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技与农机服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30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农技与农机服务
分类号: F303.2
页数: 4
页码: 651-654
摘要: 这篇文字简要介绍了农技服务和农机服务。在农技推广方面,成立了农科站和农经委等机构,通过农技人员到田间进行农技传授和信息宣传,推广农作物良种。农技培训方面,设立培训点和教室,为农民提供种植技术培训。在农机推广方面,推广农业机械的使用,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建立农机服务站和农机监理分站,提供农机维修和培训。农机补贴政策也在推动农机推广。
关键词: 农技推广 良种推广 农技培训

内容

农技服务
  农技推广 解放初期,境内农技推广工作启动迟缓。1970年成立甬江公社农科站,负责农技推广,但经费和人员缺少,工作成效甚微。1984年两区并建后,随即成立配有农技、畜牧、水产(渔业)等专职人员的区农村经济委员会(简称“农经委”)和区农林水利局等机构组织,开展农技推广工作。1993年根据国家农业部和人事部《关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标准(试行)的通知》和省市贯彻意见,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建立定员6人的“西郊乡农技推广服务站”和定员4人的“段塘镇农技推广服务站”(区财政给予每人每年补贴1500元),各村配置农技员1人,形成农技推广网络,负责农技推广。农技人员深入地头传授水稻育秧、抛秧、直播、施肥、灌溉、防治病虫害、化学除草和稻田养鱼等农技。区农经委、区农科学会等组织借助乡镇广播站、黑板报,编发简报,创办丰产坊示范田等传播农技信息,指导农民掌握操作技能。1990年,引进江苏钢架大棚100多只,建立3个种植面积为200多亩的大棚蔬菜生产基地,推广大棚蔬菜栽培技术。推广蔬菜营养钵育苗、电加温线育苗、2—4D点花,防止茄果类蔬菜落花落果。推广二氧化碳气肥、喷滴灌溉等农技。
  良种推广 解放前,农村农作物种子历来以自育自留为主,品种杂、品质差、产量低。解放后重视良种引进和推广,依靠农业科研院(所)和种子公司,建立协作关系,相继引进水稻良种40多个,累计种植40多万亩。各村建立水稻和麦子种子田,提纯复壮种子,其中联丰村每年进行良种引进、试种、繁育的筛选推广工作,被称为“种子村”。1990年区农经委和西郊乡建造种子仓库,贮藏水稻种子。1999年后,全区水稻种子由市种子公司统一供应(常年供种2万多千克),区农业发展基金会为鼓励农民引种良种,提高水稻良种覆盖率,实施每千克0.60元的良种补助。1990年以来引进蔬菜良种40多个,累计种植5万多亩。引进嘉兴市、江苏省等地长白与苏梅两系杂交、多元杂交仔猪和荷兰奶牛400多头。引进上海浦东红毛鸡种(俗称“红立克鸡”)500多只。1993年,全区晚稻单产超历史纪录,获市政府农业丰收四等奖。1996年,“浙733推广”获市政府农业丰收4等奖。2001年,“甬粳18推广”获省农业丰收一等奖。2002年,“水稻轻型栽培技术推广”获省农业丰收二等奖。
  农技培训 解放初期,农村主要帮助农民识字,摘除文盲帽子,提高文化水平。后随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技术培训工作逐步开展,根据境内农业生产实际,不时选择相应农技培训项目,培训有关人员和农民。改革开放以后,农业结构、农业产品、农业应用技术不断变化,农民学习农技兴趣日益浓厚,心愿日趋迫切,区农经委、西郊乡、段塘镇和联丰村、新星村等相继设立培训点,配置固定教室,聘请有关专业人员讲课,举办有关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专题讲座,帮助农民顺应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和开发新产品,加强产品质量安全意识。采用课堂教学与田头示范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水稻、大麦、蔬菜、西瓜、蔺草等作物的栽培技能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和运用新的栽培技能。1997—2000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12号)《“绿色证书”制度管理办法》和省关于“绿色证书”培训岗位规范和教学计划(试行)、“绿色证书”培训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精神,组织农民参加“绿色证书”培训,102名农民经培训考核获得从事种植业岗位绿色证书。2003年选送3名农民分赴市农科院、浙江万里学院学习。另外,历时多年进行10多个有关粮食高产综合技术、水稻轻型栽培技术等课题研究,其中《水稻氮磷钾肥用量配比研究》、《温室内白粉病防治药剂试验》等10多篇论文相继在《上海农业科技》、《宁波农业科技》等专业期刊上发表。
  农机服务
  农机推广 解放前,境内农业生产全靠历代使用的人(畜)为动力的陈陋农具。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农业机械研制推广应用,1953年推广船式柴油机为动力的抽水机,限于当时农村经济条件而未曾普及,多数农民仍以人(畜)力水车抽水灌溉、排涝。20世纪60年代农村电网建立,电动抽水机、轧米机、年糕加工机相继进乡入村,陈陋人力风箱、石臼等农具逐步淘汰,农田灌溉和农副产品加工逐渐进入机电化。1967年推广东方红20型拖拉机,20世纪70年代初推广手扶拖拉机(后改为船型拖拉机),逐步淘汰畜力木犁。同时推广电动打稻机、手摇喷雾器和机动喷雾器,水稻脱粒和植保机械化。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广联合收割机,2000年水稻收割全部实现机械化。农村原有手拉车和手摇农用船,也因拖拉机和农用汽车的推广应用,手拉车被淘汰,手摇农用船改为机动船。区农业发展基金会为加速农机推广,对购买或更新抽水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打稻机等农机农民,按所购农机价格的1/3~1/2不等比率给予补助。
  农机管理 随着农机量的增多,1964年成立甬江机电站,负责全公社农田排灌机械和电器线路安装、维修和管理。1973年成立甬江拖拉机站,管理和调度拖拉机运作。1978年底,西郊公社拖拉机站、农机站、电管站合并建成西郊农机服务站(1986年更名为“西郊农机服务公司”)。1988年成立海曙农机监理分站,加强农机安全运行和农机员培训等工作。委托江北区农机监理站对农机手进行操作前培训考核和发放驾驶证。乡镇配备专职农机员,各村负责农机购置、农机手安排、农机维修、柴机油配备、机耕费收取等。为便于使用和管理,1990年后,联丰、后孙等村将拖拉机作价归机手个人,由其为农户代耕,所收代耕费(30~40元/亩)归机手个人所有。继后,各村抽水机机房陆续由农户个人管理使用,村出资补贴机手日常劳务费。联合收割机由农户个人出资购买,区农业发展基金会按机器价值的1/3比率给予补助。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