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区属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27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区属工业
分类号: F429.55
页数: 10
页码: 594-603
摘要: 这篇文字主要讲述了海曙区工业的发展演变和不同行业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工业发展 合并 纺织服装

内容

1984年两区并建后,海曙区在加快发展商业和服务业的前提下,依托原有城区工业基础,加速乡镇企业发展,迈开了工业发展的步伐。至2008年底,全区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6家,初步形成纺织服装、电气机械、电子信息、通用设备制造四大重点优势行业,其创造的工业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8%,年生产能力超过亿元企业达到16家。如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生产的双鹿电池、福特继电器有限公司生产的继电器产品、富茂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切割机、太平鸟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休闲服,其销售产值在国内同行业中排名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七位。企业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全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中国名牌称号企业6家,省级名牌称号企业11家,获得省级、市级技术中心称号企业分别为2家和6家。
  第一节 发展演变
  1958年在大办人民公社、大办工业的浪潮中,境内城区先后创办生产项目29个,安置从业人员1191名,创工业产值66.23万元,获利润95000多元,当年就回收区筹资金9万元,发给职工工资11052元,集体积累固定资产16000元。到1965年底,原海曙、镇明两区工业企业增加到36家,职工3859人,工业产值1338.80万元,8年增长19倍;实现利润159万元,8年增长15.70倍;固定资产176万元,8年增长100倍;缴纳税收118.38万元,发放工资总额113.60万元。
  1970年,原归口市各部门管理的工业企业重新由区管理,两区区委、区革命委员会采取“巩固、稳定、调整、发展”的方针,对“文化大革命”期间冲击较大的企业进行整顿巩固,对有发展的企业进行稳定提高,对有前途的企业争取纳入国家计划渠道。尤其是1974—1977年,冷冻机、电热烘箱、农机钢球、医疗器械、节育器械、合金铝等50多种产品列入部、省计划,氨纶毛线、尼龙手套、民用布鞋、绣花线、小麦棉纱、劳工手套等40多种产品列入省、市地方产品计划。至1977年底,有独立产品200多种,企业44家,职工7635人。工业产值达到6462万元,实现利润1047.74万元,缴纳税金901万元,一年发放工资总额348.88万元,职工人均收入456元。尤其是原海曙区注重发展基础工业、计划产品和独立产品,工业基础扎实,经济效益超过市属工业和其他区工业。当时全市工业发展中有这样一句评价:“全民看宁动(宁波动力机厂是当时全民工业企业中发展最快的企业),二轻看东风(二轻东风机床厂即后来的宁波塑料机械厂),四区看海曙(当时海曙区的产值、利润不仅四区中最高,并且超过了当时市机械局的水平)。”1978年5月,原两区区办工业又全部上调市各部门管理,共上交工厂企业40家,固定职工6300多人,独立产品230余种,计划产值8000多万元,资产2500多万元。区属工业企业全部上交市管后,区级工业经济又成空白,仅留下109个街道、居民生产组,1098万元产值、年利润242万元的小集体经济。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省、市委号召城区政府发展集体经济,以安置城区劳动就业,加强城市服务,促进社会安定,并在财政与物资上作必要扶助。区属工业又从零开始发展。1983年底,区属工业恢复到55家,职工增加到5271人,工业产值达到2746.42万元,5年增长1.50倍,实现利润达到436.24万元,5年增长1倍,上缴税收250万元,发放工资总额297.30万元,固定资产达到580万元,定额流动资金达到672万元。原海曙区采取服务行业、基础工业、日用品工业“三平等”方针,工业产值从1978年的358万元增加到1983年的1342万元,增长2.75倍。原镇明区日用品工业产值从741万元增加到1400万元,增长89.47%。
  1984年1月两区合并,新海曙区成立,西郊乡和段塘镇也划为区辖。1983年底,全区城乡有工业企业102家,职工人数10330人,工业产值5623万元,实现利润1088万元。“七五”、“八五”期间,以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调整经济和优化产品结构,全区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至1995年末,工业产值在400万元以上企业已经达到41家,产值4.40亿元,利润1845万元,分别占全区工业产值和利润的45.10%和43.70%。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国际市场,外向型经济粗具规模,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从1990年的1632万元上升到1995年的2.10亿元,增长11.60倍,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占工业销售收入的比例由1990年的8.90%上升到1995年的21.40%,增长12.50个百分点。“九五”期间,加大技改投入,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着力发展一批高技术、高效益、低污染的工业企业,扶持了太平鸟集团、京甬毛纺厂、德威正大等一批优势工业企业,初步形成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等行业为主体的工业格局。2000年,全区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5.95亿元,为1995年的2.80倍,工业外向度从1995年的21.40%上升到2000年的28.50%,提高了7.10个百分点。外贸自营出口值也由1995年的2452万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4800万美元,增长94.50%。2000年,全区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2.62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的48.90%,实现利润8355万元,占全区工业利润的80%。“十五”期间,加快招商引资,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全区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2004年底,市属工业企业实现属地管理,海曙区共接受规模以上原市属工业企业38家。接收的企业有隶属于富邦集团的宁波(中银)电池有限公司、宁波市新乐电器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隶属于电子集团的有宁波太阳能电源有限公司、宁波新容电气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隶属于维科集团的有宁波维科精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另有宁波博洋纺织有限公司、宁波众鑫印染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也归海曙区管理。其后,海曙区以发展商贸和服务业为主,宁波阿尔卑斯电子有限公司、宁波消防器材有限公司等分别迁往镇海、江北,宁波钢锯厂、宁波远东印务实业有限公司歇业,宁波东宇电子实业有限公司转为规模以下企业,原市属规模以上下放工业企业只有33家还在境内。2005年底,全区共有工业企业777家,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152家。全年完成工业产值87.90亿元,比2004年增长13.40%,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产值76亿元,比2004年增长18.30%。实现销售产值75亿元,比2004年增长17.90%,上缴利税总额6.50亿元。至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88.7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79.77亿元。工业产品生产销售率达到99.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77.38亿元。
  第二节 工业门类
  纺织服装
  1984年两区合并时,纺织服装业有良友服装厂、天封针织厂、县学内衣厂、苍水服装厂、劳保针织厂等21家集体企业,主要产品有内衣、女式服装等。职工1525人,固定资产原值189.78万元,工业产值729.37万元,利润总额111.99万元。至2008年,有宁波太平鸟集团有限公司、宁波狮丹努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博洋纺织有限公司、宁波维科精华床单有限公司、宁波东方宏业制衣有限公司等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23家,完成总产值52.90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8.90%,成为海曙区加工企业中最大行业。
  电器机械
  两区合并时,电器机械行业有霓虹电器厂、电器配件厂、机电实验厂等5家集体企业,主要产品有电器配件、机电等。有职工210人,固定资产原值43.60万元,工业产值168.20万元,利润总额24.17万元。至2008年,全区有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太阳能电源有限公司、宁波电机制造有限公司、宁波福特继电器有限公司、宁波富泰电气有限公司、宁波新乐电器有限公司等电器机械企业19家,完成工业产值101.30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36.20%。
  通用设备
  两区合并时,通用设备业有医疗设备厂、宁波衡器厂、天封仪表厂、东海冰箱厂等5家集体企业,主要产品有零部件、配件设备等。有职工424人,固定资产原值65.88万元,工业产值131.32万元,利润总额51.45万元。至2006年,全区有宁波恒威机械有限公司、宁波海曙富茂机械有限公司、宁波神乐电工合金有限公司、宁波开拓热处理有限公司等12家通用设备企业。
  电子与信息业
  20世纪90年代后,电子与信息产业兴起,区内有宁波新容电气有限公司、宁波GQY视讯股份有限公司等规模以上企业9家。
  金属加工
  两区合并时,金属加工业有宁波异型铜材厂、湖西五金厂、县学五金厂、江厦五金厂4家集体企业,主要产品有异型铜材、五金材料等。有职工423人,固定资产原值95.50万元,工业产值824.91万元,利润总额160.33万元。至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存1家海曙宏发塑料五金工具厂。
  印刷业
  两区合并时,印刷业有江厦印刷厂、海曙印刷纸盒厂、宁波晒图厂等5家集体企业,主营业务为纸制品及印刷等,有职工342人,固定资产原值49.20万元,工业产值194.97万元,利润总额35.22万元。至2006年,印刷企业有宁波市海曙白云快速印务有限公司、宁波雅宁印刷有限公司、宁波银行印刷厂等8家。
  化工橡胶玻璃制品
  两区合并时,化工橡胶玻璃制品业有玻璃仪器厂、橡胶制品厂、化纤配件厂、镇明树脂厂4家集体企业,主要产品有玻璃制品、橡胶制品、化工产品等。有职工121人,固定资产原值17.57万元,工业产值93.77万元,利润总额33.62万元。至2006年,区内已无此行业企业。
  轻工
  两区合并时,轻工业有宁波香料厂、化妆品厂、生活用品总厂、四明眼镜厂等7家集体企业,主要产品有眼镜、生活用品、香料、化妆品等。有职工761人,固定资产原值81.91万元,工业产值465.20万元,利润总额77.39万元。至2006年,全区有宁波市热力有限公司、宁波希拉里炊具有限公司、宁波腾龙拉链有限公司等22家轻工企业。
  第三节 都市型工业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区工业经济面临发展空间制约和产业结构调整双重压力,传统工业向都市型工业转变,迈出了都市型工业经济发展的步伐。
  工业产业转移
  因城市化推进,受拆迁改造和用地成本上升、发展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区内工业企业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工业企业外迁压力增大,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段塘街道、望春街道辖区内。据区经济普查统计,两个街道工业企业421家,占全区工业企业总数的77%。其中工业经济对段塘街道的支撑作用十分明显,工业总产值、从业人员、资产总计、主营业务收入、营业利润5项指标均处于全区首位。江厦街道、月湖街道、鼓楼街道等其他6个城区街道以服务业为主导,工业企业合计仅为82家,仅占全区工业企业总数的15%。
  工业总部经济发展
  区政府贯彻执行“退二进三”政策,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一些有污染、能耗大、效益差的第二产业逐渐从主城区退出,原有土地用于发展经济效益好、附加值高的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建立调整工业用地结构,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重点扶持生产基地在外或部分在外,研发、营销和财务结算在区的企业。一些重点工业企业抢占先机,加速发展,成长为跨区域经营的大企业、大集团,涌现出博洋、太平鸟、维科、狮丹努等一批重点企业集团,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这些企业面对有限发展空间的制约,积极转型升级,探索总部经济发展模式,研发和销售、结算中心留在海曙,而生产基地外迁,为工业总部经济发展提供了示范。
  都市工业业态形成
  加快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活动,促进区内企业与上海、长三角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全区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引进和培育了一批工业设计企业。全区拥有GQY视讯、舒能光电等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富泰电子等3家市级科技型企业,维科精华集团等3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狮丹努等5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如“新芝8号”LOFT创意园汇集10余家专业设计企业,太平鸟、维科、博洋等纺织服装类企业的设计能力和影响力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科创大厦等楼宇产业集聚优势凸显。全区逐步形成优势企业主导、设计机构密集、产业链条衔接良好的工业设计产业集聚区,助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GQY视讯股份有限公司被评为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太平鸟时尚女装公司、维科精华集团分别被评为宁波市创业创新综合示范企业和设计主导型工业示范企业,海曙区被评定为宁波市工业设计产业基地。
  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集中
  全区工业经济呈现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集中的发展趋势,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重点行业形成以纺织服装、电气机械、电子信息、通用设备等为主导的发展格局。重点企业主要有狮丹努集团公司、博洋纺织集团公司、太平鸟集团公司、GQY视讯公司等。重点产品主要有服装、家纺、羊绒制品、继电器、大屏幕显示器、数控机床等。
  第四节 管理机构
  “文化大革命”期间,镇明区和海曙区工业管理机构分别为两区工业生产指挥组。1978—1983年底(两区合并前),工业管理机构调整为两区工业办公室。1978年,镇明、海曙两区区属工业全部上交市各主管部门管理。其后,市各主管部门又将区属企业主管权交还区政府。1984年两区合并后,区计划经济委员会(简称“区计经委”)管理全区工业,区乡镇企业局管理乡镇企业,后又成立区工业局等机构共同管理工业。2002年成立区经济发展局,成为区工业经济的主管部门。
  海曙工业局
  1986年1月成立海曙工业局,其前身是区计经委领导的“海曙区工业总公司”。到1986年5月底,全局有经批准登记开业的工业企业78家,其中挂公司牌子的6家,分别为工业总公司、成材工业公司、城实业公司、化工工业公司、广告公司、康华医疗电子设备公司。有固定职工4570人,固定资产1029万元,净值723.17万元,流动资产904.85万元。至1985年底,有厂区面积56071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44808平方米,加上1985年新征土地63亩计41958平方米,共有厂区面积98029平方米。
  海曙区乡镇企业局
  1984年4月成立海曙区农业委员会,并挂农林水利局、乡镇企业局两块牌子。1984年底,乡镇企业局迁至西河街124号。1991年,乡镇企业局成立党委,单独建立集体事业局,全面负责乡镇企业,工商直属企业也划归乡镇企业局管理。1994年撤销区乡镇企业局,全区乡镇企业的管理职能划归区农业经济委员会,并负责管理原农业委员会直属企业。
  海曙区计划经济委员会
  1984年4月成立区计划经济委员会(简称“区计经委”),在大梁街57号区政府大院内办公。1986年2月,区工业局建立,区属城区工业企业划归工业局管理。1987年9月撤销区工业局,扩大区计经委职能,原工业局所属工业企业均归属区计经委领导,同时区计经委迁至握兰巷2号办公。扩大职能后的区计经委是区政府对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事业进行综合管理的职能部门,管理区属城区工业企业,对外接受市计委、经委、外经贸委、财办、体改办和其他有关专业局的业务指导,并行使相应职能。1990年8月,城区工业企业从区计经委划出,建立区工业局。区计经委是区政府经济工作的综合部门,其主要职责是:编制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掌握工业生产、商业销售等动态,检查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协调各经济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做好调节、综合平衡工作;研究经济体制改革,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加强纵横向联系;管理全区基本建设和工业企业挖潜、革新、改造,研究及确定新技术推广项目、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质量工作;负责能源管理;做好分管干部的考核、调配和任免;对归口局(办)负责指导等。
  海曙区经济发展局
  2002年,海曙区经济发展局(简称“区经发局”)成立,在宝善路57号办公,2005年迁至中山西路298号海光大厦办公。区经发局涉及工业经济工作的职责主要包括:研究制定和实施全区工农业经济发展战略,拟订有关促进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意见,研究分析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和改革措施对全区工业经济的影响,提出促进区工业经济发展对策措施;负责全区工业经济的监察、预测和分析,研究分析工业经济发展趋势及运行情况,并针对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及时向区政府提出建议;负责全区工业企业扶优扶强工作、技术进步工作,组织制定企业技术进步的政策措施,负责技改项目立项备案、审核上报引进设备的技改项目;指导全区工业企业管理,制定有关加强企业管理的政策意见并组织实施,负责申报工业企业划分类型等级工作,指导、帮助、督促工业企业扭亏增盈;负责全区工业行业管理的指导、协调,组织拟订行业政策和行业内部结构调整意见,组织开展行业调研、市场预测、综合分析及国内外技术经济信息的发布工作,联系指导各行业协会;负责开展工业品市场培育和建设、全区工业产业产品营销的预测和分析,开拓国内外市场,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工业产品的展览(展销)活动,参与区域经济协调工作。
  第五节 企业选介
  宁波博洋纺织有限公司
  成立于1994年(前身宁波永丰布厂,1958年创办),位于启文路157弄6号。20世纪80年代前从事织布行业,80年代中期开始外贸加工,90年代兼并宁波服装总公司、宁波第一服装厂、宁波第四服装厂、宁波达俊制衣有限公司、宁波华丰色织厂、宁波丝绸服装厂、宁波高碳石墨厂等10余家中型国有集体企业,成立宁波博洋纺织有限公司。1994年重新整合各分公司进行企业股份制改造,尝试自主品牌经营之路,率先提出“家纺”概念,以家纺和服饰为主经营产业,以多品牌为核心,涉足投资、进出口贸易、加工实业等。“博洋”品牌为省著名商标、省知名商号、中国名牌产品。“唐狮”休闲服是国内休闲类服饰销量最大的一线品牌之一。集团所属另有走时尚路线的服饰“艾夫斯”、时尚女装“德·玛纳”、高端女装品牌“331ayer”、少女装品牌“华尔思丹”、时尚休闲鞋“涉趣”以及家纺板块“棉朵”、“喜布诺”、“艾维”等数十个品牌。博洋集团建立了融信息技术、品牌运营于一体的现代化营销大通道,国内拥有1000余家专卖店、2000多个销售网点。2008年,博洋集团国内品牌销售额达36亿元,实现利润9000万元,外贸出口1亿元,位列“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第492位,市工业纳税50强企业。
  宁波狮丹努集团有限公司
  原名宁波东方宏业制衣有限公司,创建于1994年5月,地址段塘启运路281号。主要产品为服装和面料,2005年,工业产值达到4.10亿元,纳税总额2340万元,有员工2600余人。公司为股份制集团型企业,享有进出口权,下属是宁波狮丹努服饰有限公司、宁波狮丹努进出口有限公司、宁波东方宏业进出口有限公司、宁波东方宏业针织有限公司、宁波海曙克鲁斯服饰制衣厂、鄞州宏业针织漂染有限公司、宁波鸿发织造有限公司7个独立法人单位。公司已成为融织造、染色、制衣、国际贸易为一体的集团型针织服装企业,赢得世界著名品牌ADIDAS、REEBOK、ZARA、H&M、S.OLIVE、LINDEX、C&A、CELIO、SEARS、ASICS、CAMPUS、UMBRO、OTTO、TCM、REITMANS等授权定点生产。2005年正式更名为“宁波狮丹努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7.56亿元,被评为市工业纳税50强企业。
  宁波太平鸟集团
  建于1989年,地址环城西路南段856号。以服装生产起步,1995年创立“太平鸟”品牌。集团成为以投资、控股、拓展为龙头,以时尚产业为目标,以“太平鸟”品牌为旗帜,以时尚休闲服饰为主体,以实业为基础的多元化发展、专业化经营的现代企业集团。集团核心企业为投资、控股中心——宁波太平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成员企业及机构有:宁波太平鸟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太平鸟时尚女装有限公司、宁波贝斯堡服饰有限公司、宁波太平鸟职业服饰有限公司、宁波太平鸟进出口有限公司、宁波太平鸟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宁波盛邦服装制造有限公司、宁波盛邦进出口有限公司、宁波中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宁波城南二手车交易市场有限公司、宁波同和医院、宁波大江印务有限公司、宜昌太平鸟集团有限公司、宜昌太平鸟服饰有限公司、宜昌太平鸟进出口有限公司。集团总资产8.60亿元,净资产3.20亿元,员工2700名左右,其中生产工人1600人左右,管理、业务、营销、行政服务人员1100人左右。集团从1996年始,列全国服装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双百强”单位,2000年起进入市百家重点企业、市百强企业、省百强私营企业、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之列。2001年6月,太平鸟被评为首届中国名牌(有效期3年),2002年,太平鸟休闲服被评为“全国最受欢迎的休闲服品牌”(第三:位)。2003年,太平鸟产品获国家免检产品认定。2004年,太平鸟再次被评为“中国名牌”。2008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32.60亿元。
  宁波京甬毛纺有限公司
  始创于1990年,总部和生产基地坐落在姚丰工业区,占地面积4.20万平方米,厂房2.50万平方米,是一家从羊绒选购、分梳、染色、纺纱、设计、纺织到成衣整理的工贸一体型企业集团。公司全套引进英国、意大利先进设备,选用优质材料,年产羊绒纱、丝绒纱、羊毛绒及其他混纺纱线600吨,各种品牌款式羊绒衫50万件。产品主要销往美国、欧洲和中国香港。公司年产值3亿元。各项经济指标跨入全国毛纺行业先进行列,被评为市三星级企业、省外汇业务样板企业、海关信得过企业、省最优经济效益企业等。公司董事长李玉祥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完成工业产值1亿元,销售产值1亿元,实现利润319.20万元。2007年股份转让。
  维科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以纺织为主业,贸易、房地产、能源、投资综合发展的高效率、国际化产业集团。集团总资产45亿元,销售收入60亿元,出口创汇4.60亿美元。1998年,宁波纺织控股(集团)公司的几十家企业经过资产集中、经营统一、产业整合的企业重组,创立宁波维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成为一家经营群体和骨干职工控股、国有和社会法人参股的股权多元化现代企业集团。2004年5月,为实现制度创新,集团更名为“维科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集团实现工业总产值18.82亿元,营业收入98.48亿元(含房地产、进出口等),资产规模72.78亿元,纳税总额2.12亿元,连续6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以69.71亿元品牌价值继续荣膺中国品牌100强,入选“2007—2008年度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2008年市工业纳税50强企业。
  宁波福特继电器有限公司
  成立于1986年,前身为宁波继电器厂,位于启文路125弄11号,1990年正式更名为“宁波福特继电器有限公司”。有面积25000平方米厂房,引进30多条生产线,继电器年产量超过6000万只,固定资产超过6000万元,年销售额超过1.20亿元。员工105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工程师、技术员160余人,是中国最大的继电器开发、生产基地之一。公司主要研制和生产近百种各类继电器,应用于通信、汽车、自动控制、家用电器等领域,出口比例占70%以上。2005年完成工业产值1.20亿元,销售产值1.18亿元,实现利润467.70万元。2006年被科技部评为国家重点新技术企业,被省知识产权局授予“省专利示范企业”称号。2008年,“福特”牌继电器被评为省名牌产品,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7亿元,上缴利税980万元。
  宁波新乐电器有限公司
  前身为宁波洗衣机总厂,成立于1980年,地址鄞奉路661号。是首批获得国家生产许可证和自营出口权的企业,主要产品为“新乐”牌洗衣机。拥有总资产10亿元、25万平方米生产场地、1252名员工和215名专业技术人员。洗衣机年生产能力达300万台,共开发20个系列200多个型号的产品,各类中、高档机型,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销售服务网点遍布除台湾和西藏之外的全国各地,并远销到东欧、南美、西亚、中东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浙江家电制造基地的主力军。公司建立的质量体系在1999年通过德国莱茵技术有限公司ISO9001∶1994认证,2002年再次通过ISO9001∶2000认证。所有产品均通过国家CCC认证,部分产品通过CE、CB、SASO等各种国际认证。2002年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并多次获得“浙江省名牌产品”和“浙江省著名商标”称号。2003年4月在行业中首批通过国家“5A”产品认定,2004年“新乐”牌洗衣机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2008年完成工业产值6.27亿元,销售产值6.2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7.70%和21.40%。
  恒威机械有限公司
  创建于1994年,地址前锋路7号,是一家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的专业公司。产品有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注塑机、数控线切割机和数控电脉冲五大系列。企业总资产5亿元,
  有员工500多人,其中科技人员占30%,年产值3亿元。公司奉行“以人为本,铭求质量,科技兴厂,百年恒威”的经营宗旨,为员工提供大量学习培训的机会,同时公司竞争力也得到极大提高。研制的产品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奖和重点新产品项目,部分性能填补了国内空白。2005年完成工业产值1.10亿元,销售产值1亿元,实现利润209.30万元。其后还推出了“恒威”牌加工中心、数控铣床、快走丝线切割、中走丝线切割、数显电火花、数控电火花机床、注塑机等产品。
  宁波希拉里炊具有限公司
  宁波希拉里炊具有限公司系中外合资企业,位于启运路218号,占地面积65000平方米,总投资1200万美元。公司专业生产真空不粘铝压铸炊具,采用世界一流的真空压铸设备及不粘喷涂生产线,是美国杜邦公司授权特许制造商。公司员工500人,年产600万只真空压铸系列炊具,是集开发、生产、贸易于一体的炊具企业。2008年实现工业产值2.15亿元,销售产值2.1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70%和10.20%。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