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19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经济
分类号: U412.37
页数: 3
页码: 431-4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海曙区望春街道的经济情况。
关键词: 海曙区 望春街道 经济

内容

望春街道前身为西郊乡,居民世代以农业为主,后随城市化逐渐融入城市,第二、三产业随即兴起。
  1950年下半年至1951年上半年完成土地改革,之后,党和政府号召农民按自愿互利原则建立互助组,初为临时互助组,或帮工组、靠背组,后为常年互助组。1953年,西成乡一村(甬丰村)仇全根互助组成功试办耕地、耕牛、农具等生产资料统一经营,产权不变,劳动力记工分,年终按一定比例分红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初级社”)。翌年,市有关领导部门总结推广,郊区掀起办社热潮。外籍和本地渔民联手组办西郊和南郊渔业合作社(简称“西渔”、“南渔”)。1956年春,西成村率先创办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为集体所有,取消土地分红,实行按劳分配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简称“高级社”),各村建立不久的初级社随即仓促升为高级社,一般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社,自然村为生产队或组,统一建账,分别核算。自此,兴修水利,积肥造肥,实行密植,推广良种和抽水机、脱粒机等农业机械,农业生产力提高,连年丰收。1958年9月掀起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取消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建立公共食堂吃大锅饭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原有高级社及两个渔业合作社并入甬江人民公社(为其下属大队)。公社化运动曾一度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1961~1963年期间,姚江大闸、屠家沿和金仙庙翻水站、北郊路水利机械排灌站等相继建成,抗旱排涝能力提高,随之改单季稻为双季稻、间作稻为连作稻,推广“矮脚南特”、“农垦58”等优良品种。1970年,粮食单产突破550千克,西成、震丰时为高产大队。70年代“农业学大寨”以来,平整土地,移坟造田,至1980年共平整土地4000余亩,倡导科学种田,建立公社设农科站,大队、生产队配农技员的“三级农科网”,推行高产良种、稀播和保温育秧、小苗带土移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农技,农业生产力增强,1979年粮食亩产达698千克,连年位居郊区榜首。贯彻农业生产“以粮为纲”方针,按计划种植粮食、油料作物,兼种席草(蔺草)、茭白(西郊茭白享有盛名)等经济作物。发展渔牧业生产,西渔、南渔渔工副结合,以工养渔,以副促渔。西渔创办西郊金属轧铸厂,南渔创办南郊熔炼厂,购置机帆船3对(西渔2对、南渔1对),开拓海洋捕捞、河蚌育珠、水貂养殖等渔业生产。至1979年,西渔人均收入440元,南渔人均收入900元,集体积累上百万元(60年代捕捞量近1500担,产值约10万元,渔民人均收入120元)。生猪饲养实行计划定购、任务到户。1962年响应“大办工业”号召,先后开办农机厂、建筑队、水泥预制场、标牌厂、草席厂(1966年又划入市手工业系统的宁波软席社,后更名为“甬江软席厂”)、畜牧场等社队企业。1971年,新星、胜丰、联丰等大队相继建起农机修配厂,不久终因设备、原料、技术、资金紧缺,加之“文化大革命”冲击,社队企业普遍举步维艰。1976年有企业32家,产值234万元,利润25.60万元。1977年产值降至114.90万元,利润10万元,不少企业濒临倒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西郊经济快速发展。1982—2001年期间,完成二轮土地承包工作。1984年撤社(公社)建乡后,行政村建立经济合作社,实行农民家庭承包和集体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为承包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区、乡、村加大农业投入,至1992年累计敷设水泥防渗渠道34924米,筑机耕路40千米,建机耕路桥17座,购置不同型号中小型拖拉机92台,机耕、机灌、机收面积均达100%。推广早稻嘉育23、浙709、晚粳秀水系列、甬粳系列等高产优质水稻良种,普及率达90%以上。推广育秧盘育秧、小苗抛秧、化学除草、病虫综合防治、大麦油菜免耕栽培等先进技术。1990年贯彻郊区农业“服务城市,富裕农村,活跃市场,方便生活”方针,调整农业结构,在完成粮食定购任务前提下,开拓市场适销对路、效益较好的蔬菜、瓜果、席草(徐家漕、望春桥、姚丰等村发挥种植席草传统经验率先种植)等经济作物生产,至1995年,全乡席草(蔺草)、蔬菜、瓜果、花木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4911亩,其中蔺草种植面积为1685亩,占耕地面积的57%。全乡生猪出栏量由1984年的6703头上升到1994年的23905头,其中新星、胜丰、甬丰、双杨等行政村涌现一批饲养猪、奶牛、家禽专业户,畜牧收入已占农业总收入的60%以上。渔业生产进一步发展,西渔、南渔有内河机动渔船5艘、内河非机动渔船57艘、外海机帆船3对,形成养殖(淡水)、捕捞(内河、外海)和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兼具、渔工商综合经营的经济实体。国家政策扶持,整顿社队企业,建立承包和奖励机制,企业呈现欣欣向荣景象。至1999年,全乡65%以上劳动力被乡镇企业吸纳,90%以上的社会总产值为乡镇企业所创。20世纪90年代末,通过资产评估,债权债务清理,企业转制(产权转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戴“集体”帽子的挂靠企业实行脱钩。
  2002年4月撤乡建街道后,建设征地增多,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由1986年的13002亩锐减至2008年的1076亩,种植业基本不复存在。2006年实行城市化管理,辖区禁养畜禽,专业户全部外迁或停养。城市扩展,内河污染,淡水渔业逐步萎缩消失,外海捕捞机帆船改为外包(租赁)经营。2001—2004年各村先后撤销经济合作社,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体企业转制,股份制经济、民营(个体、私营)经济成为街道经济主体。顺应撤村建居和农村城市化形势,扩大经济规模,2002—2008年共引进企业1060家,注册资金203709万元。
  其中有国内最大线切割机床制造商富茂机械有限公司,“全国民营500强”之一的荣安集团有限公司,集科研、工业、房产、通信、贸易、教育于一体的旭友交通电器有限公司,以及大港铝塑公司、华恒建设公司等。创建以环城西路为横线、中山西路为轴线的商贸“十字长廊”,发展服务业。围绕“城市西部商贸商务副中心”的功能定位,实施“中提升”战略,建设阳光世界大酒店、金都国际商务楼、真汉子大厦、联丰综合商务楼、双杨综合楼、前丰综合楼等一批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特色楼宇。2008年,辖区共有民营和股份制等多种经济成分企业1500余家,上缴国税11289万元、地税7617万元。村级经济可用资金收入15561万元(2002年512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3947元(2002年7100元)。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