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21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分类号: F321
页数: 1
页码: 4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海曙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演变历程。
关键词: 海曙区 农村经济 体制改革

内容

据郊区人民政府资料载,土地改革前夏禹、西成、泗港三乡(西郊乡前身),少数地主占耕地的20.06%,多数贫雇农占耕地的2.48%。1950年实行土地改革,上述三乡没收(征收)162户地主土地2800亩,土地重新分配后,地主占耕地的2.9%,贫雇农占耕地的31%。“土地还家”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1952年开始实行互助合作,遵循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发展生产,走共同富裕道路”。1953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1956年转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社),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力。
  1958年大办人民公社,强调“一大二公”(公社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搞“一平二调”(平均主义、无偿调拨),刮“共产风”,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1966年“文化大革命”并队升级,打乱了生产关系,极大影响农业生产发展。
  1980年,郊区农村实行土地承包期限15年的家庭联产承包。1986年适度扩大土地经营规模,鼓励种田能手承包土地,郊区承包30亩以上土地的有20多户,个别有承包100亩以上的。2000年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期限30年),以后又实行土地有序流转。联产承包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2001年,段塘镇粮丰村和西郊乡震丰村进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2005年,全区农村完成股份制合作改革。至2006年有股民12767人,股份总数8.50亿元,量化总资产11亿元。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转为居民,农业经济逐渐淡出。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