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邮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32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邮政
分类号: F614
页数: 17
页码: 689-705
摘要: 这篇文字主要讲述了宁波市海曙区的邮政发展历史及机构设置。文章提及了邮驿、民信局、海关邮政、大清邮政、中华邮政、人民邮政等不同时期的邮政机构的设立和变迁。还介绍了海曙区邮政分局的成立及其下属邮政支局和邮政所的情况。
关键词: 宁波邮政 宁波市海曙区 邮政机构

内容

宁波邮政始于汉朝。自唐代置邮驿以来,其机构设立不以地域为划分依据,海曙区邮政历史及变迁皆随宁波市变迁而变迁。清光绪四年(1878)十月宁波开办邮政,为甬地邮政之始。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接管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1949年宁波解放,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邮局。1950年11月改称“宁波邮局”。1956年改称“宁波市邮电局”。1998年9月成立海曙区邮政一分局、二分局。次年5月撤销一分局、二分局。2002年2月重建海曙分局。至2008年,区内有邮政支局4处,邮政(储蓄)所10处,邮政代办所1处。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进步,物流快递发展,邮政作为一种传统的社会传递手段,其业务量日趋萎缩。
  第一节 机构
  邮驿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明州建立后,置驿站传递官方文书。长庆元年(821)州治移至三江口,于望京门里设迎恩驿为州总驿。南宋绍兴四年(1134)迎恩总驿于望京门内设迎恩亭,置坼堠铺,专差铺兵传送文书。淳熙元年(1174)建涵虚馆于月湖柳汀。宝庆二年(1226)重修涵虚馆为驿,迎恩亭驿遂废。元邮驿称“站赤”,驿路沿袭宋制,至元十三年(1276),宋涵虚馆称“在城站”,在路治西南谯楼前设急递总铺。明洪武元年(1368)在城站改为“四明驿”。清驿道沿用明制。民国元年(1912)驿站裁撤,衙署公文统由邮局寄递。
  民信局
  明以前历代邮驿不递民间书信。明永乐年间(1403—1424),民信局应时而起,传递民间书信物品和办理汇款。19世纪中后期,民信局进入鼎盛时期。民国17年(1928)取消民信局。24年(1935),宁波民信局停业。
  信客
  宁波通商开埠后,经商者众,递运终岁不绝,民信局之外,兴起信客业。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甬人自办宁绍轮,信客可免费搭乘船尾舱,一时信客激增。民国24年(1935),邮政总局饬令信客停业。抗日战争爆发,甬沪间交通阻断,信客再度兴起。1958年,宁波专署明令取缔信客。1966年后,邮政网点普及,延续百余年民间信客业销声匿迹。
  海关邮政
  清光绪四年(1878)十月,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授权天津海关税务司指令宁波海关开办邮政,收寄公众信函,附发大龙邮票,为宁波近代邮政之始。
  大清邮政
  光绪二十二年(1896)二月,官办大清邮政正式开办。十二月(1897年1月)成立宁波邮政局,二十五年(1899)正月改为“宁波邮界邮政总局”。宣统二年(1910),宁波局降为副邮界邮政副总局,辖区不变。境内有鼓楼前、日新街邮政支局2处。宣统三年(1911)改称“宁波邮政分局”。
  中华邮政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接管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民国3年(1914),宁波邮政分局改为鄞县一等邮局。16年(1927),鄞县邮局改为宁波邮局。20年(1931)又改为鄞县邮局。30年(1941)4月,日军侵占鄞县,邮局停业,5月复业。36年(1947),局址迁至江北岸车站路122号。
  人民邮政
  1949年5月,宁波解放。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邮局。1950年11月改称“宁波邮局”。1951年9月,邮局与电信局合并成立宁波邮电局。1956年,宁波邮电局改称“宁波市邮电局”。1958年5月,市邮电局从江北岸车站路122号迁至和义路96号。1962年8月,改称“宁波专区邮电处”。次年2月,专区邮电局与市邮电局分设,迁战船街150号。1969年5月,专区邮电处、市邮电局、专区长途电信线务站统一实行军事管制。1989年5月,邮政运输站并入市邮电局。1996年4月,原东门邮政支局改为中山东路邮电支局,原中山西路邮政支局改为中山西路邮电支局,原东门储汇营业处改为中山东路储汇营业处。1997年1月增设白云邮政投递点。望春桥邮电所改名为“西郊邮电所”。次年3月1日,新增解放南路、和义路、西河街3处邮电所对外营业。9月邮电分营后,宁波市邮政局正式成立,并根据业务发展情况,以解放南路、解放北路为界,成立海曙区邮政一分局、二分局。1999年5月撤销海曙邮政一分局、二分局。是年,解放南路邮政所与芝兰邮政储蓄所合并为解放南路邮政所。2000年11月,鼓楼支局和邮政大厦率先使用邮资机收寄整寄整付、整付零寄计费方式的邮件。2001年8月15日,世纪苑、新典路社区邮政服务中心试办营业收寄业务。2002年2月重新成立宁波市邮政局海曙分局,分局办公地设在中山东路258号。2003年3月,天一广场邮政所开业。2004年3月,宁波邮政局设立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邮政代办所。6月8日,开明街网点营业。2005年10月随着宁波乡镇邮电联营站最后一个代办网点段塘邮政所顺利接收,宁波邮政局历时7个月的全面接受联营站农村邮政代办工作完成,推出农村邮政业务代办。2006年6月,海曙区邮政分局迁址南站西路19号办公,主要负责经营业务,投递仍划归投递公司。是年,解放南路邮政所更名为芝兰邮政所。2007年2月1日,海曙分局开办移动营业款归集业务。3月28日,海曙分局绿银俱乐部成立。4月20日,市邮政速递与湖南卫视联手打造“快乐购物”。5月17日位于鼓楼天宁电信合作营业厅投入试营业。8月24日,“思乡月”实物月饼在全市7个网点正式上柜。11月20日,浙江邮政管理局宁波办事处成立,标志着邮政政企分开,宁波办事处开始行使邮政市场监管权力。2008年4月21日,鼓楼邮政支局售票点推出航空票务代理业务。6月25日,南站支局航空票务售票点开始营业。至2008年底,海曙区有邮政支局4处,邮政(储蓄)所10处,邮政代办所1处。
  邮政支局选介
  中山东路邮政支局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日新街设信柜。光绪三十四年(1908)九月初九,日新街改设邮政支局,主要办理信函业务。民国10年(1921),存簿储金业务开办。23年(1934)4月,日新街支局内附设电报收发处。次年6月,电报收发处撤销,电报收发改由支局办理。37年(1948)1月,灵桥路濠河航船埠设立濠河邮亭。
  1958年,中山东路邮政所附设于报刊门市部门。至年底,有江左街、灵桥路邮电支局,开明街、中山东路邮政所。I960年,中山东路邮政所撤销。1982年,东门口(今中山东路258号)交邮大楼竣工。1984年3月9日,江左街邮电支局迁址交邮大楼,一楼设东门邮政支局(简称邮政“一支局”),房屋面积454平方米;二楼设东门电信支局(简称电信“一支局”),房屋面积499平方米。1986年8月,东门邮政支局率先开办邮政储蓄业务。次年5月,灵桥路邮电所开办储蓄业务。11月,东门邮政支局开办国内邮政快件业务。12月,邮政储蓄异地存储业务开办。1995年,东门邮政支局、东门电信支局合并,改称“中山东路邮电支局”,隶属于中山东路邮政分局。1998年9月,中山东路邮电支局分设为邮政支局和电信支局。2002年2月重新成立宁波市邮政局海曙分局,分局办公地设在中山东路258号,2006年6月迁址南站西路19号,主要负责经营业务,投递仍划归投递公司。2007年1月,支局被授予“省级文明示范窗口”。2008年,支局有员工26名,全年业务收入31万余元。鼓楼邮政支局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鼓楼前设信柜。光绪三十四年(1908),鼓楼前改设邮政支局。民国21年(1932),鼓楼前支局迁址鼓楼弄21号。23年(1934)3月,鼓楼前支局内附设电报收发处。次年10月,电报收发处撤销,电报收发改由支局代办。37年(1938)1月,西门邮亭设立。
  1955年,西郊路邮电所设立(西门邮亭撤销)。次年6月,镇明路邮电所设立。12月,鼓楼前邮电支局改称“中山西路邮电支局”,西郊邮电所改称“中山西路邮电所”。1963年,中山西路邮电支局办理电报、长话、特挂、汇兑、信函、包裹业务。镇明路、中山西路邮电所办理长话、信函、包裹、汇兑业务。1985年,中山西路支局复称“鼓楼支局”。11月,鼓楼邮电支局开办国内邮政快件业务。1990年11月移址中山西路93号,并于一、二楼分设中山西路邮政支局和中山西路电信支局。1993年7月,中山西路邮政支局开办储蓄业务。1995年,中山西路邮政支局、中山西路电信支局合并,改称“中山西路邮电支局”,隶属中山西路邮政分局。1998年9月,中山西路邮电支局分设为邮政支局和电信支局。1999年10月,邮政支局迁址至中山西路128号,更名为鼓楼邮政支局。2008年,支局有员工16名,全年业务收入25万余元。
  南站邮政支局 1952年1月,鄞奉汽车站设邮政代办所。1959年8月,火车(汽车)南站设南站邮电所,以后办理电报、长话、信函、包裹、汇兑业务。1984年8月,南站邮电所改设邮电支局。至1987年末,南站邮电支局房屋面积113平方米,职工7人。1995年,南站邮电支局开办特快专递业务,至年末,南站邮电支局隶属于中山西路邮政分局,职工8人,经办邮政、电信基本业务。1998年9月,南站邮电支局改为邮政支局。2008年有员工18名,全年业务收入82万余元。
  第二节 设备
  清光绪四年(1878),浙海关(设鼓楼)开办邮政后,盖销邮票则以海关日戳代用,生产靠手工操作或肩挑背扛。光绪二十三年(1897),大清邮政开始用“八封戳”和“英汉大圆戳”。民国元年(1912),中华邮政接手大清邮政遗留的简单设备,承前守旧,无所改观,营业收寄函件、包裹沿用戥和木制杆秤称重。
  宁波解放后仍沿用陈旧设备。1956年,市内邮运始有第一辆汽车,用于车站和轮船码头接送邮件。1962—1972年,有第一台包裹收寄机,1973年开始有信函过戳机1台,1986年邮件处理中心安装邮件输送、包裹分拣和函件分拣设备,邮件运转、包裹分拣实行自动作业,是邮政开始步入自动化的。1994年,鼓楼支局作为宁波第一批电子化支局正式成立。1995年9月,邮运抄单实行微机作业。1996年在开通了全国联网的邮政金融计算机网络后,第一台ATM机现身宁波,1998年,全国邮政信息网的骨干网络——邮政综合网建成。1999年7月,宁波市邮政局第二套信函自动分拣机通过终验,投入运行。10月,宁波绿卡中心机房从芝兰大厦搬迁至邮政大厦二楼。
  2001年4月,宁波邮政枢纽工程计算机处理系统通过初验,建成新一代宁波邮区邮件处理中心,引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OVCS自动信函分拣机2套,包裹及平件分拣机1套。10月,宁波邮政局综合网广域网工程通过省局组织的初步验收,投入使用。2002年10月,宁波邮政枢纽工程设备通过竣工验收。2003年底建成新一代邮政储蓄计算机系统并加入“银联”,同时建成连接全国的电子汇兑系统。2005年4月,宁波邮政顺利地完成电子化支局全国统一版本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安装,初步具备上线条件。新一代电子化支局系统建成,标志着邮政生产作业全面跨入信息化时代。2008年11月,宁波局顺利完成特快邮件上包刷分拣机重要技术改造。是年底,邮政综合网和邮政金融计算机网覆盖全区,全局有ATM机6台,电子化支局、所14个,自动信函分拣机2套,包裹分拣机1套,各类经营车辆均由市局统一调拨。
  第三节 运递
  邮运与邮路
  清光绪四年(1878)十一月,浙海关书信馆开辟宁波至上海轮船邮路,北方港口封冻期间则由镇江转发。光绪二十九年(1903)一月,宁波至义乌水陆邮路开通,全程260千米。宣统元年(1909),温州至宁波海门轮船邮路开通。民国3年(1914)1月,宁波至百官火车邮路开通。13年(1924)11月开辟至溪口首条委办汽车邮路。30年(1941)年4月,侵华日军占领宁波,邮局停业,5月复业。抗日战争胜利,各地邮路日趋正常。36年(1947)因内战,与解放区各地通邮停止。38年(1949)3月,恢复收寄发运至解放区各地邮件。邮路开始恢复正常。
  1950年1月,宁波发往奉化等沿途局所邮件改由委办汽车带运。1952年,宁波至上海轮船邮路恢复。1956年2月萧(杭)甬铁路通车,开始接发火车邮件。1959年9月沪杭甬火车全线开通,邮件改在火车南站接发。1972年7月开辟至象山自办汽车邮路,全程160公里,为省内二级自办汽车邮路之开端。1987年1月开辟至红联自办汽车邮路。1990年1月,自办汽车邮路和市内转趟邮路全部实行行车排单制度。1992年4月,宁波被列为航空运邮通运局,新开4条直达航空邮路。至1995年底,与全国18个城市开通直达航空邮路。1999年11月1日,宁波市邮政局开通宁波至杭州快速干线邮路。
  2000年,宁波邮区中心局挂牌成立。5月,增开至象山两班直达汽车邮路,建立宁波邮区快速邮运网。2002年4月新开宁波至余姚二级干线邮路。8月,开通至温州二级干线自办汽车邮路,同时,宁波至宁海二班邮路延伸至象山。2003年2月铁路南站邮政站台正式启用,结束了宁波邮政长期没有火车站台通道的历史,降低了邮政牵引车的运行成本。2004年1月,宁波邮区中心局组开宁波至杭州物流专线邮路。2月,宁波至慈溪干线邮路开通。2008年10月22日,甬沪直达邮路开通,经过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新邮路比原沪杭甬邮路单程缩短120公里。是年底,全区共有邮路45条。
  分拣与封发
  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1897年1月),宁波邮政局成立伊始,因业务量少,收寄业务人员兼信函分拣封发。民国12年(1923)成立封发组、挂号组、快递组和包裹组。宁波解放后,封发频次仍沿袭中华邮政时期每日1次。1951年,邮政代办所增至154处,全部建立直封格口。1953年实行计划封发,增开南北路直封格口100多个,加快邮件传递速度。“文化大革命”期间,规章制度未能切实执行,信件常积压过夜。1972年,宁波与全国各省建立邮件直封关系。是年有格口111个。1985年12月,平邮直封格口增至266个,挂号直封格口增至179个。1989年1月调整至平邮直封格口336个,挂号249个。1988年3月,全省第一条半自动包裹分拣流水线在邮件处理中心楼投入使用。1995年设有平信直封格口299个,挂号直封格口254个,快件390个,包裹185个,平刷直封格口48个,挂刷63个。2001年6月,宁波邮件处理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2008年11月,宁波邮政局顺利完成特快邮件自动分拣机重要技术改造,宁波特快邮件手工分拣作业历史自此结束。
  投递
  清光绪四年(1878),浙海关(设宁波)书信馆始收投公众邮件。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1897年1月)大清邮政宁波邮政局成立后,邮差身着黑色号衣,胸前缀有方块白布,形似清兵,出入关畅通无阻。辛亥革命后,信差改穿蓝布号衣,前襟佩挂“中华邮政”铜牌,腿裹绑带,走街串户,风霜雨雪,终年不歇(无工休假日)。民国15年(1926),城区设快信投递4段、平信投递19段,上、下午各一班,其中快信投递使用英制双飞自行车,为自行车投递之始。平信投递均靠步行。
  1949年9月国民党军队飞机轰炸城区,邮件改为晚间投递。1951年10月信报合投,早班专递报纸,上、下午班信报合投。1954年每日4班。1958年10月实行分区投递,区内设中山东路、中山西路两个投递区,归相关支局领导,投递频次由每日3班改为每日4班。是年,中山东路投递员裘金贵被评为“浙江省先进生产者”。他是解放后第一个入党的投递员,在江厦街一带投递10余年,从未发生差错,还被推选为宁波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1年皆用自行车投递,平信、快信段合并。“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班时有发生,邮件遭受积压。
  开取信箱(筒)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英国驻宁波领事馆在馆内设代办邮局,于码头逐船上悬挂信箱,为宁波邮政信箱之开端,后逐步设置木质信箱。民国15年(1926)设立开箱收信班,使用自行车收取信箱邮件。33年(1944)5月开辟摩托车信箱邮路,并将原自行车3段并为摩托车1段。38年(1949)1月在鼓楼前支局设立赶班信筒。
  1980年10月,东门口等主要地段设“黄帽子”赶班信筒。1983年,信箱改由分拣部门统一开取。1987年再次由各中心支局分散开箱。1990年7月分拣室设立“筒箱班”,由原中心支局分散开取的信箱邮件改为分拣室集中收取和销票处理。2004年8月,一批新邮箱开始安放,2005年6月基本安放完毕并投入使用。至2008年,海曙区共有信箱、信筒63只。
  邮政编码
  民国35年(1946),邮政总局曾发动“改良邮务”运动,要求各地寄往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的信函要注明地区编号,后因难以推广而搁浅。
  1978年1月,推行邮政编码试点,邮政编码前两位数码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市),前3位表示邮区,前4位表示县(市),最后两位表示投递局(区),如下所示:1980年,邮政编码暂停执行。1986年6月,区内完成各投递点邮政编码。1989年9月,宁波局所属邮政营业、内部处理使用的日戳、夹钳全部更换为铸有邮政编码的新用具。1990年10月起,营业窗口不再受理不合规格的信件收寄。11月,开始实行按码分拣。1994年4月,信封国家标准(GB/T1416-93)实施,非标准信封停止出售,窗口收寄时原则上不予收寄。1998年1月调整邮政编码,长春路的护城河以东、中山东路中山西路以南为315000;望京路的北斗河以东、中山东路中山西路以北为315010;长春路的护城河以西、中山东路以南为315012;望京路的北斗河以西、中山西路以北为315016;江厦街以西、镇明路以东为315000。2003年10月起,邮政特快专递封套使用国家标准GJ/T16606—2002o2004年6月起推行使用国家标准G5/T1416—2003信封一
  第四节 业务
  函件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英国领事馆内英国代办邮局,限寄使馆及外国侨民的信函、新闻纸。光绪四年(1878)十一月,浙海关书信馆收寄中外公众信函、新闻纸,出售中国首次发行的“大龙”(俗称“龙头”)邮票,为宁波“贴邮票寄信”之始。次年八月,出售大清邮政首次印发的中国明信片。十一月,执行万国邮政联盟规定的大清邮政挂号章程。光绪二十四年(1898)开办代卖主收价(代收货价)函件。民国元年(1912),宁波邮政分局开始收寄军事邮件,增办保险(保价)信函(可交寄贵重物品),试办商务传单业务。以后相继开办兑换国际回信券业务,国际保险信函业务,邮转电报业务,航空邮件业务。抗日战争爆发,保价邮件业务停办。38年(1949)3月开始收寄至解放区商民信件。后国共和谈破裂,至解放区的信函再次停收。
  1949年6月恢复办理函件业务达16种。次年,开办征询业务,实行全国统一邮资,办理代售印花税票业务。1952年开办零寄整付业务。1953年停办国内平快、挂快函件(唯国际快件照旧办理),取消商务传单业务。次年,停办印花税票业务。1957年9月实行义务兵免费邮寄平信。1960年10月开办特种挂号信函业务,使用专用信封。1964年10月实行“寄件人总付邮资”和“收件人总付邮资”办法,采用“整寄整付”或“整付零寄”方式交寄大宗挂号邮件。1966年9月,《毛泽东著作》邮寄一律按免费挂号印刷收寄,并作轻件随信函寄发。1969年5月,义务兵邮寄平信免费及《毛泽东著作》免费挂刷一律改为纳费。1979年9月,函件种类由6类调整为4类。1985年11月开办“中国南极长城站邮局”收寄和办理信函业务和集邮业务(次年3月1日停办)。1995年1月起交寄信函一律使用标准信封。1999年11月,营业分局、分拣分局平常信函邮件试行使用标准信盒分发。2000年8月互封平信全面使用标准信盒。2003年12月开办“信用卡专递”业务。2006年开发“宁波港”装用邮资封,增加交警支队、自来水公司、供电局、中石化等账单邮件客户,金融系统个性化账单邮件。2007年1月,海曙区函件广告公司成立,除邮寄公用事业单位信函的主要业务(包括水电账单、通信发票、执法公告单、保险单、法院传票等)外,增加DMA直邮广告业务。
  包件
  清光绪二十三年一月(1897年2月),宁波邮政局开办国内普通包裹及货样业务,使用三联复写式详情单。翌年五月,增办保险包裹、代卖主收价(代收货价)及国际普通、脆弱、保价包裹业务。民国3年(1914)10月暂停收寄法国及其经转的国际包裹。5年(1916)改进包裹资费收取办法,以省为计费区域,按寄达局之远近和交通条件收取包裹费。9年(1920)9月恢复收寄国际包裹。23年(1934)11月撤销包裹扣税,国内互寄包裹不再经海关检验。次年4月,试办轻便包裹(不逾1公斤小包邮件)业务。25年(1936)开办航空包裹。抗日战争爆发,航空业务停办。宁波沦陷,包裹业务时停时办。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收寄。35年(1946)开始办理台湾包裹业务。日新街、鼓楼前支局开办零星包裹收投。37年(1948)7月恢复国内保价包裹业务。
  宁波解放初期,包裹业务一度萎缩。1951年1月开办代购托购业务。1958年1月起,全国实行一区一费制,宁波计费区起算重量从0.50千克改为1千克;快递小包每件按普通包裹收费标准加50%。1969年停办代收货价业务,1980年恢复。1985年10月停收航空商品包裹。1990年7月,包裹的重量起算单位由100克恢复为500克,并调整国内包裹资费。2000年9月,区内国内包裹直投到户。
  汇兑
  清光绪二十三年十月(1897年11月)大清邮政试办汇兑,宁波等24处邮政局首批办理小额普通汇款,每笔不得超过银圆10元,仅限于各通商口岸通汇。光绪三十一年(1905),全国汇兑业务从通商口岸普及内地,汇票单式改用三联,分甲类局、乙类局。甲类局(指轮船、火车通达局,或称“火汇局”)每张最高金额可开至银圆50元,乙类局(指轮船、火车未通达局,或称“旱汇局”)为10元。次年,宁波邮界有火汇局6处、旱汇局3处。民国元年(1912),宁波邮政分局下属有甲类局10处、乙类局8处。20年(1931)区内日新街邮局、鼓楼前支局办理国内汇兑业务。抗日战争胜利初期,恢复全国通汇。37年(1948)11月改革、简化邮政汇兑手续,普通汇票、小额汇票、定额汇票合并,一律改为小额汇票。开发、兑付手续简便,为邮政汇兑业务一项重大改革。
  1949年5月,汇兑业务暂停。6月起,渐次通汇,唯国际汇兑停办。1951年3月,汇兑业务改为银行委托邮局代办,汇兑基金实行金库制度,邮局在人民银行开立邮政汇兑基金往来户。1953年1月取消贴用汇兑印纸办法,汇票改为剪格式。1954年1月起,实行“凭证兑付”。1957年1月执行汇款指定局名和凭证兑付等规定。1958年1月起,所有汇率一律改为按汇款额1%收费,不足0.10元按0.10元收取。电汇另加电报费1元。1964年有10处自办机构、41处代办所办理汇兑业务。1988年1月增办快件汇票业务。至1995年1月1日,已有10个国家通汇。1999年对普通汇款加办入账汇款业务,国内邮政礼仪汇款业务。10月1日起,办理超限额汇款,超过5万元的汇款应分笔办理。2000年5月,东门、鼓楼、邮政大厦、南站、芝兰邮政储蓄所与上海、福建两省、市开办出口特快汇款业务。与上海、福建互开邮政特快汇款业务,同年开办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汇兑业务。2001年7月开办国际特快汇款。2002年1月,邮政业务正式走向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2005年6月6日,宁波市电子汇兑与绿卡系统互通工程(简称“两网互通工程”)顺利上线。2008年开始,邮政函件开始交付银行分业经营。
  报刊发行
  1951年2月1日,宁波邮局与《宁波时报》社“邮发合一”,报社发行人员、业务由邮局接收。1964年7月起,支局(所)、代办所、报刊发行组、报刊门市部办理全部报刊收订,其中灵桥路、镇明路、中山西路邮电所还经营报刊零售。“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2000多种报刊除《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及几种专业刊物外,均告停刊,邮局报刊发行跌入低谷。至1979年,报刊业务始有复苏。1980年6月增设鼓楼报刊亭。1982年3月增设解放南路报刊亭。次年,设南火车站报刊亭。1985年1月,零售报刊实行超额计奖办法。3月,鼓楼、解放南路、南火车站3处报刊亭划归劳动服务公司经营。次年5月,设孝闻街、东门支局报刊零售点。1987年8月,西郊路16号设报刊零售点,零售发行量逐月提高。1991年3月在西郊路16号开设西门报刊门市部,中山西路91号开设特价报刊门市部。此后,因市政建设拆迁旧房或开拓马路,鼓楼、解放南路等报刊亭陆续停办。1995年5月除中山东路报刊门市部外,有南火车站、孝闻街报刊零售亭2处,以及东门、中山西路支局零售点2处。
  2000年11月,市邮政局报刊零售公司成立。2006年,海曙区邮政分局订销报纸期数5.12万份,累计数1234.20万份,订销杂志期发数5.21万份,累计数88.76万份,流转额1082.40万元。2008年,订销报纸期数4.86万份,杂志5.20万份。
  集邮业务
  民国25年(1936),柳玉川开设“东方邮票服务社”,为宁波最早经营邮票的商店。
  “文化大革命”期间,集邮业务停办。1981年1月,鼓楼集邮门市部设立,集邮业务恢复。1983年,鼓楼集邮门市部迁东门邮电支局,另在华侨饭店设集邮点。1987年5月,宁波市邮电局集邮分公司成立,集邮业务成独立管理业务之一。1989年1月,宁波市邮票公司成立(由集邮分公司变更)。10月1日,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刻制纪念邮戳1枚。同期在中山东路集邮门市部首次启用邮政集邮日戳和“天封塔”风景邮戳。1990年3月启用包括“灵桥”、“天一阁”、“三江口”、“鼓楼”、“月湖”等在内共9枚邮戳。9月5日,“亚运圣火”在宁波传递,发行纪念封1枚,刻制纪念邮戳1枚。1991年3月,邮票公司由中山东路交邮大楼迁址原鼓楼支局楼上(楼下设门市部)。1993年6月,鼓楼集邮门市部因道路拓宽迁址中山西路91号2楼。同期,邮票公司迁址芝兰大厦六楼。1995年,区内有集邮门市部6处。全年出售邮票27套、184800枚。1999年5月,宁波市邮票公司和集邮协会在市包玉刚图书馆联合举办宁波解放50周年邮展。12月,在鼓楼邮政支局举行“世纪交替”大型纪念活动。
  2000年6月由共青团宁波市委、市邮政局邮票公司、市集邮协会联合组织,在鼓楼集邮报刊门市部举行“2000年宁波市青少年集邮节”活动。此后,邮票公司在鼓楼陆续举办过2000年邮品、钱币、礼品展示会,“世纪之夜”大型集邮活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纪念邮票首发活动,“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纪念”邮票首发活动,“第十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和第五届宁波国际服装节”个性化邮票首发式暨集邮展览,《图书艺术》邮票首发仪式,第二届中国国际消博会个性化邮票首发式“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邮展等。2007年4月28日,集邮营销中心在鼓楼步行街开业。6月26日,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邮票公司开发制作《杭州湾跨海大桥贯通纪念》邮册。7月1日,邮票公司在鼓楼步行街集邮门市部举办《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邮票首发活动。2008年10月9日,宁波局在鼓楼步行街直复营销中心举办2008年邮政贺卡首发式暨第38届世界邮政日纪念活动。是年3月,邮票公司推出《追梦——宁波奥运之光》主题邮册。单位:万枚
  邮政储蓄
  民国8年(1919)9月,鄞县邮局创办储金(储蓄)业务。19年(1930)5月,鼓楼前支局开办存簿储金业务,后增办定期业务,简易人寿保险业务,发售及兑付邮政储蓄礼券。30年(1941)4月宁波沦陷,储金业务停办,8月恢复。32年(1943),储金开户首次存入改为储备券5元。34年(1945)12月增办支票储金业务。1953年9月,邮政储蓄业务再次停办,储蓄金额及账务交由人民银行接收。1986年8月停办30余年的邮政储蓄业务在东门邮政支局正式开业。次年,邮政储汇室设立,邮政储蓄与函、包、汇并列为单独核算业务,镇明路、灵桥路等支局所开办储蓄业务,举办宁波第一期定额定期有奖储蓄。同年,东门储蓄点代售保值公债。1990年4月,东门储蓄点承办定期定额同城内通兑邮政储蓄业务。1992年,全市各局实行邮政储蓄余额承包制,开办寻呼机、移动电话有奖储蓄业务,代为受理用户装机付款,代理兑付国库券、债券业务。1993年,开办个人通知储蓄,储汇室改称“储汇分局”。东门邮政储蓄营业实行微机处理。中山西路支局开办储蓄业务。1994年6月开办代缴电话费储蓄。1995年4月,宁波市“绿卡”第一期工程正式启动。1997年3月,全国通存通兑业务业务开通活期。1999年与太平洋保险公司就邮政代理保险业务达成代办协议,邮政储蓄网点零售家庭财产保险等8个险种。
  2000年8月开通办理“一卡通”业务。2002年3月26日,芝兰邮政储蓄所储蓄余额突破亿元。是年,与海通证券杭州业务总部合作试办“银证通”业务。与13家银联卡发卡银行进行互联互通,开办即时换卡业务。2004年4月成立保险业务代理部,隶属储会汇分局管理。2005年成立区储汇分局,建立储蓄汇兑两网互通工程。2006年1月,宁波邮政局段塘、新典路邮政储蓄所隆重开业。3月,宁波邮政局邮政金融指纹认证系统上线,为邮政储蓄资金安全及内控制度建设奠定基础。8月,宁波邮政与全国30个省会城市邮政局一起首次代理销售开放式基金业务。2006年9月,鼓楼邮政储蓄所开始试点开办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改变市、区邮政储蓄持续20年“只存不贷”局面,迈出邮政储蓄和商业银行接轨第一步。2007年4月1日,区内8个邮政储蓄网点开办代缴电费业务。2008年1月5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宁波分行成立。是年底,海曙区有邮政储蓄网点8个,自动柜员机(ATM)6台,存款余额4.36亿元。
  邮政代理
  1994年开始代缴话费业务。1995年开始代收烟草款。1999年7月30日起,在市区国税一分局试行税务专邮业务。同年,开展国债代缴业务。2000年1月,宁波邮政与宁波电信、宁波移动、宁波联通、国信通信、联通寻呼、太平洋保险公司建立合作发展关系,为宁波电信办理电话、电报、出售IC卡业务,为宁波移动、宁波联通办理GSM移动电话入网放号业务,为宁波国信通信、联通寻呼办理寻呼机售机放号业务,为宁波太平洋保险公司办理人寿保险、财产保险业务。同年9月,在市区推出“美丽健”牛奶投送服务。年底实现与政府“一卡通”联网,开始代发工资、代收养老金、代缴“一卡通”等相关业务。2001年为宁波电信分公司代办联通公司“如意通”放号,账单制作寄递业务。是年,继推出配送牛奶活动后与宁波太白水公司合作推出饮用水配送服务。与宁波移动分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在移动账单制作寄递、移动放号和充值卡销售、话费代缴、业务宣传、基站建设维护、社区服务网点建设等各方面进行全面合作。2002年开办“银政通”业务,通过代理“F4倾城之恋”票务,正式涉足票务代理业务。2003年2月,中国人寿保险成为宁波邮政保险代理的合作伙伴。2004年8月,邮政代办电信业务。2005年,天一邮政所代理“嘉年华”门票实现销售额近100万元。2008年4月21日,鼓楼邮政支局售票点推出航空票务代理业务。6月25日,南站支局航空票务售票点开始营业。
  特快专递(EMS)
  1986年12月25日在东门邮政支局首办特快专递邮件业务,可与33个国家、地区及6个国内城市互寄。1990年,中山东路中心支局设特快揽收小组。中心支局迁横河街后,单独成立特快揽收处。是年,与国际互通增至66个国家和地区,国内互通城市增至42个。1993年,宁波市邮电局速递公司成立。次年6月,台湾全统公司发大陆邮政快件纳入国内邮政特快网,按特快专递投递。2000年5月,和义路、高塘、繁景邮政所增开国际特快专递业务。7月,速递与公安局身份证制作中心开办居民身份证寄递业务。2001年9月,速递公司特快邮件分拣分发班划归包件分局管理。2002年7月增加上海、杭州特快专递“次晨达”业务。当月开通全国特快客户电话“185”。2003年开办中速快件收件人付费业务,宁波—台州互寄国际特快专递“次晨达”业务,区内“限时递”业务,“区内物流配送业务”,调整国内邮政特快专递业务资费标准和计算方式。2004年,邮政特快全面实施“全夜航”计划,市邮政局物流公司成立建制并入速递公司,简称“速递(物流)公司”,负责全市速递业务。
  邮政快件
  1987年11月,宁波城区东门、鼓楼等4处支局办理国内邮政快件业务,可与全国195个大、中城市互通。翌年5月,寄递范围扩大到全国1960个市、县。1995年,区内办理快件业务的支局有中山东路、中山西路2处。1998年底停办此项业务。
  其他寄递服务
  1990年6月9日,第一家从事进出口货物交换、报关、分拨、保管转运及航空快递服务的公司——大连华迅国际空运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成立,标志着区内物流服务行业开始营业。2004年,区内从事寄递服务行业公司共计15家,分别为:宁波海曙天一快递有限公司、宁波市海曙飞羚速递有限公司、宁波海曙英杰货运代理公司、宁波海曙华邦快递公司、宁波市海曙海通速递有限公司、宁波市海曙诚义速递代理服务部、宁波海曙新时通快递服务有限公司、宁波市海曙金茂速递服务有限公司、宁波海曙多德快递有限公司、宁波市海曙区速递有限公司、宁波市海曙经纬速递有限公司、宁波天天速递有限公司、宁波海曙易成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宁波市海曙恒达速递服务有限公司、宁波市海曙飞康达快递有限公司。2007年11月20日,浙江邮政管理局宁波办事处正式成立,行使邮政监管,同时管理区内邮政业从事其他寄递服务的相关单位。至2008年底,区内从事寄递服务行业共计20家,其中8家从事国际寄递服务。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