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月湖街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13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月湖街道
分类号: U412.37
页数: 17
页码: 343-3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海曙区月湖街道是宁波城区中心区域,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观,聚集了许多世代簪缨之家、文人墨客和官宦巨贾,形成了独具浙东特色的月湖文化。
关键词: 宁波市 海曙区 月湖街道

内容

月湖街道地处月湖周边,是宁波城区景致最为优美的中心区域。月湖周边聚集了甬城世代簪缨之家,文人墨客,官宦巨贾,依湖而居,或大兴土木,或激扬文字,形成了独具浙东特色的月湖文化。为宁波市民向往的宜居之地。
  第一节 概况
  月湖街道位于区境中心,东起解放南路与江厦街道接壤,南临灵桥路三市口,西至长春路护城河与南门街道隔河相望,北依中山西路与鼓楼街道隔路为邻。办事处驻镇明路108号第5~7楼层。
  月湖街道因“二分烟水空蒙,三月风光媚妩”的月湖而得名,历来为鄞县管辖,直至宁波解放。月湖周边历史遗存遍地,天一阁、秦氏支祠、烟屿楼、大方岳第、银台第、范宅、林宅、居士林、关帝庙、贺秘监祠、高丽使馆等古代建筑,环湖而建。北宋名臣王安石、南宋宰相史浩、宋代学者杨简、明末清初史学家万斯同、蒋介石同父异母兄长蒋介卿、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翁文灏、国民政府江苏省财政厅厅长(后为财政部次长)张寿镛、国民政府宁波市市长罗惠侨、早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刘先文、中国著名原子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戴传曾等依湖而居。
  解放后,宁波城区从鄞县析出置市,下设海曙、镇明、江东、江北4个区人民政府,月湖属镇明区。1956年2月撤区改设10个街道办事处(俗称“小街办”),湖西、县学两街道办事处(月湖街道前身)产生。1958年9月,市设海曙、镇明两个街道办事处(俗称“大街办”),湖西、县学隶属镇明街道办事处。1960年6月,海曙、镇明两个街道办事处并为海曙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湖西、县学分别称湖西分社、县学分社。1970年1月,镇明区人民政府改称“镇明区革命委员会”(简称“革委会”),7月,湖西、县学两分社改称“湖西革委会”和“县学革委会”。“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年7月复称“湖西街道办事处”和“县学街道办事处”。1980年10月重置海曙、镇明两区人民政府,湖西街道办事处、县学街道办事处仍属镇明区。1984年,海曙、镇明两区并建海曙区,湖西、县学两街道办事处归属海曙区。1992年10月,湖西、县学两街道办事处和仓桥街道部分地段合并而名“月湖街道办事处”(简称“街道”)。至2008年,有常住居民16294户、30313人,暂住人口855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88‰,计划生育率99.49%,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为17233人。常住居民以汉族为主,占99.9%。另有回族、土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91人。
  第二节 经济
  解放不久,境内成立宁波市第一个居民自治组织梅园居民委员会(简称“居委会”)。因为当时居民群众生活艰难和居委会办公经费匮乏,居委会组织居民群众创办消费合作社,将当地稻米运到三北(今属慈溪市)换取大豆到市场出售。创办毛麻社、织袜小组等手工作坊,以生产自救方法解决困难群众生活,增加居委会办公经费。之后,个体手工业者和小商小贩随之出现,失业人员得到安置。随着就业单位和人员的增加,居委会成立生产服务站加强管理。20世纪70年代,街道配置少量专职人员成立劳动服务站,具体负责街(居)企业管理工作,加工修理为主的手工作坊得到发展,有的成为粗具规模的工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街道书记、主任直接抓,街道干部分头抓,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广开门路,采取集中经营与分散生产相结合、群众自筹资金与企业集资相结合、土洋结合、前店与后坊相结合等方法,兴办多种行业、规模不一的各类经济实体。1983年1月根据镇明区政府宁镇政〔1982〕39号文件精神,湖西、县学两街道较大的五金、服装、塑料、晒图、橡胶等13家工厂与区工业公司联营,每年按规定基数以一定比例利润分成返回,直至1990年。1992年,湖西、县学两街道有商业网点15家,饮食服务6家,招待所6家,幼托3家,五金、橡胶、针织服装、塑料等工厂13家,从业人员420人,工业场地7300平方米,商业、服务业用房5100平方米。1992年10月湖西、县学两街道并建月湖街道后,街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动居委会干部献计献策,多渠道多方式发展个体经济、外来企业、自办实业和挂靠企业,完善管理制度和适需奖励政策,取得明显成效。1993年,营业额、利润分别为1200万元、300万元。1994年新增大小企业182家,营业额、利润分别为2500万元、650万元。1995年,营业额、利润分别为3.148亿元、1271.62万元。1996年,营业额、利润分别为3.2亿元、1460万元。
  1997年,区政府实施街道经济指标考核及财政体制分成制。为此,街道贯彻稳中求进方针,实施“亿元工程”。是年三支街农贸市场投入运行,成为街道经济新增长点,全年营业额、利润分别为42769.90万元、1043.28万元。1998年,营业额、利润分别为46558.10万元、1158.80万元。1999年,营业额、利润分别为47392.96万元、1278.25万元。2000年5月,区政府下达文件规定居委会不再建办经济实体,资产、房屋、经营地委托街道工贸实业公司代管,负责经营运行。是年营业额、利润分别为53972万元、1360万元。2001—2003年期间,街道相继出台“企业引进指标分解及奖励规定”、“街道领导及科室引企考核奖罚制度”、“党工委成员引企指标制度”、“工贸公司目标考核办法”等奖罚制度,引企工作取得明显成果。2001年引进企业139家,注册资金计9114万元。2002年引进企业200家,注册资金计9432万元。2003年引进企业292家,注册资金计23884万元。改善招商引资软硬环境,实施“121建设”,即1个经济服务中心、2个联谊会(招商企业联谊会、楼宇企业联谊会)、1支招商引资队伍,为引进企业提供一条龙全程服务,使企业引得进,留得住。2003年提出发展楼宇经济新模式,以“仓基大厦”为标杆,半年内引进新办楼宇企业18家。其中注册资金50万元以上10家,注册资金计4298万元,成为街道经济增长新亮点。2004年确定“抓大引大”和“走出去”招商战略,引进注册资金6563万元的新金星宾馆、3000万元的中普工贸有限公司、1000万元的百盛置业有限公司,投资额10000万元的浙商银行宁波分行等大企业,实现年营业额107646万元,利润5275万元,返回税收1621.67万元。2005年以“引进、拓展”为经济发展方针,引进企业184家。其中注册资金50万元以上企业79家,注册资金计16800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410万元。完成入库税收(按市、区财政体制改革后新统计口径)9667万元。税收返回1337万元,同比增长42.85%。2006年继续引进企业233家,注册资金计2.52亿元、美金30万元。其中注册资金50万元以上企业70家,总注册资金21400万元、美金30万元,实现税收11632万元。2007年引进企业271家,注册资金计3.42亿元,同比增长35.30%。其中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企业26家,注册资金计2.42亿元。2008年引进企业161家,注册资金计30968万元。其中引进大市外资金5340万元,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企业20家,注册资金计24418万元,占总注册资金78.85%。是年11月,完成税收15756万元,同比增长20%。其中完成国税6155万元和地税9601万元。街道于2005年国务院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中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
  第三节 街区管理
  街道于1992年成立城市管理科,2000年9月更名“城建管理科”。1998年成立受区城建局和街道双重领导的城建监察中队,2002年9月更名“海曙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月湖中队”(简称“城管中队”),实施街区管理。
  市容
  重视改善辖区市容市貌,强化秩序管理。城管监察中队按照“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突出重点,注意实效”工作方针,深入社区、沿街商家,宣传市容管理法规、工作制度,检查执行情况,督察、纠正违规行为,贯彻落实门前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三包”,签订“三包”责任书1194份,街面卫生、绿化、秩序面貌改变。2002年以迎凤社区为试点,整治乱搭建、乱设摊、乱堆放、乱吊挂、乱张贴、乱涂写“六乱”,采取集中整治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办法,规范临时摊档管理,取缔和清理马路市场和无证摊贩。之后,以点带面全面实施。重点整治冷静街、白水巷、紫金巷、市场周边等路段“六乱”,无证设摊现象得到遏制。2003年坚持“人本、创新、互动、卓越”市容管理发展理念,推行自行车、电瓶车、三轮车“三车”管理新模式,辖区市容和秩序得到改善。2004年整顿小理发美容店、小旅社、小饮食店、小歌舞厅、小浴室“五小”服务业企业,将其纳入规范经营轨道。2005年完善“大环境、全覆盖、动态化”市容管理格局,偃月街和月湖菜市场周边乱设摊现象基本消失,云石小区违章建筑、月湖景区景点秩序得到整治。2006年确立“巩固、提炼、创新”市容管理基本框架,开展老小区封闭整治和非物业管理老小区综合管理工作,使老小区面貌得到改观。分工负责,协同作战,提前完成收缴摩托车、残疾车、三轮车“三车”任务。街道于2005年获“全国社区服务示范街道”称号,2006年街道城管中队获“宁波市市级文明中队”称号。至2007年,连续3年获得市容环境“优胜杯”奖项,连续9年获得“环境卫生管理先进集体”称号,实现了“环境卫生管理看月湖”的工作目标,并成功创建全市二星级卫生街道。2008年社区便民服务规范化管理“月湖模式”在全市推广。“环境卫生管理看月湖”这一荣誉连续保持了10年。辖区单位除“四害”工作率先在全区推出市场化管理方式,被评为区达标先进单位。城管工作连续五次获得区城市管理“综合优胜杯”。
  环境保护
  创建绿色生态环境,引导组织社区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简称“环保”)活动,减少各类污染,优化人居环境。1985年与驻地部队、武警和单位共建文明街、路(巷),设立宣传窗(牌),粉刷墙面,搭建花坛,配置垃圾箱,清除路障,设置监督岗。2002年根据区“环境保护责任书”要求,街道、社区建立环保领导小组,配备专(兼)职环保员,建立规范、完善的二级环保网络,实施垃圾分类投放,回收废旧电池,查处室外焚烧、无证养鸽、任意排放污水、油烟等污染环境事件。2005年综合整治餐饮服务行业经营环境,联手社区居委会清查企业经营、卫生、环保、环境状况,登记造册,责成有问题业主整改或换户落实整改。36家企业实施统一内外环境整治、统一工作服、统一配套垃圾桶、统一规范炉灶、统一证件上墙“五统一”措施,6家企业安装油烟净化器,2家企业改进炉灶。定期检查饭店、宾馆空调外机噪音、厨房污水、光污染、烟道走向等情况,净化周边环境。2006年以创建生态环境、环保模范单位、三产整治为生态环保主要工作,解决涉及环境污染投诉8起。2007年实施网格化目标管理和“数字城管”,做好辖区城市部件勘测普查、定位标图和数据录入工作,建成覆盖全区现代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实现无缝隙管理。2008年完成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查出各类污染源129家。新投入30万余元升级改造桂井、仓基等老小区,整治面积约3.70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街道于2006年获“市管理综合优胜单位”称号。
  卫生健康教育
  成立由辖区单位、社区居委会成员组成的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简称“爱卫会”),指导、协调爱卫健康教育工作。街道负责主要街巷日常清扫保洁,相关居委会小街小巷则雇人每天清扫,费用按规定每季度向住户收取。爱卫会组织人员检查监督饮食服务和食品行业卫生情况,定期消杀老鼠、蟑螂、苍蝇、蚊子“四害”。1999年5月在全区率先建立由56名保洁人员组成的卫生保洁中心,统一管理街道7个社区大街小巷13.99万平方米的保洁工作,聘请市、区保洁中心专业人员给保洁员上课,传授和指导保洁、除“四害”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保洁员业务水平。建置社区健教宣传橱窗,每季更换宣传内容。聘请医务人员讲授青少年青春期卫生、老年人养身、男性保健、科学睡眠等卫生、保健、防病知识。2002年建立除“四害”工作服务站,深入社区、企业消杀“四害”,辖区2家单位获“省卫生先进集体”称号,1家获“市卫生先进集体”称号。实施“放心早点工程”,12家早餐店分别被评为市、区级示范店。2003年重点整治老社区卫生设施,使平桥、天一、桂井街等老住宅区环境卫生面貌得到改变。2006年改革保洁中心运作体制,保洁清理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中山西路、解放南路、镇明路成为市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达标示范路段。2000—2008年,街道保洁中心连续9年获“区先进单位”称号,实现“环境卫生管理看月湖”工作目标。2006年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先进单位评比中,街道被评为嘉奖单位。
  绿化
  指导和监督社区制订小区公园、房屋周边、道路两侧等公共绿地绿化规划,每年3、4月份组织社区居民群众义务植树、养草、种花。太阳社区每年动员居民、青少年学生在公共绿地种植各类园林植物,组织少先队员成立保林护绿志愿者队伍,建置“爱惜草地,请勿践踏”等草坪护绿告示牌。迎凤社区组织居民志愿者种植队,年年植树,小区绿树成荫,花草遍地。2006年3月成立街道绿化工作委员会,指导和管理辖区单位、物业及社区绿化工作,开展创建绿化特色小区工作。2006—2008年期间,平桥小区投资5万元,种植各类花木约1.3万株,铺设草坪1000多平方米,小区绿化品种增至40余种,通过市、区绿化特色小区验收。街道于2008年获“区绿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第四节 综合治理
  解放初期,街道前身月湖地区居委会在公安派出所组织领导下,发动居民参与镇反、防奸、防匪、禁赌、禁毒、禁娼、防火、清理户籍等工作。管教地、富、反、坏“四类分子”,责令其定期汇报思想,促进思想改造。组织治安巡逻队,成立防特务、防盗贼、防火灾“三防”呼喊队,加强大街小巷治安工作。居委会调解主任,居民小组调解组长,负责调处家庭、邻里纠纷,化解矛盾,促进居民团结和睦。1956年原县学、湖西两街道建立后,街道与所属居委会设治保、调解委员会,其中治保以派出所为主,调解以街道、居委会为主。1981年,原县学、湖西两街道由主任分管综合治理,一名街道干部负责具体工作,业务上受司法局指导。1985年根据区委部署,连续开展普法宣传学习活动。
  1991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原县学、湖西两街道建立由辖区单位代表参加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简称“综治委”),街道主要领导、派出所所长分别任主任、副主任,根据中央“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六个方面要求,组织、领导、协调辖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1993年原县学、湖西两街道合并建立月湖街道后,调整充实街道综治委,街道党工委书记、派出所所长分别任主任、副主任,辖区89家单位为成员单位,下设综合治理工作中心和综治办公室,负责具体日常综治工作。综治委统一街道、派出所、辖区单位治安管理力量,针对车辆失窃、“白闯”入室偷盗、“黄、赌、毒”等社会治安问题,增强预防、打击力度,减少刑事、治安案件发生,提升居民安全感。2001年区委、区政府提出创建“平安大区”总体要求,街道成立由街道、派出所、辖区单位、居委会代表组成的月湖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会(简称“综治协会”),制订协会会员条件、义务、权利,下设8个分会,形成会员单位齐抓共管和“谁主管谁负责”综治格局,共建“平安街道”。组建由116名专职护楼员组成的护楼队和由9名专职人员组成的路面日防队,负责各地段、时段和重要街路治安工作。实施居民区和辖区单位坚持“日平安”和“重大情况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动态。做好“法轮功”练习者教育转化工作。2002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改为综合治理科,开展创建“平安社区”、“安全小区”、“治安安全单位”和“无毒社区”活动。2003年出台《月湖街道建设平安社区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及《月湖街道建设平安街道考核责任划分表》,分别与辖区50人以上单位、科室、社区签订《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成立综治房产中介分会,从源头上加强对外来人口和房屋租赁安全的防治工作。成立综合物业分会,开展“治安防范创星级”活动,5个物业小区获区综治委授予的“二星级物业治安防范安全小区”称号。推进人民调解标准化建设,调解成功率100%。月湖景区列为市政府重点创建单位后,通过宣传发动、调查摸排、集中整治、建立制度等一系列工作,达到“平安、有序、整洁、优美”总体目标,10月通过市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验收。2004年遵循“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群防群治、综合治理”方针,推进平安街道建设,市第一医院、望湖市场等9家重点创建单位签订治安承包协议。做好拆迁地块治安工作,组织人员巡逻,维护治安,实现“零进京、零进杭、零滋事”信访预期目标。发挥社区综治警务室防治作用,做好小区“法轮功、归正人员、吸毒者”思想转化工作。开展创建“无刑案小区”活动,3个小区达到“全年无刑案”。2005年4月出资20万元建成“月湖景区治安防控中心”,成立月湖景区治安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制订整治综合实施方案,构建“打、防、治、管”于一体的治安防控体系,落实治安责任承包机制,景区发案率得到遏制,全年发案28起,同比下降40%。完善人民调解工作,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太阳社区调解委员会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2006年开展平安校园、平安医院、平安金融“三个平安”创安活动,宁波二中、市第一医院、市建设银行被定为试点,采取由点到面工作方针,提升基层创安效果。投资50万元改造老小区,实施庭园式封闭管理,5个老小区1500户居民在1年内发生刑事案件6起,同比下降87%。2007年,街道辖区发生各类刑事案件729件、“两抢”案件43件,同比分别下降5.8%和12.3%。受理信(电)访80起,接待来访人员120人次,成功调解193件,成功率100%。2008年联手宁波二中、市老年大学,在全区率先成立“反邪教警示教育基地”,确保重大任务期间辖区政治稳定与社会安定。重视生产安全工作,64家企业签订综治工作责任书,帮助企业完善综治工作网络和应急管理流程,提高企业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加大600余家企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完成长春路60号地块整治工作。街道于1995年、1996年、1998年、2004年、2005年、2007年、2008年获市综治委授予的“综治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2年获“区建设平安大区先进集体”、2003年获“区执法责任制优秀单位”称号。
  第五节 街巷 民居
  北宋以来,月湖地区人口已具规模,随之宅群、街巷形成。至明代,颇有地方特色和人文底蕴的街巷时趋完整,或以所在地建筑、或以大族姓氏、或以古代兵营衙署、或以水利设施等命名,虽历经岁月洗涤,但大部分街巷名称仍沿用至今。
  老街巷
  仓基街 东起解放南路,西至镇明路,长约300米。
  冷静街 东起解放南路,西至镇明路,长约200米。
  紫金街 东起镇明路,西至梅园街,长约400米。
  梅园街 东起紫金街,西至三支街,长约300米。
  三支街 东起镇明路,西至长春路,长约300米。
  云石街 东起解放南路,西至镇明路,长约400米。
  县学街 东起解放南路,西至镇明路,长约300米。
  柳汀街 东起解放南路,西至长春路,长约1500米。
  广济街 东起解放南路,西至镇明路,长约300米,
  迎凤街 东起解放南路,西至偃月街,长约600米。
  三板桥街 东起青石街,西至长春路,长约400米。
  天一街 东起中营巷,西至长春路,长约300米。
  马衙街 东起偃月街,西至长春路,长约300米。
  桂井街 东起共青路,西至长春路,长约400米。
  青石街 东起偃月街,西至三板桥街,长约300米。
  山街 南起云石街,北至镇明巷,长约150米。
  偃月街 南起柳汀街,北至中山西路,长约800米。
  菱池街 南起三板桥街,北至中山西路,长约250米。
  马衙巷 南起马衙街,北至天一巷,长约260米。
  天一巷 东起偃月街,向西折北至中营巷,长约200米。
  中营巷 东起偃月街,西接天一街,北至三板桥街,长约530米。
  太阳巷 北起马衙街,南接大书院巷,长约200米。
  后营巷 东起小书院巷,西至三圣巷,南起大书院巷,北至马衙街,长约300米。
  三圣巷 南起大书院巷,西至太阳巷,长约200米。
  大书院巷 东起偃月街,西至太阳巷,长约500米。
  小巷 南起柳汀街,北至巷底。长约100米。
  桂井巷 东起共青路,西至巷底,长约100米。
  镇明巷 东起念书巷,西至镇明路,长约150米。
  陶家巷 北接县学街,南接解放南路111弄,长约120米。
  念书巷 北接县学街,南连云石街,长约150米。
  象鼻巷 东起解放南路,西至云石街,长约200米
  白水巷 东北起解放南路,西南至镇明路,长约200米。
  郁家巷 东起带河巷,西至镇明路仓桥头,长约100米。
  带河巷 南起白水巷,北至云石街,长约250米。
  拗花巷 东起偃月街,西折北至中山西路,长约200米。
  千祥巷 东起菱池街,西至长春路,长约180米。
  惠政巷 东起拗花巷,南接青石街,北至中山西路,长约400米。
  章耆巷 东起解放南路,西至镇明路,长约260米。
  游河巷(东首) 南起柳汀街,北至广济街,长约160米。
  白果巷 南起灵桥路,北至仓基街,长约50米。
  平安巷 南起紫金街,北至三支街,长约100米。
  梅园巷 南起紫金街,北至三支街,长约100米。
  紫金巷 南起紫金街,北至紫金街,长约123米。
  桂芳桥巷 南起紫金街,北至紫金街,长约120米。
  新街巷
  中山西路 东起解放南路,西至长春路,长约1000米。
  灵桥路 东起解放南路,西至镇明路,长约200米。
  长春路 东起镇明路(三市口),西至三支街,长约300米。
  镇明路 南起长春路,北至中山西路,长约2500米。
  解放南路 南起灵桥路,北至中山西路,长约2500米。
  共青路 南起长春路,北至柳汀街,长约600米。
  长春路 南起三支街,北至中山西路,长约2100米。
  仓桥街 南起镇明路,北至解放南路,长约450米。
  青石巷 湖西卫生院至中山西路,长240.20米。
  三板桥巷 东起青石街,西至长春路,长约360米。
  水仓巷 南起迎凤街,北至中山西路,长约140米。
  紫薇巷 西起章耆巷,东至迎凤街,长约260米。
  民居
  随着旧城改造的推进,原有砖木结构住宅大都改为环境、交通、生活设施完善的新式住宅楼,部分明、清豪门望族居宅则作为文物单位保存。
  第六节 社区居委会
  宁波解放6个月后,地处三支街、平安巷、梅园巷、梅园街、紫金巷、紫金街、桂芳桥巷等地段的梅园居民区,经居民民主推荐选举,成立市第一个居民自治组织梅园居委会。居委会由主任、治安委员、行政委员、生产委员等组成,开展治安防范、生产自救、开办小学等工作。在其影响下,1950年1月开始,月湖、云石、镇灵、月岛、仓基、仓白等居委会相继成立,成为宁波市经民主选举产生的首批居委会。居委会在当地公安派出所领导下,办理户籍,维持交通,传达和执行政令,动员和组织居民参加生产自救,以及防奸、防匪、防火等治安工作。每个居委会配备半脱产工作人员2人,月人均津贴12.50元,加上办公费,居委会月经费约37元,由市政府核发,同时通过社会募集,贴补办公经费。1990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委会为3年一届,配置居民干部3~5人,干部每月津贴80~100元,政府按月划拨经费300元,不足部分由街居企业补贴。1992年10月,原湖西街道的月岛、月湖、桂井、柳汀、书院、中营、天一、菱池、惠政9个居民区,原一部分县学街道的平桥、芝兰、天德、迎凤、水仓、湖东、县学7个居民区和原仓桥街道的仓白、梅园、镇灵、南静、仓基、紫金、南新、云石、象南9个居民区并建月湖街道,设有25个居委会。2001年6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精神,根据地域相连和居民数量,25个居委会调整为7个社区居委会。
  社区居委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组织条例》规定,居民直选产生委员(名额视社区居委会规模而定),社区居委会聘任主任,并按居民户数与社区工作者(简称“社工”)300∶1比率设置社工,至2008年,共有社工47名。社区居委会设有与区、街道相应机构,以及各种社会团体组织,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开展服务城市、实行居民自治、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等工作。
  第七节 社会服务
  街道于1993年设立社会事业科,1999年改称“社会事务科”,下设计划生育办公室(简称“计生办”)、文化站、社会保障与救助服务站(简称“社救”站),具体负责拥军优属、社会救助、就业再就业、社区教育、文化体育、居家养老、计划生育等工作。
  拥军优属
  解放后,辖区居民群众出于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军烈属的爱戴,每逢喜庆佳节,自发开展拥军优属活动,诸如挂光荣匾、贴春联、送慰问品等,同时,根据解放军和烈军属需要,做好日常生活服务和帮困解难工作。1951年开始,拥军优属工作列入街道工作序列,由居民群众自发行动,转为常规工作,每逢八一建军节、国庆、中秋、元旦、春节等节庆日,组织辖区居民群众和学校以赠送生活、学习、体育用品和食品等形式,慰问驻军部队官兵和烈军属。2000年7月,镇明路定为军民共建双拥国防教育宣传一条街,市委领导、东海舰队司令部参谋长,以及部队官兵、市民政局、市双拥领导小组、区委、区民政局、街道等有关领导和辖区居民、青少年1000余人参加揭牌仪式。开展学雷锋活动,帮助烈士军属、革命伤残军人和现役军人修理电器、自行车、理发和免费健康体检。9月举办月湖文化艺术月活动,东海舰队组织官兵参加并维持秩序。社区教育委员会组织青少年、社区工作人员参加各种军事教育,参观军事展览会等。至2008年,受教育者700多人次。慰问烈军属慰问品价值和慰问金约13.22万元。
  社会救助
  街道于2002年6月成立社会保障与救助服务站(简称“社救服务站”),各社区设立社会保障与救助服务室,开展下岗失业人员登记发证、介绍再就业、组织非正规就业,组织技能培训,医保验证、登记审核发卡,企业退休人员资格认定,办理自谋职业者小额贷款,发放失业救助金,办理困难家庭低保,介绍残疾人就业,军烈属优抚,社会弱势群体救助,社会慈善资金筹集与扶贫救助等劳动保障和民政救助工作。至2008年底,街道负责五保户(24人)生、老、病、死,动态管理264户低保户和470名残疾人,保障他们的生活。街道干部与辖区困难家庭帮困结对,累计助医、助困、助学、赈灾等救助金约184万元。办理自谋职业者小额贷款78万元。发放失业救助金3420人次,计360万元。建立800多人退休职工档案,累计审定退休职工领取退休金资格者27883人次。办理退休人员医保手续4786人。各社区“慈善一日捐”、街道全体干部扶贫捐助等善款累计137.20万元。救助生活困难和因病致贫家庭650户1042人,发放救助金284.86万元(含政府拨款的节日慰问金)。办理低保户223户418人,每月平均发放低保金约7.20万元。
  就业再就业
  改革开放和大中型企业改制转制,大量企业下岗、失业职工走向社会。2002年,社区救助服务站和社区社会保障与救助服务室在组织举办各种技术培训同时,召开大小型招聘会15次,740余人签订就业协议,1700余名困难求业者得到安置。2006年,下岗失业人员登记发证5645人,登记“4050”人员(指40岁以上下岗女职工,50岁以上下岗男职工)2557人,开辟就业岗位10635个。政府出资,开设自行车、电动车、残疾人三轮车“三车”管理和社区护楼员等岗位68个。建立项目经理人制度,培训各类技能458人,安排就业和非正规再就业7520人。2007年推广就业项目经理人制度,联手区劳动局举办各类招聘会、再就业培训班23期次,1193人次接受培训,1182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与2006年相比,成功率从62.20%升至79.40%。5月,街道在省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座谈会上介绍经验,赢得省、市、区各级领导肯定。2008年通过健全制度规范管理,职业介绍成功数由上年849人升至1482人,成功率升至89.40%。街道于2002年获“市基层劳动保障管理服务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6年街道社保站获省、市“充分就业街道和基层社会保障先进单位”称号。街道社保站获“劳动保障管理服务工作省文明窗口”称号。
  社区教育
  1993年6月,街道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简称“社教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称“关工委”),分别负责社区教育和青少年校外教育。社教委举办各种研讨会、报告会、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居民综合素质,齐心共建和谐社区。关工委利用学生寒暑假及节假日组织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模范“四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道德规范、科技知识教育。1993—1999年期间,社教委、关工委相继举办少儿一绝大奖赛,暑期科技知识大赛,庆三八妇女节智力竞赛,月湖辖区90年代青年人形象展览,“抗战知识知多少”知识竞赛,历史不能忘记演讲比赛,建党75周年知识竞赛,“知香港、爱祖国”演讲比赛,庆“八一”军事知识讲座,暑期青少年电脑操作比赛,“十佳”家庭演讲会,“澳门回归知多少”知识竞赛,家乡50年巨变演讲比赛,幸福家庭计划生育对抗赛等活动,先后获得区社区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暑期工作先进集体、社区教育示范点、暑期教育优秀组织奖等奖励。2000—2008年期间,相继举办共建月湖文明社区暑期乐理、视唱培训,月湖“十佳小导游”讲解大赛,建党80周年纪念,中国传统美德图片展览,“重温历史、颂我中华”故事会,“忆历史、爱祖国”争做文明市民知识竞赛暨廉政建设漫画展,奥运知识问答,奥运图片展,迎奥运万人签名等活动。街道获得“区社区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通过省科普示范街道验收。平桥、太阳、县学、迎凤4社区教育分院被评为区首批标准化社区分院。
  文体活动
  1992年于马衙街94号成立月湖街道文化站和群众性体育协会,文化站设歌舞厅、录像室、书场、图书馆、工艺服务部、综合经营部、良友娱乐室等,为居民群众提供文化娱乐场所,引导居民群众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2005年,文化站迁至镇明路108号新落成的街道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站、体育协会指导社区建立群众性文体组织和指导员队伍,举办各类文艺演出和体育竞赛。1992—2008年期间,多次组织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传统文化“三化”文艺演出,多次获得各类奖励。双人舞《西部情歌》获海曙之春音乐舞蹈调演一等奖,获迎新春万民同乐公园文化游艺活动优秀组织奖。群舞《宁波桥》获市二等奖。小组唱《文明小区新事多》获市、区优秀创作奖和表演奖。参加“新春文化”大拜年全民健身艺术展演,月湖少年“长城颂”广场文艺获优秀组织奖,小品《科普情深》获市一等奖。自行创作、编排的社区之歌《港城明月》获“银亿杯”社区之歌创作演出大赛一等奖和优秀演唱奖。同时还结合各种节庆组织举办诸如“千年回望月湖年”书画展、“月湖中秋放灯会”等展览会。另据资料统计,1992—2008年期间,共培训合格业余体育指导员58人。其中裁判员4人,教练员14人,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0人。建立8个文体活动中心、21个晨练点、7个健身苑、健身舞蹈队、柔力球队、健身球队、健身秧歌队、门球队、地掷球队,先后组队参加市、区各类体育比赛。其中60名中老年居民组成的大型健身舞蹈《响响扇》,获区文化局授予的“精品团队”称号。63名中老年居民组成的大型健身舞蹈《茉莉花》获市广场体育大赛一等奖,自编套路《中华民谣》、《风含情水含笑》获区柔力球赛第二名,大型健身舞蹈《和谐鼓韵》和《乐力节拍》在区有关运动会上分别获金奖和银奖,老年人赤脚竞走鹅卵石路获区老年人运动会“月湖杯”团体赛团体总分第一名。街道文化站前后获“省一级文化站”、“全国标准文化站”、“宁波市文化先进站”、“省特级文化站”、“市社区文化建设示范点”等称号。街道相继获“全国老年体育工作先进集体”、“首届省社区体育先进单位”、“市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市全民健身月先进单位”、“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省小康型老年体育街道”、“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居家养老
  2003年前,服务60岁以上老年人仅限于发放老年卡、节日慰问、茶话会、提供活动场所等事务性工作。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快速增长,2003年辖区老年人已达6747人,占居民总数的18%,因此,做好老年人服务工作,开展居家养老势在必行。是年,在总结平桥社区居家养老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街道配备一名专职干部负责指导、协调各社区开展居家养老工作。发挥老龄委、老年人协会、老体协等老年人组织作用,各社区设立居家养老中心,组建居民志愿者构成的服务队、享受低保待遇人员构成的义工队、下岗失业人员构成的专业服务队,确定服务项目,设置老年人联系卡,上门为老弱病残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设立老年人医疗康复保健站,提供定期体检、医药咨询,以及建立老年人阅览室、活动室、健身房等保健服务。提供法律援助和咨询,保障老年人权益。创办方便老年人理发、修理、洗衣、用膳等便民生活网点。志愿者和义工无偿服务老年人,专业队员服务由政府“出钱买服务”,按时结算。至2008年,街道投资8.30万元,改善老年人服务设施。141人次义工,458人次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无偿服务,28人次专业队员由政府出钱为老年人服务,5417人次老年人定期体检,17人次老年人接受法律援助,政府出资6.67万元,为老年人买服务。
  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工作自1973年始,由街道妇女主任兼管。1984年后,街道配置1名计划生育专职干部。1993年,街道设立计生办,配备4名专管人员(其中事业编制1人)。计生办负责贯彻落实计生政策及有关规定,为育龄妇女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提供服务指导,发放独生子女奖励金。1997年以来重点加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设立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负责实施进出人口计生管理举措,外出经商或从事劳务者,签订计生合同率100%,外来人口验证率96%。2004年根据计生目标管理要求,与辖区单位、各社区居委会签订计生目标管理责任书和计生协助管理协议书,与1219位已婚育龄妇女进行生殖健康签约服务,为119户低保家庭提供免费生殖健康检查。至2008年,辖区有8796名育龄妇女接受生殖健康教育和优生优育指导,898人次独生子女办理保险手续,发放615人次独生子女奖励金3.09万元。
  第八节 驻街道单位选介
  宁波市第二中学
  坐落于共青路20号,创立于民国元年(1912),1954年被列为浙江省16所重点中学之一,2005年被评为浙江省重点高级中学。学校设办公室、政教处、教务处、教科处、总务处等处室。至2006年9月,有教学班28个,学生1370人。教职员工120人,其中省特级教师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4人,中学高级教师37人。
  翰香小学
  坐落于仓基街55号,前身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鄞县举人陈愈守所办翰香学塾,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办翰香小学堂,民国13年(1924)毁于火灾,后由陈圣佐购置“飞盖园”重建翰香。民国19年,教育部授予一等金质奖章。1998年起,学校走“科研兴校”之路,承担市级以上研究课题6个,是中央教科所“九五”、“十五”国家重点课题实验学校,省、市绿色环保学校、市示范性文明学校。至2006年9月,有教学班12个,525名学生,教师28名。
  宁波市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
  坐落于云石街52号,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前身为山书院,后几易其名,1949年正式定名为镇明中心小学。2004年秋在南都花城(云霞路226号)设立实验校区。至2006年9月,有教学班46个,学生2013人,教职员工106人。
  宁波市广济中心小学
  坐落于广济街47号,始建于1964年,是宁波市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学校。1999年9月由美籍华人陈绍华先生提议,FNT基金会和市、区政府共同出资,在原址扩建而成,并附设哲英书画学校。2002年,FNT基金会和政府再次出资,在联丰世纪苑设立广济中心小学实验校区,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至2006年9月,有教学班49个,学生约2200名,教师110人。学校相继获“全国班集体建设科学实验基地”、“省示范学校”、“市现代教育示范学校”等称号。
  宁波市偃月街小学
  坐落于偃月街127号(崇教寺遗址),前身为宁波知府程云俶与绅士严信厚等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崇教寺内所办之“储才学堂”。后因学校附近有醋务桥,故于民国26年(1937)在原校址改办“醋务桥小学”。解放后改名“长春中心小学”,后以校前有偃月街改名“偃月街小学”。之后先后与菱池小学、平桥小学、书院巷小学合并。内设教导处、总务处、教科室等,有教职员工23人。学校先后获“省文明学校”、“市红领巾示范学校”、“市文明单位”等称号。
  浙江省宁波市青少年宫
  坐落于柳汀街191号,前身为建于1953年的宁波少年之家,是全国最早创建的12个少年之家之一。1987年更名为“浙江省宁波市少年宫”,隶属于共青团宁波市委,是市公益性青少年综合型校外教育机构。在编人员45名,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名、中级职称人员13名。
  宁波老年大学
  坐落于广济街56号,成立于1985年9月,为中共宁波市委老干部局下属全民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教务处、理论研究室3个处室。设有书画摄影系、医学保健系、文学语言系、综合应用系、体育舞蹈系、音乐系、戏曲系、计算机系8个系。至2006年9月,有工作人员32人,聘用教师111人(其中高级职称56人),学员8250人。
  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
  坐落于偃月街139号,为自收自支全民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人事部、财务部、综合事业部、工程部5个部。下属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中学、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小学、宁波万里国际幼儿园、宁波国际学校(筹)、宁波万里汽车驾驶学校、浙江万里学院、宁波诺丁汉大学。至2006年9月有在校学生26231人,教职员工2000余人。
  宁波市第一医院
  坐落于柳汀街59号,是一家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核定床位1000张,病区24个,临床科室35个,医技科室14个。医院为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温州医学院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附设宁波市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宁波市骨科研究所、宁波市人工关节治疗研究中心、宁波市医学影像研究所、宁波市病理质控中心、宁波市放射质控中心、宁波市急诊管理质控中心、宁波市护理质控中心、宁波市临床检验中心、宁波市糖尿病防治中心等机构。有职工1155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245人。
  宁波市财政税务局
  坐落于中山西路19号,成立于1983年9月,由原地区税务局和市财政税务局合并而成,挂财政局和税务局两块牌子,二局合署办公(对外称“市财政税务局”),为市政府主管财政、地方税务工作的职能机构。内设25个职能处室。下辖稽查局和直属分局两个行政单位,7个事业单位(信息中心、票据中心、核算中心、契税中心、干教中心、科研室、重点办),垂直管理保税区、高新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地税分局和6个市区地税局。在编人员397人。
  宁波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坐落于长春路40号,内设办公室、政治处、监察室、研究室、法规处、企业注册处、外资处、企业监管处、市场合同处、商标广告处、经济检查处11个处室和12315举报申诉指挥中心、企业信用信息中心、经济检查支队、4个直属所。下辖工商咨询服务中心、培训中心(事业单位)和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个体劳动者协会、民营企业协会、广告协会、市场协会5个社团组织。局机关在编人员160名。
  宁波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坐落于解放南路257号,前身为成立于1949年7月的宁波市劳动局,2002年2月更名为“宁波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为市政府负责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职能机构。内设办公室、政治处、计划财务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处)、法规监察处、劳动工资处、职业技能开发处、劳动争议仲裁处(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公室)、养老保险处、医疗保险处(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办公室、市公费医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工伤与生育保险处(市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行政审批处。机关在编人员53名。下属宁波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宁波市养老保险管理中心、宁波市城镇医疗保险管理中心、宁波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宁波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宁波市技工学院、宁波市劳动仲裁院8个事业单位,在编人员402名。
  宁波市粮食局
  坐落于解放南路229弄1—1号,主管全市粮食流通、行业指导和储备粮行政管理的市政府直属机构。内设办公室、政治处、购销储备处、行业管理处、财务会计处5个处室。下辖白沙粮库、庄市国家粮食储备库、甬江粮食收储有限公司、甬北粮食收储有限公司、粮食局驻管中心5个单位。局机关在编人员35名。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
  坐落于镇明路618号,前身为宁波市水产局,2002年更名为“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主管全市海洋与渔业工作的市政府直属机构。内设办公室、计划财务处、海域管理处、渔业处、海洋环境保护处、科技经贸处、安全生产管理监督处、政策法规处8个处室。下辖中国海监渔政宁波支队、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宁波市渔船检验处、象山港海洋环境监测站、宁波市渔船救助信息服务中心5个事业单位。机关在编人员36人。
  宁波海关缉私局
  坐落于长春路150号,成立于1999年2月,受海关总署缉私局和宁波海关双重领导,依法查缉宁波关区内走私犯罪案件,查处权限范围内走私、违规以及其他行政违法案件等。内设办公室、政治处、督察处、侦查处、查私处、海上缉私处、法制一处、法制二处、情报技术处9个处室。下辖北仑、镇海、大榭、机场4个隶属分局,全局在编缉私警察171人。
  中共宁波市委老干部局
  坐落于中山西路173号7楼,负责全市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内设办公室、组织人事处、服务处、活动教育处4个处室。下辖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宁波老年大学2个事业单位。局机关在编人员22人。
  宁波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坐落于中山西路173号,前身为中共宁波市委统战部宗教民族处,对外称“市政府民族宗教事务处”。1996年建立,为市政府主管全市民族宗教事务工作的组成部门,内设办公室、业务一处、业务二处、业务三处4个处室。局机关在编人员26人。
  宁波市对口扶贫协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坐落于中山西路11号海曙大厦13楼,内设秘书处、对口帮扶处、扶贫开发处3个处室,负责市内扶贫开发,对口帮扶贵州黔东南州、黔西南州,对口支援三峡库区、西藏比如县和新疆和田县的日常管理工作。管理、掌握、检查扶贫开发和对口支援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管理扶贫开发基金和对口支援基金。指导市扶贫基金会开展工作。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工作。机关在编人员21名。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市分行
  坐落于广济街31号,成立于1954年10月1日,2004年进行股份制改革,为中国建设银行直属一级分行。设有办公室、计划财务部、人力资源部、会计部、公司业务部、国际业务部、个人金融部等20个部室,下辖13个综合型支行和7个单点型支行,共有员工3021人。
  中信银行宁波分行
  坐落于镇明路36号中信银行大厦,前身为中信实业银行宁波支行,成立于2000年10月,2005年10月1日升格为中信实业银行总行直属分行,2005年11月更名为“中信银行宁波分行”。内设公司银行部、零售银行部、国际业务部、资金资本市场部、投资银行部、工商企业部等21个部室,下辖余姚、慈溪、海曙、北仑、大榭、鄞州、天一、桥城、兴宁、江东、百丈11家支行。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市分公司
  坐落于解放南路65号阳光大厦,是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计划单列市分公司,经营以人生命和身体为标的的人寿保险、健康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三大类业务。内设办公室、人力资源部、工会工作部、监察部、内控合规部、财务处理中心、客户服务中心等15个部室,下辖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鄞州区、余姚市、奉化市、象山县等11家子公司和城区营销服务部。在编人员149人,从业人员350人。
  宁波石油分公司
  坐落于镇明路618号宁波石油大厦,是中国石化集团宁波地区成品油销售企业,设有12个职能部门,下辖7个销售区域、1个海上网点区域、2座物流定位油库、3座直销配送油库、3座润滑油专业仓库、1座燃料油库和1个石油加工厂。公司在职员工746人。
  浙江中外运有限公司
  坐落于解放南路69号,成立于2002年12月,由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外运华东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是一家综合性、专业化、国际化的物流服务提供商,下设11家子公司、16家分公司,业务网络覆盖浙江省主要经济发达地区。公司在职员工2000余人。
  宁波残疾人联合会
  坐落于中山西路173号3楼,成立于1989年,是全市残疾人代表组织,也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地方组织。内设办公室(市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秘书处)、组织宣传部、康复部、教育就业部、维权部5个部室。下辖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市残疾人康华按摩推拿诊所3个事业单位。机关在编人员28名。
  宁波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坐落于中山西路173号,是受中共宁波市委领导的全市归侨、侨眷组成的群众团体,也是中国侨联团体会员。内设办公室(宣传部)、联络工作部、经济工作部3个部室,机关在编人员15人。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