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编 街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134
颗粒名称: 第七编 街道
分类号: U412.37
页数: 119
页码: 341-4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海曙区境内街道办事处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设立、职责调整、城市管理的作用等。
关键词: 宁波市 海曙区 街道

内容

境内设置街道办事处(简称“街道”)作为城区管理的一个层级,始于1956年。随后20多年内数度分合,称谓各异,直至1978年宁波城区政府定为市辖区(县)一级政权建制,街道才真正作为区政府派出机构。两区合并后,两区原有街道又常并常分。至2002年西郊乡、段塘镇改为街道后,海曙区8个街道设置才稳定下来。
  街道虽说是区政府派出机构,但在较长时期内职责是相对模糊的,往往随着市、区两级政府中心工作需要不断调整,特别在计划经济时期,街道作用相当有限。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大批工人下岗,这些下岗工人和原企业脱离关系后,由单位人成为社会人,沉淀到街道各居委会。自此,街道作为政府管理社会的第一线作用越来越明显,工作任务也不断加重。由于街道合并后管理范围增大,原有编制人员一时难以应付繁重的工作,街道一方面临时聘用一批企业性质的人员,另一方面加强居委会建设,把较小的居委会合并为社区居委会(简称“社区”),同时将一些社会事务下放到社区,以减轻街道工作的压力。街道和社区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层级,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另外海曙区总面积29.40平方千米,为8个街道面积之和。但因各街道管理范围多次调整,使原有面积发生变化,直至本志付梓前,仍无权威数据发布,故各街道面积略去。
  第一章 月湖街道
  月湖街道地处月湖周边,是宁波城区景致最为优美的中心区域。月湖周边聚集了甬城世代簪缨之家,文人墨客,官宦巨贾,依湖而居,或大兴土木,或激扬文字,形成了独具浙东特色的月湖文化。为宁波市民向往的宜居之地。
  第一节 概况
  月湖街道位于区境中心,东起解放南路与江厦街道接壤,南临灵桥路三市口,西至长春路护城河与南门街道隔河相望,北依中山西路与鼓楼街道隔路为邻。办事处驻镇明路108号第5~7楼层。
  月湖街道因“二分烟水空蒙,三月风光媚妩”的月湖而得名,历来为鄞县管辖,直至宁波解放。月湖周边历史遗存遍地,天一阁、秦氏支祠、烟屿楼、大方岳第、银台第、范宅、林宅、居士林、关帝庙、贺秘监祠、高丽使馆等古代建筑,环湖而建。北宋名臣王安石、南宋宰相史浩、宋代学者杨简、明末清初史学家万斯同、蒋介石同父异母兄长蒋介卿、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翁文灏、国民政府江苏省财政厅厅长(后为财政部次长)张寿镛、国民政府宁波市市长罗惠侨、早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刘先文、中国著名原子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戴传曾等依湖而居。
  解放后,宁波城区从鄞县析出置市,下设海曙、镇明、江东、江北4个区人民政府,月湖属镇明区。1956年2月撤区改设10个街道办事处(俗称“小街办”),湖西、县学两街道办事处(月湖街道前身)产生。1958年9月,市设海曙、镇明两个街道办事处(俗称“大街办”),湖西、县学隶属镇明街道办事处。1960年6月,海曙、镇明两个街道办事处并为海曙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湖西、县学分别称湖西分社、县学分社。1970年1月,镇明区人民政府改称“镇明区革命委员会”(简称“革委会”),7月,湖西、县学两分社改称“湖西革委会”和“县学革委会”。“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年7月复称“湖西街道办事处”和“县学街道办事处”。1980年10月重置海曙、镇明两区人民政府,湖西街道办事处、县学街道办事处仍属镇明区。1984年,海曙、镇明两区并建海曙区,湖西、县学两街道办事处归属海曙区。1992年10月,湖西、县学两街道办事处和仓桥街道部分地段合并而名“月湖街道办事处”(简称“街道”)。至2008年,有常住居民16294户、30313人,暂住人口855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88‰,计划生育率99.49%,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为17233人。常住居民以汉族为主,占99.9%。另有回族、土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91人。
  第二节 经济
  解放不久,境内成立宁波市第一个居民自治组织梅园居民委员会(简称“居委会”)。因为当时居民群众生活艰难和居委会办公经费匮乏,居委会组织居民群众创办消费合作社,将当地稻米运到三北(今属慈溪市)换取大豆到市场出售。创办毛麻社、织袜小组等手工作坊,以生产自救方法解决困难群众生活,增加居委会办公经费。之后,个体手工业者和小商小贩随之出现,失业人员得到安置。随着就业单位和人员的增加,居委会成立生产服务站加强管理。20世纪70年代,街道配置少量专职人员成立劳动服务站,具体负责街(居)企业管理工作,加工修理为主的手工作坊得到发展,有的成为粗具规模的工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街道书记、主任直接抓,街道干部分头抓,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广开门路,采取集中经营与分散生产相结合、群众自筹资金与企业集资相结合、土洋结合、前店与后坊相结合等方法,兴办多种行业、规模不一的各类经济实体。1983年1月根据镇明区政府宁镇政〔1982〕39号文件精神,湖西、县学两街道较大的五金、服装、塑料、晒图、橡胶等13家工厂与区工业公司联营,每年按规定基数以一定比例利润分成返回,直至1990年。1992年,湖西、县学两街道有商业网点15家,饮食服务6家,招待所6家,幼托3家,五金、橡胶、针织服装、塑料等工厂13家,从业人员420人,工业场地7300平方米,商业、服务业用房5100平方米。1992年10月湖西、县学两街道并建月湖街道后,街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动居委会干部献计献策,多渠道多方式发展个体经济、外来企业、自办实业和挂靠企业,完善管理制度和适需奖励政策,取得明显成效。1993年,营业额、利润分别为1200万元、300万元。1994年新增大小企业182家,营业额、利润分别为2500万元、650万元。1995年,营业额、利润分别为3.148亿元、1271.62万元。1996年,营业额、利润分别为3.2亿元、1460万元。
  1997年,区政府实施街道经济指标考核及财政体制分成制。为此,街道贯彻稳中求进方针,实施“亿元工程”。是年三支街农贸市场投入运行,成为街道经济新增长点,全年营业额、利润分别为42769.90万元、1043.28万元。1998年,营业额、利润分别为46558.10万元、1158.80万元。1999年,营业额、利润分别为47392.96万元、1278.25万元。2000年5月,区政府下达文件规定居委会不再建办经济实体,资产、房屋、经营地委托街道工贸实业公司代管,负责经营运行。是年营业额、利润分别为53972万元、1360万元。2001—2003年期间,街道相继出台“企业引进指标分解及奖励规定”、“街道领导及科室引企考核奖罚制度”、“党工委成员引企指标制度”、“工贸公司目标考核办法”等奖罚制度,引企工作取得明显成果。2001年引进企业139家,注册资金计9114万元。2002年引进企业200家,注册资金计9432万元。2003年引进企业292家,注册资金计23884万元。改善招商引资软硬环境,实施“121建设”,即1个经济服务中心、2个联谊会(招商企业联谊会、楼宇企业联谊会)、1支招商引资队伍,为引进企业提供一条龙全程服务,使企业引得进,留得住。2003年提出发展楼宇经济新模式,以“仓基大厦”为标杆,半年内引进新办楼宇企业18家。其中注册资金50万元以上10家,注册资金计4298万元,成为街道经济增长新亮点。2004年确定“抓大引大”和“走出去”招商战略,引进注册资金6563万元的新金星宾馆、3000万元的中普工贸有限公司、1000万元的百盛置业有限公司,投资额10000万元的浙商银行宁波分行等大企业,实现年营业额107646万元,利润5275万元,返回税收1621.67万元。2005年以“引进、拓展”为经济发展方针,引进企业184家。其中注册资金50万元以上企业79家,注册资金计16800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410万元。完成入库税收(按市、区财政体制改革后新统计口径)9667万元。税收返回1337万元,同比增长42.85%。2006年继续引进企业233家,注册资金计2.52亿元、美金30万元。其中注册资金50万元以上企业70家,总注册资金21400万元、美金30万元,实现税收11632万元。2007年引进企业271家,注册资金计3.42亿元,同比增长35.30%。其中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企业26家,注册资金计2.42亿元。2008年引进企业161家,注册资金计30968万元。其中引进大市外资金5340万元,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企业20家,注册资金计24418万元,占总注册资金78.85%。是年11月,完成税收15756万元,同比增长20%。其中完成国税6155万元和地税9601万元。街道于2005年国务院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中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
  第三节 街区管理
  街道于1992年成立城市管理科,2000年9月更名“城建管理科”。1998年成立受区城建局和街道双重领导的城建监察中队,2002年9月更名“海曙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月湖中队”(简称“城管中队”),实施街区管理。
  市容
  重视改善辖区市容市貌,强化秩序管理。城管监察中队按照“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突出重点,注意实效”工作方针,深入社区、沿街商家,宣传市容管理法规、工作制度,检查执行情况,督察、纠正违规行为,贯彻落实门前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三包”,签订“三包”责任书1194份,街面卫生、绿化、秩序面貌改变。2002年以迎凤社区为试点,整治乱搭建、乱设摊、乱堆放、乱吊挂、乱张贴、乱涂写“六乱”,采取集中整治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办法,规范临时摊档管理,取缔和清理马路市场和无证摊贩。之后,以点带面全面实施。重点整治冷静街、白水巷、紫金巷、市场周边等路段“六乱”,无证设摊现象得到遏制。2003年坚持“人本、创新、互动、卓越”市容管理发展理念,推行自行车、电瓶车、三轮车“三车”管理新模式,辖区市容和秩序得到改善。2004年整顿小理发美容店、小旅社、小饮食店、小歌舞厅、小浴室“五小”服务业企业,将其纳入规范经营轨道。2005年完善“大环境、全覆盖、动态化”市容管理格局,偃月街和月湖菜市场周边乱设摊现象基本消失,云石小区违章建筑、月湖景区景点秩序得到整治。2006年确立“巩固、提炼、创新”市容管理基本框架,开展老小区封闭整治和非物业管理老小区综合管理工作,使老小区面貌得到改观。分工负责,协同作战,提前完成收缴摩托车、残疾车、三轮车“三车”任务。街道于2005年获“全国社区服务示范街道”称号,2006年街道城管中队获“宁波市市级文明中队”称号。至2007年,连续3年获得市容环境“优胜杯”奖项,连续9年获得“环境卫生管理先进集体”称号,实现了“环境卫生管理看月湖”的工作目标,并成功创建全市二星级卫生街道。2008年社区便民服务规范化管理“月湖模式”在全市推广。“环境卫生管理看月湖”这一荣誉连续保持了10年。辖区单位除“四害”工作率先在全区推出市场化管理方式,被评为区达标先进单位。城管工作连续五次获得区城市管理“综合优胜杯”。
  环境保护
  创建绿色生态环境,引导组织社区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简称“环保”)活动,减少各类污染,优化人居环境。1985年与驻地部队、武警和单位共建文明街、路(巷),设立宣传窗(牌),粉刷墙面,搭建花坛,配置垃圾箱,清除路障,设置监督岗。2002年根据区“环境保护责任书”要求,街道、社区建立环保领导小组,配备专(兼)职环保员,建立规范、完善的二级环保网络,实施垃圾分类投放,回收废旧电池,查处室外焚烧、无证养鸽、任意排放污水、油烟等污染环境事件。2005年综合整治餐饮服务行业经营环境,联手社区居委会清查企业经营、卫生、环保、环境状况,登记造册,责成有问题业主整改或换户落实整改。36家企业实施统一内外环境整治、统一工作服、统一配套垃圾桶、统一规范炉灶、统一证件上墙“五统一”措施,6家企业安装油烟净化器,2家企业改进炉灶。定期检查饭店、宾馆空调外机噪音、厨房污水、光污染、烟道走向等情况,净化周边环境。2006年以创建生态环境、环保模范单位、三产整治为生态环保主要工作,解决涉及环境污染投诉8起。2007年实施网格化目标管理和“数字城管”,做好辖区城市部件勘测普查、定位标图和数据录入工作,建成覆盖全区现代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实现无缝隙管理。2008年完成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查出各类污染源129家。新投入30万余元升级改造桂井、仓基等老小区,整治面积约3.70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街道于2006年获“市管理综合优胜单位”称号。
  卫生健康教育
  成立由辖区单位、社区居委会成员组成的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简称“爱卫会”),指导、协调爱卫健康教育工作。街道负责主要街巷日常清扫保洁,相关居委会小街小巷则雇人每天清扫,费用按规定每季度向住户收取。爱卫会组织人员检查监督饮食服务和食品行业卫生情况,定期消杀老鼠、蟑螂、苍蝇、蚊子“四害”。1999年5月在全区率先建立由56名保洁人员组成的卫生保洁中心,统一管理街道7个社区大街小巷13.99万平方米的保洁工作,聘请市、区保洁中心专业人员给保洁员上课,传授和指导保洁、除“四害”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保洁员业务水平。建置社区健教宣传橱窗,每季更换宣传内容。聘请医务人员讲授青少年青春期卫生、老年人养身、男性保健、科学睡眠等卫生、保健、防病知识。2002年建立除“四害”工作服务站,深入社区、企业消杀“四害”,辖区2家单位获“省卫生先进集体”称号,1家获“市卫生先进集体”称号。实施“放心早点工程”,12家早餐店分别被评为市、区级示范店。2003年重点整治老社区卫生设施,使平桥、天一、桂井街等老住宅区环境卫生面貌得到改变。2006年改革保洁中心运作体制,保洁清理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中山西路、解放南路、镇明路成为市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达标示范路段。2000—2008年,街道保洁中心连续9年获“区先进单位”称号,实现“环境卫生管理看月湖”工作目标。2006年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先进单位评比中,街道被评为嘉奖单位。
  绿化
  指导和监督社区制订小区公园、房屋周边、道路两侧等公共绿地绿化规划,每年3、4月份组织社区居民群众义务植树、养草、种花。太阳社区每年动员居民、青少年学生在公共绿地种植各类园林植物,组织少先队员成立保林护绿志愿者队伍,建置“爱惜草地,请勿践踏”等草坪护绿告示牌。迎凤社区组织居民志愿者种植队,年年植树,小区绿树成荫,花草遍地。2006年3月成立街道绿化工作委员会,指导和管理辖区单位、物业及社区绿化工作,开展创建绿化特色小区工作。2006—2008年期间,平桥小区投资5万元,种植各类花木约1.3万株,铺设草坪1000多平方米,小区绿化品种增至40余种,通过市、区绿化特色小区验收。街道于2008年获“区绿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第四节 综合治理
  解放初期,街道前身月湖地区居委会在公安派出所组织领导下,发动居民参与镇反、防奸、防匪、禁赌、禁毒、禁娼、防火、清理户籍等工作。管教地、富、反、坏“四类分子”,责令其定期汇报思想,促进思想改造。组织治安巡逻队,成立防特务、防盗贼、防火灾“三防”呼喊队,加强大街小巷治安工作。居委会调解主任,居民小组调解组长,负责调处家庭、邻里纠纷,化解矛盾,促进居民团结和睦。1956年原县学、湖西两街道建立后,街道与所属居委会设治保、调解委员会,其中治保以派出所为主,调解以街道、居委会为主。1981年,原县学、湖西两街道由主任分管综合治理,一名街道干部负责具体工作,业务上受司法局指导。1985年根据区委部署,连续开展普法宣传学习活动。
  1991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原县学、湖西两街道建立由辖区单位代表参加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简称“综治委”),街道主要领导、派出所所长分别任主任、副主任,根据中央“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六个方面要求,组织、领导、协调辖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1993年原县学、湖西两街道合并建立月湖街道后,调整充实街道综治委,街道党工委书记、派出所所长分别任主任、副主任,辖区89家单位为成员单位,下设综合治理工作中心和综治办公室,负责具体日常综治工作。综治委统一街道、派出所、辖区单位治安管理力量,针对车辆失窃、“白闯”入室偷盗、“黄、赌、毒”等社会治安问题,增强预防、打击力度,减少刑事、治安案件发生,提升居民安全感。2001年区委、区政府提出创建“平安大区”总体要求,街道成立由街道、派出所、辖区单位、居委会代表组成的月湖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会(简称“综治协会”),制订协会会员条件、义务、权利,下设8个分会,形成会员单位齐抓共管和“谁主管谁负责”综治格局,共建“平安街道”。组建由116名专职护楼员组成的护楼队和由9名专职人员组成的路面日防队,负责各地段、时段和重要街路治安工作。实施居民区和辖区单位坚持“日平安”和“重大情况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动态。做好“法轮功”练习者教育转化工作。2002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改为综合治理科,开展创建“平安社区”、“安全小区”、“治安安全单位”和“无毒社区”活动。2003年出台《月湖街道建设平安社区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及《月湖街道建设平安街道考核责任划分表》,分别与辖区50人以上单位、科室、社区签订《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成立综治房产中介分会,从源头上加强对外来人口和房屋租赁安全的防治工作。成立综合物业分会,开展“治安防范创星级”活动,5个物业小区获区综治委授予的“二星级物业治安防范安全小区”称号。推进人民调解标准化建设,调解成功率100%。月湖景区列为市政府重点创建单位后,通过宣传发动、调查摸排、集中整治、建立制度等一系列工作,达到“平安、有序、整洁、优美”总体目标,10月通过市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验收。2004年遵循“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群防群治、综合治理”方针,推进平安街道建设,市第一医院、望湖市场等9家重点创建单位签订治安承包协议。做好拆迁地块治安工作,组织人员巡逻,维护治安,实现“零进京、零进杭、零滋事”信访预期目标。发挥社区综治警务室防治作用,做好小区“法轮功、归正人员、吸毒者”思想转化工作。开展创建“无刑案小区”活动,3个小区达到“全年无刑案”。2005年4月出资20万元建成“月湖景区治安防控中心”,成立月湖景区治安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制订整治综合实施方案,构建“打、防、治、管”于一体的治安防控体系,落实治安责任承包机制,景区发案率得到遏制,全年发案28起,同比下降40%。完善人民调解工作,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太阳社区调解委员会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2006年开展平安校园、平安医院、平安金融“三个平安”创安活动,宁波二中、市第一医院、市建设银行被定为试点,采取由点到面工作方针,提升基层创安效果。投资50万元改造老小区,实施庭园式封闭管理,5个老小区1500户居民在1年内发生刑事案件6起,同比下降87%。2007年,街道辖区发生各类刑事案件729件、“两抢”案件43件,同比分别下降5.8%和12.3%。受理信(电)访80起,接待来访人员120人次,成功调解193件,成功率100%。2008年联手宁波二中、市老年大学,在全区率先成立“反邪教警示教育基地”,确保重大任务期间辖区政治稳定与社会安定。重视生产安全工作,64家企业签订综治工作责任书,帮助企业完善综治工作网络和应急管理流程,提高企业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加大600余家企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完成长春路60号地块整治工作。街道于1995年、1996年、1998年、2004年、2005年、2007年、2008年获市综治委授予的“综治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2年获“区建设平安大区先进集体”、2003年获“区执法责任制优秀单位”称号。
  第五节 街巷 民居
  北宋以来,月湖地区人口已具规模,随之宅群、街巷形成。至明代,颇有地方特色和人文底蕴的街巷时趋完整,或以所在地建筑、或以大族姓氏、或以古代兵营衙署、或以水利设施等命名,虽历经岁月洗涤,但大部分街巷名称仍沿用至今。
  老街巷
  仓基街 东起解放南路,西至镇明路,长约300米。
  冷静街 东起解放南路,西至镇明路,长约200米。
  紫金街 东起镇明路,西至梅园街,长约400米。
  梅园街 东起紫金街,西至三支街,长约300米。
  三支街 东起镇明路,西至长春路,长约300米。
  云石街 东起解放南路,西至镇明路,长约400米。
  县学街 东起解放南路,西至镇明路,长约300米。
  柳汀街 东起解放南路,西至长春路,长约1500米。
  广济街 东起解放南路,西至镇明路,长约300米,
  迎凤街 东起解放南路,西至偃月街,长约600米。
  三板桥街 东起青石街,西至长春路,长约400米。
  天一街 东起中营巷,西至长春路,长约300米。
  马衙街 东起偃月街,西至长春路,长约300米。
  桂井街 东起共青路,西至长春路,长约400米。
  青石街 东起偃月街,西至三板桥街,长约300米。
  山街 南起云石街,北至镇明巷,长约150米。
  偃月街 南起柳汀街,北至中山西路,长约800米。
  菱池街 南起三板桥街,北至中山西路,长约250米。
  马衙巷 南起马衙街,北至天一巷,长约260米。
  天一巷 东起偃月街,向西折北至中营巷,长约200米。
  中营巷 东起偃月街,西接天一街,北至三板桥街,长约530米。
  太阳巷 北起马衙街,南接大书院巷,长约200米。
  后营巷 东起小书院巷,西至三圣巷,南起大书院巷,北至马衙街,长约300米。
  三圣巷 南起大书院巷,西至太阳巷,长约200米。
  大书院巷 东起偃月街,西至太阳巷,长约500米。
  小巷 南起柳汀街,北至巷底。长约100米。
  桂井巷 东起共青路,西至巷底,长约100米。
  镇明巷 东起念书巷,西至镇明路,长约150米。
  陶家巷 北接县学街,南接解放南路111弄,长约120米。
  念书巷 北接县学街,南连云石街,长约150米。
  象鼻巷 东起解放南路,西至云石街,长约200米
  白水巷 东北起解放南路,西南至镇明路,长约200米。
  郁家巷 东起带河巷,西至镇明路仓桥头,长约100米。
  带河巷 南起白水巷,北至云石街,长约250米。
  拗花巷 东起偃月街,西折北至中山西路,长约200米。
  千祥巷 东起菱池街,西至长春路,长约180米。
  惠政巷 东起拗花巷,南接青石街,北至中山西路,长约400米。
  章耆巷 东起解放南路,西至镇明路,长约260米。
  游河巷(东首) 南起柳汀街,北至广济街,长约160米。
  白果巷 南起灵桥路,北至仓基街,长约50米。
  平安巷 南起紫金街,北至三支街,长约100米。
  梅园巷 南起紫金街,北至三支街,长约100米。
  紫金巷 南起紫金街,北至紫金街,长约123米。
  桂芳桥巷 南起紫金街,北至紫金街,长约120米。
  新街巷
  中山西路 东起解放南路,西至长春路,长约1000米。
  灵桥路 东起解放南路,西至镇明路,长约200米。
  长春路 东起镇明路(三市口),西至三支街,长约300米。
  镇明路 南起长春路,北至中山西路,长约2500米。
  解放南路 南起灵桥路,北至中山西路,长约2500米。
  共青路 南起长春路,北至柳汀街,长约600米。
  长春路 南起三支街,北至中山西路,长约2100米。
  仓桥街 南起镇明路,北至解放南路,长约450米。
  青石巷 湖西卫生院至中山西路,长240.20米。
  三板桥巷 东起青石街,西至长春路,长约360米。
  水仓巷 南起迎凤街,北至中山西路,长约140米。
  紫薇巷 西起章耆巷,东至迎凤街,长约260米。
  民居
  随着旧城改造的推进,原有砖木结构住宅大都改为环境、交通、生活设施完善的新式住宅楼,部分明、清豪门望族居宅则作为文物单位保存。
  第六节 社区居委会
  宁波解放6个月后,地处三支街、平安巷、梅园巷、梅园街、紫金巷、紫金街、桂芳桥巷等地段的梅园居民区,经居民民主推荐选举,成立市第一个居民自治组织梅园居委会。居委会由主任、治安委员、行政委员、生产委员等组成,开展治安防范、生产自救、开办小学等工作。在其影响下,1950年1月开始,月湖、云石、镇灵、月岛、仓基、仓白等居委会相继成立,成为宁波市经民主选举产生的首批居委会。居委会在当地公安派出所领导下,办理户籍,维持交通,传达和执行政令,动员和组织居民参加生产自救,以及防奸、防匪、防火等治安工作。每个居委会配备半脱产工作人员2人,月人均津贴12.50元,加上办公费,居委会月经费约37元,由市政府核发,同时通过社会募集,贴补办公经费。1990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委会为3年一届,配置居民干部3~5人,干部每月津贴80~100元,政府按月划拨经费300元,不足部分由街居企业补贴。1992年10月,原湖西街道的月岛、月湖、桂井、柳汀、书院、中营、天一、菱池、惠政9个居民区,原一部分县学街道的平桥、芝兰、天德、迎凤、水仓、湖东、县学7个居民区和原仓桥街道的仓白、梅园、镇灵、南静、仓基、紫金、南新、云石、象南9个居民区并建月湖街道,设有25个居委会。2001年6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精神,根据地域相连和居民数量,25个居委会调整为7个社区居委会。
  社区居委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组织条例》规定,居民直选产生委员(名额视社区居委会规模而定),社区居委会聘任主任,并按居民户数与社区工作者(简称“社工”)300∶1比率设置社工,至2008年,共有社工47名。社区居委会设有与区、街道相应机构,以及各种社会团体组织,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开展服务城市、实行居民自治、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等工作。
  第七节 社会服务
  街道于1993年设立社会事业科,1999年改称“社会事务科”,下设计划生育办公室(简称“计生办”)、文化站、社会保障与救助服务站(简称“社救”站),具体负责拥军优属、社会救助、就业再就业、社区教育、文化体育、居家养老、计划生育等工作。
  拥军优属
  解放后,辖区居民群众出于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军烈属的爱戴,每逢喜庆佳节,自发开展拥军优属活动,诸如挂光荣匾、贴春联、送慰问品等,同时,根据解放军和烈军属需要,做好日常生活服务和帮困解难工作。1951年开始,拥军优属工作列入街道工作序列,由居民群众自发行动,转为常规工作,每逢八一建军节、国庆、中秋、元旦、春节等节庆日,组织辖区居民群众和学校以赠送生活、学习、体育用品和食品等形式,慰问驻军部队官兵和烈军属。2000年7月,镇明路定为军民共建双拥国防教育宣传一条街,市委领导、东海舰队司令部参谋长,以及部队官兵、市民政局、市双拥领导小组、区委、区民政局、街道等有关领导和辖区居民、青少年1000余人参加揭牌仪式。开展学雷锋活动,帮助烈士军属、革命伤残军人和现役军人修理电器、自行车、理发和免费健康体检。9月举办月湖文化艺术月活动,东海舰队组织官兵参加并维持秩序。社区教育委员会组织青少年、社区工作人员参加各种军事教育,参观军事展览会等。至2008年,受教育者700多人次。慰问烈军属慰问品价值和慰问金约13.22万元。
  社会救助
  街道于2002年6月成立社会保障与救助服务站(简称“社救服务站”),各社区设立社会保障与救助服务室,开展下岗失业人员登记发证、介绍再就业、组织非正规就业,组织技能培训,医保验证、登记审核发卡,企业退休人员资格认定,办理自谋职业者小额贷款,发放失业救助金,办理困难家庭低保,介绍残疾人就业,军烈属优抚,社会弱势群体救助,社会慈善资金筹集与扶贫救助等劳动保障和民政救助工作。至2008年底,街道负责五保户(24人)生、老、病、死,动态管理264户低保户和470名残疾人,保障他们的生活。街道干部与辖区困难家庭帮困结对,累计助医、助困、助学、赈灾等救助金约184万元。办理自谋职业者小额贷款78万元。发放失业救助金3420人次,计360万元。建立800多人退休职工档案,累计审定退休职工领取退休金资格者27883人次。办理退休人员医保手续4786人。各社区“慈善一日捐”、街道全体干部扶贫捐助等善款累计137.20万元。救助生活困难和因病致贫家庭650户1042人,发放救助金284.86万元(含政府拨款的节日慰问金)。办理低保户223户418人,每月平均发放低保金约7.20万元。
  就业再就业
  改革开放和大中型企业改制转制,大量企业下岗、失业职工走向社会。2002年,社区救助服务站和社区社会保障与救助服务室在组织举办各种技术培训同时,召开大小型招聘会15次,740余人签订就业协议,1700余名困难求业者得到安置。2006年,下岗失业人员登记发证5645人,登记“4050”人员(指40岁以上下岗女职工,50岁以上下岗男职工)2557人,开辟就业岗位10635个。政府出资,开设自行车、电动车、残疾人三轮车“三车”管理和社区护楼员等岗位68个。建立项目经理人制度,培训各类技能458人,安排就业和非正规再就业7520人。2007年推广就业项目经理人制度,联手区劳动局举办各类招聘会、再就业培训班23期次,1193人次接受培训,1182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与2006年相比,成功率从62.20%升至79.40%。5月,街道在省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座谈会上介绍经验,赢得省、市、区各级领导肯定。2008年通过健全制度规范管理,职业介绍成功数由上年849人升至1482人,成功率升至89.40%。街道于2002年获“市基层劳动保障管理服务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6年街道社保站获省、市“充分就业街道和基层社会保障先进单位”称号。街道社保站获“劳动保障管理服务工作省文明窗口”称号。
  社区教育
  1993年6月,街道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简称“社教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简称“关工委”),分别负责社区教育和青少年校外教育。社教委举办各种研讨会、报告会、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居民综合素质,齐心共建和谐社区。关工委利用学生寒暑假及节假日组织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模范“四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道德规范、科技知识教育。1993—1999年期间,社教委、关工委相继举办少儿一绝大奖赛,暑期科技知识大赛,庆三八妇女节智力竞赛,月湖辖区90年代青年人形象展览,“抗战知识知多少”知识竞赛,历史不能忘记演讲比赛,建党75周年知识竞赛,“知香港、爱祖国”演讲比赛,庆“八一”军事知识讲座,暑期青少年电脑操作比赛,“十佳”家庭演讲会,“澳门回归知多少”知识竞赛,家乡50年巨变演讲比赛,幸福家庭计划生育对抗赛等活动,先后获得区社区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暑期工作先进集体、社区教育示范点、暑期教育优秀组织奖等奖励。2000—2008年期间,相继举办共建月湖文明社区暑期乐理、视唱培训,月湖“十佳小导游”讲解大赛,建党80周年纪念,中国传统美德图片展览,“重温历史、颂我中华”故事会,“忆历史、爱祖国”争做文明市民知识竞赛暨廉政建设漫画展,奥运知识问答,奥运图片展,迎奥运万人签名等活动。街道获得“区社区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通过省科普示范街道验收。平桥、太阳、县学、迎凤4社区教育分院被评为区首批标准化社区分院。
  文体活动
  1992年于马衙街94号成立月湖街道文化站和群众性体育协会,文化站设歌舞厅、录像室、书场、图书馆、工艺服务部、综合经营部、良友娱乐室等,为居民群众提供文化娱乐场所,引导居民群众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2005年,文化站迁至镇明路108号新落成的街道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站、体育协会指导社区建立群众性文体组织和指导员队伍,举办各类文艺演出和体育竞赛。1992—2008年期间,多次组织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传统文化“三化”文艺演出,多次获得各类奖励。双人舞《西部情歌》获海曙之春音乐舞蹈调演一等奖,获迎新春万民同乐公园文化游艺活动优秀组织奖。群舞《宁波桥》获市二等奖。小组唱《文明小区新事多》获市、区优秀创作奖和表演奖。参加“新春文化”大拜年全民健身艺术展演,月湖少年“长城颂”广场文艺获优秀组织奖,小品《科普情深》获市一等奖。自行创作、编排的社区之歌《港城明月》获“银亿杯”社区之歌创作演出大赛一等奖和优秀演唱奖。同时还结合各种节庆组织举办诸如“千年回望月湖年”书画展、“月湖中秋放灯会”等展览会。另据资料统计,1992—2008年期间,共培训合格业余体育指导员58人。其中裁判员4人,教练员14人,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0人。建立8个文体活动中心、21个晨练点、7个健身苑、健身舞蹈队、柔力球队、健身球队、健身秧歌队、门球队、地掷球队,先后组队参加市、区各类体育比赛。其中60名中老年居民组成的大型健身舞蹈《响响扇》,获区文化局授予的“精品团队”称号。63名中老年居民组成的大型健身舞蹈《茉莉花》获市广场体育大赛一等奖,自编套路《中华民谣》、《风含情水含笑》获区柔力球赛第二名,大型健身舞蹈《和谐鼓韵》和《乐力节拍》在区有关运动会上分别获金奖和银奖,老年人赤脚竞走鹅卵石路获区老年人运动会“月湖杯”团体赛团体总分第一名。街道文化站前后获“省一级文化站”、“全国标准文化站”、“宁波市文化先进站”、“省特级文化站”、“市社区文化建设示范点”等称号。街道相继获“全国老年体育工作先进集体”、“首届省社区体育先进单位”、“市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市全民健身月先进单位”、“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省小康型老年体育街道”、“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居家养老
  2003年前,服务60岁以上老年人仅限于发放老年卡、节日慰问、茶话会、提供活动场所等事务性工作。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快速增长,2003年辖区老年人已达6747人,占居民总数的18%,因此,做好老年人服务工作,开展居家养老势在必行。是年,在总结平桥社区居家养老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街道配备一名专职干部负责指导、协调各社区开展居家养老工作。发挥老龄委、老年人协会、老体协等老年人组织作用,各社区设立居家养老中心,组建居民志愿者构成的服务队、享受低保待遇人员构成的义工队、下岗失业人员构成的专业服务队,确定服务项目,设置老年人联系卡,上门为老弱病残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设立老年人医疗康复保健站,提供定期体检、医药咨询,以及建立老年人阅览室、活动室、健身房等保健服务。提供法律援助和咨询,保障老年人权益。创办方便老年人理发、修理、洗衣、用膳等便民生活网点。志愿者和义工无偿服务老年人,专业队员服务由政府“出钱买服务”,按时结算。至2008年,街道投资8.30万元,改善老年人服务设施。141人次义工,458人次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无偿服务,28人次专业队员由政府出钱为老年人服务,5417人次老年人定期体检,17人次老年人接受法律援助,政府出资6.67万元,为老年人买服务。
  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工作自1973年始,由街道妇女主任兼管。1984年后,街道配置1名计划生育专职干部。1993年,街道设立计生办,配备4名专管人员(其中事业编制1人)。计生办负责贯彻落实计生政策及有关规定,为育龄妇女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提供服务指导,发放独生子女奖励金。1997年以来重点加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设立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负责实施进出人口计生管理举措,外出经商或从事劳务者,签订计生合同率100%,外来人口验证率96%。2004年根据计生目标管理要求,与辖区单位、各社区居委会签订计生目标管理责任书和计生协助管理协议书,与1219位已婚育龄妇女进行生殖健康签约服务,为119户低保家庭提供免费生殖健康检查。至2008年,辖区有8796名育龄妇女接受生殖健康教育和优生优育指导,898人次独生子女办理保险手续,发放615人次独生子女奖励金3.09万元。
  第八节 驻街道单位选介
  宁波市第二中学
  坐落于共青路20号,创立于民国元年(1912),1954年被列为浙江省16所重点中学之一,2005年被评为浙江省重点高级中学。学校设办公室、政教处、教务处、教科处、总务处等处室。至2006年9月,有教学班28个,学生1370人。教职员工120人,其中省特级教师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4人,中学高级教师37人。
  翰香小学
  坐落于仓基街55号,前身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鄞县举人陈愈守所办翰香学塾,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办翰香小学堂,民国13年(1924)毁于火灾,后由陈圣佐购置“飞盖园”重建翰香。民国19年,教育部授予一等金质奖章。1998年起,学校走“科研兴校”之路,承担市级以上研究课题6个,是中央教科所“九五”、“十五”国家重点课题实验学校,省、市绿色环保学校、市示范性文明学校。至2006年9月,有教学班12个,525名学生,教师28名。
  宁波市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
  坐落于云石街52号,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前身为山书院,后几易其名,1949年正式定名为镇明中心小学。2004年秋在南都花城(云霞路226号)设立实验校区。至2006年9月,有教学班46个,学生2013人,教职员工106人。
  宁波市广济中心小学
  坐落于广济街47号,始建于1964年,是宁波市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学校。1999年9月由美籍华人陈绍华先生提议,FNT基金会和市、区政府共同出资,在原址扩建而成,并附设哲英书画学校。2002年,FNT基金会和政府再次出资,在联丰世纪苑设立广济中心小学实验校区,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至2006年9月,有教学班49个,学生约2200名,教师110人。学校相继获“全国班集体建设科学实验基地”、“省示范学校”、“市现代教育示范学校”等称号。
  宁波市偃月街小学
  坐落于偃月街127号(崇教寺遗址),前身为宁波知府程云俶与绅士严信厚等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崇教寺内所办之“储才学堂”。后因学校附近有醋务桥,故于民国26年(1937)在原校址改办“醋务桥小学”。解放后改名“长春中心小学”,后以校前有偃月街改名“偃月街小学”。之后先后与菱池小学、平桥小学、书院巷小学合并。内设教导处、总务处、教科室等,有教职员工23人。学校先后获“省文明学校”、“市红领巾示范学校”、“市文明单位”等称号。
  浙江省宁波市青少年宫
  坐落于柳汀街191号,前身为建于1953年的宁波少年之家,是全国最早创建的12个少年之家之一。1987年更名为“浙江省宁波市少年宫”,隶属于共青团宁波市委,是市公益性青少年综合型校外教育机构。在编人员45名,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名、中级职称人员13名。
  宁波老年大学
  坐落于广济街56号,成立于1985年9月,为中共宁波市委老干部局下属全民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教务处、理论研究室3个处室。设有书画摄影系、医学保健系、文学语言系、综合应用系、体育舞蹈系、音乐系、戏曲系、计算机系8个系。至2006年9月,有工作人员32人,聘用教师111人(其中高级职称56人),学员8250人。
  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
  坐落于偃月街139号,为自收自支全民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人事部、财务部、综合事业部、工程部5个部。下属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中学、宁波万里国际学校小学、宁波万里国际幼儿园、宁波国际学校(筹)、宁波万里汽车驾驶学校、浙江万里学院、宁波诺丁汉大学。至2006年9月有在校学生26231人,教职员工2000余人。
  宁波市第一医院
  坐落于柳汀街59号,是一家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核定床位1000张,病区24个,临床科室35个,医技科室14个。医院为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温州医学院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附设宁波市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宁波市骨科研究所、宁波市人工关节治疗研究中心、宁波市医学影像研究所、宁波市病理质控中心、宁波市放射质控中心、宁波市急诊管理质控中心、宁波市护理质控中心、宁波市临床检验中心、宁波市糖尿病防治中心等机构。有职工1155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245人。
  宁波市财政税务局
  坐落于中山西路19号,成立于1983年9月,由原地区税务局和市财政税务局合并而成,挂财政局和税务局两块牌子,二局合署办公(对外称“市财政税务局”),为市政府主管财政、地方税务工作的职能机构。内设25个职能处室。下辖稽查局和直属分局两个行政单位,7个事业单位(信息中心、票据中心、核算中心、契税中心、干教中心、科研室、重点办),垂直管理保税区、高新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地税分局和6个市区地税局。在编人员397人。
  宁波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坐落于长春路40号,内设办公室、政治处、监察室、研究室、法规处、企业注册处、外资处、企业监管处、市场合同处、商标广告处、经济检查处11个处室和12315举报申诉指挥中心、企业信用信息中心、经济检查支队、4个直属所。下辖工商咨询服务中心、培训中心(事业单位)和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个体劳动者协会、民营企业协会、广告协会、市场协会5个社团组织。局机关在编人员160名。
  宁波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坐落于解放南路257号,前身为成立于1949年7月的宁波市劳动局,2002年2月更名为“宁波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为市政府负责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职能机构。内设办公室、政治处、计划财务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处)、法规监察处、劳动工资处、职业技能开发处、劳动争议仲裁处(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公室)、养老保险处、医疗保险处(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办公室、市公费医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工伤与生育保险处(市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行政审批处。机关在编人员53名。下属宁波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宁波市养老保险管理中心、宁波市城镇医疗保险管理中心、宁波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宁波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宁波市技工学院、宁波市劳动仲裁院8个事业单位,在编人员402名。
  宁波市粮食局
  坐落于解放南路229弄1—1号,主管全市粮食流通、行业指导和储备粮行政管理的市政府直属机构。内设办公室、政治处、购销储备处、行业管理处、财务会计处5个处室。下辖白沙粮库、庄市国家粮食储备库、甬江粮食收储有限公司、甬北粮食收储有限公司、粮食局驻管中心5个单位。局机关在编人员35名。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
  坐落于镇明路618号,前身为宁波市水产局,2002年更名为“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主管全市海洋与渔业工作的市政府直属机构。内设办公室、计划财务处、海域管理处、渔业处、海洋环境保护处、科技经贸处、安全生产管理监督处、政策法规处8个处室。下辖中国海监渔政宁波支队、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宁波市渔船检验处、象山港海洋环境监测站、宁波市渔船救助信息服务中心5个事业单位。机关在编人员36人。
  宁波海关缉私局
  坐落于长春路150号,成立于1999年2月,受海关总署缉私局和宁波海关双重领导,依法查缉宁波关区内走私犯罪案件,查处权限范围内走私、违规以及其他行政违法案件等。内设办公室、政治处、督察处、侦查处、查私处、海上缉私处、法制一处、法制二处、情报技术处9个处室。下辖北仑、镇海、大榭、机场4个隶属分局,全局在编缉私警察171人。
  中共宁波市委老干部局
  坐落于中山西路173号7楼,负责全市离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内设办公室、组织人事处、服务处、活动教育处4个处室。下辖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宁波老年大学2个事业单位。局机关在编人员22人。
  宁波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坐落于中山西路173号,前身为中共宁波市委统战部宗教民族处,对外称“市政府民族宗教事务处”。1996年建立,为市政府主管全市民族宗教事务工作的组成部门,内设办公室、业务一处、业务二处、业务三处4个处室。局机关在编人员26人。
  宁波市对口扶贫协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坐落于中山西路11号海曙大厦13楼,内设秘书处、对口帮扶处、扶贫开发处3个处室,负责市内扶贫开发,对口帮扶贵州黔东南州、黔西南州,对口支援三峡库区、西藏比如县和新疆和田县的日常管理工作。管理、掌握、检查扶贫开发和对口支援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管理扶贫开发基金和对口支援基金。指导市扶贫基金会开展工作。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工作。机关在编人员21名。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市分行
  坐落于广济街31号,成立于1954年10月1日,2004年进行股份制改革,为中国建设银行直属一级分行。设有办公室、计划财务部、人力资源部、会计部、公司业务部、国际业务部、个人金融部等20个部室,下辖13个综合型支行和7个单点型支行,共有员工3021人。
  中信银行宁波分行
  坐落于镇明路36号中信银行大厦,前身为中信实业银行宁波支行,成立于2000年10月,2005年10月1日升格为中信实业银行总行直属分行,2005年11月更名为“中信银行宁波分行”。内设公司银行部、零售银行部、国际业务部、资金资本市场部、投资银行部、工商企业部等21个部室,下辖余姚、慈溪、海曙、北仑、大榭、鄞州、天一、桥城、兴宁、江东、百丈11家支行。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市分公司
  坐落于解放南路65号阳光大厦,是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计划单列市分公司,经营以人生命和身体为标的的人寿保险、健康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三大类业务。内设办公室、人力资源部、工会工作部、监察部、内控合规部、财务处理中心、客户服务中心等15个部室,下辖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鄞州区、余姚市、奉化市、象山县等11家子公司和城区营销服务部。在编人员149人,从业人员350人。
  宁波石油分公司
  坐落于镇明路618号宁波石油大厦,是中国石化集团宁波地区成品油销售企业,设有12个职能部门,下辖7个销售区域、1个海上网点区域、2座物流定位油库、3座直销配送油库、3座润滑油专业仓库、1座燃料油库和1个石油加工厂。公司在职员工746人。
  浙江中外运有限公司
  坐落于解放南路69号,成立于2002年12月,由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外运华东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是一家综合性、专业化、国际化的物流服务提供商,下设11家子公司、16家分公司,业务网络覆盖浙江省主要经济发达地区。公司在职员工2000余人。
  宁波残疾人联合会
  坐落于中山西路173号3楼,成立于1989年,是全市残疾人代表组织,也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地方组织。内设办公室(市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秘书处)、组织宣传部、康复部、教育就业部、维权部5个部室。下辖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市残疾人康华按摩推拿诊所3个事业单位。机关在编人员28名。
  宁波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坐落于中山西路173号,是受中共宁波市委领导的全市归侨、侨眷组成的群众团体,也是中国侨联团体会员。内设办公室(宣传部)、联络工作部、经济工作部3个部室,机关在编人员15人。
  第二章 鼓楼街道
  鼓楼街道现境为宁波古城发祥地,境内历史文化遗存丰厚,仍存的唐塔、坚实的鼓楼、已圮的文庙、再现的永丰库遗址、几经变迁的历代官衙。改革开放以后,境内发生巨大变化,建筑古今合璧,旅游胜景相连,市井繁荣昌盛,不愧为宁波城区的精华地块。
  第一节 概况
  鼓楼街道位于海曙区北部,东濒奉化江、余姚江、甬江三江交汇处(俗称“三江口”),南至中山东路、中山西路,西达望京路(北斗河),北临余姚江。办事处驻乌含巷9号。
  鼓楼街道,以鼓楼名之。鼓楼,为唐代所建之城楼。唐长庆元年(821),刺史韩察发民于今街道境地筑子城(内城),南首城门曰望海军门,宋、明谓奉国军门,至明万历十三年(1585)重建,更名“海曙楼”,俗称“鼓楼”,是故得名。自秦始皇推行郡县制以来,直至宁波解放,皆为鄞县所辖。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沉淀了博大精深的人文底蕴,唐代鼓楼、天宁寺塔、龙舟,元代永丰库遗址,明清伏跗室、钱业会馆、民居等历史遗存,以及明代兵部侍郎屠大山,清代兵部尚书屠粹中,抗清民族英雄、爱国诗人张苍水,乃至现代浙东著名书籍收藏家冯孟颛、知名体操运动员桑兰等名人遗风余韵,展示出鼓楼街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风采。
  1951年8月,海曙、镇明2区改为海曙、望京、月湖、灵塔4区。1952年8月复置海曙、镇明2区,其间鼓楼一直为海曙区所辖。1956年1月撤区,设鼓楼、苍水、孝闻等16个街道办事处(俗称“小街办”),鼓楼街道办事处由此诞生。1957年7月原设16个街办撤并为13个街办,鼓楼街道撤入苍水、孝闻两街道。1958年9月撤并13个街道为海曙、镇明、江东、江北4个街道办事处(俗称“大街办”),苍水、孝闻隶属海曙街道。1960年,海曙、镇明撤并更名“海曙人民公社”,苍水、孝闻街道更名分社,隶属不变。1969年12月,海曙、镇明(1963年7月增建)人民公社改称区,各公社原属分社改称街道,苍水、孝闻属海曙区。1970年1月“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区革命委员会”和“街道革命委员会”(1978年复称“街道办事处”)。1980年10月复置海曙、镇明两区,1984年两区并建,苍水、孝闻属海曙区。1992年10月,苍水、孝闻合并定名“鼓楼街道办事处”,归属不变。至2008年,常住居民10120户,27131人,暂住居民1115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20‰,计划生育率99.39%,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为21245人。常住居民以汉族为主,占99.31%,另有维吾尔族、苗族、彝族、蒙古族、回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土家族、黎族、畲族、满族、侗族、瑶族14个少数民族193人。
  第二节 经济
  鼓楼街道经济始于其前身孝闻、苍水两街道在20世纪50年代创办的小企业和生产小组。1958年举国大办工业、大办人民公社期间,组办尼龙、电子元件加工小组和扑克牌生产小组,迈出经济建设第一步。60年代初贯彻“巩固、调整”方针,企业实行整合,或移交区有关部门,或合并,或停业。“文化大革命”期间,企业遭受不同程度冲击,发展艰难。70年代,几经努力,组织闲散人员、待业青年参加生产劳动,兴办苍水服装厂、海曙设备安装公司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为街道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先后创办苍水饮食店、鼓楼副食品经营部和孝闻运输队、建筑队、劳动服务队、生产生活服务社等企业,从业人员2000多人。1983年,企业实行区、街道联营,除部分服务性企业留归街道之外,较大企业分别与区相应公司联营,实行归口管理。1992年,孝闻、苍水两街道并为鼓楼街道,随即成立街道工贸实业总公司,负责经营管理下属企业,拟制经济发展规划。
  1997年,区政府对街道实施经济指标考核及财政分成制,即根据街道企业完成的税收数额,确定三年不变的街道基数,完成基数按6.90%比率返回,超过基数部分再按80%比率返回。自此,街道着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1999年引进文昌大酒店、新明都大酒店、神州汽车市场等企业60家,实现营业额37600万元。2000年引进中央花园、汉通大酒店、鼓楼电子科技广场等企业135家。2001年引进企业125家,完成税收1700万元。2002年引进企业136家,营业额56300万元。2003年引进宁波博大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宁波银亿置业有限公司、开心人大药房有限公司等企业150余家,注册资金累计13000万元。2004年引进企业207家,注册资金累计40900万元,完成税收12800万元。2005年以开发和义路板块为契机,抓大引大,抓高引高,引进一批资本运作、金融保险和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大小企业152家,完成税收13300万元,增幅4%。2006年引进企业229家,注册资金52600万元,街道可用资金988万元。2007年引进企业340家,注册资金36345万元,街道可用资金1499.10万元。2008年引进企业288家,注册资金46515万元,完成国税收入10628万元,地税收入10667万元,街道可用资金1312.31万元。总面积约198600平方米的10座楼宇,租(售)195845平方米,企业入住率98.14%。2.30万平方米的和义路万豪中心办公用房,租(售)1985平方米,入驻企业9家。
  第三节 街区管理
  街道成立后,置城市管理科,2000年更名“城建管理科”。1998年设受区城建局和街道双重领导的城建监察中队,2002年9月更名“海曙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鼓楼中队”(简称“城管中队”),具体实施城市管理职能。
  市容
  营造中心城区整洁有序市容环境,结合阶段中心工作,依法清理占道经营、跨门营业,整治“脏、乱、差”,取缔无证摊贩,劝导摊贩入场规范经营,保障街路通畅和秩序正常。1999年开始,每年1~2次以石灰水粉饰小街小巷露面墙壁。2002年以来,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为契机,整治23家占道经营商家和中山东路等20余条街路乱停乱放车辆秩序。参与孝闻街和永寿街形象改造工程,责成17家单位拆除违章建筑,取缔文昌街马路市场。推进实施中山社区自治管理办公室(2001年8月成立)“统一领导、重心下移、综合管理、联合执法、一队多能”的融市容管理于综合治理之中的综合管理体制,探索“城管、公安、法院”三位一体的城管执法与保障机制,探索“城管执法、公安护法、法院司法”三方联动的执法形式,维护市容整治权威性,推进程序规范执法。2007年6月整治鼓楼步行街,配备3名城管队员负责日常管理,8月联手有关部门整治秀水、苍水等街市扰民问题,招募20名城管志愿者于府桥街、中山西路等地人行道,对违规停车者进行“温馨劝告”,统一安装永寿街南侧街房雨篷。9月整治学校周边市容秩序,成立学校周边市容环境城管联络站,划分40个高空秩序网络块,实施网络管理,由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11月,区市容秩序网络格式目标管理现场会在街道召开推广。至年底查处无证设摊2678个,违规停车1425辆,抄告3863辆,查处“三乱”(乱张贴、乱刻画、乱涂改)200起,罚款21.82万元。2008年查处各类事案84件,罚款6万余元。查处无证设摊1800多个,查扣无照经营机动车20多辆,处置跨门占道经营事案300多件,教育处理8000余件违章事案。国美电器商场门前、时代广场和中山路等地,实行定岗定点城管队员轮流值班制。指定15名困难居民设摊地点,为他们统一制作手推车、遮阳伞和垃圾篓。街道于2002—2004连续获区“市容环境管理综合先进单位”称号,2005年获区市容环境管理“优胜杯”第一名。2008年街道城管中队被团市委评为“市级青年文明号”、被市城管局评为“宁波市城管系统文明示范窗口”。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简称“环保”)作为专项管理起步较晚。1994年9月根据行政处罚相对集中管理模式和环境保护要求,成立以街道分管主任为组长,城管科长、城管中队队长为副组长,有关部门、社区专(兼)职环保员为成员的三产服务企业油烟稳定达标动态监管领导小组,对55家三产服务企业油烟净化器的安装时间、使用状况、达标情况进行登记、归档,定期检测,实行统一规范炉灶、统一内外环境、统一工作服、统一配套垃圾桶、统一证件上墙的“五统一”措施,落实环保整治目标。街道、社区成立环保领导小组,配备专(兼)职环保员,形成二级环保网络,拟制工作计划,建立环保台账制,开展各项工作。坚持每季度一次环保例会,学习环保法律法规,检查和部署工作。2006年根据《宁波市中心城区可再生资源回收实施规划》部署,街道以布局合理、网络通畅、标识醒目、环境洁净、管理规范、交售便利原则,组建3个统一颜色(绿色)、统一网徽(小蚂蚁)、统一标识()、统一服装和上岗证、统一制式回收车“五统一”的回收网点,通过招标确定承包者,实行企业化运作,街道保洁中心负责监管。城管中队依法查处无证、无牌照和违章的回收废旧物资车辆,保障可再生资源回收和环境洁净。2007年整治鼎新街周边4家餐饮店油烟排放、噪音,与112家餐饮店签订餐厨垃圾委托收运合同。更新扩容鼓楼步行街排污管道。中央花园小区创建节水型小区,制订《中央花园创建环保模范小区工作目标》和相关规章制度,配置专职环保管理员,每年有效利用水资源2000余吨。中山路、望京路、永丰路成为市首批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达标示范路。2008年,街(路)实行18小时动态保洁,增配1名专职考核员监督。中心农贸市场周边放置50只垃圾箱,整修呼童小区垃圾房,保障周边环境洁净。添置垃圾自卸车4辆,改善环保工作条件。
  卫生健康教育
  1985年3月,街道和居委会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组织居民群众、单位不时开展爱国卫生活动,保持街巷清洁。1988—2008年期间,每年进行一次爱国卫生月和世界无烟日宣传教育,以当年情势为内容,做到内容年年新,形式岁岁变。1995年6月遵循《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门前三包”责任制的通知》精神,签订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门前三包”责任书4000多份。2635家人员少、单位小、无力承担“门前三包”的单位,由单位出资,委托街道保洁中心专职保洁员实施。2000年开始,实行集中管理、分块作业、适当调整、统一标准、完善考核的动态化、全覆盖、滚动式保洁制,做到主干街路18小时保洁、社区街巷16小时保洁,后被誉为城市管理“海曙模式”。2003年防控“非典”(SARS),发动社区、网络成员、70多家健康教育协会会员单位,运用文艺演出、标语、专题黑板报(讲座)、印发图文资料等手段进行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健康意识,告别不良卫生陋习,“非典”病率为零。世纪城、文昌花园居民生活垃圾实行分类袋装。2004—2008年期间,消杀“四害”(老鼠、苍蝇、蚊子、蟑螂)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介入”的市场化运作,委托宁波海曙宇鹰灭虫服务有限公司负责消杀。清理整治背街小巷卫生死角127处,各类垃圾20余吨,疏通下水道600余米,粉刷建筑立面13574平方米。完善孝闻社区健康工作机制,创建“健康孝闻”。开展爱国卫生活动,营造氛围,清理蚊蝇孳生地,处理群众举报事件32件。文昌社区成立健康教育志愿者队伍,为特困群体提供健康服务。苍水社区老年读报组,每逢周三上午将一周来所搜集的健康信息,以读报方式进行传递,提醒老年人健康保健。街道于2005年获“市首批二星级卫生街道”称号。
  绿化
  街道主要街巷及路边绿化由市、区有关部门统一规划实施。街道负责指导和监督社区制定公共绿地、屋宇周边和道路两侧绿化规划,组织居民绿化志愿者和各单位职工开展义务植树、种花、养草等绿化工作,以及台风季节防台抗台护绿工作。1993年绿化委员会成立以来,保障绿化养护费、防控绿化面积萎缩同时,新增绿地1000多平方米,种植各种树木1500余株。指导社区单位绿化工作,落实养绿护绿举措,记录植保工作察看和病虫害防治情况,提高花木成活率。落实3252家沿街商家门前绿化护养管理工作,做到责任到人。创建绿化特色小区,白衣、永寿两小区投资9.80万元,开拓绿化面积,种植观赏花木,提高绿化品位。城管中队携手孝闻街小学共建护绿基地,开展“谁是种花小能手”、“一个城管队员带动一个绿色家庭”和“洁我宁波、美我环境、绿我海曙、净我家园”等创意活动,促进社区绿化。2006年,街道绿地40.80万平方米,人均12平方米,古树名木15株,绿化特色小区6个。2007年,西河、开明两小区投资8.70万元,种植桂花、紫荆、腊梅、鸢尾、扶芳藤等树木花草,建设绿化特色小区。2008年,孝闻、中宪两小区投资7万元,4500平方米绿化旧貌换新颜。秀水街、桂花巷补种灌木300株,鼓楼北、桂花厅前和横河街(16号)旁种植麦冬草皮约250平方米。
  第四节 综合治理
  解放后,城区建立居民委员会(简称“居委会”),协助政府开展防奸、防匪、防火等社会治安工作和维护公共卫生。1951年7月,派出所辖地单位设置治安保卫委员会,居委会设治安保卫小组,协助派出所镇压反革命,检举揭发犯罪分子,清查登记反动党、政、军、团、特、宪人员,取缔反动会道门,禁赌、禁毒、禁娼,做好管制人员和管教归正人员(时称“两劳”人员,即劳动改造释放者和劳动教养解除者)的监管教化工作,值班巡逻,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居民安全。1956年,街道成立,居委会划归街道管理指导(治安保卫小组仍由派出所主管)。1958年借鉴外地经验,建立治安联防组织,加强公复场所和重点地段治安管理。1980年建立治安联防组织,居委会建立治安联防队。聘请热心公益事业的退休人员为专职调解员,调解邻里纠纷。1982年推行墙门安全员制度,刑事案件下降。1985年以来,“一五”至“四五”普法教育期间,运用黑板报、宣传窗、上课、刷制标语等形式,宣传和组织居民学法守法用法。
  1991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孝闻、苍水街道(为鼓楼街道前身)同年11月成立由街道主要领导(1996年改由兼任街道副主任的派出所所长)任主任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简称“综治委”),其办公室(简称“综治办”)从“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6个方面,组织实施各项综治措施,与辖区单位签订社会治安治理责任书,约定单位发生大案、要案则取消当年参评先进单位和创建文明单位资格,并与单位奖金挂钩。强化民事纠纷调处,设立调解委员会,配备专职司法助理员。1999年7月成立鼓楼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会(简称“综治协会”)。继后,6个社区成立综治协会分会,会员单位发展至112家。2001年5月,苍水社区成立全区首家社区综治警务室,6个社区相继建立。2002年2月,中山社区成立市首家社区自治管理办公室,负责指导创建“平安街道”、“平安社区”和无刑案小区活动。做好“法轮功”练习者的教育转化工作。查获黄、赌、毒案件37件,582人次违法犯罪者受到惩处。遣送无固定住所、无合法证件、无正当生活来源“三无”人员90多人次。调解民间纠纷29件,成功率97%。2003年为抑制路面发案率及居民区“白闯案件”,成立52人组成的摩托车、自行车、电瓶车“三车”管理队和25人组成的护楼队,负责无物业管理居民区白天治安防范工作。2004年5月,各社区成立由每个楼道信息员组成的治安信息员队伍(共计60名),形成群防群治网络。综治办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坚持防范重心下移,坚持发挥公安派出所主力军作用等方针,深入开展创建“平安街道”、“平安社区”活动,并将群防群治队伍归口社区综治警务室管理。2004年,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配备一名专职调解员(共5人),规范民事纠纷调解工作。发挥派出所监控指挥中心作用,建立以派出所监控中心为核心的联网通信平台,11家单位增设探头,拓展监控范围,加快三级联动反应。2005年9月成立综治工作中心,下设维稳、综治、人民调解、安全生产、综治协会5个工作室和信访接待站、平安服务社2个窗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2006年以综治中心为平台,推行综治、信访、调解、警务、民政、纪检等“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全年受理来电15件,信访72件,上级转办信访31件。其中通过协调会处理11件,排查较大民间纠纷5件,防止群体性上访10件。发生刑事案件859件,破获385件。2007年年初,街道与5个科室、6个社区、90余家单位签订综治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一月一次维稳形势分析综治工作例会制。至年底排查不安定隐患8次,查出不稳定事案9件。受理各类纠纷166件,经调解全部成功。处理信访109件。登记流动人口8307人。新增归正人员8人,解除帮教6人。发生刑事案701件,破获407件。排查2406家单位火灾隐患,组织2500人次参加安全培训。帮教矫正对象15人,登记吸毒人员26人,举办法律教育讲座56场、咨询和宣传活动46次,发放宣传资料1万多份。建立800多人组成的社区和谐促进员队伍。中山社区、苍水社区分别获浙江省“五星级民主法制社区”和“四星级民主法制社区”称号。2008年受理信访143件、来电72件,领导接待来访32件,信访实现“零进京”。妥善处置客货车队改制、尚书小区垃圾房纠纷、世纪城家教班扰民、永寿街38号房屋倒塌等16起不稳定事件,调解各类纠纷220件。加强暂住人口和出租房管理,暂住人口登记办证率91.20%,出租房登记率98%。印发反邪教宣传资料2000册,做好“法轮功”涉邪者转化劝导工作。刑事案件立案657件,侦破511件。建立22支不同职能、共有1596人的治安队伍,强化综合治理力量。签订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100份(100家单位),维修40家防盗门,排查住人、经营、仓库“三合一”场所21家,查处安全隐患815件,帮教矫正对象19人,登记吸毒人员26人,法律宣传教育4次,4500余人参与和谐促进活动。苍水、秀水、文昌3个社区获“区平安社区”称号。街道于2001年获市综治委授予的“创安达标示范街道”称号,司法所获市级“规范化司法所”称号。2001—2003年连续获市级“综治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999—2005年连续获“区综治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第五节 街巷 民居
  鼓楼街道自唐以来一直为治所心脏地带,街巷纵横,商贸发达,商贾云集,民居毗邻。解放后虽历经城市建设改造,街巷依在,唯民居多被拆建新住宅小区,少数明清古典民居尚存。
  老街巷
  中山东路 东起东门口,西至解放路。中山东路俗称“东门街”,为城厢东西干路,民国14年(1925)运城石修筑,定名为“东大路”。35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更名“中山东路”。“文化大革命”时期与中山西路一并更名“东方红大街”,1981年复名。长约1050米。
  中山西路 东起解放路,西至西门口板桥头。民国18年(1929)定名为“西大路”,35年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中山西路”。“文化大革命”期间与中山东路合并为“东方红大街”,1981年复名。长约1010米。
  解放北路 南起中山东路,北至解放桥。民国24年(1935),城河委员会改筑马路,定名“北大路”。长约775米。
  和义路 东起东门口,西至解放北路终端。宋时筑有城墙,名盐仓门,又名“和义门”,民国22年(1933)县政府拆城筑路。长约1073米。
  望京路 南起西门口,北至北郊路口。西门旧名望京门,故名路,民国17年(1928)拆城,22年筑路。“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长征路”,1981年复名。长约1330米。
  永丰路 东起解放桥,西至北郊路口。北门原为永丰门,故名。“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遵义路”,1981年复名。长约1005米。
  公园路 原名“道前街”。西至呼童街,东至解放北路,南接中山西路,北接公园路。民国16年(1927)原道台衙门改建中山公园,随即易名“公园路”。长约845米。
  孝闻街 南起中山西路,北至永丰路。原为河,建有杨嘉桥、水凫桥、洞桥等石桥。1959年填河而成孝闻街。“文化大革命”时期改称“劳动路”,1981年复名。长约1174米。
  开明街 南接解放南路,北连和义路。1935年由城河委员会改建柏油马路,名“开明街”。“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光明街”,1981年复名。长约245米。
  鼎新街 又名“聚景巷”,南起中山西路,北至县西街。因此处聚景庙得名。长约140米。
  西河街 东起呼童街,西连望京路,以西河而名。1952年填河筑路,长约485米。
  横河街 东起解放北路,西至双池巷,以横河而名。1958年填河筑路,长约470米。
  大桥街 旧名“大桥头”,南起苍水街,北至横河街。1911年前横河上有大桥、隐仙桥两桥,故名“大桥街”。长约265米。
  广仁街 东起横河街,西至孝闻街。白衣寺于宋治平元年(1064)被赐“白衣广仁”额,寺前有广仁坊,故名。“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勤俭街”,1981年复名。长约485米。
  西北街 南至西河街,北至永丰路。长约620米。
  秀水街 南起西河街,北至广仁街。清宣统三年(1911)前,该街称“道后”,道台府后面有秃水桥。《鄞县通志》载,“秃亦作为塌。清嘉庆间,江锦易塌为秀”,因此,改秃水桥为秀水桥。1958年填河拆桥筑路,名“秀水街”。“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大众街”,1981年复名。长约247米。
  文昌街 南起中山西路,北至西河街。明末清初因建有文昌殿,以殿得名。长约440米。
  尚书街 东起呼童街,西至孝闻街。《鄞县通志》载,“屠尚书第在县治西北祝都桥”,以故得名。长约240米。
  呼童街 南起中山西路,北至西河街。相传明清考秀才(俗称“童生”),考前于此呼童点名,后列队进入考场,故名“呼童街”。“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大众街”,1981年复名。长约540米。
  永寿街 东起呼童街,西至望京路,因明朝建有永寿庵而名。长约650米。
  府桥街 东起解放北路,西至呼童街。民国16年(1927)前名“府前街”,后因府衙西首有一座府桥,则改名“府桥街”。“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立新街”,1981复名。长约315米。
  县前街 南起中山东路,北至市政府,位处清县署和民国时期县府前面,故名“县前街”。“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立新街”,1981年复名。长约80米。
  厂堂街 南起县东街,北至和义路,长约440米。
  战船街 俗称“建船厂跟”、“江心寺跟”、“羊府庙跟”、“江东庙跟”。东起和义路口,西至解放桥。《鄞县县志》载,“宋时造船于此故名”。“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胜利街”,1981年复名,长约997米。
  苍水街 东起中山东路,西接秀水街。府学对河有明张苍水故居,民国24年(1935)城河委员会改建马路,定名“苍水街”。“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红旗街”,1981年复名,长约1345米。
  国医街 南起中山东路,北至和义路。明有汪姓太医,深得皇帝好感,封为国医,并赐国医第,故名。民国18年(1929)国医街北段淮舫里和国医第并称“国医街”。长约314米。
  东厂堂巷 西起厂堂街,东不通,为厂堂街朝东分支,长约38米。
  屠园巷 明万历年间(1573—1620)甬上望族屠大山建有屠家花园而得名。长约280米。
  博文巷 南起国医街,北接苍水街,清巷内有一家博文号商店而得名。长约600米。
  孝闻巷 东起孝闻街,西至西北街。长约275米。
  西河巷 东起孝闻街,西至西北街。长约540米。
  永丰巷 南起广仁街,北至横河街,“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大众街”。长约150米。
  孙家巷 南起广仁街,北至横河街。长约137米。
  白衣巷 南起西河街,北至广仁街,《鄞县通志》载,宋治平元年(1064)赐“白衣广仁”额,寺前之巷称“白衣巷”。长约280米。
  桂芳巷 东起大桥街,西至白衣巷。长约290米。
  费家巷 东起孝闻街,向西转南接文昌街。长约195米。
  宝兴巷 东起孝闻街,西至文昌街,因有“宝兴”当铺得名。长约162米。
  五块巷 南起文昌街,转向西至望京路,曾有5块石板铺成之桥得名。长约190米。
  施祥巷 东起双桥街,西至效实巷。长约65米。
  效实巷 旧称“口子巷”,又称“行止巷”,南起中山西路,北至西河街,与永丰路相接,系老环城路。后巷内老郎殿办了育德农工小学,后改效实中学。民国18年(1929)改称“效实巷”。长约320米。
  中宪巷 东起孝闻街,西至望京路,因巷内董中宪第得名。长约146米。
  缸桥巷 南起中宪巷,北至乌含巷。长约104米。
  乌含巷 东起孝闻街,西至文昌街。长约275米。
  法院巷 南起中山西路,北至尚书街。长约368米。
  穆家巷 南起永寿街,北至西河街。长约150米。
  佑圣巷 东起西北街,西至望京路,旧名“佑圣观前”。长约100米。
  中山西路298弄 南起中山西路,北与蔡家巷相接。“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东方红大街298弄”,1981年复名。长约1010米。
  中山西路364弄 南起中山西路,北至府桥街,民国初改名鼎新巷。“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东方红大街364弄”,1981年复名。长约140米。
  中山西路314弄 南起中山西路,北到府桥街,民国18年(1929)整理街巷时名“蔡家巷”。“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东方红大街314弄”,1981年复名。长约123米。
  府桥街128弄 南至府桥街,北至尚书街,21世纪初改建成世纪城小区。
  府桥街38弄 南起府桥街,北接公园路26弄。
  公园路76弄 公园步行街内。
  公园路26弄 公园步行街内。
  公园路99弄 公园步行街内。
  公园路130弄 北起公园路,南不通。长约30米。
  蔡家弄 南起中山西路,北至府桥街。长约200米。
  消失街巷
  双池街、县东街、县西街、江左街、府侧街、双桥街、生泰巷、五福巷、长湖巷、东马巷、文昌巷、西马巷、后市巷、江井巷、庄家巷、县后巷、国医巷、彭家巷、帽店巷、渡母巷、鼓店巷、伴吉巷、府侧巷、饼店巷、贵家巷、黄岳巷、济阳巷、盐仓巷、药局巷、悦来巷、聚景巷、西厂堂巷、渔浦巷、和安坊、百岁坊、太原里36条街巷。
  民居
  一般民居随着城市建设,先后被拆建为国医、屠园、开明、银杏、文昌、中宪孝闻、香榭丽舍、孝闻花园、中央花园、西河、世纪城、尚书、孝闻永寿13个新住宅小区。而明代民居桂花厅(桂芳第一部分),清代民居秀水街的吴宅,西河巷2号的李宅,永寿街的元戎第、叶宅、林宅、顾宅、伏跗室,以及民国时期民居横河街72号的“载庐”等古典民居相继列为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六节 社区居委会
  解放后,废除保甲制,筹建居委会。1950年1月,海曙区以永寿巷及部分费家巷、穆家巷、文昌巷地段196户、880余人为组成单位,选出16名候选人,民主选出11名委员,成立受公安派出所直接领导的永寿居委会,之后,推广实施。1952年整顿居委会,以5000人为一个居委会,整合西门口、中宪、杨嘉、文昌、西河、西北、北郊、呼童、体育、天宁、北大、公园、鼓前、双池、秀水、东门、开明、中山、国医、县前、苍水、和义等地段,组建22个居委会。每个居委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3~4人、委员6人,受区政府和公安派出所双重领导。1956年,鼓楼街道成立,居委会由街道接管。1982—1995年期间,相继又成立尚书、孝闻、孝北、桂白、横河、广仁、红星、战船、中宪9个居委会。2001年4月根据区政府意见,以地域相连和居民人数为原则,建立和义社区居委会(由和义、战船组成)、孝闻社区居委会(由西北、孝闻、红星、西河、孝北居委会组成)、苍水社区居委会(由国医、县前、苍水、北大居委会组成)、中山社区居委会(由中山、呼童、鼓前、尚书、体育、天宁、 北大、公园居委会组成)、文昌社区居委会(由文昌、西门、杨嘉、中宪居委会组成)、秀水社区居委会(由秀水、双池、桂白、横河、广仁居委会组成)6个社区居委会。
  社区居委会依据《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居民直选委员(名额视社区规模而定),再由社区居委会聘任主任,按居民户数与社区工作者(简称“社工”)300∶1比例配置,至2008年计有社工50名。社区居委会在街道党工委领导下,发挥社区各种群团组织作用,建立相关规章制度,组织社区居民群众学习政策法律法规,参与社区治安和卫生保洁工作,联手企业共创和谐社区。
  第七节 社会服务
  鼓楼街道于1998年设社会事业科(后更名“社会事务科”),配置民政助理员、计划生育管理员和社教文体管理员。2001年4月增设社区服务中心,具体负责实施社会服务。
  拥军优属
  1949年5月,人民解放军进驻宁波,境地居民自发为指战员做(补)鞋、补衣、拆洗衣被和打扫卫生。民间有佳话说,一日居民帮助指战员拆洗衣被,不料气温骤降,为解决指战员御寒,居民立即筹借100多件棉衣,有的新郎也主动出借结婚穿的棉袍。部队缺少生活用具,居民闻讯主动送去。1951年后,拥军优属活动形成制度,每逢过年过节,居民群众有组织地为部队、军烈属挂匾额、贴春联年画,送慰问品(生活用品和食品)等。20世纪80年代,拥军除做好事、送慰问品,还为部队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先后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5期,培训官兵约120人次。1982年建立定对象、定单位、定内容、定时间“四定一条龙”服务网络,辖区37个单位216名有关人员分为4个服务组,为40多位烈军属服务,对此,市民政局于1984年全市推介。之后,市第二医院、中医院、区鼓楼医院相继推出军人和烈军属优先门诊服务项目,鼓楼医院还选派医生于每周四下午为烈军属上门诊病送药,鼓楼房管所优先为烈军属修缮房屋,街道科以上干部与22户烈军属结对上门排忧解难。90年代以来,拥军优属工作建立“三纳入”(纳入党工委、办事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和居委会年度考核的内容,“双拥”经费纳入年度预算)、“二化”(工作制度化、机制网络化)、“一及时”(及时调整、充实双拥领导小组成员)制度。开展由80多家单位提供基础设施,1242名志愿者主动参与军民共建文明街、军民联手文艺演出、军民互帮互学、军民与贫困学生结对助学等军民共建活动。组织慰问驻军和烈军属,2006年拥军慰问金计5.87万元,发放烈属抚恤金2.12万元,伤残军人补助金12.59万元,义务兵优待金26.30万元,在乡复退军人补助金1.50万元。2007年8月1日联手军分区举办军民共庆建军80周年运动会。2008年重点做好22户优抚对象工作,发放抚恤金、优待金、社会救助金计14.10万元。街道于1991年、2001年、2005年荣获“市双拥模范街道”称号。
  社会救助
  解放后,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者“三无”人员的吃、穿、住、医、葬等一直由政府给予保障,至2006年有“三无”人员21人,其中19人由政府集中供养,2人散居。1991年成立街道残疾人联合会,6月成立康复工疗站,46名残疾人通过工疗站康复指导,6名残疾智障者基本康复并落实工作,至2006年,34户残疾人家庭享受低保,12位残疾人通过自谋职业实现就业。1999年,街道成立慈善联络站。2003年建立街道慈善基金,30家单位和街道捐款10万元。2006年募集资金148.27万元,救助因突发事件而导致临时性困难的群体,每年救助50多人次,发放救助金3万余元。分类施救助学27人,发放救助金3.30万元。助困25人,发放救助金1.20万元。助医40人,发放救助金1.31万元。做好118户(221人)的困难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发放低保金49.37万元。2007年发放107户(206人)低保金40.90万元,副食价格上涨动态补贴3.68万元,13人次医疗救助金1.05万元,5户台风救灾金3万元,7户临时救助金2万元,以及35人次的因灾因病救济金2.70万元。募集慈善金33.40万元。8月初成立鼓楼街道慈善分会,“慈善一日捐”活动中,29家单位、5个社区13015人捐款18.74万元。当年慈善助学21人、助困41人、助医40人、临时急助44人,计3.59万元。爱心协会慰问、补助困难家庭464户,发放37.36万元慰问金和价值1.26万元的各类慰问品。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29家单位4915人捐款86.60万元,581名共产党员通过各种形式捐款外,又以“特殊党费”捐助58.80万元,共产党员干海宏个人捐款10万元,支援灾区群众抗震救灾重建家园。13名民兵奔赴灾区参与援救,40人次民兵义务献血,支援灾区。当年还发放45人助医、36人助学、27人助困等救助金2.80万元,发放115户低保金43.57万元。街道于2002年获市首批“慈善之星”街道称号。
  就业和再就业
  创办街居企业,安排待业青年和闲散劳动力就业,至1979年,街道企业从业人数约2000人。后随改革深化,企业转制,下岗失业人数日益增加,2006年登记就业者2808人,男1611人、女1197人,其中文化程度低,无专业技术的男性50岁、女性45岁以上者占68%左右。街道于2003年成立再就业超市,建立帮困就业长效机制,落实诸如免税和减免管理费用等再就业优惠政策,开办就业培训6期,参与培训者210人次,另外还安排700多名下岗工人再就业。组建鼓楼街道平安服务社和凯通车辆管理服务社(属公益性劳动组织),136名失业者上岗。组织人员联系用人单位,开发辖区单位用人岗位868个,1279人再就业。2007年建立“失业人员再就业帮扶档案”,144人建档。走访283家用人单位,搜集3590个岗位,推荐822人就业成功。组织330人求职者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培训。2008年获取就业岗位4657个,推荐1131人就业成功。街道5个社区均被评为区“充分就业”社区。
  社区教育
  以市民学校为阵地,根据不同时期政治形势,以多种形式,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政治思想教育。2003年成立街道教育学院和各社区分院,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借用海曙中心小学、孝闻街小学、达敏学校等基础设施,进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思想教育,据统计,历年受教育者累计约35200人次。为提升社区居民整体素质,推进和谐社区文明建设,累计举办各类强身保健培训38期,参加者约2200人次。休闲娱乐培训30期,参加者约5600人次。环境保护、居民道德、时事政治讲座42次,参加者约7500人次。艺术培训28期,参加者约1400人次。会同辖区单位举办“美乐门”快乐大舞台、鼓楼街道票友群英会、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广场文艺演出。组建小交警队、护绿宣传队、环保小卫士分队等校外组织,开展文明素质教育。利用学生暑寒假,累计举办各种科学知识讲座45次,参加者约3800人次。益智健身活动80次,参加者约4800人次。青少年夏令营32期,参加者约1250人次。社区实践50余次,参加者约850人次。组织18位老干部、老革命校外辅导员,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60余次,参加者约7800人次。2007年组织青少年探访余姚红色堡垒红岭村等革命先辈足迹。街道于2005年、2006年连续获宁波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的“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称号。
  文化体育
  1981年,苍水、孝闻街道成立青少年俱乐部和体育联合会,利用节庆假日举办文艺汇演和太极剑、太极拳、乒乓球等体育比赛,选荐优秀节目参加市、区演出。1992年9月成立街道文化站,扩大场地,增加活动经费,次年10月举办江滨游园会、“海曙杯”中老年歌咏比赛、组队参加区第三届文化艺术节,获优秀组织奖。举办民间艺人、票友大家乐、越剧甬剧打擂台、五花八门大荟萃、魔术杂技、书画展、花卉盆景展、棋类比赛、风味小吃一条街、保健服务10个项目组成的票友群英游园会。2001年,各社区相继建立图书室、棋牌室、多媒体室以及配有健身器材的体育锻炼场地。组建腰鼓、扇子舞、合唱、秧歌、沙罐舞、花棒、越剧(京剧)之友社等群众性文艺团队和太极拳、木兰拳、地掷球、门球、健身球、柔力球等群众性体育健身团队,倡导社区居民利用早晚强身健体锻炼。1999年5月5日举办辖区合计18个驻军和地方单位、21个社区居委会、42个家庭500多人参加的街道第三届全民健身体育运动会暨军民体育友谊赛。2006年,街道和社区组织文体活动52次,规模较大的有“戏曲之魅”、戏曲小品晚会、长征胜利70周年歌咏会、青少年“快乐24分”大赛等,参加者约16500人。2007年举办排舞培训3期,健身秧歌、汽(排)球、柔力球、健身球培训各1期,地掷球培训2期。组队参加区第九届老年人运动会6个赛项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三名。举办第一届“鼓楼杯”门球邀请赛、乒乓球赛和中国象棋赛。是年,街道投资大型活动21.57万元,各种文体活动86.27万元。
  居家养老
  街道60岁以上老年人,至2008年达5345人,占总人口的19.70%。其中60~69岁2654人,70~79岁2018人,80~89岁634人,90~99岁39人。为此,街道历经努力,成立36人组成的“以老养老”老年服务队、8人组成的专职服务队、24人组成的义工队、108人组成的“百灵鸟”服务队,照料和服务各类老年人。2006年发动社会各方力量,结对帮困25对老人,家政服务1800余次,上门量血压300人次,精神慰藉625人次,提供生活用品服务363人次,特殊服务58人次。29名困难老人享受政府买单服务居家养老。同时建立1个老年人健康乐园、5个老年活动室、1个“红晚情”俱乐部、1个夕阳情话室、5个阅览读报室、2个绘画摄影室、2个棋牌室、3个健身活动室,定时免费向老年人开放,丰富老年人文化娱乐生活。2007年投资20万余元,筹建250平方米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苍水社区成立老年人怡然书画社,增添老年人生活乐趣。2008年,21位老年人享受政府买单服务,12名义工为老年人服务。
  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工作始于1979年,时无专职机构,仅有分管领导和兼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1980年《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一封公开信》发表,1984年《浙江省计划生育条例》公布,计划生育工作纳入街道主要议事日程,制定并落实控制人口增长具体措施,少生优育逐步成为居民自觉行动。1985年配备计划生育专管员,计划生育工作日趋规范化、专业化。1990年,区委领导与街道主要领导签订计划生育责任状,实施计划生育工作与经济利益挂钩奖罚制度。建立“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计划生育网络。1991年成立计划生育协会。1997年实行育龄妇女微机信息管理,计划生育服务进家门,跟踪服务育龄妇女,建立一年两次的查环、查孕、查病“三查”服务制度。街道和各社区成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形成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网络。外来育龄妇女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发证验证、统一收费、统一教育、统一服务的“五统一”管理。2002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施行,计划生育工作出现区、街道、社区层层抓、人人抓新局面。2006年,10085名育龄妇女(其中外来育龄妇女3178人),计划生育符合率99.39%,综合避孕率98%,群众满意率99%,生育知识普及率95%,发放3025名独生子女奖励金2.96万元。2007年,75户家庭与婚育咨询师签约,签约率63%。苍水社区中农信楼宇成立计生协会,初婚185人,出生219人,计生符合率98.17%。2008年处理5例违法生育事案,签约128户新婚怀孕家庭,完成育龄妇女台账607人次,初婚273人,出生159人,计生符合率98.11%。街道于2005年获市委宣传部、市计生委授予的“婚育新风进万家示范街道”称号,2006年获省人事厅、省人口计生委授予的“浙江省‘十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先进集体”称号。街道所属中山社区计划生育协会于2005年获“全国计生协村级先进集体”称号。
  第八节 驻街道单位选介
  宁波市第二医院
  坐落于西北街41号,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由美国基督教浸礼会传教士马高温(D.J.Macgwan)兴办,原名“华美医院”,解放后易名“宁波市第二医院”。随着经济和医疗科学的发展,综合实力日益增强,成为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设有急诊科、烧伤科、肿瘤科、神经病科、骨科、神经内(外)科、心胸外科、心内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肾内科、血管外科、肝胆胰外科、乳腺外科、肛肠外科等诊疗专科。置有肿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宁波市乳癌防治研究中心、宁波市眼病治疗中心等医学科研机构。拥有开放床位1500张,职工134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66人、副高级职称203人、博士学历13人、硕士学历131人,且为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温州医学院等院校的教学医院,亚洲国际紧急救援中心(AEA)的网络医院。
  宁波市中医院
  坐落于孝闻巷64号,创办于1977年9月,是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院。设有中医内科、国家中医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糖尿病专科、针灸、推拿科、妇科、男性科等30个临床科室,44个专病专科门诊和有关辅助科室。驻有宁波市中医药研究所和宁波市中医药学会,拥有床位600张,职工2641人,其中高级职称100人、中级职称132人、博士及硕士学历63人,且为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改委立项重点建设中医院。因原院址过于狭小,2008年新院选址丽园北路819号,建成待迁。
  宁波兴光燃气集团公司
  坐落于中山西路166号,1977年3月创办,是一家从事城市燃气开发经营的国有独资大型燃气企业,专业经营液化气供应和特许发展经营宁波市的管道燃气业务,经营业务涉及液化气经营、汽运、船运、燃气工程施工设计、安装和计算机信息、表具制造、钢瓶检修等多种业务,设有3000吨级液化气专用码头1座、液化气贮存能力超过1.50万立方米,拥有30多个液化气经营网点,职工760名。
  新兴大酒店
  坐落于中山西路226号,创办于1998年11月,是一家现代化综合性旅游涉外饭店。拥有各式客房150余间(套)和可以同时容纳1500人就餐的餐厅,集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游泳等运动于一体的室内体育运动中心,职工252人。
  文昌大酒店
  坐落于文昌街2号,创办于1999年6月,是一家集客房、餐饮、娱乐、会议于一体的四星级商务酒店,拥有各式客房119间,各类包厢和特色餐厅、会议中心(能容纳250人)、写字楼8000平方米。职工310人。
  第三章 南门街道
  南门街道地处原宁波府城南门,因此得名。初建街道时,属城乡接合部,后逐渐建成市区。街道现境自古为宁波城市连接浙东南内陆的主要通道。
  第一节 概况
  南门街道位于海曙区西南部,东临长春路护城河与灵桥路交界,南濒奉化江,西至柳汀立交桥与白云街道为邻,北至中山西路。办事处驻尹江路128弄18号。
  南门街道,因位于古代宁波府城南门而得名,历来为鄞县管辖,直至宁波解放。南门为古时南出奉化、台州之通衢,交通便利,商贸兴盛。《鄞县通志》所载“三市多竹木畜类,有事之家率于此以购鸡鹅鸭”的“三市”(旧时每逢农历初三、十三、廿三,相集而市),即在境内。街道有着悠久历史积淀,丰厚人文蕴涵,甬水桥、澄浪堰、董孝子庙、祖关山、全祖望墓、柳亭庵、孙中山先生演讲处、袁牧之故居等古今遗迹散落其间。周锷、楼钥、袁燮、丰熙、杨菊庭、张其昀、袁牧之、钱念文、王兴廉等古今乡贤名士或生活或工作于此,更添南门亮色。
  1956年2月,海曙、镇明两区撤建10个街道办事处(俗称“小街办”),仓桥街道办事处(南门街道前身)成立。1960年6月更名“仓桥分社”,隶属海曙人民公社。1963年6月,海曙人民公社分为海曙、镇明2个人民公社,仓桥分社隶属镇明人民公社。1970年7月“文化大革命”期间称“仓桥街道革命委员会”。1978年7月复称“仓桥街道办事处”,属镇明区。1984年3月两区并建,同年8月马园街道办事处(南门街道另一前身)成立。1992年10月仓桥、马园2个街道办事处合并而名“南门街道办事处”。至2008年,街道有常住居民32464户,56931人,流动人口1088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35‰,计划生育率为99.47%,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为15814人。常住居民以汉族为主,占人口总数的99.90%,另有回族、满族、畲族、朝鲜族、蒙古族、苗族、土家族、壮族8个少数民族共56人。
  第二节 经济
  南门街道于1958年成立劳动服务站,组织和管理辖区个体手工业者和服务性行业,组建规模不一的竹制品厂、锉刀厂、糊纸袋厂、成衣厂、针织厂、大饼店、理发店、书场(组织说书或民间剧团演出)、旅馆等各类小企业。1971年,街道成立综合服务社,管理所辖商(企)业,创办摇纱厂、明矾厂、五金加工厂等小企业,安排无业人员、待业青年参加生产劳动,解决1200多人就业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街道成立企业管理站,创办规模较大企业。1983年,全区推广区政府与街道企业联营,一些综合商店、供销社等较大规模企业相继与区工业公司、商业公司、劳动服务公司联营,人员、资金、固定资产、厂房(场地)、生产经营都归区公司管理,街道则以1980—1982年的三年平均利润为基数,每年按税后平均利润15%比率分成。理发店、大饼店等规模较小的服务性企业仍属街道综合服务公司管理。1992年,马园街道和仓桥街道并称南门街道,设经济科,成立工贸公司,负责管理辖区企业,创办工艺草帽厂等。1994年后,街居第三产业(简称“三产”)企业兴起,各居民区成立生产生活服务社,自办小商店、早餐店,车站居民委员会(简称“居委会”)等居委会自筹资金,自建三产用房,出租或自办企业,至1995年,街、居三产企业近200家,产值1亿元左右。
  1997年,区政府实施街道经济指标考核及财政分成制,即根据街道企业完成的税收数额,确定三年不变街道基数,完成基数按6.90%比率返回街道,超过基数部分再按80%比率返回。为此,街道着力引进企业,2002—2008年共引进企业1660家。
  2001年根据中央《关于在全国推进社区建设的意见》,居委会不搞“三产”,原有企业逐步转制或改为承包经营,戴集体“帽子”挂靠企业脱钩,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按时上缴协定款项金额承包制,后期转为个私企业。居委会所需经费由市、区、街道三级分别按比例划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住楼宇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依托各种载体,通过驻点招商(2004年成立温州商会引进企业)、展会招商(每逢国家、省级大型展会引进企业)、委托招商(委托各地南门籍知名人士和一些中介机构开展招商)、网上招商(利用街道、社区网站,发布项目信息和优惠政策引进企业),以及街道工商联分会等方式,引进宁波天地旅游集团、宁波广电移动电视有限公司、上海银行宁波分行等一批优质企业。至2008年,招商引资和税收不断增加,综合经济实力增强。
  第三节 街区管理
  街道较长时间内无城市管理专职机构,主要由相关领导、部门兼管。1992年始设城市管理科。2000年易名“城市建设管理科”,配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简称“爱卫办”)、城建监察中队。2002年10月更名为受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和街道双重领导的“南门城管执法中队”(简称“城管中队”),实施市容监察、环境保护、卫生健康教育及绿化等工作。
  市容
  依法清理占道经营、跨门营业、无证摊贩,整治“脏乱差”,监督小饮食店、小理发店、小旅店、小浴室、小歌舞厅“五小行业”规范经营,维护辖区街巷、市场秩序。2001年集中整治“三八”集市(昔为农历初三、初八、十三、十八、廿三、廿八,今为公历每月3、8、13、18、23、28六天的集市)周边环境,畅通老小区道路。配合区“三产”企业整治试点工作,综合整治澄浪、万安社区环境,尤以澄浪社区的餐饮、娱乐服务行业为主。取缔露天早点摊点,率先全市实行早点摊入室经营,评选29家早点店,成立便民放心早点协会,实施“便民放心早点工程”。2002年组建由14名管理人员组成的车辆管理队,加强自行车、摩托车(摩托车取缔后改为电动自行车)“两车”停放管理工作,实行7小时动态纠察,落实专人监督考核。2003年重点整治三市路、咏归路和尹江路等路段,消除三市路堵车和尹江路马路市场。改造大卿、郎官、柳西三小区和整治马园路街景,封堵南站东路24间违法车棚,马园路获省级示范路段。加强“两车”管理队伍建设,解聘6名不合格车管员,新聘44名车管员(总计52名),重新涂刷鄞奉路、柳汀街、马园路等14条马路的“两车”停放线。2004年,城管中队联合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首创全市第一个“共建街区”南站广场。查处违规设摊、跨门占道3046件,违章停车907件,治理乱吊挂、乱堆放、乱张贴“三乱”事案78件。2005年5月开展“城管进社区”活动,辖区1500余家单位签订“市容环境卫生责任书”,居民反应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清理流动摊贩3500余次,处理占道营业9800件,其中立案查处700多件。拆除约500平方米违章建筑,整改380处不符合规定的雨篷、广告牌、灯箱,统一规范300多处店面招牌和空调外机安装。2006年联合执法专项整治三市旧货市场周边市容秩序,责令纠正或强行拆除祖关山路、南市路、三市路、启文路157弄等地段30多处的1200多平方米违章建筑,180多处不符合规定的店名招牌、广告牌及遮阳(雨)篷,统一规范120多处店面招牌和空调外机安装。马园路、灵桥路和南站西路被评为市首批市容环境责任区达标示范路。2007年对迎春街、三市路、咏归路、白杨街、尹江路、鄞奉路等路段违规经营户发放《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督促当事人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没收无照经营物品,并处以罚款。全年共办理案件1354件,当场处罚64件,查扣没收无照经营物品2695件,收缴罚款30万余元。2008年推行网格化“数字城管”模式,办理案件3245件,发放《责令改正通知书》350余件,收缴罚款10万余元,拆除违章建筑、构筑物约740平方米。街道先后于2003年获“区市容环境管理综合先进单位”称号,2004年获“区市容秩序管理先进单位”称号,2005年城管执法中队获“市级文明中队”和“全省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先进中队”称号。2008年,柳汀街成功创建省级街容示范路。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作为专项工作始于2000年。2002年开始创建市环保模范小区,当年文化家园小区成为市环保模范小区。2003年,万安社区通过ISO14000国际环境认证。2000—2004年相继投资25万元,整治辖区28家放心早点摊点和238家饮食、娱乐、服务等企业,净化环境。实施澄浪、万安2个社区垃圾分类收集和生态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对辖区南片100多家不符合环境保护的“三产”企业,87家有证单位责成整改,24家油烟污染企业被查处,30多家无证单位移交工商部门处理。2005年,街道成立全市首个公园绿地养管共建理事会,马园公园和南站广场绿地实行社区居委会、社区志愿者、南门城管执法中队、区绿化养护中心等共同管理维护的“四位一体”养管模式。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纳入目标责任管理,街道与“三市”花鸟市场、社区签订责任书,市场鸽子、宠物等畜禽建立养殖、免疫档案,辖区657只猫、狗和4682只鸡、鸭、鸽子100%免疫注射。全面整顿万安社区,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定点处理有害垃圾,消除占绿、毁绿现象及各种环保污染隐患,获“省生态社区”称号。2006年配合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和创建宁波市卫生街道活动,街道成立创建领导小组,投资42万余元,实施油水分离、油烟机净化等举措,56家较大饮食企业安装油烟净化器和油水分离器。建立4个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实行统一外观颜色(绿)、统一网徽、统一标识、统一制式回收车、统一服装和上岗证的“五统一”。配合上级城管部门进行西塘河截污工程改造,做好沿河单位、居民思想工作,协调解决整治中的各类矛盾。2007年专项整治生态环境,整治30家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污染餐饮企业,4个较大规模餐饮企业安装油水分离设施,餐饮单位与餐厨垃圾清运公司签订清运协议,实行规范清运,减少环境污染。2008年完成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餐饮企业和单位食堂餐厨垃圾处理协议签约率90%以上。至2008年,风华名都小区被评为市级节水型小区,尹江岸社区成功创建节水型社区,荣安世家等34个小区被评为市环保模范小区。街道于2004年获“区落实区环境保护目标任务书先进单位”称号。
  卫生健康教育
  1992年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简称“爱卫会”),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组织全民健康教育活动,考核表彰卫生先进社区、单位、个人,防治苍蝇、蚊子、老鼠、蟑螂等“四害”和除害灭病等工作。2000年成立街道保洁服务中心(简称“保洁中心”),改革环境卫生保洁作业机制,实行18小时动态保洁。发动青年志愿者、党团员和机关干部利用第14个爱国卫生月(简称“爱卫月”),清理卫生死角和铁路沿线垃圾500余吨。11个社区全部建立健康促进学校,定期举办中老年保健、疾病防治等健康知识讲座,每年组织居民开展各种健教活动12次以上。澄浪、万安两社区健康社区试点工作总结经验推广,扩大“健康社区”覆盖面。2003年8月成立“创建卫生城市”办公室(简称“创卫办”),组建12名成员构成的3个工作组,深入指导、督促1175家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开展“创卫”活动,建立“创卫”资料档案(后在全区推广)落实各项卫生工作。“非典”(SARS)期间,划拨专项经费购买抗“非典”防护用品、药物和清扫卫生用具,定期消毒公共场所。以“众志成城,抗击非典”为重点,开展“相约健康社区行”和“卫生进社区”等活动,发放防控“非典”资料9万余份。2004年,保洁中心执行《南门街道社区保洁作业标准细则》,责任路段基本做到无零星垃圾、瓦砾,无果皮纸屑,无积水污物,无堵塞窨井沟眼“四无”,以及路面及人行道净,窨井沟眼净,树穴角边净,花台周边净,隔离栏下净“五净”。消杀“四害”,实施“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介入”运作模式,街道划拨专项经费80万元,作为受托单位劳务费和由其代购直接发放居民的100多吨消杀药品费,辖区“四害”密度达到国家标准。举办卫生科普画版展,宣传窗、黑板报、社区报编发宣传卫生知识和文明习惯专刊。2005年列为区环境卫生重点整治街道后,更新人力保洁车,淘汰原有塑料垃圾桶,定做500多只防盗垃圾桶,调配震丰村(2005年撤村并居时,由望春街道划入)保洁人员,清理卫生死角20多处,清运垃圾400多吨,粉刷墙面1800多平方米,覆盖乱涂乱写污迹530余处,80%以上单位与消杀公司签订消杀“四害”协议。整合社区医疗、健康资源,建立“健康教育学校”网络,组建专业健康教育人员组成的健康教育讲师团,深入社区开展健康教育。郎官社区成立全市首个社区健康知识聊天室。2006年着力市卫生街道创建工作,爱卫办组织社区清除卫生死角70多处,清运垃圾750多吨,粉刷墙面1万多平方米,覆盖乱涂乱写污迹420处,新增8辆人力三轮保洁车,投放新垃圾桶500多只,规范爱卫资料归档工作,“四害”密度再次下降。“倡导健康生活、享受美好人生”,55个家庭被评为区健康家庭,9个社区健康教育学校被评为区星级健康教育学校。2007年新增保洁员36名,作业时间由原来16小时延长为18小时,落实两名检查人员进行日常保洁工作巡查,加大考核力度。开展除“四害”工作,安装大型灭蚊器43台,投入消杀费用近20万元,投放毒饵近1万千克,有效降低“四害”密度。街道社区组织志愿者2000多人次参加健康教育宣传和义务劳动,6000多人次参加健康教育活动。2008年制订《南门街道保洁中心保洁员守则》,培训保洁人员,严肃劳动纪律,实施奖罚,4名保洁员被授予“城市优秀美容师”称号。街道连同社区、小区物业、辖区单位,全面清除铁路沿线、闲置地、小区楼道等卫生死角,共清运建筑垃圾325吨,生活垃圾138吨,清除乱涂写、乱张贴2410处,粉刷墙面7000多平方米,辖区环境面貌得到较大改观。整合健康教育讲师团以及健康促进协会资源,开展“相约健康社区行”活动,组建社区健康教育宣传员队伍,评选健康家庭。街道先后于2002年获区环境卫生保洁先进单位,实现街道环境卫生保洁奖牌零的突破。2003年获“市抗‘非典’工作先进集体”和“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6年获“区健康教育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称号,成功创建宁波市一星级卫生街道。
  绿化
  督促帮助社区和各物业公司制订绿化规划,落实举措,组建居民绿化志愿者队伍,养护花木,保护绿化。2002年提出新老小区不同绿化要求,组织居民认养树木、义务植树,组织志愿者、低保户开展护绿公益活动。2005年,马园公园和南站广场绿地实施“四位一体”管理维护。开展市绿化特色小区创建工作,柳西小区成为街道首个市绿化特色小区。2007年新增绿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补种小区施工损毁绿地花木,修剪部分老小区绿化树木。至2008年,12个小区成功创建绿化特色小区,辖区绿地面积由原来8万平方米增至11万平方米,增幅37.50%。
  第四节 综合治理
  解放后,针对当时国内外敌对势力破坏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大革命运动,企图颠覆新生人民民主政权阴谋,发动群众严格管理监督居民区地主分子,反动党、政、军、团、特、宪人员等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和反动会道门(一贯道等邪教组织)首要骨干分子,责令他们定期按时向居委会汇报思想、生活等情况,接受治保主任训诫,强制参加公益劳动。改造自新者,则由公安机关核准,摘去“帽子”,重新评审核定阶级成分或政治身份。组织居民晚间义务巡逻街巷,开展防火、防特、防盗等自防自治工作。1956年2月,仓桥街道办事处(南门街道前身)建立,居委会划归街道管辖(治保主任仍属派出所主管)。1985年始,开展“一五”至“四五”普法教育,以“5·18普法日”、“普法月”和讲座、培训班、黑板报、巨幅标语(牌)等多种形式宣传普法,受教育居民约2万人次。
  1991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街道成立由主要领导兼任主任的综合治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社区、单位的治保、司法调解,帮教安置归正人员(时指劳动改造释放者和劳动教养解除者)。1998年建立南门街道司法所,做好街道、社区二级司法调解工作。2001年遵循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强化全区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建设平安大区的实施意见》,落实创建“平安街道”、“平安社区”具体措施,11个社区建立由地段民警、治保主任、专职调解员、户口协管员组成的综治警务室,其中万安社区警务室成绩显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于2004年专门莅临视察,给予高度评价。外来人员实行分层次管理,出租房实行动态管理,发放告新居民书,评比“五好房东”和外来“好居民”。社区讲师团成员深入居民小区、建筑工地等,举办法制培训和法律知识讲座,普及率80%以上。创建“无毒社区”,建立街道、社区居委会(派出所)、社区帮教小组三级禁毒康复帮教网络,创办《禁毒简报》,每年“6·26”国际禁毒日,组织居民收看禁毒专题片,举办火车南站广场大型禁毒宣传咨询会,开展“珍惜生命,拒绝毒品”签名活动等。投资10万余元创建全省首个“远离毒品康复俱乐部”,吸收全区涉毒人员为会员,建立一人一档,实施健康教育帮教(至2006年会员32人),入会者基本不再复吸,辖区新生吸毒者率约0.1‰。建立由60名护楼员、11名专职调解员、68名“三车”(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管理员和1233名楼道平安员组成的群防群治队伍,负责楼道看护、车辆停放、纠纷调解等管理工作。2003年设立5万元群防群治奖励基金,通过考核实施奖惩。建立街道、社区两级调解网络,负责辖区各类纠纷调解工作。2003—2008年期间共调解民事纠纷1375件,年调解平均成功率95%以上。2005年健全信访、综治、调解“三位一体”维稳网络,成立街道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中心。成立归正人员帮教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各社区也成立相应工作小组,辖区44名归正人员经5年教育解除帮教,帮教率100%,安置率80%,重犯率2%以下。澄浪社区在全区首创信访工作代理制,有效化解群体性信访事件。加强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健全重点监控单位安全生产档案,建立党工委成员联系重点企业和重大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等制度,检查辖区85家消防重点单位、70家餐饮业、35家烟花爆竹销售点、4家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率为零。2006年以汽车南站为试点,推进综合治理走进民营企业(简称“综治进民企”)工作,与重点安全生产单位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110份,建立健全重点监控单位安全生产档案。澄浪社区棋盘式治安管理模式在全省平安社区建设经验交流现场会上得到肯定。2007年,发挥社情信息网络作用,把好维稳工作首道防线。继续发挥“远离毒品康复俱乐部”在创建“无毒社区”中的主阵地作用,其负责人贺元英获“中国第二届民间十大禁毒人士”称号。探索“新市民”(外来人口)管理新模式,建立11个和谐促进联谊会、6个新居民居住管理点,动员组织新居民参与管理社会事务,形成辖区新、老居民共建共促良好局面。普及“综治进民企”工作,创建率100%。完成辖区3148家单位火灾隐患普查工作。2008年街道被定为全市社区戒毒工作试点后,依托毒品康复俱乐部优势,整合资源,建立街道—综治科—戒毒站—帮教小组—帮教责任人五级组织网络,制订《南门街道社区戒毒工作站工作制度》、《社区戒毒站工作人员职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设置专职帮教监护、医疗指导、劳动保障、家属监护等帮教小组开展戒毒帮教工作。浙江电台、《浙江法制报》、《宁波日报》、宁波电视台等省、市各家新闻媒体多次专题报道街道禁毒工作。成立社情民意接待服务中心,做到政策广泛宣传,民意广泛收集,诉求合理表达,问题有效解决。街道于2001年获“市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称号。2004年获“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称号。2005年获“市建设‘平安宁波’2005年度平安街道”、“市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先进集体”和“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称号。2006年获省、市“禁毒工作先进集体”和“宁波市平安街道”称号。2007年获“省禁毒人民战争先进集体”称号。2008年获“区奥运信访维稳工作先进集体”、“社区安全生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第五节 街巷 民居
  南门街道自唐以来位处城郊,辖区少街多巷,民居亦为一般建筑。解放后,历经城市建设改造,所幸老巷犹在,更添不少新路,而原有民居多被拆建为新住宅小区。
  老街巷
  马园路 北起望京桥,东南至火车南站广场。始建于民国22年(1933)。长约1500米。
  灵秀巷 西北起南郊路,西南至尹江路。以变更旧名、谐音演化和雅化命名。长约15米。
  杨家桥巷 西北起南郊路,东南至鄞奉路。以桥命名。长约120米。
  陈巷 西北起南郊路,东南至鄞奉路。以同姓聚居姓氏命名。长约40米。
  船埠巷 西北起南郊路,东北至南社坛巷。长约10米。
  惠赐巷 西北起南郊路,东南至鄞奉路。以变更旧名、谐音演化和雅化命名。长约160米。
  南社坛巷 西北起南郊路,东南至鄞奉路。以坛命名。长约175米。
  西社坛巷 北起假山巷,南至巷底。以坛命名。长约100米。
  南永宁巷 东北起鄞奉路,西南至澄浪堰。以桥命名。长约350米。
  鹅场跟 东南起鄞奉路,西北至南郊路。以行业聚居命名。长约20米。
  假山巷 东起咏归路,西至巷底。以园圃命名。长约200米。
  永春巷 西北起南郊路,东南至鄞奉路。以桥命名。长约150米。
  郎官巷 东起马园路,南至苗圃路,西至咏归路。以第命名。长约300米。
  郎官东弄 东起望京巷,南至郎官巷,西至郎官巷西弄。以堂命名。长约105米。
  郎官西弄 东起郎官巷东弄,西至咏归路,南至郎官巷。以第命名。长约285米。
  新街巷
  常青路 东起咏归路,西至铁路,长约500米。
  柳汀街 东起解放南路,西至环城西路,长约2000米。
  苗圃路 东起马园路,西至苍松路,长约500米。
  迎春街 东起长春路,西至苍松路,长约400米。
  鄞奉路 北起立交路,西南至环城西路(雄镇桥)。始建于1957年。长3.8千米。
  南郊路 北起立交路(旧南门口),西南至启文路。始建于1990年。长约1000米。
  咏归路 北起大卿桥,南至常青路。始建于1988年,以桥命名。长约700米。
  澄浪堰路 北起铁路桥,南至澄浪南路,长约240米。
  恒春街 北起苍松路向南折西至环城西路,长约650米。
  立交路 北起长春路、灵桥路口,南至尹江路口与鄞奉路相交处。始建于1986年。长约500米。
  白杨街 西北起自中山西路,东南至苍松路,长约700米。
  苍松路 东北起自中山西路,西南至环城西路。以历史人物命名,始建于1987年。长约1750米。
  三市路 东北起自长春路,西南至太平桥东,长约950米。
  长春路 东北起自镇明路、立交路口,西南至中山西路(西门口),长约2000米。
  万安路 东北起自万安桥,西南至白杨街。以桥命名。长约300米。
  吴家塘路 东北起自咏归路,南至柳汀街。始建于1989年,以塘命名。长约230米。
  尹江路 东南起自鄞奉路,东北至马家塘。始建于1987年。长约150米。
  澄浪南路 东南起自奉化江西岸渡口,西北至鄞奉路。始建于1987年。长约460米。
  南站东路 东南起自龙湾新村,北至火车南站广场。以车站命名,始建于1959年。长约250米。
  南站西路 东南起自火车南站广场,西北至柳汀街。以车站命名,始建于1959年。长约580米。
  祖关山路 东南起自鄞奉路,西北至河。始建于1983年,以寺命名。长约420米。
  澄浪巷 西南起澄浪堰19弄,北至澄浪堰7弄。以碶命名。
  苗圃巷 南起苗圃路,北至郎官巷,西至咏归路。始建于1982年,以园圃命名。长约120米。
  汇头巷 万安桥南堍。
  民居
  街道地处城郊,民居历史上多集聚于澄浪、马园、郎官、三市路一带,均为一般民居,唯有南郊河沿岸的袁牧之故居、私人诊所惠庆医院、澄怀学堂等晚清建筑犹存。今所见者多为新建小区,另有“城中村”马家塘、吴家塘、王家塘、马园村、三层楼下等。
  第六节 社区居委会
  解放后,今南门境内红起、澄浪、三市等地段陆续建立居委会,委员多为老年人,无报酬,办公经费自筹解决,主要做好治安巡逻、清洁卫生、纠纷调解、政策宣传、票证发放等工作。1956年2月,海曙、镇明两区撤销改建10个街道办事处,仓桥街道办事处(南门街道的前身)成立,接管上述居委会。1984年8月,马园街道办事处(南门街道另一前身)成立。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新居民区相继建成。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尹江岸新建大批住宅小区,尹东、尹西、尹南、尹北、尹三和尹龙等居委会相继成立。1992年10月,仓桥、马园两街道办事处并建南门街道办事处,其时有原属马园街道的马园、郎官、大卿、吴家塘、王家塘、车站、柳西、苗圃、咏归、龙湾、万安11个居委会和原属仓桥街道的红起、三市、长春、向阳、朝阳、尹东、尹西、尹南、尹北、南周江岸10个居委会,以及由天封街道并入的1个居委会。继后,南门街道北侧,根据新建住宅区,又陆续成立万安、迎春居委会。2002年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以及地域相连原则,居委会进行合并,改称“社区居委会”。澄浪、永宁并为澄浪社区居委会。长春、三市、红起及向阳(部分)并为红起社区居委会。周江岸、尹龙、向阳(部分)并为周江岸社区居委会。龙湾、朝阳并为朝阳社区居委会。尹东、尹西、尹南、尹北、尹三并为尹江岸社区居委会。咏归、马园、吴家塘并为马园社区居委会。大卿、苍松并为郎官社区居委会。柳西改为柳锦社区居委会。至2008年,街道共有11个社区居委会。
  社区设有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委员,根据《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和《宁波市海曙区关于社区居委会选举工作意见》,由社区居民直选产生,主任由委员会聘任,并以300(户):1比例配备社区工作者(简称“社工”),至2008年,共有社工93名。社区居委会坚持社区党组织统筹工作,发挥社区群团组织作用,领导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各项建设,争创各类特色社区。
  第七节 社会服务
  街道成立社会事业科,配有计划生育管理员、民政助理员和社教文体管理员。2002年更名为“社会事务科”,具体实施政府引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区服务。
  拥军优属
  解放后,居民多以自发帮助驻军和烈军属打扫环境卫生、洗补衣服、赠送生活用品等形式进行慰问。1950年后逐步形成制度,每逢元旦、春节、八一建军节节庆日,组织居民为烈军属送匾额,张贴春联(年画)、赠送慰问品或举行联欢会等向驻军和烈军属贺岁喜庆。建街道后,实行党员、志愿者和烈军属结对帮困,军民同台联欢或赠送慰问品等形式慰问烈军属和驻军。1998—2008年期间,发放44户烈军属慰问金15.12万元。落实义务兵和扶优对象的扶优政策,发放优待金和优抚金。
  街道以“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如一人”为主题,与宁波市武警支队警通中队、宁波军分区干休所、南京军区联络站、消防大队4家驻军携手形成军民双向服务体系。2002年制订和完善《南门街道双拥优抚工作实施办法》、《优秀士兵奖励暂行办法》、《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先后奖励47名优秀士兵。开展“科技拥军”和“智力拥军”,实施官兵“普网工程”,联系辖区单位开设英语、摄影、理发、日常保健等培训班,培养军地两用人才。2003年以尹江岸社区和马园社区为重点,分别在尹江支路和常青路建立“双拥一条街”,定期开展便民服务。马园社区每年为干休所老干部开展“爱心献功臣”服务活动。2004年,马园社区军民共建“双拥国防教育活动室”,尹江岸社区军民共建“双拥阅览室”,成为社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志愿者拥军服务队、双拥文艺宣传队、单位拥军队等双拥队伍,多种形式慰问驻军。每年组织双拥文艺晚会,相继举办八月桂花遍地开、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等专题文艺演出。丰富日常双拥活动内容,尹江岸社区举办“认亲节”、科技拥军大比武,马园社区举办“双拥杯”篮球赛等。2006年被评选为“十佳拥政爱民明星”和“十佳拥军优属明星”。尹江岸社区2002年获“省双拥社区”称号,马园社区多次被评为区双拥工作先进集体。街道于2001年、2002年和2005年3次获“市双拥模范街道”称号。2000—2004年连续5年获“省双拥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社会救助
  2000年前,街道有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子女鳏寡孤独者“三无”人员3人,2008年增至7人,政府统一供养,其中2人散居供养,5人于福利院供养,街道每年两次以送新衣、食品、慰问金等形式探望慰问。2002年实行失业人员社会化动态管理,发放低保户救助金18万余元。至2008年,发放220户低保户低保救助金130万元。实施《宁波市城区帮困助医实施暂行办法》,确认持有低保证、特困证、扶助证的国家供养的“三证”居民,区民政局发给“医疗救助卡”,享受帮困助医待遇。1994年残疾人联合会成立以来,通过社区困难残疾人与社会爱心人士“一对一”结对(结对率100%),设立帮扶残疾人就业服务窗口,建立残疾人健康档案、残疾人康复站(康复室、康复点)和就业指导等途径,至2008年,670名残疾人中已有510名残疾人走上就业岗位。尹江岸社区2005年被评为省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2001年10月成立街道慈善工作站,之后每年开展“慈善一日捐”,至2008年,共募集慈善金194.75万元,慈善助医883人,其中精神病住院助医21人、常年固定助医691人、临时助医171人,发放助医金50.48万元。慈善助学210人,发放助学金70.36万元。2006年南门街道获市“慈善之星”先进集体称号。
  就业再就业
  街道于2002年成立社会保障与救助服务站(简称“社保站”),负责失业人员登记管理,救助和用工发放、退休人员管理等。2002年登记失业人员7759人(含未就业高校应届毕业生),其中40岁以上下岗女职工和50岁以上下岗男职工(俗称“4050”人员)2068人。为此,设立帮困就业服务专窗,开通热线电话,建立《失业人员管理服务工作台账》,每个社区配备1名专职职业介绍员,通过送政策、送技能、送岗位“三送”服务,帮助失业者实现再就业。2003年成立14家非正规就业组织,开发三车管理、护楼员等公益性岗位216个。2004年开展专窗、专场、专线“三专”服务,为失业人员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郎官社区阳光便民服务中心和尹江岸社区老年乐园举行洽谈会为辖区失业人员提供岗位。2006年设置劳动纠纷调解员,处理、监察和仲裁劳动纠纷。2007年始实行就业项目经理人制度,针对失业人员制订个性化就业帮扶计划,与用工企业所需岗位实行对接,提高再就业成功率。2008年宣传和普查新劳动法实施情况,经走访260家用人单位情况表明,劳动合同签订率95%,参保率95.7%。调解劳动争议21起,涉及金额2.77万元。
  社区教育
  辖区有1所高级中学(效实中学)、2所初级中学(东恩中学和东方中学)、3所小学、5所幼儿园,入托就读方便,9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99%以上。1996年成立科普协会,次年,各社区成立分会,实施“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法律、环保、科普知识进家门。2000年成立社区教育学院,社区市民学校改设分院,组建以教师、离退休人员为主体的社区教育骨干队伍,进行文明礼仪、法制、健康休闲、安全、科技等知识教育。2001年创建学习型街道,培育柳锦社区“希望书屋”、万安社区“双语”学校、郎官社区“读书沙龙”、迎春社区教育联谊会等学习型民间组织,开展读书节,捐书读书、评选书香家庭、特长培训、少儿创作、知识竞赛等活动50余次。2002年开始,柳锦社区“希望书屋”每年举办“好书伴我行”、“中华魂百日读书活动”、“翰墨飘香读书节”等不同主题读书节活动。2004年举办“夸父母、赞孩子”现代家庭教育谈话会,促进亲情融合和家庭和谐。2005年,郎官社区成立“四点钟学校”和青少年课外乐园,提供社区青少年课外学习场所。万安社区获“全国百佳学习型社区”称号,迎春社区、柳锦社区成为海曙区“十佳学习型社区”。2006年,街道通过设立“公德树”、娃娃楼长、荣辱监督员,提升辖区文明指数。澄浪社区建立青少年爱心基金,资助社区贫困孩子就学、就医。郎官社区获“省级科普示范社区”称号。至2008年,参与各类活动、接受教育社区居民群众约15万人次。街道于2001年获“省级科普街道”称号。
  文化体育
  解放后,文化体育活动多为居民自行组织自娱自乐。街道组建后,成立街道文化站和老年体协,设置棋牌室、乒乓室、健身房等娱乐设施,组建秧歌队、女子威风锣鼓队、合唱队、太极拳等30个文艺团队(队员1560余人),开展花篮舞、竹板舞、大秧歌、柔力球等群众文体活动和节庆日大型文艺晚会演出,举办街道运动会和社区多种形式体育竞赛,促进全民健身锻炼活动。2003年,街道利用社区文化资源,举办“说古道今”周末聊天特别节目。获市“时尚体育走进百姓”时装秀社区服装最佳创意奖。周江岸社区“八面威风女子锣鼓队”成为群众文化新亮点。2004年始,社区每年举办“家门口文化”系列活动。澄浪、马园、郎官社区举办单位职工、社区居民参赛的社区运动会。2006年,街道组织健身秧歌队代表宁波市参加省“中都杯”健身秧歌邀请赛,获规范套路一等奖、自选套路二等奖、总成绩名列第三。澄浪、万安社区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自主创新奖。2007年,“文化遗产大篷车”开进迎春社区,普及文博知识。柳锦社区“康伯红线”、郎官社区二胡知音社打响名气。街道成功创建省级体育街道。2008年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工作,万安社区被命名为“省级先进文化社区”。
  老年福利
  街道老年人人数日益增长,至2008年,60周岁以上老年人8883人,占总人数的13.80%,其中孤寡老人48人、独居老人862人、空巢老人3050人。1997年成立街道老年人协会,社区成立分会。2002年成立街道老年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陆续新建或改建或扩建社区老年人活动场所,为老年人提供康复、健身、休闲场所。街道与市老年体育活动中心、区老年大学签订协议,开办烹饪、编织、插花、排舞等学习班。2004年推出居家养老模式(家庭式养老),以尹江岸社区“日托式养老所”为重点,通过社区义工服务队、安装“爱心小红灯”、“五结对”(义工党员、康复医院、邻里间、辖区单位与老人结对)等方式,为特困、孤寡、独居、高龄老人提供就餐、医疗、健康咨询和精神慰藉等个性化、亲情化服务。街道及澄浪、万安、郎官等社区根据老年人自身文娱爱好,先后组织“雅韵诗社”、“夕阳红乐园”、“二胡知音社”和“紫砂壶鉴赏沙龙”等文娱团体,构筑老年人精神家园。南门医院建置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生活不便老年人上门送药、送医,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2006年,郎官、车站、周江岸3个社区被评为省级老龄工作规范化社区。
  计划生育
  街道于1985年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下设配有专管员的计划生育办公室(简称“计生办”),具体落实控制人口增长措施,确保一对夫妻一个孩子。1989年成立计划生育协会,开展生产、生活、生育“三生”服务和生殖健康服务。1997年实行育龄妇女微机信息管理,跟踪服务育龄妇女,一年进行两次查环、查孕、查病。先后查环1376人,发放避孕药具2181份,658人妇女受检查,随访2745人,专项妇女病普查率82%以上。1999年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设置墙门(楼)“婚育新风进万家”资料袋,内装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等有关政策和知识资料,供居民挨户传阅。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计划生育法》施行,开创计划生育工作由区计划生育局、单位领导、街道计划生育协会、社区居委会层层抓、人人抓的新局面。2003年出台《南门街道企业流动人口管理实施办法》,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发证验证、统一收费、统一教育、统一服务的“五统一”管理,形成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网络。每年做好“5·29”计生协会活动日宣传工作,开展生育关怀行动,柳锦社区“康伯红线”成为婚恋交友、新婚家庭、育儿咨询的婚育新风服务品牌。2008年街道9595名已婚育龄妇女,婚育知识普及率94.60%,计划生育符合率99.47%,综合避孕率99%,发放1134名独生子女奖励金5.67万元。
  第八节 驻街道单位选介
  效实中学
  坐落于宁波市白杨街178号。原系著名私立中学,创建于民国元年(1912)。1956年改为公立,更名“宁波五中”,1980年复称“效实”,为浙江省重点中学,“浙江省创新教育理科实验班”试点中学,2000年获准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1996年宁波市政府重资易地新建效实中学,1999年秋季迁址白杨街178号(原址为效实巷)。2007年于鄞州区东钱湖建立分校。学校向以教学质量高、文理并重、数理外文兼长著称。建校90多年来,初高中毕业生3万余名,其中包括童第周等9位中科院院士和胡思得等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政道博士曾函赞效实“桃李满天下,成果布四海”。
  市妇女儿童医院(市妇幼保健院 市红十字医院)
  坐落于柳汀街339号,其前身为宁波地区医院,1983年后,曾先后易名“宁波市明州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和“市红十字医院”,占地面积34.36亩,建筑面积30120平方米,是一家以妇产科、儿科为主要专科特色,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等为一体的大型医院,核定床位700张,在编职工726人,其中副高职称以上专业人员144名。
  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坐落于马园路9号,由原宁波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宁波动植物检疫局、宁波卫生检疫局合并组建而成,1999年8月挂牌,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设在宁波的厅级机构。下辖北仑、慈溪、余姚、奉化、鄞州、宁海、象山、大榭等检验检疫局和保税区办事处、机场办事处、镇海办事处共11个分支机构,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赋予职责,实施宁波地区和从宁波口岸进出境人员、车辆、货物的检验检疫工作。
  宁波海关
  坐落于马园路19号,直属于国家海关总署的厅级机构,是一个以海运货物监管为主,业务门类齐全的综合性海关。下辖现场业务处、驻经济技术开发区办事处、驻机场办事处、驻余姚办事处、驻慈溪办事处5个派出机构,以及镇海海关、保税区海关、北仑海关、大榭海关、象山海关5个隶属海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负责宁波口岸进出境货物、运输工具监管,进出境人员行李物品验放,办理征收关税和其他税费,查缉走私,编制海关统计等海关业务。
  宁波市民主党派大楼
  坐落于马园路2号,又称“郎官大厦”,高15层,建筑面积9000余平方米,为市委统战部和市各民主党派办公大楼,2005年5月启用。
  宁波市国土资源局
  坐落于三市路1号,是宁波市人民政府主管全市土地资源工作,负责贯彻执行中央和省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拟订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的直属机构。
  宁波市司法局
  坐落于长春路35号银河大厦,是宁波市人民政府主管全市司法行政工作,负责贯彻执行中央和省有关司法行政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受委托起草司法行政工作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并经审议通过后组织实施的直属机构。
  宁波市旅游局
  坐落于长春路35号银河大厦,是宁波市人民政府主管全市旅游行政工作,负责贯彻执行国家旅游年度工作计划,实施全市旅游待业管理,拟制相关法规、规章,监督检查旅游市场秩序和服务质量,审批旅行社和导游管理,旅游饭店星级评定和旅游区(景点)等级评定等工作的直属机构。
  宁波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海曙大队
  坐落于鄞奉路380号。1992年3月成立,现有在编干警125名,下设直属中队、一中队、二中队、三中队、四中队、五中队、六中队7个部门,主要承担海曙区辖区道路交通秩序管理,7.60万名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教育,以及辖区交通事故的处理和线路警卫等工作。
  宁波市机电工业研究设计院
  坐落于南站东路2号,为市属科研院。创建于1970年6月,从事机电科研与建筑工程勘察设计。职工128人,其中高级职称24人。
  市汽车客运服务中心(汽车南站)
  坐落于火车南站广场西侧,隶属于宁波公路运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面向国有、集体、个体客运车辆开放的公用型汽车客运站。车站始建于民国18年(1929),1960年迁入现址,曾一度称“宁波汽车总站”。1989年建成新客运大楼,1997年被交通部重新核定为“一级汽车客运站”。车站日均发客运班车750多个班次,平均日送旅客1.60万人次,最高时达3.50万人次。班车线路遍布省内外有关市、县及市内各县(市、区)。
  富邦大酒店
  坐落于火车南站广场北面,毗邻月湖景区,始建于1990年,其前身为金龙饭店,2005年更名为“富邦大酒店”,是宁波富邦控股集团与香港季星公司共同投资经营的三星级旅游饭店,建筑面积31109平方米,主楼高24层,拥有装饰高雅的各式客房230套以及近千人同时用餐的各类宴会厅等。
  第四章 西门街道
  西门街道是以在宁波古城所处方位定名的,确切地说,该街道是地处古城以西略为偏北的区域,直面四明山腹地,是宁波城市的西北门户。该街道现境历经乡村、城乡接合部、城区等变迁,隶属多变,几经撤并,形成现在以居民区为主的新型城市区域。
  第一节 概况
  西门街道位于海曙区西北部,东沿北斗河、北郊路相临余姚江,南起中山西路,西至萧甬铁路与望春街道毗邻,北至蔡江河与江北区接壤。办事处驻西湾路137弄16号。
  西门街道,以西门得名。西门,俗称“西门口”,史称“筱墙”。《晋书》载,东晋刘裕征调卫将军谢琰和辅国将军刘牢之,以拒自称“征东将军”的孙恩所率农民起义军,刘牢之筑以竹筱为筋的土垒于此,与孙恩交战。黄南三《三江亭赋序》也有“刘牢之讨孙恩来句章,营于三江口”记述。是故,后人则以遗垒“筱墙”命之。清乾隆年间,改称“鄞县东安乡白檀里潮音堂筱墙巷”。民国时期,改称“西郊镇公所”,且为所治,直至宁波解放前夕。西门历来为鄞县所属。境内江河交错,交通便利,为城西商贸集散要地。又以位于西北大门,为历代兵家进据宁波之陆上要冲。元至元十二年(1275),元军直扑宁波追逐南宋皇帝,袁氏第五代嗣孙袁镛率宋军狙击于西乡集士港长寿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境内诸多重大战事多首战于此。北宋灭亡,时任临安知府的袁子诚护送赵构南迁定居西门,民居宅群扩大,名家望族剧聚,尤以袁氏为最,素有“西门袁氏”之称。明永乐年间,袁氏第8代嗣孙袁珙报效明燕王朱棣有功,屡获嘉奖,建第造阁昭彰,声望四起,影响一方热土,遗有圣旨亭、柳庄、袁忠臣故居等人文史迹(现已不存)。
  解放后,宁波城区从鄞县析出置市,西郊镇划入海曙区公所管辖。之后,几经撤并,1956年2月建立西郊街道办事处,1960年4月改称“甬江人民公社西郊分社”,1970年7月“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西郊分社革命委员会”。“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年7月),复称“西郊街道办事处”,1984年8月定名“西门街道办事处”。其间高塘新芝路一带新建高塘一村、二村、三村、四村等居民住宅小区。1987年4月,西门街道办事处调整为西门和高塘两个街道办事处。1992年10月,两街道合一,复名“西门街道办事处”,有23个居民区。1993年以来,街道西湾路西段、翠柏北路北段的河浜、沼泽和相关稻田等地块,先后建成城区居民区。嗣后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以及地域相连原则,原有和新建社区撤并为文化、汪弄、龙柏、柳庄、新高、新芝、永丰、北郊、芝红、翠南、翠中、钱东、胜丰13个社区。泰安和天一(原泽民地域)2个社区划入望春街道。至2008年底,街道有常住居民24149户、67409人,暂住人口1027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06‰,计划生育率99.26%,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为19260人。常住居民以汉族为主,占99.99%。另有回族、藏族、满族等13个少数民族119人。
  第二节 经济
  街道于1958年成立劳动服务站,组织和管理辖区个体手工业者和无业人员从事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服务性行业,组建规模不一的破布头加工场、糊纸袋厂、鞋厂、编织厂、运输队、望京食堂、大饼店、理发店、书场(组织说书或民间剧团演出)、旅馆等13家小商(企),从业人员约200人。至1964年,产值约5万元,利润约0.40万元。1971年,街道成立综合服务社,管理辖区商(企)业,安排无业人员、待业青年参加建有长期合作关系的燎原食品厂、如生罐头厂、慈光开关厂、宁波无线电厂等厂家加工场劳动,解决就业问题。创办摇纱厂、明矾厂、良友服装厂、五金加工厂等企业,从业人员1000多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街道成立企业管理站,创办规模较大企业,至1981年,有企业41家、商业网点11家,工业总产值97.84万元,销售额102.86万元,利润23.05万元。1983年,全区推广区政府与街道企业联营,百人左右规模的良友服装厂、西郊五金厂、西郊喷漆厂、玻璃仪器厂、异型铜材厂、金属提炼厂以及较大综合商店相继与区工业公司、商业公司、劳动服务公司联营,人员、资金、固定资产、厂房(场地)、生产经营归区公司管理,街道以1980—1982年三年平均利润为基数,每年按税后平均利润的15%比率分成。望京食堂、书场、理发店、大饼店等规模较小服务性企业仍属街道综合服务公司管理。1987年,西门街道划出高塘片12个居民区新建高塘街道办事处,高塘街道办事处新办企业19家,产值213.04万元,净利润10.10万元。1992年,西门街道和高塘街道合并,设立经济科,创办万达非标准件厂、精细化工厂(生产农药)等厂。至1993年,有企业102家,总产值8000万元,利润380万元。1994年后,街居三产企业兴起,各居民区成立生产生活服务社,自办小商店、早餐店,竹桥、寺后等居民委员会(简称“居委会”)自筹资金,自建三产用房,出租或自办企业,竹桥居委会自筹资金自建600多平方米用房,年获利15万元。寺后居委会自筹资金自建400多平方米用房,年获利6万元。至1995年,街居三产企业205家,产值1亿元,利润550万元。
  1997年,区政府实施街道经济指标考核及财政分成制,即根据街道企业完成税收数额,确定三年不变街道基数,完成基数按6.9%比率返回街道,超过基数部分按80%比率返回。为此,街道着力引进企业,2000—2008年引进企业2547家。
  居委会原有企业逐步转制或改为承包经营,戴集体“帽子”挂靠企业脱钩,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按时上缴协定款项金额的承包制(后期转为个私企业)。居委会所需经费由市、区、街道三级分别按比例划拨。开发三产企业,拓宽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渠道,1997—2008年共安置2400余人次,街道税收增长点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增强。
  第三节 街区管理
  街区管理较长时期内以卫生工作为主,由相关领导、部门人员兼管,无专职机构。1992年设置城市管理科,2002年改名“城市建设管理科”(简称“城管科”),配备规划、环卫专管员。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简称“爱卫办”)、城建监察中队(2002年10月更名为“海曙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西门中队”,简称“城管中队”,受街道和区城管双重领导)、绿化和道路养护队,管理市容、环境保护(简称“环保”)、卫生健康教育、绿化等工作。
  市容
  依法行使行政处罚职权,清理占道经营、跨门营业、无证摊贩,整治“乱、脏、差”,监督小饮食店、小理发店、小旅店、小浴室、小歌舞厅“五小”企业规范经营,维护街巷、市场秩序和环境卫生。2001年11月集中整顿改造新高路和高塘菜场周边马路市场,禁阻破墙开门、路道设摊等违章占道经营,规劝个体经营者进入高塘菜场规范经营。2003年拆除西湾路一带400多米的违章搭建棚式店屋,改造西湾路西段南侧临时商用房和卫生设施。2002—2005年改造辖区汪弄、高塘四村、高塘三村、高塘二村、高塘一村、翠南、翠中、钱东、胜丰等老小区,重新敷抹外墙面防水涂料,油漆居民楼宅防盗窗,粉刷墙门楼道,改换楼群顶层为彩色隔热板,更换和疏通破旧落水管、阻塞下水道,拆除500多平方米违章防盗窗和2700多平方米简易房(棚)。开展50天市容大整治,处理各类违法违章案800多件,纠正轻微违章事件9000多件(次),罚款20万余元。2006年专项整治文化社区后河小区“还库于车”。封闭高塘二村部分道路,整治通道流动摊贩及跨门营业。2007年专项整治餐厨垃圾、水果车占道买卖和“乱设摊、乱堆放、乱倒垃圾”三乱市容。2008年重点整治汪弄社区无证设摊、跨门营业、乱堆乱放、违章搭建,清理各类垃圾近30卡车,拆除违章搭建4处。专项整治无证无照经营,查处无证无照经营户100多户。中山西路西门段成功通过省级检查,成为省级街容示范路。街道于2003年、2004年连续获得区城管工作综合优胜奖。城管中队于2002年获区城管工作突出进步奖。
  环境保护
  环保作为专项工作起步较晚,始于2002年。是年,为加强环保工作,制订环保工作计划,健全街道、社区、单位环保工作网络,设立环保专、兼职管理人员,建立环保志愿者队伍,置办环保宣传窗、黑板报,开展创建绿色环保社区活动,提高居民环保意识。餐饮业实施油烟气稳定达标动态管理机制,达标率100%。推广油水分离装置,翠柏、胜丰等5家饮食店安装油水分离器,废水直排得到控制,污染减少。2006年落实市政府可再生资源回收工程建设,以“政府搭台、社会化参与、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柳庄、新高、钱东3个再生资源回收网点。2007—2008年开展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查出一般工业污染源13家、重点工业污染源1家、生活污染源169家。街道于2007年获“区环境卫生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卫生健康教育
  街道借助爱卫办、健康教育组、除“四害”(老鼠、蚊子、苍蝇、蟑螂)组等组织,通过每年爱国卫生月(4月)、街道(社区)固定卫生宣传窗等途径,实施各项爱国卫生健康教育计划。提高居民群众卫生意识,动员居民群众参与卫生健康活动。1992—1998年期间,辖区马路、公共场地清扫、养护和住宅小区环卫工作,由城管科和居委会负责管理。街道调配管理员2名、保洁员98名、人力垃圾车41辆、2.5吨位机动垃圾车1辆,每年划拨购置清卫工具专款2万元,于2000年成立西门街道保洁中心(简称“保洁公司”),负责辖区8条马路18小时动态保洁,社区街弄一日两扫、12小时保洁。保洁公司实行与工资挂钩保洁责任制,社区卫生主任配合保洁公司按月反馈保洁员工作情况,保洁公司2名巡查员于每天早、中、晚三个时段检查考核8条马路保洁情况,月底评审奖勤罚怠。每年春、秋两季发放除“四害”药物,组织社区按指定时间灭杀“四害”。2004—2008年实施“政府引导,社区参与,企业介入”除“四害”市场化管理,委托杭州申浙卫生技术有限公司常年负责辖区及居民小区马路、公园、绿地、绿化带、下水管道的“四害”灭杀工作,爱卫会负责监督、检查物业公司或居委会下发居民除“四害”投药灭杀情况。2006年建成柳庄、新高、钱东3个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开辟健康教育宣传栏、卫生报刊栏,依托社区医院成立健康教育协会、健康教育讲师团,编发、讲授健康科学知识,增强健康意识。2006—2008年结合省级示范文明城区、全国环保创模城市复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等活动,深化爱卫健教工作。街道于2008年获“市二星级卫生街道”称号。
  绿化
  辖区主要街道、公园、公共场地等绿化由市、区园林管理部门统一规划、管理、养护,社区公共绿地、宅屋周边和道路两侧绿化由所在小区物业公司负责。街道绿化工作以督促帮助各物业公司制定绿化规划,落实管理制度,组织居民参与绿化志愿者队伍和保护花草树木为主。2002—2005年期间,重新谋划高塘三村、高塘四村、西河、钱东、钱南、翠中、胜丰等老小区绿化布局,或新建绿篱,或新辟花园,或补种花木,西湾、西河、翠南、龙柏花园、恒春、翠中、胜北、文化、钱南、钱东等12个小区改造后绿化面积达35%以上,其中北郊社区获“浙江省绿色社区”称号。2006—2008年先后完成高塘花园、龙柏花园、白鹭园、望京人文、翠柏二里、望京欧院等小区创建绿化特色小区升级改造工程。
  第四节 综合治理
  解放后,废除保甲制,居民区建立受公安派出所管辖的居委会。1951年7月以派出所辖区为单位设置治安保卫委员会(简称“治保会”),居委会设治安保卫小组(简称“治保小组”),针对当时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颠覆新生人民民主政权,破坏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大革命运动,发动群众严格管理监督居民区地主分子,反动党、政、军、团、特、宪人员,坏分子和反动会道门(一贯道等邪教组织)首要骨干分子,责令他们向居委会报到汇报思想、生活等情况,接受治保主任训诫,强制参加公益劳动;改造自新者,由公安机关核准,摘去“帽子”,重新评审核定阶级成分或政治身份。组织居民晚间义务巡逻街巷,开展防火、防特、防盗等自防自治工作。1956年2月,西郊街道办事处(西门街道前身)建立,居委会划归街道管辖(治保主任仍属派出所主管)。1958年后,西郊路和卖鱼路口地段成立联防组织,维护治安秩序。1985年始开展“一五”至“四五”普法教育,以“5·18普法日”、“普法月”和讲座、培训班、黑板报、巨幅标语(牌)等形式宣传普法500多次。
  1991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之后,街道成立由主要领导兼任主任的综合治理委员会,下设由主任、专职司法助理员、内勤等人员组成的办公室(简称“综治办”),负责社区、单位治保、司法调解,帮教安置归正人员(时称“两劳”人员,即劳动改造释放者和劳动教养解除者)。1998年4月建立西门街道司法所,根据上级司法机关工作要求,做好街道、社区二级司法调解工作,开展创建文明司法所活动,芝红社区调解委员会于1999年获司法部授予的“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2001年遵循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强化全区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建设平安大区的实施意见》,开展民主法治、依法治区宣传教育活动,落实创建“平安街道”、“平安社区”具体措施,社区建立综治警务室,共13个,由地段民警、治保主任、专职调解员、户口协管员组成。其中柳庄社区警务室成绩显著,公安部部长贾春旺曾亲临考察。加强外来人员法制教育,依托社区“外来人员之家”,组织社区讲师团成员深入居民小区、企业、建筑工地,借助外来人员登记、领证时机,举办法制培训和法律知识讲座,至2008年,10余万人次外来人员接受教育,普及率90%以上。整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资源,建立196名保安员组成的社区专职物业保安队,71名护楼员组成的专职护楼队,53名管理员组成的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三车”管理队,1506名党员、居民参与的义务巡逻队,改变社区治安面貌,减少社区治安事件。2003年成立宁波市第一个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负责协调跨地区、跨单位纠纷调解工作。区司法局为街道11个社区各配备专职调解员1名,汪弄、胜丰2个社区各配备2名。至2008年,共调解民事纠纷4000余件,年调解成功率均在99%以上。2005年成立归正人员帮教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各社区成立归正人员帮教安置工作小组,帮教志愿者达153名,具体负责51名归正人员帮教安置工作,其中10名归正人员经介绍就业。特殊困难家庭归正人员,视情况给予适当补助,发放8名归正人员补助金计7200元。做好矫正人员(指在社区服刑人员)社会矫正工作,组织矫正人员集中学习,参与者约1862人次,接受个别谈话矫正人员约1530人次。2007年以来,25名矫正人员接受社会矫正,44名矫正人员依法解除矫正。街道先后于2000年获市委、市政府授予的“‘三五’普法教育先进集体”称号。2003年获“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先进集体”、“市安全示范单位”、“市治安安全单位”等称号。2005年获“全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先进集体”称号。街道司法所分别于2001年、2005年、2006年获省司法厅授予的“文明司法所”、“示范司法所”和司法部授予的“先进司法所”等称号。
  第五节 街巷 民居
  西门街道历经城市建设改造,昔日不少老街旧巷依在,更添不少新路,而原有民居几近拆建一新,所剩无几。尤为惜者,颇具历史影响的西门望族袁氏故居亦于其中见毁。
  老街巷
  西河街 东起呼童街,西至卖鱼路。旧称“西河营巷”。市人民政府于1952—1984年期间填河拓宽、延伸至卖鱼路,更名“西河街”。长约942米。
  卖鱼路 南起中山西路,北至体育场路。旧有“卖鱼桥”,市人民政府于1984年扩建延伸至西河街,并名“卖鱼路”。长约666米。
  西郊路 东起西门口,西至铁路立交桥。民国23年(1934)由民国政府修建命名。解放后,市人民政府分别于1980年、1993年重修扩建,易名“中山西路”。长约2800米。
  北郊路 南起永丰路,北至姚江大闸。民国16年(1927)由民国政府修建命名。解放后,市人民政府多次扩建,2005年更名“永丰北路”。长约1498米。
  筱墙巷 南起中山西路,北接寺后巷,东至后莫家巷。筱墙巷旧名“筱墙衕”,旁有土垒生竹筱,俗曰“筱墙”,并以此名巷。长约310米。1993年市旧城改造,拓宽至体育场路,长62.40米。
  寺后巷 南起筱墙巷,北至体育场路。宋淳祐元年(1241),僧慧通在此建《西寿昌寺》,后以寺名“寺后巷”。长约310米。(今废)
  前莫家巷 南起汪弄,东至卖鱼路,北到后莫家巷。以旁有莫家漕而名“莫家巷”,长约360米。1993年改建延伸,延长至472米。
  后莫家巷 东起卖鱼桥,西接筱墙巷。以傍莫家漕而名“莫家巷”,长约710米。汪弄社区改造时减至281米。
  花池巷 东起卖鱼路,西至东巷。花池巷旧名“荷花池头”,以巷内荷花池而名“花池巷”。长28.20米。1993年旧城改造,延长至翠柏路,长336米。
  源和巷 南起花池巷,北至汪弄。以巷口有源和当铺而名。长约293米。1993年汪弄社区改造延至莫家巷,延长至654米。
  汪弄 东起卖鱼路,西至源和巷。汪弄旧名“汪衕”,因弄内聚居汪姓而名。长约227米。1993年延长至449米。
  布政巷 南起花池巷,北至汪弄。布政巷旧名“驼背巷”,以巷内布政房而改名。长约160米。
  西巷 南起西郊路,西北接筱墙巷。西巷旧名“西衕”,后改名“西巷”。长约460米。
  亨六巷 南起花池巷,西至巷底。旧名“木行衕”,以巷内望族亨六房而改名,长约157米。1981年减至124米。
  文化巷 东起文化桥,西至巷底。旧名文化桥或寺弄口,民国12年(1923)由民国政府命名。长约137米。
  椅子巷 东起后河边,西至后河巷。巷东原有河横,形似椅子,故名。长约190米。
  西巷 南起西郊路,北至后河巷。西巷原名“张家衕”,因巷内西小学而改名。长约100米。
  后漕巷 西南起柳庄巷,北至西河街。因后漕巷北有小河漕而名,长约465米。2002年城市改建,减至328米。
  柳庄巷 南起卖鱼路,北至后漕巷。柳庄巷旧名“柳庄坊”,俗称“柳庄牌楼”。明景泰四年(1453),宁波知府陆奇为太常寺少卿袁珙立柳庄坊,故名。长约790米。
  长安巷 东起北郊路,南至长安桥。长安巷旧名河同口,以位处长安桥而名。长约240米。后因城市改建,减至115米。
  新街巷
  永丰西路 东起永丰路,西至翠柏路。市人民政府于1985年新建,次年命名。长约900米。
  西湾路 东起新芝路,西至胜丰路。市人民政府于1986年建成命名。长约400米。
  新高路 东起高塘路,西至新芝路。市人民政府于1985年建成,因连接新芝路和高塘路而名。长约380米。
  体育场路 东起卖鱼路,西至文化路。市人民政府于1990年建成命名。长约700米。
  新芝路 南起西河街,北至高塘四村与育才路相接。市人民政府于1981年建成,次年命名。长约950米。
  翠柏路 南起中山西路,北至环城北路。市人民政府于1990年建成命名。长约2200米。
  文化路 南起中山西路,北至钱南小区和永丰西路西延伸段(两路段在建,故长度未知)。
  高塘路 南起西河街,北至永丰西路。市人民政府于1981年建成,以地处西门高塘墩而名。长约610米。
  胜丰路 南起中山西路,北接西湾路。市人民政府于1986年建成,以原路段胜丰村而名。长约300米。
  柳庄街 南起中山西路,北至西河街和新芝路相接。市人民政府于2001年建成,以原路段望族袁氏柳庄而名。长约500米。
  民居
  辖区民居历史上多集聚于新芝、柳庄、汪弄一带,均为一般建筑,唯西门望族袁氏故居最具历史影响。解放以来历经城市建设改造,逐渐拆毁。一般民居亦相继改建为33个住宅小区。
  第六节 社区居委会
  解放后,北郊路的宁波永耀电厂于1950年成立职工家属委员会,协助厂方做好治安保卫工作,组织人员参加护厂巡逻。1952年,北郊路地段在职工家属委员会基础上组建北郊居委会。1955年后,西门口一带的望京、潮音、竹桥、寺后、合作等地段先后成立隶属西门派出所管理的居委会,委员多为老年人,无报酬,自筹办公经费,主要做好治安巡逻、清洁卫生、纠纷调解、政策宣传、票证发放等工作。1956年,西郊街道办事处成立,接管居委会。1984年西门街道办事处成立后,西门新芝路一带新建大片住宅小区,随即成立新安、柳庄、新芝(原属西郊乡的新芝亭村、后马村居委会并入)、高塘一村、二居、三居、四居、五居、芝红、丰白、永乐、兴旺、文化、胜丰(原属西郊乡的胜丰村居委会并入)等居委会。1991年成立文化居委会,因文化桥得名。1994年开始,西门西北部地块先后开发住宅小区,成立翠南、翠西、钱南、钱东、龙柏、泽民、西城、泰安、天一居委会,其中泽民、西城、泰安、天一居委会于2003年划入望春街道。2002年根据地域相连原则,居委会合并改称社区居民委员会,住户一般在1500~3000户左右。高塘四村的芝红、丰白、永乐、兴旺4个居委会并为芝红社区居委会。望京、潮音、竹桥、寺后、合作5个居委会并为汪弄社区居委会。新芝亭、联合2个居委会并为新芝社区居委会。新高、三居2个居委会并为新高社区居委会。柳庄、新安2个居委会并为柳庄社区居委会。胜丰、钱南2个居委会并为胜丰社区居委会。北郊和高塘花园、城市、新华、永安居民委员会合并为北郊社区居委会。翠柏一里建成后,分设翠南、翠北居委会,后合并为翠南居委会。1992年成立翠西居委会,因地处翠柏里西部,故命。后翠西改翠中居委会。1998年成立龙柏居委会,因地处龙柏花园,故命。1999年,四居、五居合并成立永丰居委会。1995年10月,钱家边小区一分为二,钱家边东成立钱东居委会,钱家边西成立钱西居委会,2000年1月合并定名“钱东居委会”。至2008年,街道共有13个社区居委会。
  社区设有社区党支部和社区居委会。2001年,社区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或党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宁波市海曙区关于社区居委会选举工作意见》,社区居委会委员由社区居民直选产生,主任由委员会聘任,并按居民户数与社区工作者(简称“社工”)300∶1比例配备社工,至2008年,共有社工111名。社区重大事宜以及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均须经过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审定。社区另有妇女联合会、共青团、工会、计生协会、老年协会、残疾人协会、科普协会、社会保障室(负责办理困难家庭的社会保障工作)、教育学院、文体团队等组织。社区以党组织为核心,带领居民开展各项活动,保障社区居民和谐生活。
  第七节 社会服务
  20世纪80年代前,街道以分管领导和一名专职民政助理员负责社会服务工作,1992年成立社会事务科,具体负责实施各项社会服务。
  拥军优属
  解放初,居民多以自发帮助驻军、烈军属打扫环境卫生、洗补衣服、赠送生活用品等服务为主。1950年以后逐步形成制度,为烈军属送匾额,逢年(春节)过节(八一建节)组织居民张贴春联、赠送慰问品、举行联欢会等形式向驻军、烈军属贺岁庆喜。1994—2005年期间12个建军节,皆以军民同台演出联欢、互赠慰问品等形式慰问驻军(宁波市武警支队指战员和陆军干休所老同志)。1998—2001年募集慰问金2万余元,购买慰问品或现金慰问驻军和烈军属。2000年1月,街道和6家企事业单位集资5000元为宁波武警二中队建立“军人图书室”。成立军(警)民共建办公室,军民共建新芝路、新芝亭小区等文明路和文明小区。落实义务兵和扶优对象扶优政策,发放优待金和优抚金。2004年发放53名义务兵优待金55.18万元,108人次优抚金39.52万元。2005年发放27名义务兵优待金35万元,295人(次)优抚金34.80万元。2006—2008年春节、“八一”建军节,慰问辖区3个干休所、优抚对象,累计发送慰问金8万余元,同时做好辖区1221名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和统计工作。街道于1992年、1995年、1998年、2001年获“市'双拥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社会保障与救助
  解放初期,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子女鳏寡孤独者的“三无”人员,由政府提供吃、穿、住、医、葬五方面保障(俗称“五保户”),至2000年,尚有五保户12人,按月发放基本生活费。生活不能自理者送洪塘福利院集中供养,不愿入住而散居者,由居民干部负责买米、买菜、打扫卫生、送医、护理等生活服务。区民政局于冬季送棉被大衣,夏季送蚊帐草席,以保障其平安生活。1994年成立残疾人联合会,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残疾人管理工作,帮助谋求生活保障,至2005年,有残疾人615人,其中50人享受政府和福利企业发放的生活保障费,122人享受城市居民低保待遇。临时困难者则以临时补助、年底一次性补助或发放节日慰问品(金)等形式帮助解决。之后,结合“全国助残日”活动,至2008年,累计慰问残疾人困难群众400余人次,发放慰问金10万余元。1997年,街道被列为宁波市失业人员社会化管理试点,12月成立劳动管理站,2000年易名“社会保障与救助服务站”,负责实施有关政策和管理试点工作。1999年6月成立慈善工作站,至2008年,共募集善款150.40万元。2004年6月根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有关政策,474户低收入家庭1027人享受低保金。2005年实行月收入不到340元(1人)、640元(2人)、900元(3人)者,全额补助,按月发放301户低收入家庭(363人)低保金15万元,全年180万元。发放3156人次社会保险补助金和用工补贴金631.21万元。发放792人次各类补助金64.39万元。其中常年助困助医191人,计15.04万元。临时助困助医198人,计12.49万元。精神病患者住院救治44人,计5.79万元。大病临时救助12人,计2.79万元。做好7000多名失业人员管理工作,开展电脑(与宁波工程学院联办)、厨师、家政、插花、编织等技能培训,介绍1273人次再就业,成功563人。2006年发放社保补贴金457.30万元,576户低收入家庭享受社保补贴。855人获得再就业援助。2007年发放社保补贴金428.80万元,551户低收入家庭得到社会补助。发放再就业援助金额72.20万元,675人获得再就业援助。社保站获得2007年度全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至2008年,发放312户低收入家庭社保补助金234万元,557名失业人员再就业援助金235.20万元。2006—2008年介绍再就业2400余人,成功率达70.5%。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216个。
  老年福利
  街道有60岁以上老年人12147人,占总人口的15.1%,其中80岁以上1487人。老年人工作一直为街道重要工作之一。1997年,街道成立老年人协会,各社区成立分会,开办老年人活动室,提供阅览、下棋、打牌等活动场所。节假日(特别是老人节)组织老年人参观、游览、看戏,向80岁以上老人赠送红糖、红枣、长寿面等慰问品。创建收款低廉的望京敬老院(汪弄社区内),25位老人入住,床位入住率100%。西门医院建置社区卫生服务站,方便老年人就近就医,为行动不便老年人上门送药、送医,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2005年,宁波市实施70周岁以上经济困难独居老人,由政府出钱购买福利性服务居家养老补助政策,街道出资16万元,90位老人享受。2006年继续深化政府出钱购买老年人服务工作。2007年,10个社区成立居家养老义工服务队,共有队员284人,为困难独居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洗衣、买菜、医疗保健等10项服务。2008年,街道建立居家养老互助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平台,老年工作日趋完善。
  社区教育
  辖区有宁波市十五中学、翠柏中学、李兴贵中学3所初级中学(2008年翠柏中学与海曙区实验学校合并,中学减少到2所)、4所小学、8所幼儿园,入托就读方便,9年制义务教育率99%以上。2000年成立海曙区社区教育学院,各社区市民学校改设分院,进行文明礼仪、法制、健康、科技等知识教育,每年受教育居民约5万人次。由退休教师、退休政法干部等人员组成的街道、社区讲师团,于寒暑假向中小学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开展法律、科技以及我爱宁波、我爱海曙、我爱西门等教育,年参加者约1000人次。1998年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做好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2003年起,以社区学院为阵地,助教中心老师每周两次为特困家庭、单亲家庭子女免费辅导文化课,至2005年,助辅学生约1200名,走访35户困难家庭子女90名,赠送各类书籍4880册,发放慰问金1.71万元。2006—2008年期间,落实学校教育资源共享协调会精神,翠柏小学、高塘小学、孙文英小学、李兴贵中学、宁波工程学院等学校免费为街道、社区提供教育资源。
  文化体育
  解放后至1981年,文化体育多为居民自行组织自娱自乐。1982年成立西门街道文化站,设图书馆、活动室、小型演出场,邀请业余或专业文艺团(队)为居民演出。1989年投资50万余元全面改造西门和高塘两个文化站,并改名西门文化中心和高塘文化中心,设图书馆、乒乓室、健身房、棋牌室、多功能活动室等文娱活动室(高塘文化中心另有较为标准门球场)。两个文化中心于1992年随两街道并建而合一。之后,组建腰鼓队、秧歌队、合唱队、戏曲队等11支文艺团队,参加者800多人。1994年5月开始,每年举办为时一周的家庭文化艺术节,至2005年,先后举办11届(2003年因“非典”<SARS>停办),每届参加者均在1000人以上。2001年成立西门街道老年人体育协会(简称“老体协”),500多位老年人分别参加乒乓球、门球、舞蹈、柔力球、太极拳、象棋、健美操等文体团队,每年举办中老年运动会,开展竞赛,选拔运动员,至2008年,街道培育出一支以“两球”(门球、柔力球)为主的老年人体育运动骨干队伍。2003年3月27日,原国家体委主任荣高堂出席在宁波召开的全国老体协工作会议时,率领中央20余位副部级老领导亲临西门街道观摩老年体育文化展示活动。街道先后于2002年获“市老体协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3年获“省老年活动室先进单位”称号。
  计划生育
  《浙江省计划生育条例》于1984年颁布后,翌年,街道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下设配有专管员的计划生育办公室(简称“计生办”),按照计划生育条例,落实控制人口增长具体措施,抓好一夫一妻一子工作。1992年成立街道计划生育协会(简称“计生协会”),因地制宜开展生产、生活、生育“三生”服务和生殖健康服务,为育龄妇女排忧解难。1999年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设置挨户传阅的墙门(楼)“婚育新风进万家”资料袋,普及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有关政策和知识技能。成立街道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外来育龄妇女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发证验证、统一收费、统一教育、统一服务“五统一”管理。2002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计划生育法》实施,计划生育工作形成区政府、街道、社区专人负责层层抓的网络管理。2006年,街道有育龄妇女16785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12782人,发放育龄妇女《生殖保健合同服务卡》(交费20元,享受一年一次健康体检),建立一年两次的查环、查孕、查病“三查”服务制度,保障育龄妇女健康,落实计划生育措施,计划生育符合率一直在99%以上。街道计生协会于1993年、1996年获“浙江省先进计生协会”称号,2000年获“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集体”称号。
  第八节 驻街道单位选介
  宁波市人民防空办公室
  坐落于文化路10号,是市国防委员会办事机构,市人民政府人民防空工作主管部门,主管全市人民防空战备工作。内设工程处、指挥通信处、财务综合处、人秘处等处室,下辖宁波市809工程管理处、宁波市人防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心2个事业单位。
  宁波电业局
  坐落于望京路483号,是一家隶属浙江省电力公司的大型供电企业,担负市五区五县市供电任务,承担220千伏及以下输变电项目的设计、施工安装任务。局设16个职能处室,17个基层单位。拥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所145座,主变压器总容量1930.81万千伏安,职工2170人。
  宁波市邮政局
  坐落于中山西路496号,是承担全市邮政通信网建设、经营,代表市政府履行邮政行业管理职能的主管部门。业务种类多、范围广,在做好函件、包件、汇总、报刊发行、集邮等传统业务同时,发展特快专递、礼仪专递、邮政储蓄、邮电广告、物流配送等一系列服务。
  宁波市水利局
  坐落于卖鱼路64号,是管理全市水利工作的市政府职能机构。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管理全市水资源,编制审查水利建设项目、海涂围垦计划,指导全市防汛、防旱、水土保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管理全市水文工作。
  舟山警备区宁波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
  坐落于西河街98号,是一家接待安置舟山警备区军队离职干部的休养所。
  新芝宾馆
  坐落于翠柏路396号,是市委、市政府政务接待型宾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1993年对外开放营业。曾接待过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曾庆红、李鹏、朱镕基,以及柬埔寨王国亲王西哈努克、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等外国元首和友人。
  宁波工程学院
  坐落于翠柏路89号,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2004年5月被教育部批准易名“宁波工程学院”。全院教职工近700人,全日制学生近8000人。设有二级学院10个,本科专业12个,专科专业33个。
  第五章 江厦街道
  江厦街道因江厦街得名,后几经分合,几度更名,终以江厦为名。江厦街道现境为宁波老城区自古至今商贸最为发达的区域。古时奉化江边码头货通四海,江厦街上商家林立。现今天一广场、城隍庙商圈仍为宁波乃至浙东商贸繁华之地,是宁波这座以商闻名的城市的发祥地,是宁波商人经商历练发展的福地。
  第一节 概况
  江厦街道位于区东北部的奉化江、余姚江、甬江交汇处(俗称“三江口”),东濒奉化江,南至兴宁桥西与月湖街道相邻,西临解放南路,北依中山东路与鼓楼街道相望,办事处驻灵桥路513号天封大厦八至十楼。
  江厦,据《嘉靖志》、《四明谈助》载,宋晁景遇为监收船税,在灵桥门外下番滩兴建“江下寺”(又名“寺湾”),后人因“下”、“厦”谐音,俗称“江厦”。民国19年(1930)定名“江厦街”,历来为鄞县管辖,至宁波解放。晋代玄学家郭璞以避乱渡江南来,在云游四明登临甬山时,面对当时尚属“斥卤之地”的县三江口,曾感叹“明山剡水,气势甬甬,五百年后必成一大都郡”。后果符其言。自唐大历六年(771)县移治三江口,长庆元年(821)明州刺史韩察在三江口筑子城,始建宁波城区,后经宋、元、明,商业日趋发达,街市粗具规模,尤以沿奉化江的三江口至灵桥一带为甚。来唐交往的大食(阿拉伯)、波斯(伊朗)、日本、新罗(朝鲜)等国家的船舶云集于此,既见文化、商贸港口雏形。清至民国期间,江厦街一带钱庄兴隆,有钱庄67家、现兑钱庄40余家、银楼40余家。商业兴盛,南北货店,粮油、鲜咸水产品店等商家林立,故有“走遍天下,不及宁波江厦”之美谚。频繁的对外交往、繁华的商贸,沉积了江厦丰厚的人文底蕴,拥有唐代天封塔、后周延庆寺,宋代观宗讲寺,明代郡庙,清代药皇殿、天主堂,民国时期新建的灵桥、百年堂等众多历史遗址遗迹。名人辈出,明代甬上望族崔氏,现代中国科学院院士徐祖耀、著名越剧演员毛佩卿、著名中医黄志强、书法名家丁卯(丁康寿)等曾客居或定居江厦。
  解放后,宁波城区从鄞县析出置市,设海曙、镇明、江东、江北4个区人民政府,江厦隶属镇明区。1951年8月海曙、镇明两区改为海曙、望京、月湖、灵塔4个区,江厦属灵塔区。1952年8月复置海曙区、镇明区,江厦仍属镇明区管辖。1956年2月,宁波撤区,设10个街道办事处(俗称“小街办”),江厦街道办事处由此诞生。1958年9月,宁波市置海曙、镇明2个街道办事处(俗称“大街办”),江厦隶属镇明街道办事处。1960年,海曙、镇明2个街道办事处合并为海曙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江厦、天封为江厦分社、天封分社。1970年1月改称镇明区革命委员会(简称“革委会”),同年7月江厦、天封两个分社改为江厦街道革委会、天封街道革委会。1978年7月复为江厦街道办事处、天封街道办事处。1980年6月、9月重置海曙、镇明两个区人民政府,江厦街道办事处、天封街道办事处仍属镇明区。1984年海曙、镇明并为海曙区,江厦、天封两个街道办事处归属海曙区。1992年10月,江厦、天封2个街道办事处合并而名“灵塔街道办事处”,2003年10月更名“江厦街道办事处”。至2008年,街道有常住居民7486户、19646人,暂住人口7508人,人口呈负增长态势。计划生育率100%。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为16457人,常住居民以汉族为主,占99.72%,另有回族、满族、蒙古族、苗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75人。
  第二节 经济
  江厦街道经济始于1957年公安派出所牵头创办的规模小、不稳定的生产小组。1958年,街道与派出所分设,街道成立劳动服务站,组织手工业者,生产居民所需生活日用品,办有灵电机电配件厂、新明制药厂、金星木器厂、蒸馏水厂、圆钉加工厂、电机修理厂、江厦运输队、旅社、茶水站等34家企业。天封街道办有鞋帮厂、针织厂、搪瓷厂、印刷厂、水电安装队、运输队等15家企业。规模较大企业有职工100多人,小的仅二三人。至1963年,江厦、天封两街道企业人数达346名,产值71231元,利润2377元。之后,企业或拆并,或交区有关部门管理,或解体。1971年8月成立五七综合服务社(1977年更名“企事业管理站”),组织无业人员、待业青年参加生产劳动,兴办相对稳定且具一定规模的江厦针织厂、宁波广告公司等一批企业,其中宁波广告公司填补了宁波市广告行业的空白。天封街道创办纱管厂、仪表厂等多家企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区政府与江厦街道启动企业联营试点,区管的明州服装厂与江厦绣服厂、江厦服装厂为试点单位。1983年全区推行,江厦街道的江厦针织厂、日用五金厂、印刷厂、喷漆厂、综合商店、运输队、招待所、宁波广告公司等企业,天封街道的天封针织厂、仪表厂、纱管厂、鞋帮厂、内衣厂、五金厂等企业,相继与对应的区工业公司、商业公司、劳动服务公司3家公司联营。联营后,人员、资金、厂房(场地)、生产经营等都归区公司管理,街道则根据1980—1982年3年的平均利润为基数,每年按税后平均利润15%分成。1983年,江厦街道分得2.98万元,天封街道分得11.25万元。1984—1990年,江厦街道每年分得3.56万元,天封街道分得3.75万元。1983年,两街道分别成立生产生活服务联社(1985年更名“综合服务公司”),嗣后江厦街道办起了新港综合贸易公司、联明水电安装队、星光床垫厂、江厦商场等企业,天封街道办起了莲桥纸张经营部、引发皮鞋厂、天封胶印厂、天封综合商场等企业,区商业公司也将部分规模小的服务性企业划归街道。1991年,街道设经济管理科和街道综合服务公司。1992年10月,江厦、天封两街道并为灵塔街道(2003年10月更名“江厦街道”)。并前,江厦街道综合服务公司企业产值(营业额)2508.36万元、利润106.48万元,天封街道企业产值(营业额)4436.06万元、利润134.19万元。并后,街道设置经济管理科和工贸实业总公司,街道经济进入新发展时期,1993年街道有企业330家,从业人员1438名,企业产值(营业额)13235.76万元、利润307.5万元,完成税收210.43万元。
  1997年,区政府对街道实施经济指标考核及财政体制分成制,即根据街道企业完成的税收数额,确定三年不变的街道基数,完成基数按6.9%比率返回街道,超过基数部分,再按80%比率返回街道。为此,街道遵循区政府“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招商旨意,1998年成立全市首家街道工商联分会,以企业引进企业,新辟税源,提高税收增长点,2000年底街道有企业451家,三产营业额34552万元,工业产值2885万元,利润1284万元。1999年始,为减轻社区居民委员会(简称“居委会”)压力,对其原有企业进行逐步转制或改为股份制,冻结资金,企业房产由街道统一管理,戴集体“帽子”的挂靠企业实行脱钩。居委会所需经费由市、区、街道三级分别按比例划拨。2008年贯彻“商贸兴区”和“开发、集聚、拓展”的经济发展方针,坚持“致力打造实力江厦、实现区域经济既快又好发展”思路,依凭区位优势,引进企业312家(其中14家企业注册资金在50万元以上),比上年增长31%。引进注册资金总额92910万元,比上年增长178%。税收39185万元,比上年增长25%。引进企业和注册资金总量创街道历史新高,街道从区财政返回1527.21万元。
  第三节 街区管理
  江厦街道于1992年成立城市管理科,2000年9月更名“城建管理科”。1998年成立受区城建局和街道双重领导的城建监察中队,2002年9月更名“海曙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江厦中队”(简称“城管中队”),实施街区管理。
  市容
  遵循宁波市创建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工作部署,1984年始,开展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的“门前三包”工作,与辖区单位签订“责任书”(今称“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告知书”)约1700份。1985年成立受区市容监察队和街道双重领导的市容监察中队(2002年更名“海曙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灵塔城管中队”,2003年又随街道易名而名“江厦城管中队”,简称“城管中队”),负责市容市貌、卫生、“门前三包”等管理工作的同时,按照“违法必纠、执法必严、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原则,集中整治跨门营业、市场周边环境、街道整洁、店前秩序、车辆停放等事项,处理违章建筑(至2008年计拆约2204平方米)和各类不符要求的广告、灯箱等事件。1995年,市容管理实施“定人员、定地段、定时间、定任务、定职责”举措,单位小、人员少、无单独承包能力的单位,以联包或代包形式,配置专职保洁员(每2500平方米配备1名)加以处理。2005年,解放南路、开明街、中山东路、江厦街4条街(路)被宁波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认定为市级市容环境卫生达标示范街(路)。2007年深化城市管理,破解疑难路段执法难点,江厦中队分别与月湖中队、鼓楼中队在两街道交界处相互配合的“二联动”执法。2008年,宁波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授予江厦城管中队“文明中队”称号。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简称“环保”)工作始于2001年,通过社区环保志愿者队伍(由街道1名环保普查指导员和各社区2名普查员构成,全队65人)、黑板报、告示栏、编写资料等形式宣传环保意义,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发动组织辖区单位、居民参与环保活动。据统计,至2008年,共编刊黑板报、告示栏80余期,印发环保宣传资料1.58万份。依托辖区小学实施环保教育,每年“6·5”世界环保日,开展各种形式宣传教育活动。2006年扶助狮子小区开展市首批创建环保模范小区试点工作,各社区设置灰、黄、绿三色垃圾箱,分类投放生活垃圾,发放环保垃圾袋800余只。监督小区各类汽车、拖拉机等机动车辆噪音和排气,维护环境洁净。辖区餐饮企业实行统一收运餐厨垃圾,监管油烟净化,好味道、万福堂、康克快餐、新五一、来必堡等10家餐馆率先安装油水分离器。专项整治新大世界市场噪音,取缔车载轧冰机和噪声超标轧冰机,减少扰民油烟和噪音。成立由街道党工委书记为组长、主任为副组长、副主任具体运作的生态建设领导小组,指导生态环境创建活动。建立餐饮业台账,排污情况登记造册。查禁一次性塑料发泡餐饮用具,防治白色污染。查处违规排放污水事件,受理群众信访。街道于2004年获区委、区政府颁发的市容环境管理进步奖。
  卫生健康教育
  解放初期至街道成立前,卫生工作主要由受派出所管辖的居委会通过宣传、拟订制度、设置卫生竞赛流动红旗等方式,组织居民参与,改变街巷环境卫生面貌。1956年街道成立(时称“小街道”)后,发动居民大规模灭除苍蝇、蚊子、老鼠、麻雀、臭虫、蟑螂“六害”,并将卫生工作纳入街道城管职责。1979年区环卫部门派专管员进驻街道,处理解决卫生工作难点问题。1985年街道和居委会先后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简称“爱卫会”),加强卫生工作领导和管理,小梁居委会(时属县学街道)于1990年获“全国卫生先进单位”称号。1996年,率先实行垃圾袋装化,后在全市推广。1996年街道成立保洁中心,街巷保洁实行企业化动态管理,实行全覆盖的“集中管理、分块作业、适当调整、统一标准、完善考核”和每天18小时保洁的考核机制,街巷卫生面貌改观、品位上升。2008年围绕“和谐、效能”建设目标,以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提升江厦星级卫生街道为主线,清理315幢居民住宅楼道和卫生死角,清除各种杂物100余吨。开展居民健康教育,邀请市第一医院或社区医院医务工作者举办各种卫生保健知识讲座6次、健康卫生教育30多次,刊发宣传健康卫生阅览栏等79期,发放宣传市容环境卫生的《告辖区单位和居民书》1万余份。组织居民和单位进行定期不定期消杀苍蝇、蚊子、老鼠、蟑螂“四害”,发放消杀药物1478千克,发放捕蝇笼、毒鼠屋等药具580只,覆盖率达95%。街道于2005年获“市卫生先进单位”称号。2008年获“市卫生先进单位”和市委、市政府授予的“文明街道”称号。
  绿化
  协助市、区绿化部门养护辖区公园和路街延地的绿地、绿带、绿篱、绿化。宣传绿化意义,监管社区公共花草树木。20世纪80年代前,境内居民住房多为老式木结构,房宅鳞列,街巷狭窄,鲜有公共绿地,仅有绿化小品和居民依宅而植的爬山虎等藤本植物或盆景之类,而街道历年春季组织所种花木,长势不佳,经常出现“年年种树不见树,岁岁绿化不见绿”现象。90年代,旧城改造启动,绿化工作列入新建小区重要内容,规定绿地覆盖率和绿化苗木品种,提升绿地档次。2006年,灵桥、小沙两小区列为绿化特色小区,做到及时增绿、改绿、补绿。辖区太阳广场(原称“森林公园”)重新布局之后,街道发动单位和居民认“领”、认“养”公园树木,落实养护责任,加强管理,开创单位和个体参与管理公园绿化之先河。2008年开展社区和辖区单位绿化特色小区建设和绿化升级活动,投资1.10万元进行垂直绿化,补种空地残缺花木,加强枯枝花木修剪护维工作。市广电集团出资5万元,改造和提升外环境绿化档次。街道于2003年获区绿化委员会授予的“街道绿化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5年获区城市管理委员会授予的“居民区绿化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第四节 综合治理
  解放后,废除旧时保甲制度,居民区建立由公安派出所管辖的居委会。1951年7月以派出所辖区为单位设置治安保卫委员会(简称“治保会”),居委会设治安保卫小组(简称“治保小组”),开展自防自治。解放初,刑事犯罪分子活动猖獗,时有土匪白天现身市区搞破坏活动,谋杀积极分子。居委会及治保小组发动群众,为公安派出所提供线索,检举揭发犯罪分子。协助公安派出所开展镇压反革命斗争,调查登记辖区反动党、团、特、军、政、宪人员。清理取缔反动会道门,配合公安部门做好天封地段的郭衙巷18号、桑园巷12号,江厦地段的太平巷鸿运里1号等一贯道秘密设坛传道点的登记和退道工作。开展禁毒、禁赌、禁娼工作。做好管制人员和归正人员(时称“两劳”人员,即劳动改造释放者和解除劳动教养者)转化工作。做好值班巡逻,维护社会治安和保障居民安全工作。1954年,江厦和天封地段设有治保会2个、治保小组28个,治保人员215人。1956年2月,江厦、天封两街道办事处成立,居委会归口街道管理指导(治保小组仍由派出所主管)。1958—1963年,东门口、灵桥门等地段相继成立治安联防组织,加强公共复杂场所管理。1980年,街道建立治安联防分会,主要公共场所和居民区也相继建立联防小分队和治安联防队。根据当时民居多为木结构和邻里纠纷较多情况,聘请退休人员担任调解员(1990年始配备司法助理员,调解工作日趋正规化、制度化、法制化)。1982年,居民区推行墙门安全员制度,居民区刑事案发率明显下降。在“一五”至“四五”普法教育中,举办各种法律知识讲座600多场次,编刊黑板报、宣传栏25200期次,普及率达95%以上。原碶闸居委会居民钱忠爱老太,学习法律知识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的典型事例,《宁波日报》、宁波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先后进行过报道。街道相继获市司法部门授予的“‘一五’依法治市先进单位”、“‘二五’普法教育先进单位”、“‘三五’普法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1991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江厦、天封街道11月成立由街道主要领导任主任(1996年始由兼任街道副主任的派出所所长主管)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简称“综治委”),下设办公室,主持日常工作,坚持“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并举方针,组织实施各项综治措施。综治委与辖区50余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会理事单位签订责任书,凡单位发生大案、要案,一律取消参评当年先进及文明单位资格,并与单位奖金挂钩,发案率明显下降。2001年街道设置综合治理科,下设5个综合治理小组、6个调解组织、6个巡逻队,5个由片区民警、治安民警、交通民警、工商干部、社区治保主任、社区纠纷调解员、户口协管员组成的社区警务室等。2002年根据区政府创建“平安大区”要求,开展创建“平安街道”、“平安社区”和创建无刑事案件小区活动。街道成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会,强化属地综治工作。2003年为遏制路面发案率及居民区的“白闯(白天入室盗窃)案件”,街道成立由52人组成的自行车、摩托车、电瓶车等“三车”管护队,22人组成的护楼队,负责无物业管理的居民区白天的治安防范工作。2004年街道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坚持防范重心下移,发挥公安派出所主力军作用,深入开展创建“平安街道”、“平安社区”活动,加强信息沟通,设置515名社区治安信息员(每一楼道一名),680名巡逻员,各社区及天一广场配备专职调解员7名,4个帮教小组帮教社区26名归正人员。2001—2008年,受理各类民间纠纷3750件,调处成功率98.5%。案发率明显下降,尤其是“白闯案件”,同比下降50%。街道于2003—2008年连续6年获市委、市人民政府和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的“先进集体”称号。
  第五节 街巷 民居
  历史悠久的街巷民居,解放前,惜乎历经战乱,不少街巷民居面目变异。解放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实施旧城改造以来,街巷拓宽,民居更新,原有街巷或被改建扩建,或消失。
  老街巷
  江厦街 南起灵桥西堍,北至新江桥南堍。“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延安路”,1981年复名。长约400米。
  碶闸街 南起大沙泥街,北至中山东路,长约600米。
  药行街 东起灵桥路口,西至解放南路。“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红卫路”,1981年复名。长约850米。
  开明街 南起南大路三角地,北至和义路,长约1200米。
  大梁街 东起开明街,西至解放南路,长约250米。
  小梁街 东起开明街,西至肖家巷,长约200米。
  狮子街 南起灵桥路,北至药行街。“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新风街”,1981年复名。长约680米。
  君子街 南起狮子街,西至碶闸街。“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群力街”,1981年复名。长约240米。
  县学街 东起开明街,西至镇明路,长约450米。
  大沙泥街 东起灵桥路,西至开明街,长约360米。
  小沙泥街 东起灵桥路,西至大沙泥街西段,长约270米。
  莲桥街 东起狮子街,西至南大路,长约250米。
  华楼街 东起开明街,西至解放南路,长约300米。
  大来街 南起大沙泥街,北至药行街,长约250米(2000年延至咸塘街)。
  日新街 南起药行街,北至中山东路,长约350米。
  塔前街 东起毛衙路,西面开明街,长约120米。
  毛衙街 南起莲桥街,西至大沙泥街,长约300米。
  咸塘街 东起东渡路,西至日新街,长约180米(2000年前约600米)。
  车轿街 南起药行街,北至中山东路,长约350米。
  新街 东起开明街,西至南大路,长约210米。
  中山东路(部分) 东起江厦街,西至解放南路。“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东方红大街”,1981年复名。长约950米。
  灵桥路 南起镇明路,西至药行街口,长约1100米。
  东渡路 南起江厦街,西至中山东路,长约250米。
  解放南路 南起灵桥路,北至中山东路,长约1500米。
  棋杆巷 又称棋杆夹弄,东起水晶街,西至碶闸街,长约200米。
  右营巷 东起咸塘街,北至开明街,长约150米。
  华楼巷 东起巷底,西至开明街,长约200米。
  石板巷 南起君子街,北至药行街,长约160米。
  大梁巷 南起丝户巷,北至大梁街,长约200米。
  华夏巷 东起握兰巷,西至解放南路,长约60米。
  肖家巷 南起大梁街,北至中山东路,长约250米。
  新巷 南起新街,北至大梁街,长约240米。
  握兰巷 东起开明街,折南至药行街,长约60米。
  老实巷 又称“牢城营巷”,南起大梁街,北至中山东路,长约225米。
  怀安巷 东起灵桥路,南至狮子街与竺家巷相接,中段通九如里,长约50米。
  郭衙巷 东起毛衙街,西至解放南路,南通莲桥街,长约140米。
  寿昌巷 旧名“寿昌寺巷”,东起开明街,北至解放南路,长80米。
  塔影巷 南起塔前街,北折西到巷底,长约90米。
  孙祠巷 南起小沙泥街,北至大沙泥街,长约75米。
  牌楼巷 南起莲桥街,北至毛家巷,长约120米。
  毛家巷 东起五台巷,西至毛衙街,长约60米。
  五台巷 旧称“五台寺衕”,南起莲桥街,北至小沙泥街,长约300米。
  延庆巷 东起巷底,西至解放南路,长约100米。
  莲香巷 南起白龙巷,北至莲桥街,长约80米。
  白龙巷 东起狮子街,西至莲桥街,长约90米。
  竺家巷 东起狮子街,西至碶闸街,长约90米。
  元吉巷 南起大沙泥街,北至竺家巷,长约90米。
  薜萝巷 南起竺家巷,北至君子街,长约75米。
  九如里巷 东起灵桥路,西至怀安巷,长约60米。
  消失街巷
  糖行街、钱行街、双街、江左街、望江街、半边街(单街)、方井街(方井头)、英烈街、泥桥街、濠河街、东后街、崔衙街、又新街、滨江路、大衜路、滨江巷、悦来巷、甬东司巷、护城巷、新道头巷、十字井巷、瞎子弄、纱帽巷、迎春巷、马鞍巷、开明巷、东太平巷、西太平巷、北太平巷、常平巷、沙井巷、法卿巷、太和巷、大来巷、吉庆巷、县学巷、嘉佑巷、聚奎巷、梧桐巷、丝户巷、顺和巷、菜市巷、陆家巷、积善巷、纺丝巷、沙泥巷、十灰巷、孙和巷、凌家巷、濠河巷、扒沙巷、十一真巷、汤家巷、同仁巷、桑园巷、敬修巷、应家巷、九佳巷、南昌弄、三湾弄等60条街巷。
  民居
  街道历为商贸中心,商贾云集,遗有众多明清风貌民居。解放后因城市改造拓展,原有明清建筑风貌的民居除了狮子街52弄5号吴宅、狮子街45弄李宅、五台巷14号张宅、塔前街23~24号孙宅(孙传哲故居)等29家民居作为市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被保存下来,余者先后多被拆除,建成新街、大梁、小梁、灵桥、大沙、小沙、狮子、郭南8个住宅小区。
  第六节 社区居委会
  1949年5月宁波解放,12月镇明区在狮子街和君子街成立居民委员会试点(属公安派出所管理)。1950年后相继成立碶闸、药皇、英烈、十字井、来安、药行、如实、开中、新城、老城、南大、莲桥、灵桥、濠河、大沙、小沙、塔前、三合、桑园、日新、灵狮和天后(甬和、江厦、新甬三居委会合并而成)等居委会。1956年,江厦街道办事处成立,居委会由街道接管。1982—1995年又成立延庆、小梁、大梁、狮子、郭南、五台、中沙、华楼等居委会。2001年4月按照区政府要求,根据地域相连和居民数量,建立新街社区居委会(由原英烈、药皇、碶闸、开中、来安、日新、十字井、药行、大梁、小梁、如实、南大、新城、老城、华楼、天后16个居委会组成)、郡庙社区居委会(由原三合、狮君、桑园、灵桥、濠河5个居委会组成)、天封社区居委会(由原大沙、中沙、小沙、郭南、塔前、狮子、灵狮、五台8个居委会组成)、莲桥社区居委会(由原莲桥、延庆2个居委会组成)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社区居委会依据《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委员由居民直选产生(名额视社区居委会规模而定),社区委员会聘任主任,按居民户数与社区工作者(简称“社工”)300∶1的比率配置社工,至2008年计有社工36名。社区在街道党工委领导下,建立相关规章制度,联手社区妇女联合会、共青团、工会、计生协会、老年协会、残疾人协会、科普协会、教育学院等社会团体,开展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维护社会治安、清洁卫生、保护居民合法权益、调解民间纠纷等工作,促进社区和谐建设,保障居民良好居住环境。
  第七节 社会服务
  20世纪90年代中期街道设社会事业科(之前仅有分管领导及专管员,无专职机构),配有民政助理员、计划生育管理员和社教文体管理员。2001年增设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负责街道社会救助、就业和再就业、社区教育、文娱体育、居家养老、计划生育等服务工作。
  拥军优属
  解放初期,辖地居民于节庆日(元旦、春节、“八一”建军节)前后自发送光荣匾、春联(年画)和生活用品慰问烈军属和人民解放军。1951年始,拥军优属成为制度,尤其在街道建立后,除了节庆日慰问烈军属,更注重日常优抚工作,不时组织居民群众或学生帮助烈军属打扫卫生,会同有关部门优先为烈军属维修房屋,解决住房问题,优先照顾烈军属子女入托(进幼儿园)和就学等等。1987年实行义务兵优抚金制度。1998年遵循《浙江省拥军优属若干规定》,发放义务兵优待金,2008年发放12名义务兵优待金17.50万元。根据规定义务兵在部队服役期间获得大军区以上荣誉称号的,当年增发优待金5000元。荣立一等功的,当年增发3000元。荣立二等功的,当年增发1000元。荣立三等功的,当年增发500元。规定在士兵退役时再分别奖励获荣誉称号者1.50万元,获一等功者1万元,二等功者5000元,三等功者1000万元,优秀士兵者100元。2008年,3名优秀士兵各获得100元奖励。创建“拥军优属模范街道”,街道领导结对困难烈军属,及时沟通,解决问题,做好12户烈属、15户伤残军人、4户病故军人家属和76名现役军人的优抚工作。开展“军警民共建”活动,军民联办共同参与演出的文艺联欢会,新街社区、海曙消防大队三中队选派指战员为青少年举办国防、法律等知识讲座,增进军民友情,共创文明街道、特色社区。街道于1993—2008年(每2年评比一次)先后5次获市民政局授予的“双拥模范街道”称号。
  社会救助
  街道办事处为“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子女的鳏寡孤独者)人员提供吃、穿、住、医、葬等方面保障(原称“五保户”)。2000年前,街道有“三无”人员20人,其中10人由政府集中供养,10人散居民间。至2006年尚有“三无”人员13名,其中11名集中供养、2名散居民间。1989年,街道自筹资金,创办街道敬老院(现为江厦街道敬老院)。1991年成立残疾人联合会,288名残疾人给予合理处置,其中48名落实工作单位,47名享受低保,8名自谋职业。不同程度困难户给予不同救助。1999年,街道成立慈善联络站,开展慈善募捐活动,至2005年已募集资金72.34万元。2000年有特困户148户(现称“低保户”),2008年享受低保待遇188户(307人),每月发放低保金。突发事件导致临时困难者,实施临时救助,解决燃眉之急(每年获救助者60多人次,救助金额达万余元)。同年四川汶川大地震,街道发动辖区单位和街道干部、居民,向灾区捐赠现金115.66万元,棉被100条、衣服百余件。街道于2004年获市慈善机构授予的“慈善之星”街道称号。
  就业和再就业
  20世纪80年代始,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凸显。为此,街道以创办街居企业(街道和居委会所办企业),安排待业青年和社会闲散劳动力就业(1980年街居企业从业人数达1050多人)。之后,随着改革深入,企业转制,优化重组,下岗、失业人员日益增加,2000年登记要求就业者2000余人。对此,街道通过各种就业渠道,当年安置646人就业,余者陆续安置。至2008年年初,街道有各类失业人员2313人,其中40岁以上下岗女职工、50岁以上下岗男职工(俗称“4050”人员)398人。2002—2008年几经努力,4987人获得就业或再就业,419人自谋职业,174人灵活就业,138人享受再就业补贴,年发放上述3类人员补贴金383万元。街道于2003年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授予的“劳动保障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社区教育
  重视青少年校外教育,抓好暑、寒假主题活动,开展科学知识、法律知识教育,组织学生夏令营活动,聘请老同志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组织青少年参加社会实践,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发爱国、爱党、爱集体、爱家乡热情,每年暑假受教育学生约2500名。2001年,社区教育延伸至居民教育,建立江厦街道社区教育学院,整合社区资源,挖掘社会力量,以宁波九中和解放南路小学为基地,聘请辖区各类专业人员为师,选用贴近居民生活和健康等方面的内容为教材,面向居民开展教育活动。至2008年,组织各类培训班62次,参与培训者约3500人次。开展各种教育活动247项,受教育居民约12350人次。
  文化体育
  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满足居民精神需求,增强居民体质,重要节庆日举办文艺汇演,推荐优秀节目参加区、市演出。开展乒乓球、门球、中国象棋等体育比赛活动。1982年,街道成立配有专职管理人员的青少年俱乐部(1985年易名“文化站”)和街道体育联合会。1992年,江厦、天封街道合并,活动场地扩大,资金投入增加。2001年,居民区经过调整改为社区,先后设置图书室、棋牌室、多媒体室等固定活动场所。根据居民要求,先后成立腰鼓队、扇子舞队、民乐队、中老年时装队、秧歌队、合唱队、竹板舞队、越剧联谊会、彩霞艺术团、欢乐艺术团等16支群众性文艺团队(参加者450多人),以及太极拳队、木兰拳队、地掷球队、健身球队、门球队、乒乓球队、健美操队、竞走队、长跑队、中国象棋队、风筝队等16支群众性体育健身组织。此外,400多名居民在街道倡导下利用早晚时间于辖区公园进行强身健体锻炼。2007—2008年先后在石板巷、新街社区腾出550平方米房屋,投资50多万元,建立2处多功能社区活动中心,为社区居民增添新活动场所。街道于1994年获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1997年分别获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社区体育先进集体”和“全民健身宣传组织活动先进集体”称号。2005年获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2001—2004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社区喜洋洋民乐乐队获浙江省第五届老年文化艺术周音乐舞蹈调演三等奖。
  居家养老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均寿命增长,老年人不断增加。2008年,街道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4291人(其中80岁以上918人),占街道总人口的21.8%。为此,依托社区居委会,利用社区资源,街道于2007年成立使用面积250平方米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省内首家居家困难老人照护站,组建由407人参加的39支义工服务队(内分低保义工服务队、医疗义工服务队、老年义工服务队、青年义工服务队、专职社工服务队、有偿服务养护队),根据不同层次的老年人状况,开展居家养老服务。2008年,28位老人享受由政府出钱购买的福利性服务,162位老人与义工服务队结对享受义工服务,其他老人因人而异享受不同服务。各社区还相继设置文体活动中心、生活服务中心、医疗服务中心,辅以聊天角、楼道速递栏、老人联谊会、爱心门铃等形式,完善居家养老体系。街道于1995年获浙江省民政厅授予的“社区服务先进街道”称号。2005年获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区服务工作委员会颁发的“全国社区服务示范街道”称号。
  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工作启于1979年(时无专职机构,仅有分管领导和兼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1980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一封公开信》发表,街道计划生育工作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总负责。1984年《浙江省计划生育条例》公布,街道落实控制人口增长的具体措施,少生优育逐步成为居民自觉行动。1985年配备计划生育专管员,计划生育工作日趋规范化、专业化。1990年,区委领导与街道主要领导签订计划生育责任状,实施计划生育工作与经济利益挂钩的奖罚制度。同年建立“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计划生育网络。1991年成立计划生育协会。1997年始行育龄妇女微机信息管理的同时,坚持计划生育服务进家门活动,对育龄妇女进行跟踪服务,把一年两次的“三查”(查环、查孕、查病)服务制度化。成立街道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对外来育龄妇女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发证验证、统一收费、统一教育、统一服务的“五统一”管理。之后,各社区先后成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形成区、街道、社区三级管理网络。2002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施行,开创了计划生育工作由区计划生育局、单位领导、街道计划生育协会、社区居委会层层抓的新局面。据统计,2008年街道9525名育龄妇女(其中外来育龄妇女3685人),基础知识普及率95%,计划生育率100%,综合避孕率99%,群众满意率95%。人口多年保持负增长。街道于1991年获浙江省计划生育委员会授予的“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4年获浙江省计划生育委员会授予的“示范计划生育协会”称号。2006年获宁波市人口计划生育局授予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优胜单位”称号。
  第八节 驻街道单位选介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
  坐落于灵桥路768号,2002年6月20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组建报业集团,2004年集团总资产达8.20亿元,员工2200余人。集团拥有《宁波日报》、《宁波晚报》、《东南商报》、《余姚日报》、《慈溪日报》、《奉化日报》、《鄞州日报》、《宁波经济》、《宁波侨讯》、《宁波通讯》、宁波出版社、中国宁波网、宁波市新华书店等八报两刊一社一网一书店。集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有独立经济实体18家。
  宁波市对外经济贸易局
  坐落于灵桥路190号,是市政府主管全市对外贸易、外商投资、经济合作的政府职能部门。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对外贸易、外商投资和经济合作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定和实施全市对外贸易外商投资和经济合作发展的政策和全市对外贸易中长期规划。指导管理全市商品进出口和加工贸易,以及管理全市机电产品进出口及其招标工作。指导全市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研究推广各种新贸易方式。参与制订全市外商投资的中长期规划和发展战略,提出外商投资规模、方向和产业导向。审批、申报中外合资、合作公司合同、章程及其变更。综合协调和指导全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和省、市级经济(科技)开发区业务工作。研究制定全市境外投资的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和具体措施。管理和协调全市境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等国际协作项目。负责外贸出口发展基金、担保基金、中小企业出口促进基金管理。指导国有外经贸企业改革,负责市级国有外经贸企业内部职工持股管理。审核报批对外经济贸易出口和赴港澳团组、对外经贸活动的联络及重要团组、重点客户接待工作等。
  宁波市建设委员会
  坐落于解放南路208号,1987年5月建立,1983年7月地市合并,成立宁波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01年改名“宁波市建设委员会”。内设15个处(室),属有宁波市市政工程前期办公室等18个事业单位。负责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建设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实施建设行政与房地产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编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筑业、房产业和勘察设计咨询的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制订年度城市建设资金计划,指导城市建设融资和本系统国有资产管理及自行贷款、自行建设、自行收费、自行还贷的“四自”工程收费管理、房改资金管理。组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经济评价方法、经济参数、建设标准、建设用地指标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负责城建项目方案制定、选址定点、非重点项目扩初会审、建设管理、竣工验收和实施过程中的协调、监督工作。指导建制镇开发建设,负责全市建筑勘察设计、室内外装修装饰的行业管理。指导监督市场准入、建设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合同和风险管理。负责建筑施工企业、建筑安装企业、市政工程(含园林、绿化、内河、环卫)建设企业,以及与上述行业相关的建设监理、勘察设计咨询单位资质管理等。
  宁波市城市管理局
  坐落于解放南路208号,组建于2002年,主管城市管理及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负责全市市政、园林绿化、内河、市容环卫、城市公共客运、城市供节水、供气、供热管理。全局设12个处(室),19个企事业单位,局系统员工近6000名。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
  坐落于大来街50号,中国人保控股公司发起设立的目前国内最大的非寿险公司,内设17个部(室)、13家分支机构、85个营销服务部和办事处,并有大量保险兼业网点。
  银泰百货有限公司东门店
  坐落于中山东路238号,前身为宁波华联商厦,2000年11月更改现名,是中国银泰百货零售集团旗下的一家集百货、休闲、美食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百货商场,以年轻、时尚的都市白领和新型家庭消费需求为主力客群,商品定位中、高档。2003年1月,银泰百货集团在天一广场又开设一家以女性商品为主流的商场,商品定位中、高档,主营服装、鞋包以及化妆品,为时尚个性顾客提供贴近国际流行市场同步的商品。
  中国银行宁波市分行
  坐落于药行街139号,1987年10月重建,2004年8月更名“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市分行”,为中国银行总行直属分行,内设17个部门,辖管11家支行、31家经营性支行、75家分理处。分行重建以来,依托自身独特的海内外业务优势,为宁波的经济、金融事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第六章 白云街道
  白云街道现境是宁波老城区改造向外扩张的第一批占用农村的土地。旧城改造时因道路拓宽和景区建设等原因,使大批城区居民搬迁至近郊,又由于居民和村民混住管理不便,白云街道办事处便应时而生。白云街道成立较晚,起始时便少历史遗留问题,更具后发优势,短短十几年,街道各项事业发展迅速,成为宁波城市化进程中的佼佼者。
  第一节 概况
  白云街道位于海曙区西南部,东接萧甬铁路与市中心相连,南至苍松路与南门、段塘两街道相邻,西临后西塘河支流龙尾河、前河与机场路、鄞州区接壤,北沿西塘河与市区主干道中山西路隔河相望。办事处驻白云街223—225号。
  白云街道以其西北之万氏祠“白云庄”而名。历来为鄞县管辖,直至宁波解放。交通便利,距杭甬高速公路入口处2千米、宁波栎社机场6千米,市区主干道柳汀街、联丰路与环城西路呈东西、南北十字形贯穿其中。人文底蕴丰厚,明末清初的黄宗羲,万氏父子万泰、万斯大、万斯选、万斯同,清代乾隆年间的全祖望,乃至当代的李燃青、石国本、裘爱国等古今学者名家皆寓居白云,或讲学,或研修,或著作。其中因万斯选著《白云集》而为世人尊崇“白云先生”,城西管村万氏祠庄亦被誉为“白云庄”。境内有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都督万邦孚所建的白云庄、唐朝前所建的夏禹王庙遗址和元至元十四年(1277)里人姚浩所置的福德庵等名胜古迹,闻名一方乡邦。
  解放后,白云街道现辖地归属屡经变迁,1958年属甬江人民公社,后属甬江人民公社西南管理区,1978年属西郊人民公社,1983年始一直属西郊乡人民政府。1996年8月经宁波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并定名“白云街道办事处”,由原西郊乡的联丰、前丰、姚丰等行政村,和甬丰、望春桥行政村的部分自然村组成,属有联南、云丰、安丰、白云庄、联北、南雅、云乐、安泰、牡丹、宝善1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9个小区。至2008年4月,街道有常住居民23695户,63263人,暂住居民约14000户,流动人口约32000人,计划生育率98.72%,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为11936人。常住居民以汉族为主,占99.8%,另有回、苗、满、瑶、纳西、羌、土家、蒙古、朝鲜、畲、彝、藏12个少数民族102人。
  第二节 经济
  街道成立后,即投入经济建设,设立经济科,成立白云工贸实业总公司(简称“工贸总公司”),拟订工贸兴区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实施国有资产、招商引资、检查指导企业经营和安全生产等管理工作.“扩大经营总量,增强经济实力,发展多元化街居企业”。以工贸总公司为枢纽,组建街道福利厂和挂靠企业18家,社区建立三产服务体系,形成以福利厂为龙头、挂靠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经济格局。
  1997年,区政府对街道实施经济指标考核及财政体制分成制,即根据街道企业完成的税收数额,确定街道基数(三年不变),完成基数按6.9%比率返回街道,超过基数部分再按80%比率返回。为此,街道“以街道办企业,再以企业促街道”,继续发展多元化街居企业和以工贸总公司为枢纽的多元化挂靠企业,增强经济实力。1996年初至1997年上半年,海曙科教钢木家具厂有关人员多次骗借街道办公楼建造经费275万元(拖欠达6年之久),导致经济运营失误。1998年提出40万元利润、5000万元营业额、60万元税收、开办70家企业的“4567”经济发展指标(实际开办75家)。1999年抓引进、增加总量,抓改革、增加动力,抓投入、增加后劲,兴办明星家电、西苑花鸟和联丰小商品等各类市场,引进挂靠企业101家(新引进46家,其中10家注册资金50万元以上)。集体企业转制,戴集体“帽子”的挂靠企业实行脱钩,工贸总公司变管理为经营,增强了企业活力。成立宁波市工商联合会白云分会(简称“白云分会”),加强企业服务。2000年以“引进、改革、投入”为经济工作主线,引进企业62家(5家注册资金100万~300万元,25家注册资金50万~100万元),注册资金计2583.80万元(同比增长51.7%),出口创汇380万元。2001年优化引进激励机制和服务环境,引进企业107家,宁波广兴房地产开发公司、昌盛建筑装潢有限公司、水景设备安装有限公司等纳税大户相继落户,注册资金计6099万元(同比增长105%和136%),获区最佳经济发展奖。2002年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增加税收,深化、发展经济,引进一批以地税为主的建筑、服务等企业121家(同比增长13.08%)。加强协税护税工作,查收漏征漏管户各类税收40万元。2003年坚持“引进、提升、拓展”的经济工作方针,“立足白云,面向海曙,放眼全市”,引进企业369家,注册资金计25930万元(引进企业数量和注册资金总额均列全区首位)。2004年实施楼宇经济发展战略,引进企业504家(6家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注册资金计37330万元。至年底,纳税企业1496家,第三产业营业额和工业产值合计108500万元,年税收11553万元,街道可用资金2280万元。2005年引进企业236家,注册资金总额35700万元。其中174家注册资金50万元以上,29家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同比增长100%。是年,三产营业额118500万元,同比增长10%,工业总产值12300万元,同比增长24%。国税3267万元,同比增长20%。地税3251万元,同比增长12%。国、地税总计6481万元,同比增长16%。区首家“企业服务中心”(筹建于2004年)投入运作,电话联系企业600余次,发送提示短信6000余则,为企业排忧解难120余次,为500余家企业提供免费上网招聘人才、介绍产品、发布信息等服务。成立企业家交友保健俱乐部,开发定期体检、全天候健康咨询、赠送81890生活服务卡等服务项目。建立街道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和经济工作者联系企业制度。发挥白云分会平台作用,扩大企业间交流,促进街道企业互动。2006年引进企业234家,30家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168家注册资金50万元以上,注册资金总额40055万元。三产营业额132600万元,同比增长12%。工业总产值16300万元,同比增长33%,实现税收9390万元,同比增长12%。2007年以发展楼宇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调整招商重点,优化经济结构,加强服务管理,统筹内外资源,街道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年,实现三产营业额148000万元,同比增长11.4%。工业总产值15800万元,同比增长20.4%。实现国、地税共计11400万元,同比增长32%,税收总量列全区8个街道第二。全年引进各类企业215家,注册资金达48000万元。其中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企业75家,占引进数的34.88%。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企业24家,占全区同类企业引进数的14%。2008年坚持招商引资,实现经济稳健快速发展,发挥街道工商联、企业服务中心作用,着重抓招商引资,引进各类企业293家,同比增长15.8%,总注册资金49000万元。其中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企业28家,现代服务业企业146家,同比增长约52.1%,约占总引进企业的50%,国税、地税增幅列全区前三。
  第三节 街区管理
  街道成立后,置城市管理科,2000年9月改名“城建管理科”(简称“城管科”)。1998年成立受区城建局和街道双重领导的城建监察中队,2002年9月更名为“海曙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白云中队”(简称“城管中队”),负责辖区市容、卫生健康教育、绿化、环境保护等管理工作。
  市容
  遵循宁波市市容大整治、示范路段创建工作部署,1998年城管科、城管中队会同社区居民委员会挨户走访沿街店主,宣传整治市容市貌和强化秩序管理工作要点,实施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门前三包”,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4856份。城管中队坚持“违法必纠,执法必严,突出重点,注意实效”原则和“重点治乱”工作方针,集中整治跨门营业和市场周边环境,创建环城西路、联丰路、丽园北路“示范路段”。组建范桂馥小学的“少年城管学校”,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城市管理主人翁意识。城管中队1999—2001年连续获区“优秀中队”和“先进中队”称号,2001年获区“文明中队”和“市容秩序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环境保护
  普及环保知识和法规宣传教育,动员居民参与环保行动,保护社区环境。2000年开始,倡导绿色消费、节水节电、回收废弃电池、防治白色污染、养绿护绿等社区实践活动和绿色志愿者活动。2002—2004年,实施海怡花园(为南雅社区之小区)环保模范小区创建计划,南雅社区获“市环保模范小区”称号。2002—2005年出资10万元,综合整治辖区102家餐饮服务企业,15家炉灶移位并封闭厨房,7家安装排气管,6家安装油水分离器,5家安装改造油烟排放机,推行统一规范炉灶、统一内外环境、统一工作服、统一配套垃圾桶、统一证件上墙的“五统一”规范管理。2006年,牡丹社区、在水一方小区开展市级环保模范社区创建工作,前丰街、周江岸路、益民街建立可再生资源回收点,新惠良酒店、米萝咖啡、好味当联丰店、联丰宾馆等推广油水分离设施。2007年开展“生态小区植物园”创建工作,在联北社区建立首个社区绿色阳光服务站。2008年圆满完成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城市文明公共指数调查、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等工作。率先成立区首个街道级物业管理联席会议和社区物业管理协调委员会,深化城管理事会工作内涵。举办全市首个“物业小区管理议事会”,探索城区物业小区管理新模式和社区管理网络协调新机制。街道有五星级物业小区1个、四星级5个、三星级10个、二星级16个。前丰村和薛家塘村2个城中村分别被评为市示范和规范城中村。街道于2005年获“区公共设施巡查先进单位”称号。
  卫生健康教育
  加强爱国卫生(简称“爱卫”)、健康教育(简称“健教”)日常管理,着重做好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每年召开辖区单位、物业公司、社区居委会参与的爱卫和健教联席会议,制订爱卫、健教年度工作计划,落实创建工作。2002年实行18小时动态保洁考核制度,提高路段保洁水平,改善环境卫生,联北、云丰、安丰等7个社区和南郊水厂、区城管局、市气象局等7家单位获“区级卫生先进单位”称号,联南社区获“市级卫生先进单位”称号。2003年结合街道实际情况,邀请市、区保洁中心专家,为70名保洁员讲授清理环境、消灭“四害”(苍蝇、蚊子、老鼠、蟑螂)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保洁员业务水平,街道保洁公司(1999年成立)夺得区城市管理局举办的环卫保洁技能比武第一名。2004年7月出资3万余元为辖区360多家小理发美容店、小旅社、小饮食店、小歌舞厅、小浴室“五小企业”与海曙区宇鹰除四害消杀公司签订消杀“四害”协议,加大消杀力度。2005年举办由社区居民代表、物业公司管理人员、企业职工参加的呼吸道传染病、食品卫生与安全健康、老年病防治等卫生健康知识讲座10期,听讲者500余人次。每年结合爱卫中心工作,另行举办各类讲座,提高不同层次群体健康素养。2007年做好国家卫生城市复查迎检工作。街道先后于2000年获区街巷保洁第一名,2002年获“市卫生先进单位”和“区卫生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5年获“区居住区卫生管理先进单位”称号,2006年获“市二星级卫生街道”称号,2007年获“市三星级卫生街道”称号。
  绿化
  辖区主要街巷及路边延地绿化分别由市和区有关部门统一规划实施。街道负责指导和监督各社区制定社区公共绿地、屋宇周边和道路两侧绿化规划,组织居民绿化志愿者和各单位职工义务种植和养护花草树木。2000年,联南社区重新规划绿地,启动“八园一景一路”植物园式社区创建工作,通过制订种植养护计划,成立花卉协会,组建20余名小学生参与的红领巾环保小组,定制花木标名牌、100余名居民护绿志愿者挂牌等系列工作,2004年一个由茶花园、桃园、梅花园、杜鹃园、桂花园、枇杷园、雪松园、竹园8个园,一个假山喷泉景和一条文明示范路组成的八园一景一路植物园式社区建成,拥有乔木类26种、灌木类41种、藤木类5种、1~2年生花草类3种、宿根花卉类6种、地被植物类4种,获“市四星级花园式住宅小区”和“绿化先进单位”称号。之后,文苑风荷小区种植50多种高品位园林植物,成为灌木成行、季间花果相映的生态型住宅小区,获“市三星级住宅小区”和“绿化先进单位”称号。安丰社区种植金桂、香樟树等绿化社区。白云庄社区在流经社区的西塘河和其他水池种植荷花。组织社区绿化志愿者管理队伍,落实绿化管理及养护措施,保持树常青,花常开。至2008年,街道10个社区计有绿化面积65.58万平方米,覆盖率35%以上。街道于2004年获“区绿化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5年获“区生态区建设先进单位”、“区绿化先进单位”和“市绿化先进单位”称号。
  第四节 综合治理
  街道建立后即设综合治理科,按照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6个方面要求,组织协调实施辖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2000年底筹建白云街道物业综治工作联合会,草拟《白云街道物业综治工作联合会章程》、《白云街道物业综治工作联会工作规范》等7个文本,翌年9月挂牌成立由区政法委、区物业办、街道、派出所、房管所、12家物业公司、28家小区物业管理处成员组成的白云街道物业综治工作联合会,以创建“无刑案物业小区”、“无刑案月”、“平安一条街”、“平安路段”、“平安社区”、“平安商(菜)场”等为载体,开展各项综治工作,至年底就查处黄、赌、毒案件58件,抓获违法人员325人,治安拘留150人,劳教21人。2002年查处卖淫嫖娼、赌博、吸毒贩毒案件75起,抓获违法人员330人,治安拘留122人,劳教9人。深化“无刑案物业小区”和“平安社区”创建活动,20个物业小区实现半年无刑案,5个物业小区全年无刑案,17个物业小区经区综合治理委员会审批,获“区物业小区治安防范(下同)二星级”称号。2003年整合社区、警务室、派出所综治力量,警务室统一管理调遣护楼员、“三车”(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管理员、外来人员协管员、日防人员、义务巡逻员、墙门平安员、社区保安员,责任分解到组,任务到人,当年创建治安四星级小区1个、三星级小区7个、二星级小区13个,全年无刑案小区6个,半年无刑案小区8个。2004年在完善“无刑案物业小区”创建工作基础上,变更考核时限,开展新“无刑案月小区”、“全年最长无刑案日小区”创建活动。公开招聘10名专职调解员,配至10个社区(每个社区1名)负责调解工作,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有了矛盾不上交”。组建全市城区街道首家“平安服务中心”,下设信访室、综合警务室、法律服务室、安保服务室、矛盾调处室、物业分会办公室,成立由2000余名安全生产监督员、社区保安、外来人口协管员、护楼员、三车管理员、社区专职调解员、治保主任、墙门平安员、义务巡逻员、街面平安管理员组成的10支专(兼)职综治队,组织安保服务公司等技防生产单位为企事业单位、物业小区、居民提供保安代理、安装报警设置等技防服务。投入10万余元平安奖励基金,实施平安联动,物业小区治安防范动态管理等综治举措,辖区发案率下降8.9%,信访办结率92%,矛盾调处成功率96%,创建五星级小区1个、四星级小区7个、三星级小区5个、二星级小区11个,“全年无刑案小区”2个,平安服务中心先后获得前来考察的全国部分城区“平安建设”研讨会70余名与会者,中共宁波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程刚率领的督查组,山东省烟台市政法委等省内外有关部门领导的首肯。2005年建立综治工作中心,增加“人防、物防、技防”投入,刑案率、入室盗窃率、“两抢”(抢劫、抢夺)发案率同比分别下降13%、25%和13%。成立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各社区相应成立安置帮教工作小组),完善帮教工作网络,做到定人、定位、定责任,至2006年,辖区41名(刑释31名、解教10名)归正人员帮教率达100%,安置就业率91%,无重新犯罪者。2007年“矛盾排查化解年”,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治安调解3种调解互接的大调解格局,全年上报各类预警信息5件、各类不安定因素15件。受理各类矛盾纠纷206件,调处成功204件,调处成功率99.03%。办结来电信访2件、来人信访58件、区交办信访8件。刑事发案654起,治安案件506起,均低于发案控制目标。2008年率先在全市建立首个街道级社情民意接待服务站,建立多元化接访、日常调处和专家调处相结合的矛盾调处体系,进一步畅通社情民意诉求渠道。全年发生各类刑事案件637起,同比下降2.6%。加强帮教安置和社区矫正工作,帮教率达100%,安置率达90%以上。街道于2005年获“市综治工作先进街道”、“市平安街道”、“区平安建设先进街道”称号,街道司法所获省司法厅授予的“省级示范司法所”称号。2007年获“市乡镇(街道)示范综治工作中心”、“市创建法治镇乡(街道)先进单位”等称号。2008年获“2006—2007年度市信访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第五节 街巷 民居
  白云街道为新建城区,辖地原有村落、街巷所剩无几,多为按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新建道路、街巷和居民住宅区。
  老街巷
  周江岸路 东起环城西路,西至丽园北路,长约600米。
  宝善路 东起宝善火车立交桥,西至环城西路,长约1200米。
  前丰街 南起蓝天路,北至西塘河,长约620米。
  新街巷
  柳汀街 柳汀立交桥至环城西路,长约950米。
  联丰路 环城西路至机场路联丰立交桥,长约1100米。
  蓝天路 柳汀街至机场路,长约2100米。
  苍松路 宝善火车立交桥至环城西路,长约1200米。
  气象路 环城西路到机场路,长约1050米。
  安泰街 环城西路至安丰社区口,长约700米。
  白云街 蓝天路至丽园北路,长约1200米。
  环城西路 气象路口至中山西路、西塘河,长约2300米。
  机场路 气象路至中山西路、西塘河,长约2300米。
  丽园北路 联丰路至西塘河,长约1300米。
  丽园南路 气象路至联丰路,长约1000米。
  民丰街 国丰街至蓝天路,长约500米。
  南雅街 海怡花园小区口至环城西路,长约110米。
  白云街 白云一村村道,长约2700米。
  沁园街 环城西路至丽园北路,长约600米。
  益民街 安泰街至丽园南路,长约500米。
  安丰街 安丰社区区道,长约2300米。
  国丰街 联丰南区区道,长约1800米。
  泰丰街 联丰南区区道,长约100米。
  迈水桥巷 迈水桥小区区道,长约600米。
  国泰巷 联丰南区区道,长约150米。
  国安巷 联丰南区区道,长约300米。
  蓝天北巷 欢乐精品园小区区道,长约600米。
  蓝天路108弄 中信白云小区区道,长约1200米。
  民居
  街道原有联丰村、姚丰村等5个行政村,墙门漕、姚家等22个自然村,农(居)民所住多为平房、农舍。城市扩建后,旧房拆建或翻建,农(居)民大都迁居外地或移居新建住宅小区。
  第六节 社区居委会
  街道建立后,即组建居民委员会(简称“居委会”)。1996年9月成立国泰、国安、国丰、联丰、民丰、桥西、云东、云中、云西9个居委会。1997年9月成立云庄、牡丹、云兴、宝善、云安5个居委会。10月成立云丰、安丰、云居、云河、梅苑、兰苑、竹苑、菊苑、桂苑、南雅、南光、南园12个居委会,11月划入原属南门街道的启文一村。1998年成立南银、南典、启新、启丰、松苑、柏苑、南兴7个居委会,先后共建居委会34个。1999年5月推行片区管理,34个居委会划为13个片区。
  2001年5月,片区管理统一改为社区管理,13个片区调整为联南、云丰、安丰、白云庄、联北、南雅、云乐、安泰、牡丹、宝善、华兴、南塘、新典、南苑14个社区居委会(其中华兴、南塘、新典、南苑社区居委会于2002年12月划归段塘街道)。至2008年,街道有10个社区居委会、38个小区。
  社区居委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主任和委员由居民直接选举产生(名额视社区居委会规模而定),并按居民户数与社区工作者300∶1的比率配置社区工作者,至2008年计有社区工作者86名。社区以党总支为核心,协助或配合团支部、妇女联合会、科普协会、计生协会、老年协会、残疾人协会等群团组织,制订各项规章制度,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组建文体团队,开展各种文体活动。领导居民做好社区治安、健康卫生、绿化护理、居家养老、环境保护等工作。保障社区和谐和居民生活质量。
  第七节 社会服务
  街道建立后,设社会事业科(后更名“社会事务科”)。2001年4月投资130万余元,成立建筑面积1329.6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下设社区事务管理部、文体休闲娱乐服务部、教育培训服务部,本着“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原则,负责拥军优属、社会救助、就业和再就业、社区教育、文化体育、居家养老、计划生育等工作。
  拥军优属
  1997年始,每年“八一”建军节、春节前后,以赠送实物(食品、日常生活用品)、赴驻军营地、举办军民体艺赛事和联欢等形式慰问驻军。1997—2008年,慰问驻军预备役炮兵团的慰问品价值7.20万元,慰问武警一中队的慰问品价值约10万元。每年举行军民联欢会,规模较大的有6次。
  1997—2008年(每年2次),慰问烈属23户、军属200余人,发放优抚金300万元。安排17名军属、退伍军人工作(军嫂10名、警嫂4名、退伍军人3名)。1998—2008年按照市定标准,累计发放优待金340余万元。2003—2008年按照国家标准,累计发放7名优抚对象优抚金80余万元。
  社会救助
  对无劳动力、无生活来源、无子女鳏寡孤独者“三无”人员,给予吃、穿、住、医、葬等保障(俗称“五保户”)。1998年成立白云街道残疾人联合会,关注216名残疾人生活,帮助17名智残、肢残、聋哑等残疾人就业。2000年成立街道慈善工作站,开展慈善募捐活动,至2006年募集慈善金56.95万元。2001—2002年发放1000余户困难户救助金40万余元。2003—2004年发放1529户困难户救助金334.37万元。2005年发放260户社会保险金80.56万元。至2006年发放2976户社会保险金475.73万元。2007年建立街道慈善分会,募集帮困基金37.70万元。2008年救助1460户困难家庭,发放救助金180万余元。街道于2005年获市“慈善之星”街道称号。
  就业和再就业
  街道地处城乡接合部,不少居民文化程度较低,加之原有较大企事业单位甚少,仅有小规模企事业单位32家,失业者较多。为此,2002年9月筹建街道社区再就业公共服务社,下设财务、职业介绍、职业培训、政策咨询4部和再就业生产基地,同年运作,以民办非企业组织形式,为下岗失业者免费提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建立社区再就业信息库,搜集就业援助对象和岗位资源,预测针对性岗位,促成职业介绍工作良性循环。至2006年,受理就业登记4669人次,提供政策咨询5078人次,职业指导4712人次,职业培训8期,受益者3646人次。介绍就业4362人次,成功3566人次(其中就业困难者2166人次)。扶持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34家,安排240名失业者就业。100余家再就业协作企事业单位提供就业岗位4579个,拓宽了失业者择业面。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132个,132名失业者再就业。2007年为失业人员提供“一对一”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全年挖掘岗位1841个,举办就业洽谈会6次,推荐1533人次就业。2008年实施就业项目经理人制度,帮助“4050”(40岁以上下岗女职工,50岁以上下岗男职工)人员、残疾人、“零就业家庭”、低保家庭等就业困难人员1007人次稳定就业,成功调解25起拖欠工资案件。街道于2006年获“市劳动保障管理服务工作先进街道”称号,2007年获“市民政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社区教育
  开展科普知识、法律知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教育。1998年成立白云街道科学技术协会,划拨活动经费,制建科普宣传栏,组织巡回科普图片展,每年举行科普文艺演出一次,举办各类科普知识讲座等宣传教育活动。2001年成立社区学院,以培训、授课、讲座等形式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法律、医学保健等教育。至2008年,共开课62课,受教育者累计1300余人次。街道于2000年获“市科普先进街道”称号。2003年通过省科普街道验收。2005年获“省科普示范街道”、“区社区教育工作示范街道”称号。2006年获“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称号。2007年被评定为宁波市社科讲坛优秀授课点。2008年被定为浙江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
  文化体育
  依托社区教育学院和辖区单位人力物力资源,组建腰鼓、棋牌、合唱、舞蹈、健身球、太极拳等60余支文体团队,1070人参加。做到“季季有培训、月月有活动、天天有训练”。举办百人健身舞展演、家庭花卉盆景展、“同一片蓝天下”校园文化艺术周、名人名家进社区、全国戏曲“梅花奖”得主与社区居民联欢、市“电影双奖”开幕式等文化系列活动。选送文艺节目参加市、区调演(演出),大型歌舞《中华心连心》获市“东海明珠杯”歌舞调演优秀表演奖、歌曲联唱《走进新时代》获市春节广场文化活动擂台赛优秀表演奖、健身舞《喜庆腰鼓》和群舞《好日子》相继获市科普宣传周广场文艺演出银奖。联丰路社区首届文化艺术节、“心中的太阳”大型歌会、“我爱我家”社区形象设计大赛、“十佳社区居民”评选活动分别获区“十佳社区文化活动”和“十佳社区文化新事”称号,街道文化站于1999年被省文化厅评为一级文化站。2003年成立的白云街道老年人体育协会,两次组队参加区首届、市第一届社区老年人运动会和市乡镇街道老年人中国象棋赛,分别获团体总分第三名、羽毛球赛混合团体第一名和街道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并获市老年人健身活动最佳组织奖。2007年获区第九届老年人运动会门球赛项团体第一名、健身球赛项团体第一名。2008年获区中老年门球赛项团体第一名。街道于2005年获“市老年人体协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6年获“省小康型老年体育街道”称号。
  居家养老
  至2008年,街道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5163人,其中孤寡老人12人、独居老人1029人、空巢老人2195人,占总人口的11.95%。2003年以来,街道坚持“党政指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年人工作方针,探索和拓展居家养老工作路子,确定联南和白云庄两个社区为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试点社区。联南社区投资11.50万元,创办132平方米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招聘5名专职服务员为老年人提供就餐、洗衣、日托等服务。开辟棋牌、阅览等文娱活动室,供老年人消遣休闲。白云庄社区创办236平方米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招聘4名专职服务员,负责老年人就餐、休闲、康复保健、医疗咨询等8大类53项的服务工作,并照料40多位由政府购买服务的老年人生活。之后,云乐、南雅两个社区居家养老中心落成,探索个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启动。建立政府扶持的非营利性社区三级居家养老体系,做好政府为高龄、独居困难老年人出资买单的服务工作。开办日托功能的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成立专职和志愿者服务队,全面服务老年人。建立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共建服务基地,组织社区居家养老义工为老年人理发、修鞋等生活服务。街道于2005年获“全国社区服务示范街道”称号。
  计划生育
  街道社区于1998年成立计划生育协会,配置计划生育专管员,开展计划生育工作。2001年为4345名育龄妇女进行计划生育、卫生健康“二合一”健康体检,发放《生殖健康服务证》1483本,提供502人次的无业、从事个体经营育龄妇女免费避孕服务。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施行,发放6492名独生子女奖励金28.75万元。至2006年,全区已婚育龄妇女12000名(外来5000名),育龄妇女避孕节育知识普及率96%,外出育龄妇女发证率、持证率均为100%,年出生374人(男婴167人,女婴207人),出生率9.5‰。2008年加强育龄妇女情况排查,动态掌握计生信息,查处违法生育3例。开展实有人口信息大排查,建立流动人口动态管理制度,宝善、安泰社区进行人口动态管理试点。街道于2005年获“市计划生育先进街道”和“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街道”称号。
  第八节 驻街道单位选介
  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坐落于宝善路206号,成立于1958年,为浙江省地质勘察局下属的差额拨款全民事业单位,主要服务于国家建设工程勘察院、宁波市工程设计研究院、宁波国土测绘院、宁波方正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宁波浙东矿产资源技术服务部、宁波地质器材制造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单位)。全队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6人,其中高级职称268人,教授级专家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学科带头人12人。
  宁波市气象局
  坐落于气象路118号,前身为成立于1953年1月的宁波气象站,1988年1月易名成为受中国气象局和宁波市人民政府双重领导的气象局,内设办公室、人事教育处、业务科技处、计划财务处、政策法规处5个处室,辖属8个县(市)、区气象局。主要从事中短期气候预测(预报)、专业气象信息、应急气象现场保障、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气候资料与气候分析、农业气象预报、人工降雨、雷电灾害防御等气象服务。局机关在编人员78人。
  宁波市农业局
  坐落于宝善路220号,内设办公室(政策法规处)、政治处、计划财务处、科技教育处、产业指导处、经济管理处、市场信息与涉外处7个处室,主管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局机关在编人员31人。另属有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畜牧兽医总站、农业环境与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总站、农业行政执法支队、种子推广站5个事业单位,在编人员74人。
  宁波市环境保护局
  坐落于柳汀街545号,内设办公室(计划财务处)、组织人事处、政策法规处、科技监测处、污染控制处、自然生态保护处、建设项目管理处7个处室。局机关在编人员30人。下辖市环境监理站、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市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省环保科技培训宣教中心宁波分中心、信息中心、市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市环境工程技术评估中心7家事业单位,在编人员178人。
  宁波市人才开发服务中心(中国宁波人才市场)
  坐落于柳汀街657号,为浙江省唯一的国家级人才市场,国家人事部门所属人才市场中唯一的省级“四星级文明规范市场”,内设市场部、代理部、信息部、开发部、评价部、推荐部、人才派遣部、综合部8部,主要开展人才交流集市、人才代理、网上人才市场、出国留学中介、学历学位认证、高级人才推荐评价、人才派遣、人才培训等服务。在编员工45名。
  浙江商业技师学院(浙江宁波商业技工学校)
  坐落于环城西路南段138号,是一所培养中高级商贸专业人才的省属国家级重点学校,内设办公室、教务处、财务处、总务处、学生处、电子系(教研室)、烹饪系(教研室)、餐旅商务系(教研室)8个教育行政管理处室,主要从事“技师+本科”、“技师+专科”、“中技”3个办学层次的烹饪、中西面点、旅游酒店、国际贸易、计算机、电工电子等专业的理论和技能教学。另有一所具有承办浙江省厨师、面点师的初、中、高级培训考核资格的中式烹调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全院在编教职员工80人。
  第七章 望春街道
  望春街道行政区划曾历经多次变更,隶属关系亦随之而变。其前身因地近宁波城西而得名“西郊乡”,向以农业种植为主,间以副业加工,尤以蔺草种植和加工有名。后随宁波城市建设拓展,境内大片耕地被征建住宅或工厂,短短几十年时间,这块千余年来的农村就融入了都市之中。
  第一节 概况
  望春街道位于海曙区西部,东邻西门街道,南以西塘河与白云街道相隔,西接鄞州区高桥镇,北濒姚江。办事处驻环城西路民通街99号。
  望春街道以“望春”名之。“望春”来由传说有二,一说来自山名,宋曾巩《广德湖记》云,古时鄞西十二里有广德湖,湖中有望春、白鹤二山。清闻性道康熙《鄞县志》(又名《闻志》)亦曰:“广德湖碧波千顷,中峙一山,屹然如瀛洲,方丈之在苍溟,是为望春。”是故得名。二说因境内望春桥村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所建望春古桥而名望春。其前身为西郊乡,据《鄞县志》(1996年版)载,西郊乡地域历来隶属鄞县,至民国24年(1935),村落分属南郊镇、西郊镇、北郊镇,35年(1946)划归城区管辖,直至宁波解放。地处鄞西水网平原,土壤肥沃,农业物产富庶,有“鱼米之乡”美誉。境内有望春古桥、白龙王庙、泽民庙(吴使君庙)、金仙庙、石将军庙等名胜古迹。
  宁波解放后,南郊镇、西郊镇、北郊镇从鄞县析出,1950年建立归属市郊区人民政府的夏禹乡、西成乡和泗港乡。1956年撤销夏禹乡、西成乡、泗港乡,以西塘河为界,建立南郊、西郊两乡,南郊乡辖震丰、联丰、前丰、甬丰、粮丰、姚丰6个行政村,西郊乡辖西成、胜丰、双杨、后孙、三星(后改称新星)、范江岸、联合7个行政村。1958年9月建立甬江人民公社,西郊乡、南郊乡改称西郊管理区、南郊管理区。1960年5月,西郊管理区新星、后孙、双杨、西成大队划入鄞县望春区,南郊管理区联丰大队划入鄞县古林区,1961年8月重新划回。1976年5月,西郊管理区与南郊管理区合并为西南郊管理区。1978年撤销甬江人民公社,西南郊管理区成立西郊人民公社,隶属宁波市郊区办事处。1983年12月撤销西郊人民公社,建立西郊乡人民政府。1984年撤销郊区办事处,西郊乡划归海曙区管辖,原属鄞县望春乡的望春桥村、徐家漕村划入西郊乡,原属西郊乡的粮丰村划入段塘镇。2002年4月撤销西郊乡,建立望春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为西塘河以北的原西郊乡新星、胜丰、双杨、西成、后孙、望春桥、徐家漕7个行政村。2004年9月撤销徐家漕村,建立信谊社区居委会和徐家漕社区居委会。2005年撤销其余6个行政村,建立胜丰家园、新星、春城、西成、双杨、后孙6个社区居委会。望春街道现辖天一家园、胜丰家园、泰安、西成、春城、信谊、徐家漕、后塘河、青林湾、新星、水岸心境、双杨、后孙13个社区居委会(西塘河以南原属西郊乡的甬丰、前丰、联丰、震丰、姚丰5个经济合作社暂由望春街道管理)。至2008年,常住居民10247户、25559人,暂住居民2880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16‰,计划生育率99.46%,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6768人。常住居民以汉族为主,占99.74%,另有满族、回族、侗族、蒙古族、壮族、畲族、白族、土家族、黎族、瑶族等11个少数民族58人。
  第二节 经济
  望春街道前身为西郊乡,居民世代以农业为主,后随城市化逐渐融入城市,第二、三产业随即兴起。
  1950年下半年至1951年上半年完成土地改革,之后,党和政府号召农民按自愿互利原则建立互助组,初为临时互助组,或帮工组、靠背组,后为常年互助组。1953年,西成乡一村(甬丰村)仇全根互助组成功试办耕地、耕牛、农具等生产资料统一经营,产权不变,劳动力记工分,年终按一定比例分红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初级社”)。翌年,市有关领导部门总结推广,郊区掀起办社热潮。外籍和本地渔民联手组办西郊和南郊渔业合作社(简称“西渔”、“南渔”)。1956年春,西成村率先创办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为集体所有,取消土地分红,实行按劳分配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简称“高级社”),各村建立不久的初级社随即仓促升为高级社,一般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社,自然村为生产队或组,统一建账,分别核算。自此,兴修水利,积肥造肥,实行密植,推广良种和抽水机、脱粒机等农业机械,农业生产力提高,连年丰收。1958年9月掀起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取消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建立公共食堂吃大锅饭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原有高级社及两个渔业合作社并入甬江人民公社(为其下属大队)。公社化运动曾一度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1961~1963年期间,姚江大闸、屠家沿和金仙庙翻水站、北郊路水利机械排灌站等相继建成,抗旱排涝能力提高,随之改单季稻为双季稻、间作稻为连作稻,推广“矮脚南特”、“农垦58”等优良品种。1970年,粮食单产突破550千克,西成、震丰时为高产大队。70年代“农业学大寨”以来,平整土地,移坟造田,至1980年共平整土地4000余亩,倡导科学种田,建立公社设农科站,大队、生产队配农技员的“三级农科网”,推行高产良种、稀播和保温育秧、小苗带土移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农技,农业生产力增强,1979年粮食亩产达698千克,连年位居郊区榜首。贯彻农业生产“以粮为纲”方针,按计划种植粮食、油料作物,兼种席草(蔺草)、茭白(西郊茭白享有盛名)等经济作物。发展渔牧业生产,西渔、南渔渔工副结合,以工养渔,以副促渔。西渔创办西郊金属轧铸厂,南渔创办南郊熔炼厂,购置机帆船3对(西渔2对、南渔1对),开拓海洋捕捞、河蚌育珠、水貂养殖等渔业生产。至1979年,西渔人均收入440元,南渔人均收入900元,集体积累上百万元(60年代捕捞量近1500担,产值约10万元,渔民人均收入120元)。生猪饲养实行计划定购、任务到户。1962年响应“大办工业”号召,先后开办农机厂、建筑队、水泥预制场、标牌厂、草席厂(1966年又划入市手工业系统的宁波软席社,后更名为“甬江软席厂”)、畜牧场等社队企业。1971年,新星、胜丰、联丰等大队相继建起农机修配厂,不久终因设备、原料、技术、资金紧缺,加之“文化大革命”冲击,社队企业普遍举步维艰。1976年有企业32家,产值234万元,利润25.60万元。1977年产值降至114.90万元,利润10万元,不少企业濒临倒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西郊经济快速发展。1982—2001年期间,完成二轮土地承包工作。1984年撤社(公社)建乡后,行政村建立经济合作社,实行农民家庭承包和集体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为承包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区、乡、村加大农业投入,至1992年累计敷设水泥防渗渠道34924米,筑机耕路40千米,建机耕路桥17座,购置不同型号中小型拖拉机92台,机耕、机灌、机收面积均达100%。推广早稻嘉育23、浙709、晚粳秀水系列、甬粳系列等高产优质水稻良种,普及率达90%以上。推广育秧盘育秧、小苗抛秧、化学除草、病虫综合防治、大麦油菜免耕栽培等先进技术。1990年贯彻郊区农业“服务城市,富裕农村,活跃市场,方便生活”方针,调整农业结构,在完成粮食定购任务前提下,开拓市场适销对路、效益较好的蔬菜、瓜果、席草(徐家漕、望春桥、姚丰等村发挥种植席草传统经验率先种植)等经济作物生产,至1995年,全乡席草(蔺草)、蔬菜、瓜果、花木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4911亩,其中蔺草种植面积为1685亩,占耕地面积的57%。全乡生猪出栏量由1984年的6703头上升到1994年的23905头,其中新星、胜丰、甬丰、双杨等行政村涌现一批饲养猪、奶牛、家禽专业户,畜牧收入已占农业总收入的60%以上。渔业生产进一步发展,西渔、南渔有内河机动渔船5艘、内河非机动渔船57艘、外海机帆船3对,形成养殖(淡水)、捕捞(内河、外海)和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兼具、渔工商综合经营的经济实体。国家政策扶持,整顿社队企业,建立承包和奖励机制,企业呈现欣欣向荣景象。至1999年,全乡65%以上劳动力被乡镇企业吸纳,90%以上的社会总产值为乡镇企业所创。20世纪90年代末,通过资产评估,债权债务清理,企业转制(产权转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戴“集体”帽子的挂靠企业实行脱钩。
  2002年4月撤乡建街道后,建设征地增多,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由1986年的13002亩锐减至2008年的1076亩,种植业基本不复存在。2006年实行城市化管理,辖区禁养畜禽,专业户全部外迁或停养。城市扩展,内河污染,淡水渔业逐步萎缩消失,外海捕捞机帆船改为外包(租赁)经营。2001—2004年各村先后撤销经济合作社,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体企业转制,股份制经济、民营(个体、私营)经济成为街道经济主体。顺应撤村建居和农村城市化形势,扩大经济规模,2002—2008年共引进企业1060家,注册资金203709万元。
  其中有国内最大线切割机床制造商富茂机械有限公司,“全国民营500强”之一的荣安集团有限公司,集科研、工业、房产、通信、贸易、教育于一体的旭友交通电器有限公司,以及大港铝塑公司、华恒建设公司等。创建以环城西路为横线、中山西路为轴线的商贸“十字长廊”,发展服务业。围绕“城市西部商贸商务副中心”的功能定位,实施“中提升”战略,建设阳光世界大酒店、金都国际商务楼、真汉子大厦、联丰综合商务楼、双杨综合楼、前丰综合楼等一批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特色楼宇。2008年,辖区共有民营和股份制等多种经济成分企业1500余家,上缴国税11289万元、地税7617万元。村级经济可用资金收入15561万元(2002年512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3947元(2002年7100元)。
  第三节 街区管理
  西郊乡时期,街区管理任务少;后随城市化进展,1998年,区城建监察大队派员驻乡,设乡城建监察中队。1999年成立乡城市建设土地管理办公室,管理全乡土地、城建、市容、环卫等工作。2002年5月,原城建土管办更名“城建管理科”,城建监察中队更名“海曙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望春中队”,城市管理纳入轨道。
  市容
  街道建前,无此项管理。街道建后,市容管理主要清理占道经营、跨门营业,整治“乱、脏、差”,取缔无证摊贩,督促小饮食店、小理发店、小旅店、小浴室、小歌舞厅“五小”行业规范经营,维护辖区街市秩序和环境卫生。2003年,于后孙村新建废品收购市场,清除整顿零星废品收购点和不守法“破烂王”(上门收购废品者),吸纳守法经营户进场设点。2005年,前丰废品市场(建于1998年,占地面积10188平方米,经营户17家)迁入后孙废品市场。投资10万余元,实施西成菜场和中山立交桥周边清户亮容工程。规范铁路沿线和城郊接合部的“破烂王”管理,处理各类违章事件近100起。配合有关部门依法拆除气象路两侧、张家弄等地违章建筑8000余平方米。2006年,3家具有再生资源回收执照经营户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站,承包泰安、姚丰、春城等社区再生资源回收。贯彻市区禁养畜禽规定,机场路以东6个股份经济合作社67户畜禽养殖户的114头奶牛、6278头生猪、1000余只鸡鸭鹅全部外迁或停养。2007年开展创建中山西路卫生责任区达标路段活动,向沿街店户发放《市容环境卫生责任人责任告知书》,沿街店面空调外机统一摆放位置,安装外机壳子,规范广告牌、灯箱、雨棚设置标准,拆除人行道斜坡,清理道路绿化带。查处望春路、中山西路、新园路、环城西路北段等沿街店面占道装修120余起。拖离长期停靠中山立交桥下、西成菜市场旁,严重影响环境卫生的破烂船只7艘。配合有关部门,依法强制拆除徐家漕违章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2008年劝导教育8900余户违章设摊、跨门经营流动商贩规范经营,开辟临时销售点和钟点市场,解决自产自销的农民临时设摊问题。规范主干道及背街小巷广告牌设置150余块。强制拆除西郊路非法圈地搭建畜禽饲养棚(舍)7个。按照《海曙区拆除茶水炉行动方案》,拆除西郊城中村茶水炉8座。
  环境卫生
  1985年成立乡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开展春、秋两季灭鼠,夏季灭蚊蝇、蟑螂,组织农户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季节性大扫除,维护农村环境卫生,预防疾病传播。80年代中期,乡、村两级投资“改水”(自来水进村入户)、“改厕”(推广三格式卫生厕所)、“改路”(村内路面硬化)。1992年成立农村初级保健办公室和卫生创建办公室,负责农村初级保健和卫生创建工作(1999年撤销)。1995年迎接全国卫生城市大检查,开展宁波市民“十不”(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不损坏公物、不毁坏绿地、不乱穿马路、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说粗话脏话、不乱涂乱贴、不乱堆乱占、不随地便溺)规范和市民文明守则教育,秋季清除垃圾118吨,拆除露天粪缸96只,新建公厕20所,搬迁畜禽棚舍15个。1997年创建市级卫生村,清除露天粪缸5000余只,迁移坟墓7000余穴,建造无害公厕78所。2001年3—4月“整治农村居住环境、整治农村社会风气”,全面清理卫生死角,投入人力2600余人次,清运垃圾8900余吨,新增绿化面积7600余平方米,栽植各种树木、花卉3万余株。2001年5月环卫体制改革,成立海曙区西郊乡保洁中心,每7000平方米配置一组(2名)道路保洁员,实行12小时动态保洁(垃圾日产日清)和保洁质量与工资奖金挂钩,奖勤罚懒的员工责任制。街道建后,保洁中心实行包人员经费、包工作质量“两包”制,按《海曙区农村环卫保洁作业标准考核细则》,以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考核验收。2004年启动除“四害”市场化运作试点,委托宁波海曙宇鹰灭虫服务有限公司围歼消杀信谊、兴发、西成3个新村和中山西路念九巷、西成至立交桥一带沿街店铺“四害”。后推广并建立机制。2005年冬禽流感期间,派员向辖区62家养殖户宣传防控禽流感知识,消毒养殖环境,11475只鸡、6100只鸭全部免费注射灭活疫苗。天胜花鸟市场经营观赏鸟摊主与所在胜丰家园社区签订防控禽流感责任状,经营摊位进行消毒,200余只展售的观赏鸟全部免费注射灭活疫苗。2008年专项整治快餐店、夜排档、早餐店、宾馆、饭店、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餐厨垃圾,按照《宁波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规定,由具合法资质的企业统一收集处理。
  卫生村、文明社区创建
  1997年始创市级卫生村,徐家漕村制定《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卫生公约》等村规民约,倡导文明生活。信谊新村和住户签订《共建文明新村协议书》,投资29.80万元,敷设2778米村内水泥路面,新建8个垃圾亭,设置45个标准化垃圾桶,栽植树木、花卉1万多株,新建绿篱面积300多平方米,改变卫生面貌,营造文明环境。1997—2002年,望春桥、震丰、后孙、双杨、徐家漕、姚丰、联丰、西成8个村相继通过市级卫生村验收。建街道后,制订《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方案》,巩固创建成果,2003—2005年,后孙村被评为省级卫生村,徐家漕社区(关爱小区)、天一家园社区被评为省级文明社区。2006年创建省级示范文明城区,迎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投入人工760余人次,清理卫生死角400多处,清运垃圾670车计1340余吨,先后通过省级示范文明城区创建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考核。2008年,街道被评为宁波市卫生街道。
  绿化
  协助市、区两级园林部门管护辖区主要道路及其延地绿化,指导监督社区制订与实施绿化规划,制止和依法查处擅自占绿毁绿事件。泰安、天一家园、徐家漕、春城、青林湾、后塘河等社区绿化率均在35%以上,其中天一家园小区绿化率达40%,2005年获“宁波市环保模范社区”、“浙江省绿色社区”称号。2008年,天一家园社区被评为全国第二批绿化社区,青林湾社区被评为市级园林式居住单位,街道被评为海曙区园林式单位。
  第四节 综合治理
  解放后,废除保甲制,设置行政村。1949年7月,民运工作队进村,11月建立农民协会、妇女会和民兵组织,配合土改工作队安排妇女、儿童白天放哨,民兵夜晚巡逻,防止阶级敌人破坏。1953年成立受驻乡公安特派员指导的治安保卫委员会,行政村成立治保小组(1956年改称“治保调解委员会”),自然村设治保员,进行自防自治。“文化大革命”期间,基层治保组织一度为“贫下中农协会”、“群众专政指挥部”所取代。“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治保会,建立治安联防组织保境安民。1984年成立乡综合治理办公室,协调社会力量,防范和打击犯罪活动,对公民尤其是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1985年始,全面开展普法教育,重点组织党员、干部、自然村村长、联防队员、计划生育网络员和乡村企业法人等学习《宪法》、《婚姻法》、《土地法》、《刑法》、《社会治安管理条例》、《经济合同法》、《担保法》等法律法规,至1988年10月,受教育者7374人次。
  199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11月,乡成立综合治理委员会,设立综合治理科、调解委员会和司法所。行政村成立综合治理办公室,与治保调解委员会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选聘59名村民,建成12个护村队(又称“夜防队”),配备15只对讲机、20只传呼机,于31个交通要道设置治安岗亭,在西郊派出所统一调度指导下常年夜巡,重点设防。做好疏导、化解社会矛盾和民间纠纷司法调解工作。1992年调解纠纷事件212起,成功204起,成功率96.23%。1995年调解纠纷事件125起,成功123起,成功率98.40%。通过省级“调解组织标准化建设”验收,成为“三无乡”(无因调解不及时而自杀身亡、无群众性械斗、无民事转刑事),乡司法助理员被评为省级先进。各村成立帮教安置领导小组,做好归正人员(时称“两劳”人员,即劳动改造释放者和解除劳动教养者)安置工作。1996年设置22个户口登记站,负责外来人员登记办证工作。2001年成立12个警务室,处置各类警务工作。2002年推行“房东管房客”治安管理责任制度。建街道后,开展“平安大区”、“平安望春”创建工作,13个村(居)、28家骨干企业参与创建“治安安全村”、“治安安全单位”和“无毒社区”。2003年为遏制路面案件和白天入室盗窃案件发生,成立由20人组成的摩托车、残疾车、三轮车“三车”整治队,查处交通要道的无牌照、无驾驶证、无营运证“三无”车辆。居民区成立由30名退休、下岗人员组成的护楼队,巡逻无物业管理小区,防范“白闯案件”。2004年成立由582名(各楼道1名)居民组成的治安信访信息员队伍,协助掌握社情民意和不安定因素信息。1300多人次社区义务巡防志愿者参与“安全社区”义务巡防。2005年整合信访、司法、综治、公安等部门力量,成立街道综合治理工作中心,建立涵盖各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企业、教育、公检法等60余家单位的街道综合治理协作会,开展“十进社区”(治安防控、民主法治、司法调解、帮教安置、禁赌禁毒、反邪教、消防交通安全、公共卫生安全、扶贫帮困、平安创建)、“五进民企”(治安防控、民事调解、法律咨询、预防犯罪、平安创建)和“星级安全小区”、“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当年各单位平安率达100%。2006年设立街道、社区两级信访接待窗口,实现“三个不出”(小事不出社区、村,一般事项不出街道,大事不出区),受理信访76件,疏导处理68件,消除各类隐患246起。调解民间纠纷117起,成功116起,成功率99%。配合宗教、安全生产监督等部门取缔联丰、西成、新星、徐家漕等地非法宗教聚会活动。做好“法轮功”参练者的帮教转化工作。根据预防群体性事件需要,2007年设置维稳信息员148名,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维稳信息网络。受理群众信访182起(其中集体上访38批、676人次)。受理外来务工人员劳资、工伤等纠纷40起,成功调处40起。配合有关部门对涉黑涉恶、“两抢一盗”(抢劫、抢夺和盗窃)等犯罪活动,开展专项打击行动,查获各类刑事案件270起。2008年组织信访维稳人员深入基层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消除上访事件26起。接待群众来访26批、297人次(其中集体上访18批、185人次),受理化解群众纠纷118起,其中邻里纠纷114起,调解成功率100%。
  第五节 街巷 民居
  望春街道为农村城市化新建城区,原有街巷多被拆建或改建成道路、街巷和居民住宅区,原有街巷剩者寥寥。
  老街巷
  望春桥街沿 西塘河西郊路直街至望春桥东路段,以桥得名,长约500米。
  西郊路直街 西城桥以西沿河661~790号路段,长约600米。
  念九巷 中山西路至广安里,以旧时里坊命名,长约500米。
  新街巷
  中山西路 萧甬铁路立交桥至望春路段,长约900米。
  新星路 萧甬铁路立交桥口至后孙村,与机场路连接,长约1550米。
  通途路(西段) 萧甬铁路立交桥至丽园北路,长约1430米。
  望春路 中山立交桥至长乐村,长约1450米。
  环城西路(北段) 青林渡路、新星路、环城北路交会口至中山西路,长约2100米。
  青林渡路 江北大桥南堍至环城西路、环城北路、新星路交会口,长约1200米。
  丽园北路 中山西路至新星路段,长约2000米。
  机场路 后孙村至中山立交桥段,长约1500米。
  民通街 环城西路323弄至范江岸路,长约250米。
  澄波街 黄家湾至丽园北路,长约300米。
  青林湾街 青林渡路至悠云路,长约400米。
  悠云路 新星路至姚江南岸,长约800米。
  望童路 望春三眼桥至庙洪家段,长约2100米。
  徐家漕路 望童路至新园路,长约630米。
  庙洪路 徐家漕路至望童路,长约800米。
  新园路 甬梁线至望童路,长约1000米。
  民居
  辖区原有7个行政村、40个临河而建的自然村,史无高门簪缨望族,故无宏敞华丽之宅,多为贫苦农民的平屋、草舍。解放后经济发展,尤其在改革开放后,多数农民旧房翻建,易居单门独户、人畜分离、水电路“三通”、卫生燃气设施齐备的二层楼房,部分农民或迁居外地,或安置新建住宅小区。
  1994年开始旧村改造,至1999年拆除胜丰村陈河沿、冯家边、南张家岸、钱家边4个旧村,建翠柏二里、高塘恒春、天一家园住宅区和通途路。2002—2004年期间,先后拆除徐家漕行政村的徐家漕、前包、后包、中包、庙洪家5个旧村,建经济适用房关爱小区、阳光嘉园、阳光天地和汇景新苑(村民安置房)住宅区。拆除新星行政村的马郎桥、沈家、洞桥头、泗港口、马家、陈家漕、龚家、后王桥、张江岸、王家、石道地、陆家、严家、杨家、方家15个旧村,建青林湾、水岸心境、青林闲庭(村民安置房)住宅区。2006—2008年期间,相继拆除胜丰行政村的黄家湾、老湾、沈家村、林家边(铁路东、西部分)、周家边、钱家边,双杨行政村的三眼桥、藕池头、前六亩、后六亩4个旧村,后六亩建宁波中医院,前六亩建双杨新村,藕池头、三眼桥建西成村、后孙村新村。至2008年底,建成交付使用住宅小区17个,总建筑面积197.44万平方米,入住居民18495户计46975人。另有西成社区后袁及西郊路直街,后孙社区前孙、后孙,春城社区桥弄、五江口、上油车、进士墙门8个地方待拆迁改造。
  第六节 社区居委会
  1958年始建居民委员会(简称“居委会”),世代户籍农村的居民分属甬江公社街道办事处的西成、胜丰、马园、新芝、向阳5个农村居委会。居委会自筹办公经费,聘用1~2名工作人员,负责政策宣传、票证发放、办理各种事务文书及调解纠纷等事宜。撤社建乡后,原属西郊公社的向阳、马园居委会于1984年划入南门街道,新芝居委会划入西门街道,望春居委会(原属鄞县望春乡)划入西郊乡。1986年成立望春(由望春桥、徐家漕、西成3个村11个居民小组、502户居民组成)、城南(由联丰、前丰、姚丰、甬丰、震丰5个村13个居民小组、637户居民组成)、城西(由新星、胜丰、双杨、后孙4个村7个居民小组、387户居民组成)3个居委会。2002年5月撤乡建街道,6月撤望春、城南、城西居委会,所属居民划归当地村(居)委会。10月划入原属西门街道的天乐社区(翌年3月分为西城、天一家园两社区)。2003年1月划入原属西门街道的泰安社区,4月成立徐家漕社区。2004年9月撤徐家漕村成立信谊社区。2005年6月撤新星村成立新星社区(2004年12月成立“驿站”社区,管理新星村村民临时房,属过渡性质),撤望春桥村成立春城社区,撤西成村成立西成社区,撤胜丰、双杨、后孙村成立胜丰家园、双杨、后孙社区。2006年2月成立青林湾、后塘河社区。2007年8月成立水岸心境社区。至2008年底,街道共有13个社区居委会。
  社区居委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由居民直接选举产生主任和委员(名额视社区居委会规模而定),按居民户数与社区工作者(简称“社工”)300∶1的比例配置1名社工,至2008年计有102名。社区以党支部(党委)为核心,协助或配合团支部、妇女联合会、计生协会、老年协会、残疾人协会、科普协会等群团组织开展各项工作,制定诸如《社区自治章程》、《社区居委会职责和权利》、《社区居委会议事规则》等规章制度,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利用和开发社区资源,开展各种福利服务和便民服务。针对不同群体需要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居民文化科学和道德素养。为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等弱势群体提供帮助。组建各具特色的文体团队,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第七节 社会服务
  建街道前,西郊乡人民政府设民政助理员1名,在乡政府领导和区民政局指导下,专职负责社会事务工作。建街道后,设立社会事业科,实施社会服务。
  拥军优属
  拥军优属工作始于解放后。每逢元旦、春节、八一建军节前夕,村(居)民多以挂光荣匾、贴年画(春联)、送生活用品等形式慰问烈军属。1950年起,拥军优属逐渐形成制度,除了组织节庆日拥军优属活动之外,互助组以代耕土地、农忙帮工方式优待烈军属。1956年后,农业社、生产队以工分优属,政府对生活困难优抚对象发给抚恤、补助金。1981—1983年,西郊公社为46户烈军属、残废军人计发补助费1.24万元(含五保户补助)。1987年后,乡政府实施农村义务兵边批准入伍边招工分配到厂(乡办企业),服役军龄计算工龄,退伍后享受同等调级增资待遇措施。家属实行乡村两级优抚,每人每年优抚金不低于456元,单位每月28元,村每月10元。服役期间立功者凭军功状或喜报,乡政府另按一等功450元、二等功200元、三等功50元奖级奖励。90年代始,开展军(警)民共建活动,徐家漕村每年八一建军节向驻村武警支队官兵赠送慰问品和慰问金,春节举行警民联欢会。街道文化站于八一建军节举办“军民鱼水一家亲”大型联欢晚会,街道组织慰问市消防支队、预备役炮兵团、海曙区武装部、消防特勤大队、武警一大队、教导队和武警一中队、四中队、八中队9家驻军部队,赠送慰问金2.70万元。14个社区、11个股份经济合作社与辖区驻军签订军民共建协议,八一建军节慰问驻军部队,赠送慰问金3.50万元,慰问品0.15万元,慰问优抚对象35名,慰问金1.16万元,慰问品0.30万元,奖励优秀士兵2名。1998年后,按照《浙江省拥军优属若干规定》,农村义务兵及其家属优待金以不低于农民年均收入70%标准发给。2003年始,义务兵优待金和优抚对象优抚费纳入区财政专项拨款,11名义务兵每人每年发优待金0.69万元,西北边陲服役者1.04万元,9名优抚对象每人每年发优抚费0.91万元。优抚金数额随经济发展递增,2008年向11名义务兵、5名伤残退伍军人、24户军烈属(烈属1户)发放优抚金25万元。
  社会救助
  解放初期,凡无劳动力、无生活来源、无儿、无女、无依靠的鳏寡孤独者均由村级集体负责提供吃、穿、住、医、葬的“五保”。据区民政局资料记载,1984年西郊乡“五保户”22人,1993年16人,2002年7人。2005年8月始,随着户口转换,“五保户”纳入城市“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子女的鳏寡孤独者)居民,由政府统一供养。1994年建立残疾人联合会,政府牵头,各方参与,有劳动力(有一技之长)的残疾人,或安排社队企业做工,或帮助自谋职业,不能自立的由乡政府和村集体给予救助。救助对象由各村于每年年底摸底排队提出,乡政府汇总上报区民政局审定,而后拨款扶助,或由村适当补助。扶助资金采取国家、集体补助和社会募捐相结合的多渠道筹集。1993年起,每年募集10余万元(1998年后称“慈善一日捐”),救济残疾人和困难户。建街道后,社会事业科为残疾人和困难户建立档案,凡收入低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按规定给予定期补助,2002—2008年共发放残疾人救助款24.14万元,贫困户救助款1043.72万元。2007年成立慈善分会,创始基金1230万元,筹集资金76.10万元,慈善救助24.40万元,其中助医76人次,5万元;助学43人次,8.40万元;临时救助残疾人36人,3.18万元;临时补助贷款的困难户47户,4.50万元等。2008年为417名持证残疾人换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新证,130名残疾人免费体验,4名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残疾人享受政府买单居家养残(托养)服务。
  就业援助与社会保障
  建街道后,成立社会保障与救助服务站(简称“社保站”),为社会困难群体提供就业、社保和救助服务。根据宁波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制定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给予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考核费补助,低保人员、双失业人员(月收入1000元以下者)、单亲家庭人员(月收入1000元以下者)、工作满30年人员(月收入700元以下者)、“4050”人员(40岁以上的下岗女职工、50岁以上的下岗男职工月收入500元以下者)、其他失业人员(月收入200元以下者)均享受全额补助。2002—2008年底,4000余人次享受此项优惠政策。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建办各类专业市场、农贸市场13家,设摊位3000多个,村(居)民设摊管理费减免。开发物业管理、保安、保洁及社区服务等公益性岗位,吸纳居(村)民非正规就业。2007年在新星社区建立被征地人员劳动技能培训基地,投入资金10余万元,购进工业缝纫机25台,举办裁剪、缝纫、插花、面点制作等技能培训12期,795人次接受培训。推荐就业361人次,成功301人次。2008年试行就业项目经理人制度,聘请专职项目经理人5名(西成、泰安、春城、徐家漕、新星社区各1名),兼职项目经理人13名(各社区1名),建立《企业用工需求表》、《企业岗位数据库》、《工作对象计划表》、《工作对象数据库》,收集用工信息,联络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因人制宜提供个性化帮扶,全程跟踪就业服务,推荐就业1061人次,成功840人次。保障城市低收入家庭基本生活,2002—2008年共发放贫困户救济金(含低保金)1043.74万元,低收入家庭按月发放低保金(2005年低保户281户592人,2006年283户588人,2007年264户563人,2008年256户542人),其中2008年为950户(2073人)困难家庭发放物价补贴22.24万元。临时医疗救助73人次,报销医药费123.74万元。春节慰问困难家庭696户(其中低保户256户),发放慰问金55.68万元。招待外来民工年夜饭、赠送礼品0.98万元,补助18名因雪灾无法返乡外来困难人员0.36万元。
  社区教育
  1986年10月起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99.8%。据1987年普查资料记载,有小学12所、初中1所,教职员工105人,学生1873人。1995年投入资金160万元,新建乡中学、小学,建筑面积3227平方米。1996年,徐家漕村划出10亩土地,投资150多万元,扩建改造信谊小学。1998年投入资金200多万元,扩建改造新星小学,新建教学楼2幢。同年,乡政府在前丰村(现环城西路南段西侧)征地面积1600平方米,建造西郊幼儿园,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额定入园幼儿280名,教职员工34名。建街道后,中、小学于2002年5月移交区教育局,幼儿园仍属街道管理。2004年,街道建立社区学院,为不同层次人员提供教育、培训服务。2005年举办下岗失业和失地农民裁剪、缝纫、插花、面点制作、电脑操作等专业技术培训班6期,841人通过考试取得相应劳动技能资格证书。2007年,社区学院迁入街道办事处综合楼,设置能容300余人的培训中心和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健身房等功能区。天一家园、泰安、信谊、徐家漕、春城、青林湾等社区设立分院,组织辖区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热心社区教育的大中专院校、医疗卫生机构、文化团体、离退休干部、老教师及在校大学生150余名志愿者队伍,为社区居民传授法律、就业、文娱、电脑操作、安全防护、妇幼保健、老年养生等知识和技能。
  文化体育
  1982年底建立西郊乡文化站,推动群众性业余文化体育娱乐活动。1983—1990年,每年举办“庆中秋,迎国庆”广场文艺晚会。1991年后除传统节日组织演出外,重大节庆另作专题演出,并与区文化馆、段塘镇文化站多次联合举办专题文艺演出和联欢活动。建街道后,西郊乡文化站更名“望春街道文化站”,指导下属社区开展各类文化体育娱乐活动。至2008年,11个社区兴建文化宫,内设图书馆、阅览室、棋牌室、乒乓室、健身房等,各社区均安装健身活动器具,并以老年体育为龙头,组建柔力球队、乒乓球队、羽毛球队、腰鼓队、秧歌队、民乐队、合唱队、健美操队、竞走队等,举办各项体育比赛,发展社区体育运动,增强居民体质。
  医疗补助
  20世纪90年代,各村相继建立住院医疗费补助制度,村民急重病住院按规定向集体经济组织报销部分医药费,额度因村而异,低的30%,高的50%以上。村级经济实行股份制后,按市政府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规定,实行社会化合作医疗制度。2002年1月实施《宁波市城区帮困助医实施暂行办法》,确认持有低保证、特困证、扶助证“三证”的国家供养的“三无”居民,区民政局发给“医疗救助卡”,享受帮困助医待遇(2002年2人,2003年10人,2004年29人,2005年66人)。2006年3月,区实施低价医疗制度,1164名无医保居民领到《海曙区社区基本医疗服务证》,凭证可在区内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1个卫生服务站就医,药品、一次性医疗器械仅收成本价,免收医疗人员技术劳务费,其他诸如手术费、检验费等一律按六折收费。2008年1月始,实施《宁波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未参加医保的老年居民、非从业人员、在读学生、婴幼儿及其他未成年人列入参保对象,参保人员医疗费按比例报销,年度累计10万元(含)以下部分,老年居民和非从业人员报销65%,未成年人和学生报销80%。参保者6535人,参保率95%。
  老年福利
  20世纪80年代初,西成、震丰、甬丰等村建立老年农民生活补助金制度(又称“农民劳保”),男60周岁和女55周岁的老年农民,每月给予生活补助金15~20元,后随村级经济发展逐步提高。90年代初,各村实施老年农民生活补助金制度(标准因村而异,一般120~280元/人、月),设立老年活动室,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村级集体经济实行股份制后,遵照《宁波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实施办法》,实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1994年,乡政府投资238万元,在姚丰村(今机场路东侧)建造占地面积11.3亩,总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可容86名老人入住的西郊敬老院。另有花园、亭台、绿地和4500平方米的食堂蔬菜基地,敬老院除提供老年人日常休养外,还给予临终关爱服务,床位平均租住率90%以上。建街道后,组织各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徐家漕社区针对老年人集中居住的特点,开设独居、空巢老人用餐俱乐部。泰安社区成立居家养老志愿服务队,党团员志愿者就近与行动不便的独居、空巢高龄老人结对,每天上门询问服务需求。新星、西成社区成立居家养老义工服务站,一对一服务独居老人。2007年,240名70岁以上老年人办理《高龄老人优待证》,58户老年人家庭安装“81890”一键通电话。2008年,41户、44名75周岁以上的生活困难、独居或空巢老年人,享受政府买单的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居家养老服务。
  计划生育
  1981年,西郊公社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简称“计生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下属12个大队(行政村)分别建立计生领导小组,配备计生专职干部,负责计生管理和服务工作。生产队(自然村)配备网络计生员,了解反映计生信息。1984年后,贯彻《浙江省计划生育条例》,各行政村制定实施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的《计划生育村规民约》。宣教与服务并重,为育龄夫妇免费提供计生技术咨询、避孕药具,一年两次为育龄妇女查环查孕查病,随访慰问结扎、人流手术妇女。实施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发放独生子女《光荣证》和奖励金,未满14周岁独生子女每年发给奖励金100元。1994年始,建立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保险,改按年发放奖励金为保险费,独生子女年满18周岁后由其父母享受,由村统一投保。违反计划生育法规者和计划外生育当事人,报请上级计生部门依法处理。1984年以来,计划生育符合率稳定在98%以上。据统计,1980—2008年发放独生子女奖励金51.77万元。关怀计划生育困难家庭,2007年发放13户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救助金7800元,2008年发放16户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困难家庭(其中死亡2人)扶助金28800元,发放5户放弃再生育双农独女户奖励金额9000元。街道地处城乡接合部,外来人员较多,2008年底外来育龄妇女14821人,街道配备专职干部,建立“一证式”管理体制,外来育龄妇女的婚、孕、育、服务等情况均记录在暂住证上,并同等享受本地妇女的计生服务待遇。
  第八节 驻街道单位选介
  宁波市人民检察院
  坐落于环城西路北段286号,内设1部(政治部)、2局(反贪污贿赂局、反渎职侵权局)、3室(办公室、法律政策研究室、监察室)、9处(侦查监督处、公诉处、监所检察处、控告申诉检察处、民事行政检察处、职务犯罪预防处、检察技术处、行政装备处、警备处)和因特网网站,在编人员185名。
  海曙区人民法院
  坐落于环城西路北段200号,内设政治处、办公室、监察室、立案庭、刑事审判庭、民事审判第一庭、民事审判第二庭、行政审判庭、执行局(执行庭)、审判监督庭、司法警察大队等机构,下辖西郊法庭,共有干警77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武装部
  坐落于环城西路北段355号,为区军事领导指挥机关,接受上级军事机关和同级党委、人民政府双重领导,内设军事科、政工科、后勤科。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宁波市消防支队
  坐落于环城西路北段323弄222号,内设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和防火处,各部(处)下设若干科。下辖各县(市)区、大榭开发区、科技园区、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等14个消防大队、1个消防特勤大队,24个中队。至2006年,全市共有消防官兵697人,执勤车辆110辆(其中破拆、登高、高喷、照明、防化等特种消防车11辆,综合抢险救援消防车10辆)。
  海曙区人民检察院
  坐落于民通街75号,内设办公室、政治处、侦察监督科、公诉科、反贪污贿赂局、反渎职侵权局、监所检察科、民事行政检察科、控告申诉检察科(举报中心)等12个科(局、室)。
  宁波市规划局海曙分局
  坐落于环城西路北段323弄78号,为市规划局派出机构,内设办公室、规划管理科、法规监督科3个科室,在编人员15人。
  第八章 段塘街道
  段塘街道现境历为鄞县所辖,直至1984年行政划归海曙区。初设镇,后改为街道。境内自古水网交织,农业发达,后城市扩张,耕地征用,农业消失,杂业纷呈。又因境跨宁波城西南两端,交通便捷,成为宁波南大门的延伸。
  第一节 概况
  段塘街道位于海曙区西南端,东濒奉化江,南达杭甬高速公路段塘出入口,西至通达路与鄞州区接壤,北与南门、白云、望春三街道毗邻,办事处驻鄞奉路934号。
  段塘之名由来传说有三。一说,以明高宇泰《敬止录》中“段塘堰西南十里”之辞而名。二说,宋康王赵构被金兵追杀至此,为河所阻,情急之下策马跃河而过,康王既过,塘堤即断,阻追兵得以脱险,故得名。三说,古时这里曾是一片湖荡,人们围荡造田,筑起一段一段塘堤,嗣后县令相继拆堤连片,故名段塘。明代以前,段塘归属不详。明、清先后属鄞县清道乡横山里、同道乡,民国19年(1930)置里,21年(1932)建镇,24年(1935)划入轫元乡扩为镇,后又被撤为村,直至宁波解放。奉化江和南塘河流经全境,船只翻越朱濑堰坝与江河相通,自古海运、内河航运发达,早在清同治元年(1862)、清末民国初,境内就有酒厂、造船厂。自20世纪中叶始,随着鄞奉路拓建,环城西路、杭甬高速公路、环城南路和芝兰桥(横跨奉化江)建成,段塘交通要隘和西南门户地位更显突出,市属防水材料厂、钢锯厂和县属(今鄞州区)第二纺机厂、益民酒厂等数十家企业云集辖区。随后因江河之利、交通之便、临近市区优势,大型企业和现代商贸服务业迅速崛起。历史悠久的段塘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吴家村在平整介相寺遗址土地时发掘出汉代墓葬和多件文物,另有北宋名刹看经寺、建于宋重建于清的沈店桥(启文桥)、宁波市第一号一级保护的千年古樟1棵和三级保护的古树名木5棵。
  宁波解放后,段塘仍归鄞县古林区清道乡,1950年起为适应剿匪和土改需要先后隶属古林区塘西乡、建设乡,1956年后农业合作化运动兴起,段塘相继归属古林公社(卫星公社)、建星公社(为其下属的耕作连或生产大队),1963年鄞县撤古林区,段塘镇划归鄞江区石碶公社,直至1983年12月划入宁波市海曙区。1984年4月改建为镇,属有段塘、丁家、粮丰、吴家4个行政村和小漕、雄镇、洞桥、范家、堰头、吴王、雅园7个居民委员会(简称“居委会”)。2002年,段塘镇撤建街道办事处。至2008年,街道有常住居民13608户,35553人,暂住居民10245户,2561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21‰,计划生育率99.37%,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2308人,常住人口以汉族为主,占99.85%,另有壮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白族、水族6个少数民族107人。
  第二节 经济
  段塘镇前身为鄞县的一个行政村,以农业经济为主。1951年完成土地改革,翌年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农民自愿组建帮工组、互助组。1953年在互助组基础上成立耕地、耕牛、农具统一使用(产权不变),劳动记工分,年终按比例分红的段塘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上半年,段塘、宁洞两村合并(为划入八联村部分自然村)成立建胜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建胜社”),实行统一记账,分别核算,取消土地分红,按劳分配,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因此兴修水利,积肥造肥,实行密植,推行良种,使用抽水机、脚踏脱粒机等农机,劳动生产力和粮食产量都得到提高。1958年,农村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10月建胜社划归古林公社(卫星公社),更名“段塘农业生产大队”(简称“段塘大队”),生产资料收归公有,取消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办公共食堂吃大锅饭,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农业生产遭受破坏。1962年9月,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的工作条例》下达,纠正“左”倾错误,落实“三级核算,队为基础”基本政策,解散公共食堂,恢复自留地,农民情绪趋向稳定,生产逐步恢复发展。1963年,段塘大队划归石碶公社。随着皎口水库和三孔碶闸投入使用,排涝和灌溉能力提高,改革传统耕作方式,改间作稻为连作稻,以及推广种植“矮脚南特”、“农垦58”等水稻优良品种。20世纪70年代初,段塘大队粮食亩产超千斤。“农业学大寨”中迁移坟墓及平整土地等,造田300余亩(俗称“大寨田”)。贯彻农业生产“以粮为纲”方针,按计划种植粮食和油料作物,在完成粮、油作物基础上兼种席草、甘蔗、荸荠、蔬菜等经济作物,养殖生猪、蛋鸭,段塘大队经济有所发展。60年代后期起,第一、二、三生产队先后办起天然冰储藏厂(段塘传统制冰),第三生产队还办起手拉车运输队(后划归大队)。之后,队办工厂兴起,至1977年,计有铁器工具、铸造、服装、五金等队办企业5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段塘经济快速发展。1983年完成土地联产承包工作。1984年,段塘村划归海曙区,与丁家村、吴家村(1985年划入)、粮丰村、段塘居委会组建段塘镇。当时有耕地4128亩,镇、村(居)企业15家,年总产值约700万元。鉴于全镇工业经济薄弱现状,镇政府在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镇经济结构转向“贸工农”方向发展。完成土地联产承包后,行政村建立经济合作社,实行农户承包和集体经营双轨体制,镇农业办公室和农科站为承包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1990年起推行“双田制”,承包户口粮田无定购任务,责任田有粮食定购任务,土地向种田能手和种田大户集中,实施规模经营和管理。加大农业生产投入,全面整修水泥防渗渠道、机耕路、桥,架设农业专用电网38千米,添置机耕、机灌设备,至1992年全镇机耕、机灌面积达100%,机收面积达90%以上。倡导科学种田,农科站对承包户进行农技培训,辅导抛种、科学施肥、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推广种植“嘉育23”和“浙709”等水稻优良品种。1992年,全镇商品粮重点户121户,粮食平均亩产838千克。大力发展镇、村企业,至1987年,镇村企业由1984年的15家发展到136家,固定资产上升到1339.49万元,总产值3238.66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893元。1992年,镇有年产值100万元以上企业34家、500万元以上企业5家,年企业总产值1.20亿元,农民年人均收入1750元。1993—1995年,经济工作重点转向引项目、抓投入、发展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至1995年,镇经济中,第一产业占1.2%、第二产业占69.63%、第三产业占29.16%,企业总产值超3亿元,农民年人均收入4070元,提前5年实现小康镇目标,跃居宁波市综合经济实力二十强镇和市科技强镇。90年代末完成企业转制,戴“集体”帽子挂靠企业全部脱钩,全面整顿行政村合作基金会,压缩资金投入防范金融风险。2000年,镇企业总产值7.35亿元,第三产业营业额3.20亿元,外贸出口交货值2.10亿元,完成税收2048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6389元。
  2002年5月撤镇建街道,实行城市化管理,禁养禽畜,蛋鸭、猪、白鹅贩养等专业户于2006年全部停养或外迁。2002—2008年期间共引进各种经济成分企业1160家。2008年完成税收19520万元,其中国税10102万元、地税9418万元。村级经济可用资金4813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7987元。
  第三节 街区管理
  段塘街道在其村、镇时期,城市管理以环境卫生管理为主。1990年设城市建设土地管理办公室(简称“城建土管办”)主管辖区城建、土地,兼管市容、环卫。1998年,区城建监察大队在镇设立城建监察中队。2002年街道建后,城建土管办更名“城建管理科”,城建监察中队更名“海曙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段塘中队”(简称“城管中队”),城市管理纳入轨道。
  市容
  街道建前,主要管理城乡接合部环境卫生。街道建后,主要取缔无证摊贩、清理占道(跨门)经营、整治环境、维护市容整洁。2003年集中整治启文路“三八”集市,劝导马路摊贩进入市场规范经营。2004年督促小饮食店、小理发店、小旅店、小浴室、小歌舞厅“五小”企业规范经营,维护街市秩序。整治市汽车客运中心广场街容市貌,拆除不规范遮阳篷、广告牌、灯箱43只和12处违章搭建场所,分别处罚南苑街8家占道经营餐饮店,遏制违章经营。2005年清理城乡接合部乱堆放场地124处、乱张贴广告墙(栏)69处,乱建棚舍16起,改善人居环境。2008年规范废品回收,设置5个可再生物资回收点。提倡文明经营、提升市容品位,创建恒春街“文明示范街”,32家经营户签订创建协议。
  环境保护
  街道紧贴城区,水陆交通便利,20世纪60—70年代起,市、区、鄞县和镇、村所属工厂企业林立,环境污染严重。为此,1992—2008年期间先后限期关闭或搬迁环境污染严重的宁波皮革化工厂、海曙皮革化工厂,以及海曙宏达不锈钢加工厂和海曙铁器工具厂等6家不锈钢锻造厂,责成酿酒厂和印染行业达标排放。通过说服教育和合理经济赔偿,15家禽畜养殖户和白鹅贩销户停养或搬迁,辖区河流水质回升。会同市内河管理处实施启文河、王南河截污工程,两河水质改善。提高市民环保意识,推进生态城市建设。2004年开始,社区每年开展争创环保模范小区活动,华兴社区海光新都、京华苑小区和南都社区茶花园小区先后获“市环保模范小区”称号。
  卫生健康教育
  1985年成立镇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组织各行政村、居委会、企事业单位开展春秋两季灭鼠,夏季灭蚊蝇、蟑螂和季节性卫生大扫除。1986年设立镇环卫站,负责辖区道路、街巷保洁和垃圾粪便清运。1995年迎接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大检查,开展宁波市民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不损坏公物、不毁坏绿地、不乱穿马路、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说粗话脏话、不乱涂乱贴、不乱堆乱占、不随地便溺“十不”规范和市民文明守则宣传教育,秋季清理垃圾5000吨、建立公厕28所。2004年环卫站并入区环卫处,成立段塘街道保洁中心,负责辖区部分干道和所有街巷路面保洁、非物业管理居民区保洁和垃圾清运等工作。保洁中心实行企业化运作,实行小区16小时、小区外18小时动态保洁制和保洁质量与工资奖金挂钩的员工责任制,按《海曙区农村环卫保洁作业标准考核细则》进行考核。同年,消杀老鼠、蚊子、苍蝇、蟑螂“四害”实行市场化运作,委托宁波康龙生物技术消杀有限公司,负责辖区居民区、公共绿地、下水道、公厕、垃圾亭、“五小”企业的“四害”消杀。2005—2008年期间,街道增加环卫设施投入,配置84辆保洁人力车,改造17座公厕,改造125只开放式垃圾亭为半封闭式垃圾亭,新置186只垃圾桶。街道于2006年获“市级卫生街道”称号。
  绿化
  协助市、区绿化主管部门监督和考核辖区单位、物业管理居住区绿化养护。2004年,辖区非物业管理区域绿化和6棵市级保护古树实行市场化运作,委托海曙区七色花园林绿化工程公司养护,段塘学校少先队员认管。2005年6月成立街道绿化委员会和绿化办公室,组织居民、单位职工新种、补种树木3200余棵。2005—2008年期间,完成启文小区、丁家一村、丁家二村、花园新村、段塘中路71弄小区、雅戈尔新村等绿化升级改造。组织绿化知识和绿化法规宣传,受教育者2200余人次。组建9支护绿志愿者队伍(每社区20人),协助街道、社区绿化管理人员进行绿化监督和义务植树。
  第四节 综合治理
  段塘街道前身为鄞县所属段塘行政村。解放后,即成立村农民协会和村治安保卫小组(下称“治保组”),会同民兵发动群众参与“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简称“土改”、“镇反”)运动,组织群众治安巡夜,协助公安部门调查、登记反动党、政、军、团、宪、特及反动会道门骨干分子,巩固新生政权。“土改”、“镇反”结束后,治保组负责地主、富农(大佃农)、反革命、坏分子以及时称“两劳”(劳动改造释放者和劳动教养解除者,今称“归正”人员)人员的监督劳动和教育改造等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基层治保组织一度被“贫下中农协会”、“群众专政指挥部”取代。1973年5月,鄞县公安局复建,撤销“群众专政”机构,恢复治保组,组建治安联防队。1984年建镇划入海曙区,随之建立派出所、法庭,设置政法办公室,配备专职治保协管员(司法助理员),行政村、居委会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治安调解,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协调社会力量防范和打击犯罪活动。1985年开始,开展普法教育,按干部90%、群众70%比率,组织党员、干部、村长、计生网络员、镇(村)企业法人以及居民群众学习《宪法》、《土地法》、《婚姻法》、《经济合同法》、《刑法》、《社会治安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受教育者约12517人次。
  1991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同年成立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1992年成立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下设综合治理办公室(简称“综治办”),辖属33个治保委员会、9个调解委员会、2支联防队、3支夜巡队、4支消防队、26个帮教安置小组,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帮助、教育、安置归正人员,至1993年共调解纠纷128件,成功率100%。安置归正人员7人次。依法整治暂住人口,遵循“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方针,组织人员10次重点整治粮丰村、丁家村、小漕和雄镇居民委员会4村(居),处理违犯治安管理条例者123人。1995年,南苑小区实施半封闭式管理,建立47个外来人口登记站,负责外来人口登记、办证、发证、出租房登记等工作。1996年,专项整治辖区建筑工地、废旧物资回收站、公私出租房等治安秩序。2001—2006年期间,9个社区相继成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警备室,加强暂住人口治安管理,试行“房东管房客”治安管理责任制,2002年被全区推广。2002年5月撤镇建街道后,随即开展“平安大区”、“平安段塘”、“治安安全村”、“治安安全单位”和“无毒社区”等创建活动,成立由11个村(居)、48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参与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会(简称“综治协会”)。10月成立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12月街道设综合治理科,加强创建工作和综合治理领导。2003年成立45人组成的摩托车、残疾车、黄鱼车“三车”整治队,交通要道设岗,查处无牌照、无驾驶证、无营运证“三无”车辆,防范和遏制路面案件、入室盗窃和“白闯”案件发生。组织38名护楼员、日防队员、巡逻队员巡逻无物业管理居民住宅小区,防范“白闯”案件发生。2004年组建由300名社会舆情信息员、基层调解员、护楼员组成的信息员队伍,协助掌握社情民意和不安定因素,会同日防队、巡逻队、社区保安巡防社区安全。8名考核合格的社区专职调解员持证上岗,全年调解各类纠纷238起,成功率98%。其中南都社区警务室调解各类纠纷34起,成功率100%,被评为市级综治先进集体。2005年5月成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心,联手综治协会,组织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机关、企业、教育等59家单位参与治安防控、民主法治、司法调解、帮教安置、禁赌禁毒、反邪教、消防交通安全、公共卫生安全、扶贫帮困、平安创建进社区,治安防控、民事调解、法律咨询、预防犯罪、平安创建进民营企业,以及“星级安全小区”、“平安校园”等创建活动,参与单位安全达标率100%。调解民间纠纷224起,成功率99%。2008年建立街道和社区两级信访接待窗口,实现小事不出社区,一般事情不出街道,大事不出区的“三个不出”。调解民间纠纷359起,成功率100%。受理上级下转信访件29件,本级25件,通过各种渠道处置,结案率100%。
  第五节 街巷 民居
  街道前身为城乡接合近郊镇,原有街巷、村落旧宅,随着城市建设拓展,所剩寥寥。所见者,多为新建或拆建的路街和住宅区。
  老街巷
  段塘南路 雄镇桥至段塘中路,长约385米。
  段塘北路 段塘中路至启文桥,长约1085米。
  王家弄、史家弄、包家地弄 段塘南路至鄞奉路,以聚居姓氏而名,各长约150米。
  碑牌弄、肉店弄 段塘南路至鄞奉路,以物而名,各长约150米。
  仪凤弄 段塘南路至鄞奉路,以旧里坊而名,长约150米。
  碾子弄、井头弄、小洋弄 段塘北路至鄞奉路,以物而名,各长约150米。
  广德弄 段塘北路至鄞奉路,以旧里坊而名,长约150米。
  新街巷
  恒春街 苍松路至环城西路,长约700米。
  新典路 鄞奉路至华兴社区西端,长约1150米。
  南苑街 鄞奉路至通城华运输公司,长约1100米。
  环城南路 芝兰桥至通达路,长约2000米。
  顺德路 环城西路至在建的丽园路,长约800米。
  段塘东路 鄞奉路至环城西路,长约600米。
  段塘西路 环城西路至通达路,长约630米。
  启运路 杭甬高速立交桥至通达路,长约1300米。
  鄞奉路 杭甬高速立交桥至新典路,长约2200米。
  粮丰街 新典路至段塘东路,长约1300米。
  环城西路南段 杭甬高速出入口至气象路,长约2530米。
  通达路 启运路至环城南路,为鄞州区托管,长约1000米。
  芝兰堰路 鄞奉路至环城南路,长约800米。
  大河路 三孔碶至奉化江,长约920米。
  丁家街 鄞奉路至中华纸业,长约520米。
  气象路 环城西路至联丰中学,长约500米。
  段塘中路 鄞奉路至段塘菜场,长约350米。
  苍松路 环城西路至沿南都社区段,长约700米。
  启文路 南苑街至太平桥,长约580米。
  云霞路 三市路至恒春路,长约1000米。
  民居
  街道原有4个行政村,24个自然村,除范家外,多为农民矮平屋、旧楼房。解放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多数农民拆屋翻楼或新建水、电、路“三通”的两层楼房,少数农民移居外地或迁居新建住宅区,居民则以新建住宅或单位自建住宅为主。
  1992—2006年期间,先后拆丁家、大河头、小河头、小涨堰、舒蒋周等旧村,建丁家一村、丁家二村、中华纸业有限公司。拆前高车、后高车、启文桥、尹家塘等旧村,建南苑小区、海光新都、花园新村、国际经贸园区、启文花园、祥和嘉苑、海恒花园、时代新居、启文小区、南塘花园、南都绿洲、南都花城。拆沃基旧村,建宇通旅游公司。拆部分俞家、洞桥头等旧村,建雅戈尔新村、牡丹新村、鄞奉路978弄小区、环城西路998弄别墅区、洞桥小区。拆吴家、孙家、官庄、后周漕、秦家财等旧村,在建顺和小区。至2006年底,28个住宅小区交付使用,总建筑面积130.331万平方米,入住15021户,37386人。丽园社区的苏家、尹家,雄镇社区的俞家、吴黄、段塘中路,滨江片区的大漕、小漕、堰头、范家、洞桥头等旧村(路段),尚处待拆改建阶段。
  第六节 社区居委会
  1956年始建段塘居委会,一直为鄞县古林区建设乡所属。古林区撤建后,隶属鄞江区石碶公社。1984年4月建立段塘镇,段塘居委会划入并拆建为洞桥、堰头、雄镇、小漕、吴黄、范家、雅园7个居委会。2002年撤镇建街道,根据区政府统一要求,原有7个居委会撤并为雄镇、小漕、洞桥3个社区居委会。2003年,街道区域调整,划入原属白云街道的南苑、南塘、新典、华兴4个社区居委会。2004—2006年期间,又先后新建南都、丽园2个社区居委会。至2008年,街道共有9个社区居委会。
  社区居委会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由居民直接选举产生委员,名额视社区居委会规模而定,并按300(户):1的比例配备社区工作者,至2008年计有76名社区工作者。社区居委会在党组织统一领导下,借助各种居民组织和社会团体,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活动,提高居民整体素质,促进社区和谐。华兴社区获“省级文明社区”称号,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工作得到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肯定。洞桥、南塘、新典、南苑4个社区获“市级文明社区”称号。
  第七节 社会服务
  段塘为鄞县所属时,由鄞县民政局统一开展民政工作。1984年建镇划入海曙区后,设民政助理员1名,专职负责社会事务工作。街道建后,设立社会事业科,下设综合服务中心,全面实施社会服务。
  拥军优属
  解放后,每逢元旦、春节、建军节,村(居)民多以送光荣匾、年画春联、生活用品等形式,自发慰问烈军属。1950年起,拥军优属逐渐形成制度,除了节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之外,还以互助组代耕土地、农忙帮工等方式优待烈军属。1984年建镇后,建立优抚对象抚助金动态增长机制,按年发放烈属、伤残军人、在乡复员军人补助金。1988年实施农村义务兵边批准入伍边招工进镇办企业举措,服役军龄计作工龄,退伍后享受同等增资调级待遇政策,家属享受每人每年优抚金不低于456元(单位每月28元,村每月10元)的镇村两级优抚政策。服役期间立功者凭军功状或喜报,镇政府另按一等功450元、二等功200元、三等功50元的奖级奖励。1999年按照《浙江省拥军优属若干规定》,以不低于农民年均收入的70%标准发给农村义务兵及其家属优待金。2003年,义务兵优待金和优抚对象优抚费纳入区财政专项拨款,优待金逐年提高,从2003年的每人每年0.69万元增至2008年的1.35万元。2002年以来,街道文化站多次举办八一大型文艺晚会和春节军民联欢会慰问驻军。
  扶贫助残
  解放初期,无劳动力、无生活来源、无子女鳏寡孤独的“三无”人员,村集体给予吃、穿、住、医、葬“五保”(俗称“五保户”)。2005年8月随着户籍改革,“五保户”纳入城市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赡、抚、扶养人“三无”居民,由政府统一供养。1993年起,每年募集救助专项资金(后称“慈善一日捐”),至2008年已募集18万余元,用于残疾人和困难户救助。1994年建立残疾人联合会,政府牵头、各方参与,有劳动力(有一技之长)残疾人,或安排工作,或帮助自谋职业,不能自立的由镇政府和村集体给予救助。救助对象,各村于每年年底提出,镇政府汇总上报区民政局审定,而后拨款扶助,或由村适当补助。扶助资金,采取国家、集体补助和社会募捐多渠道筹集。建立残疾人和困难户档案,凡收入低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按规定给予定期补助。2003—2008年共发放残疾人救助金10.30万元。
  社会保障与救助
  街道建前,无此项服务。建后,2002年6月成立社会保障与救助服务站(简称“社保站”),配备专职人员,负责下岗失业人员失业登记,发放失业救济金,提供求职者就业岗位,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提供创业者小额贷款等工作。2003年,个体工商户招用40岁以上的下岗女职工和50岁以上的下岗男职工、30年工龄、低保、二保(双失业、单亲)等6类就业困难人员,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社保站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用工补助。至2008年,累计发放1405家单位、3929人次的补贴金700.40万元。办理失业职工登记7166人,被征地人员申请就业登记2140人,介绍下岗失业人员就业2582人次,成功率80%。发放86人临时救助金5.28万元,76人(常年固定助医61人、专项助医15人)助医金4.20万元,48人常年固定助困补助金5.80万元,36人助学金8.30万元,227户低保户低保金350万元。
  医疗补助
  街道建前,各村于20世纪90年代相继建立住院医疗费补助制度,患急(重)病住院村民,按规定可向集体经济组织报销部分医药费,额度因村而异,低的40%,高的80%以上。村级经济实行股份制后,按市政府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定,实行社会合作医疗制。2002年1月实施《宁波市城区帮困助医实施暂行办法》,确认持有低保证、特困证、扶助证“三证”的国家供养的“三无”居民,区民政局发给“医疗救助卡”,享受帮困助医待遇。至2008年,享受这项待遇者计266人次。2006年3月,区实施低价医疗制度,1300余名无医保居民领到《海曙区社区基本医疗服务证》,凭证可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个卫生服务站就医,药品、一次性医疗器械只收成本价,免收医疗人员技术劳务费,其他医疗费用按6折收取。2007年10月开始办理城镇婴幼儿、非从业人员、老年居民医疗保险,解决未享受基本医疗保险人群的后顾之忧。至2008年,参保者计8048人次。
  社区教育
  2003年,街道建立社区学院,各社区建立分院,先后举办艺术插花培训、电脑培训、服装培训、营业员培训、面点培训等10余期,共培训916人次,其中100余人走上就业岗位。
  文化体育
  自1986年建立镇文化站以来,在指导和组织群众开展业余文化体育活动的同时,坚持每年举办一次迎新春大型广场文艺晚会。街道建后,镇文化站更名“街道文化站”,指导9个社区开展各类文化体育及群众性娱乐活动,社区都设置活动室、图书室等文化娱乐场所,其中华兴社区、南都社区还建立市级社区文化宫。成立女子舞龙队、中老年柔力球队、乒乓球队、门球队、健身球队、腰鼓队、秧歌队、军乐队、气排球队等文体团队,举办各项体育比赛,增强居民身体素质。
  居家养老
  段塘、丁家、粮丰、吴家等村于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老年农民生活补助金制度,俗称“农民劳保”,规定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农民,每月给予生活补助金15~20元,90年代初提高到120~280元(标准因村而异)。建立村老年活动室,提供老年人休闲娱乐场所。村级集体经济实行股份制后,遵循《宁波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实施办法》,实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2002年,镇政府投资130余万元于粮丰街308号建造占地面积4.8亩、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可容160名老人入住的段塘老年公寓,提供老年人休养和临终关爱服务。2004年,华兴社区原有老年活动中心改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置影视大厅、阅览室、戏曲角、排练厅、按摩室、棋牌室、健身房和“悠然银发”聊天室等场所,供老年人消遣娱乐。南塘社区开展邻里守望活动,独居老年人与志愿者结对,日见一次,关注老年人饮食起居。南苑社区每当盛夏季节,定期邀请南苑医院医生为老人讲授夏日保健知识,为老年人开放活动室,免费提供西瓜、绿豆汤等防暑食品。
  计划生育
  建镇前,各村无专职计划生育(简称“计生”)工作人员,计生工作处于时紧时松状态。建镇后,计生工作落实分管领导和专职人员,遵循《浙江省计划生育条例》,各村制定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的《计划生育村规民约》,免费提供育龄夫妇计生技术咨询、避孕药具、育龄妇女查环查孕查病,随访慰问结扎、人流手术妇女,发放独生子女《光荣证》和奖励金,未满14周岁的独生子女每年奖励100元。据统计,1984—2006年共发放奖励金231万元。1997年被列为宁波市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实施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办证、统一宣传、统一服务“五统一”管理试点单位,镇计生办公室与镇派出所联合成立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育龄妇女试行微机信息管理。优化计生工作服务,取消一孩准生制度、拟订委托办理准生证和流动人口由居住地段管理等制度,计划生育符合率稳定在99.80%~100%之间。根据街道地处城乡接合部、外来育龄妇女较多(至2008年计有8027人)的实际情况,配备专职干部,实施育龄妇女婚、孕、育、服务等情况均记录暂住证上“一证式”管理,同时给予享受本地妇女计生服务同等待遇。
  第八节 驻街道单位选介
  宁波市聋哑学校
  坐落于粮丰街165号,创办于1947年,是一所集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服务于一体的浙江省特殊教育先进学校、宁波市文明单位。学校占地面积30余亩,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现有20个班级,60余名教职工,300余名学生。
  宁波市公路运输技工学校
  坐落于鄞奉路656号,创办于1984年6月,归属宁波公路运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为企业职工学校,1985年建立宁波市公路运输总公司职业中学,1995年经宁波市人民政府批准改建宁波市公路运输技工学校,2002年更名为“宁波市城南职业学校”,为宁波市交通系统一所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学校。
  宁波电视台
  坐落于环城西路南段599号,占地面积71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有10个数字演播室,8讯道、6讯道数字转播车各1辆,前后期制作设备基本数字化,5套节目全部数字化硬盘播出,技术质量指数达到国家甲级。全台设置新闻综合、经济生活、都市文体、影视剧和少儿5个节目播出频道,以无线和有线方式传输,覆盖全市11个县(市)区及邻近地区部分县(市),直接受众人口1000多万人。每天总播出时间87小时,其中自办栏目播出时间3.5小时。另有试播数字电视频道4个。电视台内设17个部(室),员工500余名,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0余名(中高级职称170余名)。
  宁波市劳动教养管理所
  坐落于芝兰堰路1号,内设政治处(监察室、警务督察室)、办公室、财务科、生产科、管理科、教育科、生活卫生科、行政科、法制科、护卫队、一大队、二大队、三大队、四大队、五大队(收容教育大队),是全市依法管理和教育劳动教养人员和收容教育人员的行政机关。全所有干部职工148名,收容劳动教养人员近1000人,为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的文明单位,被司法部授予“现代化文明劳教所”称号。
  宁波市市政工程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坐落于新典路213号,是一家较早实施国企改革企业。改制6年来,初步建成以市政主业为龙头,基础材料(商砼、水泥制品、沥青制品等)供应与施工,工程测试、工程监理、工程劳务分包为补充,集进出口贸易、机械制造、出租汽车营运等于一体的宁波市大型施工企业集团,企业由过去单一承接宁波市工程转向参与全国招投标,由单一市政主业转向多种经营。
  宁波中华纸业有限公司
  坐落于丁家街108号,由金光纸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中策造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宁波白纸板厂、中国纸张纸浆进出口公司、宁波华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为国内规模大、制造技术先进的工业用纸生产企业,拥有注册资本78.50亿元,总资产60亿元,员工1300余人。
  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
  坐落于大河头路99号,由GP Batteries International Ltd与宁波双鹿电池有限公司合资组成,是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注册资金3000万美元,总投资6000万美元,设有省级化学电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波双鹿经贸有限公司和宁波市电池电器进出口公司等分公司。公司拥有各种电池生产线近30条,年产各种电池10亿只,其中“双鹿”牌一次性碱性锌锰电池被国家质监总局认定为“国家免检产品”,推荐为“中国名牌产品”。
  宁波太平鸟集团
  坐落于环城西路南段826号,是以时尚休闲服饰研究、设计、制造和营业为主业,兼营投资拓展、进出口贸易、医疗保健、印务包装物流等综合性企业集团。公司创办于1989年,1995年创立“太平鸟”品牌。集团目前总资产超16亿元,净资产超6亿元,员工4500名左右,其中生产工人4100人左右,管理、业务、营销、行政服务人员400人左右。1998年以来,一直为全国服装企业双百强单位。2000年后相继荣登全国民营500强企业、浙江省百强私营企业、宁波百家重点企业和宁波市百强企业。
  宁波狮丹努集团有限公司
  坐落于启运路281号,前身为宁波东方宏业制衣有限公司,是一家股份制集团型公司,享有进出口权的中型企业。公司现有固定资产近1亿元,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4万余平方米,员工3000余名,属有12家成衣分厂、1家织造分厂,以及宁波狮丹努服饰有限公司、宁波狮丹努进出口有限公司、宁波东方宏业进出口有限公司、宁波东方宏业针织有限公司、宁波狮丹努针织有限公司、宁波鸿发服饰有限公司6家独立法人公司。
  宁波新乐电器有限公司
  坐落于鄞奉路661号,创办于1980年,前身为宁波洗衣机总厂,是首批获得国家生产许可证、自营出口权企业。拥有总资产6.20亿元、15万平方米生产场地、1252名员工和215名专业技术人员,年生产能力300万台,先后开发20个系列200多个中、高档机型,销售服务网点遍布全国各地(除台湾地区和西藏自治区之外),产品远销东欧、南美、西亚、中东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