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航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31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航运
分类号: F560.1
页数: 4
页码: 671-674
摘要: 这篇文字简略介绍了宁波地区的内河和航道运输情况。宁波境内有余姚江和奉化江两条江河,水系纵横交错,方便舟楫运输。历史上,明州港是一个重要的贸易港口。现在宁波发展了海上和内河航运业务,拥有多种船型的船队,但内河运输业整体呈现萎缩趋势。杭甬运河是一条重要的内河航道,经过疏浚和整治,通航能力得到恢复和提高。同时,宁波还有一些港口和码头,起到集散货物和组织船舶运输的作用。
关键词: 内河 航道 运输

内容

区境濒临甬江水系的余姚江和奉化江,内河遍布,富有舟楫之利。唐代江厦的明州港位列全国四大名港之列。明清时期因屡行“海禁”,远洋和沿海运输几度中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大力发展内河航运事业,扩大沿海航运。
  1978年后,海上运输由小变大,并建立起拥有多种船型的远洋和近海船队。而内河运输业则随着陆上交通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区规模的扩大和农田水利设施建筑等方面影响,总体上呈萎缩趋势,但主要干线,特别是杭甬运河,经过分期疏浚和整治,通航能力正得到恢复和提高。2008年,境内有港航运输企业2家,分别为宁波市商轮有限责任公司和宁波华和海运公司,从业人员111人,从事国内沿海及长江中下游港口之间的普通货物运输,货运周转量达40720万吨千米,计有各类船舶2艘、16477载重吨。
  港口
  境内虽无大型的近海或远洋运输的停泊港口,但自古以来却是宁波城区内货物运输的主要集散地。春秋战国时期,由甬江、奉化江、余姚江汇成的三江口(江厦公园北端),常有大小船只来往停泊。唐长庆元年(821),迁州治至三江口,明州港开始成为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1973年,区境内和义路出土沉船和两块刻有“乾宁五年(898)五月”字样的方砖,说明晚唐在明州城渔浦门外的三江口靠城脚一带,已建有海运驳岸码头。宋代海运有两个石砌码头区,一为奉化江西岸的江厦码头,其址在“北至新江桥堍,南至老江桥堍、糖行街、双街、半边街”的临江一侧(《鄞县通志·舆地志》);一为余姚江南岸的甬东司道头,其址在“江左街北至江边”(日·木宫秦彦《日中文化交流史》)。在码头附近设有船厂、仓库和波斯馆、高丽使馆。元代称海运码头为“下番滩”。江厦码头临江有石砌道头(码头)。自唐至清初,宁波港的港址主要集中在奉化江西岸(今江厦桥与新江桥之间),宋、明市舶司(务)及招待外宾、检验商船的“来远亭”等也都设于今之东门口附近。1978年,在建造交邮大楼时发掘考证,唐时明州港码头应在东渡路一带,唐贞元二十年(804)日本遣唐使石川道盖率127人入唐,就是在江厦码头登陆的(1998年11月在江厦公园北端立有道元禅师入宗纪念碑)。清道光九年(1829),宁波商帮进入全盛时期。鸦片战争后,宁波列入“五口通商”的贸易口岸之一,对外交易额倍增,自此江北岸开始修建码头。至光绪三年(1877),江北岸已修建3座铁木结构码头,逐步替代三江口的江厦码头。
  民国期间境内有鸿兴轮船公司(始办与停业时间无考),在滨江路(因一边临江,旧称半边街,今江厦公园南区)设有码头,民国20年(1931)重修,人力车和汽车可直达,码头两只铁质趸船长64米,前沿水深5.20米,淡水、燃料则有船舶运送。25年(1936)实测,码头年通过能力为148艘次,约11万吨。15年(1926年)1月,宁波鸿兴轮船公司开辟宁波至三江口航线的有“鸿兴”轮,往来宁波与黄岩三江口之间运送黄岩蜜橘,往返5天。鸿兴轮船公司还建有栈房,面积达336平方米,货物存于栈房,14天内免费,逾期每件每天收费4分(法币)。
  江河运输
  隋唐时期,明州(今宁波)地区的“三江六塘河”已经贯通,区间始通船舶。唐长庆元年(821),明州府治从小溪迁至今三江口后,设置了水驿站,作为明州到长安水运的起点。明州的贡品如蚶子、淡菜等海鲜则取道杭甬运河,日夜兼程运至长安。唐大和六年(832),浙东运河开通至曹娥,内河运输益盛。宋嘉祐八年(1063)连接东钱湖的“七堰”、“九塘”建成,以明州为中心的内河水运网络形成。宋室南迁建都临安(今杭州)后,浙东运河成为明州与都城的主要通道。明末清初,皖南屯溪徽茶经钱塘江上游入浙东运河,经宁波转口,年运量达数万担。在汽车、火车等现代陆上交通工具问世前的漫长历史时期,杭甬运河一直是甬绍杭地区和浙江省的内河交通大动脉,也使宁波港水路运输腹地扩大至浙西等地,并延伸到安徽东南部和江西东北部地区。竹、木、山货、棉、丝、茶、盐、鱼、陶瓷等手工艺品及农副土特产品,通过杭甬运河运输到全省各地。1979—1983年杭甬运河大整治后,浙江省部分煤炭运输由杭甬运河承担,化肥、水泥、木材、矿砂、石灰石、砖瓦等大宗低值物资亦由铁路改为水运。
  境域北面和南面为余姚江和奉化江所环绕。另有南塘河、中塘河、后塘河、护城河、北斗河、柳西河、祖关河等河流分布境内,古时曾作舟楫运输、城池保护或农田灌溉之用。因历年城市建设部分被填埋,余下均不通航。
  
  航道
  杭甬运河宁波段 自镇海口至三江口即甬江航道,由姚江船闸与姚江接通,经丈亭、至余姚安家渡出宁波市境。全长94千米,五级航道,为规划内河四级航道。属于海曙区范围的为机场路北延伸段(青林湾大桥)至三江口西侧一段,长度4.35千米。
  奉化江航道 自奉化方桥三江口,经栎社、铜盆浦、周宿渡、兴宁桥、江厦桥,至三江口北接姚江、甬江,全长30.90千米,通航能力(航道等级)为内河六级航道,规划内河四级航道。属于海曙区范围的为芝兰桥至三江口西北侧一段,长度6.60千米。其主要航线:
  宁波—奉化。起自新江桥,经周宿渡、方桥升船机站,至奉化大桥镇,全程46千米,通过能力20吨级,属10级航道。
  宁波—萧镇。全程44千米,通过能力60吨级,属7级航道。
  宁波—西坞。全程40千米,通过能力100吨级,属6级航道。
  附1:已废内河航道
  鄞西1号航道 即城西后塘河。自桑家河头经石塘、芦蓬头,于望春桥与4号航道汇合,至西桥。全长14.70千米,宽度15~30米。可通航20吨级以下船舶,属10级航道,沿途设6个停靠站,区境内为半路庵、望春桥2个停靠站,终点站为西郊客运码头。
  鄞西4号航道 即城西中塘河。自横街经集士港、祝家桥,在望春桥与1号航道汇合,又经铁路桥、小学桥、万安桥、大卿桥至西桥,全长14.10千米,宽度12~33米。可通航10~15吨船舶,属12级航道。航道系人工开掘,历代均有疏浚,1976年集士港至望春段7千米沿航道砌石坎,并全线疏浚。1983年建西郊终点站客运码头1座,沿途设7个停靠站。区境内停靠站为望春、西成2个。
  鄞西8号航道 即城南南塘河,自鄞江经洞桥、横涨、栎社、石碶至共青桥,全长24.40千米。宽度20~35米,可通航15~20吨级船舶,属11级航道。沿途设13个停靠站,境内停靠站为段塘、三市2个,终点站原为濠河头。1977年迁址南门共青桥。
  附2:已废内河客运码头
  濠河码头 位于永宁桥至濠河头,民国25年(1936)士绅张申之等人筹款建客运码头,修理工段打桩驳坎,每间隔一段建一梯阶石埠,并建凉亭两处,供旅客憩息。1976年1月,因市政建设需要,至三市段航道填塞,码头废止,迁至南站东路即南站客运码头。
  南站码头 位于南门共青桥东南首,前身濠河码头,1973年易地重建,1976年竣工,为浆砌块石重力式驳岸结构,码头长150米,宽10~15米,有30吨级泊位5个,辟有开往鄞江、凤岙、翁姚、前虞、吴龚、十三洞桥、栎社7条航线,日客流量300人次。2001年2月28日10时许,宁波市的最后一个内河航班45号轮经洞桥、栎社、横涨、石碶驶入南站客运终点站的航船埠头,自此,历经百年历史的宁波内河客运宣告结束。
  西郊码头 位于西郊路中段,为民国时期石砌结构码头。1983年4月由鄞县航运公司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浆砌块石结构,码头长41米、宽7米,有30吨级泊位2个,辟有开往桑家河头、横街、大西坝、茅草槽4条航线,日客流量1000人次。1987年5月西郊客运码头停航,搬迁至西门西小学旁,1991年3月拆除后全线停航。
  奉航码头 位于奉化江下游,濠河路东端。约建于民国37年(1948),1976年6月重建钢筋混凝土趸船浮码头。趸船长30米、宽4米,有30吨级泊位2个,辟有开往奉化西坞的航线1条。1997年5月5日停航。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杭甬运河宁波段
相关专题
奉化江航道
相关专题
鄞西1号航道
相关专题
鄞西4号航道
相关专题
鄞西8号航道
相关专题
濠河码头
相关专题
南站码头
相关专题
西郊码头
相关专题
奉航码头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