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城区交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31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城区交通
分类号: F572.885.5
页数: 13
页码: 676-688
摘要: 这篇文字简略介绍了宁波市交通方式的变迁和发展。从古代的轿子、人力车,到民国时期的黄包车和手拉车,再到现代的公共汽车和私家车,市民的出行方式不断演变。宁波市公共汽车于1956年开始运营,现在已经有93条线路,并配置了新型高档的公交车和空调车。陆地交通工具包括三轮车、货车等,内河运输逐渐衰微。此外,宁波也有铁路和航空交通的发展。
关键词: 宁波 交通变迁 公共汽车

内容

要满足人们对出行的要求,就必须具有相当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从坐“小三卡”到开私家车,市民出行方式的变化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1956年境内始有公共汽车,从永宁桥到江北庄桥火车站的1路公共汽车开通。1978年有17条公交线路。现境内有93条公交线路(包括途经海曙),配置有新型高档公交车、全新空调车。无人售票代替了公交车售票员,公交月票也换成了公交IC卡,市民出行更为便捷舒适。
  第一节 交通变迁
  明清时期,境内陆路主要客运工具为轿子,乘坐者多为达官贵人。清末,江北岸已行驶铁轮车。民国4年(1915),江北岸始有黄包车营运。民国18年(1929)开通至奉化班车,此为宁波公路客运的开端。20世纪30年代以来,甬埠士绅多次想发起公共汽车客运,因恐影响黄包车夫生计而未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以三轮客车代替黄包车。1956年,市内开辟公交客运,后又增设市郊客运,继而发展汽车出租业务,并辅以人力三轮车解决大街小巷机动车难以进出的问题。以后,随着道路拓宽、新建,以及杭甬高速、同三线宁波段的贯通和甬金高速等高等级公路网的形成,高速快客迅捷发展,陆路公路交通的客货运输也更加便捷。境内铁路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创建浙江铁路公司,宣统二年(1910)萧甬线宁波至曹娥段始建,民国3年(1914)全线建成通车。2001年12月,萧甬复线全线贯通。2005年1月开工建设甬台温铁路。
  作为港口城市,自春秋战国起境内的三江口一带曾是宁波近海与外洋的海运起点,至鸦片战争后港口逐渐向河口延伸,自20世纪80年代起向沿海延伸。明清以来,境内的内河运输,一直以木帆船作为主要工具。清末始见汽油船,民国时期始有汽轮拖驳。至20世纪50年代末,拖带运输普及。20世纪70—80年代为内河航运的最盛时期。90年代后期,内河运输业因陆路交通的强势发展而逐渐衰微。
  宁波市内最早的机场——水上机场于民国21年(1932)始建于段塘街道(原段塘镇),设宁波航空站。1990年建成栎社民用二级机场。2005年12月成为国际机场。
  进入21世纪,宁波市“1124”集疏运网络工程全面启动。“1124”就是1个机场(栎社机场)、1条运河(杭甬运河)、2条铁路(萧甬铁路、甬温铁路)、4条高速通道(杭甬高速公路、同三线高速公路、甬金高速公路、杭州湾大桥)。“1124”工程完成后将使海曙区的交通更为便捷快速。
  陆路交通
  交通线路 解放前以二横(中山路、药行街)三纵(镇明路、南北大路、开明街)为骨架,道路狭小,以石板路、砂石路为主。解放后开展城市建设,拓宽路面,改石板路、砂石路为水泥路或沥青路面,形成城区通畅的交通网络。(详见第五编“城区建设”)
  交通工具 境内的陆运工具,古代主要是轿子、人力车,民国期间出现汽车。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使用拖拉机(分手扶、轮式、履带式和船形式4种),它兼具农用和运输两大功能,但仅允许在郊外行驶。自行车、摩托车(分轻便、二轮、后三轮、侧三轮4种)及燃油助力车、电动助力车仅作代步工具,不承担客、货运输功能。
  轿子 轿子分官轿和民轿两类,木质,四柱成方型。上有顶盖,底为木板,内有座椅,四周围布幔,轿腰贯穿两条木杠,清代和民国时期盛行。境内车轿街因轿多而得名。官轿,做工精细,视官位品阶,有8人抬行、4人抬行、2人抬行。官轿出行,轿前鸣锣开道,吆喝行人回避。民轿,种类较多,境内主要有花轿、客轿两种。花轿为姑娘出嫁之用,木制亭子式轿厢,轿顶红朱漆,四周饰以各种花线编织物遮盖,精致的还绣以花色图案,珍珠镶边,悬挂花灯和响铃,一般由4人或8人抬行。客轿为专供商务应酬、走亲访友、急事赶时之用。多为蓝呢轿或蓝布轿,三面嵌玻璃为窗,前覆轿帘,一般由2人抬行。
  独轮车 系木质车架,人在后用手推,轮子向前滚动前进,形似辘轳。可载货一二百斤,或载客2~6人,宜狭窄小道通行。境内于民国时期较为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匿迹。手拉车手拉车可分为黄包车和板车。黄包车,原自日本传入上海,车商将车身漆成黄色以招徕顾客,俗称“黄包车”。车体呈黄色,铁制支架,双轮,置油布车篷及垂帘,主要用于载客。一车一座,由车夫拉车。民国4年(1915)5月在宁波江北岸始见,由商人唐翼在江北岸开办利捷车行,置车200辆。19年(1930),宁波市内共有1590辆人力车通行于城区。境内曾有市心桥协记车行(车40辆)、右营校场龙飞车行(车60辆)、江厦江心寺跟聿迅车行(车80辆)、东殿庙跟鹏飞车行(车200辆)、大池头公益车行(车140辆)、紫薇街民利车行(车80辆)、紫薇街大达车行(车150辆)等。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三轮客车发展,黄包车趋衰。1953年,黄包车减至260辆,至1954年4月,黄包车全部为三轮车替代。板车,为木制车身,两轮,用双手推拉前进。清同治十三年(1874)传入宁波时其车轮有木制和铁制两种,车身较短,车速缓慢。后逐渐改为胶皮车轮、胶质气胎,主要用于载货。1990年为改善市区交通,手拉车
  在老三区(海曙、江东、江北3区)内被淘汰,现城乡接合部的私人废品回收站仍有少量手拉车在收购废品、运载货物。
  人力三轮车 为木质车身,铁制支架,黑色,车轮胶质,置折叠式油布篷及垂帘,一般为双人后座式,用双脚踏之。拉人的称“三轮车”,拉货的称“黄鱼车”。民国36年(1947)始现,由陈富康在碶闸街92号开办迅安三轮车行,10月置车22辆投入营运。1956年宁波三轮车合作社成立时拥有350辆,其中私有车293辆、公有车57辆。1958年11月,市三轮车公司成立,次年自制4座三轮车,2人并排背向坐,俗称“蝴蝶车”,1961年9月增至100辆,次年全部淘汰,复为2座位。1982年,市三轮车公司开设市汽车出租公司,1984年市三轮车公司撤销,人员资财转为市汽车出租公司,尚存的人力三轮车实行租赁制。其间,街道开办三轮车企业,境内则有孝闻综合劳动服务公司孝闻三轮车客货车队从事三轮车的客货运输,1990年车队有三轮车130辆,为三轮车发展的鼎盛时期。2005年8月1日起,三轮车在老三区范围内被禁止行驶。同时取缔的还有摩托车、老式残疾车在老三区的通行权。
  机动三轮车 1956年,市三轮车公司修理厂试制4座机动三轮车1辆投入运行。至1963年仿制、改装双座和3、4、6座机动三轮车32辆。1974年以4马力发动机作动力,仿制上海三轮客车10辆,后因配件短缺、马力不足皆停驶。嗣后自制宁波产机动三轮客车39辆,至1986年亦因噪声大、耗油多全部淘汰。1987年始,机动三轮客车由个体户车辆替代,至1990年发展到302辆。20世纪90年代后期则成为残疾人代步的机动三轮车,后淘汰。
  载重货车 民国19年(1930),商营鄞奉汽车货运公司购进4辆载重2.50吨的货运汽车开展运输业务。23年(1934)燃油紧缺,试行木炭燃料车并在汽车运输业中推广。1949年8月,境内的各商营公司以抗日战争时期遗留的日本炭炉为基础对木炭车车炉进行改装,1950年货车全部改成木炭车并向客车推广。虽然木炭燃料成本比汽油低,但机件磨损较大,货车数量少、吨位小,仅长途货物的运输依靠木炭燃料汽车,短途的零担物资仍由板车、大榻车、三轮车承运。当时的汽车型号主要有“嘎斯”、“吉斯”、“道奇”、“万国”等进口货车。1956年8月,宁波运输处购入第一辆国产“解放”牌货车,以后国产汽车逐渐增多。1960年起,各汽车专业运输公司为提高运输效率,采用拖挂运输并发展一车多挂,人称“汽车列车”。后因汽车列车行驶笨拙,沿途桥梁受损,主车机件也磨损严重,遂改为一主一挂。1963年宁波木炭燃料车消失,一律改用汽油和柴油。1969年,宁波自制的“东方红”牌货车投入运输。翌年,宁波地区汽车运输公司分配到第一辆“黄河”牌货车。1974年,境内主要车型有“解放”、“跃进”、“钱塘江”、“嘎斯”、“交通”、“道奇”、“浙江130”(亦称“小宁波”)等。1982年7月,交通监理部门强制各运输企业报废杂牌货车,境内的货车也渐趋定型,主要车型为“解放”、“东风”、“黄河”、“跃进”。1983年起,非交通运输企业纷纷自备货车搞自货自运,个体运输专业户亦购货车营业,货车数量也随之骤增。进入21世纪后,境内各货运股份制企业兴起,全国各地的汽车工业发展迅速,各类车型、车种繁多,载货汽车有微型、轻型、中型和重型,兼有半挂牵引车、全挂牵引车以及专用车种如厢式、罐式、仓棚式汽车,载重吨位自1.8吨至30余吨,其中长途运输以集装箱运输占据主导地位。而车种主要有:江淮轻卡(皮卡)、重庆重型货车、一汽淮阴永旋系列、一汽红塔解放系列、北汽福田、时代皮卡、欧曼货车、成都王牌等。
  客运汽车 民国14年(1925)城区引入小轿车1辆,为市境内最早的汽车。(另说,民国3年(1914),银行职员张天锡(音)从上海引进1辆小客车,为最早引入汽车。)18年(1929)5月从浙江省公路局调来大客车10辆、小客车4辆供鄞奉公司营运,往来穿梭于区境内外。抗日战争期间,客车大多被征军用。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战时车辆损失殆尽,多数商营汽车公司靠租车复业,长途客运逐渐恢复。民国时期的大客车车厢多为木质,外包白铁皮,内设条木凳,车厢门在车尾,门外反锁,车内旅客不能自主启门。客货混合车设施则更为简陋。1960年汽油紧缺,少数客车改用沼气为燃料。置于车顶之上的橡皮袋中沼气通过软管引入发动机,车一起步,橡皮袋即前仰后合,随风飘动,人称“背包袱”。1963年石油已能自给,木炭车、沼气车淘汰,恢复使用汽油车和柴油车。1971年,公共汽车首先使用铰接式通道车。1990年,大客车主要车种为“东风”、“黄河”、“解放”,中小客车主要车种为“丰田”、“三菱”、“大发”、“菲亚特”等。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根据客运需求与客运规模,各类轻型(车身小于7米)、中型(车身7~10米)、大型(车身大于10米)客车相继面世并投放客运市场。至2008年底,区境内以国产的扬州亚星、厦门金龙、沈阳金杯海狮、上海申沃、洛阳宇通、合肥现代等占据主导地位,另兼有少量的进口客车如日本丰田海狮、德国大众康比等。
  水路交通
  客货运工具 古代行驶于江河湖海上的水上交通运输工具有独木舟、唐船、宋船、沙船、福船、夹板船、宁波船等类别。唐大中元年(847),和义路附近曾设官办造船场,船身已使用榫接和钉铆技术,间用油灰捻缝,可造“长三十丈,载六七百人”大船,直至元代初,庆元(今宁波)一直是造船业重要基地。清代至民国时期,行驶沿海航线的船舶还有绿眉毛、温州白点、六横雄鸡头、温州小白点等船型。汽油船的出现并投入使用始于清末,而民国时期始有汽轮拖驳。至20世纪50年代,营运宁波沿海货运航线船舶仍以木质船为主。载重100吨左右的木帆船大都配备柴油发动机,其最大载重量为500吨,后减至400吨。50年代末以来,在普及拖带运输的同时,钢丝网水泥机动船逐渐取代木帆船而成为主要交通工具。1970年,货运船舶以400吨级货轮和400马力渔轮为主,1975年12月30日,由浙江船厂建造的千吨级钢质船“明州4”号轮(原名“浙海504”轮)下水,从此,宁波的水上运输开始进入了钢质轮运输时代。1979—1984年,由宁波人自行建造的内河客轮、500吨级邮政船、2200吨级货轮及555客位的双体客轮相继面世。1987年后,500吨级海港驳及1500吨级冷藏运输船穿梭于宁波的江海之中,大吨位、大马力船舶成为水运企业主打。
  船埠 民国前,除余姚江、奉化江外,海曙区境内的其他内河船舶靠泊一直是河埠头,民国时期始有石砌码头建成。在汽车客运尚不普及的时期,内河运输曾经给城乡居民带来诸多便捷,但随着城乡交通的快速发展,时速缓慢的内河客运逐渐被淘汰弃置。1990年,境内尚有南站码头、西郊码头、奉航码头3处,但随着濠河填塞成路和城乡交通发展,现境内船埠已消失。
  航船 明清以来,境内的江河客运,一直以木船作为主要运输工具,称之为“航船”,有风时张帆,无风时拉纤,每艘可载客20~30人。此外,还有“脚划船”,多在支流上航行,每艘可载客少则2~3人,多则5~6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五月,宁波商人在两艘木船上各安装1台蒸汽发动机,率先开辟余姚江机动船航线。以后又有“海龙”号汽轮,营运宁波至镇海航线,“镇海”号汽轮营运宁波至慈溪航线。不久由于客运量不足和经营不善等原因停驶。而真正开创境内航运的客轮则是由西坞邬谟贤等3人发起的,营运宁波至西坞线。宣统三年(1911),区境内的客运航线主要为宁波至奉化、西坞方向。民国元年(1912)汽轮客运发展迅捷,开始以汽轮拖带客驳以增加客运能力。最大的汽轮数鸿庆记轮船公司营运于外濠河至西坞线的“新鸿庆”轮,船长27.06米,船宽1.83~2.66米,主机14~40马力。25年(1936)泊于现境内的航船主要有里濠河、外濠河、大道头、甬东司道头等处,汽船和客驳除驶往鄞县乡镇外,还驶往镇海、余姚、慈溪和奉化的县城和乡镇。30年(1941)4月,宁波沦陷,日军严守关卡,来往客商骤减,一些汽船公司或停业,或倒闭。34年(1945)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中断4年多的各条航线先后复航,内河客运业呈复苏景象。解放战争时期,部分航线又相继停航,客运业又一度衰落。1950年1月始,宁波至横溪、白杜、余姚、鄞江桥等航线先后复航,客运业由此开始稳步上升。1953年进行水上民主改革,分散的个体经营者加入了运输合作社或运输互助组,境内有濠河、西郊联运社(当时亦属于鄞县境)。1958年拖带运输大兴,每艘汽轮多者拖带客驳七八艘,少者三四艘,客货运量大增。1962年3月,鄞县航运公司成立,濠河、西郊以及位于江东区的新河、大河4个联运社归该公司所辖,并成为宁波地区内河运输的骨干企业。1993年后,因陆路交通迅速发展和城区扩展(内河填塞)等原因,大部分内河客运航线逐条停航,1997年5月5日,“奉航1”号最后一艘内河客轮,载着15名旅客从宁波抵达奉化西坞终点。自此,客轮退役,船上从业人员遣散。
  渡运 解放前,奉化江境内段只有一座灵桥,余姚江上境内段只有一座新江桥,因此沿江设有渡口。段塘渡,即段塘至鄞县(今鄞州区)钟公庙渡口,清道光十三年(1833)段塘人吴灯茂发起成立渡船会,筹资建造渡船1艘,两岸建砖木结构四角亭各1座。1978年,两岸各设渡埠1个,段塘亭1座,置木质非机动船1艘营运。后随着陆上交通的发展和连接奉化江两岸的芝兰桥的建成,渡口弃置停用。盐仓门至江北浮石亭渡口,两岸各设渡埠,上船埠各建有候渡凉亭。20世纪70年代解放桥开通后,渡客减少,渡口废弃。
  第二节 公交车
  1956年2月,境内始有公共汽车,由宁波长途汽车运输公司经营,11月宁波市公共汽车总站成立。1966年12月改名为“人民汽车站”,1972年改称为“市汽车运输公司客车队”。1978年8月成立宁波市公共交通公司,1992年8月更名为“宁波市公共交通总公司”。1994年8月,公交15路车率先实行无人售票。1996年前,公交公司的总部一直在东门口(即交邮大楼),后迁至江东民安路。2001年,宁波城区公交车基本结束了专人售票历史。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公共交通引入竞争机制,东方巴士、公运公交、城乡公交、北仑公交分别介入境内公共交通的运营,形成了车辆高、中、低档配置,普线、双层线、空调线、快速线等多层次公交运营网络。
  公交线路
  1956年2月6日,市区开设永宁桥汽车站至江北庄桥火车站(当时的火车终点站)的1路公共汽车,车内3把长凳,票价2分钱一站,成为宁波第一条公交线路。同年2月28日,开辟自西郊航船埠头至江东太丰面粉厂的2路公共汽车。1957年4月13日增开姚江至张斌桥的3路公共汽车。1979年设1~8路,10路、31路和31路慈城至云湖支线共11条公交线路。至1990年,共有线路27条,另有至裘市、半浦、乍山、二六市支线4条。线路总长295.84千米。至2006年末,市公共交通总公司运营车辆1986辆,运营线路128条,线路总长度2200千米,年客运量3.18亿人次,日均客运量87.18万人次,128条公交线连接“六区一岛”(指海曙、江东、江北、鄞州、北仑、镇海6个区及大榭岛)。2008年,海曙区域为起始点或在区境内停靠的各公交企业的公交线路达214条,其中宁波公交总公司131条,城乡公交10条,东方巴士36条,北仑公交29条,公运公交8条。
  车辆
  公交车数量逐年发展。1956年16辆,借用4辆,车型为20世纪40年代的“福特”、“道奇”。1966年32辆,1978年、1985年、1987年分别为96辆、163辆、186辆,车型皆为国产“解放”、“东风”等。1990年增至232辆,其中运营车203辆、内通道车53辆、单车150辆。1992年8月,宁波公共交通公司所属小公共汽车公司成立,投放38辆中巴客车,开辟市内6条运营线,年末又增加82辆中巴客车,开通市区至北仑、河姆渡、招宝山、保国寺8条市郊客运线路。中巴车客运招手即停,快捷方便,但运量小,且旅客上、下车存在交通安全隐患,因此于1996年终止,所有车辆转入市中巴客运站专营郊区直达线路。20世纪90年代后期,空调车、双层巴士陆续出现,1997年投放载客量大、适于市容观光的双层巴士,至2006年末已开通4条。1998年起,引进上、下车相对方便、乘坐空间更宽敞的柴油车,2006年末,柴油车比例占总运行车辆的75%以上。1998年首次投放30辆空调车,至2008年宁波公交总公司境内公交运行车辆达到2772辆,其中空调车辆占总运行车辆的70%以上。公交车型几经更新,加快淘汰油耗高、尾气排放不达标、舒适性差的汽油车以及老旧国Ⅱ排放标准以下车辆,大量投放满足国Ⅲ排放标准以上柴油机为动力的高等级公交车辆,并不断摸索、引入新能源车辆。
  场站
  1958年前,市内公交车无专门停车场,至1958年底始设总站于东门口,才有简易停车场,同时也成为公交总公司所在地。后总部迁移至双东坊,现总部在江东区民安路。1988年7月在境内马园路79号建客车1场,面积1.74万平方米,可停车90辆。1996年建造占地面积12860平方米南苑停车场(今停用)。至2008年末,市公交总公司共有大型场站126处,其中停车场5个、首末站121个。是年,段塘公交停车场候车楼列入省级建筑节能示范工程。
  始发站屋
  1978年前,市区内有公交车始发站屋6座,1990年增加到34座,其中砖砌混凝土结构的24座,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地坪面积17300平方米。2006年始发站屋110座。1990年,市内公交车沿途停靠站、点267个,其中设防雨亭的85个,多为玻璃钢棚。2006年,候车亭664只,其中欧式候车亭27只,简易候车亭56只,灯箱式候车亭581只。2008年,全市建成乡镇客运站2个,港湾式停靠站1411个。
  营运服务
  公交车自投入运营后,一直沿袭1辆车1名司机、1名售票员的两人搭档制,如为铰接式通道公交车则前后车厢各配备1名售票员,除手工售票外,还采用月票(纸质)出示制。1994年8月1日,公交15路率先实行无人售票投币制,至2001年9月全面推广。2000年始,公交车推行IC卡电子刷卡。2004年开通公交服务热线。公交车施行头班车与末班车时间,并规定了间隔候车时间,市区职工早晚上、下班时间为乘车高峰时段,并区分为冬、夏令早晚班。以1990年为例,1路公交车发车时间最早,头班车4:40,各线路末班车收车时间在17:45~18:30不等。老三区内夜间6:30后公交车基本不再运营。市内各线路始发间隔最短9分钟,最长50分钟。为方便乘客,1997年9月,公交公司在原有夜班线的基础上再对6条公交线路实行延时服务,缩短乘客候车间隔时间,并在部分起始站开通电子报站服务。至2008年,夜间公交线路有65条,白天市内1~20路公交车的候车间隔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海曙境内站点候车时间则为3~8分钟。
  票价
  1978年以前,公共汽车票价实行0.02元累进活段活推制。1978年后实行0.05元累进活段活推制。1987年12月起,市区公交客运线路实行0.10元票价制,即乘客无论乘坐站点多少,每人每次纳费0.10元。1990年7月20日起,公交客运票价按市、郊区不同车种实行不同价格。普通车市区按0.0258元/每人千米计费,郊区按0.035元/每人千米计费,优质优价车按0.0441元/每人千米计费。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行1元票价。迄今,公交车票价根据线路的远近或车种类型(普通车型、空调车型)的不同有1~5元的票价不等,海曙区内乘车以1~2元票价为主。城乡公交、公运公交、东方巴士等公交车票价多以2元起步。均以旅客投币及电子刷卡形式进行。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公交营运智能化服务,电脑报站器、后车门监视仪、电子发光路牌、电子调度系统、车载电子显示屏等逐步引入并得到推广应用。2000年推出各类公交IC卡(A、B、C类),解决乘客找零携零不便的问题。同时对离休干部、伤残军人、盲人、7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推出免费乘车卡。2006年推出T卡(城际通卡、甬城卡:可在宁波、绍兴、台州3地已开通公交IC卡的线路上使用)。区境内IC卡固定服务点有联丰农工商超市、高塘服务点2处,代理服务点位于城隍庙,服务点办理IC卡充值、申办、补办与退卡、转卡、挂失、补卡等综合业务。2007年12月,公交月票制度改革在中心城区全面实施,月票统一转换为IC优惠卡,免费乘坐范围扩展至离休干部、高龄老人、盲人、伤残军(警)人,刷卡优惠幅度为普通卡6折,学生、低保户、特困户3折,在市区270条公交无人售票线路上的2700多辆车上通用。实施月票改革后,票价总体水平下降22.80%,使90%以上乘客出行成本有不同程度下降。
  公交专用道
  为加快公交营运车辆的车速,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地位。至2008年,区境内中山路、药行街均设有公交专用车道。
  客运量
  1956年境内始有公交车时,全年公交客运量不足1万人次,到2008年增加到4亿多人次;年营业收入从2万多元增加到4亿多元(包括周边公交车行经区域客运量及运营收入)。
  第三节 出租车
  客运出租车
  1956年,市三轮车运输合作社承办三轮客车和4座机动三轮客车出租业务。1958年,市三轮车运输公司先后自制4座、6座机动三轮客车20辆,4座电动三轮客车2辆出租运行。1982年起,不少企事业单位和个体专业运输户购进小型客车,经营汽车出租业务。是年12月,宁波汽车出租公司成立,购置客车48辆,在境内的铁路南站、马园桥、开明街、东门口设业务站。1987年9月,市公共交通公司三车队划归市汽车出租公司,移交车辆23辆。1988年3月,公司由开明街386号迁至兴宁路40号(位于江东区)。1984年成立宁波市友谊汽车出租公司(合资),设火车南站、东门口等业务点,并于市内宾馆、饭店、旅游点建立业务代理点。
  “的士”(taxi)客运出租轿车运营始于1982年12月,车型为菲亚特,1993年1月淘汰,统一更新为红色的天津夏利和神龙富康。1996年为桑塔纳(上海大众)。1999年10月,天津夏利与富康车型被淘汰,规定桑塔纳(上海大众)以上档次的车型方能投入运行。2001年12月,客运出租车车型再次更新,有帕萨特、毕加索、桑塔纳2000型、北京现代、捷达等普通型车种,兼有红旗、奥迪等高档车型等投入出租运行。2004年根据宁波市公管部门统一要求,以新车投放为契机,启用了新的标志色,即奥迪车为白色,100辆以上规模企业车辆为绿色,50~100辆规模企业车辆为蓝色,50辆以下规模企业及个体出租车为黄色。2008年,捷达车种占总运行车辆的90.65%以上。宁波市区有客运出租车企业30家,其中30辆以上有21家,60辆以上有20家,拥有各类客运出租轿车3551辆。
  2001年,海曙区客货车队司机夏慧星被评为“全国客运出租车行业见义勇为标兵”,为宁波出租车行业唯一的全国劳动模范。2006年5月成立夏慧星文明车队,有队员15名。是年7月,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批准注册“夏慧星”商标。
  货运出租车
  微型货运出租车俗称“货的”。1996年底,由市公路管理处向市区各运输企业共投放1088辆,仅有5辆给予个体户。车型“柳州50”,车身蓝色,规定载重吨位0.35吨,限坐4人。于1997年投放完毕。货运出租车规定每5年更新一次,2002年进行更新换代,主要是发动机型号的更新,其车型不变。起步价12元,以后每千米加收2元。规定只能用于货运,不得与客运出租车争客源。境内尚无货运出租车专营企业,只散见于个体户,挂靠市内各企业。至2008年底,货运出租车总数为332辆。
  第四节 家庭用车
  家庭用车包括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两大类,非机动车有自行车、助动车、电动自行车(电瓶车)、残疾车等,机动车含摩托车和轿车。解放前,城市居民出行主要靠步行,有钱人家远行以坐轿子、黄包车等代步,少有私家交通工具。解放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自行车、摩托车、燃油助动车及电动助动车等代步车辆相继进入居民家庭。2000年后,家庭轿车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并逐年增加。
  非机动车
  自行车 又称脚踏车或单车,以脚踩踏板为动力,是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最早的自行车大约出现在15世纪末,由意大利达·芬奇和他的一个学生制作。清同治七年(1868)十一月,上海首次出现由欧洲运来的几辆自行车,作为人们业余消遣的娱乐性代步交通工具。民国初年,自行车在宁波市区出现,仅为少数豪门富户所拥有。以后政府机关相继购置,作为公务交通工具。各主要乡镇设置自行车行,供人租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私人购车逐渐增多。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自行车普及率极高,成为市民主要交通工具。1982年6月1日起,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根据群众要求,允许骑自行车的成年人在装有座位的车架上带幼儿1名,以解决职工上下班护送幼儿入托之忧。1985年,区内共有147000辆自行车。1990年增至193300辆,成为城市居民应用最广泛的短途交通工具。20世纪90年代后,自行车逐渐减少,为摩托车、助动车、电动自行车、轿车代替。2006年11月,境内现存自行车共93000辆。根据《宁波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规定,从2006年11月29日起,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自行车不再实行登记制度、不核发牌证。截至2006年底,区内历年累计上牌自行车169923辆(包括损毁、失窃等)。
  助动车 1995年初,助动车(又名“助动踏板车”)进入市场,是既可用人力驱动,又可用发动机驱动的两轮交通工具。助动车主要分为燃气助动车、燃油助动车和电动助动车。燃油助动车会造成一定的大气污染。助动车比自行车速度快,行驶便捷,受到工薪阶层的青睐,而自行车随之逐渐减少。是年2月,区内共有助动车5400辆。1998年初停止上牌。2004年1月1日,为缓解中心城区“出行难”矛盾,减少环境污染和交通事故,根据市政府有关规定,燃气、燃油助动车在“老三区”(海曙、江东、江北)主要道路被禁止行驶。
  电动自行车 指以蓄电池作为辅助能源,有两个轮子,能实现人力骑行、电动或助动功能的特种自行车。1999年,电动自行车(又称“电瓶车”)进入市区,由蓄电池、电动轮毂、控制器、充电器四大件和车体部分组成,按充电电压分为36伏、48伏,有豪华型、普通型、前后避震型、轻便型4种。电动自行车已成为城区居民主要的代步工具之一,数量成倍增加。至2008年底,上牌电动
  自行车达50891辆。
  残疾车 为残疾人员代步工具。2005年1月,区内有208辆。2005年7月根据市政府56号文件规定,整治“三车”(摩托车、残疾车、人力三轮车),残疾车禁止载客行驶。载客残疾车由政府作价收购,并给予残疾人员每月一定的生活补助。至2008年底,区内共存残疾车258辆。
  机动车
  摩托车 摩托车俗称“机动脚踏车”,有轻便、两轮、后三轮和侧三轮摩托车4种。1959年,市公安局车辆监理部门有英国产“赛培尔”和苏联产“都拉”摩托车各1辆。20世纪60年代增加到73辆。80年代,重庆“嘉陵”牌轻便摩托车投入市场,日本产“铃木”牌摩托车批量引进,城乡居民纷纷购入作代步工具,社会需求量猛增。2001年2月,区内有摩托车19560辆。2005年7月增加到20400辆。是年8月1日,根据宁波市政府关于中心城区部分道路禁止“三车”通行的规定,摩托车禁止使用,由政府作价收购。到2008年底,区内共存上牌摩托车215辆,均为特殊公务车。
  轿车 20世纪90年代初,轿车进入城市家庭领域,当时宁波市不足1万辆。1999年,区内有9座以下家庭轿车1534辆。2000年后,随着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家庭轿车数激增,全市每年递增6万~7万辆。2002年,区内有家庭轿车4038辆。2008年底,区内有家庭轿车33191辆,普及率为每百户29.2辆。平均每3人中就有1人有驾驶证。与此同时,道路交通“停车难、行车难”矛盾日显突出。
  第五节 客运企业
  1979年9月,海曙区客运车队成立。2008年,境内有规模较大的客运企业8家,其中区属企业2家、市属企业6家。
  客运企业选介
  宁波公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前身为宁波市长途汽车运输公司,1992年更名为“宁波市公路运输总公司”,1997年更名为“宁波公路运输(集团)总公司”,2001年企业改制更为现名。2002年通过交通部全国道路旅客(货物)运输经营资质评审,获一级客运经营资质和二级货运经营资质。在册职工160余人,现有客车913辆,货运汽车286辆。2008年,集团股份公司拥有分(子)公司39家,主要有宁南、宁东、宁波客运分公司,宁波宇达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市汽车客运服务中心,宁波南站、宁波中心站、宁波北站、宁波东站、中巴南站、宁波公运公共交通公司,宁东出租汽车有限公司等。
  宁波市宁南汽车客运分公司 隶属宁波公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专业客运企业,主营公路旅客和旅游包车运输业务,1990年12月成立,公司拥有职工200余人,各类客车169辆。公司经营省际班线45条,日发27.75个班次。线路辐射广东、福建、湖南、湖北、江西、江苏、河南、安徽、山东、海南10省45个县市。省内班线50条,日发93.50个班次,其中高速班线1条,日发26个班次,快客班线14条,日发38个班次,快线2条,日发0.50个班次,宁波大市范围内班线10条,日发19个班次。
  宁波市宇达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隶属宁波公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0月成立,至2008年有职工300人。拥有大、小车辆400辆。公司主营班车客运、包车客运.兼营汽车驾驶培训及修理。
  宁波市外事旅游汽车有限公司 成立于2005年3月,是由宁波公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主投资组建,主要承担市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对外事务接待用车服务任务,满足外事接待、大型会议、国际服装节等大型商贸活动的用车需求。同时也面向社会,为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学校等提供各种用车服务。2008年,公司有职工100余人,装备尼奥普兰、金龙等诸多型号车辆58辆。
  宁波明殷客运汽车出租有限公司 成立于1991年,前身是太白湖客运服务车队,1993年11月,更名为“明殷出租汽车有限公司”。2008年有职工300人,公司拥有客运出租车102辆。
  宁波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成立于1980年,是宁波市首家开创的国内旅游企业,系全国百强旅行社,在宁波市是唯一获得全国文明导游员奖章的旅行社。2008年有员工100余人,大、小车辆56辆。
  宁波市锦江旅游汽车服务有限公司 1994年成立,锦江旅汽公司、友谊外汽公司合并,同时兼并浙仑海外旅游公司与南苑旅行社两家单位的下属车队。2008年有职工20人,经营国内旅游、客运旅游、汽车租赁、车辆出租。拥有省际客运(旅游)营运证大中客车61辆、租赁车辆45辆,业务联合体车队可调用214辆。2006年被宁波市旅游局评为市十佳旅游公司、旅游客运诚信单位,省交通运输三级企业。
  宁波海曙区客货车队 1979年9月由原横河居委会书记夏来清创办。车队从8名无业青年、2辆破手拉车起家,后逐年发展。1990年有三轮客车、货车130辆。1992年12月购进第一批夏利出租车10辆,以后每年增10余辆。1996年夏利车淘汰,换成桑塔纳车。2005年7月根据市政府整治“三车”规定,188辆三轮客车、货车全部上交国家,换为57辆厢式货车。2006年12月有出租营运车104辆,厢式货车57辆,职工500余人,其中刑释解教人员占82.4%,是一个典型的特殊群体企业。2008年,海曙区客货车队解体。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