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传统集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22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传统集市
分类号: F719.7
页数: 5
页码: 493-497
摘要: 这篇文章讲述了宁波海曙地区集市的发展历史和变迁。集市作为商品交易的场所,早在唐代就有发展,宋代时已经有多家集市。明清时期集市不断增加,交易时间也缩短。民国时期,宁波有多个小菜场和专业市场。解放后,建设了更多的专业市场和农贸市场。现今,海曙地区的集市向大型、正规、专业、室内发展。
关键词: 集市 变迁 市场

内容

集市为商品交易之场所,境地唐时就已发展,宋时城内已有多家。元至明前期,集市与宋时格局相似。明中期增设城门外集市。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集市又有新的发展。至民国24年(1935),菜场从传统集市中分离,境内有小菜场6家。解放前夕,城内有南门三市、西郊航船埠头集市,另有专业集市和代理行。解放后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帮助下,建成专业市场和旧货交易市场。1956年又开放水产、蔬菜、禽蛋、薪炭等自由市场。“文化大革命”时,集市有所萎缩。改革开放后传统集市恢复生机,新的市场不断涌现,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数量大增。20世纪90年代,集市向大型化、正规化、专业化、室内化发展。
  第一节 形成和变迁
  三江口出土各类文物表明,境内集市,最迟始于汉晋,盛于宋。其时三江口江厦海运码头日益繁荣,且于县署前(在县治前东牌坊、西牌坊)、中(县东按察分司前)、后(县治后魏家巷、北至干溪头)形成大市。东、南、西城门外有草市(其中最兴旺集市在大市)。元至明前期,集市保持宋代形成的格局。明朝中期,因商业发展而集市增加,集市交易间隔时间缩短,西门外集市逢八(农历初八、十八、廿八,下同)举行,南门外集市逢七举行,东渡门外集市逢九举行,灵桥门外集市逢四举行。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至清雍正元年(1723),城内西郭八市、东津四九市为定期集市,又增设大庙前、三角地头、贯桥等集市。光绪三年(1877),有县前市、家井巷口市(今大来街北段,与药行街相接)、灵桥门内市、紫薇街市(湖桥头)、仓桥头市、鼓楼前市、西门内市(虹桥头)、南乡的南郭三市(长春门外)、西乡的西郭八市(望京门外,后改置至南郭)、东津四九市、望春桥口11个集市。民国24年(1935),境地建成区立第一小菜场(县治东南一区小梁街、小校场)、第二小菜场(县治二区小校场,今法院巷菜场)、灵桥门第三小菜场(县治东南一区里濠河,今宁波报业集团大厦址,俗称“大世界菜场”)、西门第四小菜场(县治二区西门,今中山西路与望京路相交处东侧)、提署前第七小菜场(县治南一区提署前,今广济街市老年大学址)、西郊路小菜场(县治西西郊路航船埠头,今西郊路与文化路相交处西侧)6个小菜场。解放前夕,除小菜场外,增建棋杆巷棉纱市场、半边街鱼市场(今江厦公园北端址)2个专业市场,并有蔬菜、水果、柴炭、牛、猪、羊、禽蛋等代理行。1951年,境地有粮食、花纱布、薪炭、油脂、牲畜5个专业市场及1个旧货市场。次年,法院巷、西门口、贵神庙(西河街南端)、西郊、和义路、灵桥、小梁街、开中、仓桥、悦来、外濠河、甬水桥处等相继建成12个菜市场。1953年6月,甬水桥形成牛市场。1956年3月,商业部门接管专业市场,开放水产、蔬菜、禽蛋、薪炭等自由市场。1961年组建三市、灵桥、仓桥头、西门口、法院巷5个集市(分成日市、定期市和二者兼有三种)。“文化大革命”期间,除三市外,集市都在各菜场附近。1977年有“沿街为市,以路为集,露天交易”的三市、灵桥、仓桥头、西门口、法院巷、贵神庙、咸塘街7个集市,此后又增设滨江路(今江厦公园北端)、开明街、游河巷、苍水街、文化路等市场。1986年10月,以批发工业品、小商品为主的望湖桥市场开业,占地面积8713平方米,属棚屋建筑,可设摊位1050个。1988年9月,右营巷天然舞台拆除,建成开明农贸市场,占地938平方米,可设摊位165个。1990年5月,全区有市场28个,其中专业市场11个,余者为农贸市场,总面积50770平方米,摊位6349个。1992年,逐步引导马路市场进室交易,提高市场档次。1994年,大型室内市场“高塘农贸市场”开业,嗣后又相继建成21家规模大、设施全、管理规范、环境整洁的专业市场。2002年6月,农贸市场统一更名为“菜场”。至2008年,区内市场达50个,其中星级市场14个,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市场有10个。
  第二节 集市简介
  灵桥市场
  位于灵桥西堍南侧濠河街,东为奉化江,水陆交通便利,为老市区主要农副产品市场。唐时建东津浮桥后就有店铺,宋时店铺渐多。明朝中期,灵桥门外集市逢四交易。清光绪三年(1877),是城内10个集市之一。民国20年(1931),灵桥门为第三小菜场(俗称“大世界菜场”),耗资40500元,建成上下两层,属当时设施最好、规模最大的菜场,上层可设摊224个,下层可设摊265个。解放后仍为主要市场,1956年改为国营菜场。菜场后面濠河街(濠河头),历来为农副产品集市,沿路为集,街小人挤,占地1600平方米,分为海水产、淡水产、肉禽蛋、熟食、蔬菜、豆制品6大类,该市场以产品新鲜、品种丰富著称。1984年6月,移交给海曙区工商局管理。1990年,投资20万元整修场地,新建棚顶屋面积975平方米,有固定摊位120个,年成交额5900万元。1994年,区市场建设公司第一期工程投入1.20亿元资金,在大沙泥街东北侧新建灵桥农贸市场(大世界农贸市场),面积26500万平方米,设有摊位588个,1996年12月开业。灵桥市场旧址被宁波文化中心征用,后转让给宁波报业集团。2003年12月,市场又因故搬迁到大沙泥街,由恒江房产公司投资建造,面积为15679平方米,设有738个摊位,称“新大世界农贸市场”。
  南门三市
  位于城南(旧长春门),明嘉靖年间(1522—1566)设市,每月三市,夏历逢八为市,故名,延续400余年。解放前,三市一带有商店120余家,以交易竹器为主,禽畜次之。解放后,集市交易改为公历每月逢3、8日。1966年6月前,为土产、种子、秧苗、幼禽畜等农贸产品主要集散地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衰落,1979年后逐步恢复,但仍沿路设摊,露天交易,无专用场地。1984年起,分两处新建三市市场。在铁路南站南侧的划船场附近,投资67万元建成1830平方米,设有480个摊位的秧苗、种子、幼禽、幼畜、旧货综合交易市场,年成交额2673万元。1990年,场地扩至2150平方米,棚顶房770平方米,室内780平方米,共有摊位770个。另一处设在南郊周江岸,投资200万元,建成以竹木交易为主的山货市场。1990年,场地面积14652平方米,棚顶房770平方米,室内2424平方米,有固定摊位129个、临时摊位35个,市场内有配套设施和管理人员,年成交额1000万元以上,后因城市建设所需,西郊乡(望春街道)徐家漕村投资150万元新建,占地4400平方米,设125个摊位。2000年8月,又搬迁至望童路220号。2004年,因建关爱小区所需,徐家漕村再次投入200万元重建,占地约6000平方米,同年8月搬迁至望童路1150号现址。
  江厦街市场
  位于“三江口”灵桥西堍、新江桥南堍,长400余米。唐宋时就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每当渔汛季节,来自舟山渔场的渔船桅杆林立,停在半边街一侧的奉化江上。街上客商人头涌动,热闹非凡,是浙东著名的鱼市场。街之北端码头,来自日本、朝鲜、爪哇、越南、泰国等地的商船穿梭往来,每年有500多艘商船在此交易货物。这条街上聚集162家商行,交易商品门类齐全,有南北货、糖果、鲜咸货、杂粮、绸布、麻袋、杂货、柴煤、电料、瓷器等货物,还有油行、伞行、蔬菜行等商号。街之中段是钱行街,由于商市兴旺,带动金融业繁荣,依托江厦码头发达的贸易,成为钱庄业最集中之地,钱市交易中心设在滨江侯庙内。民国15年(1926)新建钱业会馆于战船街。至20年(1931),宁波有大同行等(业务规模较大的一类钱庄)70家,其中67家设在江厦,此外还有90家现兑钱庄(专门从事货币兑换的钱庄)。一时江厦成为金融业的大本营,资金划拨、银钱出纳高度集中,为当时浙东有名的金融市场。此后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江厦街屡遭战祸,几成废墟。解放后虽重建江厦街,但已无昔日之繁荣。1978年12月,滨江水产市场在江厦街建立露天市场。1982年,建成拥有127个固定摊位的棚顶屋,市场面积达1500平方米,专营鲜干水产品,后因城市建设需要搬至江左街、南站东路。1987年,江厦街东侧沿江建成闹中处静、供人休闲歇息的江厦公园。街之西侧仍有浦东发展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邮政储蓄、百年老店冯存仁药店、红光家私城、邮电大楼等单位。
  望湖桥市场
  位于长春路东端,距火车南站、汽车南站仅300米。1985年7月,填平通向月湖的河道,建成简易棚顶市场。1986年10月开业。1990年,投资150万元,改建成占地面积8713平方米、有沿街铺面房57间(长约315米)的市场。市场东部经营农副产品(1997年迁至三支街),西部为小商品交易区,1993年改建成梯层式市场。1994年建二期工程,投资2700万元,建成13400平方米的大型室内市场,内部设自动扶梯、闭路电视监控、自动喷淋消防系统等设施。场内设4个交易区,1100只摊位,经营服装、百货、鞋类、塑料制品及五金等3000余种商品。市场在全市知名度甚高,辐射力波及整个浙东乃至全省。1987年以来,连续被省、市评为文明市场。1991年被评为全国计量先进单位、1993—1995年度全国文明市场。1998年定为宁波市重点商品市场、被省工商局评为星级文明市场。至1997年,市场成交额达10亿多元。
  法院巷市场
  位于市中心的法院巷1~25号,系民国24年(1935)城区开设的9个小菜场之一,因排名第二,又称“小校场第二菜场”(县治西二区小校场)。市场内交易蔬菜、肉、禽、蛋、水产等农副产品,沿路设摊,露天交易。1962年由市政府出资5万元,在原址改建成面积1250平方米、摊位106只、年成交额402万元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2001年旧城改造,银亿房产公司投资建成中心农贸市场,法院巷市场注销。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