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公用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08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公用事业
分类号: F299.241
页数: 21
页码: 250-2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海曙区城市公用事业是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关系到所有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等基本需求。境内自建城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用事业在不同时期呈现着不同的发展状态。
关键词: 宁波市 海曙区 公用事业

内容

城市公用事业是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关系到所有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等基本需求。境内自建城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用事业在不同时期呈现着不同的发展状态。
  第一节 城区用水
  水源
  井水昔日家家户户都备有一口口水缸和坛坛罐罐积存“天落水”(雨水),月湖水也成为生活用水。民国8年(1919)遇天旱,城区大范围掘地挖井,通宵吊汲井水,加矾澄清。偶有运水船入城售水,价贵,仅少数富户能购。1949年,老市区(含江东、江北)有公井412口、私井1764口。1955年,卫生部门管理海曙境内公井277口(其中江厦街道48口、苍水50口、县学24口、湖西29口、孝闻54口、西郊8口、仓桥33口、天封31口)。抽水摇杆自流井43口,分布在江厦街道9口(英烈街25号、药行街185号、应家弄32号、泥桥街25号、马鞍巷2号、十字井巷13号、滨江路2号、咸塘街294号等),天封街道13口(小沙泥街1号、孙祠巷20号、毛家巷3号、莲桥街86号50号56号、毛衙街6号和12号、塔前街20号、君子街31号、濠河街101号、大沙泥街63号、嘉佑巷、小沙泥街57号),苍水街道4口(县前街61号、体育场南门2口、开明街360号),县学街道7口(游河巷1号、萧家巷37号和87号、府城隍庙前2口、解放南路100号、惠政巷6号、仓桥菜场),孝闻街道10口(白衣巷28号、中医院门口、文昌街14号、尚书街72号、双桥街19号、呼童街83号、大桥街7号和39号、西河街60号等)。
  随着旧城改造,水井日减,绝大多数被废弃或停止使用。1987年,区内有深井40口。至2008年12月,为有效控制地面沉降,根据省有关文件规定,区内地下水井均已封存。
  自来水 随着近代工业在宁波萌芽,新的供水方式应运而生。民国15年(1926),宁波历史上第一家自来水公司“通泉源自来水公司”诞生。公司位于东后街64号(地址在今天一广场北侧楼群),由裘天宝银楼业主独资开办,以深井水为源。30年代初,因水质差(深井淤塞)而停止。23年9月,和丰纱厂董事长俞佐宸等集资10万元,在通泉源自来水公司旧址开办宁波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疏挖深井,新建50立方米铁制水箱水塔,建6立方米过滤池于地下室。25年元旦供水,32年倒闭。
  1955年3月,市人民政府筹建自来水厂,择址江东四眼硬附近,上游为东钱湖水源,次年8月水厂建成。1976年9月,南郊水厂建成投产,生产能力为40000吨/日,水源由皎口水库、亭下水库引入。1982年5月,南郊水厂简易平流池建成投产,日增产水3万吨,缓和了供需矛盾。1985年12月,南郊水厂6万吨/日扩建工程配套的800毫米厂管共1.80千米安装完毕;兴宁桥600毫米过江管道安装完成。1986年,宁波第一次实现全市供水联网。1994年7月,南郊水厂至苍松路管道通水。2000年开始拆除部分屋顶水箱,至2004年,区内尚有屋顶水箱2075只。
  供水
  民国15年(1926),通泉源自来水公司建成并供水,铺设管道至东门口一带,输水管道长度不足千米。民国25年,宁波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向外供水,用户221户、2500人,日出水能力2234吨,年供水4万~6万吨,管道长3500米,铺至东大街、江厦街、药行街等地段,并装太平(消防)龙头11只。宁波江东自来水厂建成后,1957年总表用户380户,居民公用给水站95处(以上数据包括海曙以外的江东和江北两区),药行街石板巷中药厂为第一家工业用水户。2008年底,区内日出水能力10.50万吨,实际居民用水户140898户,供水人口306556人(户籍人口数),工业用水7092户,月用水量130万吨,年用水量1560万吨。
  民国32年(1943),物价猛涨,每吨水价1.24元(约值20斤大米)。1963年1月1日起,用户水价从每吨0.20元降为0.16元,公用给水站从每吨0.16元降为0.12元。1979年3月,居民生活用水价从每吨0.13元降为0.08元。1990年11月21日,居民用水价由每吨0.13元调整为0.23元。1993年6月21日,居民生活用水为每吨0.31元,工业(单位)用水为每吨0.54元,商业、饮服业、建筑业用水为每吨0.65元,综合用水为每吨0.50元。2006年7月1日起调整供水价格。居民生活用水由每吨1.65元调为2.20元(含污水处理费0.45元),非经营性用水价由2元调为3.50元(含污水处理费1元),经营性用水由2.25元调为3.50元(含污水处理费1元),水环境影响较为严重的重工业用水由2.25元调为3.95元(含污水处理费1.45元),特种行业用水由6元调为10元(含污水处理费1元)。
  南郊水厂 地处苍松路478号,傍依西塘河、祖关山路。1976年9月建成,占地面积约5.70公顷,日供水能力4万吨。1982年和1984年两次扩建,日供水能力达10万吨,日产水13万吨,水源属鄞西水系,上游系皎口水库。1995年1月被列为市政府实事工程之一的10万吨扩建工程动工,工程总投资5170万元,同年5月31日,平流池、回水池、清水池等工程建成投产。1996年投资600万元兴建水源防污工程,水质有明显提高,供水范围涉及整个海曙区及江东、江北、鄞州部分地段。2005年平均日供水22万吨,最高达26万吨/日。2006年,卫生部颁布生活用水卫生标准,要求出厂水浊度在1.0NTU以下,水中余氯量小于或等于0.3毫克/升,南郊水厂出厂水质综合合格率达100%。2008年5月3日,南郊水厂更换了3个出厂阀门和1个厂内联络阀门。
  管理
  水质检测 南郊水厂实行三级水质检测制度,即由厂部化验、班组化验、在线检测三部分组成。检测项目有水温、气温、色度、臭味、肉眼可见物、浊度等21项。水源污染分为一般水源污染、较大水源污染和严重水源污染。一般水源污染应急响应预案:化验室加强浊度、色度、需矾量监测频次,随时掌握数据,提供处理方案,净水车间根据检测数据,加强净水工艺的管理,调整工艺参数,保证水质达到要求。较大水源污染应急响应预案:立即通过生产运行部查明其污染源,调整投药量及必要辅助剂。同时上报有关部门,查处责任单位,切断污染源。严重水源污染应急响应预案:水厂一旦接到污染报告或发现污染饮用水源时,立即上报总公司生产运行部、监测站,尽快赶到污染发生位置,对水质进行监测。监测站检测首先采取生物检测,即利用原水、净水厂沉淀池生物活动情况,同时对化学或毒理学指标进行检测,并通过生产运行部,调动其他水源、水厂进行供水,保证居民正常用水。南郊水厂水源是原水公司提供的北渡泵站混合水,河网水为备用祖关山河水源。原水公司故障停止供水,水厂用河网水。河网水是由皎口水库经内河流入。
  管道维修 1987年前,自来水管道维修由市自来水公司负责。1987年成立宁波自来水公司海曙管理所。2005年4月成立区自来水分公司管理科,负责管道维修工作。在自然灾害、外界破坏造成水管爆裂时,以最快速度处理突发事件,缩短停水时间,确保区域内供水设施正常、安全运行。海曙区制订城市供水应急抢修预案。预案规定,在接到信息后30分钟内赶到现场抢修,并实行全天候(24小时)抢修工作制。应急抢修工作实行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主要由管网管理科及所属综合班、养管班、抢修班和检漏组、表务组、管网组、信息专管组以及相关协管部门负责。2007年5月15日晚8时,环城北路道路拓宽施工段内DN600水管突然爆裂,分公司抢修队接报后火速赶到现场,及时关阀止水并组织抢修。同时组织送水车到停水区域居民区、学校往返送水,解决临时用水问题。经过17小时连续作业,次日中午12时恢复供水。
  节约用水
  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途径是加强区域水资源调配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技术水平。1986年7月,耗水万吨以上户纳入计划管理,对深井实行装表计量。1987年,海曙境内在用深井39口。2005年,区创建节水型城市领导小组成立,区长任组长,下设节水办公室,开展“节水型社区”、“节水型家庭”、“节水型企业(单位)”活动。2006年7月1日,对城市居民供水价格实行阶梯式水价,水价分三级,各级水价实行超量累进计价办法,级差分别为1∶1.5∶2,级价分别为2.1元、2.95元和3.75元。每户用水人口3人及以下的各级用水量基数为:第一级为17吨及以下,第二级为17吨至30吨,第三级为31吨及以上。每户用水人口超过3人的,每增加1人,每级月用水量基数可相应增加5吨。实行阶梯式水价唤醒了市民的节水意识,成为节约用水的有效经济杠杆。是年,段塘街道南都社区茶花园小区等7个社区被评为“节水型社区”,宁波大酒店等3个单位被评为“节水型企业(单位)”,俞信珠等13户居民家庭被评为“节水型家庭”。2008年,段塘街道南都社区桂花园小区、南门街道尹江岸社区荣安世家被评为“节水型社区”,宁波乐德士电器有限公司被评为“节水型企业(单位)”。
  第二节 电
  电厂建设
  境内电力工业始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孙某在战船街创办宁波电灯厂,二十七年亏赔殆尽停业。宣统元年(1909),宁波当地工商界人士顾元琛、戴瑞卿、王萌亭再次集资银圆8.28万元,筹办和丰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次年在宁波电灯厂旧址建电厂,装置190马力柴油机配120千瓦发电机1套。民国3年(1914)4月,宁波永耀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永耀电力公司”)成立,董事长虞洽卿,经理周仰山。永耀电力公司在余姚江和北斗河边置地11亩,收购了战船街和丰电灯公司,还购置了一台50千瓦发电机和80马力蒸汽机,次年2月发电。永耀电力公司投产后扩大了市区的供电范围,初期用电原不计分类,13年电费计费始分照明电、动力电,其中用于工业生产的动力电占13.6%。25年,永耀电力公司有发电机组4台,装机容量8220千瓦,发电量3300千瓦。民国8—26年,永耀电力公司4次增股5次扩建,单机容量从120千瓦扩至1200千瓦,当年总装机达到了9520千瓦,年发电量984.20万千瓦时。日本侵华后,由于燃煤来源困难,永耀电力公司锅炉曾改为烧薪柴维持夜间供电。1954年建永耀发电厂10千伏升压站,发电机直配电终止,以10千伏标准电压改造原供电线路。至1957年5月,境内2.3千伏和6.6千伏配电线路均升压至10千伏供电。1965年10月,华东电网110千伏上虞至宁波输变电工程建成,境内电网也随老市区电网并入华东电网。20世纪70年代后期,百万千瓦镇海发电厂一期至三期工程陆续建成投产,宁波发电厂(原属永耀电力公司)于1984年7月关闭,其机炉运行人员、检修人员及部分干部调往镇海发电厂。辖区内无大型专用电厂。宁波中华纸业有限公司和宁波维科精华床单有限公司均有自备电厂。中华纸业公司自备电厂有2台机组,总装机容量7.84万千瓦,其装机容量为境内最大,除自用外,部分上网。年发电量42133万千瓦时,年上网电量116万千瓦时。
  电网建设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宁波电灯厂以发电机直配供电。民国4年(1915),永耀电力公司以0.22/0.38/2.3千伏配电线路向城区供电,设县前街、镇明路、西郊路配电间4处,降压成380/220伏,向西门外的商业区及火车站等地供电。解放后,城区用电逐渐普及,负荷增长,20世纪50年代逐步改造低压线路,换粗导线,木杆换为水泥杆,并实行自主管理。1955年5月,发电厂内建10千伏供电线路。1957年5月,发电厂配电线路改建为10千伏供电,取消发电厂直配线路。1980年9月,220千伏宁西变电所以13回10千伏出线向段塘、望春和西郊等地配电,同时将10千伏导线换大线径,区内供电电压趋于正常。1988年1月,南郊110千伏段塘变电所以10回10千伏出线,支援城区用电。2003年,区内各类配电线路107条,总回路151.02千米,配电变压器1693台,总容量95.31万千伏安。2008年末,区内有110千伏变电站6座,变电总容量为54.60万千伏安,10千伏变压器2164台,容量126.60万千伏安;10千伏线路131条,其中架空线路38条,长度95.26千米,电缆93条,长度306.69千米。此外,220千伏桑田变电所、潘桥变电所也向海曙区供电,其中220千伏桑田变电所转带110千伏中山变电所3台主变压器中的2台,220千伏潘桥变电所转带110千伏延庆变电所。
  输变电工程
  宁西输变电系统工程 位于西郊西成村,占地面积2.70公顷,与镇海发电厂电力输送配套,总投资747.20万元。宁西变电所规模为2台12万千伏安主变压器,分两期建设。一期主变压器型号为OSFPSL-120000/220,电压220/110/10千伏,为1号主变压器,变电所由省电力设计院设计,省电力安装公司总承包安装,1978年下半年动工,1980年9月18日建成投运。1983年6月增容1台12万千伏安主变压器,型号为OSFPS3-120000/220,电压220/110/10千伏,为2号主变压器。1号主变压器设计为小油道,薄绝缘,由于220千伏侧电压分接头选择不当,于1984年调换与2号主变压器同型号之变压器,是年9月投运。至1990年底,宁西变电所有220千伏进出线4回、110千伏出线8回、10千伏出线13回。
  中山输变电工程 位于永丰路东侧,北靠余姚江,是市电业局第一座按无人值班要求设计的全户内型变电所。主变压器3台,型号SPZ8-31500千伏安,容量为3×31.5兆伏安,由宁波变压器厂制造。1996年1月投产,总投资2488.35万元。
  文化输变电工程 位于新芝路东侧,北靠高塘公寓,建在原35千伏北门变电所址上。变电所总占地面积3190平方米,建设规模最终为“三线三变”(3条进线带3台主变压器)。主变压器容量3×40兆伏安,线变组接线,第一期为“二线二变”(2条进线带2台主变压器),主变压器容量2X40兆伏安,10千伏出线最终为30回。按无人值班变电所设计,采用分散分布或综合自动化系统。变电所由220千伏宁西变电所110千伏出线供电。
  段塘变电所工程位于启运路,占地面积9191平方米,31500千伏安主变压器2台,投资766.76万元,于1988年1月投运。110千伏单母线带旁路接线,2回进线电源接自220千伏宁西变电所,线路长5.09千米,导线型号LGJ-240。另有出线1回联宁波变电所,解决辖区南片用电。
  马园变电所工程位于长春路86号附近,是近市中心第一座110千伏变电所,占地1.79公顷,31500千伏安主变压器2台,为三相双绕组变压器,投资583.70万元,1989年12月投运。110千伏进线双回路同杆架设,电源由220千伏宁西变电所输入,线路长3.81千米,导线型号LGJ-185。变电所端不设断路器.只装隔离开关。10千伏单母分段接线,出线共20回,全部用ZN-10真空断路器,在宁波电业局尚属首次。
  电力供应
  生活用电电灯公司创办初期,主要向商号、居民供照明用电,同时顾及为数不多的路灯。为推广照明用电,永耀电力公司派技术人员到居民住宅宣传装用电灯知识,并规定用户使用电能表可向公司租用,照明用户逐年增加。民国23年(1934),宁波城区有表灯用户4800余户,包灯用户1580户。25年,永耀电力公司照明用户7300户,年照明用电量258万千瓦时,为全部用电量的67.89%。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路灯经费收入减少,难以维持,重又委托永耀电力公司代办。1949年,永耀电力公司供应区生活用电量216.48万千瓦时。1962年达603.47万千瓦时。1984年初,高塘排水泵站建成投运,装机总功率120千瓦。“七五”计划期间,群众生活改善,电风扇、电冰箱、电视机家庭逐渐普及,居民生活用电增长迅速。2001年,辖区有生活用电102012户,2006年有145204户,2008年达150273户。
  工业用电民国20年(1931)后,永耀电力公司动力电用户发展,以碾米、纺织为主。21年有动力电用户94家,用电量44万千瓦时,为总用电量的15%。以后数年间,城区工商业逐渐繁荣,纺织、食品等工业发展,工业用电量不断上升。25年,工业用电量122万千瓦时,占全部用电量的32.1%。30年,日军入侵宁波,工业生产遭破坏,翌年工业用电量减至65.97万千瓦时。抗战胜利后,工业用电量在恢复中有所增加。2008年,辖区工业用电521户。
  用电管理
  安全管理 1950年,永耀电力公司在生产技术股内设兼职安全员。1954年起,安全生产由副总经理负责,设专职安全监察员1名。“文化大革命”中,电力生产安全制度受到冲击,安全组织流于形式。1976年后安全组织逐步恢复。1983年,宁波电业局下设用电管理所,在主任办公室设专职安全员1名。1998年,宁波电业局设安保科,有科长2名、科员3名,管理老三区电力部门的生产安全、交通安全和保卫(消防)工作。2000年撤销宁波电业局用电管理所,分设海曙、江东、江北3个供电局和1个计量所。此后,海曙供电局内设立安全科,兼顾安全和生产工作。2002年在安全科设专职安全管理岗位1名。以后逐渐形成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2007年7月19日下午,市区“大面积停电”实战演习在宁波第二百货商店进行,区政府领导、区应急指挥中心、公安局、供电局、江厦街道、城管中队、报社广电等多个单位以及众多市民参加此次演习。这是对市政府部门处理大面积停电事故能力的一次全方位检验。
  设备维修 解放前,永耀电力公司变压器检修仅限于清洗和烘干。1953年后,变电设备定期检修,由发电厂电气分场负责。20世纪60年代中期,宁波电网联入浙江电网。“文化大革命”期间,设备正常检修制度无法保证,输变电设备超周期超铭牌运行;部分变电所主变压器采用强迫油循环和水冷却。1973年起,对以前建成的变电工程进行技术改造,逐项列入检修和更新改造。1989年5月起,宁波电业局对35千伏及以上设备检修,采用分区域管理,由检修队、工程队分别担负所辖区域中变电设备检修测试任务。输电线路检修由线路队负责。2000年成立海曙供电局后,由局属检修队、工程队负责执行。
  节约用电
  解放前,永耀电力公司电力供大于求,无节约用电宣传和措施。1954年开始宣传节电,重视提高功率因素。1960年,城区成立电力指挥部。1978年贯彻国务院节能工作指令,市区经济主管部门重新把节电列入议事日程。2004年,区成立有序用电办公室,主管节电工作。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能源供应紧张成为制约经济社会的重要因素,节电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高层住宅的配电系统中,配电变压器损耗约占整个配电系统损耗的50%。电管单位采用合理选择变压器容量及台数,减少基本电费,提高变压器运行效率,降低损耗,并根据负荷变化情况选择交流电动机调速方式降损节能。用电大户利用峰谷电差价,合理调整多时段用电负荷,提高电网机组运行效率。根据海曙区夏季不同用电缺口情况,坚持“先生活,后生产”原则,按每1万千瓦为一级,建立五级有序用电预案,实行分级响应。如当网供电负荷缺口在1万至2万千瓦以下时,启动Ⅱ级响应,即在I级响应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全区各大宾馆、饭店、商场、娱乐场所等地的空调用电负荷,在早峰(8:00—11:00)、午峰(13:00—17:00)期间减半运行。机关及单位的室内空调在气温低于32℃时禁止使用。施工用电执行“停二开五”(即一星期停电两天供电五天)用电轮休。亮化工程(如霓虹灯、景观灯等)节约用电。鼓励居民关闭待机状态家用电器,养成节约用电习惯。2008年底,辖区内一户一表数量为150273个。
  第三节 燃料
  柴、煤
  20世纪50年代前,城区居民基本以木柴为燃料。区内设有柴草交易市场,山区农民和城里小贩肩挑、车拖、船装,将柴草运至交易市场出售。据1965年统计,大大小小的柴炭行有345家,遍布市区的大街小巷。60年代起,煤球与蜂窝煤饼投入使用。“文化大革命”期间,原煤供应不足,实行凭票定点供应,规定每月每户3人以下50千克,4人以上65千克,引火柴7.5千克,引火煤饼30只。
  煤油、柴油、汽油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美商美孚石油公司在甬设点经销火油、煤油、汽油、柴油、洋蜡烛。二十八年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民国7年(1918)美商德士古石油公司先后设点,皆委托宁波商号老慎记、锦华、恒孚等代理行(大同行)经销。抗战胜利后有中孚、光大、一鑫等小同行相继经营。解放后,1951年12月设宁波临时石油营业组,批发兼零售。1952年4月推销煤油。1953年4月改名“宁波石油供应站”。1954年10月,煤油实行控制销售。1955年对机关团体单位实行煤油定额分配、限量供应,10月对汽油、柴油、燃料油实行计划管理。1956年3月起,按户依人定量供应煤油。1958年7月起严格控制新增汽车和将木炭燃料车改用汽油,采取以裂化燃料油替代重柴油,并压缩煤油供应。1966年定名“浙江省石油公司宁波分公司”,汽油、柴油、润滑油保证重点供应。1970年10月起,煤油敞开供应,柴油按需供应。1985年改称“中国石油化工销售公司浙江省石油公司宁波分公司”。1988年起,计划内平价油逐年减少,高价油、计划外议价油逐年增加。1990年,宁波石油公司经营的油类购销量,计划外议价部分超过计划内平均数量。汽油类,当年计划外油源占71%,计划内油源占29%(含8%的计划内高价油)。
  燃气(液化气、天然气、煤气)
  燃气包括液化气、天然气和煤气。液化气主要成分是丙烷,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人工煤气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1978年5月,市液化石油气站主体工程在北郊孔浦破土动工。是年建莲桥供应站,发展首批液化气用户。当年区内6.8万户居民使用瓶装液化气。次年11月液化石油气站主体工程建成。进入80年代后,市民对液化气需求量不断增大,而液化气生产、供应又不稳定。为解决这一矛盾,液化气公司进行了第二期工程建设,1984年初新建储气站一座,增设海曙、江东两个供应站。1989年6月开始进行管道液化气集资工作,每户210元,其中个人负担90元(后向用户退还管道煤气集资费)。1992年10月,半路涨6000立方米球罐扩建工程动工,1994年10月竣工。1992年10月至1994年10月新建高塘、尹江岸、白云供应站。1995年10月组建成立管网管理所,拉开城区管道气建设序幕。1995年11月26日,全市第一个高层住宅公寓——太阳公寓点火成功,住户用上方便、清洁、安全的“自来气”,实现市管道供气史上“零”的突破。之后,对银海苑、中央花园等高层公寓供气。2000年9月,联丰人工天然气站开工建设,次年5月投入运行,为辖区第一座大型管道气气化站,管道气气化能力达到10万余户,一期供气能力为5万户,2001年5月调试点火成功。7月,海怡花园小区首次用上人工天然气。接着,联丰红楼、欢乐家园、世纪长春等小区瓶组站实施气种转换。2005年9月,为保证燃气安全,城管部门开展公建用户瓶组气化站专项整治,对区内101家宾馆、饭店瓶组气化站和高校的食品燃气瓶组站(间)进行专项检查整治。针对瓶库间设置未达到规范要求,消防器材数量不足、放置不当,消防通道不畅等违规操作现象,提出整改意见,以消除安全隐患。2006年底,管道气开户4000余户,管道稳定供气率99.9%。液化气面对海曙区销售达2万吨,瓶装气用户6.80万户。2007年8月21日下午4时10分,新街社区大梁巷6号703室的房内发生液化气泄漏事件,现场情况十分危急。江厦城管队员迅速联系消防部门,及时疏散楼内的居民,消防队员赴现场及时处理了液化气泄漏事故。2008年底,管道气开户3万余户,管道稳定供气率99.9%,完成6.80万户天然气进户安装的庭院管铺设,管道气用户8万余户,瓶装气用户2万余户。
  第四节 照明
  家庭照明
  地方小型火力发电厂建立之前,区内家庭多以蜡烛、菜油灯、煤油灯照明。民国3年(1914)始,境内先后办起小型火力发电厂,供部分城区商店、居民照明用电。20世纪80年代初期,家庭照明多使用日光灯、白炽灯。80年代末,冷光灯、吊灯、射灯、节能灯等新型照明设施开始使用,人们的居室从一室一灯到一室多灯,从一个灯泡到多叉灯饰,从简单照亮到根据环境选择不同灯具照明。90年代后,随着紧凑型光源发展,各种新技术、新工艺不断采用,镇流器等灯用电器配件小型化,家庭照明灯具向小型、实用、多功能方向发展。各种小型灯具设计更加精巧合理。如微型聚光灯,每根光织的引出端均装有各种光学附件,包括棱镜,透镜、光栅等,用以控制射束,功能独特,体积小巧。多功能组合型灯具应运而生。如吊扇灯,采用集照明调光和电扇调速功能于一体的控制系统,既能对光源实行全范围调光,也能对电扇实行三档调速控制,方便实用。灯具设计与制作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将古典造型与时代感相结合,体现现代照明技术的成果。如欧式装修风格一般选配水晶系列灯具,突出其豪华气派。复合式照明灯具大都配有各种系列的成套配件选择,以便用户根据需要自行调整,既强调个性,又强调与背景环境协调。
  路灯照明
  境内用电灯作路灯始于民国4年(1915),由宁波永耀电力公司承办。民国17年,市政府工务局设路灯管理处。1949年初复由电力公司经办。1951年1月,市建设局设路灯股。1956年,市政工程队设路灯组。是年8月成立区路灯管理所。1981年8月,市政工程处设路灯管理所。2007年4月3日,望春街道姚丰村路灯改造工程启动,共涉及路灯796盏,投入资金190万元。2008年,境内路灯线总长400余千米,其中地埋线380余千米、架空线路20余千米,总功率2969千瓦,年耗电2021万度。是年,境内共有路灯约1.60万盏。
  灯具 自使用白炽灯始,照明进入一个新的时代。随后荧光灯、汞灯、高低压钠灯等新型电光源的出现丰富了城市照明多样性。功能照明灯主要有道路路灯、庭院灯、吸顶灯、草坪灯4种。灯罩多采用DD-18、奥高、倒四角灯罩。
  灯型 早期为壁灯,后装电线杆上,悬挑长度1~3米。20世纪50年代安装吊灯,因有碍交通,1963年全部改圆弧形钢管悬挑灯架,长6~7米。1985年,中山西路拓宽,由架空电线改地下电缆,首次用“Y”形双挑灯架。次年在药行街、灵桥路采用,并在兴宁桥立交段采用半球形金属灯罩。1988年,江厦、铁路立交桥、西郊路等处装双挑手臂球形金属灯,东门口安装2盏三挑臂球形钠灯。1994年基本淘汰白炽灯。1995年,小区、道路路灯灯罩采用40型或83型,后采用GE型。1997年起使用金卤灯。2000年,中山路路灯改建,采用金卤灯,镇明路首次采用高显色高压钠灯,月湖景区率先使用可倾倒式路灯。2008年1月,南站广场试用3盏新型的200瓦矩形无极荧光灯;5月,和义大道采用飞利浦暖白光道路照明系统。
  安装 民国4年(1915),以竹梯登高安装灯具,夜间检查,扛梯步行。后检查骑自行车,上高用登高板“铁脚”等。1954年在人力三轮车上装升高梯装灯,研制加长摘灯泡器用来调换灯泡。1959年在三轮卡车上装消防升降梯。1985年配备液压升降车。1987年,和义路开始用光控开关。1990年设光控箱85只,手控路灯开关全部改自动光控。2006年,为创建资源节约型城市,对部分路灯实施节能改造,采用高发光效率灯具,配置功率由110瓦降到100瓦,亮灯4小时后,变功率至55瓦。2007年,在京华苑安装7柱LED路灯。2008年在市区公共区域逐步采用先进的无线遥控技术,7月,为解决路口中杆灯照度不足及眩光问题,在长丰桥连接线首次采用20米中杆灯。2008年底,境内有光控箱20只,其余均使用无线智能遥控,数量约为400个。
  经费 较长时间路灯经费从电费附加费列支。1956年列支路灯经费0.10万元,用作设施维护、新置。1978年,区路灯经费10万元,1990年82万元,2006年169.50万元。
  景观照明(霓虹灯)
  1995年,灵桥、江厦桥实施形象工程,开始景观照明。1996年,柳汀立交桥安装320只乳白色球形柱头灯。1998年建设中山广场灯光工程。1999年建设月湖灯光工程。2000年,中山路实施楼宇亮灯工程和三江口景观灯光工程。2007年底实施照明灯光升级工程,在月湖景区古建筑、三江口栏杆、新兴大酒店、文昌大酒店、石油大厦、文华大厦和亚细亚大厦等,共安装柔性霓虹灯1100米、投光灯142套、洗墙灯268套、LED灯1304米、河岸灯106套、地埋灯27套、冷光杯小水灯4245套、桥下水下灯44套、日光灯1349套、吸顶灯18套、美耐灯960米、节能灯58套、庭院灯206套、无线监控16套、配电箱6套。灯光升级工程的实施,使城区夜景照明内容更丰富,结构更完整,满足了市民及游客欣赏需求。
  灯具灯型 有庭院灯、草坪灯、地灯、投光灯、壁灯、霓虹灯、三防日光灯、冷光灯等。部分高科技灯具有电脑灯、光导纤维、激光灯、LED灯。
  霓虹灯是一种冷阴极辉光放电灯,由于其外形变化多端、加工灵活、色彩丰富,在广告业、商业、交通、建筑、室内外装饰、舞台布景、家用电器、城市美化等领域能发挥独特作用,具有极高观赏性。1967年,宁波一家校办工厂首次研制出“毛主席万岁”霓虹灯。1979年5月,宁波“天然舞台”影剧院安装霓虹灯。1990年后,在让宁波城市“亮起来”、“美起来”背景下,霓虹灯遍布城市大街小巷,一批霓虹灯工厂也随之兴办。2006年,天一广场、月湖景区、灵桥广场、联丰红楼、都市丰华、香榭丽舍、龙湾新村、城隍庙商场等先后安装各式各样霓虹灯,成为城市夜晚靓丽风景。
  安装与养护 景观照明工程由宁波市路灯管理所承担安装。2003年之前,绿地景观灯光养护由园林部门负责,之后公园、绿地景观灯移交市路灯管理所养护。大楼、内河、桥梁上的城市公共景观照明设施养护工作一直由市路灯所负责,海曙分所主要负责管辖范围内的照明设施日常养护及维修工作。
  照明工程选介
  中山广场灯光安装工程 1998年竣工,是区内较大规模的景观照明灯光工程,工程总投资1100万元。工程首次采用大功率地灯、间接照明庭院灯和光导纤维、激光灯。在光源上首次采用水银灯。
  月湖灯光工程 是区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公园绿地景观照明工程。在古建筑上,安装可塑霓虹灯,公园内安装仿古庭院灯、草坪灯、树木地灯,首次采用彩色金卤灯。
  天一广场灯光工程 2002年建成,总投资1100余万元,采用多种高科技照明产品,如电脑灯、激光灯、点光纤、LED光带等,将天一广场的夜景营造出现代时尚氛围。水晶街边水景配上灯光,增添了浪漫色彩。地面有变色光纤点构成的图形,LED组成墙体上变化图形,成为游客驻足观赏的景色。泛光照明和霓虹灯勾勒出建筑物的立体形象。
  宁波市商检大楼 屋顶采用多种不同功率的投光灯泛光照明,强调建筑结构的层次感。中间圆环作为标志性亮点,采用霓虹灯和泛光的结合形式。主楼部分在每个窗户里安装日光灯管,增加大楼灯光整体性。
  城隍庙商场照明 城隍庙建筑顶部采用LED灯泡勾勒出古典建筑顶部线条曲线美。建筑沿口采用洗墙灯,整个建筑在夜晚有立体感。商场道路应用仿古路灯,与整个建筑风格相配。
  中山路整体照明 2000年对中山路进行灯光改造,整条路采用间接照明和直接照明配合的路灯,灯光通过反光板照射到路面,光线充分柔和。
  “两线一点”灯光升级工程 “两线一点”指中山路、药行街两条线路和月湖这一景点。2008年4月竣工,工程总投资300万元。此项工程总体定位摆脱了以往传统的“灯光夜市”、“星星点点”,着眼于高点,与宁波总体灯光协调一致。
  第五节 机动车停车场
  1990年,市汽车保有量1.50万辆;2000年9.50万辆;2008年57.80万辆,其中海曙区约6万余辆,逐年以10%~20%速度增长。平均每3户人家就有1辆汽车,将近每3个人中就有1人持有驾驶证。汽车增加同时造成城区道路交通“停车难、行车难”问题逐渐突出。按照国际停车泊位与汽车数量1.2∶1的要求,区内需要车位约7.2万个,而至2008年底,区内共有停车位约3万个,约有近半数车辆处于不当停放状态(如停放在人行道、马路边、小区绿化带等)。停车场(库)指的是供停放车辆使用的场地。停车场的类型,按车辆性质可分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库);按使用对象可分为专用和公用停车场(库);按设置地点可分为路外和路上停车场;按设计形式则可分为广场式、地下式和多层式停车场(库)。
  1958年前,辖区内无专门停车场。是年底,公交公司在东门口设总站,建有简易停车场。1988年7月,马园路79号建客车一场,占地面积1.74万平方米,可停车90辆。2004年改建镇明路地下停车库,共计四层400个停车位,为市内第一个地下三层停车场(库)。2007年建青林湾A区地下车库,建筑面积5222平方米,车位约300个。2008年,公交段塘停车场(始发站)动工,总建筑面积2.29万平方米,分三层,可停放15条公交线路220辆公交车。这是宁波首个公交立体停车库。
  公用停车场
  镇明路地下停车库 位于石油大厦与财税大厦之间,西临镇明路,占地面积5163平方米。2001年作为月湖景区配套设施正式投入使用,共有停车位96个,其中石油大厦专有车位20个、财税局专有车位5个,其余为公共停车位。2004年,海曙城建投资公司投资5000万元对该停车场进行改造,次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改建后停车场为四层计400个停车位,其中地面一层地下三层,是宁波市第一个建设成地下三层的停车场。
  月湖停车库 东起水苍巷,南临迎凤街,西抵镇明路,北至财税大厦,占地6000平方米,其中停车场地4500平方米,设置车位100个,2000年6月开工建设,12月竣工(后改为镇明路地下停车场)。
  苍水停车库位于苍水街以北,政协联谊中心大厦以东,建筑面积36850平方米,半地下室结构,共四层,设有车位82个。2002年4月开工建设,9月竣工交付使用。
  和义大道地下停车库位于和义路66号,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共三层,设有车位1040个。2005年开工建设。
  天一广场停车库地下车库位于天一广场内,面积1万余平方米,设有出入口2个,共有车位227个。地上车库位于天一乐购超市三、四楼,三楼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设有单向出入口各一个,车位349个,四楼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设有车位416个。2002年10月交付使用。
  专用停车场
  小区停车场(库) 2002年8月建在水一方小区停车场(库),建筑面积1139平方米。2005年12月建青林湾一期(A区)停车场(库),建筑面积5222平方米。2008年建南都花城停车场(库),建筑面积3570平方米。
  楼宇停车场(库) 2005年建华侨豪生B座(原华侨饭店)停车场(库),建筑面积2251平方米。2008年1月建万豪大酒店停车场(库),建筑面积约3500平方米。
  公交停车场 1997年建南郊公园站公交车停车场,投资2.56万元。2003年建徐家漕站停车场,占地面积3461平方米,建筑面积116.03平方米,投资171万元。2008年建段塘客运中心站,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850平方米,投资4500万元。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