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建筑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28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建筑管理
分类号: F407.9
页数: 4
页码: 618-621
摘要: 这篇文字主要讲述了宁波地区在建筑行业管理方面的情况。其中包括管理机构、企业资质管理、技术职称管理、项目经理资质管理、职业资格管理、安全生产管理、行业教育培训和建筑业改革等内容。
关键词: 技术职称管理 项目经理资质管理 职业资格管理

内容

管理机构
  1984年前,原海曙、镇明两区分别设建设管理科,负责建筑企业行业管理。是年1月,两区合并,建立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1985年更名为区“城乡建设管理局”,1997年2月更名为“区城市 建设管理局”,2002年2月改名为“区建设局”,把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功能划归新组建的区城市管理局。区内建筑市场和质量安全由市建设委员会统一管理,分别设立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市建筑安装管理处、市建筑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总站,对招投标工作、建管工作、质量与安全工作进行监督管理。1999年6月,海曙成立建设工程项目执法监察办公室,对区计经委立项的工程项目进行执法监察。2001年8月实施对区内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国有集体企业(含控股),投资金额在人民币20万~50万元(其中财政性资金10万~50万元)的建设项目进行招投标,区建设工程项目执法监察办公室负责招标监督管理工作。2001—2008年,全区实行招标工程114个,中标造价8635。30万元。
  企业资质管理
  实施对企业资质规范管理。资质管理包括制定资质等级标准、认定核准企业资质等级,划定其经营范围3个组成部分。资质等级由国家建设部统一制定,主要包括企业的资历,技术管理人员的资格、数量、比例,拥有固定资产和专业设备数量以及生产能力。资质审核认定,由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实行分级管理,区建设局负责辖区所有建筑企业的资质初审工作。1987年按国家建设部规定,对建筑安装企业资质全面复查,重新核定等级。1992年5月始,资质管理从“资质就位”转向动态管理的轨道,实行企业资质年检。区资质管理发挥“二传手”作用,即按照注册地的原则,对本辖区的建筑施工企业的资质申报、升级做好初审工作,做好建筑企业的资质管理与服务。2001年,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出台,实行资质重新就位,企业在资质申报、升级时实行书面申报和网上申报相结合,资质管理制度更趋规范、完善。
  技术职称管理
  1990年前,区建筑业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和中专以上学历的不足百人,没有学历的工程技术人员偏多。1996年,区城市建设管理局组建工程技术专业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坚持以工作成就、技术水平、业务能力,适当考虑学历的原则,使从业人员基本取得与实际水平相应的职称。年底,全区89家建筑企业共拥有各类初、中、高级技术经济人员1118名,大量大中专毕业生不断充实区建筑业,成为建筑业中坚力量。2002年取消初评委,实行以考代评。区建筑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取得技术职称的途径主要有3种:大中专毕业生首次定级,每年一次的全市建工城建专业初、中级职称考试,每年一次的全市建工城建专业中、高级职称评审。2008年,全区108家建筑资质企业共拥有初、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5113名。
  项目经理资质管理(建造师执业资格管理)
  1996年,国家开始实施项目经理责任制。2003年2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二批行政审批项目和改变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管理方式的决定》规定:“取消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资质核准,由注册建造师代替,并设立过渡期。”建筑业企业项目经理资质管理制度向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过渡的时间为5年。2008年底,全区拥有一级注册建造师318人、二级注册建造师535人、三级项目经理280人。
  职业资格管理
  1995年,省建设行业开始实行职工职业资格鉴定。市建设职业技能鉴定站负责实施宁波建设行业工人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建设行业工人职业资格鉴定的主要工种有:砌筑工、建筑电工、钢筋工、混凝土工、架子工、防水工等。农民工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在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后,才能被劳务企业或其他用工企业聘用。聘用后,用工单位必须与农民工签订劳动用工合同,确保工资不被拖欠。
  安全生产管理
  20世纪90年代初,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形势比较严峻。1996年开始,海曙实施安全资格认证制度,所有建筑业企业必须达到保证安全生产的必备条件,对达到规定条件的企业颁发《安全资格证书》,持《安全资格证书》的企业,才能参加工程招投标,企业安全资格认证结果与企业资质年检相挂钩,对企业进行动态监管。2004年贯彻《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取消企业安全资格认证制度,实施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截至2008年底,全区共有98家建筑施工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1072人取得三类人员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
  行业教育培训
  1991年,区内有企业施工管理人员48名。至2008年底,组织全区施工员培训1192人,建筑施工企业“三类人员”安全培训1591人次。安全生产“台账”资料培训531人次,工人岗位培训4614人次。
  建筑业改革
  1984年5月先后实行工程招标投标、投资包干、施工企业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劳动组合和用工制度等改革。
  工程招标投标 1984年5月,市政府批转市城乡建委《关于宁波市建筑业实行招标投标、百元产值工资承包责任制试行办法》。1985年1月,华联商业大厦设计招标,投标单位7个,浙江省建筑设计院中标。1987年10月,市城乡建委颁发《宁波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实施办法(试行)》,同时成立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公室。2001年8月实施对区内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国有集体企业(含控股)投资金额在20万~50万元(其中财政性资金10万~50万元)的建设项目进行招投标。
  分配制度改革 1984年5月,实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建筑安装企业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实施办法》,所有施工企业都实行按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工资含量随成本、工程质量、竣工面积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完成好坏而浮动。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按企业隶属关系由主管部门、劳动人事部门、建设银行根据企业前3年各项指标完成的实际数和工资开支范围,确定工资含量系数,一定两年不变。各企业的百元产值工资含量与竣工面积、工程质量、全优率、成本降低率4项主要技术指标挂钩,工资含量核定后由企业包干使用,奖金不封顶。1984年、1985年核定市第二建筑公司(今宁波市建设集团)、市住宅建设公司的工资含量为18。20元,1986年、1987年改为16元。每年结算时,按国家普加工资、补贴的规定,扣除料价系数折成1980年的不变价计算。企业内部非独立核算的包工队分配,由原来的综合超产奖励制度改为基本工资的30%~50%,同超额工资、奖金捆在一起,按系数分值评定,多劳多得,上不封顶,下不保基本工资。其他岗位的人员报酬也划分系数等级与岗位责任制相挂钩。20世纪90年代初,区内以国有建筑企业为主,出现了以结构工资、计件工资等多种方式并存的工资体系。2000年以后,国有企业进行改制,企业基本成为民营企业,工资制度也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管理人员实行绩效工资,明确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实行以岗定薪。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实行年薪制,将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工资和企业收益紧连一起。项目经理实行工薪制,项目管理人员的收入和项目成本控制完成情况挂钩。施工作业人员实行计日或计件绩效工资,依据作业量、施工质量情况确定。
  用工制度改革 1984年改革用工制度,国营施工企业逐步降低固定工的比例。企业根据生产任务需要,开始招用合同制工人。宁建二公司1985年招合同工43人。1986年、1987年分别有合同工583人、727人,合同工政治上一视同仁、经济上同工同酬,补贴其粮食差价,建立劳动保险基金,消除其后顾之忧。具有总包的施工企业,将任务分包给其他施工企业。分包的形式有包清工和提供劳务,部分或单项工程承包,包工包料。20世纪90年代初,施工企业大多使用农民工,自2005年后,鼓励施工企业成立劳务企业,使用成建制的劳务工人。2008年,区内劳务企业达到12家。
  区建筑业协会
  协会是由行业自愿组成,经民政部门注册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自律性、非赢利性的社会团体。1986年,成立区集体建筑企业协会,有团体会员单位43家。2000年更名为“区建筑业协会”。至2008年底,协会有团体会员单位63家。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