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城际交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31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城际交通
分类号: F572.885.5
页数: 15
页码: 661-675
摘要: 这篇文字详细讲述了宁波海曙区公路网络的发展历史,从1927年建造宁波至奉化公路开始,到目前杭甬高速公路、甬台温高速公路等重要公路的建成。文章还提到了货运方面的发展,从最早的人力和畜力运输,到20世纪后期的汽车货运和集装箱运输的兴起。
关键词: 交通枢纽 公路 城际交通

内容

区境历来作为宁波的中心城区,虽是交通枢纽,但基础设施薄弱。1991年杭甬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实现了浙江省高速公路零的突破。1992年,离市区10千米的栎社机场航空口岸对外开放。2001年,萧甬铁路复线贯通。2006年,萧甬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动工,标志着海曙区作为交通枢纽的地位更为显要。
  第一节 公路
  民国16年(1927)起,浙江省政府和鄞县(今鄞州区)政府以借款、募捐、摊派等形式集资建造宁波至奉化公路,18年(1929)5月19日建成通车。此为境内最早出现的公路。到23年(1934)又相继建成鄞慈、鄞镇等13条公路。抗日战争爆发,30年(1941)宁波沦陷,境内公路运输中断。抗日战争胜利后,各商营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着手抢修公路,大部分路段恢复通车,但路面、桥梁多为砂石路面与木桥,技术等级低,仅勉强维持通车。
  解放初期,因舟山等岛屿尚未解放,交通运输常遭国民党军队骚扰,公路运输一度改在夜间进行。1955年2月,宁波至临海线(省道)宁波段贯通,自区境内南门永宁桥起,经奉化、宁海、临海,全长154.70千米。1977年5月,段塘至梅园(乡道)公路开通,自段塘镇(区境内)起往西南经鄞县(今鄞州区)布政、蜃蛟至梅园三星桥,全长17.60千米,属乡道。1978年,宁波至梁辉线(省道)全线贯通,自西成桥起,经望春桥、鄞县岐阳、余姚市大隐、陆埠、梁辉,长46.55千米。1996年12月6日,浙江省内第一条高速公路即杭甬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连接杭州与宁波(今鄞州大朱家),1998年拓展至北仑港,为双向四车道。2004年10月将双向四车道扩展至双向八车道的三期拓宽沽渚至宁波段工程开工建设,于2007年全线开通。2003年12月随着甬台温高速公路平苍段(平阳到苍南)的开通,甬、台(州)、温(州)高速公路全线通车。甬台温高速(又称“同三高速或010国道浙江境内段”)北起宁波北仑,南至苍南县分水关与福建段相接,贯穿宁波、台州、温州三地,往西与杭甬高速公路相连,其中宁波段于1995年11月动工建设,2001年12月竣工。2005年12月,甬金(华)高速公路通车,全长185千米,从宁波到金华的车程从原来的4小时缩短到2小时。2007年,沪杭甬高速公路杭州至宁波路段全部实行八车道通行,沪杭甬高速公路拓宽工程全线竣工。开通后,实际日均通车流量约8万辆。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和货运量分别达2.95亿人次、1.29亿吨,分别增长5%和9.90%。2008年,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完成宁波发往上海、嘉兴、江苏等地50条班线共106辆客车的线路走向调整工作,并不同程度下调客运票价。至年底,宁波市公路面积密度为95千米/百平方千米。
  货运
  民国18年(1929),鄞奉公路建成通车后,区境内货物运输从肩挑背驮和人力车、畜力车运输,开始转向由机动车运输,但发展缓慢,汽车货运量甚微,货物运输主要依赖人力或畜力。解放后,货物的短途运输广泛使用拖拉机、农用车进行。进入20世纪80年代,机动车逐年增加,长途货运被汽车替代。1990年后,运输结构发生变化,国有大中型企业主体地位下降,而中小型运输企业快速发展。运输工具趋向大型化,集装箱运输逐渐占主导形式,成为大宗货物运输主要依靠。进入21世纪,在物流业国际化、集装箱运输全球化背景下,运输企业追求运输工具大型化成为大趋势。据2005年市统计年鉴,5~20吨以上营运货车总车吨占总运力的84.59%,1~4吨车仅占15.41%。2005年在全省率先成立的“宁波快运联盟”,建立起覆盖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的快速货运网络体系。随着货运市场体系初步建成,一个以海曙、江东、江北老三区为中心、各县(市)区和中心镇为节点的便捷快速的大市内货运网络基本形成。2008年,全市共有载货汽车10.70万辆,达45.99万吨位。其中营业性货车达5.50万辆、37.62万载重吨位(集装箱车6670辆,占营运货车的13%;危险品货车1771辆,占4%;厢式货车1万余辆,占19%。重型货车1.30万辆,占全部货车的24%),货运量达1.36亿吨,周转量85.67亿吨千米。是年,区境内主要货运企业中,国际集装箱运输企业6家,普通货物运输企业10家,危险货物运输企业1家。
  货运流向 民国19年(1930),鄞奉段汽车货运公司首开汽车货运服务。各商营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经营客运的同时兼营货运。29年(1940)6月,日军进犯镇海,浙江省水陆联运管理处征用大批省营、商营汽车调往宁波、奉化、溪口等地抢运物资,民用商货暂停运输。后公路遭毁,车辆转移,各商营汽车公司先后停业。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力图恢复交通运输,终因财力有限,收效甚微。宁波解放后,1949年7—12月,海曙各商营公司接受支前运输任务。公路货运以战备物资和支农物资为重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长途货运转向以省汽车运输公司宁波分公司货车队承运余姚、慈溪杨梅至上海市场。秋末冬初,象山番薯开挖,黄岩蜜橘成熟,货车队又承运番薯、柑橘等农副产品至各地市场。1971年7—11月和1972年4—10月,居民生活用煤紧缺,境内汽车运输公司又组织车队赴山西运煤。1974年起,镇海港、镇海发电厂、浙江炼油厂及镇海渔业基地等大型工程开工,承运货物主要是工程建筑材料和设备。80年代集体运输企业急剧兴起,个体运输业又竞相发展,业务竞争趋于激烈。90年代后,竞争趋于白热化,原物资、粮食、商业、水产、外贸等车队,在市场竞争中相继歇业改行,凡利润可观、条件许可,各企业营运线路不受地域限制,无论跨市、跨省,一概承运。21世纪初,海曙区域内各国营汽车运输企业均已改制为股份企业。在运输企业承运进出海曙区的大宗物资中,以煤炭、钢铁、水泥、木材、化肥、农副产品等运输占主导地位。货运线路可达全国各地,按不同货种有不定期的大宗物资运输、笨重物资运输、货物专线运输,小件零星物资定期定班零担车运输及集装箱运输。
  货运形式 民国19年(1930),货运业务开展起,整车运输一直为货物承运的主要形式。27年(1938)10月开办零担货运。1957年1月开辟宁波至百官零担货运线,逢每月3、6、9日由甬开往百官,翌日返归。1962年开辟宁波至杭州、嵊县、天台、临海、宁海等零担线路。1981年3月区内各汽车运输公司与铁路宁波北站开展“门对门”集装箱运输。区境内各专业运输企业主要承担宁波港进出货物运输、抢险救灾物资和人民生活必需品的运输任务。1990年后,集装箱运输的货运形式始成绝对主导地位,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运输装备向大型化专业化发展,公路运输全部淘汰农用车,实现升级换代。大中型的运输企业的货运方式主要以第三方专业物流为主,包括公路货运、零担快运、仓储、快递、公铁联运、国际集装箱运输、国际货运代理、航空快运等,并辅以城市配送、网络快运连锁经营。在运输领域中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经营灵活、服务多样、形式各异且能适应市场变化的民营和个私运输经济从业户异军突起,加盟运输行业,使运输队伍逐渐壮大,从业人员相应增加。1999年12月,宁波市货运交易市场正式投入运营,结束了市三区无货运交易市场的历史,也为规范货运市场管理打下扎实基础。市场主要为广大货运企业经营业户提供货物运输业务,截至2008年,先后引进经营户70家,国内(除西藏外)营运专线50条,其中快运专线35条。年货运吞吐量600万吨,日均货运量2.50万吨。
  货运车辆 民国时期,汽车货运量甚微。解放初,境内主要货运工具为大榻车,主要货物为粮食、南北果品、日用品、废旧物资和钢材等。1953年开始使用人力三轮车、手拉车,主要运送水产和酒肉类食品。20世纪70年代形成黄鱼车(三轮车)、手拉车、拖拉机、农用车和汽车共运共存的局面。80年代起,运输市场逐步开放,区内各大企业纷纷购置汽车自货自运,并参加社会性营运。集体运输企业亦相继兴起,汽车货运呈现多家经营、相互竞争的格局,小型、中型货车成为运输的主打车辆。90年代厢式货车、封闭式甩挂货车、化工危险物品专用车及10~40吨大吨位货运汽车为主要运力,运输工具的车辆技术装备,从简单低档类向现代高档类配备。1980年10月,宁波市汽车运输公司率先经营集装箱运输,1991年起,长途货运业由集装箱运输取代其他货运方式成为公路运输业的主流。手拉车、三轮车、拖拉机、农用车等传统的货运方式已在城区销声匿迹。
  客运
  民国18年(1929),鄞奉公路开通宁波至奉化大桥镇、江口和溪口入山亭班车,省公路局设站营业。22年(1933),宁波至慈溪观城开通班车。23—24年(1934—1935),宁波至穿山、观城至百官等12条公路也先后开通客运班车,总运营里程达386.24千米,至此,以海曙为中心辐射至邻县的客运框架初步形成。抗日战争期间,宁波沦陷,日伪“华中铁道股份有限公司”霸占线路。31年(1942)5月至34年(1945)8月经营宁波至奉化等3条公路线,行驶客运专线。抗战胜利后各线省公路局恢复营运。1956年,宁波至嵊县线开通班车。1958年开通宁波至天台、路桥、玉环、椒江等班车。1980年旅游客运兴起,区境内的宁波旅游服务社成立,之后成方兴未艾之势。为方便旅行,各旅游客运企业均提供交通、膳、宿“一条龙”服务。开辟的旅游客运线路,近至市郊、属县,远涉北京、广州等地。1991年起,宁波客运呈现多种业态,以高速、快客、普通班线、旅游客运为主的班车客运,占全市的公路客运量的64%,汽车运输人数占总人数的70%。1996年12月6日,杭甬高速公路贯通,汽车南站首发高速客运班车。2006年,全市行政村除12个因处海岛无法通车等原因外,其余全部通客运班车。2008年,公路旅客运量30130万人次,线路达1175条,营运客车4007辆,客位86603个,日发班次35659趟。
  客运车辆 2006年末,境内营运客车1200辆,客运出租车档次提升,高速快客车车辆和客运出租车均安装了GPS系统。由境内出发的高速快速客运线路84条,客运班线(中巴南站除外)总数达395条,日发班次1270班,日运送旅客量4.80万人次,客车可通往市域各县(市)区、省内各地城市和全国300多个城市。2008年,境内营运客车达3551辆,客运车辆中大型客车占客运总车辆的14.40%,高级客车占17%。
  客运车站 境内客运车站有汽车南站、汽车西站与中巴南站,另有客运中心与区境毗邻。
  宁波汽车南站 位于南站西路6号,南站广场西侧,隶属于宁波公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面向国有、集体、个体开放的公用型汽车客运站。车站始建于民国18年(1929)5月,原址鄞奉路永宁桥口。1960年5月迁入现址,一度称为“宁波汽车总站”。1997年10月被交通部核定为“一级汽车客运站”。1988年5月,客运大楼开工,次年1月竣工,占地面积21077平方米,停车场面积12000平方米,可停放150辆大型客车。车站装有中央空调、电脑售票系统、电视监控、电子检票、班线动态显示屏、大型班车运行时刻、票价显示屏、X射线行李危险物品检测仪、行李微机开票核算系统等高科技现代化设施。2006年起,汽车南站主要承担市内各县、沪杭甬高速的短途快速客运,并为铁路集散和换乘旅客提供服务。2008年,营运班线60条,营运车辆330辆,平均日发600班次,日发运旅客1.40万人次,高峰日发送旅客3.50万人次。
  宁波汽车南站客运班车
  高速班车——上海、杭州、北京、萧山、绍兴、嘉兴、嘉善、诸暨、上虞
  浙江快客——湖州、长兴、柯桥
  宁波快客——余姚、慈溪、象山、溪口、宁海
  普通班车——杭州地区(桐庐、新安江、千岛湖、临安、富阳、临平),嘉兴地区(海盐、平湖、海宁、濮院),湖州地区(安吉、德清、孝丰、南浔),绍兴地区(上虞、诸暨),舟山地区(沈家门、朱家尖、岱山)
  市境班车——柿林、上庄、梁弄、繁荣、小皎、石浦、鹤浦、西周、下湾、奉化、唐田、董家、甘竹林、西坞、宁海、白溪、大蔡、长街、马岙、大里、东岙、强蛟
  宁波汽车西站 全称为“宁波市客运服务中心宁波西站”,位于西郊望春路44号,1958年建成,原址西郊文化路,1987年迁现址。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停车场1400平方米,原隶属宁波市公路运输集团总公司。拥有各类营运客车65辆(其中快客11辆),每天从宁波南站、客运中心站经西站发往南京、黄山、永丰等地,跨省的长途班车14班,跨地区班车12班,营运线路覆盖江西、湖北、安徽、福建、江苏等地。其中,发往萧山、宁海、余姚这3条快客线路是宁波汽车西站的主打线路。宁波汽车西站的始发营运客车62辆,每天流水发往横街、爱中、大雷等鄞州区西部方向,日发送旅客量3000余人次。2005年10月,汽车西站成建制划归市外事汽车旅游有限公司经营。
  宁波中巴南站 宁波市汽车客运服务中心中巴南站是专业中巴车客运站,始建于1996年初,原址宁波南大门的火车南站广场东侧,2003年1月年迁至马园路348号。占地面积5300平方米,进站营运中巴车近290辆,分别发往奉化、象山、宁海、余姚、溪口以及部分山区村镇,全部实行车上售票模式。2008年,日发班次近1100班,日均发送旅客万余人次,节假日发送旅客超3万人次,是宁波市区最大的专业中巴车站。
  宁波客运中心 宁波市汽车客运服务中心宁波中心站位于通达路181号,东临市区快速通道南外环路,南临杭甬高速公路段塘入口处,北靠机场公路。2002年11月建成,12月20日起投入试运行。客运中心站整体由候车楼、综合楼、办公楼、停车场、广场和绿化带等组成,占地面积10.67公顷,总投资1.40亿元,设计日客流量为2.80万人次,为交通部确定的“国家45个公路主枢纽”之一的中长途主枢纽客运站。集客运服务、餐饮住宿、购物休闲和商务活动于一体,具备中长途旅客集散功能、旅游集散功能、主枢纽换乘功能、客运车辆集散功能和交通信息服务等功能。已开通包括除上海、北京以外的所有跨省班车以及省内的台州、温州、衢州、丽水、金华地区和绍兴地区的新昌、嵊州班车。其中省际直达为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南京、江阴、宜兴、常熟、合肥、芜湖;省内快客发至台州、温州、绍兴、金华、衢州、丽水方向;省际普客则通达安徽、江西、江苏、福建、广东、湖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河南、河北、山东、天津、辽宁15个省(市);省内普客抵达台州、温州、金华、衢州、丽水等地区以及绍兴地区的新昌、嵊州等县(市)。2008年有营运班线270条,平均日发534班次,日发送9568人次,高峰日发送旅客3.08万人次。班车通达15个省市及地区,最长班线为宁波至四川省犍为县,行程2919千米。
  高速公路
  1992年9月,经区境内的杭甬高速公路动工兴建。1996年1月客运线开通,12月全线通车营运,全长145千米。境内高速公路东接同三线高速并连接北仑,西至绍兴、杭州及省外城市,区境内里程1.50千米。境内杭甬高速公路出入口位于段塘,毗邻天马广场。站点设置在宁波互通区旁,占地面积7100平方米,其中站房面积2600平方米、绿化面积2500平方米,于2006年12月投入使用,实行现场录像监控,计算机收取车辆通行费。车道按标准设置3进6出车道。
  第二节 铁路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创建浙江铁路公司,批准全浙铁路由浙人自办。翌年又批准江苏省自办铁路,以苏州为起点的苏杭甬铁路始建。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以上海为起点,苏杭甬铁路更名为“沪杭甬铁路”。宣统二年(1910),沪杭甬铁路曹娥至宁波段始建,民国3年(1914)全线通车营业,抗日战争开始后为阻止日军进犯奉命拆毁。1953年7月始修复萧甬铁路。1959年6月庄桥至宁波南门续修,9月30日竣工,举行通车典礼。至此,萧甬铁路全线修通。1988年2月重建宁波站,建筑面积5060平方米,设有大、小6个候车厅。1996年9月,萧甬铁路复线项目开工,2001年12月全线贯通。2005年1月开工建设甬台温铁路。1997年4月起,铁路客运多次提速,列车运行速度加快。1997年4月和1998年10月铁路客运两次全面提速,2000年6月以后,萧甬铁路进行第三次大提速,提速后旅客列车在萧甬复线上的运行速度从原来每小时限速45千米提高到每小时100~110千米,上海至宁波旅客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压缩到4小时以内。2005年上半年,宁波被列入全国50个铁路枢纽城市之一,标志着宁波火车站即将告别终端,成为又一大铁路枢纽。至2006年,铁路客运日开行城际列车7对,始发客运长途列车线增加到8条。日办理始发、终到列车21对,杭甬城际列车5对。铁路年旅客发送量从1980年的317万人次增加到2006年的745万人次。位于境内的铁路全长7050米(奉化江铁路桥至余姚江青林湾铁路桥),有车站1座。2008年9月,甬台温铁路开始铺轨。12月,杭甬铁路客运专线开工建设,其中宁波段全长约64.5千米,新建铁路59.40千米,利用萧甬铁路庄桥至宁波站既有铁路约5.10千米,建设工期4年。9月、12月,分别增开宁波至南昌和宁波至北京直达列车。是年,铁路宁波站开行旅客列车27对。
  萧甬线
  萧甬铁路起自杭州市萧山区,经绍兴、上虞、余姚至宁波南站,全长147.70千米,是国家铁路规划“八横八纵”沿海大通道中打通正在建设的甬台温铁路与浙赣、沪杭、宣杭铁路的主要通道,南站为宁波的起始站。清宣统二年(1910)农历六月十五日,商办浙江省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倡募股款,筑沪杭甬铁路曹娥至宁波段。民国元年(1912)12月,宁波至慈溪县城(今慈城)段通车,长18.19千米。3年(1914)6月,宁波至曹娥段通车,长77.90千米。25年(1936)10月,萧山至曹娥段始建,次年10月通车。因曹娥江阻隔,萧山至宁波全线未能贯通。27年(1938),日军进犯,奉命逐段拆除。31年(1942)始,宁绍商车联营处将宁波至曹娥段路基逐段改为汽车路。民国政府拟筹划修复甬曹段铁路,因战事频繁,经济崩溃,修复事宜终成泡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萧甬铁路在原路基上分段重建,并计划延筑至镇海穿山(今北仑穿山),因此曾名“萧穿铁路”。1953年7月起,萧山至曹娥先行开工。1955年1月连接萧山至曹娥段,6月修通至余姚,9月至慈溪县城(今慈城),12月通到庄桥。因余姚江青林渡大桥两岸地基松软,路堤屡次塌方而停建。1957年4月,铁道部宁波基点试验组在苏联专家帮助下作余姚江大桥两岸软土筑路试验,历时两年告成。1959年6月,庄桥至宁波南门段续修,9月30日竣工并举行通车典礼。至此,萧甬铁路全线贯通。宁波作为终点站,至穿山段停建。1982—1984年,拓宽境内段路基,两侧加砌石矮墙,将每米43千克轻型钢轨改为每米50千克重型钢轨。1996年9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萧甬铁路复线项目开工。萧甬铁路复线总长89.524千米,其中宁波范围内复线为47.93千米,同时扩建宁波客站,从而实现萧甬线客13对、货3200万吨的通过能力。2006年11月,萧(山)甬(宁波)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在余姚开工,按照时速120千米双线电气化铁路建设标准,对萧山站(不含)至宁波总长约147千米的铁路双线实施电气化改造,总投资近10亿元。1984年2月始建北仑至宁波铁路支线,是为萧甬线北仑支线,1986年12月建成。全长35.50千米,接轨铁路宁波南站,东延至北仑港区,连港区铁路。2008年底,萧甬开通固定旅客列车27对,日开行货物列车35对,行包专列2对。2008年12月,杭甬铁路客运专线开工建设。杭甬双线电气化客运铁路始于杭州站,经绍兴、上虞、余姚到铁路宁波东站,全长150千米,列车设计时速250千米,建设工期4年,工程投资估算213.90亿元。
  铁路南站
  即宁波站,又名“宁波南站”。原址位于江北槐树路即今江北公园,民国元年(1912)初建,客货兼运,首开客车一列两节车厢。1955年7月重修萧甬铁路迁建南门祖关山车站,1959年9月建成通车。1983年建信号楼,建筑面积659平方米。1985—1986年,为缓和宁波站负担和建设北仑铁路的需要,又添筑站线6股,扩建和新建旅客站台、雨棚、地道等客运服务设施。1987年4月,国家投资343万元重建客运大楼,次年2月建成启用。大楼坐南朝北,呈船形,建筑面积5060平方米。设候车厅6个,一次可容纳旅客2500人。此后,又扩建客运广场,7月竣工。
  2003年12月30日,火车南站广场大规模改造工程竣工并投入试运行,广场总面积5.85公顷,是原来的5倍多,广场由地下和地面两层构成,公交车辆进入西侧6000平方米的公交专用场地停靠,其他车辆进入地下层上下客,出站旅客由广场上面疏散,避免人流车流相互干扰,广场与城市道路交接口的交通秩序得到改善。广场地下层面积约1.2万平方米,设有220个停车位,4个机动车出入口、3个行人出入口和2个人行疏散通道。3个行人出入口各配有1对自动扶梯,其中南站候车室前2个行人出入口还安装供残疾人使用的垂直升降电梯。南站周边道路也得到拓宽。改建后的南站东路长190米、宽24米,南站西路长560米,由原10米路幅拓宽到30米。改造中,同时拆除了约4万平方米破旧商业建筑用房,整修了周边保留的建筑物立面,并在护城河畔开辟6000多平方米的滨河休闲绿地。改造后的南站广场除了承担交通枢纽的重任,还成为市民、游客休闲观景的去处。广场中心区域呈椭圆形布置长约200米的带状喷泉,沿喷泉带设置12柱时钟灯柱,种植7棵加纳利海枣和16株金桂,局部种植高大银杏树或用四季草花点缀小块绿地。2008年7月新建南北站房和高架候车室,站房和车场下建地下集散厅。站场总规模8台14线,预估算总额31.20亿元。
  民国元年(1912)12月,宁波至慈溪县城(今慈城)段筑成通车,首开客车1列、2节车厢。9年(1920)3月,甬曹段日开客车5对,其中宁波至曹娥段快慢车各1对,至余姚1对、至慈溪县城2对。25年(1936)7月增开快车1对。乘客以沿线乡镇走亲访友的居民和小商小贩为主,其流向以甬曹段铁路沿线乡镇为主。1956年,萧甬铁路修复至庄桥,日开客运、货运混合列车各1对。1959年6月增开甬杭客货混合列车1对。9月,宁波客运站移至南门(即现址)。旅客以探亲、外调、出差者为主。其后(20世纪60年代初期)短途贩卖渐多,慈城、余姚客流量增大。1965年,旅客发送量135万人次。1978年后,外出调查者、供销人员流量增多,流向经杭州、上海转往全国各地。1981年快车改为内燃机牵行,20世纪80年代的铁路旅客多为经商供销人员、外出做工、因公出差者及华侨、港澳同胞。90年代后,乘客中外地建设者和外来务工人员猛增,流向遍及全国各地,列车客运量也随之激增。尤其是春运期间达到最高峰,其次是本地与外地大学生寒暑假期间的返家、归校高峰。另外,清明节、五一节、国庆节和双休日等假期也是市民和外地建设者们旅游、省亲的客运高峰期。1993年7月开行宁波至包头直通旅客列车。1997年4月,增开宁波至合肥直达旅客列车。1998年10月开通宁波至北京、广州、吉林3趟长途旅客列车,结束了宁波无直达华南、东北地区旅客列车的历史。1997年10月宁波站首次开行宁波至南京的假日休闲旅客列车。2000年9月,宁波至杭州城际列车开通,第二年旅客发送量达103万人次。2008年末,杭甬客运专线开工。
  行包运输 萧甬线境内各站均办理行包运输。铁路宁波南站为宁波市域内最大的行包托运站点。行李,凡按规定不超过免费携带重量、长度和体积外,凭车票托运。包裹,鲜活、急运包裹优先承运,余者均按车站指定日期计划运输。包裹分为4类。一类包裹范围:自发刊日起5日以内的报纸,中央、省级政府宣传用非卖品,新闻图片和中、小学生课本。二类包裹范围:抢险救灾物资、书刊、鲜或冻鱼类,肉、蛋、奶类、果蔬类。三类包裹(属四、五类品名除外)范围:重要文件、图纸、资料、档案材料,疫苗、血浆、医疗器械、假肢,鲜或冻的鱼类、肉类、果蔬类、乳类、蛋类、秧苗、果树苗、果树接穗及活动物,残疾人车。四类包裹范围:不属于一、二、三类包裹的物品,一级运输包装的放射性同位素、油样箱、摩托车,泡沫塑料及其制品,国务院铁路主管部门指定的其他需要特殊运输条件的物品。
  客流量 民国17年(1928),客运量99万人次。23年(1934)增至145万人次,次年受公路运输影响,降至127万人次。解放初期,宁波仅开行客运列车与客货混合列车各1对,年旅客发送量5060人次。1956年旅客发送量57.03万人次。1984年,旅客发送量459万人次。萧甬铁路全线修复后,旅客列车增至4对,1985年增加至8对。次年9月首次开通宁波至上海特快旅客列车。1990年,旅客发送量454.36万人次。1993年7月开行宁波至包头直通旅客列车。1997年4月增开宁波至合肥直达旅客列车。1998年10月开通宁波至北京、广州、吉林3趟长途旅客列车,是年,境内旅客发送量300.20万人次。2008年,客流量达到1170万人次。
  货运 民国时期,沪杭甬铁路甬曹段宁波、余姚两站为主要货运办理站。1958年2月,宁波北站(位于江北区孔浦)开站营业。铁路宁波南站只是北站货物发至北仑港的区间停靠站,不装卸货物。
  第三节 航空
  境内无航空机场,但周边江北区庄桥机场、鄞州区栎社机场距城区仅8千米左右,为海曙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空中交通,此处作简要介绍。
  民国21年(1932)始建段塘水上机场,今已废。民国25年(1936)建栎社机场。1953年重建庄桥军用机场(在江北区),1984—1990年曾军民合用。1984年11月宁波至上海航线开通,是为宁波有民航班机之始。1990年建成栎社民用机场(在鄞州区),民航业务亦随之移至新建栎社机场。2008年,空港物流中心一期建成投用,机场国际快件监管中心完成立项。完善宁波物流产业多式联运中转节点,建成宁波空港物流园区一期项目。
  庄桥机场
  位于江北庄桥,占地面积240.12公顷。民国33年(1944)9月侵甬日军抓数千民夫修筑。抗战胜利后,由国民政府空军接管。36年(1947)3月废弃。1953年重新扩建,由东海舰队航空兵专用,占地面积420公顷。1984年9月借庄桥机场军民合用,使用A-24飞机,辟民用航线。1984年11月16日,一架印有“中国民航”字样的苏制A-24客机由上海飞抵宁波庄桥机场,由此结束了宁波无民航运输的历史。机场辟有甬沪、甬杭、甬京、甬穗、甬厦航线5条。1990年7月,民航业务移至新建的栎社机场。
  栎社国际机场
  位于城区西南10千米处的栎社。民国25年(1936)建造,占地面积1600亩,跑道南北向,宽25~30米,仅供军用。次年8月至30年(1941)4月,日机先后轰炸近20次430架次,掷弹3600余枚,机场遭严重破坏。30年(1941)宁波沦陷前,为防日军利用,拆毁机场。次年,日军抓民夫修复。34年(1945),日军投降,机场荒废。宁波解放后,解放军东海舰队航空兵接管。1954年解放一江山岛时曾大修,此后废止。1985年8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立项建设浙江省第一座民用机场——宁波栎社机场,供MD-82机型起降,设飞行区、安全检查区、中心发讯区、行政生活区,1987年7月动工,总投资1.26亿元,1990年7月正式交付使用。1992年7月,栎社机场航空口岸对外开放。同年宁波至香港直达航班开通。1998年11月,宁波—澳门—台北/高雄航线开通。1998年底,国际航空货运业务开通,填补宁波机场没有国际货物运输的空白。1995年12月海南航空公司建立宁波过夜基地。1997年3月长城航空公司落户,结束宁波有机场无航空公司的历史。2006年,已有澳门、国际、南方、东方等16家航空公司加盟宁波航线,开通的国际航班有韩国首尔,国内航班包括香港在内的26个大中城市。2008年机场引进东北航空公司执飞的沈阳烟台—宁波和南航深圳分公司执飞的深圳—宁波—连云港航线,开通宁波海拉尔、宁波张家界航线。恢复并增加飞北京的航班等,年航班增量持续达8%以上。启动对台湾同胞包机申请工作,与比利时列日机场结成姊妹机场。加快推进平行滑行道系统工程建设,完成西段主体工程,货运仓库改扩建及生活配套设施工程开工。至年底,客、货运量分别达到198万人次、24549吨。
  2002年10月8日,投资7.70亿元的宁波栎社机场新航站楼正式启用。新航站楼按满足年旅客吞吐量380万人次、高峰小时1700人次要求建设,由主楼和弧形前列式候机廊组成。候机厅总建筑面积4.35万平方米。新建机坪8.70万平方米、16个机位,其中7个近机位。新建地下车库1.33万平方米,可停靠360多辆小车。新航站区绿化面积29.70万平方米。2005年12月17日,宁波栎社机场被命名为国际机场,实现对外籍飞机开放,成为长三角地区继上海、南京、杭州之后第四个国际机场。机场属地化管理后新开和恢复航线12条,开通至香港的全货机和甬沪空中巴士,日开甬港航班增加到7班。另外,机场的航空运力实现了以波音、空客机型为主的更新,驻地飞机达到5.50架。2007年4月,全球载重量最大的民用货运飞机——澳洲航空波音747-400型货机抵甬,显示栎社机场具备起降世界最大型飞机的能力。7月,宁波与桂林航线开通。11月,宁波栎社国际机场年客流吞吐量突破300万人次,标志栎社国际机场进入国内较大规模机场行列。至2007年底,栎社新增国内航线4条,总数达35条。2008年12月,栎社国际机场由省国资委移交给宁波市政府管理。
  附:废弃机场
  段塘水上机场位于海曙区段塘街道(原段塘镇)东至奉化江边,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四周围以铁丝网,供军政界人士的小型座机起降之用。民国21年(1932)1月31日,鄞县政府建设科监造,段塘人周公记承建,沿江涂筑水泥停机坪1处,5月18日竣工,9月设宁波航空站。次年,蒋介石携眷属乘飞机降落,赴溪口故居。后废弃。
  第四节 航运
  区境濒临甬江水系的余姚江和奉化江,内河遍布,富有舟楫之利。唐代江厦的明州港位列全国四大名港之列。明清时期因屡行“海禁”,远洋和沿海运输几度中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大力发展内河航运事业,扩大沿海航运。
  1978年后,海上运输由小变大,并建立起拥有多种船型的远洋和近海船队。而内河运输业则随着陆上交通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区规模的扩大和农田水利设施建筑等方面影响,总体上呈萎缩趋势,但主要干线,特别是杭甬运河,经过分期疏浚和整治,通航能力正得到恢复和提高。2008年,境内有港航运输企业2家,分别为宁波市商轮有限责任公司和宁波华和海运公司,从业人员111人,从事国内沿海及长江中下游港口之间的普通货物运输,货运周转量达40720万吨千米,计有各类船舶2艘、16477载重吨。
  港口
  境内虽无大型的近海或远洋运输的停泊港口,但自古以来却是宁波城区内货物运输的主要集散地。春秋战国时期,由甬江、奉化江、余姚江汇成的三江口(江厦公园北端),常有大小船只来往停泊。唐长庆元年(821),迁州治至三江口,明州港开始成为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1973年,区境内和义路出土沉船和两块刻有“乾宁五年(898)五月”字样的方砖,说明晚唐在明州城渔浦门外的三江口靠城脚一带,已建有海运驳岸码头。宋代海运有两个石砌码头区,一为奉化江西岸的江厦码头,其址在“北至新江桥堍,南至老江桥堍、糖行街、双街、半边街”的临江一侧(《鄞县通志·舆地志》);一为余姚江南岸的甬东司道头,其址在“江左街北至江边”(日·木宫秦彦《日中文化交流史》)。在码头附近设有船厂、仓库和波斯馆、高丽使馆。元代称海运码头为“下番滩”。江厦码头临江有石砌道头(码头)。自唐至清初,宁波港的港址主要集中在奉化江西岸(今江厦桥与新江桥之间),宋、明市舶司(务)及招待外宾、检验商船的“来远亭”等也都设于今之东门口附近。1978年,在建造交邮大楼时发掘考证,唐时明州港码头应在东渡路一带,唐贞元二十年(804)日本遣唐使石川道盖率127人入唐,就是在江厦码头登陆的(1998年11月在江厦公园北端立有道元禅师入宗纪念碑)。清道光九年(1829),宁波商帮进入全盛时期。鸦片战争后,宁波列入“五口通商”的贸易口岸之一,对外交易额倍增,自此江北岸开始修建码头。至光绪三年(1877),江北岸已修建3座铁木结构码头,逐步替代三江口的江厦码头。
  民国期间境内有鸿兴轮船公司(始办与停业时间无考),在滨江路(因一边临江,旧称半边街,今江厦公园南区)设有码头,民国20年(1931)重修,人力车和汽车可直达,码头两只铁质趸船长64米,前沿水深5.20米,淡水、燃料则有船舶运送。25年(1936)实测,码头年通过能力为148艘次,约11万吨。15年(1926年)1月,宁波鸿兴轮船公司开辟宁波至三江口航线的有“鸿兴”轮,往来宁波与黄岩三江口之间运送黄岩蜜橘,往返5天。鸿兴轮船公司还建有栈房,面积达336平方米,货物存于栈房,14天内免费,逾期每件每天收费4分(法币)。
  江河运输
  隋唐时期,明州(今宁波)地区的“三江六塘河”已经贯通,区间始通船舶。唐长庆元年(821),明州府治从小溪迁至今三江口后,设置了水驿站,作为明州到长安水运的起点。明州的贡品如蚶子、淡菜等海鲜则取道杭甬运河,日夜兼程运至长安。唐大和六年(832),浙东运河开通至曹娥,内河运输益盛。宋嘉祐八年(1063)连接东钱湖的“七堰”、“九塘”建成,以明州为中心的内河水运网络形成。宋室南迁建都临安(今杭州)后,浙东运河成为明州与都城的主要通道。明末清初,皖南屯溪徽茶经钱塘江上游入浙东运河,经宁波转口,年运量达数万担。在汽车、火车等现代陆上交通工具问世前的漫长历史时期,杭甬运河一直是甬绍杭地区和浙江省的内河交通大动脉,也使宁波港水路运输腹地扩大至浙西等地,并延伸到安徽东南部和江西东北部地区。竹、木、山货、棉、丝、茶、盐、鱼、陶瓷等手工艺品及农副土特产品,通过杭甬运河运输到全省各地。1979—1983年杭甬运河大整治后,浙江省部分煤炭运输由杭甬运河承担,化肥、水泥、木材、矿砂、石灰石、砖瓦等大宗低值物资亦由铁路改为水运。
  境域北面和南面为余姚江和奉化江所环绕。另有南塘河、中塘河、后塘河、护城河、北斗河、柳西河、祖关河等河流分布境内,古时曾作舟楫运输、城池保护或农田灌溉之用。因历年城市建设部分被填埋,余下均不通航。
  
  航道
  杭甬运河宁波段 自镇海口至三江口即甬江航道,由姚江船闸与姚江接通,经丈亭、至余姚安家渡出宁波市境。全长94千米,五级航道,为规划内河四级航道。属于海曙区范围的为机场路北延伸段(青林湾大桥)至三江口西侧一段,长度4.35千米。
  奉化江航道 自奉化方桥三江口,经栎社、铜盆浦、周宿渡、兴宁桥、江厦桥,至三江口北接姚江、甬江,全长30.90千米,通航能力(航道等级)为内河六级航道,规划内河四级航道。属于海曙区范围的为芝兰桥至三江口西北侧一段,长度6.60千米。其主要航线:
  宁波—奉化。起自新江桥,经周宿渡、方桥升船机站,至奉化大桥镇,全程46千米,通过能力20吨级,属10级航道。
  宁波—萧镇。全程44千米,通过能力60吨级,属7级航道。
  宁波—西坞。全程40千米,通过能力100吨级,属6级航道。
  附1:已废内河航道
  鄞西1号航道 即城西后塘河。自桑家河头经石塘、芦蓬头,于望春桥与4号航道汇合,至西桥。全长14.70千米,宽度15~30米。可通航20吨级以下船舶,属10级航道,沿途设6个停靠站,区境内为半路庵、望春桥2个停靠站,终点站为西郊客运码头。
  鄞西4号航道 即城西中塘河。自横街经集士港、祝家桥,在望春桥与1号航道汇合,又经铁路桥、小学桥、万安桥、大卿桥至西桥,全长14.10千米,宽度12~33米。可通航10~15吨船舶,属12级航道。航道系人工开掘,历代均有疏浚,1976年集士港至望春段7千米沿航道砌石坎,并全线疏浚。1983年建西郊终点站客运码头1座,沿途设7个停靠站。区境内停靠站为望春、西成2个。
  鄞西8号航道 即城南南塘河,自鄞江经洞桥、横涨、栎社、石碶至共青桥,全长24.40千米。宽度20~35米,可通航15~20吨级船舶,属11级航道。沿途设13个停靠站,境内停靠站为段塘、三市2个,终点站原为濠河头。1977年迁址南门共青桥。
  附2:已废内河客运码头
  濠河码头 位于永宁桥至濠河头,民国25年(1936)士绅张申之等人筹款建客运码头,修理工段打桩驳坎,每间隔一段建一梯阶石埠,并建凉亭两处,供旅客憩息。1976年1月,因市政建设需要,至三市段航道填塞,码头废止,迁至南站东路即南站客运码头。
  南站码头 位于南门共青桥东南首,前身濠河码头,1973年易地重建,1976年竣工,为浆砌块石重力式驳岸结构,码头长150米,宽10~15米,有30吨级泊位5个,辟有开往鄞江、凤岙、翁姚、前虞、吴龚、十三洞桥、栎社7条航线,日客流量300人次。2001年2月28日10时许,宁波市的最后一个内河航班45号轮经洞桥、栎社、横涨、石碶驶入南站客运终点站的航船埠头,自此,历经百年历史的宁波内河客运宣告结束。
  西郊码头 位于西郊路中段,为民国时期石砌结构码头。1983年4月由鄞县航运公司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浆砌块石结构,码头长41米、宽7米,有30吨级泊位2个,辟有开往桑家河头、横街、大西坝、茅草槽4条航线,日客流量1000人次。1987年5月西郊客运码头停航,搬迁至西门西小学旁,1991年3月拆除后全线停航。
  奉航码头 位于奉化江下游,濠河路东端。约建于民国37年(1948),1976年6月重建钢筋混凝土趸船浮码头。趸船长30米、宽4米,有30吨级泊位2个,辟有开往奉化西坞的航线1条。1997年5月5日停航。
  第五节 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包括地铁和轻轨),是标志城市发达程度与提升城市品位、缓解交通拥堵的举措之一,是世界上公认的“绿色”交通。2003年,中共宁波市委、市政府启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前期工作,编制完成《宁波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04年12月制定《宁波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并于2005年底报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2006年2月,宁波市政府批准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线网规划以三江片为核心,由三主、三辅共6条线组成。其后国务院批复同意《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宁波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作出《关于建设轨道交通的决议》,开始筹集一期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的建设资金。2007年在轨道交通筹建办公室基础上组建宁波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指挥部,负责工程的建设、运营及开发工作。200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宁波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根据规划,市轨道交通线网以三江片为核心,构成三主三辅6条放射状、全长247.50千米的轨道交通线网,其中1、2、4、6号线经过海曙区境。《宁波市轨道交通地面沉降监察规划》通过专家评审,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对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进行可行性报告评估。是年,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项目建设需报批用地约65公顷通过国土资源部用地预审,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报告,2008—2015年,首先建成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一期工程。2008年底,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进行地质勘探,开展试验段建设,并进入全面开工建设期。
  轨道交通1号线
  为东西向的基本骨干线,由主线和东延伸线组成,连接城市西部的工业园区与三江口商业中心、东部新城中心区、北仑中心区等大型客流集散点。1号主线起于西部的高桥镇,沿望春路西延伸线与后塘河之间规划的绿化带向东南方向高架敷设,经过芦港、徐家漕。至望春桥地区时线路转入地下,沿望春路路中一直向东。线路经过机场公路后进入中山西路,经过汽车西站、大卿桥、西门口、鼓楼等区块,过解放路后沿中山东路一直向东,经过市政府、天一广场、江东区政府、樱花公园,过世纪大道后,线路向北迂回进入宁穿公路。而后线路一直沿宁穿公路向东延伸,过盛莫路后,逐渐由地下敷设过渡到地面敷设,在天童庄附近设1号线主线的终点站。
  1号线东延伸线由东货站引出,沿329国道向东,采用地面或高架的敷设方式,经过五乡镇、铁路宝幢站,继续沿329国道(或规划铁路线位)向东北方向延伸,进入北仑区。线路经过邬隘、大碶镇,至泰山路线路右转,沿泰山路向东敷设,至长江路时设终点站。
  1号线主线全长21.30千米,其中高架线7.30千米,地下线14千米,共设车站19座,其中高架站5座、地下站14座。1号线东延伸线全长23.40千米,其中高架线15.30千米、地面线8.10千米,共设车站7座,其中地面站1座、高架站6座。在境内有望春站(与6号线高架站斜交换乘)、环城西路站、大卿桥站(与4号线地下站“L”型换乘)、西门口站、市政府站(与2号线地下站“T”型换乘)、天一广场站。
  区内重点站台
  大卿桥站 位于中山西路、翠柏路和苍松路的交叉路口,为地下三层岛式车站,与4号线换乘。
  市府站 位于中山路与解放路的交叉路口,为地下三层岛式车站,与2号线换乘。
  拆迁项目
  轨道交通1、2号线施工建设期间,海曙区拆迁5个车站和2个区间,包括段塘客运站、丽园南路站、环城西路站、铁路南站站、柳汀街站、丽园南路站后区间、铁路南站后区间,建筑面积31665平方米,其中铁路南站站并入南站建设拆迁项目。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