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编 交通 邮电 信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311
颗粒名称: 第十二编 交通 邮电 信息
分类号: F572.885.5;F632.7;F492
页数: 70
页码: 659-728
摘要: 这篇文字简要介绍了海曙区作为宁波的交通枢纽的历史及发展情况。从唐代开始,陆路驿道通往杭州、温州等地,清末建设了杭甬铁路,民国时期建鄞奉公路和栎社军用机场,后来发展成为浙东地区的水陆空交通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曙区交通得到迅速发展,修复萧甬铁路、疏浚内河航道,建设杭甬高速、甬金高速、甬台温高速公路等。2008年底,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开始动工,为海曙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交通保障。邮政和电信也在该区得到发展,目前已实现信息化建设,并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交通枢纽 轨道交通 信息化建设

内容

信息海曙境内历代为宁波交通枢纽。唐代,陆路驿道通今杭州、温州等地。清末始建杭甬铁路。民国建鄞奉公路,境区西南辟栎社军用机场。浙东水陆空各线,均以海曙区为中心向外辐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曙区交通得到迅速发展,相继修复萧甬铁路,疏浚内河航道。1990年首建栎社民用机场(位于今鄞州区)。同年,萧甬铁路沪杭、浙赣线相联结。内河航运有前、中、后3条塘河,连接鄞州区西乡偏远乡村。1996—2008年,杭甬高速、甬金高速、甬台温高速公路先后通车,萧甬铁路电气化改造开工建设,甬台温铁路开工路基桥完成,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宁波成为浙东水陆空联运枢纽,以“一环五射”①高速公路为主骨架的公路网建设初步成型。2008年底,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正式获国家批准并开始动工。至此,南站客运枢纽规划、市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城乡公共交通系统规划全面完成,规划实现后将为海曙区的经济拓展和对外开放提供更为可靠的交通保障。
  境内邮政始于汉代。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明州建立后置驿站传递官方文书,沿袭至清。清光绪九年(1883)六月,官督商办宁波电报分局设立于战船街29号。民国2年(1913)改为宁波电报局。1950年1月改称“宁波电信局”。1951年,邮、电两局合并成立宁波邮电局。1998年9月,宁波市邮政、电信局分别成立。2002年2月成立宁波市邮政局海曙分局。2006年5月成立宁波市电信局海曙分局。
  20世纪90年代起,顺应国际国内信息化发展浪潮,海曙区以建设“数字海曙”为目标,贯彻国家《关于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市、区《信息化1998—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增加信息化建设投入,电子政务、社会管理信息化进展迅速,信息产业蓬勃发展。
  ①高速公路“一环五射”指宁波市高速公路网规划。“一环”即宁波高速公路外环线,全长约86.60千米,是整个高速路网的依托。“五射”包括:一、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及南岸连接线(西北方向),是宁波通往上海的捷径。二、杭甬高速公路(西部方向),宁波境内全长68.30千米。三、北仑沙头建设跨越金塘水道连接线(东部方向),将宁波市、北仑港、金塘岛与舟山市连成一体。四、甬金高速公路(西南方向),连接上三高速和杭金衢高速,将宁波港腹地拓展到江西及更远地区。五、南部方向同三国道主干线。
  第一章 城际交通
  区境历来作为宁波的中心城区,虽是交通枢纽,但基础设施薄弱。1991年杭甬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实现了浙江省高速公路零的突破。1992年,离市区10千米的栎社机场航空口岸对外开放。2001年,萧甬铁路复线贯通。2006年,萧甬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动工,标志着海曙区作为交通枢纽的地位更为显要。
  第一节 公路
  民国16年(1927)起,浙江省政府和鄞县(今鄞州区)政府以借款、募捐、摊派等形式集资建造宁波至奉化公路,18年(1929)5月19日建成通车。此为境内最早出现的公路。到23年(1934)又相继建成鄞慈、鄞镇等13条公路。抗日战争爆发,30年(1941)宁波沦陷,境内公路运输中断。抗日战争胜利后,各商营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着手抢修公路,大部分路段恢复通车,但路面、桥梁多为砂石路面与木桥,技术等级低,仅勉强维持通车。
  解放初期,因舟山等岛屿尚未解放,交通运输常遭国民党军队骚扰,公路运输一度改在夜间进行。1955年2月,宁波至临海线(省道)宁波段贯通,自区境内南门永宁桥起,经奉化、宁海、临海,全长154.70千米。1977年5月,段塘至梅园(乡道)公路开通,自段塘镇(区境内)起往西南经鄞县(今鄞州区)布政、蜃蛟至梅园三星桥,全长17.60千米,属乡道。1978年,宁波至梁辉线(省道)全线贯通,自西成桥起,经望春桥、鄞县岐阳、余姚市大隐、陆埠、梁辉,长46.55千米。1996年12月6日,浙江省内第一条高速公路即杭甬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连接杭州与宁波(今鄞州大朱家),1998年拓展至北仑港,为双向四车道。2004年10月将双向四车道扩展至双向八车道的三期拓宽沽渚至宁波段工程开工建设,于2007年全线开通。2003年12月随着甬台温高速公路平苍段(平阳到苍南)的开通,甬、台(州)、温(州)高速公路全线通车。甬台温高速(又称“同三高速或010国道浙江境内段”)北起宁波北仑,南至苍南县分水关与福建段相接,贯穿宁波、台州、温州三地,往西与杭甬高速公路相连,其中宁波段于1995年11月动工建设,2001年12月竣工。2005年12月,甬金(华)高速公路通车,全长185千米,从宁波到金华的车程从原来的4小时缩短到2小时。2007年,沪杭甬高速公路杭州至宁波路段全部实行八车道通行,沪杭甬高速公路拓宽工程全线竣工。开通后,实际日均通车流量约8万辆。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和货运量分别达2.95亿人次、1.29亿吨,分别增长5%和9.90%。2008年,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完成宁波发往上海、嘉兴、江苏等地50条班线共106辆客车的线路走向调整工作,并不同程度下调客运票价。至年底,宁波市公路面积密度为95千米/百平方千米。
  货运
  民国18年(1929),鄞奉公路建成通车后,区境内货物运输从肩挑背驮和人力车、畜力车运输,开始转向由机动车运输,但发展缓慢,汽车货运量甚微,货物运输主要依赖人力或畜力。解放后,货物的短途运输广泛使用拖拉机、农用车进行。进入20世纪80年代,机动车逐年增加,长途货运被汽车替代。1990年后,运输结构发生变化,国有大中型企业主体地位下降,而中小型运输企业快速发展。运输工具趋向大型化,集装箱运输逐渐占主导形式,成为大宗货物运输主要依靠。进入21世纪,在物流业国际化、集装箱运输全球化背景下,运输企业追求运输工具大型化成为大趋势。据2005年市统计年鉴,5~20吨以上营运货车总车吨占总运力的84.59%,1~4吨车仅占15.41%。2005年在全省率先成立的“宁波快运联盟”,建立起覆盖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的快速货运网络体系。随着货运市场体系初步建成,一个以海曙、江东、江北老三区为中心、各县(市)区和中心镇为节点的便捷快速的大市内货运网络基本形成。2008年,全市共有载货汽车10.70万辆,达45.99万吨位。其中营业性货车达5.50万辆、37.62万载重吨位(集装箱车6670辆,占营运货车的13%;危险品货车1771辆,占4%;厢式货车1万余辆,占19%。重型货车1.30万辆,占全部货车的24%),货运量达1.36亿吨,周转量85.67亿吨千米。是年,区境内主要货运企业中,国际集装箱运输企业6家,普通货物运输企业10家,危险货物运输企业1家。
  货运流向 民国19年(1930),鄞奉段汽车货运公司首开汽车货运服务。各商营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经营客运的同时兼营货运。29年(1940)6月,日军进犯镇海,浙江省水陆联运管理处征用大批省营、商营汽车调往宁波、奉化、溪口等地抢运物资,民用商货暂停运输。后公路遭毁,车辆转移,各商营汽车公司先后停业。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力图恢复交通运输,终因财力有限,收效甚微。宁波解放后,1949年7—12月,海曙各商营公司接受支前运输任务。公路货运以战备物资和支农物资为重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长途货运转向以省汽车运输公司宁波分公司货车队承运余姚、慈溪杨梅至上海市场。秋末冬初,象山番薯开挖,黄岩蜜橘成熟,货车队又承运番薯、柑橘等农副产品至各地市场。1971年7—11月和1972年4—10月,居民生活用煤紧缺,境内汽车运输公司又组织车队赴山西运煤。1974年起,镇海港、镇海发电厂、浙江炼油厂及镇海渔业基地等大型工程开工,承运货物主要是工程建筑材料和设备。80年代集体运输企业急剧兴起,个体运输业又竞相发展,业务竞争趋于激烈。90年代后,竞争趋于白热化,原物资、粮食、商业、水产、外贸等车队,在市场竞争中相继歇业改行,凡利润可观、条件许可,各企业营运线路不受地域限制,无论跨市、跨省,一概承运。21世纪初,海曙区域内各国营汽车运输企业均已改制为股份企业。在运输企业承运进出海曙区的大宗物资中,以煤炭、钢铁、水泥、木材、化肥、农副产品等运输占主导地位。货运线路可达全国各地,按不同货种有不定期的大宗物资运输、笨重物资运输、货物专线运输,小件零星物资定期定班零担车运输及集装箱运输。
  货运形式 民国19年(1930),货运业务开展起,整车运输一直为货物承运的主要形式。27年(1938)10月开办零担货运。1957年1月开辟宁波至百官零担货运线,逢每月3、6、9日由甬开往百官,翌日返归。1962年开辟宁波至杭州、嵊县、天台、临海、宁海等零担线路。1981年3月区内各汽车运输公司与铁路宁波北站开展“门对门”集装箱运输。区境内各专业运输企业主要承担宁波港进出货物运输、抢险救灾物资和人民生活必需品的运输任务。1990年后,集装箱运输的货运形式始成绝对主导地位,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运输装备向大型化专业化发展,公路运输全部淘汰农用车,实现升级换代。大中型的运输企业的货运方式主要以第三方专业物流为主,包括公路货运、零担快运、仓储、快递、公铁联运、国际集装箱运输、国际货运代理、航空快运等,并辅以城市配送、网络快运连锁经营。在运输领域中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经营灵活、服务多样、形式各异且能适应市场变化的民营和个私运输经济从业户异军突起,加盟运输行业,使运输队伍逐渐壮大,从业人员相应增加。1999年12月,宁波市货运交易市场正式投入运营,结束了市三区无货运交易市场的历史,也为规范货运市场管理打下扎实基础。市场主要为广大货运企业经营业户提供货物运输业务,截至2008年,先后引进经营户70家,国内(除西藏外)营运专线50条,其中快运专线35条。年货运吞吐量600万吨,日均货运量2.50万吨。
  货运车辆 民国时期,汽车货运量甚微。解放初,境内主要货运工具为大榻车,主要货物为粮食、南北果品、日用品、废旧物资和钢材等。1953年开始使用人力三轮车、手拉车,主要运送水产和酒肉类食品。20世纪70年代形成黄鱼车(三轮车)、手拉车、拖拉机、农用车和汽车共运共存的局面。80年代起,运输市场逐步开放,区内各大企业纷纷购置汽车自货自运,并参加社会性营运。集体运输企业亦相继兴起,汽车货运呈现多家经营、相互竞争的格局,小型、中型货车成为运输的主打车辆。90年代厢式货车、封闭式甩挂货车、化工危险物品专用车及10~40吨大吨位货运汽车为主要运力,运输工具的车辆技术装备,从简单低档类向现代高档类配备。1980年10月,宁波市汽车运输公司率先经营集装箱运输,1991年起,长途货运业由集装箱运输取代其他货运方式成为公路运输业的主流。手拉车、三轮车、拖拉机、农用车等传统的货运方式已在城区销声匿迹。
  客运
  民国18年(1929),鄞奉公路开通宁波至奉化大桥镇、江口和溪口入山亭班车,省公路局设站营业。22年(1933),宁波至慈溪观城开通班车。23—24年(1934—1935),宁波至穿山、观城至百官等12条公路也先后开通客运班车,总运营里程达386.24千米,至此,以海曙为中心辐射至邻县的客运框架初步形成。抗日战争期间,宁波沦陷,日伪“华中铁道股份有限公司”霸占线路。31年(1942)5月至34年(1945)8月经营宁波至奉化等3条公路线,行驶客运专线。抗战胜利后各线省公路局恢复营运。1956年,宁波至嵊县线开通班车。1958年开通宁波至天台、路桥、玉环、椒江等班车。1980年旅游客运兴起,区境内的宁波旅游服务社成立,之后成方兴未艾之势。为方便旅行,各旅游客运企业均提供交通、膳、宿“一条龙”服务。开辟的旅游客运线路,近至市郊、属县,远涉北京、广州等地。1991年起,宁波客运呈现多种业态,以高速、快客、普通班线、旅游客运为主的班车客运,占全市的公路客运量的64%,汽车运输人数占总人数的70%。1996年12月6日,杭甬高速公路贯通,汽车南站首发高速客运班车。2006年,全市行政村除12个因处海岛无法通车等原因外,其余全部通客运班车。2008年,公路旅客运量30130万人次,线路达1175条,营运客车4007辆,客位86603个,日发班次35659趟。
  客运车辆 2006年末,境内营运客车1200辆,客运出租车档次提升,高速快客车车辆和客运出租车均安装了GPS系统。由境内出发的高速快速客运线路84条,客运班线(中巴南站除外)总数达395条,日发班次1270班,日运送旅客量4.80万人次,客车可通往市域各县(市)区、省内各地城市和全国300多个城市。2008年,境内营运客车达3551辆,客运车辆中大型客车占客运总车辆的14.40%,高级客车占17%。
  客运车站 境内客运车站有汽车南站、汽车西站与中巴南站,另有客运中心与区境毗邻。
  宁波汽车南站 位于南站西路6号,南站广场西侧,隶属于宁波公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面向国有、集体、个体开放的公用型汽车客运站。车站始建于民国18年(1929)5月,原址鄞奉路永宁桥口。1960年5月迁入现址,一度称为“宁波汽车总站”。1997年10月被交通部核定为“一级汽车客运站”。1988年5月,客运大楼开工,次年1月竣工,占地面积21077平方米,停车场面积12000平方米,可停放150辆大型客车。车站装有中央空调、电脑售票系统、电视监控、电子检票、班线动态显示屏、大型班车运行时刻、票价显示屏、X射线行李危险物品检测仪、行李微机开票核算系统等高科技现代化设施。2006年起,汽车南站主要承担市内各县、沪杭甬高速的短途快速客运,并为铁路集散和换乘旅客提供服务。2008年,营运班线60条,营运车辆330辆,平均日发600班次,日发运旅客1.40万人次,高峰日发送旅客3.50万人次。
  宁波汽车南站客运班车
  高速班车——上海、杭州、北京、萧山、绍兴、嘉兴、嘉善、诸暨、上虞
  浙江快客——湖州、长兴、柯桥
  宁波快客——余姚、慈溪、象山、溪口、宁海
  普通班车——杭州地区(桐庐、新安江、千岛湖、临安、富阳、临平),嘉兴地区(海盐、平湖、海宁、濮院),湖州地区(安吉、德清、孝丰、南浔),绍兴地区(上虞、诸暨),舟山地区(沈家门、朱家尖、岱山)
  市境班车——柿林、上庄、梁弄、繁荣、小皎、石浦、鹤浦、西周、下湾、奉化、唐田、董家、甘竹林、西坞、宁海、白溪、大蔡、长街、马岙、大里、东岙、强蛟
  宁波汽车西站 全称为“宁波市客运服务中心宁波西站”,位于西郊望春路44号,1958年建成,原址西郊文化路,1987年迁现址。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停车场1400平方米,原隶属宁波市公路运输集团总公司。拥有各类营运客车65辆(其中快客11辆),每天从宁波南站、客运中心站经西站发往南京、黄山、永丰等地,跨省的长途班车14班,跨地区班车12班,营运线路覆盖江西、湖北、安徽、福建、江苏等地。其中,发往萧山、宁海、余姚这3条快客线路是宁波汽车西站的主打线路。宁波汽车西站的始发营运客车62辆,每天流水发往横街、爱中、大雷等鄞州区西部方向,日发送旅客量3000余人次。2005年10月,汽车西站成建制划归市外事汽车旅游有限公司经营。
  宁波中巴南站 宁波市汽车客运服务中心中巴南站是专业中巴车客运站,始建于1996年初,原址宁波南大门的火车南站广场东侧,2003年1月年迁至马园路348号。占地面积5300平方米,进站营运中巴车近290辆,分别发往奉化、象山、宁海、余姚、溪口以及部分山区村镇,全部实行车上售票模式。2008年,日发班次近1100班,日均发送旅客万余人次,节假日发送旅客超3万人次,是宁波市区最大的专业中巴车站。
  宁波客运中心 宁波市汽车客运服务中心宁波中心站位于通达路181号,东临市区快速通道南外环路,南临杭甬高速公路段塘入口处,北靠机场公路。2002年11月建成,12月20日起投入试运行。客运中心站整体由候车楼、综合楼、办公楼、停车场、广场和绿化带等组成,占地面积10.67公顷,总投资1.40亿元,设计日客流量为2.80万人次,为交通部确定的“国家45个公路主枢纽”之一的中长途主枢纽客运站。集客运服务、餐饮住宿、购物休闲和商务活动于一体,具备中长途旅客集散功能、旅游集散功能、主枢纽换乘功能、客运车辆集散功能和交通信息服务等功能。已开通包括除上海、北京以外的所有跨省班车以及省内的台州、温州、衢州、丽水、金华地区和绍兴地区的新昌、嵊州班车。其中省际直达为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南京、江阴、宜兴、常熟、合肥、芜湖;省内快客发至台州、温州、绍兴、金华、衢州、丽水方向;省际普客则通达安徽、江西、江苏、福建、广东、湖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河南、河北、山东、天津、辽宁15个省(市);省内普客抵达台州、温州、金华、衢州、丽水等地区以及绍兴地区的新昌、嵊州等县(市)。2008年有营运班线270条,平均日发534班次,日发送9568人次,高峰日发送旅客3.08万人次。班车通达15个省市及地区,最长班线为宁波至四川省犍为县,行程2919千米。
  高速公路
  1992年9月,经区境内的杭甬高速公路动工兴建。1996年1月客运线开通,12月全线通车营运,全长145千米。境内高速公路东接同三线高速并连接北仑,西至绍兴、杭州及省外城市,区境内里程1.50千米。境内杭甬高速公路出入口位于段塘,毗邻天马广场。站点设置在宁波互通区旁,占地面积7100平方米,其中站房面积2600平方米、绿化面积2500平方米,于2006年12月投入使用,实行现场录像监控,计算机收取车辆通行费。车道按标准设置3进6出车道。
  第二节 铁路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创建浙江铁路公司,批准全浙铁路由浙人自办。翌年又批准江苏省自办铁路,以苏州为起点的苏杭甬铁路始建。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以上海为起点,苏杭甬铁路更名为“沪杭甬铁路”。宣统二年(1910),沪杭甬铁路曹娥至宁波段始建,民国3年(1914)全线通车营业,抗日战争开始后为阻止日军进犯奉命拆毁。1953年7月始修复萧甬铁路。1959年6月庄桥至宁波南门续修,9月30日竣工,举行通车典礼。至此,萧甬铁路全线修通。1988年2月重建宁波站,建筑面积5060平方米,设有大、小6个候车厅。1996年9月,萧甬铁路复线项目开工,2001年12月全线贯通。2005年1月开工建设甬台温铁路。1997年4月起,铁路客运多次提速,列车运行速度加快。1997年4月和1998年10月铁路客运两次全面提速,2000年6月以后,萧甬铁路进行第三次大提速,提速后旅客列车在萧甬复线上的运行速度从原来每小时限速45千米提高到每小时100~110千米,上海至宁波旅客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压缩到4小时以内。2005年上半年,宁波被列入全国50个铁路枢纽城市之一,标志着宁波火车站即将告别终端,成为又一大铁路枢纽。至2006年,铁路客运日开行城际列车7对,始发客运长途列车线增加到8条。日办理始发、终到列车21对,杭甬城际列车5对。铁路年旅客发送量从1980年的317万人次增加到2006年的745万人次。位于境内的铁路全长7050米(奉化江铁路桥至余姚江青林湾铁路桥),有车站1座。2008年9月,甬台温铁路开始铺轨。12月,杭甬铁路客运专线开工建设,其中宁波段全长约64.5千米,新建铁路59.40千米,利用萧甬铁路庄桥至宁波站既有铁路约5.10千米,建设工期4年。9月、12月,分别增开宁波至南昌和宁波至北京直达列车。是年,铁路宁波站开行旅客列车27对。
  萧甬线
  萧甬铁路起自杭州市萧山区,经绍兴、上虞、余姚至宁波南站,全长147.70千米,是国家铁路规划“八横八纵”沿海大通道中打通正在建设的甬台温铁路与浙赣、沪杭、宣杭铁路的主要通道,南站为宁波的起始站。清宣统二年(1910)农历六月十五日,商办浙江省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倡募股款,筑沪杭甬铁路曹娥至宁波段。民国元年(1912)12月,宁波至慈溪县城(今慈城)段通车,长18.19千米。3年(1914)6月,宁波至曹娥段通车,长77.90千米。25年(1936)10月,萧山至曹娥段始建,次年10月通车。因曹娥江阻隔,萧山至宁波全线未能贯通。27年(1938),日军进犯,奉命逐段拆除。31年(1942)始,宁绍商车联营处将宁波至曹娥段路基逐段改为汽车路。民国政府拟筹划修复甬曹段铁路,因战事频繁,经济崩溃,修复事宜终成泡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萧甬铁路在原路基上分段重建,并计划延筑至镇海穿山(今北仑穿山),因此曾名“萧穿铁路”。1953年7月起,萧山至曹娥先行开工。1955年1月连接萧山至曹娥段,6月修通至余姚,9月至慈溪县城(今慈城),12月通到庄桥。因余姚江青林渡大桥两岸地基松软,路堤屡次塌方而停建。1957年4月,铁道部宁波基点试验组在苏联专家帮助下作余姚江大桥两岸软土筑路试验,历时两年告成。1959年6月,庄桥至宁波南门段续修,9月30日竣工并举行通车典礼。至此,萧甬铁路全线贯通。宁波作为终点站,至穿山段停建。1982—1984年,拓宽境内段路基,两侧加砌石矮墙,将每米43千克轻型钢轨改为每米50千克重型钢轨。1996年9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萧甬铁路复线项目开工。萧甬铁路复线总长89.524千米,其中宁波范围内复线为47.93千米,同时扩建宁波客站,从而实现萧甬线客13对、货3200万吨的通过能力。2006年11月,萧(山)甬(宁波)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在余姚开工,按照时速120千米双线电气化铁路建设标准,对萧山站(不含)至宁波总长约147千米的铁路双线实施电气化改造,总投资近10亿元。1984年2月始建北仑至宁波铁路支线,是为萧甬线北仑支线,1986年12月建成。全长35.50千米,接轨铁路宁波南站,东延至北仑港区,连港区铁路。2008年底,萧甬开通固定旅客列车27对,日开行货物列车35对,行包专列2对。2008年12月,杭甬铁路客运专线开工建设。杭甬双线电气化客运铁路始于杭州站,经绍兴、上虞、余姚到铁路宁波东站,全长150千米,列车设计时速250千米,建设工期4年,工程投资估算213.90亿元。
  铁路南站
  即宁波站,又名“宁波南站”。原址位于江北槐树路即今江北公园,民国元年(1912)初建,客货兼运,首开客车一列两节车厢。1955年7月重修萧甬铁路迁建南门祖关山车站,1959年9月建成通车。1983年建信号楼,建筑面积659平方米。1985—1986年,为缓和宁波站负担和建设北仑铁路的需要,又添筑站线6股,扩建和新建旅客站台、雨棚、地道等客运服务设施。1987年4月,国家投资343万元重建客运大楼,次年2月建成启用。大楼坐南朝北,呈船形,建筑面积5060平方米。设候车厅6个,一次可容纳旅客2500人。此后,又扩建客运广场,7月竣工。
  2003年12月30日,火车南站广场大规模改造工程竣工并投入试运行,广场总面积5.85公顷,是原来的5倍多,广场由地下和地面两层构成,公交车辆进入西侧6000平方米的公交专用场地停靠,其他车辆进入地下层上下客,出站旅客由广场上面疏散,避免人流车流相互干扰,广场与城市道路交接口的交通秩序得到改善。广场地下层面积约1.2万平方米,设有220个停车位,4个机动车出入口、3个行人出入口和2个人行疏散通道。3个行人出入口各配有1对自动扶梯,其中南站候车室前2个行人出入口还安装供残疾人使用的垂直升降电梯。南站周边道路也得到拓宽。改建后的南站东路长190米、宽24米,南站西路长560米,由原10米路幅拓宽到30米。改造中,同时拆除了约4万平方米破旧商业建筑用房,整修了周边保留的建筑物立面,并在护城河畔开辟6000多平方米的滨河休闲绿地。改造后的南站广场除了承担交通枢纽的重任,还成为市民、游客休闲观景的去处。广场中心区域呈椭圆形布置长约200米的带状喷泉,沿喷泉带设置12柱时钟灯柱,种植7棵加纳利海枣和16株金桂,局部种植高大银杏树或用四季草花点缀小块绿地。2008年7月新建南北站房和高架候车室,站房和车场下建地下集散厅。站场总规模8台14线,预估算总额31.20亿元。
  民国元年(1912)12月,宁波至慈溪县城(今慈城)段筑成通车,首开客车1列、2节车厢。9年(1920)3月,甬曹段日开客车5对,其中宁波至曹娥段快慢车各1对,至余姚1对、至慈溪县城2对。25年(1936)7月增开快车1对。乘客以沿线乡镇走亲访友的居民和小商小贩为主,其流向以甬曹段铁路沿线乡镇为主。1956年,萧甬铁路修复至庄桥,日开客运、货运混合列车各1对。1959年6月增开甬杭客货混合列车1对。9月,宁波客运站移至南门(即现址)。旅客以探亲、外调、出差者为主。其后(20世纪60年代初期)短途贩卖渐多,慈城、余姚客流量增大。1965年,旅客发送量135万人次。1978年后,外出调查者、供销人员流量增多,流向经杭州、上海转往全国各地。1981年快车改为内燃机牵行,20世纪80年代的铁路旅客多为经商供销人员、外出做工、因公出差者及华侨、港澳同胞。90年代后,乘客中外地建设者和外来务工人员猛增,流向遍及全国各地,列车客运量也随之激增。尤其是春运期间达到最高峰,其次是本地与外地大学生寒暑假期间的返家、归校高峰。另外,清明节、五一节、国庆节和双休日等假期也是市民和外地建设者们旅游、省亲的客运高峰期。1993年7月开行宁波至包头直通旅客列车。1997年4月,增开宁波至合肥直达旅客列车。1998年10月开通宁波至北京、广州、吉林3趟长途旅客列车,结束了宁波无直达华南、东北地区旅客列车的历史。1997年10月宁波站首次开行宁波至南京的假日休闲旅客列车。2000年9月,宁波至杭州城际列车开通,第二年旅客发送量达103万人次。2008年末,杭甬客运专线开工。
  行包运输 萧甬线境内各站均办理行包运输。铁路宁波南站为宁波市域内最大的行包托运站点。行李,凡按规定不超过免费携带重量、长度和体积外,凭车票托运。包裹,鲜活、急运包裹优先承运,余者均按车站指定日期计划运输。包裹分为4类。一类包裹范围:自发刊日起5日以内的报纸,中央、省级政府宣传用非卖品,新闻图片和中、小学生课本。二类包裹范围:抢险救灾物资、书刊、鲜或冻鱼类,肉、蛋、奶类、果蔬类。三类包裹(属四、五类品名除外)范围:重要文件、图纸、资料、档案材料,疫苗、血浆、医疗器械、假肢,鲜或冻的鱼类、肉类、果蔬类、乳类、蛋类、秧苗、果树苗、果树接穗及活动物,残疾人车。四类包裹范围:不属于一、二、三类包裹的物品,一级运输包装的放射性同位素、油样箱、摩托车,泡沫塑料及其制品,国务院铁路主管部门指定的其他需要特殊运输条件的物品。
  客流量 民国17年(1928),客运量99万人次。23年(1934)增至145万人次,次年受公路运输影响,降至127万人次。解放初期,宁波仅开行客运列车与客货混合列车各1对,年旅客发送量5060人次。1956年旅客发送量57.03万人次。1984年,旅客发送量459万人次。萧甬铁路全线修复后,旅客列车增至4对,1985年增加至8对。次年9月首次开通宁波至上海特快旅客列车。1990年,旅客发送量454.36万人次。1993年7月开行宁波至包头直通旅客列车。1997年4月增开宁波至合肥直达旅客列车。1998年10月开通宁波至北京、广州、吉林3趟长途旅客列车,是年,境内旅客发送量300.20万人次。2008年,客流量达到1170万人次。
  货运 民国时期,沪杭甬铁路甬曹段宁波、余姚两站为主要货运办理站。1958年2月,宁波北站(位于江北区孔浦)开站营业。铁路宁波南站只是北站货物发至北仑港的区间停靠站,不装卸货物。
  第三节 航空
  境内无航空机场,但周边江北区庄桥机场、鄞州区栎社机场距城区仅8千米左右,为海曙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空中交通,此处作简要介绍。
  民国21年(1932)始建段塘水上机场,今已废。民国25年(1936)建栎社机场。1953年重建庄桥军用机场(在江北区),1984—1990年曾军民合用。1984年11月宁波至上海航线开通,是为宁波有民航班机之始。1990年建成栎社民用机场(在鄞州区),民航业务亦随之移至新建栎社机场。2008年,空港物流中心一期建成投用,机场国际快件监管中心完成立项。完善宁波物流产业多式联运中转节点,建成宁波空港物流园区一期项目。
  庄桥机场
  位于江北庄桥,占地面积240.12公顷。民国33年(1944)9月侵甬日军抓数千民夫修筑。抗战胜利后,由国民政府空军接管。36年(1947)3月废弃。1953年重新扩建,由东海舰队航空兵专用,占地面积420公顷。1984年9月借庄桥机场军民合用,使用A-24飞机,辟民用航线。1984年11月16日,一架印有“中国民航”字样的苏制A-24客机由上海飞抵宁波庄桥机场,由此结束了宁波无民航运输的历史。机场辟有甬沪、甬杭、甬京、甬穗、甬厦航线5条。1990年7月,民航业务移至新建的栎社机场。
  栎社国际机场
  位于城区西南10千米处的栎社。民国25年(1936)建造,占地面积1600亩,跑道南北向,宽25~30米,仅供军用。次年8月至30年(1941)4月,日机先后轰炸近20次430架次,掷弹3600余枚,机场遭严重破坏。30年(1941)宁波沦陷前,为防日军利用,拆毁机场。次年,日军抓民夫修复。34年(1945),日军投降,机场荒废。宁波解放后,解放军东海舰队航空兵接管。1954年解放一江山岛时曾大修,此后废止。1985年8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立项建设浙江省第一座民用机场——宁波栎社机场,供MD-82机型起降,设飞行区、安全检查区、中心发讯区、行政生活区,1987年7月动工,总投资1.26亿元,1990年7月正式交付使用。1992年7月,栎社机场航空口岸对外开放。同年宁波至香港直达航班开通。1998年11月,宁波—澳门—台北/高雄航线开通。1998年底,国际航空货运业务开通,填补宁波机场没有国际货物运输的空白。1995年12月海南航空公司建立宁波过夜基地。1997年3月长城航空公司落户,结束宁波有机场无航空公司的历史。2006年,已有澳门、国际、南方、东方等16家航空公司加盟宁波航线,开通的国际航班有韩国首尔,国内航班包括香港在内的26个大中城市。2008年机场引进东北航空公司执飞的沈阳烟台—宁波和南航深圳分公司执飞的深圳—宁波—连云港航线,开通宁波海拉尔、宁波张家界航线。恢复并增加飞北京的航班等,年航班增量持续达8%以上。启动对台湾同胞包机申请工作,与比利时列日机场结成姊妹机场。加快推进平行滑行道系统工程建设,完成西段主体工程,货运仓库改扩建及生活配套设施工程开工。至年底,客、货运量分别达到198万人次、24549吨。
  2002年10月8日,投资7.70亿元的宁波栎社机场新航站楼正式启用。新航站楼按满足年旅客吞吐量380万人次、高峰小时1700人次要求建设,由主楼和弧形前列式候机廊组成。候机厅总建筑面积4.35万平方米。新建机坪8.70万平方米、16个机位,其中7个近机位。新建地下车库1.33万平方米,可停靠360多辆小车。新航站区绿化面积29.70万平方米。2005年12月17日,宁波栎社机场被命名为国际机场,实现对外籍飞机开放,成为长三角地区继上海、南京、杭州之后第四个国际机场。机场属地化管理后新开和恢复航线12条,开通至香港的全货机和甬沪空中巴士,日开甬港航班增加到7班。另外,机场的航空运力实现了以波音、空客机型为主的更新,驻地飞机达到5.50架。2007年4月,全球载重量最大的民用货运飞机——澳洲航空波音747-400型货机抵甬,显示栎社机场具备起降世界最大型飞机的能力。7月,宁波与桂林航线开通。11月,宁波栎社国际机场年客流吞吐量突破300万人次,标志栎社国际机场进入国内较大规模机场行列。至2007年底,栎社新增国内航线4条,总数达35条。2008年12月,栎社国际机场由省国资委移交给宁波市政府管理。
  附:废弃机场
  段塘水上机场位于海曙区段塘街道(原段塘镇)东至奉化江边,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四周围以铁丝网,供军政界人士的小型座机起降之用。民国21年(1932)1月31日,鄞县政府建设科监造,段塘人周公记承建,沿江涂筑水泥停机坪1处,5月18日竣工,9月设宁波航空站。次年,蒋介石携眷属乘飞机降落,赴溪口故居。后废弃。
  第四节 航运
  区境濒临甬江水系的余姚江和奉化江,内河遍布,富有舟楫之利。唐代江厦的明州港位列全国四大名港之列。明清时期因屡行“海禁”,远洋和沿海运输几度中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大力发展内河航运事业,扩大沿海航运。
  1978年后,海上运输由小变大,并建立起拥有多种船型的远洋和近海船队。而内河运输业则随着陆上交通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区规模的扩大和农田水利设施建筑等方面影响,总体上呈萎缩趋势,但主要干线,特别是杭甬运河,经过分期疏浚和整治,通航能力正得到恢复和提高。2008年,境内有港航运输企业2家,分别为宁波市商轮有限责任公司和宁波华和海运公司,从业人员111人,从事国内沿海及长江中下游港口之间的普通货物运输,货运周转量达40720万吨千米,计有各类船舶2艘、16477载重吨。
  港口
  境内虽无大型的近海或远洋运输的停泊港口,但自古以来却是宁波城区内货物运输的主要集散地。春秋战国时期,由甬江、奉化江、余姚江汇成的三江口(江厦公园北端),常有大小船只来往停泊。唐长庆元年(821),迁州治至三江口,明州港开始成为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1973年,区境内和义路出土沉船和两块刻有“乾宁五年(898)五月”字样的方砖,说明晚唐在明州城渔浦门外的三江口靠城脚一带,已建有海运驳岸码头。宋代海运有两个石砌码头区,一为奉化江西岸的江厦码头,其址在“北至新江桥堍,南至老江桥堍、糖行街、双街、半边街”的临江一侧(《鄞县通志·舆地志》);一为余姚江南岸的甬东司道头,其址在“江左街北至江边”(日·木宫秦彦《日中文化交流史》)。在码头附近设有船厂、仓库和波斯馆、高丽使馆。元代称海运码头为“下番滩”。江厦码头临江有石砌道头(码头)。自唐至清初,宁波港的港址主要集中在奉化江西岸(今江厦桥与新江桥之间),宋、明市舶司(务)及招待外宾、检验商船的“来远亭”等也都设于今之东门口附近。1978年,在建造交邮大楼时发掘考证,唐时明州港码头应在东渡路一带,唐贞元二十年(804)日本遣唐使石川道盖率127人入唐,就是在江厦码头登陆的(1998年11月在江厦公园北端立有道元禅师入宗纪念碑)。清道光九年(1829),宁波商帮进入全盛时期。鸦片战争后,宁波列入“五口通商”的贸易口岸之一,对外交易额倍增,自此江北岸开始修建码头。至光绪三年(1877),江北岸已修建3座铁木结构码头,逐步替代三江口的江厦码头。
  民国期间境内有鸿兴轮船公司(始办与停业时间无考),在滨江路(因一边临江,旧称半边街,今江厦公园南区)设有码头,民国20年(1931)重修,人力车和汽车可直达,码头两只铁质趸船长64米,前沿水深5.20米,淡水、燃料则有船舶运送。25年(1936)实测,码头年通过能力为148艘次,约11万吨。15年(1926年)1月,宁波鸿兴轮船公司开辟宁波至三江口航线的有“鸿兴”轮,往来宁波与黄岩三江口之间运送黄岩蜜橘,往返5天。鸿兴轮船公司还建有栈房,面积达336平方米,货物存于栈房,14天内免费,逾期每件每天收费4分(法币)。
  江河运输
  隋唐时期,明州(今宁波)地区的“三江六塘河”已经贯通,区间始通船舶。唐长庆元年(821),明州府治从小溪迁至今三江口后,设置了水驿站,作为明州到长安水运的起点。明州的贡品如蚶子、淡菜等海鲜则取道杭甬运河,日夜兼程运至长安。唐大和六年(832),浙东运河开通至曹娥,内河运输益盛。宋嘉祐八年(1063)连接东钱湖的“七堰”、“九塘”建成,以明州为中心的内河水运网络形成。宋室南迁建都临安(今杭州)后,浙东运河成为明州与都城的主要通道。明末清初,皖南屯溪徽茶经钱塘江上游入浙东运河,经宁波转口,年运量达数万担。在汽车、火车等现代陆上交通工具问世前的漫长历史时期,杭甬运河一直是甬绍杭地区和浙江省的内河交通大动脉,也使宁波港水路运输腹地扩大至浙西等地,并延伸到安徽东南部和江西东北部地区。竹、木、山货、棉、丝、茶、盐、鱼、陶瓷等手工艺品及农副土特产品,通过杭甬运河运输到全省各地。1979—1983年杭甬运河大整治后,浙江省部分煤炭运输由杭甬运河承担,化肥、水泥、木材、矿砂、石灰石、砖瓦等大宗低值物资亦由铁路改为水运。
  境域北面和南面为余姚江和奉化江所环绕。另有南塘河、中塘河、后塘河、护城河、北斗河、柳西河、祖关河等河流分布境内,古时曾作舟楫运输、城池保护或农田灌溉之用。因历年城市建设部分被填埋,余下均不通航。
  
  航道
  杭甬运河宁波段 自镇海口至三江口即甬江航道,由姚江船闸与姚江接通,经丈亭、至余姚安家渡出宁波市境。全长94千米,五级航道,为规划内河四级航道。属于海曙区范围的为机场路北延伸段(青林湾大桥)至三江口西侧一段,长度4.35千米。
  奉化江航道 自奉化方桥三江口,经栎社、铜盆浦、周宿渡、兴宁桥、江厦桥,至三江口北接姚江、甬江,全长30.90千米,通航能力(航道等级)为内河六级航道,规划内河四级航道。属于海曙区范围的为芝兰桥至三江口西北侧一段,长度6.60千米。其主要航线:
  宁波—奉化。起自新江桥,经周宿渡、方桥升船机站,至奉化大桥镇,全程46千米,通过能力20吨级,属10级航道。
  宁波—萧镇。全程44千米,通过能力60吨级,属7级航道。
  宁波—西坞。全程40千米,通过能力100吨级,属6级航道。
  附1:已废内河航道
  鄞西1号航道 即城西后塘河。自桑家河头经石塘、芦蓬头,于望春桥与4号航道汇合,至西桥。全长14.70千米,宽度15~30米。可通航20吨级以下船舶,属10级航道,沿途设6个停靠站,区境内为半路庵、望春桥2个停靠站,终点站为西郊客运码头。
  鄞西4号航道 即城西中塘河。自横街经集士港、祝家桥,在望春桥与1号航道汇合,又经铁路桥、小学桥、万安桥、大卿桥至西桥,全长14.10千米,宽度12~33米。可通航10~15吨船舶,属12级航道。航道系人工开掘,历代均有疏浚,1976年集士港至望春段7千米沿航道砌石坎,并全线疏浚。1983年建西郊终点站客运码头1座,沿途设7个停靠站。区境内停靠站为望春、西成2个。
  鄞西8号航道 即城南南塘河,自鄞江经洞桥、横涨、栎社、石碶至共青桥,全长24.40千米。宽度20~35米,可通航15~20吨级船舶,属11级航道。沿途设13个停靠站,境内停靠站为段塘、三市2个,终点站原为濠河头。1977年迁址南门共青桥。
  附2:已废内河客运码头
  濠河码头 位于永宁桥至濠河头,民国25年(1936)士绅张申之等人筹款建客运码头,修理工段打桩驳坎,每间隔一段建一梯阶石埠,并建凉亭两处,供旅客憩息。1976年1月,因市政建设需要,至三市段航道填塞,码头废止,迁至南站东路即南站客运码头。
  南站码头 位于南门共青桥东南首,前身濠河码头,1973年易地重建,1976年竣工,为浆砌块石重力式驳岸结构,码头长150米,宽10~15米,有30吨级泊位5个,辟有开往鄞江、凤岙、翁姚、前虞、吴龚、十三洞桥、栎社7条航线,日客流量300人次。2001年2月28日10时许,宁波市的最后一个内河航班45号轮经洞桥、栎社、横涨、石碶驶入南站客运终点站的航船埠头,自此,历经百年历史的宁波内河客运宣告结束。
  西郊码头 位于西郊路中段,为民国时期石砌结构码头。1983年4月由鄞县航运公司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浆砌块石结构,码头长41米、宽7米,有30吨级泊位2个,辟有开往桑家河头、横街、大西坝、茅草槽4条航线,日客流量1000人次。1987年5月西郊客运码头停航,搬迁至西门西小学旁,1991年3月拆除后全线停航。
  奉航码头 位于奉化江下游,濠河路东端。约建于民国37年(1948),1976年6月重建钢筋混凝土趸船浮码头。趸船长30米、宽4米,有30吨级泊位2个,辟有开往奉化西坞的航线1条。1997年5月5日停航。
  第五节 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包括地铁和轻轨),是标志城市发达程度与提升城市品位、缓解交通拥堵的举措之一,是世界上公认的“绿色”交通。2003年,中共宁波市委、市政府启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前期工作,编制完成《宁波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04年12月制定《宁波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并于2005年底报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2006年2月,宁波市政府批准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线网规划以三江片为核心,由三主、三辅共6条线组成。其后国务院批复同意《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宁波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作出《关于建设轨道交通的决议》,开始筹集一期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的建设资金。2007年在轨道交通筹建办公室基础上组建宁波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指挥部,负责工程的建设、运营及开发工作。200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宁波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根据规划,市轨道交通线网以三江片为核心,构成三主三辅6条放射状、全长247.50千米的轨道交通线网,其中1、2、4、6号线经过海曙区境。《宁波市轨道交通地面沉降监察规划》通过专家评审,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对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进行可行性报告评估。是年,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项目建设需报批用地约65公顷通过国土资源部用地预审,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报告,2008—2015年,首先建成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一期工程。2008年底,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进行地质勘探,开展试验段建设,并进入全面开工建设期。
  轨道交通1号线
  为东西向的基本骨干线,由主线和东延伸线组成,连接城市西部的工业园区与三江口商业中心、东部新城中心区、北仑中心区等大型客流集散点。1号主线起于西部的高桥镇,沿望春路西延伸线与后塘河之间规划的绿化带向东南方向高架敷设,经过芦港、徐家漕。至望春桥地区时线路转入地下,沿望春路路中一直向东。线路经过机场公路后进入中山西路,经过汽车西站、大卿桥、西门口、鼓楼等区块,过解放路后沿中山东路一直向东,经过市政府、天一广场、江东区政府、樱花公园,过世纪大道后,线路向北迂回进入宁穿公路。而后线路一直沿宁穿公路向东延伸,过盛莫路后,逐渐由地下敷设过渡到地面敷设,在天童庄附近设1号线主线的终点站。
  1号线东延伸线由东货站引出,沿329国道向东,采用地面或高架的敷设方式,经过五乡镇、铁路宝幢站,继续沿329国道(或规划铁路线位)向东北方向延伸,进入北仑区。线路经过邬隘、大碶镇,至泰山路线路右转,沿泰山路向东敷设,至长江路时设终点站。
  1号线主线全长21.30千米,其中高架线7.30千米,地下线14千米,共设车站19座,其中高架站5座、地下站14座。1号线东延伸线全长23.40千米,其中高架线15.30千米、地面线8.10千米,共设车站7座,其中地面站1座、高架站6座。在境内有望春站(与6号线高架站斜交换乘)、环城西路站、大卿桥站(与4号线地下站“L”型换乘)、西门口站、市政府站(与2号线地下站“T”型换乘)、天一广场站。
  区内重点站台
  大卿桥站 位于中山西路、翠柏路和苍松路的交叉路口,为地下三层岛式车站,与4号线换乘。
  市府站 位于中山路与解放路的交叉路口,为地下三层岛式车站,与2号线换乘。
  拆迁项目
  轨道交通1、2号线施工建设期间,海曙区拆迁5个车站和2个区间,包括段塘客运站、丽园南路站、环城西路站、铁路南站站、柳汀街站、丽园南路站后区间、铁路南站后区间,建筑面积31665平方米,其中铁路南站站并入南站建设拆迁项目。
  第二章 城区交通
  要满足人们对出行的要求,就必须具有相当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从坐“小三卡”到开私家车,市民出行方式的变化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1956年境内始有公共汽车,从永宁桥到江北庄桥火车站的1路公共汽车开通。1978年有17条公交线路。现境内有93条公交线路(包括途经海曙),配置有新型高档公交车、全新空调车。无人售票代替了公交车售票员,公交月票也换成了公交IC卡,市民出行更为便捷舒适。
  第一节 交通变迁
  明清时期,境内陆路主要客运工具为轿子,乘坐者多为达官贵人。清末,江北岸已行驶铁轮车。民国4年(1915),江北岸始有黄包车营运。民国18年(1929)开通至奉化班车,此为宁波公路客运的开端。20世纪30年代以来,甬埠士绅多次想发起公共汽车客运,因恐影响黄包车夫生计而未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以三轮客车代替黄包车。1956年,市内开辟公交客运,后又增设市郊客运,继而发展汽车出租业务,并辅以人力三轮车解决大街小巷机动车难以进出的问题。以后,随着道路拓宽、新建,以及杭甬高速、同三线宁波段的贯通和甬金高速等高等级公路网的形成,高速快客迅捷发展,陆路公路交通的客货运输也更加便捷。境内铁路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创建浙江铁路公司,宣统二年(1910)萧甬线宁波至曹娥段始建,民国3年(1914)全线建成通车。2001年12月,萧甬复线全线贯通。2005年1月开工建设甬台温铁路。
  作为港口城市,自春秋战国起境内的三江口一带曾是宁波近海与外洋的海运起点,至鸦片战争后港口逐渐向河口延伸,自20世纪80年代起向沿海延伸。明清以来,境内的内河运输,一直以木帆船作为主要工具。清末始见汽油船,民国时期始有汽轮拖驳。至20世纪50年代末,拖带运输普及。20世纪70—80年代为内河航运的最盛时期。90年代后期,内河运输业因陆路交通的强势发展而逐渐衰微。
  宁波市内最早的机场——水上机场于民国21年(1932)始建于段塘街道(原段塘镇),设宁波航空站。1990年建成栎社民用二级机场。2005年12月成为国际机场。
  进入21世纪,宁波市“1124”集疏运网络工程全面启动。“1124”就是1个机场(栎社机场)、1条运河(杭甬运河)、2条铁路(萧甬铁路、甬温铁路)、4条高速通道(杭甬高速公路、同三线高速公路、甬金高速公路、杭州湾大桥)。“1124”工程完成后将使海曙区的交通更为便捷快速。
  陆路交通
  交通线路 解放前以二横(中山路、药行街)三纵(镇明路、南北大路、开明街)为骨架,道路狭小,以石板路、砂石路为主。解放后开展城市建设,拓宽路面,改石板路、砂石路为水泥路或沥青路面,形成城区通畅的交通网络。(详见第五编“城区建设”)
  交通工具 境内的陆运工具,古代主要是轿子、人力车,民国期间出现汽车。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使用拖拉机(分手扶、轮式、履带式和船形式4种),它兼具农用和运输两大功能,但仅允许在郊外行驶。自行车、摩托车(分轻便、二轮、后三轮、侧三轮4种)及燃油助力车、电动助力车仅作代步工具,不承担客、货运输功能。
  轿子 轿子分官轿和民轿两类,木质,四柱成方型。上有顶盖,底为木板,内有座椅,四周围布幔,轿腰贯穿两条木杠,清代和民国时期盛行。境内车轿街因轿多而得名。官轿,做工精细,视官位品阶,有8人抬行、4人抬行、2人抬行。官轿出行,轿前鸣锣开道,吆喝行人回避。民轿,种类较多,境内主要有花轿、客轿两种。花轿为姑娘出嫁之用,木制亭子式轿厢,轿顶红朱漆,四周饰以各种花线编织物遮盖,精致的还绣以花色图案,珍珠镶边,悬挂花灯和响铃,一般由4人或8人抬行。客轿为专供商务应酬、走亲访友、急事赶时之用。多为蓝呢轿或蓝布轿,三面嵌玻璃为窗,前覆轿帘,一般由2人抬行。
  独轮车 系木质车架,人在后用手推,轮子向前滚动前进,形似辘轳。可载货一二百斤,或载客2~6人,宜狭窄小道通行。境内于民国时期较为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匿迹。手拉车手拉车可分为黄包车和板车。黄包车,原自日本传入上海,车商将车身漆成黄色以招徕顾客,俗称“黄包车”。车体呈黄色,铁制支架,双轮,置油布车篷及垂帘,主要用于载客。一车一座,由车夫拉车。民国4年(1915)5月在宁波江北岸始见,由商人唐翼在江北岸开办利捷车行,置车200辆。19年(1930),宁波市内共有1590辆人力车通行于城区。境内曾有市心桥协记车行(车40辆)、右营校场龙飞车行(车60辆)、江厦江心寺跟聿迅车行(车80辆)、东殿庙跟鹏飞车行(车200辆)、大池头公益车行(车140辆)、紫薇街民利车行(车80辆)、紫薇街大达车行(车150辆)等。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三轮客车发展,黄包车趋衰。1953年,黄包车减至260辆,至1954年4月,黄包车全部为三轮车替代。板车,为木制车身,两轮,用双手推拉前进。清同治十三年(1874)传入宁波时其车轮有木制和铁制两种,车身较短,车速缓慢。后逐渐改为胶皮车轮、胶质气胎,主要用于载货。1990年为改善市区交通,手拉车
  在老三区(海曙、江东、江北3区)内被淘汰,现城乡接合部的私人废品回收站仍有少量手拉车在收购废品、运载货物。
  人力三轮车 为木质车身,铁制支架,黑色,车轮胶质,置折叠式油布篷及垂帘,一般为双人后座式,用双脚踏之。拉人的称“三轮车”,拉货的称“黄鱼车”。民国36年(1947)始现,由陈富康在碶闸街92号开办迅安三轮车行,10月置车22辆投入营运。1956年宁波三轮车合作社成立时拥有350辆,其中私有车293辆、公有车57辆。1958年11月,市三轮车公司成立,次年自制4座三轮车,2人并排背向坐,俗称“蝴蝶车”,1961年9月增至100辆,次年全部淘汰,复为2座位。1982年,市三轮车公司开设市汽车出租公司,1984年市三轮车公司撤销,人员资财转为市汽车出租公司,尚存的人力三轮车实行租赁制。其间,街道开办三轮车企业,境内则有孝闻综合劳动服务公司孝闻三轮车客货车队从事三轮车的客货运输,1990年车队有三轮车130辆,为三轮车发展的鼎盛时期。2005年8月1日起,三轮车在老三区范围内被禁止行驶。同时取缔的还有摩托车、老式残疾车在老三区的通行权。
  机动三轮车 1956年,市三轮车公司修理厂试制4座机动三轮车1辆投入运行。至1963年仿制、改装双座和3、4、6座机动三轮车32辆。1974年以4马力发动机作动力,仿制上海三轮客车10辆,后因配件短缺、马力不足皆停驶。嗣后自制宁波产机动三轮客车39辆,至1986年亦因噪声大、耗油多全部淘汰。1987年始,机动三轮客车由个体户车辆替代,至1990年发展到302辆。20世纪90年代后期则成为残疾人代步的机动三轮车,后淘汰。
  载重货车 民国19年(1930),商营鄞奉汽车货运公司购进4辆载重2.50吨的货运汽车开展运输业务。23年(1934)燃油紧缺,试行木炭燃料车并在汽车运输业中推广。1949年8月,境内的各商营公司以抗日战争时期遗留的日本炭炉为基础对木炭车车炉进行改装,1950年货车全部改成木炭车并向客车推广。虽然木炭燃料成本比汽油低,但机件磨损较大,货车数量少、吨位小,仅长途货物的运输依靠木炭燃料汽车,短途的零担物资仍由板车、大榻车、三轮车承运。当时的汽车型号主要有“嘎斯”、“吉斯”、“道奇”、“万国”等进口货车。1956年8月,宁波运输处购入第一辆国产“解放”牌货车,以后国产汽车逐渐增多。1960年起,各汽车专业运输公司为提高运输效率,采用拖挂运输并发展一车多挂,人称“汽车列车”。后因汽车列车行驶笨拙,沿途桥梁受损,主车机件也磨损严重,遂改为一主一挂。1963年宁波木炭燃料车消失,一律改用汽油和柴油。1969年,宁波自制的“东方红”牌货车投入运输。翌年,宁波地区汽车运输公司分配到第一辆“黄河”牌货车。1974年,境内主要车型有“解放”、“跃进”、“钱塘江”、“嘎斯”、“交通”、“道奇”、“浙江130”(亦称“小宁波”)等。1982年7月,交通监理部门强制各运输企业报废杂牌货车,境内的货车也渐趋定型,主要车型为“解放”、“东风”、“黄河”、“跃进”。1983年起,非交通运输企业纷纷自备货车搞自货自运,个体运输专业户亦购货车营业,货车数量也随之骤增。进入21世纪后,境内各货运股份制企业兴起,全国各地的汽车工业发展迅速,各类车型、车种繁多,载货汽车有微型、轻型、中型和重型,兼有半挂牵引车、全挂牵引车以及专用车种如厢式、罐式、仓棚式汽车,载重吨位自1.8吨至30余吨,其中长途运输以集装箱运输占据主导地位。而车种主要有:江淮轻卡(皮卡)、重庆重型货车、一汽淮阴永旋系列、一汽红塔解放系列、北汽福田、时代皮卡、欧曼货车、成都王牌等。
  客运汽车 民国14年(1925)城区引入小轿车1辆,为市境内最早的汽车。(另说,民国3年(1914),银行职员张天锡(音)从上海引进1辆小客车,为最早引入汽车。)18年(1929)5月从浙江省公路局调来大客车10辆、小客车4辆供鄞奉公司营运,往来穿梭于区境内外。抗日战争期间,客车大多被征军用。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战时车辆损失殆尽,多数商营汽车公司靠租车复业,长途客运逐渐恢复。民国时期的大客车车厢多为木质,外包白铁皮,内设条木凳,车厢门在车尾,门外反锁,车内旅客不能自主启门。客货混合车设施则更为简陋。1960年汽油紧缺,少数客车改用沼气为燃料。置于车顶之上的橡皮袋中沼气通过软管引入发动机,车一起步,橡皮袋即前仰后合,随风飘动,人称“背包袱”。1963年石油已能自给,木炭车、沼气车淘汰,恢复使用汽油车和柴油车。1971年,公共汽车首先使用铰接式通道车。1990年,大客车主要车种为“东风”、“黄河”、“解放”,中小客车主要车种为“丰田”、“三菱”、“大发”、“菲亚特”等。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根据客运需求与客运规模,各类轻型(车身小于7米)、中型(车身7~10米)、大型(车身大于10米)客车相继面世并投放客运市场。至2008年底,区境内以国产的扬州亚星、厦门金龙、沈阳金杯海狮、上海申沃、洛阳宇通、合肥现代等占据主导地位,另兼有少量的进口客车如日本丰田海狮、德国大众康比等。
  水路交通
  客货运工具 古代行驶于江河湖海上的水上交通运输工具有独木舟、唐船、宋船、沙船、福船、夹板船、宁波船等类别。唐大中元年(847),和义路附近曾设官办造船场,船身已使用榫接和钉铆技术,间用油灰捻缝,可造“长三十丈,载六七百人”大船,直至元代初,庆元(今宁波)一直是造船业重要基地。清代至民国时期,行驶沿海航线的船舶还有绿眉毛、温州白点、六横雄鸡头、温州小白点等船型。汽油船的出现并投入使用始于清末,而民国时期始有汽轮拖驳。至20世纪50年代,营运宁波沿海货运航线船舶仍以木质船为主。载重100吨左右的木帆船大都配备柴油发动机,其最大载重量为500吨,后减至400吨。50年代末以来,在普及拖带运输的同时,钢丝网水泥机动船逐渐取代木帆船而成为主要交通工具。1970年,货运船舶以400吨级货轮和400马力渔轮为主,1975年12月30日,由浙江船厂建造的千吨级钢质船“明州4”号轮(原名“浙海504”轮)下水,从此,宁波的水上运输开始进入了钢质轮运输时代。1979—1984年,由宁波人自行建造的内河客轮、500吨级邮政船、2200吨级货轮及555客位的双体客轮相继面世。1987年后,500吨级海港驳及1500吨级冷藏运输船穿梭于宁波的江海之中,大吨位、大马力船舶成为水运企业主打。
  船埠 民国前,除余姚江、奉化江外,海曙区境内的其他内河船舶靠泊一直是河埠头,民国时期始有石砌码头建成。在汽车客运尚不普及的时期,内河运输曾经给城乡居民带来诸多便捷,但随着城乡交通的快速发展,时速缓慢的内河客运逐渐被淘汰弃置。1990年,境内尚有南站码头、西郊码头、奉航码头3处,但随着濠河填塞成路和城乡交通发展,现境内船埠已消失。
  航船 明清以来,境内的江河客运,一直以木船作为主要运输工具,称之为“航船”,有风时张帆,无风时拉纤,每艘可载客20~30人。此外,还有“脚划船”,多在支流上航行,每艘可载客少则2~3人,多则5~6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五月,宁波商人在两艘木船上各安装1台蒸汽发动机,率先开辟余姚江机动船航线。以后又有“海龙”号汽轮,营运宁波至镇海航线,“镇海”号汽轮营运宁波至慈溪航线。不久由于客运量不足和经营不善等原因停驶。而真正开创境内航运的客轮则是由西坞邬谟贤等3人发起的,营运宁波至西坞线。宣统三年(1911),区境内的客运航线主要为宁波至奉化、西坞方向。民国元年(1912)汽轮客运发展迅捷,开始以汽轮拖带客驳以增加客运能力。最大的汽轮数鸿庆记轮船公司营运于外濠河至西坞线的“新鸿庆”轮,船长27.06米,船宽1.83~2.66米,主机14~40马力。25年(1936)泊于现境内的航船主要有里濠河、外濠河、大道头、甬东司道头等处,汽船和客驳除驶往鄞县乡镇外,还驶往镇海、余姚、慈溪和奉化的县城和乡镇。30年(1941)4月,宁波沦陷,日军严守关卡,来往客商骤减,一些汽船公司或停业,或倒闭。34年(1945)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中断4年多的各条航线先后复航,内河客运业呈复苏景象。解放战争时期,部分航线又相继停航,客运业又一度衰落。1950年1月始,宁波至横溪、白杜、余姚、鄞江桥等航线先后复航,客运业由此开始稳步上升。1953年进行水上民主改革,分散的个体经营者加入了运输合作社或运输互助组,境内有濠河、西郊联运社(当时亦属于鄞县境)。1958年拖带运输大兴,每艘汽轮多者拖带客驳七八艘,少者三四艘,客货运量大增。1962年3月,鄞县航运公司成立,濠河、西郊以及位于江东区的新河、大河4个联运社归该公司所辖,并成为宁波地区内河运输的骨干企业。1993年后,因陆路交通迅速发展和城区扩展(内河填塞)等原因,大部分内河客运航线逐条停航,1997年5月5日,“奉航1”号最后一艘内河客轮,载着15名旅客从宁波抵达奉化西坞终点。自此,客轮退役,船上从业人员遣散。
  渡运 解放前,奉化江境内段只有一座灵桥,余姚江上境内段只有一座新江桥,因此沿江设有渡口。段塘渡,即段塘至鄞县(今鄞州区)钟公庙渡口,清道光十三年(1833)段塘人吴灯茂发起成立渡船会,筹资建造渡船1艘,两岸建砖木结构四角亭各1座。1978年,两岸各设渡埠1个,段塘亭1座,置木质非机动船1艘营运。后随着陆上交通的发展和连接奉化江两岸的芝兰桥的建成,渡口弃置停用。盐仓门至江北浮石亭渡口,两岸各设渡埠,上船埠各建有候渡凉亭。20世纪70年代解放桥开通后,渡客减少,渡口废弃。
  第二节 公交车
  1956年2月,境内始有公共汽车,由宁波长途汽车运输公司经营,11月宁波市公共汽车总站成立。1966年12月改名为“人民汽车站”,1972年改称为“市汽车运输公司客车队”。1978年8月成立宁波市公共交通公司,1992年8月更名为“宁波市公共交通总公司”。1994年8月,公交15路车率先实行无人售票。1996年前,公交公司的总部一直在东门口(即交邮大楼),后迁至江东民安路。2001年,宁波城区公交车基本结束了专人售票历史。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公共交通引入竞争机制,东方巴士、公运公交、城乡公交、北仑公交分别介入境内公共交通的运营,形成了车辆高、中、低档配置,普线、双层线、空调线、快速线等多层次公交运营网络。
  公交线路
  1956年2月6日,市区开设永宁桥汽车站至江北庄桥火车站(当时的火车终点站)的1路公共汽车,车内3把长凳,票价2分钱一站,成为宁波第一条公交线路。同年2月28日,开辟自西郊航船埠头至江东太丰面粉厂的2路公共汽车。1957年4月13日增开姚江至张斌桥的3路公共汽车。1979年设1~8路,10路、31路和31路慈城至云湖支线共11条公交线路。至1990年,共有线路27条,另有至裘市、半浦、乍山、二六市支线4条。线路总长295.84千米。至2006年末,市公共交通总公司运营车辆1986辆,运营线路128条,线路总长度2200千米,年客运量3.18亿人次,日均客运量87.18万人次,128条公交线连接“六区一岛”(指海曙、江东、江北、鄞州、北仑、镇海6个区及大榭岛)。2008年,海曙区域为起始点或在区境内停靠的各公交企业的公交线路达214条,其中宁波公交总公司131条,城乡公交10条,东方巴士36条,北仑公交29条,公运公交8条。
  车辆
  公交车数量逐年发展。1956年16辆,借用4辆,车型为20世纪40年代的“福特”、“道奇”。1966年32辆,1978年、1985年、1987年分别为96辆、163辆、186辆,车型皆为国产“解放”、“东风”等。1990年增至232辆,其中运营车203辆、内通道车53辆、单车150辆。1992年8月,宁波公共交通公司所属小公共汽车公司成立,投放38辆中巴客车,开辟市内6条运营线,年末又增加82辆中巴客车,开通市区至北仑、河姆渡、招宝山、保国寺8条市郊客运线路。中巴车客运招手即停,快捷方便,但运量小,且旅客上、下车存在交通安全隐患,因此于1996年终止,所有车辆转入市中巴客运站专营郊区直达线路。20世纪90年代后期,空调车、双层巴士陆续出现,1997年投放载客量大、适于市容观光的双层巴士,至2006年末已开通4条。1998年起,引进上、下车相对方便、乘坐空间更宽敞的柴油车,2006年末,柴油车比例占总运行车辆的75%以上。1998年首次投放30辆空调车,至2008年宁波公交总公司境内公交运行车辆达到2772辆,其中空调车辆占总运行车辆的70%以上。公交车型几经更新,加快淘汰油耗高、尾气排放不达标、舒适性差的汽油车以及老旧国Ⅱ排放标准以下车辆,大量投放满足国Ⅲ排放标准以上柴油机为动力的高等级公交车辆,并不断摸索、引入新能源车辆。
  场站
  1958年前,市内公交车无专门停车场,至1958年底始设总站于东门口,才有简易停车场,同时也成为公交总公司所在地。后总部迁移至双东坊,现总部在江东区民安路。1988年7月在境内马园路79号建客车1场,面积1.74万平方米,可停车90辆。1996年建造占地面积12860平方米南苑停车场(今停用)。至2008年末,市公交总公司共有大型场站126处,其中停车场5个、首末站121个。是年,段塘公交停车场候车楼列入省级建筑节能示范工程。
  始发站屋
  1978年前,市区内有公交车始发站屋6座,1990年增加到34座,其中砖砌混凝土结构的24座,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地坪面积17300平方米。2006年始发站屋110座。1990年,市内公交车沿途停靠站、点267个,其中设防雨亭的85个,多为玻璃钢棚。2006年,候车亭664只,其中欧式候车亭27只,简易候车亭56只,灯箱式候车亭581只。2008年,全市建成乡镇客运站2个,港湾式停靠站1411个。
  营运服务
  公交车自投入运营后,一直沿袭1辆车1名司机、1名售票员的两人搭档制,如为铰接式通道公交车则前后车厢各配备1名售票员,除手工售票外,还采用月票(纸质)出示制。1994年8月1日,公交15路率先实行无人售票投币制,至2001年9月全面推广。2000年始,公交车推行IC卡电子刷卡。2004年开通公交服务热线。公交车施行头班车与末班车时间,并规定了间隔候车时间,市区职工早晚上、下班时间为乘车高峰时段,并区分为冬、夏令早晚班。以1990年为例,1路公交车发车时间最早,头班车4:40,各线路末班车收车时间在17:45~18:30不等。老三区内夜间6:30后公交车基本不再运营。市内各线路始发间隔最短9分钟,最长50分钟。为方便乘客,1997年9月,公交公司在原有夜班线的基础上再对6条公交线路实行延时服务,缩短乘客候车间隔时间,并在部分起始站开通电子报站服务。至2008年,夜间公交线路有65条,白天市内1~20路公交车的候车间隔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海曙境内站点候车时间则为3~8分钟。
  票价
  1978年以前,公共汽车票价实行0.02元累进活段活推制。1978年后实行0.05元累进活段活推制。1987年12月起,市区公交客运线路实行0.10元票价制,即乘客无论乘坐站点多少,每人每次纳费0.10元。1990年7月20日起,公交客运票价按市、郊区不同车种实行不同价格。普通车市区按0.0258元/每人千米计费,郊区按0.035元/每人千米计费,优质优价车按0.0441元/每人千米计费。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行1元票价。迄今,公交车票价根据线路的远近或车种类型(普通车型、空调车型)的不同有1~5元的票价不等,海曙区内乘车以1~2元票价为主。城乡公交、公运公交、东方巴士等公交车票价多以2元起步。均以旅客投币及电子刷卡形式进行。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公交营运智能化服务,电脑报站器、后车门监视仪、电子发光路牌、电子调度系统、车载电子显示屏等逐步引入并得到推广应用。2000年推出各类公交IC卡(A、B、C类),解决乘客找零携零不便的问题。同时对离休干部、伤残军人、盲人、7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推出免费乘车卡。2006年推出T卡(城际通卡、甬城卡:可在宁波、绍兴、台州3地已开通公交IC卡的线路上使用)。区境内IC卡固定服务点有联丰农工商超市、高塘服务点2处,代理服务点位于城隍庙,服务点办理IC卡充值、申办、补办与退卡、转卡、挂失、补卡等综合业务。2007年12月,公交月票制度改革在中心城区全面实施,月票统一转换为IC优惠卡,免费乘坐范围扩展至离休干部、高龄老人、盲人、伤残军(警)人,刷卡优惠幅度为普通卡6折,学生、低保户、特困户3折,在市区270条公交无人售票线路上的2700多辆车上通用。实施月票改革后,票价总体水平下降22.80%,使90%以上乘客出行成本有不同程度下降。
  公交专用道
  为加快公交营运车辆的车速,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地位。至2008年,区境内中山路、药行街均设有公交专用车道。
  客运量
  1956年境内始有公交车时,全年公交客运量不足1万人次,到2008年增加到4亿多人次;年营业收入从2万多元增加到4亿多元(包括周边公交车行经区域客运量及运营收入)。
  第三节 出租车
  客运出租车
  1956年,市三轮车运输合作社承办三轮客车和4座机动三轮客车出租业务。1958年,市三轮车运输公司先后自制4座、6座机动三轮客车20辆,4座电动三轮客车2辆出租运行。1982年起,不少企事业单位和个体专业运输户购进小型客车,经营汽车出租业务。是年12月,宁波汽车出租公司成立,购置客车48辆,在境内的铁路南站、马园桥、开明街、东门口设业务站。1987年9月,市公共交通公司三车队划归市汽车出租公司,移交车辆23辆。1988年3月,公司由开明街386号迁至兴宁路40号(位于江东区)。1984年成立宁波市友谊汽车出租公司(合资),设火车南站、东门口等业务点,并于市内宾馆、饭店、旅游点建立业务代理点。
  “的士”(taxi)客运出租轿车运营始于1982年12月,车型为菲亚特,1993年1月淘汰,统一更新为红色的天津夏利和神龙富康。1996年为桑塔纳(上海大众)。1999年10月,天津夏利与富康车型被淘汰,规定桑塔纳(上海大众)以上档次的车型方能投入运行。2001年12月,客运出租车车型再次更新,有帕萨特、毕加索、桑塔纳2000型、北京现代、捷达等普通型车种,兼有红旗、奥迪等高档车型等投入出租运行。2004年根据宁波市公管部门统一要求,以新车投放为契机,启用了新的标志色,即奥迪车为白色,100辆以上规模企业车辆为绿色,50~100辆规模企业车辆为蓝色,50辆以下规模企业及个体出租车为黄色。2008年,捷达车种占总运行车辆的90.65%以上。宁波市区有客运出租车企业30家,其中30辆以上有21家,60辆以上有20家,拥有各类客运出租轿车3551辆。
  2001年,海曙区客货车队司机夏慧星被评为“全国客运出租车行业见义勇为标兵”,为宁波出租车行业唯一的全国劳动模范。2006年5月成立夏慧星文明车队,有队员15名。是年7月,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批准注册“夏慧星”商标。
  货运出租车
  微型货运出租车俗称“货的”。1996年底,由市公路管理处向市区各运输企业共投放1088辆,仅有5辆给予个体户。车型“柳州50”,车身蓝色,规定载重吨位0.35吨,限坐4人。于1997年投放完毕。货运出租车规定每5年更新一次,2002年进行更新换代,主要是发动机型号的更新,其车型不变。起步价12元,以后每千米加收2元。规定只能用于货运,不得与客运出租车争客源。境内尚无货运出租车专营企业,只散见于个体户,挂靠市内各企业。至2008年底,货运出租车总数为332辆。
  第四节 家庭用车
  家庭用车包括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两大类,非机动车有自行车、助动车、电动自行车(电瓶车)、残疾车等,机动车含摩托车和轿车。解放前,城市居民出行主要靠步行,有钱人家远行以坐轿子、黄包车等代步,少有私家交通工具。解放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自行车、摩托车、燃油助动车及电动助动车等代步车辆相继进入居民家庭。2000年后,家庭轿车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并逐年增加。
  非机动车
  自行车 又称脚踏车或单车,以脚踩踏板为动力,是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最早的自行车大约出现在15世纪末,由意大利达·芬奇和他的一个学生制作。清同治七年(1868)十一月,上海首次出现由欧洲运来的几辆自行车,作为人们业余消遣的娱乐性代步交通工具。民国初年,自行车在宁波市区出现,仅为少数豪门富户所拥有。以后政府机关相继购置,作为公务交通工具。各主要乡镇设置自行车行,供人租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私人购车逐渐增多。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自行车普及率极高,成为市民主要交通工具。1982年6月1日起,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根据群众要求,允许骑自行车的成年人在装有座位的车架上带幼儿1名,以解决职工上下班护送幼儿入托之忧。1985年,区内共有147000辆自行车。1990年增至193300辆,成为城市居民应用最广泛的短途交通工具。20世纪90年代后,自行车逐渐减少,为摩托车、助动车、电动自行车、轿车代替。2006年11月,境内现存自行车共93000辆。根据《宁波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规定,从2006年11月29日起,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自行车不再实行登记制度、不核发牌证。截至2006年底,区内历年累计上牌自行车169923辆(包括损毁、失窃等)。
  助动车 1995年初,助动车(又名“助动踏板车”)进入市场,是既可用人力驱动,又可用发动机驱动的两轮交通工具。助动车主要分为燃气助动车、燃油助动车和电动助动车。燃油助动车会造成一定的大气污染。助动车比自行车速度快,行驶便捷,受到工薪阶层的青睐,而自行车随之逐渐减少。是年2月,区内共有助动车5400辆。1998年初停止上牌。2004年1月1日,为缓解中心城区“出行难”矛盾,减少环境污染和交通事故,根据市政府有关规定,燃气、燃油助动车在“老三区”(海曙、江东、江北)主要道路被禁止行驶。
  电动自行车 指以蓄电池作为辅助能源,有两个轮子,能实现人力骑行、电动或助动功能的特种自行车。1999年,电动自行车(又称“电瓶车”)进入市区,由蓄电池、电动轮毂、控制器、充电器四大件和车体部分组成,按充电电压分为36伏、48伏,有豪华型、普通型、前后避震型、轻便型4种。电动自行车已成为城区居民主要的代步工具之一,数量成倍增加。至2008年底,上牌电动
  自行车达50891辆。
  残疾车 为残疾人员代步工具。2005年1月,区内有208辆。2005年7月根据市政府56号文件规定,整治“三车”(摩托车、残疾车、人力三轮车),残疾车禁止载客行驶。载客残疾车由政府作价收购,并给予残疾人员每月一定的生活补助。至2008年底,区内共存残疾车258辆。
  机动车
  摩托车 摩托车俗称“机动脚踏车”,有轻便、两轮、后三轮和侧三轮摩托车4种。1959年,市公安局车辆监理部门有英国产“赛培尔”和苏联产“都拉”摩托车各1辆。20世纪60年代增加到73辆。80年代,重庆“嘉陵”牌轻便摩托车投入市场,日本产“铃木”牌摩托车批量引进,城乡居民纷纷购入作代步工具,社会需求量猛增。2001年2月,区内有摩托车19560辆。2005年7月增加到20400辆。是年8月1日,根据宁波市政府关于中心城区部分道路禁止“三车”通行的规定,摩托车禁止使用,由政府作价收购。到2008年底,区内共存上牌摩托车215辆,均为特殊公务车。
  轿车 20世纪90年代初,轿车进入城市家庭领域,当时宁波市不足1万辆。1999年,区内有9座以下家庭轿车1534辆。2000年后,随着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家庭轿车数激增,全市每年递增6万~7万辆。2002年,区内有家庭轿车4038辆。2008年底,区内有家庭轿车33191辆,普及率为每百户29.2辆。平均每3人中就有1人有驾驶证。与此同时,道路交通“停车难、行车难”矛盾日显突出。
  第五节 客运企业
  1979年9月,海曙区客运车队成立。2008年,境内有规模较大的客运企业8家,其中区属企业2家、市属企业6家。
  客运企业选介
  宁波公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前身为宁波市长途汽车运输公司,1992年更名为“宁波市公路运输总公司”,1997年更名为“宁波公路运输(集团)总公司”,2001年企业改制更为现名。2002年通过交通部全国道路旅客(货物)运输经营资质评审,获一级客运经营资质和二级货运经营资质。在册职工160余人,现有客车913辆,货运汽车286辆。2008年,集团股份公司拥有分(子)公司39家,主要有宁南、宁东、宁波客运分公司,宁波宇达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市汽车客运服务中心,宁波南站、宁波中心站、宁波北站、宁波东站、中巴南站、宁波公运公共交通公司,宁东出租汽车有限公司等。
  宁波市宁南汽车客运分公司 隶属宁波公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专业客运企业,主营公路旅客和旅游包车运输业务,1990年12月成立,公司拥有职工200余人,各类客车169辆。公司经营省际班线45条,日发27.75个班次。线路辐射广东、福建、湖南、湖北、江西、江苏、河南、安徽、山东、海南10省45个县市。省内班线50条,日发93.50个班次,其中高速班线1条,日发26个班次,快客班线14条,日发38个班次,快线2条,日发0.50个班次,宁波大市范围内班线10条,日发19个班次。
  宁波市宇达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隶属宁波公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0月成立,至2008年有职工300人。拥有大、小车辆400辆。公司主营班车客运、包车客运.兼营汽车驾驶培训及修理。
  宁波市外事旅游汽车有限公司 成立于2005年3月,是由宁波公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主投资组建,主要承担市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对外事务接待用车服务任务,满足外事接待、大型会议、国际服装节等大型商贸活动的用车需求。同时也面向社会,为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学校等提供各种用车服务。2008年,公司有职工100余人,装备尼奥普兰、金龙等诸多型号车辆58辆。
  宁波明殷客运汽车出租有限公司 成立于1991年,前身是太白湖客运服务车队,1993年11月,更名为“明殷出租汽车有限公司”。2008年有职工300人,公司拥有客运出租车102辆。
  宁波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成立于1980年,是宁波市首家开创的国内旅游企业,系全国百强旅行社,在宁波市是唯一获得全国文明导游员奖章的旅行社。2008年有员工100余人,大、小车辆56辆。
  宁波市锦江旅游汽车服务有限公司 1994年成立,锦江旅汽公司、友谊外汽公司合并,同时兼并浙仑海外旅游公司与南苑旅行社两家单位的下属车队。2008年有职工20人,经营国内旅游、客运旅游、汽车租赁、车辆出租。拥有省际客运(旅游)营运证大中客车61辆、租赁车辆45辆,业务联合体车队可调用214辆。2006年被宁波市旅游局评为市十佳旅游公司、旅游客运诚信单位,省交通运输三级企业。
  宁波海曙区客货车队 1979年9月由原横河居委会书记夏来清创办。车队从8名无业青年、2辆破手拉车起家,后逐年发展。1990年有三轮客车、货车130辆。1992年12月购进第一批夏利出租车10辆,以后每年增10余辆。1996年夏利车淘汰,换成桑塔纳车。2005年7月根据市政府整治“三车”规定,188辆三轮客车、货车全部上交国家,换为57辆厢式货车。2006年12月有出租营运车104辆,厢式货车57辆,职工500余人,其中刑释解教人员占82.4%,是一个典型的特殊群体企业。2008年,海曙区客货车队解体。
  第三章 邮政
  宁波邮政始于汉朝。自唐代置邮驿以来,其机构设立不以地域为划分依据,海曙区邮政历史及变迁皆随宁波市变迁而变迁。清光绪四年(1878)十月宁波开办邮政,为甬地邮政之始。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接管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1949年宁波解放,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邮局。1950年11月改称“宁波邮局”。1956年改称“宁波市邮电局”。1998年9月成立海曙区邮政一分局、二分局。次年5月撤销一分局、二分局。2002年2月重建海曙分局。至2008年,区内有邮政支局4处,邮政(储蓄)所10处,邮政代办所1处。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进步,物流快递发展,邮政作为一种传统的社会传递手段,其业务量日趋萎缩。
  第一节 机构
  邮驿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明州建立后,置驿站传递官方文书。长庆元年(821)州治移至三江口,于望京门里设迎恩驿为州总驿。南宋绍兴四年(1134)迎恩总驿于望京门内设迎恩亭,置坼堠铺,专差铺兵传送文书。淳熙元年(1174)建涵虚馆于月湖柳汀。宝庆二年(1226)重修涵虚馆为驿,迎恩亭驿遂废。元邮驿称“站赤”,驿路沿袭宋制,至元十三年(1276),宋涵虚馆称“在城站”,在路治西南谯楼前设急递总铺。明洪武元年(1368)在城站改为“四明驿”。清驿道沿用明制。民国元年(1912)驿站裁撤,衙署公文统由邮局寄递。
  民信局
  明以前历代邮驿不递民间书信。明永乐年间(1403—1424),民信局应时而起,传递民间书信物品和办理汇款。19世纪中后期,民信局进入鼎盛时期。民国17年(1928)取消民信局。24年(1935),宁波民信局停业。
  信客
  宁波通商开埠后,经商者众,递运终岁不绝,民信局之外,兴起信客业。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甬人自办宁绍轮,信客可免费搭乘船尾舱,一时信客激增。民国24年(1935),邮政总局饬令信客停业。抗日战争爆发,甬沪间交通阻断,信客再度兴起。1958年,宁波专署明令取缔信客。1966年后,邮政网点普及,延续百余年民间信客业销声匿迹。
  海关邮政
  清光绪四年(1878)十月,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授权天津海关税务司指令宁波海关开办邮政,收寄公众信函,附发大龙邮票,为宁波近代邮政之始。
  大清邮政
  光绪二十二年(1896)二月,官办大清邮政正式开办。十二月(1897年1月)成立宁波邮政局,二十五年(1899)正月改为“宁波邮界邮政总局”。宣统二年(1910),宁波局降为副邮界邮政副总局,辖区不变。境内有鼓楼前、日新街邮政支局2处。宣统三年(1911)改称“宁波邮政分局”。
  中华邮政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接管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民国3年(1914),宁波邮政分局改为鄞县一等邮局。16年(1927),鄞县邮局改为宁波邮局。20年(1931)又改为鄞县邮局。30年(1941)4月,日军侵占鄞县,邮局停业,5月复业。36年(1947),局址迁至江北岸车站路122号。
  人民邮政
  1949年5月,宁波解放。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邮局。1950年11月改称“宁波邮局”。1951年9月,邮局与电信局合并成立宁波邮电局。1956年,宁波邮电局改称“宁波市邮电局”。1958年5月,市邮电局从江北岸车站路122号迁至和义路96号。1962年8月,改称“宁波专区邮电处”。次年2月,专区邮电局与市邮电局分设,迁战船街150号。1969年5月,专区邮电处、市邮电局、专区长途电信线务站统一实行军事管制。1989年5月,邮政运输站并入市邮电局。1996年4月,原东门邮政支局改为中山东路邮电支局,原中山西路邮政支局改为中山西路邮电支局,原东门储汇营业处改为中山东路储汇营业处。1997年1月增设白云邮政投递点。望春桥邮电所改名为“西郊邮电所”。次年3月1日,新增解放南路、和义路、西河街3处邮电所对外营业。9月邮电分营后,宁波市邮政局正式成立,并根据业务发展情况,以解放南路、解放北路为界,成立海曙区邮政一分局、二分局。1999年5月撤销海曙邮政一分局、二分局。是年,解放南路邮政所与芝兰邮政储蓄所合并为解放南路邮政所。2000年11月,鼓楼支局和邮政大厦率先使用邮资机收寄整寄整付、整付零寄计费方式的邮件。2001年8月15日,世纪苑、新典路社区邮政服务中心试办营业收寄业务。2002年2月重新成立宁波市邮政局海曙分局,分局办公地设在中山东路258号。2003年3月,天一广场邮政所开业。2004年3月,宁波邮政局设立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邮政代办所。6月8日,开明街网点营业。2005年10月随着宁波乡镇邮电联营站最后一个代办网点段塘邮政所顺利接收,宁波邮政局历时7个月的全面接受联营站农村邮政代办工作完成,推出农村邮政业务代办。2006年6月,海曙区邮政分局迁址南站西路19号办公,主要负责经营业务,投递仍划归投递公司。是年,解放南路邮政所更名为芝兰邮政所。2007年2月1日,海曙分局开办移动营业款归集业务。3月28日,海曙分局绿银俱乐部成立。4月20日,市邮政速递与湖南卫视联手打造“快乐购物”。5月17日位于鼓楼天宁电信合作营业厅投入试营业。8月24日,“思乡月”实物月饼在全市7个网点正式上柜。11月20日,浙江邮政管理局宁波办事处成立,标志着邮政政企分开,宁波办事处开始行使邮政市场监管权力。2008年4月21日,鼓楼邮政支局售票点推出航空票务代理业务。6月25日,南站支局航空票务售票点开始营业。至2008年底,海曙区有邮政支局4处,邮政(储蓄)所10处,邮政代办所1处。
  邮政支局选介
  中山东路邮政支局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日新街设信柜。光绪三十四年(1908)九月初九,日新街改设邮政支局,主要办理信函业务。民国10年(1921),存簿储金业务开办。23年(1934)4月,日新街支局内附设电报收发处。次年6月,电报收发处撤销,电报收发改由支局办理。37年(1948)1月,灵桥路濠河航船埠设立濠河邮亭。
  1958年,中山东路邮政所附设于报刊门市部门。至年底,有江左街、灵桥路邮电支局,开明街、中山东路邮政所。I960年,中山东路邮政所撤销。1982年,东门口(今中山东路258号)交邮大楼竣工。1984年3月9日,江左街邮电支局迁址交邮大楼,一楼设东门邮政支局(简称邮政“一支局”),房屋面积454平方米;二楼设东门电信支局(简称电信“一支局”),房屋面积499平方米。1986年8月,东门邮政支局率先开办邮政储蓄业务。次年5月,灵桥路邮电所开办储蓄业务。11月,东门邮政支局开办国内邮政快件业务。12月,邮政储蓄异地存储业务开办。1995年,东门邮政支局、东门电信支局合并,改称“中山东路邮电支局”,隶属于中山东路邮政分局。1998年9月,中山东路邮电支局分设为邮政支局和电信支局。2002年2月重新成立宁波市邮政局海曙分局,分局办公地设在中山东路258号,2006年6月迁址南站西路19号,主要负责经营业务,投递仍划归投递公司。2007年1月,支局被授予“省级文明示范窗口”。2008年,支局有员工26名,全年业务收入31万余元。鼓楼邮政支局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鼓楼前设信柜。光绪三十四年(1908),鼓楼前改设邮政支局。民国21年(1932),鼓楼前支局迁址鼓楼弄21号。23年(1934)3月,鼓楼前支局内附设电报收发处。次年10月,电报收发处撤销,电报收发改由支局代办。37年(1938)1月,西门邮亭设立。
  1955年,西郊路邮电所设立(西门邮亭撤销)。次年6月,镇明路邮电所设立。12月,鼓楼前邮电支局改称“中山西路邮电支局”,西郊邮电所改称“中山西路邮电所”。1963年,中山西路邮电支局办理电报、长话、特挂、汇兑、信函、包裹业务。镇明路、中山西路邮电所办理长话、信函、包裹、汇兑业务。1985年,中山西路支局复称“鼓楼支局”。11月,鼓楼邮电支局开办国内邮政快件业务。1990年11月移址中山西路93号,并于一、二楼分设中山西路邮政支局和中山西路电信支局。1993年7月,中山西路邮政支局开办储蓄业务。1995年,中山西路邮政支局、中山西路电信支局合并,改称“中山西路邮电支局”,隶属中山西路邮政分局。1998年9月,中山西路邮电支局分设为邮政支局和电信支局。1999年10月,邮政支局迁址至中山西路128号,更名为鼓楼邮政支局。2008年,支局有员工16名,全年业务收入25万余元。
  南站邮政支局 1952年1月,鄞奉汽车站设邮政代办所。1959年8月,火车(汽车)南站设南站邮电所,以后办理电报、长话、信函、包裹、汇兑业务。1984年8月,南站邮电所改设邮电支局。至1987年末,南站邮电支局房屋面积113平方米,职工7人。1995年,南站邮电支局开办特快专递业务,至年末,南站邮电支局隶属于中山西路邮政分局,职工8人,经办邮政、电信基本业务。1998年9月,南站邮电支局改为邮政支局。2008年有员工18名,全年业务收入82万余元。
  第二节 设备
  清光绪四年(1878),浙海关(设鼓楼)开办邮政后,盖销邮票则以海关日戳代用,生产靠手工操作或肩挑背扛。光绪二十三年(1897),大清邮政开始用“八封戳”和“英汉大圆戳”。民国元年(1912),中华邮政接手大清邮政遗留的简单设备,承前守旧,无所改观,营业收寄函件、包裹沿用戥和木制杆秤称重。
  宁波解放后仍沿用陈旧设备。1956年,市内邮运始有第一辆汽车,用于车站和轮船码头接送邮件。1962—1972年,有第一台包裹收寄机,1973年开始有信函过戳机1台,1986年邮件处理中心安装邮件输送、包裹分拣和函件分拣设备,邮件运转、包裹分拣实行自动作业,是邮政开始步入自动化的。1994年,鼓楼支局作为宁波第一批电子化支局正式成立。1995年9月,邮运抄单实行微机作业。1996年在开通了全国联网的邮政金融计算机网络后,第一台ATM机现身宁波,1998年,全国邮政信息网的骨干网络——邮政综合网建成。1999年7月,宁波市邮政局第二套信函自动分拣机通过终验,投入运行。10月,宁波绿卡中心机房从芝兰大厦搬迁至邮政大厦二楼。
  2001年4月,宁波邮政枢纽工程计算机处理系统通过初验,建成新一代宁波邮区邮件处理中心,引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OVCS自动信函分拣机2套,包裹及平件分拣机1套。10月,宁波邮政局综合网广域网工程通过省局组织的初步验收,投入使用。2002年10月,宁波邮政枢纽工程设备通过竣工验收。2003年底建成新一代邮政储蓄计算机系统并加入“银联”,同时建成连接全国的电子汇兑系统。2005年4月,宁波邮政顺利地完成电子化支局全国统一版本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安装,初步具备上线条件。新一代电子化支局系统建成,标志着邮政生产作业全面跨入信息化时代。2008年11月,宁波局顺利完成特快邮件上包刷分拣机重要技术改造。是年底,邮政综合网和邮政金融计算机网覆盖全区,全局有ATM机6台,电子化支局、所14个,自动信函分拣机2套,包裹分拣机1套,各类经营车辆均由市局统一调拨。
  第三节 运递
  邮运与邮路
  清光绪四年(1878)十一月,浙海关书信馆开辟宁波至上海轮船邮路,北方港口封冻期间则由镇江转发。光绪二十九年(1903)一月,宁波至义乌水陆邮路开通,全程260千米。宣统元年(1909),温州至宁波海门轮船邮路开通。民国3年(1914)1月,宁波至百官火车邮路开通。13年(1924)11月开辟至溪口首条委办汽车邮路。30年(1941)年4月,侵华日军占领宁波,邮局停业,5月复业。抗日战争胜利,各地邮路日趋正常。36年(1947)因内战,与解放区各地通邮停止。38年(1949)3月,恢复收寄发运至解放区各地邮件。邮路开始恢复正常。
  1950年1月,宁波发往奉化等沿途局所邮件改由委办汽车带运。1952年,宁波至上海轮船邮路恢复。1956年2月萧(杭)甬铁路通车,开始接发火车邮件。1959年9月沪杭甬火车全线开通,邮件改在火车南站接发。1972年7月开辟至象山自办汽车邮路,全程160公里,为省内二级自办汽车邮路之开端。1987年1月开辟至红联自办汽车邮路。1990年1月,自办汽车邮路和市内转趟邮路全部实行行车排单制度。1992年4月,宁波被列为航空运邮通运局,新开4条直达航空邮路。至1995年底,与全国18个城市开通直达航空邮路。1999年11月1日,宁波市邮政局开通宁波至杭州快速干线邮路。
  2000年,宁波邮区中心局挂牌成立。5月,增开至象山两班直达汽车邮路,建立宁波邮区快速邮运网。2002年4月新开宁波至余姚二级干线邮路。8月,开通至温州二级干线自办汽车邮路,同时,宁波至宁海二班邮路延伸至象山。2003年2月铁路南站邮政站台正式启用,结束了宁波邮政长期没有火车站台通道的历史,降低了邮政牵引车的运行成本。2004年1月,宁波邮区中心局组开宁波至杭州物流专线邮路。2月,宁波至慈溪干线邮路开通。2008年10月22日,甬沪直达邮路开通,经过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新邮路比原沪杭甬邮路单程缩短120公里。是年底,全区共有邮路45条。
  分拣与封发
  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1897年1月),宁波邮政局成立伊始,因业务量少,收寄业务人员兼信函分拣封发。民国12年(1923)成立封发组、挂号组、快递组和包裹组。宁波解放后,封发频次仍沿袭中华邮政时期每日1次。1951年,邮政代办所增至154处,全部建立直封格口。1953年实行计划封发,增开南北路直封格口100多个,加快邮件传递速度。“文化大革命”期间,规章制度未能切实执行,信件常积压过夜。1972年,宁波与全国各省建立邮件直封关系。是年有格口111个。1985年12月,平邮直封格口增至266个,挂号直封格口增至179个。1989年1月调整至平邮直封格口336个,挂号249个。1988年3月,全省第一条半自动包裹分拣流水线在邮件处理中心楼投入使用。1995年设有平信直封格口299个,挂号直封格口254个,快件390个,包裹185个,平刷直封格口48个,挂刷63个。2001年6月,宁波邮件处理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2008年11月,宁波邮政局顺利完成特快邮件自动分拣机重要技术改造,宁波特快邮件手工分拣作业历史自此结束。
  投递
  清光绪四年(1878),浙海关(设宁波)书信馆始收投公众邮件。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1897年1月)大清邮政宁波邮政局成立后,邮差身着黑色号衣,胸前缀有方块白布,形似清兵,出入关畅通无阻。辛亥革命后,信差改穿蓝布号衣,前襟佩挂“中华邮政”铜牌,腿裹绑带,走街串户,风霜雨雪,终年不歇(无工休假日)。民国15年(1926),城区设快信投递4段、平信投递19段,上、下午各一班,其中快信投递使用英制双飞自行车,为自行车投递之始。平信投递均靠步行。
  1949年9月国民党军队飞机轰炸城区,邮件改为晚间投递。1951年10月信报合投,早班专递报纸,上、下午班信报合投。1954年每日4班。1958年10月实行分区投递,区内设中山东路、中山西路两个投递区,归相关支局领导,投递频次由每日3班改为每日4班。是年,中山东路投递员裘金贵被评为“浙江省先进生产者”。他是解放后第一个入党的投递员,在江厦街一带投递10余年,从未发生差错,还被推选为宁波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1年皆用自行车投递,平信、快信段合并。“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班时有发生,邮件遭受积压。
  开取信箱(筒)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英国驻宁波领事馆在馆内设代办邮局,于码头逐船上悬挂信箱,为宁波邮政信箱之开端,后逐步设置木质信箱。民国15年(1926)设立开箱收信班,使用自行车收取信箱邮件。33年(1944)5月开辟摩托车信箱邮路,并将原自行车3段并为摩托车1段。38年(1949)1月在鼓楼前支局设立赶班信筒。
  1980年10月,东门口等主要地段设“黄帽子”赶班信筒。1983年,信箱改由分拣部门统一开取。1987年再次由各中心支局分散开箱。1990年7月分拣室设立“筒箱班”,由原中心支局分散开取的信箱邮件改为分拣室集中收取和销票处理。2004年8月,一批新邮箱开始安放,2005年6月基本安放完毕并投入使用。至2008年,海曙区共有信箱、信筒63只。
  邮政编码
  民国35年(1946),邮政总局曾发动“改良邮务”运动,要求各地寄往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的信函要注明地区编号,后因难以推广而搁浅。
  1978年1月,推行邮政编码试点,邮政编码前两位数码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市),前3位表示邮区,前4位表示县(市),最后两位表示投递局(区),如下所示:1980年,邮政编码暂停执行。1986年6月,区内完成各投递点邮政编码。1989年9月,宁波局所属邮政营业、内部处理使用的日戳、夹钳全部更换为铸有邮政编码的新用具。1990年10月起,营业窗口不再受理不合规格的信件收寄。11月,开始实行按码分拣。1994年4月,信封国家标准(GB/T1416-93)实施,非标准信封停止出售,窗口收寄时原则上不予收寄。1998年1月调整邮政编码,长春路的护城河以东、中山东路中山西路以南为315000;望京路的北斗河以东、中山东路中山西路以北为315010;长春路的护城河以西、中山东路以南为315012;望京路的北斗河以西、中山西路以北为315016;江厦街以西、镇明路以东为315000。2003年10月起,邮政特快专递封套使用国家标准GJ/T16606—2002o2004年6月起推行使用国家标准G5/T1416—2003信封一
  第四节 业务
  函件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英国领事馆内英国代办邮局,限寄使馆及外国侨民的信函、新闻纸。光绪四年(1878)十一月,浙海关书信馆收寄中外公众信函、新闻纸,出售中国首次发行的“大龙”(俗称“龙头”)邮票,为宁波“贴邮票寄信”之始。次年八月,出售大清邮政首次印发的中国明信片。十一月,执行万国邮政联盟规定的大清邮政挂号章程。光绪二十四年(1898)开办代卖主收价(代收货价)函件。民国元年(1912),宁波邮政分局开始收寄军事邮件,增办保险(保价)信函(可交寄贵重物品),试办商务传单业务。以后相继开办兑换国际回信券业务,国际保险信函业务,邮转电报业务,航空邮件业务。抗日战争爆发,保价邮件业务停办。38年(1949)3月开始收寄至解放区商民信件。后国共和谈破裂,至解放区的信函再次停收。
  1949年6月恢复办理函件业务达16种。次年,开办征询业务,实行全国统一邮资,办理代售印花税票业务。1952年开办零寄整付业务。1953年停办国内平快、挂快函件(唯国际快件照旧办理),取消商务传单业务。次年,停办印花税票业务。1957年9月实行义务兵免费邮寄平信。1960年10月开办特种挂号信函业务,使用专用信封。1964年10月实行“寄件人总付邮资”和“收件人总付邮资”办法,采用“整寄整付”或“整付零寄”方式交寄大宗挂号邮件。1966年9月,《毛泽东著作》邮寄一律按免费挂号印刷收寄,并作轻件随信函寄发。1969年5月,义务兵邮寄平信免费及《毛泽东著作》免费挂刷一律改为纳费。1979年9月,函件种类由6类调整为4类。1985年11月开办“中国南极长城站邮局”收寄和办理信函业务和集邮业务(次年3月1日停办)。1995年1月起交寄信函一律使用标准信封。1999年11月,营业分局、分拣分局平常信函邮件试行使用标准信盒分发。2000年8月互封平信全面使用标准信盒。2003年12月开办“信用卡专递”业务。2006年开发“宁波港”装用邮资封,增加交警支队、自来水公司、供电局、中石化等账单邮件客户,金融系统个性化账单邮件。2007年1月,海曙区函件广告公司成立,除邮寄公用事业单位信函的主要业务(包括水电账单、通信发票、执法公告单、保险单、法院传票等)外,增加DMA直邮广告业务。
  包件
  清光绪二十三年一月(1897年2月),宁波邮政局开办国内普通包裹及货样业务,使用三联复写式详情单。翌年五月,增办保险包裹、代卖主收价(代收货价)及国际普通、脆弱、保价包裹业务。民国3年(1914)10月暂停收寄法国及其经转的国际包裹。5年(1916)改进包裹资费收取办法,以省为计费区域,按寄达局之远近和交通条件收取包裹费。9年(1920)9月恢复收寄国际包裹。23年(1934)11月撤销包裹扣税,国内互寄包裹不再经海关检验。次年4月,试办轻便包裹(不逾1公斤小包邮件)业务。25年(1936)开办航空包裹。抗日战争爆发,航空业务停办。宁波沦陷,包裹业务时停时办。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收寄。35年(1946)开始办理台湾包裹业务。日新街、鼓楼前支局开办零星包裹收投。37年(1948)7月恢复国内保价包裹业务。
  宁波解放初期,包裹业务一度萎缩。1951年1月开办代购托购业务。1958年1月起,全国实行一区一费制,宁波计费区起算重量从0.50千克改为1千克;快递小包每件按普通包裹收费标准加50%。1969年停办代收货价业务,1980年恢复。1985年10月停收航空商品包裹。1990年7月,包裹的重量起算单位由100克恢复为500克,并调整国内包裹资费。2000年9月,区内国内包裹直投到户。
  汇兑
  清光绪二十三年十月(1897年11月)大清邮政试办汇兑,宁波等24处邮政局首批办理小额普通汇款,每笔不得超过银圆10元,仅限于各通商口岸通汇。光绪三十一年(1905),全国汇兑业务从通商口岸普及内地,汇票单式改用三联,分甲类局、乙类局。甲类局(指轮船、火车通达局,或称“火汇局”)每张最高金额可开至银圆50元,乙类局(指轮船、火车未通达局,或称“旱汇局”)为10元。次年,宁波邮界有火汇局6处、旱汇局3处。民国元年(1912),宁波邮政分局下属有甲类局10处、乙类局8处。20年(1931)区内日新街邮局、鼓楼前支局办理国内汇兑业务。抗日战争胜利初期,恢复全国通汇。37年(1948)11月改革、简化邮政汇兑手续,普通汇票、小额汇票、定额汇票合并,一律改为小额汇票。开发、兑付手续简便,为邮政汇兑业务一项重大改革。
  1949年5月,汇兑业务暂停。6月起,渐次通汇,唯国际汇兑停办。1951年3月,汇兑业务改为银行委托邮局代办,汇兑基金实行金库制度,邮局在人民银行开立邮政汇兑基金往来户。1953年1月取消贴用汇兑印纸办法,汇票改为剪格式。1954年1月起,实行“凭证兑付”。1957年1月执行汇款指定局名和凭证兑付等规定。1958年1月起,所有汇率一律改为按汇款额1%收费,不足0.10元按0.10元收取。电汇另加电报费1元。1964年有10处自办机构、41处代办所办理汇兑业务。1988年1月增办快件汇票业务。至1995年1月1日,已有10个国家通汇。1999年对普通汇款加办入账汇款业务,国内邮政礼仪汇款业务。10月1日起,办理超限额汇款,超过5万元的汇款应分笔办理。2000年5月,东门、鼓楼、邮政大厦、南站、芝兰邮政储蓄所与上海、福建两省、市开办出口特快汇款业务。与上海、福建互开邮政特快汇款业务,同年开办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汇兑业务。2001年7月开办国际特快汇款。2002年1月,邮政业务正式走向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2005年6月6日,宁波市电子汇兑与绿卡系统互通工程(简称“两网互通工程”)顺利上线。2008年开始,邮政函件开始交付银行分业经营。
  报刊发行
  1951年2月1日,宁波邮局与《宁波时报》社“邮发合一”,报社发行人员、业务由邮局接收。1964年7月起,支局(所)、代办所、报刊发行组、报刊门市部办理全部报刊收订,其中灵桥路、镇明路、中山西路邮电所还经营报刊零售。“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2000多种报刊除《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及几种专业刊物外,均告停刊,邮局报刊发行跌入低谷。至1979年,报刊业务始有复苏。1980年6月增设鼓楼报刊亭。1982年3月增设解放南路报刊亭。次年,设南火车站报刊亭。1985年1月,零售报刊实行超额计奖办法。3月,鼓楼、解放南路、南火车站3处报刊亭划归劳动服务公司经营。次年5月,设孝闻街、东门支局报刊零售点。1987年8月,西郊路16号设报刊零售点,零售发行量逐月提高。1991年3月在西郊路16号开设西门报刊门市部,中山西路91号开设特价报刊门市部。此后,因市政建设拆迁旧房或开拓马路,鼓楼、解放南路等报刊亭陆续停办。1995年5月除中山东路报刊门市部外,有南火车站、孝闻街报刊零售亭2处,以及东门、中山西路支局零售点2处。
  2000年11月,市邮政局报刊零售公司成立。2006年,海曙区邮政分局订销报纸期数5.12万份,累计数1234.20万份,订销杂志期发数5.21万份,累计数88.76万份,流转额1082.40万元。2008年,订销报纸期数4.86万份,杂志5.20万份。
  集邮业务
  民国25年(1936),柳玉川开设“东方邮票服务社”,为宁波最早经营邮票的商店。
  “文化大革命”期间,集邮业务停办。1981年1月,鼓楼集邮门市部设立,集邮业务恢复。1983年,鼓楼集邮门市部迁东门邮电支局,另在华侨饭店设集邮点。1987年5月,宁波市邮电局集邮分公司成立,集邮业务成独立管理业务之一。1989年1月,宁波市邮票公司成立(由集邮分公司变更)。10月1日,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刻制纪念邮戳1枚。同期在中山东路集邮门市部首次启用邮政集邮日戳和“天封塔”风景邮戳。1990年3月启用包括“灵桥”、“天一阁”、“三江口”、“鼓楼”、“月湖”等在内共9枚邮戳。9月5日,“亚运圣火”在宁波传递,发行纪念封1枚,刻制纪念邮戳1枚。1991年3月,邮票公司由中山东路交邮大楼迁址原鼓楼支局楼上(楼下设门市部)。1993年6月,鼓楼集邮门市部因道路拓宽迁址中山西路91号2楼。同期,邮票公司迁址芝兰大厦六楼。1995年,区内有集邮门市部6处。全年出售邮票27套、184800枚。1999年5月,宁波市邮票公司和集邮协会在市包玉刚图书馆联合举办宁波解放50周年邮展。12月,在鼓楼邮政支局举行“世纪交替”大型纪念活动。
  2000年6月由共青团宁波市委、市邮政局邮票公司、市集邮协会联合组织,在鼓楼集邮报刊门市部举行“2000年宁波市青少年集邮节”活动。此后,邮票公司在鼓楼陆续举办过2000年邮品、钱币、礼品展示会,“世纪之夜”大型集邮活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纪念邮票首发活动,“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纪念”邮票首发活动,“第十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和第五届宁波国际服装节”个性化邮票首发式暨集邮展览,《图书艺术》邮票首发仪式,第二届中国国际消博会个性化邮票首发式“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邮展等。2007年4月28日,集邮营销中心在鼓楼步行街开业。6月26日,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邮票公司开发制作《杭州湾跨海大桥贯通纪念》邮册。7月1日,邮票公司在鼓楼步行街集邮门市部举办《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邮票首发活动。2008年10月9日,宁波局在鼓楼步行街直复营销中心举办2008年邮政贺卡首发式暨第38届世界邮政日纪念活动。是年3月,邮票公司推出《追梦——宁波奥运之光》主题邮册。单位:万枚
  邮政储蓄
  民国8年(1919)9月,鄞县邮局创办储金(储蓄)业务。19年(1930)5月,鼓楼前支局开办存簿储金业务,后增办定期业务,简易人寿保险业务,发售及兑付邮政储蓄礼券。30年(1941)4月宁波沦陷,储金业务停办,8月恢复。32年(1943),储金开户首次存入改为储备券5元。34年(1945)12月增办支票储金业务。1953年9月,邮政储蓄业务再次停办,储蓄金额及账务交由人民银行接收。1986年8月停办30余年的邮政储蓄业务在东门邮政支局正式开业。次年,邮政储汇室设立,邮政储蓄与函、包、汇并列为单独核算业务,镇明路、灵桥路等支局所开办储蓄业务,举办宁波第一期定额定期有奖储蓄。同年,东门储蓄点代售保值公债。1990年4月,东门储蓄点承办定期定额同城内通兑邮政储蓄业务。1992年,全市各局实行邮政储蓄余额承包制,开办寻呼机、移动电话有奖储蓄业务,代为受理用户装机付款,代理兑付国库券、债券业务。1993年,开办个人通知储蓄,储汇室改称“储汇分局”。东门邮政储蓄营业实行微机处理。中山西路支局开办储蓄业务。1994年6月开办代缴电话费储蓄。1995年4月,宁波市“绿卡”第一期工程正式启动。1997年3月,全国通存通兑业务业务开通活期。1999年与太平洋保险公司就邮政代理保险业务达成代办协议,邮政储蓄网点零售家庭财产保险等8个险种。
  2000年8月开通办理“一卡通”业务。2002年3月26日,芝兰邮政储蓄所储蓄余额突破亿元。是年,与海通证券杭州业务总部合作试办“银证通”业务。与13家银联卡发卡银行进行互联互通,开办即时换卡业务。2004年4月成立保险业务代理部,隶属储会汇分局管理。2005年成立区储汇分局,建立储蓄汇兑两网互通工程。2006年1月,宁波邮政局段塘、新典路邮政储蓄所隆重开业。3月,宁波邮政局邮政金融指纹认证系统上线,为邮政储蓄资金安全及内控制度建设奠定基础。8月,宁波邮政与全国30个省会城市邮政局一起首次代理销售开放式基金业务。2006年9月,鼓楼邮政储蓄所开始试点开办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改变市、区邮政储蓄持续20年“只存不贷”局面,迈出邮政储蓄和商业银行接轨第一步。2007年4月1日,区内8个邮政储蓄网点开办代缴电费业务。2008年1月5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宁波分行成立。是年底,海曙区有邮政储蓄网点8个,自动柜员机(ATM)6台,存款余额4.36亿元。
  邮政代理
  1994年开始代缴话费业务。1995年开始代收烟草款。1999年7月30日起,在市区国税一分局试行税务专邮业务。同年,开展国债代缴业务。2000年1月,宁波邮政与宁波电信、宁波移动、宁波联通、国信通信、联通寻呼、太平洋保险公司建立合作发展关系,为宁波电信办理电话、电报、出售IC卡业务,为宁波移动、宁波联通办理GSM移动电话入网放号业务,为宁波国信通信、联通寻呼办理寻呼机售机放号业务,为宁波太平洋保险公司办理人寿保险、财产保险业务。同年9月,在市区推出“美丽健”牛奶投送服务。年底实现与政府“一卡通”联网,开始代发工资、代收养老金、代缴“一卡通”等相关业务。2001年为宁波电信分公司代办联通公司“如意通”放号,账单制作寄递业务。是年,继推出配送牛奶活动后与宁波太白水公司合作推出饮用水配送服务。与宁波移动分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在移动账单制作寄递、移动放号和充值卡销售、话费代缴、业务宣传、基站建设维护、社区服务网点建设等各方面进行全面合作。2002年开办“银政通”业务,通过代理“F4倾城之恋”票务,正式涉足票务代理业务。2003年2月,中国人寿保险成为宁波邮政保险代理的合作伙伴。2004年8月,邮政代办电信业务。2005年,天一邮政所代理“嘉年华”门票实现销售额近100万元。2008年4月21日,鼓楼邮政支局售票点推出航空票务代理业务。6月25日,南站支局航空票务售票点开始营业。
  特快专递(EMS)
  1986年12月25日在东门邮政支局首办特快专递邮件业务,可与33个国家、地区及6个国内城市互寄。1990年,中山东路中心支局设特快揽收小组。中心支局迁横河街后,单独成立特快揽收处。是年,与国际互通增至66个国家和地区,国内互通城市增至42个。1993年,宁波市邮电局速递公司成立。次年6月,台湾全统公司发大陆邮政快件纳入国内邮政特快网,按特快专递投递。2000年5月,和义路、高塘、繁景邮政所增开国际特快专递业务。7月,速递与公安局身份证制作中心开办居民身份证寄递业务。2001年9月,速递公司特快邮件分拣分发班划归包件分局管理。2002年7月增加上海、杭州特快专递“次晨达”业务。当月开通全国特快客户电话“185”。2003年开办中速快件收件人付费业务,宁波—台州互寄国际特快专递“次晨达”业务,区内“限时递”业务,“区内物流配送业务”,调整国内邮政特快专递业务资费标准和计算方式。2004年,邮政特快全面实施“全夜航”计划,市邮政局物流公司成立建制并入速递公司,简称“速递(物流)公司”,负责全市速递业务。
  邮政快件
  1987年11月,宁波城区东门、鼓楼等4处支局办理国内邮政快件业务,可与全国195个大、中城市互通。翌年5月,寄递范围扩大到全国1960个市、县。1995年,区内办理快件业务的支局有中山东路、中山西路2处。1998年底停办此项业务。
  其他寄递服务
  1990年6月9日,第一家从事进出口货物交换、报关、分拨、保管转运及航空快递服务的公司——大连华迅国际空运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成立,标志着区内物流服务行业开始营业。2004年,区内从事寄递服务行业公司共计15家,分别为:宁波海曙天一快递有限公司、宁波市海曙飞羚速递有限公司、宁波海曙英杰货运代理公司、宁波海曙华邦快递公司、宁波市海曙海通速递有限公司、宁波市海曙诚义速递代理服务部、宁波海曙新时通快递服务有限公司、宁波市海曙金茂速递服务有限公司、宁波海曙多德快递有限公司、宁波市海曙区速递有限公司、宁波市海曙经纬速递有限公司、宁波天天速递有限公司、宁波海曙易成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宁波市海曙恒达速递服务有限公司、宁波市海曙飞康达快递有限公司。2007年11月20日,浙江邮政管理局宁波办事处正式成立,行使邮政监管,同时管理区内邮政业从事其他寄递服务的相关单位。至2008年底,区内从事寄递服务行业共计20家,其中8家从事国际寄递服务。
  第四章 电信
  从使用“摇把子”的固定电话,排队打长途,到小巧的传呼机(BB机)、昂贵的“大哥大”风靡,直至手机普及,互联网应用不过半个世纪,通信业为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通信手段的演变折射出时代的进步,经历了超常规、成倍数、跳跃式的发展。
  第一节 机构
  清光绪九年(1883)六月,官督商办宁波电报分局设立于战船街29号,委任贡生华忠青、兵部郎中蔡鸿仪办理。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二月,刘肇甲首任局长。民国2年(1913)改为二等甲级宁波电报局。6年(1917)11月,方鋆任局长。10年(1921)改称“交通部宁波电报局”。11年(1922)9月,王文钦接任局长。17年(1928)12月及次年5月,分别在新丰里3号和小开明桥设无线电台,隶属交通部。18年(1929)10月,地方官办浙江省电话局宁波分局设立于公园路6号,隶属省建设厅。11月,交通部宁波长途电话分局成立,附设于宁波电报局内。20年(1931),浙江省电话局宁波分局改称“浙江省电话局鄞县分局”。23年(1934)12月,交通部宁波电报局和宁波长途电话分局分别改称交通部鄞县电报局、交通部鄞县长途电话分局。24年(1935)4月,无线电台并入鄞县电报局。26年(1937),鄞县电报局迁址西方寺(今高塘路9号)。至30年(1941)4月侵华日军占领宁波前夕,交通部电报局、长途电话分局和省电话分局撤离城区。32年(1943)2月,浙江电政管理局奉令接收省长途电话局及下属机构。次年7月,省电政管理局改为电信管理局,下属电报和电话局合并改称“电信局”。34年(1945)抗日战争胜利后,鄞县电信指挥局成立,徐芑为接收委员。9月,交通部鄞县电信局迁至永丰路4号正式办公,徐芑任局长。35年(1946)2月迁址战船街23号(今钱业会馆)。
  1949年6月,宁波军事管制委员会派代表接管电信局。次年1月,鄞县电信局改称“宁波电信局”。5月,电信局迁址解放北路84号。1951年9月,邮、电两局合并,宁波邮电局成立,电信局建制随之取消。1956年2月,宁波邮电局改称“宁波市邮电局”。1975年,地、市邮电机构合并,1977年复又分设。1978年,宁波地区邮电局成立。1979年4月,宁波市邮电通信服务公司成立。1984年10月,宁波市电话公司成立。1993年1月,宁波市长途电信线务站更名为“宁波市长途电信线务局”,后隶属省长途电信线务局。同年2月8日,宁波市电话公司并入市邮电局。1994年6月,长途、市话营业处合并为电信营业处。1997年3月成立数据通信分局,电话安装公司并入市话线路分局。1998年7月,宁波无线寻呼分公司成立。9月,新成立的邮政局、电信局正式揭牌。1999年2月,宁波公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00年6月新成立宁波市宇声信息有限责任公司和宁波市信达公话有限责任公司。宇声信息公司主营业务为160,168信息咨询和“79689”热线电话。2000年7月,中国电信集团浙江省宁波市分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宣告政企合一的电信管理体制的结束,宁波市电信分公司完全按市场化运行模式向社会各界提供信息通信服务。2001年3月,浙江省电信实业集团宁波市有限公司成立。2002年,浙江省电信有限公司宁波市分公司成立,按照上市公司规则运作。2006年5月,海曙区电信分局成立。下属营业厅有:和义路、马园、孝闻、白云、柳汀、解放南路、环城西路7处。2008年,电信分局下属有:和义路、芝兰大厦、中山西路和解放北路4个营业厅。
  第二节 公众电报
  电报线路
  清光绪九年(1883)三月,苏浙闽粤4省电报线路动工兴建。六月,线路到达宁波,宁波始有第一条电报专用长途线路。光绪十一年(1885)二月,为防法舰入侵加强镇海海防,架设从镇海西门外杜冠英营务处驻地至宁波新江桥堍电报线路1条,全长19.50千米,立杆250根,并铺设过姚江水底电缆1000尺,与宁波电报局相连,在当月二十日开通。光绪二十九年(1903)六月,宁波至台州(临海)挂设电报线路1条(12号铜线1对),经宁海延伸联通,全长150.34千米。宣统元年(1909)初,上海至宁波开通有线电报线路。
  民国3年(1914)7月,虞洽卿在龙山(今属慈溪)虞兴村太平桥堍西,独资开设电报分局,由龙山至宁波竖杆496根,杆程29千米。11年(1922)8月,宁波至黄岩段电报线路架设完成,至此,甬温电报杆线全线贯通,全线造价9890.80元。次年,宁波与省内20个市、县连通。
   电报设备
  清光绪九年(1883)六月,宁波官督商办电报分局成立时,有莫尔斯收、发报机各2部。民国5年(1916),宁波已有莫尔斯收、发报机5部。17年(1928)12月,宁波无线电台建成,呼号XGH,址设新丰里3号,有收、发报机各1部,通报地点为上海、杭州、福州。次年5月,小开明桥另设无线电台,呼号XPN,与上海、嵊山、杭州、福州和坎门通报,宁波成为全国28处设无线电台城市之一。24年(1935)初,电报业务量逐渐增加,遂添置重锤式韦斯登自动发报机1部与上海通报,效率提高3倍,也使发往天津、青岛、沈阳以及广州、香港等地电报当日即可到达。4月,无线电台并入电报局,分别设有线和无线报房。次年7月,无线增加15瓦手摇机1部。30年(1941)4月侵华日军占领宁波前夕,电报局设备、人员撤离城区。次年8月,宁波至上海增韦斯登自动发报机1部,由此,韦斯登发报机及音响机逐步代替莫尔斯收发电报机。32年(1943)8月增置超短波收发报机各1部,开通甬沪超短波电报电路。同年,无线电台迁至西门郎官巷设海岸电台,与上海、福州、温州、海门以及定海沟通船舶电报。37年(1948),无线电台迁战船街23号(鄞县电信局内)。38年(1949)1月,蒋介石下野回奉化溪口,为此,溪口至宁波、杭州至南京增设无线电台、直达载波电路和电报快机与南京联络。5月,宁波至上海改用超短波(特高频)话传通报。同月,宁波解放后,宁波至定海、福州、永嘉(今温州)的无线电路因国民党飞机轰炸而暂停。9月,至永嘉、福州无线电路恢复。10月,宁波至上海有线电报电路恢复,无线停开。至年底,有线电报设备有莫尔斯机5部、音响机2部、韦斯登机2部、话传机2部,与宁波相互直达通报的有上海、杭州、绍兴、余姚、奉化、临海、慈溪、宁海、镇海等地。
  1950年9月,宁波至定海无线电台恢复通报。次年10月,有线报房和无线报房合并,无线除与杭州继续通报外,其余电路仅定期联络。1958年5月甬沪双工直达电路开通,加快了甬沪电报的传递速度。次年8月,国产BD55型电传机开始使用,逐步取代音响机和韦氏机。9月,根据中央指示,整顿无线电台,按照“少设严管”的原则,在保证沿海国防重地和遭台风、暴雨、洪水袭击明线阻断时的通信畅通的前提下,整顿后设置3个电台。至11月,先后开通宁波至上海、杭州电传电路,并设置16路载波机1部。1962年随着电报业务逐步上升,电报设备也相应增加和更新,其时已拥有电传机6部,波纹收报机5部,重锤收报机4部,凿孔机2部,电报交换机1部,16路载波机1部,4路及单路载波机各1部;电路有载波电路4条,幻线电路11条。次年,宁波至专区内各局有9条直达电路。11月,省局通知各县市邮电局停止无线通报。至1970年,有载波电报机5部,各类电传机6部,莫尔斯机、音响机及韦斯登快机逐步停用;有电传电路13条(其中区境内2条)。1973年7月,电报机房由解放北路迁至和义路96号。1976年由省局调拨BD55型电传机2部,开通报房至东门营业处电传。1978年5月,增自动译码机2台,开始实现来报译码自动化,摆脱繁重的人工译码工作。次年4月20日起,无线恢复定向联络,定期会晤。1980年12月,宁波电报接入上海64路自动转报系统。1984年2月,第二路电报电路接入杭州64路自动转报系统,转报时间大为缩短,由原每份20.75分钟缩短至2.57分钟。7月,为适应对外开放和外贸通信的需要,华侨饭店营业处设公众用户电报国际电路1条。9月,东门电信支局设公众用户电报国际电路1条,上述电路均接入杭州用户电报自动交换机。11月,电子电传机始用。次年12月10日,140线用户电报自动交换机开通,宁波成为全省第二个用户电报交换中心。同年,增上海产ZB319-16载波机2部,BHC-83译报机2部,T×-20电传机30部。1987年1月,宁波电报分别进入上海、杭州256路自动转报系统。1990年3月20日增开140线第二套用户电报交换机。至是年末,有载波机21部,电传打字机151部,真迹传真机10部,BES-4201程控发报机10部,用户电报交换机总容量280线,无线设备有短波收发讯机7部。1995年,新增电报分集器64线,载波终端设备100路。
  1997年,传真存储转发网宁波服务器开通,正式投入运行,该网在杭州设主机,在宁波设置了服务器,中继为PCM2M电路,并与国家骨干网相连,通达全国及世界各地。1999年9月,宁波市电信局对公众电报业务作重大改革,使用30多年的模拟电报传输话路被以数据电路(DDN)和分组交换进行传输的数字载波系统所取代。
  电板业务
  清光绪九年(1883)六月电报分局设立初期,宁波可与上海、杭州等24个市、县通报,限华文和外文明语两种。光绪三十二年(1906)增办华、外文密码电报业务。民国3年(1914),业务种类增为平常、加急、政务与官电4种。9年(1920)7月,开办邮转电报新业务。18年(1929)1月开办国际无线电报至欧美各国,并直达菲律宾及南洋群岛。23年(1934)3月、4月和5月,相继在鼓楼前邮政支局、日新街邮政支局和鄞县一等邮局开设电报收发处。25年(1936)9月调整业务种类分为官军、局务、公益、私务和特种5类。次年5月起,增办交际电报业务,该项业务浙江限杭州、邦县(宁波)及绍兴3局。35年(1946)11月开办甬沪特快电报。次年12月,增办夜间电报业务,凡拍发夜间电报、国内限用华文或英文明语书写,每份以25个字起算,逾此按字递加计算。
  1951年,电报业务种类分为寻常、私务、加快私务、军政、寻常企业、新闻及书信6种。1953年电报业务种类改为军政、企业、公益、航行、安全、报讯、航舶、新闻、公务、普通及书信。1957年业务种类变动,分为防空、事故、天气、报讯、公益、军事、军政、企业、新闻、汇款、公务、普通及书信13种。次年2月15日增办公众船舶电报业务,同时将原来的企业及书信电报并入普通电报,共为12种。同年,区境内办理电报业务的支局(所)有江左街、中山西路、中山东路、开明街、西郊路、灵桥路、镇明路7处。
  1971年10月,电报业务种类改为特种(警报信号、无线电信号、气象、水情)、军政、新闻、公务、汇款、普通6类。1978年,电报种类调整为11种,计防空、事故、天气、报讯、公益、军事、军政、新闻、汇款、公务、普通。1979年2月21日起,增办宁波至台湾电报业务。1980年6月取消来去国际书信电报业务。1984年6—9月,先后在华侨饭店和东门电信支局开通公众用户国际电报业务,改善国际的电报通信,业务量逐年上升。1985年12月140线用户电报设备开通后,首批开通用户电报的用户有:外贸局、纺织公司、炼油厂、保险公司、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港务局等,至月底已开通用户电报48户。1988年,电报计费业务量达到87.89万份,创历史最高纪录,用户电报户数增加1/3。1990年开办公众真迹传真电报。次年12月1日起,开办请柬电报业务,为纪念、庆典、喜庆活动及邀请嘉宾光临等提供新的通信方式。1993年4月28日推出“异地鲜花礼仪电报”业务,鲜花可按照用户致电地点送达。1995年,宁波已与国内181个城市及地区进行双向和200多个城市及地区开办“单向(来报)鲜花礼仪电报”业务。同年,电报业务量开始下滑,宁波市局收受计费电报21.29万份,按市区人口计算,全年每百人拍发电报16份,仅为1990年每百人52份的1/3。1996年12月18日在全省率先开办“同城蛋糕礼仪电报”业务,首批推出6个档次、9个品种。1997年3月24日无线报路停开。1998年,“鲜花礼仪电报”日益受到人们欢迎。同年9月,邮、电分营,电报受理委托邮政5处支局代办(区境内为中山东路、中山西路和南站3处)。1999年2月1日起,全市电信部门开始受理春节指定日期投送的“鲜花礼仪电报”业务。同期,电报用户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民用电报减少,而银行、邮政、政府、气象等部门的汇款、灾情等电报增多,且电报的种类推陈出新。2002年8月停办新加坡及中国台湾地区电报业务。同年,停办“蛋糕礼仪电报”,并取消K类电报(即汇款电报)业务。此后传统公众电报继续下降,昔日的“拳头”产品已成为无足轻重的“陪衬”。2005年1月1日起,停收韩国公众电报。同年12月1日起,取消公众礼仪和鲜花礼仪电报业务。2006年除OBS气象电报通报外,全年仅受理电报200份左右,代办点也只保留中山东路邮政支局1处。至此,电报业务已无实际意义上的存在,100多年来,随着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称雄一时的电报通信终因其自身的局限,让位于更为便捷的电话网络通信而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三节 长途电话
  长途线路
  民国14年(1925)8月,宁波电报局在电报线路上加挂电话线,开通长途电话。18年(1929)11月,杭州至宁波干线竣工,全长197.57千米。20年(1931)后,相继架设宁波至镇海、奉化、慈溪县城(今慈城)以及宁海经象山至石浦、宁海至临海等诸线,建成以宁波为中心连接各县的线路布局。30年(1941)4月宁波沦陷,电报局和长话局撤离,因战乱损毁线路288.95千米,线长1110.55千米。次年6月,架通至临海铜线1对,全长150.34千米。10月,加挂至绍兴铜线1对,全长107.71千米。34年(1945)9月抗日战争胜利初期,仅存部分残线,且互不相通,经申请交通部派工程队从速整修,架设新线。次年,始与邻近各地的线路连通,但因平时缺乏维护检修,故障不断。
  宁波解放初,由于线路年久失修以及战争损坏严重,经全力抢修,已恢复部分线路。1950年3月起,进入全面整修旧线,建设新线,随着通信的发展,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并逐步以铝线更换铁线,以水泥杆更换木杆。1993年明线停用,代以电缆及光缆。
  长途电话设备
  民国18年(1929)10月,浙江省电话局宁波分局成立,设10门磁石交换机1部。11月,交通部宁波长途电话分局成立,附设电报局内,设50门磁石交换机1部。30年(1941)4月侵华日军侵占宁波前夕,部、省长途电话设备先期撤离。抗日战争胜利后,长话设备迁回宁波。次年10月,设落地式50门磁石交换机1部,至12月竣工投入使用。35年(1946)2月,鄞县至杭州设单路载波机1部,以通上海。12月,有单路载波机3部。
  至1949年,有载波终端机5部。次年,甬杭SH.MS型2部载波机分别开通通话,甬温SOS型(英制)3路载波机开通。1953年3月,南门仲家桥设机务站,用超短波沟通定海、象山及余姚,单路载波机1部通达杭州。年底,长途台迁入和义路机房,新安装简易式3C共电长途交换机10座席。1960年10月,仲家桥机务站载波机房移和义路大院。是年,共电交换机增至20座席。1966年12月置ZM202型3路载波机3部,FIA日式3路载波机1部。1972年8月更新设备,使用上海局拨来的CT-85型长途电话交换机接续台25席,转接箱2只,记录台6席,班长台1席,转接箱1只。其时,市民家里少有电话,电话服务网点少,特别是夜间打长途,得到东门口邮政局,碰到线路繁忙,邮政局内就会排起长队。1979年首设DD-14半自动对端设备,宁波长话进入杭州长途自动交换机。1980年宁波至舟山海缆开通120路设备。1983年5月,省重点工程(纳入国家一级干线网的)杭州宁波960路微波工程动工,全长153千米,总投资为560万元,属省内第一条大容量微波干线。1984年8月安装开通DD-16长途全自动终端机,宁波有权用户可直拨国内39个大中城市。1985年1月引进瑞典爱立信公司AXE-10长、市合一程控电话交换设备工程开始。8月,第二长途电话交换台开通,设DD-14半自动对端设备及接续台12席,记录台5席,安装晶体管长途112回线3架。
  次年6月29日,AXE-10长途程控交换机500路端开通使用。1987年2月,宁波进入全国长途程控自动交换网。5月,宁波电话进入国际长途自动交换网。6月20日,杭甬960路模拟微波设备开通,其中宁波微波站的主要设备:4GHZI型发讯机3套,调制架、解调架、电视解调架、波道切换器各1架。11月8日,OPS立即制长途半自动座席开通。同年,引进日本NEC公司四次群1920路(杭、甬、温)数字微波设备工程动工。1989年4月,长途一台有接续台24席,记录台9席,受理“113”挂号和接续宁波市属各县(市、区)电话。长途二台有接续台27席,记录台10席,受理“116”查询和接续省内跨地区各地及省际电话。年底,长途载波设备有60路22端、低12路15端、高12路12端、超高12路6端、3路12端、30路数字微波2端。同期,引进瑞典爱立信公司AXE-10交换机,总容量达992路端。1991年11月随着区境内江南市话局改为模块局,实现长、市分离,长话形成独立的交换局。1993年3月,长途程控交换机6000路端在电信枢纽楼竣工开通,以电信枢纽楼为中心的长途交换网开始形成。1994年3月,枢纽楼长途交换局(TS)扩容1万路端开通。1995年3月再次引进澳大利亚爱立信公司AXE-10长途程控交换机4000路端,至年底,长途程控交换机容量已达16000路端,长途数字终端设备46200路(其中光通信32640路、微波通信13560路)。至此,长途电话通信紧张的状况已不复存在。1996年4月,全球定位系统落户宁波。由美国TS公司引进的GPS定时天线接收器和DCD设备,建成具有高稳定性能的晶体时钟,可接收全球通信卫星发出的高精度时钟信号,从而保证整个通信网的实时同步要求。年末,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已达20000路端,比上年增长25%。1997年3月起,长途TS班主要负责宁波C3网国内、国际长途电话的汇接任务,分别在枢纽6楼TS1机房和江东2机房,建立了180线的LSTP7号信令汇接局(DMS100),联网C3网各局在交换网中占主导地位。1999年初,宁波市电信局引进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交换机软硬件,对长途程控电话母局进行软件版本升级,宁波长途电话交换机性能和处理速度大为提高。同期,宁波市各县(市、区)现代化的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全部建成。2000年3月28日起,宁波至上海通信话路作重大调整,新增155兆传输通道、1890条通信话路。年末,长途交换机总容量达到3万路端。2002年末,新增长途交换机容量15000路端,达到45000路端,是1995年的2.81倍。2003年12月31日,宁波电信第二枢纽大楼新建的长途交换机TS1(N)正式启用,标志着宁波电信具有调度本地网所有端局对TS1(N)交换机、TS2交换机实施长途及省智能业务“200”、“17908”、“17909”和受端入网话务平衡的能力。
  长途电话业务
  民国14年(1925)8月,宁波电报局加挂电话线与曹娥、绍兴、萧山、江干及杭州开通商用长途电话。18年(1929)10月,浙江省长途电话局宁波分局成立,在城区设营业点7处(其中境内4处),能与省内部分县通话。11月,交通部宁波长途电话分局成立,仅能与杭县(杭州)、镇海和慈溪3县通话,长话种类分普通、加急、公务3种。
  民国23年(1934)3月实行全国统一的长途电话业务种类,分普通、加急、传呼和预告电话4种。4月,宁波可与省内75个市、县、镇通话。24年(1935),杭州、嘉兴、鄞县(宁波)、临海、永嘉(温州)、丽水、兰溪7处被定为交换中心局。次年,长话业务种类分为普通、公务、加急、定时、通知、邮政及电转通话7种。30年(1941)4月侵华日军占领宁波前夕,部、省长途电话鄞县分局人员、设备先期撤离,业务由此停办。抗日战争胜利初期,鄞县电信局迁回。10月,与杭州、绍兴、余姚、镇海、奉化、定海等地陆续恢复通话。次年12月开办加急电话业务,凡挂发上海、南京、杭州的加急电话,在3小时内可接通。民国36年(1947)3月开办到杭州、上海特快长途电话业务,限10分钟接通。次年,增办甬(宁波)姚(余姚)特快长途电话业务。
  1949年6月,通信渐趋正常。至年底,有营业处1处,代办点2处,与南京、上饶、无锡、上海、桐庐、杭州、绍兴、余姚、宁海、奉化、镇海等地恢复通话。1955年8月开放会议电话业务。10月1日起,开放预约电话业务。次年12月开办预告电话业务。1958年业务种类变动,分为防空、特种、首长、航空调度、电力调度、水情、军政、新闻、普通和公务10种。是年,“大办钢铁”期间增加一种钢铁电话业务,凡有关钢铁的电话一律优先挂发。1961年取消钢铁电话业务。1963年增加紧急调度电话业务。1972年5月,国际电话除韩国、越南、柬埔寨、以色列、罗德西亚、南非共和国和孟加拉国外,其他均可经第三国接转。1978年,区内东门电信支局和华侨饭店增设国际电信营业处,业务种类为8种:代发电话、特种、首长、紧急、军政、新闻、普通、公务业务电话。次年3月,受理挂发台湾长途电话业务。1984年8月,宁波开办有权用户业务,能直拨省内外39个大中城市,为宁波长途电话自动拨号之始。12月,业务种类改为6种:防空情报、特种、紧急调度、政务、加急普通、普通公务业务。1986年9月26日开放“立接制”(173)长话新业务。同期,为方便用户,对招待所、旅社、宾馆等设代办点122处,开放长话业务。11月8日起,东门电信支局开办公众长话直拨业务。次年5月,宁波电话进入国际长途自动交换网,宁波与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城市作为首批使用国际港澳用户直拨电话的城市。至年底,宁波已与144个国家和地区开通直拨电话业务,城区开办长话业务的局(所)8处,其中东门电信支局为电信营业中心,每天24小时服务。1991年1月开始执行使用国际邮电业务的需收取外汇券的规定。1993年5月开办国际108受话付费业务,先在美国、日本、意大利、新加坡、韩国、加拿大、荷兰7个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实行。9月,108业务扩大到菲律宾、新西兰及印度尼西亚,并与日本ITJ公司建立自动信用卡(IDAC)业务。1995年5月,电视电话会议向用户开放。9月5日,宁波与杭州、温州、绍兴同时开放“800”业务。10月15日随着直拨业务迅速增长,人工业务量极度萎缩,“113”停止受理国内号码电话业务,从此进入程控交换时代。1998年3月20日,宁波市局及所属县(市、区)局的人工长途电话(包括国际港澳台电话)全部由杭州市电信局人工长途台转接。2001年,通话量稳中有升。连续几年大幅度下降后,2002年末完成国内长话17846.44万次,国际长话215.15万次,港澳台长话197.13万次。同年,在长话竞争激烈地区完全开放17909业务,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降低长话资费。
  第四节 本地电话
  市话线路
  清宣统三年(1911),宁波电话股份有限公司创建初期,置200门磁石交换机,始立木电杆,架单铁裸线。其时,因风气未开,立杆阻力(商民以为电杆立在门口有碍“财路”)甚大,经解释疏通,至民国2年(1913)5月方始通话,由此才有市话线路。5年(1916)首次敷放过姚江、奉化江水底电缆50对各1条。11年(1922)宁波遭飓风袭击,架空明线被毁坏,遂改装架空电缆,减少明线,后又加放200对公司驻地(今战船街)至灵桥地下电缆,此乃市话铺地下电缆之开始。23年(1934)始,配合新装共电式交换机,线路亦开始规模改造扩容,新立木电杆,外装水泥套管,拆除借用电灯杆之话线,实现电灯、电话两杆分离,其中新设地下电缆300对6103米,200对4860.64米,100对2435.35米;架空铠装电缆100对1621.84米,50对11797.58米,25对15297.60米,15对1632.20米,架空电缆出线处择主要区域设分线箱或分线平台;所剩少量明线均为双根17号硬铜线,接入用户均为18号双绞皮线,室内为22号双绞线。至翌年7月15日,新交换机、线路竣工开通,面目一新,通话声音清晰,此为市话线路史上首次大规模扩展改造。32年(1943)1月车轿街失火,被毁29对架空电缆54.86米,护城河50对架空电缆380余英尺,25对架空电缆91米余,木电杆6支。月底,城区遭大雪,压断木电杆94根。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货币贬值,物价飞涨,线路维修器材价格狂涨,加之公司经营入不敷出,导致线路无法正常维修,障碍甚多,只能勉强维持。1949年9月开始,国民党军队飞机轰炸城区江厦街、东渡路一带,线路受损严重,职工冒险抢修,恢复通话。至1954年,有线路58.60杆千米,明线227.60对千米,电杆1966根,电缆总长度41.21皮长千米。翌年,对线路实施整修,增敷架空电缆1101.50米,增电杆18根,换电杆325根,拆架明线1391对。至1958年底,有线路131.10杆千米。1964年9月新建和义路电话局门口经开明街沿中山路分别至解放路口和东门口通信管道。其中电话局门口至开明街口(与中山东路交界处)为12孔,由此分敷6孔至东门口,4孔至解放路口,此为市话管道之首。至1971年8月,设配线区36个,分线箱38个。次年9月,首条通信管道投入使用。
  1991年为配合芝兰局开通和新建紫鹃局,新建及扩容解放南路、大庆南路、甬港南路管道3.32管程千米,计70.79孔千米;配合市政西郊路二期改建和江东后塘街建设改敷管道0.32管程千米,计2.18孔千米;配合沪闽光缆工程,新建育才路、永丰路管道1.68管程千米,扩容永丰路6孔管道,3.97孔千米;布放芝兰局主干电缆,接线及割接32.4皮长千米;完成配线电缆10个交接区,布放管道、架空墙壁电缆30.50千米。年末,计有管道466孔千米,杆路长度168千米,电缆362.90皮长千米,电缆芯线178044对千米,环路载波机1000台。1992年新增用户线对5.20万对,新敷管道4管程千米,计70孔千米,新增电缆117.18皮长千米。新设光缆15.70皮长千米(达42.55皮长千米),程控局间中继实现传输光缆化。同年,成立城市小区通信配套设施建设清理办公室(简称“小区办”),开始实施城市小区通信管线配套建设和住宅“一户一线”工程。是年,新增电缆149.68皮长千米,总长度为629.80皮长千米。出局主干达到21.47万线对,设238个交接区,电缆总长为853皮长千米。1994年随着交换机新一轮大规模扩容及城市道路“三纵四横”工程建设开始实施,市话管道线路同步进行配套建设。1997年,城区(包括江东、江北)完成通信管线工程289项,投资1.36亿元。新建住宅小区户线率达到100%,近10万用户达到一户一线。中山路、解放路等主要街道两侧通信线路全部埋入地下或移至建筑物背面,东门口、解放桥口等街道的市话交接箱也搬迁至附近商厦里或建筑物后面。至此,一个技术手段先进、功能完善、运行质量可靠、网络布局合理的现代化电话交换网已在市内建成。2000年出局用户线对达2876732对,比上年增加348809对,主线普及率为37.29线/百人。2003年,本地电信管线能力达到17507孔千米,通信能力再创新高。2008年,管孔长度2639千米,管线长度60.10万千米。
  市话设备
  清宣统三年(1911),宁波电话股份有限公司筹建后,在江心寺(今战船街)租民宅设机房,先后装设磁石电话交换机2部,合计为200门。民国2年(1913)5月交换机开始通话,此为宁波市话之始。5年(1916)在原址购地基翻建楼房,新装瑞典爱立信(ERICSSON)信号管磁石复式插口交换机400门开通,此为市话交换设备第一次扩容。9年(1920)6月成立宁波四明电话股份有限公司,续购瑞典同型号交换机800门,及上海电话公司旧机600门,先后投产,交换机总容量一度达1800门。24年(1935)6月,和义路新建机房落成。7月,新装瑞典爱立信“凝电法”2500门共电交换机开通,新机声音清晰,交换便捷,性能先进,此为市话交换机规模性更新换代,可与上海等国内主要城市并驾齐驱。30年(1941)4月宁波沦陷,侵华日军进城之初,掳去测量台、监视台等设备,通话停顿,5月,被掳设备退回,恢复运行。其后日军占500门,据为其内部专用。其间,随战事频发,经济衰退,货币贬值,电话公司收支失衡,设备无法正常维护,机件残缺不齐,勉强维持。抗日战争胜利后,用户渐增,实装见多,2500门共电式交换机容量告罄。其时因投机风盛,占号图利者众,电话需求出现虚假繁荣,只得将已停用的磁石交换机修复,与共电交换机联用,磁石机增达500门仍不能满足需求。
  解放前夕,市话有共电式交换机2500门,磁石交换总机500门,用户装机2897门。1949年9月国民党飞机轰炸宁波,市话杆线受摧,商业受损,用户装机锐减,500门磁石交换机随后停用。至次年6月,用户装机数最低降至748门。1964年6月在和义路江南大院始建自动电话机房,设计终端容量为4000门。1970年7月江南机房(因战备需要,机房设于地下)建成后,首装国产JZB1型47式步进制自动交换机。1972年9月30日2500门交换机开通,此为宁波自动电话之始。是年底,用户装机2371门,设备超负荷运行。随着“文化大革命”结束,国家经济形势逐步好转,市话扩容逐步加快。至1980年底,交换机总容量达5350门(其中自动5000门,市政府总机350门),用户装机4100门。1981年3月在企业资金设备兼缺之下,由韩振亚、王定利等工程技术人员自行试制螺簧式准电子自动交换机1000门及其中继设备开通使用。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加快,社会对通信的需求增长。1983年初,在和义路老局房底层,改造建设江南局第二机房,新装HJ-921A型纵横制交换机6000门。至此,市话装机容量超过1万门,宁波局成为省内第二个万门局。1985年1月从瑞典爱立信公司引进AXE-10程控电话交换机工程协议签订,其中市话1.40万门,标志着宁波现代化电话通信网建设拉开序幕。11月,引进的第一期“长、市合一”程控母局交换机,在江南局(和义路纵横制机房)开始安装。翌年6月29日零时,一期江南局6000门割接开通,成为省内程控电话之先。1993年2月8日电话公司并入市邮电局,为加快市话发展创造了条件。3月,为缓解江南一带“有线无机”之困,紧急调拨3000门交换机在江南母局开始安装。5月,C3网管系统投入运行,以载波专线加调制解调器进行数据传输成为省内地(市)局第一个网管中心。10月,宁波“五区一县”电话号码率先升为7位。1994年3月,枢纽楼母局安装全部结束,容量达1.20万门,成为区境内又一主要母局。1995年7月,网管中心之C4电话网管接口机数据传输采用DDN专线,网管能力大为提高。12月,新建白云局2万门西门子程控交换机。2003年实施和完成交换扩容17.85万线,重点解决集团用户的设备扩容。2004—2008年,市话实施扩容8万线,重点解决重要商务楼宇覆盖。
  市话业务
  清宣统三年(1911),宁波电话股份有限公司挂牌筹备,时因风气未开,经几月奔走,勉强招揽20多户,多为机关团体。
  民国4年(1915),用户增至近200户,始有商民用户。翌年,经扩充设备,求以发展,不料正逢商业凋敝,用户未见增加。至9月,因连年出现亏损,股东无意继续经营,决议解散。同年10月,由原公司主要债权人组织成立四明电话股份有限公司,时有用户610户。翌年,电话业务逐步复苏。14年(1925),用户增至1040余户,挂号待装仍众。15年(1926),新总机装就,用户月见增加,业务亦呈蒸蒸日上之势。孰料此后形势骤变战事繁兴,殷户迁避,商业凋残,以致原装机户锐减。至年底,用户仅为1145户。23年(1934)3月,已有用户2200户,创历史新高。但至下半年西欧经济危机波及宁波,市况出现萧条,年末用户降至2060户。次年6月,电话业务迁至和义路新楼营业。翌月,浙江省建设厅核准市话营业区域为宁波城区。同月,新设备开通,性能俱受欢迎,但正逢商业危机引发金融风潮,拆机者增多。至年底,实际减少289户,仅为1771户。26年(1937)上半年,电话用户恢复上升。至7月底,用户有1921户,此时,四明电话公司亦成为宁波大企业之一。抗日战争爆发,日军飞机轰炸,民众迁徙走避,用户复减,其后,宁波成为抗战后方和物资进出口要地,市场出现畸形繁荣,促进电话用户激增。30年(1941)4月宁波沦陷,侵华日军掳去部分设备,业务停顿。同时,用户、话机星散(话机仅剩600余具),业务受挫。5月,恢复营业。之后,避战者渐归,商业恢复,投机市场逐步活跃,电话需求再度出现增长。然此期“储币”贬值加剧,经营出现亏损。34年(1945)1月,业务种类设甲、乙、丙、丁4级,分别为机关、住宅、商店和公共场所用户。次月,积亏严重,现款枯竭至极点,致职工薪金依抽签办法半月发放一次。至抗日战争胜利前后用户再度呈现增长,并几次扩充老式磁石总机,仍不能满足报装者。其时,因币值泄贬,虽接连调整话费,其速度仍跟不上物价涨速。至36年(1947)末,仍亏4580余万元(金圆券)。
  宁波解放后,市内电话业务继续由四明电话公司经营。其后,人民政府实行新的政策,整肃投机业,工商业逐步稳定,市话业务渐趋正常。9月中旬开始,国民党军队飞机轰炸宁波,城区江厦、江东、江北商业繁华带被毁,市话杆线受损,用户骤减。至1950年6月底,用户仅余748户(正机),降到低谷。随后,由于舟山群岛解放,航运畅通,工商业渐见好转,用户数复见回升。1952年初,业务渐趋平稳,同时开始清理公股资产。1954年4月经市政府批准,四明电话公司改组为公私合营。年末,计费用户1242户,业务收入18.06万元(新人民币)。1956年,电话业务进入平稳期,经营开始转盈。1958年1月,邮电部公布实施《市内电话使用规则》,规定市内电话业务种类为:普通电话、电话副机和其他附件、同线电话、合同电话、用户交换机或互通机、中继线、分机、专线、公用电话、临时电话等10种。3月,公私合营四明电话公司归由宁波市邮电局统一经营管理,对资本股金支付定息。8月,经市政府批复同意改组四明电话公司方案实施,由此,市话结束几十年私营历史,开始作为国营公用事业之一,按照国家政策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同年,省局核准宁波市话基本营业区为市区和庄桥界线以内,交换区为郊区界线以内。“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业务规章被破坏,业务发展受到影响。1980年1月开始向新装用户收取初装费,初装费以用户集资的形式作为市话收入的组成部分,开始成为市话建设的主要补充资金。1983年5月,江南局6000门开通后,市话由二级升为一级局。1984年10月,宁波市电话公司成立,专营市话业务。随着宁波市进一步对外开放,经济建设逐步加快,市话旺盛需求势头初见端倪。至年底,当年累计增加用户1015户。1986年首期引进1.40万门程控电话开通,为发展用户创造条件。1987年6月根据机线条件,调低住宅电话初装费,发展住宅电话。至年底,用户数达11768户(其中私人住宅电话582户),首次突破万户,创历史新高。1988年新增用户4453户,总户数达16211户,再创新高。1989年,电话需求势头不减,受机线限制,供需矛盾突出,社会出现“装电话难”。1990年9月第二轮引进程控8000门设备开通后,发展用户条件渐有改善。进入1991年,电话需求继续呈现旺盛势头,“装机难”、“修机难”成为社会热点之一。10月,芝兰局设备投入运行,为区境内发展用户提供条件。至年底,全年新增6131户,1990年前缴费待装户基本解决。1992年1月连续两次开展装机“会战”,发展用户1025户,实现“节前装机1000部,让用户高高兴兴过年”的目标。至6月底,共组织装机会战6次,1991年底前付款的用户60%得以解决,但用户求装电话势头不减。1994年初,电话需求更趋旺盛,“装机难”继续成为社会热点,计划放号3万户被市政府列为年度8件“实事”之一。1993年10月业务种类调整为18种,取消同线电话、合同电话,新增电话查号、移机、改名过户、代办工程、选号5种业务。至年底,开办的程控电话服务项目有:缩位拨号、热线服务、呼叫等待、三方通话、转移呼叫、闹钟服务、呼叫限制、遇忙回叫、免打扰服务、缺席用户服务、追寻恶意呼叫、遇忙寄存呼叫等。
  2001年2月,“1000”号免费客户呼叫中心开通,用户足不出户即可查询电信业务和各类便民服务内容和信息。5月18日零时,宁波固定电话号码由7位升至8位。2007年,每百户市区居民家庭拥有普通电话95.25部。
  公用电话
  民国24年(1935)10月,四明电话公司与京沪、沪杭甬铁路管理局车务处订立合同规定,在宁波站行李储藏室南首设公用电话零售处。
  1952年1月,公用电话仅有私人代办1户。1953年1月,公用电话总数6部,其中私人代办5部。同月,四明电话公司在邮电局城区3处支局安装公用电话,由邮电局代办,每次收通话费500元(第一套人民币),代办服务费20%。2月,濠河头、西门口2处邮亭、开明街邮政代办所设公用电话各1部。1964年底,城区设公用电话26部,其中设在支局(所)自办11部,区内15部。1977年,邮电部电信总局颁发市内电话业务规程规定公用电话通话费0.05元/次,传呼代传费0.05元/次。1986年在城区主要街道、车站、码头设立投币式公用电话亭8处,解决夜间使用公用电话难的问题。至年底,公用电话普及率为0.24部/千人,1988年公用电话总数161部,其中传呼公话74部,局(所)公话19部,投币公话15部,其他公话53部。1991年,区境内有公话105部。1992年2月,南火车站设大型电话亭1处。7月,城区支局安装瑞典产爱斯康(ASCOM)磁卡公用电话,其中东门支局5部、中山西路支局2部、南站支局1部。1993年12月,公用电话开始装设计费器。1999年6月由宁波市电信局投资建设的宁波高等专科学校校园电话工程,首批500部“701”易通卡电话在该校宿舍楼投入使用,并通过拨号方式上网,结束了长期以来学生打电话和上网难的局面。2000年3月,“中国电信宜通电话卡”业务在全市推出,资费比标准价下降50%左右。同年6月,全市有8所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宿舍安装了校园卡电话2000部。
  小灵通
  2001年上半年,一期工程总投资2.50亿元,总容量为20万户。重点布置在商业文化中心、主要街道及大部分住宅中心,信号覆盖面积达187平方千米。6月25日,无线市话“小灵通”在宁波城区和鄞县部分区域同时开通,不仅具有固定电话“来电显示”、“呼叫转移”、“国内、国际直拨”等传统功能,还具有17909IP功能。是年11月,宁波电信分公司还和宁波寻呼台合作推出“灵通宝”寻呼服务,当“小灵通”超出信号覆盖范围,或久叫不应的情况下,来电信息就会自动转移到“灵通宝”上。2005年11月,宁波电信“小灵通”预付费系统平台割接成功并投入使用,“小灵通”预付费用户可实现实时计费。2007年4月29日,宁波公司推出“灵通E卡”(即小灵通无线上网)业务。
  第五节 无线接入及其他电信
  无线寻呼
  1987年5月,宁波首次设无线寻呼系统发射机1架,操作台1台,中继线2条,寻呼台号码为“66743”、“66744”。7月16日,无线寻呼业务正式开办。1993年3月,“127”(自动数字)、“126”(人工中文)无线寻呼台同时对外开放业务。同年,“127”自动无线寻呼便捷的操作、快速的呼叫,给寻呼市场带来新的气象。1994年,邮电寻呼台在上年相继实现自动寻呼并扩充容量的条件下,用户继续快速增长。1995年5月27日,“99”、“127”寻呼台共3个频点网号统一改为“99”,用户号码由5位升为7位。由于地方寻呼台兴起,寻呼市场出现激烈的竞争。1996年分别建成覆盖全市的99台(3个频点)、127台及全省联网的128/129系统。年末,全市已有兴达、宁波、通达、华天、顺烽、民航、大港等无线寻呼台19家,终端操作台338部,基站112个,实装中继线433条。1998年6月,“169”邮件网络寻呼系统投入使用,在全省尚属首例。20世纪末,随着移动电话和无线市话(小灵通)的迅速普及,无线寻呼失去市场需求,退出历史舞台。
  移动电话
  像砖头一样大小的“大哥大”(800兆移动电话)在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90年代初拥有者都是各界显要。1992年10月12日,宁波市900MHz移动电话网(后称A网)首次建成开通,设备采用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生产的蜂窝模拟移动通信系统,全市首期设LD系列基站8个,其中宁波电信基站设解放北路180号在新建电信枢纽楼,有无线信道20个。至次年10月,区内增设南站邮件处理中心、芝兰大厦基站。1994年2月,全市基站数增至15个。7月,新设移动网(称B网)第一期工程建成,B网设备采用瑞典爱立信公司900MHz蜂窝模拟移动通信系统,全市首期设基站24个,610个信道,其中宁波基站5个,信道244个。1995年6月,A网交换机改用摩托罗拉公司EMX2500,9月8日B网改用AXE-10APZ212。12月29日,由省邮电管理局统一建设的900MHzGSM数字移动电话(俗称“全球通”)网设备开通。宁波全市首设基站54个。至此,A网基站总数42个,信道1390个;B网基站43个,信道1456个。邮电移动电话形成模拟(900MHzA、B网)、数字网并存,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态势。手机成为市民最普通的通信工具。2008年,每百户市区居民家庭拥有移动电话183.75部,比上年增加5.15%。2008年底,区内电信移动电话基站达120个。
  数据通信
  1994年下半年,宁波开始建设数字数据网,全市设节点机13套,用户410线。翌年1月,第一期设备先后开通。7月,第二期设备引进扩容开始实施。1995年上半年,宁波开始建设分组交换数据网,总机房设在电信枢纽楼,首期4套用户接入模块分别设在枢纽楼、芝兰、江东、江北用户端口269个。其后,分组交换网开始扩容,各县(市、区)主要区域共设20套DPN-100用户接入模块,用户端口640个。1996年1月,宁波本地数字数据网(DDN)开通。在宁波城区安装4个DDN节点,各县(市、区)安装1个节点。1997年5月,宁波公用信息网开通。是年,多媒体宁波“169”网实现省内及全国20个城市联网,建成并开放中国电信网(ChinaNet)宁波节点接入平台,宁波公用信息网投入试运行,属于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与国际计算机互联网(INTERNET)接轨,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同年,宁波市公安专用网开通,采用DDN网的帧中继连接方式,实现话音和数据在统一的数据链路上传送。宁波市农业银行采用电信分组网进行计算机互联,用分组网的SVC与各营业网点进行通信。2001年初,省内首个家庭智能化系统投入使用。6月,浙江省首家宾馆信息化系统在宁波五星级酒店南苑饭店建成并投入使用。2008年全面开始光纤到户建设,年底区内已覆盖住宅2万多户。
  增值业务
  1991年8月,宁波市电话公司设信息服务公司,经营电话信息服务。1993年2月,宁波市电话公司并入宁波市邮电后,信息服务公司更名为“宁波市通信信息公司”。3月,160信息台(人工)开通。11月,168信息台(自动)开通。设备由美国引进,具备多功能开放式结构的自动语音系统。24小时开放,为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同期,166语音信箱开通。1998年5月随着宁波市民光等6个电话母局局用交换机软件版本升级成功,城区有了第一个“虚拟电话交换机”,用户不需购置小交换机设备和租用中继线,即可同时享用“总机”和公用电话网上的呼叫转移、呼叫代答、强行插入等20多种服务功能。是年,宁波市电信局向公众用户推出N-ISDN(一线通)业务。同年,由宁波市电信局开办的全市第一家正式的专线网吧——“宁波网吧”开业。1999年1月,宁波市电信局向社会推出电话“来电显示”新业务。4月,又推出智能型电话业务——“7968”电话竞答热线。2000年6月,宁波市电信局160、168本地网声讯业务实行联网,包括各类考试成绩查询、股市评说、权威性理论学说,特别是用户直接参与的一些娱乐性节目等。2001年2月,1606666“海顺股评咨询”热线开通。3月,宁波市“中国商品防伪声讯”热线开通。8月,168企业自动客户服务语音信箱开通,为企事业单位与顾客之间搭建了一条获取信息、需求与服务的沟通渠道。2003年1月,宁波电信在全市启动“家庭e生活”行动——“家家e”,用户只需配备一部信息电话机(即家家e电话机),就可在固定电话网上享受到集话音、娱乐、信息、商务等内容于一体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春节期间,开通“1608282”拜年服务热线。2005年6月,宁波电信“东方商城”首期开发建设完成,并开始试营业。东方商城是宁波电信在“东方热线”网站上开设的电子商务频道,利用中国电信的产品、渠道、服务、资源等优势,通过多业务整合,多行业合作,不断丰富服务内涵。2008年3月,宁波分公司与宁波网通信息港签订全面合作协议。4月10日,宁波分公司首个EPON接入技术试点项目“水岸心境”工程全线开通。
  第五章 信息化与信息产业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经过多年发展,区内信息化发展已经具备一定基础,尤其在网络基础设施、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社区信息化、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海曙区信息化、信息产业的主管部门分别为区人民政府信息办公室和区科技局。
  第一节 信息化
  电子政务
  1999年,海曙区启动“政府上网工程”,在互联网上建立政府门户网站,主要对外发布信息、网上接受公众投诉、网上招聘、设立领导电子信箱等。同年,区教育局教育资源网、区科技局浙江网上市场、区委组织部党建网、区审计局审计网、区纪委海曙廉政网等先后建成,并与区政府网站链接。2001年底,投入220万元对原有内网升级改建成党政信息专网,次年底投入使用。系统以机关办公自动化应用为平台,以信息传递、公文流转、公文和邮件发布为核心,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的工作模式,建立协作、共享、高效、安全的办公信息服务系统,翻新和推出网上新闻图片、视频点播、专题报道、网上影院、精品社区,各街道、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建立信息交流和共享通道,加快了全区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经过改版和升级,2003年区政府网站日访问量达到2000人次,党政信息网日访问量平均800人次以上。2003年,海曙区被确定为宁波市电子政务试点单位,同年被评为“宁波市政务信息先进单位”,2004年被评为“宁波市政府系统十佳网站”。2008年被评为“宁波市政府系统十五佳网站”之一。
  2001年,海曙工商分局专网建成,开通企业设立添加、企业审核查看、企业变更、企业注销、网上年鉴、名称预登记等系统,能提供企业集团注销登记申请表等65项主要表格的网上下载。之后,区科技局、区教育局、区劳动保障局、区城管局、区建设局、区民政局、区人事局等网站相继开通,具备网上在线服务系统和表格下载等功能。至2006年,区政府共有26个工作部门建立了专门网站,并与“数字海曙”政府网站链接。2007年新增政府部门网站16个。2008年,集电子公告、电子邮件、公文轮阅、短信平台、收发文、财政审批、政务督查和领导批示等功能于一体的()A办公系统开始大规模接入海曙区各政府部门,共建立用户1000多个,提高了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水平和办事效率。
  2006年初,区政府“数字海曙”门户网站重新建设,全面更新硬件平台、网站架构、网站栏目和信息内容等。网站围绕“政务公开”、“服务社会”、“服务经济”3个主题,开设走进海曙、透视政府、信息频道、政策法规、网上办事、政民互动、招商引资7大类30多个项目。至2008年,区政府门户网站设有“公民站”、“企业站”、“政府站”3块版面,开通中文简体字、繁体字和英语3个版本,具体包括70多项子栏目,主要体现政府信息、政民互动和网上办事三大功能,市民可快捷查阅有关全区政务类、要闻类、咨询类、办事类、服务类、资料类6大类信息。
  城区社会管理信息化
  81890城区社会化管理信息系统(81890城区社会化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 2001年8月设立,是海曙区政府建立的城区社会化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即市民求助)平台,可通过热线电话(81890)和互联网,发挥占有综合信息资源和具有公信力的优势,构建供需双方互动平台,为市民提供生活起居和公共事务相关服务。2004年4月完成系统移植安装工作,并在月湖、鼓楼2个街道13个社区开展试点运行和系统初始化数据录入工作。是年8月,81890进行改造升级,设计专为海曙、江东、江北、北仑、镇海5区的老弱病残者方便使用的“一键通”电话机,对持有这种特制话机的用户,81890事先将他们的有关信息输入电脑,只要“一键通”来电,电脑系统就会自动显示,从而实现第一时间组织救助。2006年上半年,“一键通”话机服务扩展到整个宁波市。2007年,老年人“一键通”话机由81890升位至81890000。2008年,81890共受理各类求助事项累计达67.80万件,办结率达100%,回访满意率达99.87%,网上点击率达2426万人次。是年,宁波市81890求助服务中心拓展工程(一期)开始建设,在原海曙区81890求助服务中心基础上,紧密结合宁波市各个区(市)县的具体特点,以“四个统一”(统一号码、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和统一管理模式)为要求,建成面向全市的宁波市81890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海曙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系统 区流动人口计生信息化系统是依托政府信息的“高速公路”,将计划生育信息系统终端延伸到社区的一项政府工程。2005年,鼓楼街道进行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初步建立集统计分析、信息交换、政务公开、知识普及、资料查询、咨询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区计划生育信息网络系统。2006年,在全省率先构建“人口信息服务引导平台”,整合人口计生、公安、民政、劳动保障部门等数据,实现户籍人口、暂住人口、婚姻信息、就业情况等数据共享。2007年8月,区财政投入200万元用作人口计生信息化建设,配备流动人口协管员,在“人口信息服务引导平台”的基础上,改革人口服务管理模式,依托信息化技术实现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的“同管理、同服务”,探索流动人口的均等化服务新途径。2008年,海曙区“三维人口地图”(将区内所有的房屋以三维立体的形式在地图上显示出来,并与人口信息平台数据实现链接)平台正式投入使用,人口服务管理与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为开展“以房管人”的实有人口信息采集思路提供信息化支撑,有效缓解流动人口和人户分离对象的信息采集上报压力。是年,区人口计生局被评为“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
  海曙区“数字城管” 2006年初开始酝酿“数字城管”项目建设,开展包括建设公共安全在内的“数字城管”系统思路的调研。2007年3月,海曙区正式获准为浙江省第二批“数字城管”试点城区。2008年8月,按照中心城区高标准、高品质的要求,初步建成覆盖全区、具有海曙特色的系统平台并投入试运行,实现城市管理由被动管理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由粗放定性型向集约定量型转变,由单一封闭管理向多元互动管理转变,实现海曙区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
  社区警务e超市 “社区警务e超市”信息平台以“基础信息化、信息基础化”为主线,以直观、共享、高效为原则,围绕“以房管人、人户一致”和“搞清底数、管控重点、突出鲜活、服务实战”的总体思路,从基层民警和公安实战需求出发,以实有人口管理、场所行业管理为切入点进行建设,通过地图与信息共融、基础与实战同步,增强服务社区群众、提升警务效能、驾驭治安局势、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平台由海曙公安分局于2005年底开始自主研发,通过两个版本的完善升级,2008年5月建成并运行第三版“社区警务e超市”信息平台。是年底,平台共搭建虚拟房屋6931幢、虚拟房间155413间,导入人口数据1097450人,记载民警工作记录108968余条,房屋空置率从建设之前的25%下降至5.74%,得到省、市有关部门认可,获首届全国公安基层技术革新一等奖。
  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 2000年,海曙区在全市率先建立第一套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系统以打击、预防违法犯罪为目的,在治安复杂场所、重点部位、案件多发地段等地设立视频监控点。通过对监控图像的浏览、记录等方式,各级公安机关和相关部门直观地了解和掌握监控区域的治安动态,提高社会治安管理水平。2001—2006年,区公安分局坚持“边建设、边应用、边总结、边提高、边完善”原则,在创新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机制上下工夫,把开展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和应用作为推动公安信息化工作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内容。2007年8月,区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正式全面启动。2008年根据市公安局“10000个点”的建设要求,投入各类建设资金7029万元,建成监控中心11个,安装前端摄像机10005个,全区基本建成以公安分局主控中心为龙头,派出所分控中心为基点,居民小区、企事业单位监控点为辅助,覆盖全社会的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体系。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在海曙区起步较晚。1999年后,随着网络普及,一些个体经营户开始建立网站,在网上销售产品,如位于灵桥广场的永盛数码公司(www.0574shop.com)、盈科数码公司(0574online.comm.cn)和位于中农信大厦的太阳通讯公司(www.nbqh.net)等。是年底,区内专业性强、服务体系较完善的电子商务B2C网站——“82生活网”创立。82生活网是甬城首家实现在线提交、在线支付的专业地域性电子商务B2C网站,2000年2月14日完成宁波历史上第一笔本地网上购物网站在线交易。2001年4月,网站作为B2C代表,参加国际电子商务论坛之宁波电子商务精品展。10月,被浙江省经贸委确定为“浙江省重点扶持的流通电子商务企业”。2003年7月被宁波市信息办列入“宁波市首批信息化建设(电子商务)试点企业”。9月,《82商贸服务业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入选2003年第二批全国“倍增计划”(即全国电子信息推广应用计划)。2004年初,网站第四次全面改版,推出新主页www.82.cn,新主页下按商品性质和服务类别的不同,分成若干子网。原主页www.82.comm.cn作为提供24小时全天候即时服务的子网存在。是年,与宁波富邦百家缘超市有限公司合作在网上搭建“宁波82百家缘网上平价超市”,推出上万种大众商品上网销售。2005年3月,网站被评为“宁波市2004年度优秀信息服务业网站”和“优秀电子商务企业”。2006年,网站已自主拥有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的网上销售平台,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导购、配送、信息、技术服务体系。是年,82生活网已拥有4万多名注册会员,累计访问量400多万人次,上网商品上万种,覆盖了食品、百货、餐饮、票务、礼仪等多种门类。8月,全面启动宁波市便民信息化服务点(82生活网电子商务特许连锁)项目推广工作。项目以电子商务落地形式将电子商务的触角伸到社会各个角落,让传统的商贸服务业形态采用信息化手段介入并开展电子商务业务,为群众提供便利服务。2007年11月成为中国电信114号码百事通合作伙伴。2008年又开出涵盖票务中心、通信店、生活服务网站、校园网点等各种商业形态的60多家连锁店。
  宁波是国家电子商务试点城市,海曙作为中心城区企业电子商务发展快速。2008年,宁波中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元凯空气净化技术有限公司和宁波市颐高数码电子电器市场服务有限公司被列入宁波市电子商务信息化试点单位,其中以宁波中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中越农资网尤为突出。中越农资网是由中国宁波中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策划、制作并运营,专为涉农企业及用户提供网上B2B服务的专业电子商务平台。网站于2007年建成,通过专业服务和互联网技术,为涉农企业和用户提供快捷便利的网上贸易服务。网站从“简单”和“实用”出发,成为病虫草害识别防治系统、农资联合体等方便涉农企业及用户查询和交易的工具,让涉农企业和用户轻松步入农业电子商务时代。至2008年,中越农资网累计访问量突破150万人次,交易金额达5000多万元,获宁波市网站建设大奖赛“十佳”网站、第四届中国行业电子商务网站100强和2008年度中国农业网站最具发展潜力单位。
  企业信息化
  2001年,全区建有CAD重点推广应用示范企业7家,科技型骨干企业都建有自己的网站。是年6月,浙江省首家宾馆信息化系统在宁波南苑饭店建成并投入使用。2004年新增1家ERP应用企业。2005年,ERP应用企业达到4家。2006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网率达40%,制造业企业运用CAD的12家,ERP应用的企业2家。2006年、2007年,太平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宁波博洋纺织有限公司连续两年入选“中国信息化500强”。其中太平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及其CIO分别获2007年度“最佳协同设计应用奖”、“优秀信息化主管(CIO)奖”。2008年,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评选,宁波市共有6家企业入选,其中海曙区2家企业,分别为太平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宁波博洋纺织有限公司。是年6月8日,第二届中国电子服务大会在南苑饭店开幕。宁波市太平鸟股份有限公司被列入2008年度宁波市信息化试点单位。宁波视窗网络信息有限公司的“大型电子商务平台——中国企业贸易网”入选2007年全国“倍增计划”,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的“基于多维信息编码的电池质量管理系统”入选2008年全国“倍增计划”。
  第二节 信息产业
  信息服务业
  中国联通宁波分公司 1995年5月成立,地址:高新区凌云路98号。主要从事移动通信、数据固定互联网、呼叫、集团客户等业务,是一家实施全业务经营的综合电信运营商。1997年2月,浙江联通宁波数字移动电话(GSM)网正式进入试运营,并开始对外放号,标志着在浙江省内第二家电信运营商向中国电信发起第一次挑战。2001年2月,宁波联通在中山小区、孝闻花园现场受理中国联通165宽带互联网专线接入,以优惠资费和较高网速全面介入宁波信息化小区建设,年底开通白云小区接入。是年4月起,与宁波海关合作完成海关移动信息化全面解决方案试点,实现虚拟专网、E-mail到达通知、银行账户到达通知、内部信息发布和车辆调度请求批复等功能,与建设银行宁波市分行、市信息中心等18家单位进行不同程度的移动信息化合作。2002年3月,宁波联通中心经营部门东门口营业厅正式开业,分业务受理区、大客户室、详单打印室,后陆续设立手机销售点、上网演示区和193长途公话区。2003年1月,宁波联通中山西路新兴营业厅开业。2004年1月,宁波联通中山西路营业厅获信息产业部授予的“全国用户满意电信服务明星班组”称号。2005年5月,宁波联通中山西路营业厅获市“五一文明岗”称号和省“青年文明号”称号。2006年3月,宁波联通海曙芝兰营业厅开业,中山西路营业厅被国家信息产业部、共青团中央评为“2005年度全国青年文明号”集体。2008年5月,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11月,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宁波市分公司成立,在区内设营业厅17家。
  中国移动宁波分公司 1997年成立,地址:高新区光华路2号,海曙区分公司在中山西路天宁大厦。公司从原宁波邮电局剥离出来,隶属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全资内地运营分公司,主要经营移动话音、数据、IP电话和多媒体业务,并具有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单位经营权和国际出入口局业务经营权。2001年3月,公司第一个GPRS呼收成功,表明浙江省已可以进行省内GPRS服务区漫游。2002年6月,宁波移动第一个“天天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浙江移动宁波分公司平桥“天天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启动。2004年3月,浙江省最大的“动感地带”旗舰店——宁波天一店开业。2005年3月与“81890”求助服务中心联合推出“短信服务平台”,市民只需发送求助短信至057481890,即可办理生活、商务、便民等各项优质服务。2006年5月,公司携手市第一医院推出全球通VIP俱乐部医院服务健康通道。2007年5月,公司移动用户总数突破500万户。2008年3月,公司天宁旗舰厅获“中央企业‘优质服务年’优质服务明星单位”称号和“中国企业文化量化管理示范基地”称号。
  中国电信宁波分公司 2000年7月成立,地址:和义路96号。隶属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是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全资运营分公司,主要提供基于固定电话网络和宽带互联网络的通信和信息服务,包括话音、数据、图像及媒体通信与信息服务,以及与通信和信息业务相关的系统集成、技术开发等领域的解决方案。2001年5月公司推出小灵通业务,向客户提供“以固定电话的价格,享受本地移动电话的方便”。2003年1月启动“家庭e生活”行动,实现用户在固定电话网上享受到集语音、娱乐、信息、商务等内容于一体的个性化信息服务。5月,首家网上电信营业厅落户“东方热线”。2004年2月初,大屏幕集中网管监控系统正式投入使用。次年9月为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量身定做的“全球眼”业务得到应用,成为宁波口岸建设的一个重要亮点。2006年5月,宁波电信海曙分局挂牌正式成立,位于解放北路180号,在境内设营业厅18家。是月,分公司在和义路中心营业厅内增设自主打印终端机,方便用户对话费的查询。8月,“全球眼”项目获信息化应用成果金奖。2007年8月,中国电信宁波分公司与海曙公安分局签订“宁波市海曙区治安动态监控系统合作协议”。这标志着海曙区治安动态监控系统项目建设全面启动。2008年3月,海曙分局对黄家湾机房采取有效的节电措施,使机房半个月内节电2000多度,为企业节能减排作出榜样。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后,率先开通了主叫免费功能,让献爱心的人能够免费通话。
  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 2001年12月成立,地址在高新区清水桥路535号,是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在宁波的分支机构。2004年1月,铁道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更名为“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8月,“中国铁通”正式挂牌,铁道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宁波分公司更名为“中国铁通宁波分公司”,正式成为国有独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负责宁波市的公众电信业务,在授权范围内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同时接受浙江省电信行业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公司为铁路和社会各界公众提供国内长途电话业务、本地电话业务、IP电话业务、传真、电报业务、公共数据传送业务、全市范围内网络资源出租业务、互联网接入(ISP)、互联网信息服务(ICP)等增值电信业务,此外还有与通信信息业相关的软件开发、技术咨询、系统集成业务等。海曙区花池巷5号等地设营业厅。
  软件与系统集成业
  海曙区软件企业与系统集成业数量较少,软件企业有宁波金网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宁波视窗网络信息有限公司、宁波海曙科盟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系统集成业主要有宁波GQY视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2006年,区软件与系统集成业现良好势头。GQY大屏幕拼接显示系统管理软件包、基于IBOS/ASP平台的中小家电制造企业SCM应用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信息化建设综合解决方案工具软件包和宁波市网络产业创业园等项目被列入市科技计划,“创业园”被市认定为首批的4个软件孵化器之一。2007年新增认定软件企业2家,软件产业产值1.80亿元,同比增长57.30%,完成软件产业发展项目申报6项,验收3项。2008年,软件产业产值2.70亿元,同比增长50%,新增软件企业认定1家、软件产品登记1个、软件产品著作权登记6个。同时获国家信息技术应用“倍增计划”项目2项、市信息化试点单位2家,信息化技术实训基地3家,海曙区软件产业发展粗具规模。
  宁波金网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1998年8月成立,地址在大梁街48号天之海大厦。主要从事政府信息化建设。2001年4月,金网公司办公自动化系统软件被评为“浙江市场高科技高质量系统软件”。6月,公司的MagicOffice通用综合办公自动化系统V2.0和工程预(结)算软件获软件产品登记证书,成为IBM应用软件开发合作伙伴(ISV)。是年,公司的MagicOffice通用综合办公自动化系统V2.0被评为“2001年度宁波市软件行业协会国产优秀软件推荐产品”。2004年,被评为“宁波市独立软件开发十强企业”。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被宁波市信息产业局评为“软件十强企业”。
  宁波视窗网络信息有限公司 2001年成立,地址在中山东路81号市贸易局5楼,主要经营B2B电子商务、网络生活资讯、提供企业信息化服务。2003年11月,公司推出了电子商务B2B贸易平台“中国企业贸易网”(www.86trade.com)。至2004年10月底,网站日均访问量达30000多人次。据ALEXA统计,全球流量日排名在12000位以内,贸易信息近80000条,注册会员8000多家,通过中国企业贸易网洽谈成的业务交易总额1500多万美元。2007年,网站入选全国“倍增计划”,并被评为“宁波市2006年度优秀信息服务业网站”。
  宁波市网络产业创业园 2006年9月设立,位于段塘街道辖区内,园区规模占地10亩,是集信息技术研发基地、大学生创业基地、信息产业聚集区于一体的创新平台。创业园由浙江天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主办,企业每年安排自主创业投资资金1000万元,作为种子资金吸引企业入驻。2006年10月,创业园被市信息产业局认定为宁波市软件孵化器。至2008年底,已入驻企业22家。
  宁波GQY视讯股份有限公司 1992年成立,地址在环城西路南段88号,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992年就在国内第一家推出大屏幕背投组合显示系统。2000年6月,“六国峰会”(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在上海召开期间,公安部门选用了由GQY提供的移动多媒体应急指挥系统,圆满完成安保任务。公司建立“梯度波浪形”产品开发机制,形成大屏幕系统、数字实验室系统和移动多媒体应急指挥系统三大支柱产业。2003年新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次年向科技部申报的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获得通过。2006年,在与众多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中胜出,获得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交通指挥中心项目和安保指挥中心项目。“奥运”指挥中心项目共98屏,拼接面积达194平方米,打破由GQY自己保持的上海应急联动指挥中心144平方米的世界纪录。2007年11月,公司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厅颁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12月,DLP一体化双引擎拼接显示屏、WIMAX移动多媒体应急通信系统分别荣获科学技术部颁发的“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和“国家火炬计划项目证书”。2008年9月,公司再次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