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勘察设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28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勘察设计
分类号: F407.9
页数: 4
页码: 604-607
摘要: 这篇文字主要讲述了宁波地区工程勘察和工程设计的发展历程和技术进步。在古代和民国时期,勘察和设计主要使用手工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引入了半机械化设备和新技术。到了20世纪70-80年代,勘察设备逐渐更新,设计也开始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到了90年代,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迅猛发展,勘察和设计面临了新的要求,采用了更先进、科学和高效的手段和技术。
关键词: 工程勘察 工程设计 设备更新

内容

工程勘察
  古代,在工程选址踏勘、地质条件评估时,用手工工具进行简单的坑探、槽探,作基础验证。民国时期,一般民用工程和道路桥梁工程的地质勘探,仍多使用手工工具。20世纪50—60年代,工程地质勘察普遍采用“人推磨”、手摇小螺钻、三脚架手摇绞车等半机械化设备。1952年,市人民大会堂等工程建筑采用静压荷载板试验,取得地质资料。1955年使用能钻5米深度“麻花”钻杆钻探勘察。1958年组成专业勘察队,添置经纬仪、水准仪等,勘探用手摇钻探机,钻探深度达30米。应用球状阀门取土样机。1960年,宁波华侨饭店地基基础工程采用岩土工程技术,进行砂垫层承载力、挤压砂桩承载力与变形试验。
  20世纪70—80年代,工程地质勘察的设备逐渐更新,手段渐趋多样化,勘察单位配有标准贯入、动力触探、轻便触探、现场桩、土静载试验等机械化、半机械化设备。1984年后,工程测量应用高精度经纬仪、立座投影仪、激光地形仪、自动安平水准仪、红外线光电测距仪等,采用聚酯薄膜测图。工程勘探应用各种型号的工程钻机和各类仪器设备。20世纪90年代,工程地质勘察多数勘察部门配有30型、100型、150型工程钻探机、液压钻探机和5吨、10吨的单、双桥静力触探车。数据采集、打印均采用电子计算机自动化设备。工程物探普遍应用跨孔波速、地震波、地脉动、无损测桩、深孔测斜等新技术。1990年,市农业银行大楼工程采用静力触探机,进深51米。迂回测试、三轴试验、高压固结试验等已普遍用于工程勘察。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一幢幢高层建筑的建成,对建设尖兵行业工程——勘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勘察手段上采用钻探深度达百米的“100型”钻机,20吨大型静力触探车,解决了深层土层的静探贯入,并配备微机采集数据,达到先进、科学和高效的目的。用波速试验提供拟建场地的地震效应参数。在野外采用十字板剪力试验求出软黏土抗剪强度及灵敏度指标,保证地基基础设计的可靠性。2001年,省内第一家五星级酒店——南苑饭店建成。天一广场以及海光大厦、美乐门商城、天之海大楼等高层建筑,均采用这一先进的勘察手段和技术,并分别获省、市优秀勘察奖。2004—2008年,环城西路丽园尚都商业中心、宁波万豪大酒店、海曙城投公司大楼、中山路汇金大厦等建筑相继落成。这些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广泛应用新的勘察技术,深基坑大开挖等技术也在应用中获得提高。
  工程设计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建造的林宅,即前后连接5间二弄二进楼房,砖木结构,屋面为传统的两面坡小青瓦面,两边山墙为三层马头墙。民国时期,民间出现私人设计事务所和营造厂。当时中山公园、灵桥门市场等建筑已有比较完整的设计图纸。民国22年(1933),旅沪甬籍人楼姓房主在开明坊建造6幢两层(商品房)。25年(1936),和义路中段建造3层楼房,由2或3间共5个单元混合组成,单元大门沿街开,这是民国时期街面房的特色。
  20世纪50年代的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除住宅设计外,推广标准构件设计图(即GB图),注重实用,式样单调,砖木结构居多,少量砖混结构。市工人俱乐部、市第一医院门诊楼和浙东针织厂、宁波工艺美术厂车间等,代表当时设计水平和风格。1959年建造的屠园巷地、市级干部三层住宅楼,以一梯两户为单元,每户2—3间卧室或起居室,有厅、厨房和卫生间,铺木地板。20世纪60年代开始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排架、钢丝网水泥新结构。宁波华侨饭店代表当时设计技术水平。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设计建造一批内天井式住宅。20世纪70年代,设计代表性工程项目有宁波剧院、交邮大楼等。实施升板法、滑模法新技术,应用于市科技大楼(今二轻大厦)等工程设计。1976年已具备框架结构设计能力,开始应用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1978年推广省编制的78型住宅标准设计图集。次年起,住宅设计出现多种式样,挑阳台,除卧室、起居室外,有单独卫生间并安装卫生设备,改储粪池为化粪池。高塘一村住宅小区,10幢,以一梯4户为单元,2—3个单元组合成一幢,4—5层,幢间有走道分隔,两边设绿化带,为市老三区第一个住宅小区。20世纪80年代,建筑设计专业配套工种采用新技术。1984年后,建筑设计风格趋向多样化,从单一的住宅向综合小区发展,单一的条式建筑变成条、点结合。高塘新村发展至6个村,柳汀新村等一批新村拔地而起,式样、风格、色彩各异,学校、小游园、菜场、商业网点等配套设施渐趋完善。20世纪90年代后,建筑结构设计、计算,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区内出现一批有特色和地方标志性的工程。1994年,宁波长途电讯综合枢纽楼建成。2003年,双塔邮电通讯枢纽中心竣工和宁波妇女儿童医院住院楼使用。2005年,市区第一个地下停车库在镇明路建成。2006年,中信银行金隆大厦、恒隆中心、天元大厦等现代化办公楼宇相继落成。这些建筑设计全部采用计算机软件计算和绘图。工程领域多采用高层、超高层“剪力墙、框架结构”形式,大跨度的现代化预应力结构、地下支护新技术。在设计功能上,不仅把现代管理技术、智能化设施应用到宾馆、饭店、办公楼和医院,也在居民住宅小区广泛应用,如闭路数字电视系统、门禁视控监护系统、电话、电脑网络系统等。2006年后随着市政府“中提升”的战略布局,和义路和义大道商业中心、鄞奉路商业圈等项目开发,建筑设计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上均得到发展,干挂石材、玻璃、金属幕墙,网络智能化、太阳能、地源热泵、风冷式节能型中央空调、VRV智能变频空调等新技术、新工艺全面普及,设计上也更追求生态、环保、节能、智能等同步设计理念,大空间结构、大板块地下室等设计技术快速发展。
  至2008年,区内有勘察设计单位24家。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