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市政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08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市政建设
分类号: F299.24
页数: 58
页码: 192-249
摘要: 本文描述了明州城内(海曙区境)的河网、桥梁以及街道的演变,包括唐朝时期的街道、民国时期的城市规划和现代化城市格局的形成。
关键词: 宁波市 海曙区 市政建设

内容

明州城内(海曙区境)河网密布,桥梁众多。唐大历六年(771),南北纵向的开明街已存在。其后建大街(今中山东路、中山西路)、车轿大街(今药行街),为东西向主干道,加上大沙泥街、咸塘街等,形成“井”字形街坊布局雏形。民国时拆城填河铺路,形成环城线,但城区格局基本未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旧城改造,拓宽路面,铺设地下管线,始形成现代化城市格局。
  第一节 道路
  唐长庆元年(821),明州州治迁至三江口。刺史韩察发民筑子城,建大街(今中山东路)、车轿大街(今药行街)。民国14年(1925)拆城造路。是年,首铺公园路为沥青路面。次年,药行街部分路段进行沥青表面处理。18年(1929)建东渡路,改建江厦街、滨江路为沥青路面,填天封塔河、拓宽大沙泥街。19年(1930),拆城垣、填里濠河,新建灵桥路。20年(1931)沿城垣原址新建长春路。募资修筑尚书街、西河街。同年城墙全部拆除,建和义路、永丰路和望京路,形成环城线,并拓建广济街。21年(1932)改建西郊路。24年(1935)改建北大路(今解放北路)、南大路(今解放南路三角地以北段)、镇明路、县前街、开明街和苍水街。25年(1936),中山西路改为碎石路面。抗日战争开始,道路建设停顿。抗战胜利后,除修补破碎路面外,很少新建。
  1949年,区内道路298条,其中路24条、街63条、巷弄211条。是年6月至次年5月,重点抢修空袭被炸路桥。1951年组织失业工人以工代赈修复、修建江厦街等水泥路、泥结路。次年,修建解放北路等沥青路、镇明路南段等低级路。1957年改建鄞奉路、县学街为沥青路。1958—1960年,“大办工业”、“大炼钢铁”,运输车辆大增,3年间拓宽长春路、南站东路、解放南路行车道14米以上。填平采莲河,拓宽解放南路南段,填平西河,拓宽西河街。1963年铺设长春路共青桥至西门口段、柳汀街沥青路面。1966—1977年,改造滨江路、东渡路、解放南路、解放北路等为沥青路面。改建西郊路为沥青路,改建江厦街、江左街。改建铁路南站广场、共青路,拓宽中山东路、望京路和长春路。
  1978年后,道路建设转向新建老市区外围道路和成条改造原有道路。新建外围道路有马园路、苍松路等,拓宽改建中山东路、中山西路、鄞奉路等。次年拓宽西郊路、江厦街等。1989年新建苍松路。2005年起,海曙区制订背街小巷升级改造三年计划,并以鼓楼片区为示范,逐步推广,成片推进。至2007年6月底,完成呼童街、公园路、迎春街、苗圃路等35条道路的小街小巷人行道改造,累计完成改造面积83450平方米,同时实施街景立面整治、整修,增添果壳箱等环卫设施。1991—2008年,区内拓宽改建道路主要有中山东路、中山西路、灵桥路、解放南路、解放北路、镇明路、开明街、段塘东路、蓝天路、马园路、望京路和永丰路等,新建道路主要有机场路、通途路机场路至环城西路高架桥、丽园北路、丽园南路、气象路、徐家漕路、通达路、信谊路等。
  中山东路—中山西路(含原西郊路)
  城区东西向主轴线,东起江东区世纪大道,西至机场路,全长7289米。境内为江厦街至机场路段,全长4925.98米。
  中山东路 海曙段为江厦桥至解放南路,长1181.30米,宽22~42米。旧名大街,形成于唐代,经历代改建,解放后多次拓宽,成为最繁华商业街。1957年8月,拆民房935平方米,截弯取直,路宽从6米拓至11.50米。1983年,再次拓宽东门口段。1995年9月拓宽江厦桥至解放路段,标准道路断面宽度为42米。2002年10月拓宽天一广场段南侧慢车道。2004年9月对望京路至天一广场路段(部分属中山西路)人行道进行改造,采用火烧板面层。次年,将开明街至天一广场南侧路段的慢车道改建为公交车道。2004年3月,中山东路与日新街交叉口建地下通道,同年9月投入使用。2006年8月中山东路与开明街交叉口建地下通道,次年4月竣工。
  中山西路 东起解放路,西至机场路,全长3744.66米。1985年按三块板式拓宽解放路段至西门板桥,长1008米、宽19.50米。中山西路延伸到西门板桥(望京门外)(原称“西郊路”),宋代称“西门大街”。自西门板桥至西成桥,长2184米、宽8~9米,为西向进出口通道。自西向东分三期拓建,1982年拓西成桥至新河桥段,长980米、宽9米。1988年拓宽自新河桥至苍松路段,长565米、宽20米。1990年延伸拓宽至西门板桥,长639米、宽20米。1995年再次拓宽、改建解放南路至长春路段,长997.70米、宽31米。1996年拓宽长春路至苍松路段,长649米、宽24米。同年,改建苍松路至立交段,长666.12米、宽35米;立交段至环城西路,长277.25米、宽42米。环城西路至西郊路桥西段,改建于1999年11月,长544.59米、宽34米。同年建造西郊路桥西至机场路段,长610米、宽34米。2006年3月,中山西路与法院巷交叉口地下通道建设工程启动,同年12月投入使用。2008年5月完成对中山西路卖鱼路口至翠柏路口北侧快车道的沥青路面专项整修工程,整修沥青路面约7000平方米,同时对该范围内的平石也进行了整修,总长度约为800米。是年12月,中山西路被省建设厅和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认定为“省级城市街容示范路”。
  药行街—柳汀街—联丰路
  区内第二条东西向主轴线,过灵桥与江东区百丈路直线对接,全长5460.67米。
  药行街 原名砌街、车轿大街,为唐长庆元年(821)建城时主街路之一。清咸丰年间(1851—1861),街上有50余家药行,故名为“药行街”。东起江厦街,西至解放南路,长1023.56米,宽9~27米不等。1986年拆通解放南路至镇明路。1994年对药行街进行改造,标准断面为34米。2002年拓宽车轿街至开明街北侧路段慢车道和人行道。2003年4月,药行街与开明街交叉口建地下通道,11月正式投入使用。2004年9月改造开明街至碶闸街路段,将南侧原7.50米宽人行道改成4.50米的非机动车道和3米人行道,两侧原非机动车道改为公交专用道。2005年10月改建日新街至车轿街路段和碶闸街至石板巷路段的两条公交车道。2008年6月,药行街增色增香改造工程竣工。改造工程以植物造景为主,采用乔木、灌木、地被等多种植物组合变化,使绿化隔离带错落有致,同时增加春、夏、秋、冬各季花卉,使道路四季有花。绿花隔离带还点缀具有宁波文化特色的绿色小品。
  柳汀街 东起镇明路,西至环城西路。其中镇明路至共青路长382.31米、宽34米。共青路至长春路长370米、宽34米。长春路至苍松路长735.20米、宽30.50米。1997年12月建造苍松路至环城西路段,长1399.03米、宽41米。2007年11月对柳汀街道路进行改造,12月完工。
  联丰路 东起环城西路,西至机场路,长1191.41米、宽33米。其中环城西路至丽园北路段长620.76米、宽26米,丽园北路至机场路段长570.65米、宽34米。2004年对联丰路人行道进行改造。
  解放南路—解放北路
  区内南北主干道,建于民国24年(1935),北起解放桥南堍,南至三角地,时称“南北大街”,总长3014.70米、宽16~50米不等。
  解放南路 原南起三角地,北至中山东路与中山西路交接处。1960年填河拓宽永宁桥至三角地段,与鄞奉路相接。初为泥结路,1965年改沥青路,灵桥路至县学街段长867米、宽14米。县学街至中山东路、中山西路交接处路幅17米,宽11米,线型弯曲,视距短。1996年9月,解放南北路全面改建,改建后解放南路的灵桥路至药行街段长997米、宽30米。药行街至中山路段长575.62米、宽45米。2000年10月改建镇明路至灵桥路段,长510.66米、宽34米。2001年9月拓宽解放南路与开明街、大沙泥街交叉口的东侧道路。2005年12月解放南路改线,南起镇明路,北至县学街。2006年7月,解放南路人行道整修工程开工,采用3厘米和5厘米火烧板面层改造,人行道结构全面采用新人行道标准。次年4月对解放南路(冷静街至灵桥路)道路及人行道进行改造,对人行道进行火烧板、透水砖、侧平石、雨水管道以及树穴的铺设,道路部分采取铣刨并摊铺细粒式改性沥青、抬升各类窨井。7月竣工。
  解放北路 南起中山西路与中山东路交接口,与解放南路相连,北至解放桥,长792米、宽16~50米,其中中山路至和义路段长705米、宽50米,和义路至解放桥段长87米、宽16米。
  镇明路—公园路
  区内另一条南北主干道。南起灵桥路(与立交路交接),北至中山西路(与公园路交接)为镇明路。南起中山西路,经鼓楼至中山广场为公园路。两路相接,全长1587米、宽13~32米不等。1987年改建公园路。2006年6月经先后两次改建后,镇明路长1216米、宽20~32米。公园路长371米、宽13~21米。
  开明街
  昔称开明坊,纵向街道。南起解放南路三角地,经大沙泥街、县学街、药行街、中山东路北至和义路,全长15418米,宽8~24米。民国24年(1935)改建和义路至中山东路段为沥青路面,宽9.60米。1978年改建中山东路至民光电影院段为沥青路面,宽13米;民光电影院至大沙泥街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宽7米。1985年改建大沙泥街至解放南路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宽3米。2006年6月道路拓宽8~24米。道路两旁商铺密集,是市区主要商贸集中地。
  鄞奉路
  区内南向进出口通道,北接灵桥路、长春路,南至段塘雄镇桥,全长3762米,宽24~31米不等。原路北接永宁桥,宽7米,线型弯曲,常见路阻。1985年三市铁路立交桥建成,改道通行新路。次年,鄞奉路一期改线拓宽工程竣工,灵桥至立交桥南段,长540米、宽16~24米。同年建成立交桥南至新典桥段,长2042米、宽16米。1988年建成新典桥至雄镇桥南段,长1180米、宽14米。
  江厦街与内环线
  灵桥路、长春路、望京路、永丰路、和义路、中山东路东门口一段和江厦街组成内环线。除东门口和江厦街外,其余5条均建在旧城址上。长9001.40米。江厦街由原半边街、双街、钱行街、粮行街4条小街拆直拓宽建成,地处灵桥、新江桥之间繁华地段和咽喉通道,有“走遍天下,不及宁波江厦”之称,长610米、宽16~34米不等。1987年拆灵桥至大道头,即今江厦桥西堍沿江房屋,新建江厦公园,并拓建江厦街为三块板式,长379米、宽28米。1990年11月至2000年,道路又进行拓宽改建,长610米、宽31.5米。灵桥路北起灵桥西堍,接江厦街、药行街,南至镇明路口与鄞奉路、长春路相通,长1680米、宽36米。1982年填濠河,北段建商店房屋外,亦用作拓宽街道。1986年拓宽大沙泥街至解放南路口段。1989年10月拓宽大沙泥街至灵桥西堍段,长380米、宽24米。成新商业街。1999年12月,灵桥西堍卡口拓宽。2001年7月在大沙泥街连接线工程中,对灵桥路交叉口进行拓宽。长春路南起镇明路北至中山西路,长2603米,为内环线最长路段,宽22~37米不等,沿护城河走向,沿河筑绿化带。望京路南起中山西路北至北郊路。长2026.40米、宽8.50~23.50米不等。永丰路北连望京路,东至解放桥南堍接和义路,南通解放北路,长1020米、宽17米。和义路,西接永丰路,东至中山东路东门口,长1062米、宽5.50~19米。
  环城西路
  区内南北又一主干道,为外环线组成路段。南起段塘立交接雅戈尔大道,北接环城北路、青林渡路。长7137.82米、宽29米。1990年4月建成环城北路至中山西路段,长2132.3米、宽16米。1995年9月拓宽中山西路至雅戈尔大道段,长5005.52米、宽16~24米不等。
  机场公路
  宁波机场公路全长12200米,为一级公路,1999年12月建成通车。其中海曙段长3300米。南北通向,南接雅戈尔大道,北与新星路相交。路基宽39米,为双向六车道,宽24.60米,公路绿化分隔双向及机动、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为水泥混凝土(除桥梁连接和辅助沥青路面外),厚约22厘米,年平均昼夜交通流量为2.20万辆次左右。
  丽园南路—丽园北路
  区内南北主干道,南起启运路,北至滨江大道,全长5648米。丽园南路南起启运路,北至联丰路,途经环城南路、新典路、气象路,全长3059米、宽36米,2006年3月开工,总投资1.50亿元。景观绿化总面积1.29公顷,全路段种植乔木1408株。丽园北路南起联丰路,北至规划滨江大道,全长2589米、宽36米,2004年6月开工,工程总造价2200万元。工程有效分流环城西路与机场路车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机场路快速干道和地铁一号线建设给城西交通带来的压力,完善城市交通网路,优化城市道路布局。
  第二节 桥梁
  城区三江分隔,昔日区内河道纵横,桥梁成为沟通城区交通的重要市政设施。民国17年(1928),区内有桥梁227座。次年开始填河,拆桥27座。22年(1933)拆桥2座。24年(1935)拆48座,系历史上拆桥最多一年。25年(1936)由浮桥改建的奉化江上单跨钢骨拱桥灵桥,是市内第一座跨江现代化桥梁,成为宁波象征。1959—1990年建成跨度100米以上的桥有1970年的新江桥、1981年的解放桥、1985年的兴宁桥、1990年的江厦桥。1996年建成柳汀立交桥,2001年建成永丰桥、琴桥,2004年建成芝兰桥、南苑立交桥,2007年2月动工修建青林湾大桥。至2008年底,境内有桥121座。
  古代桥梁
  1990年前统计的51座老桥新桥中,古代有始建于唐代的东津浮桥(灵桥)、北宋时期的望春桥,重建或新建于清代的启文桥、月湖桥、陆殿桥、尚书桥、向阳桥、甬水桥(夏家桥)等(详见第四编“宁波古城”)。
  现代桥梁
  灵桥 位于灵桥门旧址附近,跨奉化江,距三江口400余米,单跨下承式三铰钢拱桥,民国25年(1936)6月27日建成。桥跨长97.536米,桥宽20.17米。车行道宽10.973米,两边人行道各宽4.572米,桥面离最高潮位3米,桥面坡度5%,设计承载能力为汽—20级。工程总段投资851万元。是连接海曙、江东两区和宁波到东南向的要道。“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改名“红卫桥”,1981年复原名。改建原灵桥为固定桥之议,起于清末,因经费筹措未果。民国11年(1922)、15年(1926)两次成立改造老江桥工程局均中止。20年(1931),旅沪甬绅乐振葆、张继先、张申之等重新发起,8月1日成立改建宁波老江桥筹备委员会,沪、甬两地设筹备处,沪有委员20人、甬16人,乐振葆、王文翰分别任沪甬筹备处主任。邀上海工部局英籍工程师詹姆生测绘设计,次年完成,预算工程费约银圆50万元,征购两旁土地及拆迁费等12万元、其他开支约8万元,总计70万元,由沪募50万元、甬募20万元。21年(1932)10月在沪招标,德商西门子建筑公司得标,标价银币486774元。22年(1933)5月1日开工,25年(1936)5月25日竣工,6月27日举行通桥大典。次年,抗日战争爆发,至30年(1941)4月宁波沦陷,日军飞机多次轰炸灵桥,一次桥面穿透,钢梁被穿数孔。解放初,国民党飞机屡炸灵桥,一次炸断支梁2根、横主梁1根。后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施求臧、邵槐等,按桥的结构制订抢修保护方案,经工人日夜抢修,使桥通行无阻。解放后至1977年7月曾由人民解放军战士守护。1951年、1958年全面大修后,每隔5~7年油漆保养一次。1986年经全面测试鉴定,虽迭遭轰炸有多处裂纹和程度不同变形,结构刚度、强度受到影响,但仍能维持通行。灵桥为后人惊叹不已并津津乐道的是,早在70多年前,灵桥的建造者在桥身中设置能用于后人铺设自来水管道的预留孔道。1994年6月灵桥大修,针对灵桥病害严重,承载等级低,严重不适应交通发展的情况,对原桥进行了拓宽改建,对原钢横梁进行加高和加宽,并加强部分钢纵梁,将原钢筋混凝土桥面板置换为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在其上浇筑钢纤维沥青混凝土作为桥面铺装,改建后设计承载能力为汽—20级。原人行道改为车行道,拆除原桥栏杆,两外侧各拓宽人行道2.40~5.50米。2003年11月对灵桥再次进行大修。此次大修桥面铺装采用了黏结度好、强度高、渗透力强的优质材料,并采用新的工艺。此外,对桥梁钢结构进行了除锈处理,重新油漆,桥栏杆也换上新的造型。大修后的灵桥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2007年9月5日零时灵桥开始封桥维修。此次维修,桥面重新铺装双层高强改性沥青混凝土,桥头两侧接坡进行沥青面层整修。维修中,东南大学知名教授现场指导施工,大大缩短了维修时间。
  江厦桥 跨奉化江,位于大道头旧址,距三江口80米,西接江厦街,东连中山东路(原大河路段)。1981年,原解放桥浮桥船排移此。长136.80米、宽9米,其中车行道6米,人行道各1.50米,当时系非机动车和行人桥。全桥由7跨船排组成,可通航高3米、宽10米船只,较大船只由4号跨船开排通过。桥横向抛锚固定。1号、7号排浮船,直接用钢丝缆分别固定于两墩,2号至6号排浮船用17只钢锚固定。在人流高峰时,浮桥堵塞严重。1990年2月,市集资建筑固定桥,42个单位捐资750万元。当年6月5日开工,11月竣工,总造价750万元。桥长136.80米、宽22.50米,其中车行道16米,人行道各3米。结构系5孔T型单悬臂钢挂梁,主孔16米钢箱梁挂孔,跨径25米。桥下4座直径120厘米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大管桩加盖梁主墩,岸墩为预应力混凝土方桩。桥西堍置地下通道,沟通江厦公园南北两园,长36.90米、宽4米、净高2.20米。1998年12月对江厦桥进行拓宽,由原来的22.50米拓宽至40.50米,两侧各拓宽9.30米,全长136米。2005年5月2日至6月7日封桥大修。大修包括整体更换中跨16米钢挂梁,并采用国际上先进的氟碳漆防腐工艺。修复桥下游4号防撞墩,桥面伸缩缝整修,路灯更新以及桥下景观灯整修,重新摊铺沥青面层等。维修以后桥的使用功能和承载能力显著提高。
  新江桥 位于姚江末端,濒三江口,连接海曙、江北两区和通向镇海、慈溪、余姚的要道。原系16艘木船连排浮桥。桥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英商台佛逊出资于城区盐仓门关帝殿道头架设18艘木船浮桥。次年,移至桃花渡口今址,俗称“新江桥”,过桥收钱,每人4文。同治八年(1869)四月迎赛都神会,过桥行人拥挤,英人仍索过桥费,民众抗争,桥断溺死400余人。光绪三年(1877),士绅陈政钥等募集洋药(鸦片)行1.60万元,赎回新江桥主权,不收过桥费。光绪二十五年(1899),沿江道路拓宽,浮桥木船减至16艘。民国16年(1927),经弧型铁板加固各段桥板衔接处。24年(1935)、35年(1946)曾发起改建固定桥未成。解放初,国民党军飞机轰炸,桥被炸断两次。1953年,桥面板改为钢梁混凝土结构,桥长131.70米、宽6米,桥下净高2.10米,载重能力7~8吨,单向通行汽车,直至改建。1958年拟改建成永久性桥梁。1960年地质钻探。1969年复筹建,投资106万元由省公路工程局设计,市政工程队施工。1970年5月25日动工,驻甬海军承担打桩,同年9月30日竣工通车。为三孔钢筋砼双曲拱桥,全长167米,主跨37米,边跨33米,车行道宽13米,人行道各宽3米,桥面坡度为2.53%。桥面标高8.28,梁底标高7.40,桥面铺装为沥青,设计荷载汽—26、挂—100。1999年,桥西侧拱肋被船只严重撞损,随后大修。2006年6月经检测确定为E级危桥,9月临时紧急封桥。2006年11月9日,位于新江桥上游约30米处的便桥开工建设,次年2月3日建成通车,历时86天。新江桥将被拆除,重建新桥。
  兴宁桥跨奉化江,北距灵桥1250米,接江东兴宁路,与江东南路成立交,西堍与解放南路、灵桥路构成交通环岛广场。由正桥、引桥、接坡三部分组成,总长349.52米、宽21.50米,其中车行道宽15米,人行道各宽3米,桥面坡度2%,设计荷载汽—20、挂—100,桥下可通航标准6级航道。工程投资819.74万元。1982年1月开工,1985年12月31日竣工。主桥系连续半装配式5孔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跨径160米,每跨10根,梁长31.98米,高1.80米,桥梁翼板之间用混凝土现浇,连成整体桥面板,纵向每隔5.17米设置横隔梁一道。主桥两端各有一道锯齿形伸缩缝与引桥相接。东引桥6孔,其中东3孔跨越江东南路构成立交,每孔跨度12米,总长72米。西引桥12孔,总长126米。1999年12月26日进行西北端引桥拓宽。拓展宽度为4米,长107.20米。2001年6月20日,对主桥和引桥人行道进行改造,各拓宽两侧人行道至4.25米,车行道改建为13.50米。2007年3月完成对兴宁桥上30余柱路灯灯罩更换工作,将原先内部电器老化、表面油漆脱落的DD—11灯罩更换为新型的SC200灯罩,并采用高光效光源250瓦钠灯。更换后,在同等功率的情况下,道路照度由原来的19.8勒提高到43.3勒,提高了照明效果和节能效果。
  琴桥 跨奉化江,东接新河路,西接大沙泥街,是连接海曙、江东主要桥梁。全长293.08米,其中主桥长123.60米、引桥169.48米。桥面宽29.10米,其中两侧人行道各3.25米、中间车行道22.60米,为双向六车道设计,设计时速40千米。总投资2.36亿元。琴桥在宁波市首次采用下承式单承截面系杆拱结构,江中不设支墩,桥梁主跨径120米,钢管拱截面宽3.10米、高2.20米,拱顶高23米,规模为国内同类桥梁之最。琴桥弧形单拱和连接单拱与桥面的34根系杆使大桥呈现竖琴造型,以此命名。桥梁东连接线宽22米、西连接线宽28~35米。设计荷载标准为城A级,人群荷载为每平方米3.50千牛。桥梁照明分三个层次布设。其中,每根吊杆下装1盏黄色金卤聚光投光灯,凸现吊杆及主拱造型;桥栏外侧安装200套天蓝色日光灯管,以勾勒大桥轮廓;路灯则采用10米灯杆高压钠灯。工程于1999年12月26日开工,2001年9月2日竣工通车。是宁波市首次实施设计监理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项目。
  解放桥 位于余姚江盐仓渡旧址。南接海曙区解放北路,北通江北区大庆南路。1972年3月动工,8月1日建成。南段为浮桥,利用新江桥原浮桥移建,北段为固定桥。浮桥部分长130米。北半部新建10孔预应力空心板桥梁,荷载汽—20,桥长106米、宽16.50米,其中车行道11米、人行道各2.5米。由市政工程处设计、施工,总造价52.30万元。1978年7月桥址西移到海曙区江滨与对岸宁波动力机厂道头处。次年决定重建新桥,1980年1月开工。1981年5月1日竣工。1982年12月28日拓通桥北堍处后通车。结构为多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长253.50米,车行道宽14米,人行道各3米,通航标准6级航道。造价186.98万元。2002年发现解放桥北侧第一个桥墩盖梁处出现多道直向裂缝,同年10月试验检测,认定两岸边孔排架已基本丧失承载能力,需要重新更换。2002年11月14日,解放桥加固工程开工,宁波市市政管理处对受损的盖梁、立柱进行修复,并更换全桥栏杆、桥面铺装、路灯等设施,人行道铺设厚1.50厘米的防滑型火烧板,主体桃红色,面积1980平方米,沥青采用AC—13工级配。总造价415万元。解放桥位于杭甬运河航线上,2008年9月底安装4个防撞墩,为船舶航行畅通和桥梁安全提供保障。
  永丰桥 位于姚江大闸以南1千米处,跨余姚江,东接江北新马路,西接海曙永丰西路,由主桥和东、西引桥组成,为双向六车道设计。总投资1.66亿元,全长637.10米。主桥采用五跨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结构为双箱单层三向预应力体系。桥面净宽30米,其中边翼板各悬挑4米,中翼板8米,箱室之间无横梁。东引桥长183.55米,净宽为34米,西引桥长193.55米,桥面净宽24米,西引桥为69米三跨钢梁和三跨连续梁结构,与北郊路相交,匝道长235.08米,宽度由7.50米渐变至9.25米。主桥通航要求为V级,主线与北郊路、槐树路立体交叉,净空满足4.50米高度。为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60千米,设计荷载汽—超20、挂—120。人群荷载每平方米3.5千牛。桥梁灯饰分两个层次,桥身以434套双管天蓝色日光灯营造桥形和倒映效果,路灯为9米高单挑灯。工程于1999年11月26日开工,2001年10月竣工通车。2008年2月底起对永丰桥海曙一侧安装声屏障,同时对金属栏杆重新防腐。声屏障工程两段总长为366米,隔音板采用陶瓷泡沫材料,吸声效果良好。主体采用大面积的玻璃板,既增加采光度,又便于桥上行人欣赏桥两侧风景。安装声屏障后,桥两侧噪声大幅减小。是年,于大桥下设置防撞墩,防止过往船只对桥梁的碰撞。
  芝兰桥 位于南外环路上,横跨奉化江。桥梁全长590米,其中主桥结构为三跨变截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东西两侧引桥为八跨先张预应力简支梁板。主桥全长270米,两侧引桥长320米。主跨120米,边跨各75米,梁宽19.50米,两侧悬臂各为3.50米,分上、下行两幅桥,中间分隔离开2米。设计时速为80千米,由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设计,宁波市市政工程前期办建造。2002年8月动工,2004年1月竣工。
  柳汀立交桥 位于柳汀街西段,跨越苍松路和萧甬铁路。大桥于1995年9月开工建设,1996年9月竣工。工程总投资1.42亿元,大桥引桥由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院设计,主桥由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负责设计,浙江宏润集团宁波分公司负责施工。桥为22孔空心板简支梁桥,主桥全长454.80米,宽17.50米,其中车行道宽16.50米,坡度为3.90%,两侧设钢筋混凝土防撞墙各宽0.50米,主跨跨径117米。设计荷载汽—20、挂—100。这是市区内第一座特大型立交桥,也是贯穿海曙东西向主通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1997年10月,柳汀立交桥二期工程下穿铁路慢车道竣工通车,全长545米,宽8米。工程包括穿越现有萧甬铁路的长22米、宽8米的顶进涵2个,穿越规划中的萧甬铁路复线33米、宽8米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箱涵2个,工程总造价约2300万元。2005年9—12月,柳汀立交桥实施第一次封桥大修,对东侧桥台进行全面修复,桥梁混凝土重新浇铸,7000平方米的桥面用混凝土重新铺装,再铺上4厘米厚沥青。修整后的立交桥提高了桥梁正常使用功能,改善了市区东西向交通拥挤状况。
  段塘立交桥 位于海曙区环城西路南段,鄞奉路和段梅线的交叉口,是宁波市第一座城市互通式立交桥,全长3871米,其中主桥长477.80米,5条匝道+辅道共长2231米。工程采用城市道路工程标准,F匝道桥计算行车时速50千米、桥宽15.50米,行车道宽12米。路基宽度8.50米,沥青砼路面宽度7米,匝道平曲线最小半径50米,最大纵坡6%,桥涵设计荷载为汽—超20、挂—120。设计行车时速80千米,匝道设计车速每小时40千米,总投资3614万元。1996年3月开工,同年12月建成通车。
  南苑立交桥 位于环城西路、南外环路交叉口,为双幅定向立交桥,跨环城西路,全长392.66米。立交桥梁横断面宽27.50米,由上、下行两座桥构成,中间设2米宽分隔带,单幅桥宽12.75米。设计荷载标准为汽超20、挂—120。大桥上部结构采用20米跨预制先张预应力空心板梁及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现浇箱梁两种结构形式组成。2002年12月动工,2004年4月建成通车。
  中山立交桥 位于中山西路西段(原望春路)与机场路交叉口,立交桥采用“一天两地”形式建成,全长488米、宽19米,为分离式双向双车道,桥梁设计荷载汽—超20、挂—100。1998年7月开工,1999年3月竣工。
  联丰立交桥 位于机场路与联丰路交叉口,大桥采用“一天两地”形式建成,全长470米、宽19米,为分离式双向双车道,桥梁设计荷载为汽—超20、挂—100。1998年5月开工,1999年12月竣工。
  三市立交桥(铁路桥) 位于南门三市附近。南接鄞奉路,北连长春路。与宁波至北仑铁路构成立交,系宁波南向进出口要道,为全市第一座立交桥。桥下道路部分系下沉式,3孔,宽31米,其中机动车道宽11米,边孔为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分别为5.80米和3.50米。引道分快慢车道和混合车道,两段全长700米,其中建有分隔带的快慢车道长368米。混合车道宽16米。北段混合车道建长春桥,跨度13米、宽24米,其中车行道16米。设雨水泵站,下置沉井。1984年8月5日开工,1986年3月30日竣工。
  奉化江铁路桥 位于澄浪小区东侧,跨奉化江接江东南路。始建于1955年10月,桥墩于1956年10月竣工,1984年架梁、铺轨,1987年1月正式通车。全长267.70米,宽5米(单线桥)。桥孔总长160米。由于老桥承载能力不足、宽度不够,2006年9月新建临时便桥通车,10月老桥拆除。新建奉化江铁路双轨大桥,于2008年1月通车。
  久久天桥 坐落在中山东(西)路与解放南(北)路交叉口,东靠阳光广场和宁波市政府,西邻鼓楼,地处市中心,属于市区最繁华的地段。天桥建于1995年,全长158米,桥面宽5米,是市中心仅存的一座过街人行天桥。桥平面呈X形,有4个角共8个出口。2007年6月28日至8月31日,天桥进行封桥整修。
  长丰桥 南起鄞奉路,跨奉化江接鄞州区,是沟通江东、海曙、鄞州区最便捷的交通通道,于2008年12月竣工。大桥分主桥和引桥两部分,主桥长226米、宽41.20米,三跨跨径分别为47米、132米和47米。全桥重量由三根圆管组成的主拱支撑,是国内首座倒三角结构式系拱桥。大桥造型独特,拱肋结构新颖美观,犹如一轮新月升起在奉化江畔,整桥建筑美学创意为“新月临江”。2008年11月底完成全桥12米单挑路灯柱35柱、12米双挑路灯3柱、14米中杆灯3柱的安装,同时,主桥的拱座、桥腹部分安装各式投光灯进行景观照明,以配合整桥“新月临江”的美学创意。
  青林湾大桥 北至亲亲家园,南连机场路快速干道,跨余姚江连接江北和海曙,是杭州湾跨海大桥进入市区的要道。作为机场路横跨余姚江连接海曙与江北的特大桥梁工程,是国内斜度最大的斜拉桥,也是市“五路四桥”项目重点工程之一。2007年2月开工,工程造价约3.6亿元。大桥全长1069米,由南高架桥、主桥和北引桥三部分组成。主桥长度为380米,为反对称双斜钢塔五跨连续钢箱梁斜拉桥,这是该桥设计的一大亮点。塔高130米,双钢塔分布于南、北岸,塔柱设计为梁外独柱横向外倾式、纺锤形渐变断面,斜度为1∶8,其中南塔高126.465米,北塔高128.465米,单塔由1个锚固段及34个标准节段逐节拼装焊接而成,双塔共70个节段,是主桥的一个施工重点、难点。全桥按双向八车道变为双向六车道设计,桥梁道路等级为城市快速路,设计行车时速为80千米。大桥主梁寓意为船帆,远眺大桥,整个桥体形似羽翼,具有蓄势待发、展翅飞翔之势。钢塔寓意为桅杆,整个斜拉索面为风帆,整体为千帆竞发之意,桥塔如剑指长空,与拉索组合,又如帆船的桅杆,有乘风破浪之势。如此结构和规模的斜拉桥在国内尚属首例(截至2008年底,此桥尚在建设中)。
  第三节 排水与排污
  喉闸
  唐时以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势筑穿城水道以通江。据唐宋子城遗址考古发掘,子城内发现有窖井、窖井沟、排水排污管沟,构成较完整的排水排污系统。宋有水喉、食喉、气喉,总称“三喉”,以调节内河水位。东渡门下水喉闸泄西来水注江;灵桥门北食喉闸,泄东南支河水入江;狮子桥东气喉闸,泄岳庙西河水入东南濠河。后三喉断塞。清嘉庆年间(1796—1820)复修“三喉”,并于战船镇羊府庙前浦口建“三喉”总闸,引水喉、食喉水,经方井头汇入总闸泄江。民国14年(1925)疏浚城河,于和义门、永丰门间(今江滨公园北端,排污泵房附近)筑新闸泄城西污水入余姚江。
  现存碶闸
  为调节城区内河与外江交接的水位,发挥泄水、蓄水、排涝和排洪作用,区内河管理处管辖范围内有翻水泵站1座、船闸2座、节制闸7座。翻水泵站及闸门的共同运作,实现区域内河道水体置换,起到蓄水排洪、控制景观水位的作用。
  下水道
  民国11年(1922)始铺设少量小口径排水管道,有药行街管径60厘米瓦筒管,开明街30,40厘米瓦筒管等。22—26年(1933—1937),东有大道及南昌弄2个出水瓦筒,北有新闸硬泄水入江。解放初,铺设重点为积水地段下水道和排水管道,其中1958年建成孝闻街石拱涵洞,是当时口径最大的下水道。1963-1965年修筑一批较大口径的管道和涵渠,有仓桥一带140厘米X170厘米等管道。1978年后,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加快,口径增大,兴宁桥引桥下的干管口径达200厘米。1982年起,排水设施系统由雨污合流制逐步改建为雨污分流制。1987年,区内下水管道总长120.70千米。1990年总长186.34千米,其中市管下水道总长64.21千米。2005年,区内下水道总长578.15千米,其中雨水管道293.92千米、石拱管道总长1.48千米、污水管道总长169.16千米、合流管道总长113.59千米。区内有雨水井20594座、污水井15353座、合流井6340座、雨水水口29152座,总计71439座。其中市管道路下水管道总长112.32千米,窨井2185座,落水井3296座,雨水井258座,污水井238座,下水道出口21座,闸门井1个,苑西泵站1个。下水道走向均流入余姚江、奉化江及城区内河。2008年,区内下水道总长607.67千米,其中雨水管道长303.55千米、石拱管道长1.48千米、污水管道总长172.81千米、合流管道总长129.83千米。是年,区内有雨水井20954座、污水井15505座、合流井6340座、雨水水口29753座,总计72552座。
  区内雨、污排水方向依靠城市主干道路的排水管道,支路管道排入主干道路管道。生活小区的排水、排污接入支路管道,雨水出口就近排入河道。污水通过管道依靠各泵站抽取强排。生活小区的污水,首先通过小区内的化粪池、净化池进行初步自然处理后再排入城市污水管道。区内主要排水排污泵站为宁中泵站、孝闻泵站、环城南路泵站、文教泵站、高塘泵站、机场路泵站,分别将雨、污水排入奉化江和余姚江。其他泵站主要功能是中间提升翻水,增加排水能力。
  主要干管
  孝闻街石拱排水暗渠 1958年建,雨污合流,长1204米、宽120厘米,石拱渠道。截至2008年,排水管道总长度约1.39千米,合流管径30厘米,总长0.23千米,石拱总长1.16千米,其中有合流井44座、雨水口70座,纳宁波罐头食品厂的污水和中山西路以北、公园路以西地段雨、污水排入余姚江,月湖水也经此泄江,以调节水质。
  解放北路排水干管 1965年建,长663.40米,管径60厘米钢筋混凝土(下同)排水管。至2005年12月底,下水道总长2.30千米,下水管径50~120厘米不等,纳中山东路、开明街以西、解放南路、新街以北、公园路、镇明路北段和解放北路的雨、污水排入姚江。
  解放南路排水干管 1965年建,长1574米,其中开明街南口至灵桥路段为100厘米的马蹄形石砌暗渠,长437米。开明街至中山东路西段管道管径60厘米,长620米。其余管径为40厘米。至2008年,下水道总长5.80千米,其中中山路至药行街段下水道管径为80~160厘米,下水道长1.80千米。药行街至灵桥段上水管道管径为80~200厘米,下水道长2.70千米。开明街至镇明路南段下水道管径为40~110厘米,下水道长1.20千米。纳解放南路、新街以南和开明街、药行街以南一带雨、污水,入濠河下水道,排入奉化江。
  鄞奉路下水道 区内最长雨、污分流管道。1986年建,雨水就近排入内河和奉化江,污水排入奉化江。灵桥路至新典桥拓建工程,有雨、污管道长5594米,其中管径60厘米的1519米、80厘米的1934米、90厘米以上的487米。1987年,新典桥至雄镇桥段主支管3523米,其中污水管1450米。2008年,下水管道总长10.33千米,其中灵桥路至立交桥南段下水道长0.98千米,管径为30~75厘米。立交桥南至新典路段下水道长5.94千米,管径为40~100厘米。新典桥至雄镇桥南段下水道长3.42千米,管径为30~70厘米。按雨、污排水性质分别排入内河及奉化江。
  月湖西环湖截流下水道 1989年8月建成柳汀街至长春路下水道,管径60厘米、长615.60米。同年11月建成柳汀街至迎凤街环湖管道,管径50厘米、长530米,支管214米。此下水道建成前,高潮位时污水上溯月湖,1986年在月湖北建闸一座以防倒灌。2003年改建芳草洲桥,为保月湖水质,截流雨、污水倒灌,停止月湖北闸使用。
  中山东路—中山西路排水干管 1976年建中山东路段下水道,长630米,其中开明街至东渡路管径60厘米,长550米;东渡路至江厦街段管径90厘米,长80米。1983—2002年期间,中山东路段道路曾多次改建拓宽,至2005年底,此段下水道总长3746米,管径50~160厘米不等,纳开明街以东雨、污水,从江厦桥西侧下水道排入奉化江。中山西路段下水道总长12750米,管径50~130厘米不等,纳开明街以西、机场路以东雨、污水排入西塘河。
  濠河下水道 1986年建,总长1749.8米,埋灵桥路下。镇明路至解放南路两段,为160厘米宽马蹄形石砌暗渠,长333米。大沙泥街至永宁桥广场,埋管径为140厘米的长361米、100~120厘米的长319米、90厘米以下的长624.8米,纳大沙泥街以南地区雨、污水和长春路污水,排入奉化江。
  环城西路下水道 1990年4月建成环城北路至中山西路段下水道,管径100厘米,长604米,1998年6月改建、拓建至5030米。1995年9月建中山西路至雅戈尔大道下水道长12490米,管径50~200厘米不等。总长18124米,纳环城西路北段至雅戈尔大道雨、污水排入环南泵站,再流入奉化江。2006年1月,沉放到兴宁桥南侧奉化江底的宁中泵站过江管,通过宁中泵站与江南污水处理厂主干管相连接。同年10月,市最大的污水处理厂——江东南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实现通水并投入使用,配套管网工程新建污水管道总长43.20千米,其中宁中、环南泵站两处各建一条过江管,总长约0.60千米,负责海曙区的部分生活污水流进江东南区污水处理厂。此项目的建成是宁波排水事业的一个里程碑,结束了三江片西南部生活污水直排江河的历史。
  污水泵站
  1982年建成第一座高塘污水泵站,排放西郊路东段以北和高塘新村污水。1985年后建三市立交桥泵站,尹江岸、人丰泵站。1990—2006年,又先后建高塘五村、宁中、马园、机场路等泵站。污水出水口入余姚江2个、入奉化江3个,入内河、下水道及污水管14个。2007年4月新增宁姜路雨水泵站。至2008年,污水出水口入余姚江2个、入奉化江3个,入内河、下水道及污水管16个。
  第四节 地下管网
  被称为城市“生命线”的地下管线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内地下管线主要包括:雨水管、污水管、给水管(自来水)、燃气管、电力管线、中国电信管线、热力管线、综合电信管线及消防栓等。
  雨水管、污水管
  自1982年起,区内排水、排污设施系统由雨、污水合流制逐步改建成雨、污水分流管道。(详见本章第三节“排水与排污”)
  给水管(自来水管)
  民国23年(1934)开办宁波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疏挖深井,建50立方米铁制水箱水塔、6立方米过滤池地下室。25年(1936)元旦供水,用户221户、2500人,日出水能力2234吨,年供水4万~6万吨,管道长3.50千米,铺至东大街、江厦街、药行街等地,并装太平(消防)龙头11只。1955年3月,市人民政府筹建自来水厂(位于江东区),上游为东钱湖水源。1972年建南郊水厂。1982年、1984年两次扩建,日供水能力10万吨,日产水13万吨,水源属鄞西水系,上游系皎口水库。2008年,区内给水管道总长510.50千米,其中最大管径1000毫米长5.40千米、500毫米以上管径长85千米、300毫米以上管径长98千米。
  燃气管道
  1994年10月,《宁波市城市燃气专项规划》出台,从新建小区开始铺设管道,分片实施,逐联网,实施市区燃气管道化。1995年10月,城市燃气管道建设拉开帷幕。同年11月26日,城第一个高层住宅公寓——太阳公寓点火成功,住户用上方便、清洁、安全的“自来气”,实现市区道供气史上“零”的突破。1997年,市区投入运行中压管线和庭院管线200多千米(包括江东、北区),管道供应拓展到宾馆、饭店、机关、食堂、幼儿园等公共用户。2000年9月,联丰人工天气站开工建设,次年5月调试点火成功。同年7月,海怡花园首次用上人工天然气。至2008底,总长度达到163千米。
  电力管线(电网)
  2000年9月,海曙区供电局成立,负责区内10千伏电力管线建设(220千伏与110千伏电力管线由市供电局送电运行工区管辖)。1989—2006年,区内主要道路大部分建有单独电力沟,现有电力沟以PVC双壁波纹管包注钢筋混凝土形式为主,孔数为4~24孔不等。1989年10月配合马园变电所出线工程建设,对长春路电缆沟(明沟)进行改造。1997年对中山西路一共青路段电缆进行改造。至2008年底,总长度达到306.69千米。
  中国电信管线
  1964年9月新建和义路,经开明街、中山路至解放路口、东门口通信管道,其中和义路至开明街口为12孔,由此分敷6孔至东门口、4孔至解放路口。此为市、区电信管道敷设之始。1972年9月,首条通信管道投入使用。1978年底,海曙区域仍以2条300对解放前敷设的水缆维持,通信能力低。1985年1月配合中山西路拓宽新建,通信管道和线路改路工程动工,线路、管道和配套建设随之展开。区内主要有配合鄞奉路、灵桥路、长春路拓宽的管道、线路工程。至2008年底,区内管道有人手井数18490(个),管道总长为563.80(管程)千米。
  供热管网
  集中供热代表一个城市的档次和品位,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和重要基础设施之一。集中供热用户主要有工业用户的化工企业、纺织企业和食品企业,以及民用公共建筑用户中的宾馆、商场、医院、学校、写字楼和部分高档居民住宅小区。采用集中供热,能满足热网沿线热用户的需要,并取代燃煤小锅炉运行,消除小烟囱对城市的污染。宁波市热力有限公司建立于1997年5月,海曙区集中供热主要由江东庆丰热电有限公司提供,供热管道过江厦桥后通向区内各用户,主要供热用户包括市政府、宁波大酒店、联谊宾馆、石浦大酒店等十几家,供热管径为DN400~DN150,供热能力为120吨/小时。2008年区内供热管网总长约6.30千米。
  综合电信管道
  2001年根据城建、规划部门规定,除电信外所有弱电行业在道路铺设地下管道时必须合建综合管道。综合电信管道包括移动、联通、铁通、网通、广电等弱电行业合建的地下管道。
  中国移动 中国移动宁波分公司自1997年从原宁波邮电局剥离以来,初期租用电信公司传输电路为传输承载。2001年开始建设自有的传输承载网络,敷设地下管道,地下管道基本以102毫米波纹管或PE管为主,局部过路部分采用100毫米镀锌钢管。除5条进出天宁综合机房管道以外,其余基本为与联通、铁通、网通和广电等其他运营单位一起建设的综合管道。综合管道内中国移动宁波分公司原有管线以1~2孔建设规模为主,后调整为2~4孔建设规模为主。从2001年至2006年,区内20多个道路段落建设移动管道41管程千米。至2008年,区内中国移动宁波分公司建设管道83.38管程千米。
  联通 中国联通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简称“中国联通宁波分公司”)成立于1995年5月,主要承担中国联通在宁波地区的电信建设和业务发展,包括长话、市话、移动通信和数据等其他增值业务。现可提供IP多项业务、集团用户(VPN)组建业务、帧中继电路出租业务、INTERNET接入业务等。1997年1月正式开工埋设解放桥—和义路—望京路—长春路兴宁桥第一根4孔地下管道,同年4月竣工,全长12千米。随着工程建设不断推进,长途通信、IP数据通信、ATM宽带交换等新的业务领域迅速发展,数据通信项目正加快建设。现已建成宽带综合数据网络,可提供国际互联网、IP电话业务等各类数据业务。至2008年,中国联通宁波分公司在海曙区域内地下管网总长度为83.65千米。
  铁通 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成立于2001年12月,为铁路和社会公众提供固定长途电话业务、本地电话业务、IP电话业务、传真、电报业务、公共数据传送业务等。2001年5月铁通宁波分公司海曙区域地下管网灵桥路段开工铺设,同年6月竣工,管道长1750.30米。至2008年,铁通宁波分公司在海曙区域地下管道总长度57.23千米。
  网通 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宁波分公司是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在宁波的分支机构,从事经营国内各类固定电话网络与设施(含本地无线环路)业务,经营基于固定电信网络的语音、数据、图像及多媒体通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与通信及通信业务相关的系统集成、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信息咨询、设备生产销售、设计施工业务。公司于2002年12月注册成立,2003年7月正式对外开展业务。2001年5月开始在区内建设综合通信管道。至2008年,网通公司在海曙区段地下管网总长度为83.65(孔)千米。
  广播电视管网
  1993年,宁波有线电视台成立,随即开始铺设有线电视电缆线路。1995年开始铺设主干光缆(主要解决信号源问题)。1997年开始在市区新小区预埋有线电视线路。从1995年至2001年,市广电局(有线电视台)在区内敷设的地下管道基本上是单孔直径100毫米镀锌钢管,个别路段有80毫米、50毫米钢管,总里程约21.40千米。2001—2006年,广电局(2003年为市广播电视集团)在区域内已铺设综合管道(和其他通信运营商合建)约48.50千米。2005年起,宁波广播电视集团在现有的管道线路基础上开始数字电视普及工作,已完成数字电视转换20万户。至2008年底,区域内广电综合通信管道总长度约为75.80千米。
  消防栓
  民国15年(1926),宁波建通泉源自来水公司。23年(1934)开办宁波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25年(1936)元旦供水,铺设管道3500米,在东大街(现中山东路)、江厦街、药行街等地装太平龙头(即消防栓)11只。1956年,市自来水公司扩建后,在居民区街道开始安装地下式消防栓,至1958年安装百余只。2008年底,区内有消防栓1449只。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