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排水与排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08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排水与排污
分类号: TU992
页数: 8
页码: 220-227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宁波市鄞州区的排水排污系统,包括城河、水喉、下水道、主要干管等方面。城河以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势筑穿城水道以通江,形成了较完整的排水排污系统。下水道总长达到数百千米,包括雨污合流制和雨污分流制下的各种管道和井口,主要依靠泵站进行排水和排污。主要干管包括孝闻街石拱排水暗渠、解放北路排水干管、解放南路排水干管和鄞奉路下水道等,这些管道承担着重要的排水和排污任务。
关键词: 海曙区 市政建设 排水 排污

内容

喉闸
  唐时以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势筑穿城水道以通江。据唐宋子城遗址考古发掘,子城内发现有窖井、窖井沟、排水排污管沟,构成较完整的排水排污系统。宋有水喉、食喉、气喉,总称“三喉”,以调节内河水位。东渡门下水喉闸泄西来水注江;灵桥门北食喉闸,泄东南支河水入江;狮子桥东气喉闸,泄岳庙西河水入东南濠河。后三喉断塞。清嘉庆年间(1796—1820)复修“三喉”,并于战船镇羊府庙前浦口建“三喉”总闸,引水喉、食喉水,经方井头汇入总闸泄江。民国14年(1925)疏浚城河,于和义门、永丰门间(今江滨公园北端,排污泵房附近)筑新闸泄城西污水入余姚江。
  现存碶闸
  为调节城区内河与外江交接的水位,发挥泄水、蓄水、排涝和排洪作用,区内河管理处管辖范围内有翻水泵站1座、船闸2座、节制闸7座。翻水泵站及闸门的共同运作,实现区域内河道水体置换,起到蓄水排洪、控制景观水位的作用。
  下水道
  民国11年(1922)始铺设少量小口径排水管道,有药行街管径60厘米瓦筒管,开明街30,40厘米瓦筒管等。22—26年(1933—1937),东有大道及南昌弄2个出水瓦筒,北有新闸硬泄水入江。解放初,铺设重点为积水地段下水道和排水管道,其中1958年建成孝闻街石拱涵洞,是当时口径最大的下水道。1963-1965年修筑一批较大口径的管道和涵渠,有仓桥一带140厘米X170厘米等管道。1978年后,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加快,口径增大,兴宁桥引桥下的干管口径达200厘米。1982年起,排水设施系统由雨污合流制逐步改建为雨污分流制。1987年,区内下水管道总长120.70千米。1990年总长186.34千米,其中市管下水道总长64.21千米。2005年,区内下水道总长578.15千米,其中雨水管道293.92千米、石拱管道总长1.48千米、污水管道总长169.16千米、合流管道总长113.59千米。区内有雨水井20594座、污水井15353座、合流井6340座、雨水水口29152座,总计71439座。其中市管道路下水管道总长112.32千米,窨井2185座,落水井3296座,雨水井258座,污水井238座,下水道出口21座,闸门井1个,苑西泵站1个。下水道走向均流入余姚江、奉化江及城区内河。2008年,区内下水道总长607.67千米,其中雨水管道长303.55千米、石拱管道长1.48千米、污水管道总长172.81千米、合流管道总长129.83千米。是年,区内有雨水井20954座、污水井15505座、合流井6340座、雨水水口29753座,总计72552座。
  区内雨、污排水方向依靠城市主干道路的排水管道,支路管道排入主干道路管道。生活小区的排水、排污接入支路管道,雨水出口就近排入河道。污水通过管道依靠各泵站抽取强排。生活小区的污水,首先通过小区内的化粪池、净化池进行初步自然处理后再排入城市污水管道。区内主要排水排污泵站为宁中泵站、孝闻泵站、环城南路泵站、文教泵站、高塘泵站、机场路泵站,分别将雨、污水排入奉化江和余姚江。其他泵站主要功能是中间提升翻水,增加排水能力。
  主要干管
  孝闻街石拱排水暗渠 1958年建,雨污合流,长1204米、宽120厘米,石拱渠道。截至2008年,排水管道总长度约1.39千米,合流管径30厘米,总长0.23千米,石拱总长1.16千米,其中有合流井44座、雨水口70座,纳宁波罐头食品厂的污水和中山西路以北、公园路以西地段雨、污水排入余姚江,月湖水也经此泄江,以调节水质。
  解放北路排水干管 1965年建,长663.40米,管径60厘米钢筋混凝土(下同)排水管。至2005年12月底,下水道总长2.30千米,下水管径50~120厘米不等,纳中山东路、开明街以西、解放南路、新街以北、公园路、镇明路北段和解放北路的雨、污水排入姚江。
  解放南路排水干管 1965年建,长1574米,其中开明街南口至灵桥路段为100厘米的马蹄形石砌暗渠,长437米。开明街至中山东路西段管道管径60厘米,长620米。其余管径为40厘米。至2008年,下水道总长5.80千米,其中中山路至药行街段下水道管径为80~160厘米,下水道长1.80千米。药行街至灵桥段上水管道管径为80~200厘米,下水道长2.70千米。开明街至镇明路南段下水道管径为40~110厘米,下水道长1.20千米。纳解放南路、新街以南和开明街、药行街以南一带雨、污水,入濠河下水道,排入奉化江。
  鄞奉路下水道 区内最长雨、污分流管道。1986年建,雨水就近排入内河和奉化江,污水排入奉化江。灵桥路至新典桥拓建工程,有雨、污管道长5594米,其中管径60厘米的1519米、80厘米的1934米、90厘米以上的487米。1987年,新典桥至雄镇桥段主支管3523米,其中污水管1450米。2008年,下水管道总长10.33千米,其中灵桥路至立交桥南段下水道长0.98千米,管径为30~75厘米。立交桥南至新典路段下水道长5.94千米,管径为40~100厘米。新典桥至雄镇桥南段下水道长3.42千米,管径为30~70厘米。按雨、污排水性质分别排入内河及奉化江。
  月湖西环湖截流下水道 1989年8月建成柳汀街至长春路下水道,管径60厘米、长615.60米。同年11月建成柳汀街至迎凤街环湖管道,管径50厘米、长530米,支管214米。此下水道建成前,高潮位时污水上溯月湖,1986年在月湖北建闸一座以防倒灌。2003年改建芳草洲桥,为保月湖水质,截流雨、污水倒灌,停止月湖北闸使用。
  中山东路—中山西路排水干管 1976年建中山东路段下水道,长630米,其中开明街至东渡路管径60厘米,长550米;东渡路至江厦街段管径90厘米,长80米。1983—2002年期间,中山东路段道路曾多次改建拓宽,至2005年底,此段下水道总长3746米,管径50~160厘米不等,纳开明街以东雨、污水,从江厦桥西侧下水道排入奉化江。中山西路段下水道总长12750米,管径50~130厘米不等,纳开明街以西、机场路以东雨、污水排入西塘河。
  濠河下水道 1986年建,总长1749.8米,埋灵桥路下。镇明路至解放南路两段,为160厘米宽马蹄形石砌暗渠,长333米。大沙泥街至永宁桥广场,埋管径为140厘米的长361米、100~120厘米的长319米、90厘米以下的长624.8米,纳大沙泥街以南地区雨、污水和长春路污水,排入奉化江。
  环城西路下水道 1990年4月建成环城北路至中山西路段下水道,管径100厘米,长604米,1998年6月改建、拓建至5030米。1995年9月建中山西路至雅戈尔大道下水道长12490米,管径50~200厘米不等。总长18124米,纳环城西路北段至雅戈尔大道雨、污水排入环南泵站,再流入奉化江。2006年1月,沉放到兴宁桥南侧奉化江底的宁中泵站过江管,通过宁中泵站与江南污水处理厂主干管相连接。同年10月,市最大的污水处理厂——江东南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实现通水并投入使用,配套管网工程新建污水管道总长43.20千米,其中宁中、环南泵站两处各建一条过江管,总长约0.60千米,负责海曙区的部分生活污水流进江东南区污水处理厂。此项目的建成是宁波排水事业的一个里程碑,结束了三江片西南部生活污水直排江河的历史。
  污水泵站
  1982年建成第一座高塘污水泵站,排放西郊路东段以北和高塘新村污水。1985年后建三市立交桥泵站,尹江岸、人丰泵站。1990—2006年,又先后建高塘五村、宁中、马园、机场路等泵站。污水出水口入余姚江2个、入奉化江3个,入内河、下水道及污水管14个。2007年4月新增宁姜路雨水泵站。至2008年,污水出水口入余姚江2个、入奉化江3个,入内河、下水道及污水管16个。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