆的出现和流通情况。文章还提到了银两作为称量货币的重要性,并描述了银圆作为外来货币在宁波市的流通情况。
关键词: 金属币 金融 海曙区

内容

制钱
  制钱是以铜为主要币材浇铸的圆形方孔钱。明清时规定由官府统一铸制,民间不得私铸,故称“制钱”。1982年7月,天封塔底清理出历代钱币100余千克,其中有秦朝至南宋的历代钱币40余种。制钱以枚计数,串、吊、贯、缗和千文为计量单位。清康熙四十年(1701),每两铜(每斤16两制,下同)铸钱71枚。到光绪末年(1908)增至300枚。制钱价值量低,不便携带和大额使用,未能适应商品交换发展需要,民间熔化和私运出口,市上流动渐趋匮乏,加上银洋贬值,制钱反而升值。道光二十二年(1842),每枚银圆换制钱1341文。光绪二十一年(1895),上海《申报》载:“宁波……近来钱币高昂,为从来所罕有,计银洋一元,仅换970文……”二十五年(1899),《申报》称“郡城(指海曙境)制钱日少,……推原其枚,皆由奸侩将钱私运出口所致”。待铜元问世,制钱不再浇铸,逐渐退出流通,成为民间打造日常生活器皿和婚丧喜庆作吉祥物及辟邪之用。
   铜元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钱币改变形状,不再铸制方孔钱,在当十、当百大钱基础上改铸铜元,俗呼“铜板”。境内流通的主要是广东、湖北、福建所造当十铜元,正面书“大清铜币”、“光绪通宝”、“宣统元宝”等字样,背面多为蟠龙图形。一枚铜元当制钱10文。民国建立,有“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民国3年(1914),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规定铜币重量成分,其中1分(当十)铜元,重1.80库平钱,含铜95%、锡4%、铅1%。初期,银圆每元兑换当十铜元八九十枚。光绪三十一年(1905),每枚银圆平均兑换铜元95枚。民国24年(1935),每枚银圆兑换铜元达到330枚,30年(1941)每枚银圆仅兑换铜元100枚。29年(1940)财政部通令,每100枚铜元兑换法币1元。宁波沦陷,在日伪搜刮下,伪合作社在出售纸烟时,除每包售价外,要附带收铜元1枚,后在配给纸烟时每户收铜元4枚。市上铜元绝踪,只民间仍有收藏。
  银两
  旧时以银锭、银块等形式存在的一种称量货币,曾与制钱、铜元、银圆等并列流通。按其成分分为纹银和纯银。纹银含纯银935.374‰。纯银又称“足银”,每百两纹银申水六两即为纯银。按其形状可分为元宝、银锭、锞子、滴珠(碎散银子)。唐、宋时城区有银作坊和银作铺,除打制饰品和器皿外,熔铸银锭和银块。宁波银庄业在清咸丰前以钱为记账单位,咸丰时改以银圆为本位,银两进出以上海规元为准。钱业市场中规元买卖曾是一大内容,杂色银两按规元折算,合甬洋收付。宁波现兑钱庄从事银圆、角子、制钱、铜元和各色银两估色、称量和兑换买卖业务。民国22年(1933),国民政府“废两改元”,结束银两和银圆平行的双银本位制度。次年,美国发行白银证券,宣布白银国有。在此前后,宁波多有私运白银出口,造成白银和银圆外流。但民间藏有白银及其制品仍颇为丰厚。
  银圆
  据《鄞县通志》载,“当内地及沪上用银两之际,而甬上已于百年前流通银圆”。明中叶,宁波对外贸易,外商多以银圆支付,并由菲律宾等地华侨带入西班牙和法国银圆,俗称“佛洋”,又叫“洋钱”和“番饼”。明正德年间(1506—1521)解除海禁,银圆流入增加。至万历年间(1573—1620),境内已广泛流传,按重量、成色折合银两或制钱行用,后渐成浙东一带主要流通货币。清道光年间(1821—1850),鹰洋(又称“英洋”)在流通中居于主导地位。道光二十一年(1841),英军侵犯宁波,劫掠银圆17万元,足见市上银圆行用之广。光绪十四年(1888),清廷广东试铸银圆“光绪通宝”,又称“龙洋”(背面有蟠龙图形)。宣统年间(1909—1911)改为“宣统元宝”、“光绪通宝”。光绪末,还改铸5角、2角、1角银辅币,但主辅币重量、成色大不如前。民国3年(1914)开铸袁世凯头像银圆,俗呼“大头”、“袁币”。17年(1928)开铸孙中山头像银圆,俗称“小头”、“孙币”。24年(1935),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停止使用硬币,实行纸币制度。民众不愿以银圆兑纸币,银圆转入储藏。抗日战争爆发,纸币贬值,民间常以银圆支付,同时也私相买卖。解放后,中国人民银行收兑的银圆超过500万枚。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