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塔寺庙庵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07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塔寺庙庵祠
分类号: K928.7
页数: 9
页码: 157-16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古城中的一些古庙包括天封塔、咸通塔、天封讲寺天王殿、月湖庵(湖心寺)、五台庵、三圣殿、鲁班殿、关圣殿、灵应庙(鲍盖庙)、花果园庙、郡庙和关帝庙等。这些庙宇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是宁波古城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关键词: 宁波市 海曙区 宗教建筑

内容

天封塔 天封塔位于大沙泥街258号。因建造于唐武后“天册万岁”和“万岁登封”年间(695-696),故名“天封”。相传建造时以堆沙垒高施工,周围留下大量沙泥,后附近有以此得名的大沙泥街、小沙泥街。郡人视其为镇郡宝塔,战争时用作烽火塔。承平日塔顶高悬明灯,以昭示水陆过往船只和行人。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遭兵燹,绍兴十四年(1144)重建。元至顺元年(1330)又重建。塔为七层六面楼阁式砖木结构,高51.50米,单层塔壁,中空,内置楼梯。每层砌出倚柱、闸额、壶门。原有塔檐、平座和栏杆等木构部分在清嘉庆三年(1798)毁于火。民国24年(1935)重修。1957年维修时,发现塔顶五代时吴越国王钱弘假造青铜舍利塔1座,落款为“乙卯岁记”(955)。1983年检查塔基,发现底层中心“地宫”,出土银殿模型、银塔、银香熏(炉)等珍贵文物140件。其中银质地宫殿刻有绍兴十四年(1144)题记。出土铜钱,最晚为绍兴元宝年号钱,与《四明谈助》记载“宋建炎间毁于兵火,绍兴年间僧德华重建”相吻合。1984年塔身倾斜严重,壁裂。维修拆卸时发现宋、元朱墨书印模纪年砖数百块及经卷等。1987年9月动工,仿出土银塔模型落架重修,1989年11月竣工,耗资160万元,塔仍高51.50米(连塔顶物饰),七重外檐,檐牙高啄。各层檐上回廊相绕,栏杆围护,褐色塔身,黑色外檐,古朴巍峨。1961年5月、1981年12月均列为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
  咸通塔(天宁寺塔)
  咸通塔位于中山西路206号,为浙江省现存年代最久远和唯一的唐代方形砖塔。始建于唐咸通四年(863)。因塔砖上镌刻有“咸通四年造此砖记”铭文,故名“咸通塔”。此塔又称“天宁寺西塔”、“唐国宁寺塔”。因其形小,状似乌龟,俗称“乌龟塔”。天宁寺,唐代名“国宁寺”,始建于唐大中五年(851),宋政和元年(1111)初改称“天宁万寿”,简称“天宁寺”。咸通塔为寺前原建的东西两塔中的西塔(东塔坍圮于清光绪年间,两塔相距55米)。塔为砖砌密檐式,共5层,高约12米,基座呈“回”字形,边长3.20米,逐层收缩,立面呈抛物线状,单层塔壁,壁厚0.76米,占地面积9平方米(一说10.24平方米)。每层用平砖与菱角牙子叠涩出檐,檐出较远。底层四面开壶门。二层起四面均设有佛龛,呈方形,穹隆顶。1981年12月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2月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中山西路全面拓宽,沿线建筑尽行拆除,为保留这座历千年沧桑的古塔,市政府决议,人行道北绕,地下管线南移。同时延请专家考据原形,在对东塔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并获取大量实物资料的基础上,对西塔采用科学方法固基葺顶,理残补缺,使这一宁波建城初期绝无仅有之古迹再现昔日的风貌。重修工程竣工于1996年1月。同年6月在塔旁立《重修天宁寺西塔碑记》大理石碑1座。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封讲寺天王殿
  天封讲寺天王殿遗址在天封塔旁原塔影巷。五代后汉乾祐三年(950)建,旧号“天封塔院”。因寺前有唐建天封塔,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赐额“天封讲寺”。南宋建炎四年(1130)毁于兵火,绍兴十四年(1144)州守莫将重建。嘉定十三年(1220)因失火,废为民居。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修复。几经圮兴,至清嘉庆十三年(1808)又复废为民居。民国24年(1935),寺僧发起重修,购环寺余地,赎回寺产塔权,建大雄宝殿、大悲阁并两廊厢屋50余楹。今寺仅存天王殿,余皆废。殿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0余平方米。面阔三间,通面宽12米,通进深10米。重檐硬山顶,观音兜山墙。保存较好。
  月湖庵(湖心寺)
  月湖庵位于月湖苑(月湖桥之西),清代建筑,为古湖心寺仅存之“余迹”。现存建筑坐北朝南,面湖,由大门、正殿、后殿组成,占地面积700余平方米。大门牌楼式。正殿面阔五间,明次间为抬梁式,单檐硬山顶,高平层,栋梁上镌“同治癸酉信女张门袁氏敬助”等字样,屋脊上饰吻兽,上覆小青瓦;后殿面阔五开间,穿斗式,单层。湖心寺,原名水陆冥道院,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至四年(1064—1067)。熙宁元年(1068),宋神宗赐名“寿圣院”。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高宗赐额“湖心广福寺”。元代毁。明洪武元年(1368)重建,并在寺后建袁公祠,以纪念南宋景炎二年(1277)领导抗元斗争就义进士袁镛。明永乐初遭兵燹,宣德元年(1426)又重建。嘉靖三十三年(1554),兵部尚书张时彻退隐后购该寺为书院,增建宝纶堂,作为藏诰之所。日本僧人、画家雪舟曾将该寺绘入其画作《唐山胜景图》长卷中,传东瀛,影响极大。清同治十二年(1873)在原址建月湖庵。
  五台庵
  五台庵位于五台巷10、17号。晚清建筑,共两进。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80平方米。第一进大殿,为三开间单檐硬山式高平屋,通面阔12.24米,通进深9.39米,前檐廊上有牛腿承檐枋。第二进生活用房,为三开间重檐硬山式楼房,通面阔12.37米,通进深7.02米,前檐廊上有牛腿承檐枋。保存完好,为宁波城区内仅存的庵堂之一。2005年4月列为宁波市第四批文保点。
  三圣殿
  三圣殿位于三圣巷2号。建于乾隆年间(1736—1795),为祭祀炎帝、关帝等神明之所。殿坐北朝南,由大门(连倒座)、正殿及东西厢房组成,占地面积460平方米。正殿三开间,通面宽11.5米,通进深9.0米。单檐硬山顶,抬梁穿斗式混合结构。两侧原有偏屋若干间,现仅存东边偏屋。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鲁班殿
  鲁班殿位于大沙泥街天封塔近旁。清道光元年(1821)由散居在宁波各地的木工、泥瓦匠等手工业者捐资建成,内供鲁班像,为木作、泥作、石作等行业的公所驻地。咸丰元年(1851),该殿又由“五柱”扩建大殿、门楼、戏台、厢房等建筑。“柱”是当时行业首领,由各行业作坊主推荐选举产生,每五年推选一次。“五柱”则指仁柱石作、义柱船作、礼柱牮锯作、智柱木作、信柱泥作五种行业的首领。光绪十九年(1893),各行业再次集资修建鲁班殿,并规定此后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五,凡参加行业公会的石、船、牮锯、木、泥作的工匠都要来殿拜年。每年农历五月初七——传说中鲁班生日,行会请戏班来殿内演戏,以示庆祝。殿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门楼、大殿、戏台,两侧为厢房,占地面积1150平方米。正殿呈横长方形,五开间,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木质构件用材粗壮硕大。戏台为砖石结构,外观朴拙浑厚,工艺精湛。解放后,殿为工厂征用,两边厢房亦被拆除。现仅存木结构的大殿和砖石结构的戏台。殿内原存碑石17方,记录自乾隆五十二年(1787)至民国9年(1920)间木工、泥工、石作行业的行规、告示、工资等方面实情,现已移至天一阁后院明州碑林。2001年8月公布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关圣殿
  关圣殿位于南郊路275号。晚清建筑。坐北朝南,三开间硬山式高平屋,明间抬梁式,前檐有牛腿承檐枋,有月梁前端呈象鼻状。明间两边有对联,字迹不清。建筑除屋脊有所损坏外,其他保存完整,为同类庙宇中罕见。2005年4月5日列为宁波市第四批文物保护点。
  灵应庙(鲍盖庙)
  灵应庙位于镇明路212号(仓桥头)。初建于唐,现存建筑为民国8年(1919)重建,系祭祀晋广灵英烈王鲍盖之庙宇。据考证,因宁波城中分祀鲍盖的小庙多达十五六处,建在四乡的多达64处,但以灵应庙为大,故俗称“大庙”,以资区别。鲍盖,晋代人,为押运粮食小官。因为押运粮食船队在海上遇风暴,驶入港湾暂避。适逢宁波饥荒甚烈,百姓以树皮果腹,鲍目睹灾情,心生恻隐之心,遂将一应官粮赈济于民,自己则投江自尽。甬上百姓感恩不尽,为表彰英灵,立庙奉祀,以志永念。宁波庙宇素有春秋两季致祭之习俗,鲍盖庙只有秋祭日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是日,百姓拥抬鲍盖神像出殿,开锣鸣道,巡游城区,所经小庙都要设祭迎拜,可见鲍盖为百姓爱戴之深。庙坐东朝西,除大殿保存较完整外,余已毁。大殿建筑面积为900余平方米,面阔五开间,通面宽22.50米,通进深19米。重檐硬山顶。1950年后房屋一度移作他用。2001年8月列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佽飞庙
  佽飞庙原位于横河街,祀唐明州刺史黄晟,始建年代已不可考。黄晟任明州刺史18年,“筑罗城造浮梁,民甚德之”,庙为当地民众所立,因其曾“迁奉化都护防遏兼佽飞都副兵马使”,故得名。北宋开宝八年(975),宋太祖追封黄晟为“佽飞将军忠济侯”。南宋淳祐间(1241—1252),黄晟被封“灵翼侯”。庙复葺而新之。清道光十二年(1832),里人以旧基浅隘扩址改建。1998年因建中山广场拆迁。2005年纳入秀水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将迁建广仁街保护。
  花果园庙
  花果园庙位于月湖景区,月岛上“月园”内。始建于南宋,原为南宋宰相史浩花果园、土地庙,因而得名。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重建。现存建筑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坐东朝西,面湖,由过街廊、台门、前殿、正殿组成。占地面积380平方米。台门三开间槛板上镌刻“地接贺秘祠,址邻忠定宅”、“南渡神威著,西湖庙貌崇”等对联。前殿为高平屋,面阔三开间,正殿面阔进深各三间,通面宽10.8米,通进深9米。硬山顶,正脊施吻兽。1999年9月被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郡庙
  郡庙位于县学街22号,即宁波府城隍神庙,俗称“老城隍庙”。原为元代帝师殿,明洪武四年(1371)因子城西南呼童街城隍神庙遭火毁,由知府张琪迁至今址,拓为庙。现存殿宇系光绪十年(1884)所建,共四进,系宁波著名工匠蔡象德所造。两侧建有配楼和厢房。南北纵轴上由照壁、正门、仪门、戏台、后楼等组成,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建筑雄伟壮观,规范齐整,装饰华丽精巧,在同类庙宇中自成一格。中间戏台,台四围雕饰有翔龙、舞凤、鸣鹤和四时花卉等图案,为徐筱照所造。藻井由20排精雕细刻的木斗拱紧密构筑,穹顶饰以朱金云纹,金碧辉煌,中进大殿,面阔五间两弄,立柱用进口藻木,殿宇屋面采用硬山造,露台为一殿一卷钩连搭。门外照壁采用水磨清砖,门前左右跨街月洞门,建于民国35年(1946),系钢筋混凝土结构。内现存明正统十一年(1446)《宁波府城隍庙碑记》等碑碣27方。东首尚存一清水微澜古井。清顺治二年(1645)钱肃乐邀董志宁等“六狂生”在郡庙聚众抗清。1982年重葺,辟为宁波城隍庙商城,又名“郡庙商场”。1981年12月列为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庙
  关帝庙位于柳汀街98号,毗邻佛教居士林。明崇祯三年(1630)陆世科建,祀汉关羽。清康熙年间(16621722)提督李显祖重修。民国4年(1915)改为关岳庙,并祀宋武穆王岳飞。现存建筑由牌楼式正门(两旁有边门)、正殿、后殿及厢房等组成。正殿为五开间,单檐硬山式。后殿单檐硬山式。东西厢房为楼房。2001年8月列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金仙庙
  金仙庙原址在姚江南岸青林渡西约2公里处,旧为鄞县北林镇宝林里石道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市西郊乡新星村石道地自然村。庙宇始建年代不详,相传庙神为东汉将军昌城武烈侯刘植,后历经清道光九年(1829)、同治元年(1862)重葺。庙殿宇巍峨,雕刻精致,为滨江之胜景。旧时每岁农历八月廿一日至九月廿八日在此演戏敬神,乡民云集,香火鼎盛。20世纪60年代因建窑厂,庙宇被拆毁,唯殿门古匾为乡民所保存。1979年后,乡民自筹资金,于庙侧复建小屋三间,重塑神像,朝夕奉祀。2004年夏建设青林湾住宅区,小庙面临再次被拆,后经乡民联名吁请,建设单位于青林湾东岸择地重建,同年冬月动工,翌年春日告竣。新殿占地约2000平方米,坐北朝南,正殿五开间,偏殿两间,四周环境静幽。2005年农历四月廿日迎神入殿。
  宝奎庙
  宝奎庙位于镇明路宝奎巷口,清代建筑。据《宋史·高丽》载,北宋政和七年(1117)知州楼异在月湖东岸建高丽使馆,专门接待高丽贡使。至南宋绍兴元年(1131),明州接待最后一批高丽使节后,高丽使馆接待使命终止。南宋淳熙七年(1180)丞相史浩在原高丽使馆旧址上建寿乐府,为藏高宗、孝宗宸翰(帝王的文章或手书),在府后建宝奎精舍。后其地又称“宝奎里”。至晚清始建土地庙。因庙在宝奎里,故名“宝奎”。庙坐北朝南,原由大门、正殿组成,现仅存正殿,正殿面阔进深各三间,抬梁式结构,通面宽11米,通进深10米。单檐硬山顶。建筑面积110平方米。1998年月湖改造,将庙西移几十米并重建。由于高丽使馆、宝奎精舍在建筑历史上有替代关系,而宝奎庙与宝奎精舍又有渊源关系,故具有特殊地位。2002年10月公布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白龙王庙
  位于望春街道徐家漕。庙中有石碑,此碑尚存,碑上刻《白龙王庙碑记》,“碑记”中提到:“鄞西有白龙王庙者建于自宋南迁之后,乃考其所称白龙王之神又不自宋始也。隋唐以前明越未置州郡,鄞邑西偏有罂脰湖延袤二十余里以蓄四明诸山之水,其屹然于湖之中者为白鹤、望春两山。望春之麓有龙湫窟宅其间,兴云致霖,下土允赖庙而貌之,肇自齐梁之代有神白其姓王其名,常乘玉龙以往来屡著灵异,邑西之民咸德之。”“碑记”记载了900年前鄞西广德湖的形成,其秀丽风光及填湖为田的全过程,表明该庙就在湖边,这些对研究鄞西广德湖的历史、范围以及甬上水利史有着重要价值。此白龙王庙规模宏大,当地有“新庄(徐家漕)弄堂,白龙王庙明堂(即天井)”之说,可见白龙王庙天井之多。现为海曙区文物保护点。
  董孝子庙
  董孝子庙位于火车南站西南侧,为纪念东汉年间孝子董黯而建。据清徐兆昺《四明谈助》载:“按孝子讳黯,字叔达,人也,汉仲舒六世孙,幼丧父,养其母笃孝且敬”。东汉延光三年(124)董黯被和帝“特封董孝子纯德徵君”。明洪武四年(1371)被封为“董孝子之神”,每岁六月六日有司致祭。庙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道光九年(1829)重建前殿、正殿、大门、戏台、亭阁,铺砌明堂,筑东西廊屋和中军殿等。咸丰五年(1855)重修。建筑坐北朝南,由大门、戏台、东西两廊、前后殿、大门东侧中军殿组成,其中戏台为歇山顶,其他均为硬山顶。建筑面积1625平方米,占地面积2997平方米,其布局规模为浙东同类庙宇之最。庙内画栋雕梁,髹漆贴金,富丽豪华,木刻石雕的人物、花鸟等具有较高艺术水平。“文化大革命”时遭毁损。1984年10月列为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为配合省重点工程萧甬铁路复线建设,董孝子庙作迁建保护。重建后,庙占地面积4.50亩,主体建筑1275平方米,仍由台门、戏台、正大殿、后殿、中军殿及左右厢房组成,基本保持原貌。配套工程300余平方米,由董母墓碑亭、配电间、管理用房等组成。现庙内大殿塑有庙主董孝子像,立有中华二十四孝碑林。后殿陈列20世纪50年代初宁波火车站兴建时祖关山墓葬有关董母墓出土文物。台门及庙内悬挂有当代甬上文化名人、书法名家撰写的楹联匾额,整个庙宇气势恢宏、金碧辉煌,呈现江南庙宇建筑特色和中华传统文化气息。2000年初对外开放。
  另有白衣寺、延庆寺、观宗讲寺、佛教居士林等佛教场所,详见第三十八编“宗教”。
  贺秘监祠
  贺秘监祠位于柳汀街98号,俗称“湖亭庙”。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明州知府莫将为纪念唐代诗人贺知章、李白,在相传为贺知章读书故址建逸老堂。曾三易其名,三迁其址。开庆元年(1259),沿海制置使司制使吴潜重建。元至正十三年(1353)合并东侧涵虚馆,改置水马站,分南、北两馆,祠遂废。至正十九年(1359)冬重建祠专祀,才正名为“贺秘监祠”。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会稽永兴县(今萧山人)。唐证圣元年(695)进士,累官至正授秘书监等职,故名“贺秘监祠”。明洪武十一年至十三年(1378—1380)迁祠于今址。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扩祠址,建后殿。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四年(1865)重修。祠占地面积1311平方米,前后三进,均为五开间,门额上题“唐秘书监贺公祠”。以南北为轴线,前后两殿均为单檐硬山顶,后院增建附属建筑。祠内原有石碑4方,即北宋熙宁元年(1068)《众乐亭诗刻》(有王安石、司马光等15人诗20首)、南宋开庆元年(1259)《重建逸老堂记》(为吴潜撰文,张即之行书,赵汝梅篆额,碑阴刻有贺知章黄冠真像)、元至正二十年(1360)《贺秘监祠堂记》(刘仁本撰文,史铨书,周伯琦篆额,徐仲裕刻)、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叙唐秘监贺公知章碑》(沈恺撰文,方仕集唐李邕书),已先后迁至天一阁。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周鳌书写御赞匾额1块,保存于市文保所。1981年12月列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张家祠堂
  张家祠堂位于青石街70号。建于明代,为月湖现存年代最早的祠堂类建筑。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58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中轴线上有台门及正厅。面阔三开间,通面宽14.80米,通进深13.10米。硬山顶。抬梁式结构,梁架用材硕大。1999年列为宁波市第三批文物保护点。
  江家祠堂
  江家祠堂位于偃月街69号。约建于清中叶。江氏生平不详。祠坐西朝东,由台门、大厅组成,占地面积380平方米。台门朝东三开间,山墙为观音兜式。大厅面阔三间,通面宽11.18米,通进深9.80米,硬山顶。明间抬梁式,次间穿斗式。前廊梁头呈象鼻形,雀替雕卷草,观音兜山墙。台门与大厅间有天井。台门前两棵蓊郁的古银杏树,传为江家先人所栽,现已作为宁波市古树名木保护。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卢氏支祠
  卢氏支祠位于塔影巷15号。建于清代,原为甬上望族卢氏分支家祠。卢氏于明嘉靖年间从定海迁居甬上,至清末家道式微。名闻甬上的藏书家、抱经楼主人卢址,即卢氏后裔。支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65平方米,面阔三间,通面宽9.90米,通进深7米。明间抬梁式,次间穿斗式。脊瓜柱上端设蝴蝶木,其下则悬垂花篮状雕饰。祠内有碑刻2通,记载祠史。碑额雕饰双龙戏珠,方座。2001年8月列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杨氏宗祠
  杨氏宗祠位于牌楼巷4号。建于清代。杨氏生平不详。祠占地面积550平方米,分前后两进,均为五开间,后进通面宽15.70米,通进深10.40米。单檐硬山顶。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1992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一批文物保护点。
  余氏宗祠
  余氏宗祠位于南郊路161、159号,鹅场跟20号。晚清建筑。祠依次由三合院、后屋和偏屋组成,现偏房已改建,但墙体尚在。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三合院中正屋为五开间单檐硬山式高平屋,明间抬梁式,梁架为单步月梁,有吊花篮。前檐柱上施十字斗拱,前廊月梁前端呈象鼻状。后屋也为五开间单檐硬山式高平屋,前廊檐用牛腿呈檐枋。整座建筑保存完整,规模较大,雕刻精致,为一典型清晚期木结构祠堂。2005年4月列为宁波市第四批文物保护点。
  张家祠堂
  位于小沙泥街55号。晚清至民国初期建筑,由前后三进组成。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主楼为面阔三间二弄重檐硬山式楼房,山墙饰马头墙,明间为抬梁式,上有花篮式坐斗,用料硕大,结构完整,外观庄重大气。其规模较大,为城区内现存少见祠堂之一。2005年4月列为宁波市第四批文物保护点。
  师古堂
  师古堂位于共青路南段桂井街9号。晚清建筑,由前后两个院落组成。前院落门框用青条石砌筑,墙体饰有砖雕图案,左侧为主体建筑二进平房,坐西朝东,面阔五开间,通进深三间,南边山墙石雕圆孔通气窗。中间天井用青石铺地,两边有低矮偏房,平面凸“回”字形。后院落北与祖房檐廊相通,南大门已毁。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二楼重檐,面阔七开间,进深五间,外檐斗拱,雕花单步梁。据调查,建筑堂名为“师古堂”。“师古”两字寓意不详。2004年8月列为宁波市第三批文物保护点。
  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位于云石街27号。民国时期建筑,为李杲堂后人所建。李杲堂(1622—1680),曾受学于黄宗羲,诗文卓然成家,著有《杲堂文钞》等,今有《李杲堂诗文集》行世。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呈三合院,后携一排偏房,主楼为三开间二层楼房。现存建筑基本完整,为城区内唯一纪念清代著名学者李杲堂的场所。2004年8月31日列为宁波市第三批文物保护点。
  秦氏支祠
  (详见第三十编“天一阁”)
  吴氏支祠
  吴氏支祠位于三支街40、41号,为首任宁波商务总会总理(会长)吴锡葭家祠。建于民国16年(1927)。吴系晚清名臣张之洞幕僚。祠坐北朝南,原祠前另有门,已毁。现存建筑由门厅、正殿及厢房组成,占地面积880平方米,门厅为垂檐硬山顶面阔五开间楼房。正殿为单檐硬山顶面阔五开间高平屋,有卷篷顶前廊,明间为抬梁式,梁柱用材较大,屋架高敞,明间正中悬“吴氏支祠”额。月梁高处雕饰着神话人物故事、花鸟异兽等图案,华丽精美。屋顶覆小青瓦,屋脊高耸,东西有厢房各三间,正殿的廊柱和厢房的前柱均为方形石柱,上镌对联数副。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现辟为市棋院。
  金氏宗祠
  金氏宗祠位于白龙巷11号。建于民国18年(1929)。祠堂坐北朝南,门框为青条石砌筑,铁皮大门装饰“五福捧寿”图案。面宽三开间,空兜山墙设观音兜,硬山顶屋面,正脊中心“福”字醒目。次间山墙2米高出嵌“宗祠记”石碑一块。进深四间,明间五架梁,次间串斗式结构,梁架用材硕大,局部构件雕刻精美,檐柱两重斗拱承托檐枋,单步梁为月梁形制。后祠堂被移作他用,违章搭建严重,但结构依旧完好。2005年4月列为宁波市第四批文物保护点。
  附:已圮寺庙
  兴教寺 兴教寺原位于孙祠巷与大沙泥街交叉处附近。始建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旧号“新居禅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赐“兴教”额。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火,嗣后修复。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又火。明正统年间(1436—1449)重建。久废。
  景福寺 景福寺原址在大梁街的县城隍庙(亦称新城隍庙)附近。建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号“水陆莲花院”,为律宗名刹。大中祥符三年(1010)赐景福寺额。曾为中日佛教交流场所。南宋庆元六年(1200)日僧俊芿偕弟子到此随如庵了宏习毗尼三年(一说六年),返日后重兴律学。元至元十九年(1282)火毁,久废。
  帝师殿 元延祐六年(1319),庆元路城中心握兰坊(今县学街宁波府城隍庙所在地)建起一座规模较大的庙宇帝师殿,供奉帝师八思巴。八思巴原为西藏喇嘛,后为元世祖忽必烈老师。10岁时于拉萨大昭寺受沙弥戒,19岁得忽必烈赏识留在朝廷内。蒙古帝国原有畏兀文字,忽必烈命八思巴创制蒙古新字,史称八思巴字。至元六年(1269),元朝政府将八思巴字正式作为法定官方文字颁行天下,畏兀文字在民间流行。八思巴因创制文字有功,封为帝师,赐号“帝师大宝法王”。十六年(1279),八思巴病逝,元廷命全国郡县建造帝师殿纪念八思巴,其建制和规格等同孔庙。八思巴死后40年,庆元路帝师殿才在曾建过景福律寺和药师院的传统佛教宝地兴建,与孔庙并存,成为特有文化现象。后将早先设立的蒙古学迁入帝师殿,主要招收蒙古人和汉人官员子弟入学,帝师殿成为培养人才、推广蒙古文化的基地。明洪武元年(1368),明朝取代元朝,帝师殿渐“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三年后帝师殿废墟上建宁波府城隍庙。
  白龙王庙 城区也有白龙王庙,原位于延庆寺东。俗传宋建炎间(1127—1130)里人苦旱,祈于山阴王氏兄弟,得雨,遂建生祠。嘉定十三年(1220)火,十五年见象于地,人异之,复立庙。景定五年(1264)制封为神。岁久祠倾。传明永乐十一年(1413)夏大旱,适浙东布政司参议岳福寓延庆寺,夜梦一白髯人来谒曰:“吾寺东龙王也。庙久秽污,莫能致泽于民,汝其图之。”岳惊觉,询之寺僧,果得此祠,遂逐军妇之寄居于内者。明日大雨,命乡人新其庙宇。庙下有龙湫,今庙、湫均废,仅存“白龙巷”地名。
  白鹤庙 白鹤庙原位于县学街南白鹤巷2号。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庙坐北朝南,由大门和正殿组成。占地面积1445平方米。正殿三间,通面宽12米,通进深10米。单檐硬山顶。雕饰华丽,今全废,仅存“白鹤巷”地名。
  已圮寺观还有天宁寺、施祥寺、万寿寺、寿昌寺、崇法寺、宝云寺、冲虚观、报德观、佑圣观、吕祖殿等,详见第三十八编“宗教”。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黄晟
相关人物
蔡象德
相关人物
徐筱照
相关人物
钱肃乐
相关人物
董志宁
相关人物
陆世科
相关人物
李显祖
相关人物
岳飞
相关人物
关羽
相关人物
刘植
相关人物
徐兆昺
相关人物
贺知章
相关人物
李白
相关人物
王安石
相关人物
司马光
相关人物
吴潜
相关人物
赵汝梅
相关人物
刘仁本
相关人物
周伯琦
相关人物
徐仲裕
相关人物
沈恺
相关人物
李杲堂
相关人物
黄宗羲
相关人物
张之洞
相关人物
忽必烈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天封塔
相关作品
天封讲寺天王殿
相关作品
五台庵
相关作品
三圣殿
相关作品
鲁班殿
相关作品
关圣殿
相关作品
佽飞庙
相关作品
花果园庙
相关作品
郡庙
相关作品
关帝庙
相关作品
金仙庙
相关作品
宝奎庙
相关作品
白龙王庙
相关作品
董孝子庙
相关作品
贺秘监祠
相关作品
张家祠堂
相关作品
江家祠堂
相关作品
卢氏支祠
相关作品
杨氏宗祠
相关作品
余氏宗祠
相关作品
师古堂
相关作品
李氏宗祠
相关作品
吴氏支祠
相关作品
金氏宗祠
相关作品
兴教寺
相关作品
景福寺
相关作品
帝师殿
相关作品
白鹤庙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