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塔寺教堂 亭台楼阁 故居宅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069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塔寺教堂 亭台楼阁 故居宅第
分类号: K928.7
页数: 20
页码: 157-176
摘要: 本章收录了宁波市海曙区的塔寺教堂、亭台楼阁、故居宅第,其中包括了天封塔、三圣殿、花果园庙、张家祠堂、清真寺、墨海楼、万斯同故居、李宅、赵宅等。
关键词: 宁波市 海曙区 建筑

内容

道观、佛寺等宗教活动场所随宗教传入而产生,境地道教、佛教等宗教传入在建城之前,因此早在明州建城之前,境内就有道观寺庵存在。塔这一与佛教关系密切的建筑形式也随寺院一起在境内出现。随着文化的发展和各类民间信仰的产生,古城中又出现了各种楼阁祠庙。自北宋明州设市舶司,阿拉伯商人到明州经商,伊斯兰教传入境内,古城中出现清真寺。明末,天主教在传入宁波地区后,教堂也随之产生。古城中存在为数众多的寺塔教堂、亭台楼阁,这些建筑有些见于文献记载,有些已经过多次复建重建,有些还保存完好,是宁波古城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一节 塔寺庙庵祠
  天封塔 天封塔位于大沙泥街258号。因建造于唐武后“天册万岁”和“万岁登封”年间(695-696),故名“天封”。相传建造时以堆沙垒高施工,周围留下大量沙泥,后附近有以此得名的大沙泥街、小沙泥街。郡人视其为镇郡宝塔,战争时用作烽火塔。承平日塔顶高悬明灯,以昭示水陆过往船只和行人。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遭兵燹,绍兴十四年(1144)重建。元至顺元年(1330)又重建。塔为七层六面楼阁式砖木结构,高51.50米,单层塔壁,中空,内置楼梯。每层砌出倚柱、闸额、壶门。原有塔檐、平座和栏杆等木构部分在清嘉庆三年(1798)毁于火。民国24年(1935)重修。1957年维修时,发现塔顶五代时吴越国王钱弘假造青铜舍利塔1座,落款为“乙卯岁记”(955)。1983年检查塔基,发现底层中心“地宫”,出土银殿模型、银塔、银香熏(炉)等珍贵文物140件。其中银质地宫殿刻有绍兴十四年(1144)题记。出土铜钱,最晚为绍兴元宝年号钱,与《四明谈助》记载“宋建炎间毁于兵火,绍兴年间僧德华重建”相吻合。1984年塔身倾斜严重,壁裂。维修拆卸时发现宋、元朱墨书印模纪年砖数百块及经卷等。1987年9月动工,仿出土银塔模型落架重修,1989年11月竣工,耗资160万元,塔仍高51.50米(连塔顶物饰),七重外檐,檐牙高啄。各层檐上回廊相绕,栏杆围护,褐色塔身,黑色外檐,古朴巍峨。1961年5月、1981年12月均列为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
  咸通塔(天宁寺塔)
  咸通塔位于中山西路206号,为浙江省现存年代最久远和唯一的唐代方形砖塔。始建于唐咸通四年(863)。因塔砖上镌刻有“咸通四年造此砖记”铭文,故名“咸通塔”。此塔又称“天宁寺西塔”、“唐国宁寺塔”。因其形小,状似乌龟,俗称“乌龟塔”。天宁寺,唐代名“国宁寺”,始建于唐大中五年(851),宋政和元年(1111)初改称“天宁万寿”,简称“天宁寺”。咸通塔为寺前原建的东西两塔中的西塔(东塔坍圮于清光绪年间,两塔相距55米)。塔为砖砌密檐式,共5层,高约12米,基座呈“回”字形,边长3.20米,逐层收缩,立面呈抛物线状,单层塔壁,壁厚0.76米,占地面积9平方米(一说10.24平方米)。每层用平砖与菱角牙子叠涩出檐,檐出较远。底层四面开壶门。二层起四面均设有佛龛,呈方形,穹隆顶。1981年12月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2月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中山西路全面拓宽,沿线建筑尽行拆除,为保留这座历千年沧桑的古塔,市政府决议,人行道北绕,地下管线南移。同时延请专家考据原形,在对东塔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并获取大量实物资料的基础上,对西塔采用科学方法固基葺顶,理残补缺,使这一宁波建城初期绝无仅有之古迹再现昔日的风貌。重修工程竣工于1996年1月。同年6月在塔旁立《重修天宁寺西塔碑记》大理石碑1座。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封讲寺天王殿
  天封讲寺天王殿遗址在天封塔旁原塔影巷。五代后汉乾祐三年(950)建,旧号“天封塔院”。因寺前有唐建天封塔,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赐额“天封讲寺”。南宋建炎四年(1130)毁于兵火,绍兴十四年(1144)州守莫将重建。嘉定十三年(1220)因失火,废为民居。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修复。几经圮兴,至清嘉庆十三年(1808)又复废为民居。民国24年(1935),寺僧发起重修,购环寺余地,赎回寺产塔权,建大雄宝殿、大悲阁并两廊厢屋50余楹。今寺仅存天王殿,余皆废。殿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0余平方米。面阔三间,通面宽12米,通进深10米。重檐硬山顶,观音兜山墙。保存较好。
  月湖庵(湖心寺)
  月湖庵位于月湖苑(月湖桥之西),清代建筑,为古湖心寺仅存之“余迹”。现存建筑坐北朝南,面湖,由大门、正殿、后殿组成,占地面积700余平方米。大门牌楼式。正殿面阔五间,明次间为抬梁式,单檐硬山顶,高平层,栋梁上镌“同治癸酉信女张门袁氏敬助”等字样,屋脊上饰吻兽,上覆小青瓦;后殿面阔五开间,穿斗式,单层。湖心寺,原名水陆冥道院,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至四年(1064—1067)。熙宁元年(1068),宋神宗赐名“寿圣院”。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高宗赐额“湖心广福寺”。元代毁。明洪武元年(1368)重建,并在寺后建袁公祠,以纪念南宋景炎二年(1277)领导抗元斗争就义进士袁镛。明永乐初遭兵燹,宣德元年(1426)又重建。嘉靖三十三年(1554),兵部尚书张时彻退隐后购该寺为书院,增建宝纶堂,作为藏诰之所。日本僧人、画家雪舟曾将该寺绘入其画作《唐山胜景图》长卷中,传东瀛,影响极大。清同治十二年(1873)在原址建月湖庵。
  五台庵
  五台庵位于五台巷10、17号。晚清建筑,共两进。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80平方米。第一进大殿,为三开间单檐硬山式高平屋,通面阔12.24米,通进深9.39米,前檐廊上有牛腿承檐枋。第二进生活用房,为三开间重檐硬山式楼房,通面阔12.37米,通进深7.02米,前檐廊上有牛腿承檐枋。保存完好,为宁波城区内仅存的庵堂之一。2005年4月列为宁波市第四批文保点。
  三圣殿
  三圣殿位于三圣巷2号。建于乾隆年间(1736—1795),为祭祀炎帝、关帝等神明之所。殿坐北朝南,由大门(连倒座)、正殿及东西厢房组成,占地面积460平方米。正殿三开间,通面宽11.5米,通进深9.0米。单檐硬山顶,抬梁穿斗式混合结构。两侧原有偏屋若干间,现仅存东边偏屋。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鲁班殿
  鲁班殿位于大沙泥街天封塔近旁。清道光元年(1821)由散居在宁波各地的木工、泥瓦匠等手工业者捐资建成,内供鲁班像,为木作、泥作、石作等行业的公所驻地。咸丰元年(1851),该殿又由“五柱”扩建大殿、门楼、戏台、厢房等建筑。“柱”是当时行业首领,由各行业作坊主推荐选举产生,每五年推选一次。“五柱”则指仁柱石作、义柱船作、礼柱牮锯作、智柱木作、信柱泥作五种行业的首领。光绪十九年(1893),各行业再次集资修建鲁班殿,并规定此后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五,凡参加行业公会的石、船、牮锯、木、泥作的工匠都要来殿拜年。每年农历五月初七——传说中鲁班生日,行会请戏班来殿内演戏,以示庆祝。殿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门楼、大殿、戏台,两侧为厢房,占地面积1150平方米。正殿呈横长方形,五开间,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木质构件用材粗壮硕大。戏台为砖石结构,外观朴拙浑厚,工艺精湛。解放后,殿为工厂征用,两边厢房亦被拆除。现仅存木结构的大殿和砖石结构的戏台。殿内原存碑石17方,记录自乾隆五十二年(1787)至民国9年(1920)间木工、泥工、石作行业的行规、告示、工资等方面实情,现已移至天一阁后院明州碑林。2001年8月公布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关圣殿
  关圣殿位于南郊路275号。晚清建筑。坐北朝南,三开间硬山式高平屋,明间抬梁式,前檐有牛腿承檐枋,有月梁前端呈象鼻状。明间两边有对联,字迹不清。建筑除屋脊有所损坏外,其他保存完整,为同类庙宇中罕见。2005年4月5日列为宁波市第四批文物保护点。
  灵应庙(鲍盖庙)
  灵应庙位于镇明路212号(仓桥头)。初建于唐,现存建筑为民国8年(1919)重建,系祭祀晋广灵英烈王鲍盖之庙宇。据考证,因宁波城中分祀鲍盖的小庙多达十五六处,建在四乡的多达64处,但以灵应庙为大,故俗称“大庙”,以资区别。鲍盖,晋代人,为押运粮食小官。因为押运粮食船队在海上遇风暴,驶入港湾暂避。适逢宁波饥荒甚烈,百姓以树皮果腹,鲍目睹灾情,心生恻隐之心,遂将一应官粮赈济于民,自己则投江自尽。甬上百姓感恩不尽,为表彰英灵,立庙奉祀,以志永念。宁波庙宇素有春秋两季致祭之习俗,鲍盖庙只有秋祭日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是日,百姓拥抬鲍盖神像出殿,开锣鸣道,巡游城区,所经小庙都要设祭迎拜,可见鲍盖为百姓爱戴之深。庙坐东朝西,除大殿保存较完整外,余已毁。大殿建筑面积为900余平方米,面阔五开间,通面宽22.50米,通进深19米。重檐硬山顶。1950年后房屋一度移作他用。2001年8月列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佽飞庙
  佽飞庙原位于横河街,祀唐明州刺史黄晟,始建年代已不可考。黄晟任明州刺史18年,“筑罗城造浮梁,民甚德之”,庙为当地民众所立,因其曾“迁奉化都护防遏兼佽飞都副兵马使”,故得名。北宋开宝八年(975),宋太祖追封黄晟为“佽飞将军忠济侯”。南宋淳祐间(1241—1252),黄晟被封“灵翼侯”。庙复葺而新之。清道光十二年(1832),里人以旧基浅隘扩址改建。1998年因建中山广场拆迁。2005年纳入秀水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将迁建广仁街保护。
  花果园庙
  花果园庙位于月湖景区,月岛上“月园”内。始建于南宋,原为南宋宰相史浩花果园、土地庙,因而得名。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重建。现存建筑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坐东朝西,面湖,由过街廊、台门、前殿、正殿组成。占地面积380平方米。台门三开间槛板上镌刻“地接贺秘祠,址邻忠定宅”、“南渡神威著,西湖庙貌崇”等对联。前殿为高平屋,面阔三开间,正殿面阔进深各三间,通面宽10.8米,通进深9米。硬山顶,正脊施吻兽。1999年9月被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郡庙
  郡庙位于县学街22号,即宁波府城隍神庙,俗称“老城隍庙”。原为元代帝师殿,明洪武四年(1371)因子城西南呼童街城隍神庙遭火毁,由知府张琪迁至今址,拓为庙。现存殿宇系光绪十年(1884)所建,共四进,系宁波著名工匠蔡象德所造。两侧建有配楼和厢房。南北纵轴上由照壁、正门、仪门、戏台、后楼等组成,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建筑雄伟壮观,规范齐整,装饰华丽精巧,在同类庙宇中自成一格。中间戏台,台四围雕饰有翔龙、舞凤、鸣鹤和四时花卉等图案,为徐筱照所造。藻井由20排精雕细刻的木斗拱紧密构筑,穹顶饰以朱金云纹,金碧辉煌,中进大殿,面阔五间两弄,立柱用进口藻木,殿宇屋面采用硬山造,露台为一殿一卷钩连搭。门外照壁采用水磨清砖,门前左右跨街月洞门,建于民国35年(1946),系钢筋混凝土结构。内现存明正统十一年(1446)《宁波府城隍庙碑记》等碑碣27方。东首尚存一清水微澜古井。清顺治二年(1645)钱肃乐邀董志宁等“六狂生”在郡庙聚众抗清。1982年重葺,辟为宁波城隍庙商城,又名“郡庙商场”。1981年12月列为宁波市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庙
  关帝庙位于柳汀街98号,毗邻佛教居士林。明崇祯三年(1630)陆世科建,祀汉关羽。清康熙年间(16621722)提督李显祖重修。民国4年(1915)改为关岳庙,并祀宋武穆王岳飞。现存建筑由牌楼式正门(两旁有边门)、正殿、后殿及厢房等组成。正殿为五开间,单檐硬山式。后殿单檐硬山式。东西厢房为楼房。2001年8月列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金仙庙
  金仙庙原址在姚江南岸青林渡西约2公里处,旧为鄞县北林镇宝林里石道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市西郊乡新星村石道地自然村。庙宇始建年代不详,相传庙神为东汉将军昌城武烈侯刘植,后历经清道光九年(1829)、同治元年(1862)重葺。庙殿宇巍峨,雕刻精致,为滨江之胜景。旧时每岁农历八月廿一日至九月廿八日在此演戏敬神,乡民云集,香火鼎盛。20世纪60年代因建窑厂,庙宇被拆毁,唯殿门古匾为乡民所保存。1979年后,乡民自筹资金,于庙侧复建小屋三间,重塑神像,朝夕奉祀。2004年夏建设青林湾住宅区,小庙面临再次被拆,后经乡民联名吁请,建设单位于青林湾东岸择地重建,同年冬月动工,翌年春日告竣。新殿占地约2000平方米,坐北朝南,正殿五开间,偏殿两间,四周环境静幽。2005年农历四月廿日迎神入殿。
  宝奎庙
  宝奎庙位于镇明路宝奎巷口,清代建筑。据《宋史·高丽》载,北宋政和七年(1117)知州楼异在月湖东岸建高丽使馆,专门接待高丽贡使。至南宋绍兴元年(1131),明州接待最后一批高丽使节后,高丽使馆接待使命终止。南宋淳熙七年(1180)丞相史浩在原高丽使馆旧址上建寿乐府,为藏高宗、孝宗宸翰(帝王的文章或手书),在府后建宝奎精舍。后其地又称“宝奎里”。至晚清始建土地庙。因庙在宝奎里,故名“宝奎”。庙坐北朝南,原由大门、正殿组成,现仅存正殿,正殿面阔进深各三间,抬梁式结构,通面宽11米,通进深10米。单檐硬山顶。建筑面积110平方米。1998年月湖改造,将庙西移几十米并重建。由于高丽使馆、宝奎精舍在建筑历史上有替代关系,而宝奎庙与宝奎精舍又有渊源关系,故具有特殊地位。2002年10月公布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白龙王庙
  位于望春街道徐家漕。庙中有石碑,此碑尚存,碑上刻《白龙王庙碑记》,“碑记”中提到:“鄞西有白龙王庙者建于自宋南迁之后,乃考其所称白龙王之神又不自宋始也。隋唐以前明越未置州郡,鄞邑西偏有罂脰湖延袤二十余里以蓄四明诸山之水,其屹然于湖之中者为白鹤、望春两山。望春之麓有龙湫窟宅其间,兴云致霖,下土允赖庙而貌之,肇自齐梁之代有神白其姓王其名,常乘玉龙以往来屡著灵异,邑西之民咸德之。”“碑记”记载了900年前鄞西广德湖的形成,其秀丽风光及填湖为田的全过程,表明该庙就在湖边,这些对研究鄞西广德湖的历史、范围以及甬上水利史有着重要价值。此白龙王庙规模宏大,当地有“新庄(徐家漕)弄堂,白龙王庙明堂(即天井)”之说,可见白龙王庙天井之多。现为海曙区文物保护点。
  董孝子庙
  董孝子庙位于火车南站西南侧,为纪念东汉年间孝子董黯而建。据清徐兆昺《四明谈助》载:“按孝子讳黯,字叔达,人也,汉仲舒六世孙,幼丧父,养其母笃孝且敬”。东汉延光三年(124)董黯被和帝“特封董孝子纯德徵君”。明洪武四年(1371)被封为“董孝子之神”,每岁六月六日有司致祭。庙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道光九年(1829)重建前殿、正殿、大门、戏台、亭阁,铺砌明堂,筑东西廊屋和中军殿等。咸丰五年(1855)重修。建筑坐北朝南,由大门、戏台、东西两廊、前后殿、大门东侧中军殿组成,其中戏台为歇山顶,其他均为硬山顶。建筑面积1625平方米,占地面积2997平方米,其布局规模为浙东同类庙宇之最。庙内画栋雕梁,髹漆贴金,富丽豪华,木刻石雕的人物、花鸟等具有较高艺术水平。“文化大革命”时遭毁损。1984年10月列为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为配合省重点工程萧甬铁路复线建设,董孝子庙作迁建保护。重建后,庙占地面积4.50亩,主体建筑1275平方米,仍由台门、戏台、正大殿、后殿、中军殿及左右厢房组成,基本保持原貌。配套工程300余平方米,由董母墓碑亭、配电间、管理用房等组成。现庙内大殿塑有庙主董孝子像,立有中华二十四孝碑林。后殿陈列20世纪50年代初宁波火车站兴建时祖关山墓葬有关董母墓出土文物。台门及庙内悬挂有当代甬上文化名人、书法名家撰写的楹联匾额,整个庙宇气势恢宏、金碧辉煌,呈现江南庙宇建筑特色和中华传统文化气息。2000年初对外开放。
  另有白衣寺、延庆寺、观宗讲寺、佛教居士林等佛教场所,详见第三十八编“宗教”。
  贺秘监祠
  贺秘监祠位于柳汀街98号,俗称“湖亭庙”。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明州知府莫将为纪念唐代诗人贺知章、李白,在相传为贺知章读书故址建逸老堂。曾三易其名,三迁其址。开庆元年(1259),沿海制置使司制使吴潜重建。元至正十三年(1353)合并东侧涵虚馆,改置水马站,分南、北两馆,祠遂废。至正十九年(1359)冬重建祠专祀,才正名为“贺秘监祠”。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会稽永兴县(今萧山人)。唐证圣元年(695)进士,累官至正授秘书监等职,故名“贺秘监祠”。明洪武十一年至十三年(1378—1380)迁祠于今址。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扩祠址,建后殿。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四年(1865)重修。祠占地面积1311平方米,前后三进,均为五开间,门额上题“唐秘书监贺公祠”。以南北为轴线,前后两殿均为单檐硬山顶,后院增建附属建筑。祠内原有石碑4方,即北宋熙宁元年(1068)《众乐亭诗刻》(有王安石、司马光等15人诗20首)、南宋开庆元年(1259)《重建逸老堂记》(为吴潜撰文,张即之行书,赵汝梅篆额,碑阴刻有贺知章黄冠真像)、元至正二十年(1360)《贺秘监祠堂记》(刘仁本撰文,史铨书,周伯琦篆额,徐仲裕刻)、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叙唐秘监贺公知章碑》(沈恺撰文,方仕集唐李邕书),已先后迁至天一阁。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周鳌书写御赞匾额1块,保存于市文保所。1981年12月列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张家祠堂
  张家祠堂位于青石街70号。建于明代,为月湖现存年代最早的祠堂类建筑。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58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中轴线上有台门及正厅。面阔三开间,通面宽14.80米,通进深13.10米。硬山顶。抬梁式结构,梁架用材硕大。1999年列为宁波市第三批文物保护点。
  江家祠堂
  江家祠堂位于偃月街69号。约建于清中叶。江氏生平不详。祠坐西朝东,由台门、大厅组成,占地面积380平方米。台门朝东三开间,山墙为观音兜式。大厅面阔三间,通面宽11.18米,通进深9.80米,硬山顶。明间抬梁式,次间穿斗式。前廊梁头呈象鼻形,雀替雕卷草,观音兜山墙。台门与大厅间有天井。台门前两棵蓊郁的古银杏树,传为江家先人所栽,现已作为宁波市古树名木保护。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卢氏支祠
  卢氏支祠位于塔影巷15号。建于清代,原为甬上望族卢氏分支家祠。卢氏于明嘉靖年间从定海迁居甬上,至清末家道式微。名闻甬上的藏书家、抱经楼主人卢址,即卢氏后裔。支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65平方米,面阔三间,通面宽9.90米,通进深7米。明间抬梁式,次间穿斗式。脊瓜柱上端设蝴蝶木,其下则悬垂花篮状雕饰。祠内有碑刻2通,记载祠史。碑额雕饰双龙戏珠,方座。2001年8月列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杨氏宗祠
  杨氏宗祠位于牌楼巷4号。建于清代。杨氏生平不详。祠占地面积550平方米,分前后两进,均为五开间,后进通面宽15.70米,通进深10.40米。单檐硬山顶。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1992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一批文物保护点。
  余氏宗祠
  余氏宗祠位于南郊路161、159号,鹅场跟20号。晚清建筑。祠依次由三合院、后屋和偏屋组成,现偏房已改建,但墙体尚在。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三合院中正屋为五开间单檐硬山式高平屋,明间抬梁式,梁架为单步月梁,有吊花篮。前檐柱上施十字斗拱,前廊月梁前端呈象鼻状。后屋也为五开间单檐硬山式高平屋,前廊檐用牛腿呈檐枋。整座建筑保存完整,规模较大,雕刻精致,为一典型清晚期木结构祠堂。2005年4月列为宁波市第四批文物保护点。
  张家祠堂
  位于小沙泥街55号。晚清至民国初期建筑,由前后三进组成。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主楼为面阔三间二弄重檐硬山式楼房,山墙饰马头墙,明间为抬梁式,上有花篮式坐斗,用料硕大,结构完整,外观庄重大气。其规模较大,为城区内现存少见祠堂之一。2005年4月列为宁波市第四批文物保护点。
  师古堂
  师古堂位于共青路南段桂井街9号。晚清建筑,由前后两个院落组成。前院落门框用青条石砌筑,墙体饰有砖雕图案,左侧为主体建筑二进平房,坐西朝东,面阔五开间,通进深三间,南边山墙石雕圆孔通气窗。中间天井用青石铺地,两边有低矮偏房,平面凸“回”字形。后院落北与祖房檐廊相通,南大门已毁。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二楼重檐,面阔七开间,进深五间,外檐斗拱,雕花单步梁。据调查,建筑堂名为“师古堂”。“师古”两字寓意不详。2004年8月列为宁波市第三批文物保护点。
  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位于云石街27号。民国时期建筑,为李杲堂后人所建。李杲堂(1622—1680),曾受学于黄宗羲,诗文卓然成家,著有《杲堂文钞》等,今有《李杲堂诗文集》行世。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呈三合院,后携一排偏房,主楼为三开间二层楼房。现存建筑基本完整,为城区内唯一纪念清代著名学者李杲堂的场所。2004年8月31日列为宁波市第三批文物保护点。
  秦氏支祠
  (详见第三十编“天一阁”)
  吴氏支祠
  吴氏支祠位于三支街40、41号,为首任宁波商务总会总理(会长)吴锡葭家祠。建于民国16年(1927)。吴系晚清名臣张之洞幕僚。祠坐北朝南,原祠前另有门,已毁。现存建筑由门厅、正殿及厢房组成,占地面积880平方米,门厅为垂檐硬山顶面阔五开间楼房。正殿为单檐硬山顶面阔五开间高平屋,有卷篷顶前廊,明间为抬梁式,梁柱用材较大,屋架高敞,明间正中悬“吴氏支祠”额。月梁高处雕饰着神话人物故事、花鸟异兽等图案,华丽精美。屋顶覆小青瓦,屋脊高耸,东西有厢房各三间,正殿的廊柱和厢房的前柱均为方形石柱,上镌对联数副。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现辟为市棋院。
  金氏宗祠
  金氏宗祠位于白龙巷11号。建于民国18年(1929)。祠堂坐北朝南,门框为青条石砌筑,铁皮大门装饰“五福捧寿”图案。面宽三开间,空兜山墙设观音兜,硬山顶屋面,正脊中心“福”字醒目。次间山墙2米高出嵌“宗祠记”石碑一块。进深四间,明间五架梁,次间串斗式结构,梁架用材硕大,局部构件雕刻精美,檐柱两重斗拱承托檐枋,单步梁为月梁形制。后祠堂被移作他用,违章搭建严重,但结构依旧完好。2005年4月列为宁波市第四批文物保护点。
  附:已圮寺庙
  兴教寺 兴教寺原位于孙祠巷与大沙泥街交叉处附近。始建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旧号“新居禅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赐“兴教”额。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火,嗣后修复。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又火。明正统年间(1436—1449)重建。久废。
  景福寺 景福寺原址在大梁街的县城隍庙(亦称新城隍庙)附近。建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号“水陆莲花院”,为律宗名刹。大中祥符三年(1010)赐景福寺额。曾为中日佛教交流场所。南宋庆元六年(1200)日僧俊芿偕弟子到此随如庵了宏习毗尼三年(一说六年),返日后重兴律学。元至元十九年(1282)火毁,久废。
  帝师殿 元延祐六年(1319),庆元路城中心握兰坊(今县学街宁波府城隍庙所在地)建起一座规模较大的庙宇帝师殿,供奉帝师八思巴。八思巴原为西藏喇嘛,后为元世祖忽必烈老师。10岁时于拉萨大昭寺受沙弥戒,19岁得忽必烈赏识留在朝廷内。蒙古帝国原有畏兀文字,忽必烈命八思巴创制蒙古新字,史称八思巴字。至元六年(1269),元朝政府将八思巴字正式作为法定官方文字颁行天下,畏兀文字在民间流行。八思巴因创制文字有功,封为帝师,赐号“帝师大宝法王”。十六年(1279),八思巴病逝,元廷命全国郡县建造帝师殿纪念八思巴,其建制和规格等同孔庙。八思巴死后40年,庆元路帝师殿才在曾建过景福律寺和药师院的传统佛教宝地兴建,与孔庙并存,成为特有文化现象。后将早先设立的蒙古学迁入帝师殿,主要招收蒙古人和汉人官员子弟入学,帝师殿成为培养人才、推广蒙古文化的基地。明洪武元年(1368),明朝取代元朝,帝师殿渐“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三年后帝师殿废墟上建宁波府城隍庙。
  白龙王庙 城区也有白龙王庙,原位于延庆寺东。俗传宋建炎间(1127—1130)里人苦旱,祈于山阴王氏兄弟,得雨,遂建生祠。嘉定十三年(1220)火,十五年见象于地,人异之,复立庙。景定五年(1264)制封为神。岁久祠倾。传明永乐十一年(1413)夏大旱,适浙东布政司参议岳福寓延庆寺,夜梦一白髯人来谒曰:“吾寺东龙王也。庙久秽污,莫能致泽于民,汝其图之。”岳惊觉,询之寺僧,果得此祠,遂逐军妇之寄居于内者。明日大雨,命乡人新其庙宇。庙下有龙湫,今庙、湫均废,仅存“白龙巷”地名。
  白鹤庙 白鹤庙原位于县学街南白鹤巷2号。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庙坐北朝南,由大门和正殿组成。占地面积1445平方米。正殿三间,通面宽12米,通进深10米。单檐硬山顶。雕饰华丽,今全废,仅存“白鹤巷”地名。
  已圮寺观还有天宁寺、施祥寺、万寿寺、寿昌寺、崇法寺、宝云寺、冲虚观、报德观、佑圣观、吕祖殿等,详见第三十八编“宗教”。
  第二节 教堂 清真寺
  药行街天主教圣母升天堂
  位于药行街116号(天一广场南侧)。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法国传教士郭中传兴建。
  仁慈堂
  堂址南门外(今市妇儿医院附近)。咸丰二年(1852)六月,法国籍主教顾芳济创办。
  百年堂
  位于大梁街63号。民国37年(1948)5月,中华圣公会浙江教区鄞城牧区兴建。
  清真寺
  位于湖西后营巷18号。宋咸平年间(998—1003)建清真寺于罗城东南狮子桥北隅。后遭兵燹。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建于今址。寺为目前宁波唯一的伊斯兰教建筑。1981年12月列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本节内容详见第三十八编“宗教”)
  第三节 亭台楼阁
  海曙楼
  (见本编第五章)
  烟屿楼
  烟屿楼位于共青路79号,清代建筑,徐时栋故居。徐时栋(1814—1873),字定宇,一字同叔,号柳泉。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举人,后输饷授内阁中书,曾刻《四明宋元六志》,考异订讹,所撰著作凡300余种,主编光绪《鄞县志》,以烟屿楼刊本扬名。曾藏书6万余卷。是楼大门朝东,遥对月湖花屿,占地面积975平方米。正楼五间,通面宽12.87米,通进深12米。保存完好。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萱荫楼
  萱荫楼位于毛衙巷,民国期间李氏藏书处。主人李庆城,幼年丧母,过继给叔母方氏夫人。民国10年(1921)墨海楼藏书归李氏后,由方氏夫人管理,辟毛衙巷住屋东首明轩楼房三栋作藏书处。19年(1930)聘蔡和铿为家庭塾师,兼理藏书。蔡起名“萱荫楼”,意为书籍为母氏所置,传于继子庆城及其后世。1950年,庆城将全部藏书捐献给国家,分藏于北京图书馆、浙江图书馆。
  墨海楼
  墨海楼位于蔡家巷,为晚清、民国初鄞县人蔡鸿鉴藏书处。“墨海”为古砚名,用于书楼,意喻其藏书之丰。藏书近10万卷,大都来自镇海大梅山馆,亦有天一阁、抱经楼部分藏书,颇多善本。民国10年(1921),蔡在上海经商亏本,无力偿还债务,遂以藏书作抵,所藏之书悉归李氏萱荫楼。
  抱经楼
  抱经楼位于药行街石板巷1号,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为卢址藏书楼。卢址(生卒年不详),字青崖,自幼博学嗜古,尤喜藏书,积30余年,得书10万卷,建楼藏之。楼名取唐韩愈寄卢仝诗中“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救终始”之句意。乾隆间纂修《鄞县志》,多采用此楼所藏文献。咸丰时(1851—1861)藏书渐散失。民国时其后裔将剩余藏书出售于沪上书商。现仅存空楼,坐北朝南,楼式仿天一阁,占地面积790余平方米。1981年12月列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迁建于天一阁西院内。
  超然阁
  超然阁位于月湖西岸马衙街口,临湖,为月湖之上仅存杰阁。阁原在柳汀岛上,系柳汀义学(后改公立柳汀街小学)内的魁星阁(文昌阁)。“魁星”系中国古代传说中主宰文系兴衰的神,为后代读书人所祀拜。柳汀义学和魁星阁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五月。1994年因柳汀街拓宽而将该阁迁建现址,并改名“超然”。超然阁建筑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平面方形,坐西朝东,为三重檐歇山顶建筑,内有木质楼梯可上,四面设窗,可凭栏眺望湖景,阁内藏有碑石3方。1995年9月列为宁波市级文物保护点。
  水北阁
  水北阁原位于西门外花池巷18号,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系晚清学者、浙东著名藏书家徐时栋藏书楼。阁坐北朝南,因背靠小河之北,故名“水北阁”,以防火。三开间木结构楼屋,占地面积160余平方米。上悬“水北阁”匾额,为清孝廉方正陈励所书。楼上藏书,楼下为书房。原有藏书30橱,798种,9815册,4.40万卷,其中有著名的“四明宋元六志”。徐时栋参与纂修光绪《鄞县志》时曾设志局于此。1984年10月列为区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按原样迁建于天一阁西院内。
  永善亭
  永善亭位于南郊路317号,横跨南郊路,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亭面阔三开间,硬山顶,用8根方形石柱承托木结构梁架,明、次间柱子各有一副清蒋鸿铨书写的对联,其中一副为“城望长春步步入胜,亭过永善坐坐何妨”。亭保存完好,为城区内仅存的过街亭。2004年8月列为宁波市第三批文物保护点。
  闲乐亭
  闲乐亭位于原市工商联旧址西侧(今中山广场内)。初建于民国16年(1927),通体为铁铸,八角重檐式,为供游人休憩的凉亭。1998年中山公园改建中山广场时暂时被拆除,2003年9月重新修复。
  第四节 故居 宅第
  境内名人故居中有明代故居2处、清代故居8处、民国时期故居3处,官宅府第中有明代建筑5处、清代建筑12处、民国建筑9处。这些故居和宅第,保留了江南民居的传统特色,其中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又渗透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从这些故居、宅第可以看出整个海曙区历史文化的久远和延续。
  林氏故居(永寿街)
  林氏故居位于永寿街40~43、45、47号。原为南宋敷文阁待制林保住宅旧址。林氏为甬上望族,也称“北郭林氏”,族内为官者甚多,如南宋户部侍郎林祖洽、明吏部侍郎林栋隆等。永寿街、孝闻街口原立有林家“父子登科坊”。民国时曾任宁波工务局局长的林绍楷和林绍楠皆与蒋介石关系甚密。现存建筑建于明、清两代,由台门、正厅、东西厢房及余屋等组成,占地面积约7700平方米。台门为独立式,西南门有倒座三间,以墙分隔,中间设有门道直通正厅。正厅为七开间,通面宽24米,通进深10.50米,单檐平房,前檐单步廊,柱头施十字拱,梁头雕刻如意云纹。
  保存较完整。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张苍水故居(书房)
  张苍水故居位于原苍水街194号(今中山广场内),明代建筑。为明末抗清将领张苍水故居。张苍水(1620—1664),名煌言,字玄箸,官至南明鲁王兵部尚书。康熙三年(1664)被清政府逮捕后至杭州就义。故居为张苍水之父张奎章所建,三合院,坐北朝南,由正厅五间重楼和两侧厢房组成。台门砖雕上题“近圣人居”四字,儒雅庄重。院西书房为木结构五开间平屋,通面宽17米,进深7米。前有廊,屋面单檐硬山造,明间抬梁结构,檐柱置十字斗拱,柱头卷杀。占地面积1770平方米,建筑面积1724平方米,青砖黛瓦,青石墁地,古朴典雅。民国25年(1936),故居前街道被命名为“苍水街”。1998年建中山广场,原拟后移20米迁地保护,后经区文化部门、甬上各界著名人士和业余文保员王介堂、王重光等奔走据理力争,时任市委副书记李从军等同意,得以原地保护修缮。遗憾的是,维修过程中,出自实用考虑,将正屋厢房的后廊檐均扩为房间面积,所幸从檐廊仍能看出原屋格局。1981年12月列书房为宁波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5月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辟为“张苍水纪念馆”,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万斯同故居(白云庄)
  万斯同故居位于前锋村管江岸,原为明末户部主事万泰之父万邦孚墓庄。清康熙九年(1670),黄宗羲应万泰等邀请在此讲学,黄宗羲命之为“甬上证人书院”。万泰第五子万斯选,人称“白云先生”,卒后葬于此,故名“白云庄”。清末圮。民国23年(1934),里人杨贻诚访得书院旧址,筹资重建。白云庄坐西朝东,前后三进,呈“品”字形布局,均为人字坡硬山顶三开间砖木平房,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20平方米。台门书“梨洲先生讲学处”,二门题“白云庄”额。正面立明代石牌坊1座,额题“明都督万公贞藏”。庄西北有万邦孚、万斯选墓,有黄宗羲撰万斯选墓志铭。1982年移北门五台庵于此。1986年复迁一明代台门,并修复墓道。1987年迁北门马王庙至庄南。1991年移带河巷三开间清代建筑一座于庄内,进一步扩充建筑面积。1963年3月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庄内辟有“甬上证人书院陈列馆”。
  伏跗室
  伏跗室位于孝闻街91号,为浙东藏书家、目录学家冯孟颛藏书楼。室名取《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中“狡兔全伏于付(跗)侧”句,形容活动范围小,意为“伏处乡里不求显,而致力于学”。冯氏继承其父“求恒斋”遗赠藏书,感不足,乃“屏嗜欲,节衣食,搜访坟典”,汇集明、清以来赵氏种芸仙馆、董氏六一山房、柯氏近圣居、徐氏烟屿楼、赵氏贻谷堂、陈氏文则楼等辗转流散书籍,储书至12万余卷,碑刻拓片400余品。抗日战争中宁波沦陷期间,冯氏不受敌伪拉拢利用,甘愿困守自己挖在天井下的防空洞内,誓与藏书共存亡。1962年冯病逝,遗嘱伏跗室之藏书连同房屋全部捐献给国家,计古籍3367种(计3734部、109746卷、31054册)、碑帖533种。内有珍本400余种,如宋刻本《名臣碑传琓琰之集》、元刻本《春秋属辞》、《乐府诗集》,明刻本《山谷刀笔》、《刘随州诗集》等。地方文献如全谢山眉批《姚复庄诗文稿》、史荣《李长吉诗注》稿本及慈溪张麟手录《李杜韩白四家七古》等。市人民委员会接受献书后决定,藏书地址不变,保留伏跗室原名。1963年起开放,“文化大革命”期间闭歇。1984年10月列为区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1月设立伏跗室文物保管所。1987年12月,经修葺后重新开放。2005年5月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现楼内设有“冯孟颛先生生平事迹陈列室”。
  杨坊故居
  杨坊故居位于云石街29号,建于清代。原为秦氏所居,宅主生平不详。后售与甬籍旅沪商人杨坊。杨坊是中国近代旧上海最早出现的买办之一,也是宁波籍人士任买办第一人,为沪浙闻人。整宅由台门、轿门、仪门、正房和左右厢房组成。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台门朝东,面阔三开间硬山式,山墙饰马头墙,明间为抬梁式,梁架上有雕刻,单步月梁下有雀替,前梁下有牛腿承檐枋。月梁前端呈象鼻状,墀角上饰砖雕,方形、花篮形柱础雕刻精美。轿厅三开间,有牛腿承檐枋。梅雨石门框仪门,门楣上饰砖雕“丹凤朝阳”图案,并建有雕刻斗拱。正房为三开间单檐硬山式高平屋,饰观音兜,明间抬梁式,七脊檩,用材硕大。左右厢房为五间两弄重檐硬山式楼房。山墙为五脊马头墙,前檐廊顶呈卷棚状,单步月梁雕刻考究。全宅保存完整,为富有特色的现存优秀古建筑。2003年8月公布为宁波市第三批文物保护点。
  叶机故居
  叶机故居位于永寿街与孝闻街交叉口,清代建筑。原为康熙二十年(1681)副贡官、长乐知县陈明府居宅,后连宅地一并售与上海知县定海人叶机。院落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3300平方米。门厅后作门市部,正厅曾作鼓楼书场(现作他用),其余均为民居。全宅保存基本完好。1999年9月公布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袁仰周故居
  袁仰周故居位于月岛7、14、16号,清代建筑。袁仰周(生卒年不详),官至道台。其“静运仙馆”藏书画数百种。袁氏系宋“淳熙四先生”之一的袁燮后裔。晚清文学家、画家姚燮曾长期寓居于此,与甬上文人结社吟诗,并将濒临湖水的所居之处名为“枕湖草堂”。现存建筑坐北朝南,由一座四合院和一座三合院组成,占地面积2870平方米。主体建筑由大门、正门、左右厢房、偏房(包括明张时彻祠堂)等组成。大门朝西,前有砚池,上架一座白石小桥。入正厅前有一修竹掩映的月洞门,上悬“竹庐”匾额。进门为正厅和厢房,均为重檐硬山顶,翅檐斗拱,雕梁画栋,古雅庄重。庭院幽深,高墙森严,为一江南风韵的典型深宅大院,全宅保存完整。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陈政钥(鱼门)故居
  陈政钥故居位于蒋祠巷3号。陈政钥(生卒年不详),字鱼门,清咸丰(1851—1861)前后宁波闻人。据记载,同治三年(1864)陈政钥将纸牌改为骨牌,吸收骰子、宣和牌等中国古代博戏中的成分,整理出一套有规则的打法,形成至今流行不衰的新牌戏——麻将,后从宁波传至海内外。故居前后三进。其中第三进为晚清时期建筑,坐北朝南,主楼为五间二弄重檐硬山式楼房,廊下月梁前端呈象鼻状,雀替有石榴等雕刻。两厢房为二开间重檐硬山式楼房。宅第保存完整。2005年4月列为宁波市第四批文物保护点。
  赵叔孺故居
  赵叔孺故居位于永寿街与孝闻街交叉处西南侧。建筑前后两进,其中前进后卖于冯氏。赵叔孺(1874—1945),清末民初“海派”书画家代表人物,被誉为近代赵孟頫,山水、人物、花卉、骏马无所不精。同时又是卓越的教育家,艺坛著名书画篆刻家陈巨来、叶潞涵、方介堪、张鲁庵、徐邦达等均是赵的学生。
  戴传曾故居(访庐)
  戴传曾故居位于天一巷16号、17号,清末民初时期建筑。由一三合院(建于清代)和西侧小洋楼(建于民国时期)组成,系戴传曾和其曾祖父、史学家戴鸿祺故居。戴传曾(1921—1990),我国核物理学家、反应堆工程和核安全专家。故居大门朝南,木质门框,上有牛腿承檐枋,门楣上“访庐”两字,系光绪年间举人戴季石(戴传曾祖父)所书。三合院中主楼面朝西南,三开间,单檐硬山式,左右厢房为二开间两层楼,平面近正方形,屋顶坡面。2004年8月31日列为市第三批文物保护点。故居原位于紫薇巷,1999年月湖东岸改造时被拆,移建天一巷。
  童槐故居(银台、第)
  童槐故居位于迎凤街133号,清代建筑,俗称“银台第”。童槐(1773—1857),字大生,又字葵君。嘉庆十年(1805)进士,任江西、山东按察使等职。子童华,官至礼部右侍郎,左都御史。宅坐南朝北,现中轴线上建筑有轿厅、正楼、后楼、东西两厢房,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轿厅为三间,山墙为观音兜式。正楼、后楼均为七间重檐楼房。正楼通面宽26米,通进深9.50米。挑尖梁呈象鼻状,木格窗古朴雅致,大门悬“进士第”匾额。两楼间有过弄连接。后楼过弄设有月洞门和花格石窗。1998年月湖改造在原址重建后,辟为“银台第官宅博物馆”,内按清代甬上风俗分别陈列客厅、书塾、小姐书房、绣房、沐浴房、饭厅等,在优雅而充满历史风情的氛围中供人参观游览。现为月湖景区景点之一。1999年9月公布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袁牧之故居
  袁牧之故居位于杨家桥1号,典型的晚清木结构建筑。袁牧之(1909—1978)为我国优秀电影艺术家和人民电影事业奠基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电影管理局局长、中华全国电影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等。故居平面布局呈传统的三合院式,主体建筑坐西朝东,由大门、明轩、正楼组成,占地面积710平方米。正楼为五间二弄重檐硬山顶楼房。以上下厅堂为中轴,厅堂两侧为厅房,楼梯回廊与之紧邻,旁边左右偏方,后进厨房。前檐柱上施十字斗拱,前檐廊有月梁,前端呈象鼻状。明轩为二开间硬山顶平方。北系正门,南为偏门,青石门框的正门门楣左右各雕有“龙凤呈祥”和“财神童子”,斜面左为“富贵牡丹”,右为“玉兰花开”。除门拱雕饰,柱上斗拱、雀替饰精美雕刻,与门拱相映,彰显晚清建筑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建筑保存完整。2003年列为宁波市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点。
  孙传哲故居(蜗寄庐)
  孙传哲故居位于塔前街23、24号,建于民国4年(1915)。孙传哲(1915—1995),字南雁,高级工艺美术师、邮票设计师。故居为其父甬上藏书家孙翔熊所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40平方米。重檐硬山式楼房,面阔五间,设前廊,整个院落为三合院。二楼藏书处悬有“蜗寄庐”匾,故又称“蜗寄庐”藏书楼。院落围墙古藤、天井树木、石垒花坛,犹依稀看到故居昔日风光。整宅保存较好。2001年8月列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李镜第故居
  李镜第故居位于莲桥街5号、五台巷29号,由两幢相邻的民国时期建筑组成。主体建筑均为坐北朝南。莲桥街5号由主楼、后楼和厢房组成,主楼、后楼均面阔三间二弄二层楼房,用车木栏杆,山墙饰观音兜。五台巷29号有两进,均面阔三间二弄的二层楼房,第一进用车木栏杆,廊楼板端面有雕刻,明间有格扇玻璃门,檐柱上有雀替,其上透雕石榴等,门、窗都为拱券状。房子规模较大,前面四层楼以前为花园。建筑保存完整,是较有特色的近代建筑。2005年4月列为宁波市第四批文物保护点。
  姚庆三故居
  姚庆三故居位于开明街26号、塔前街28号,为民国初期建筑。姚庆三(1911—1989),经济学家,曾任香港甬港联谊会会长,对香港中银集团发展及祖国金融事业贡献良多。开明街26号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由前厅、大厅、正楼、后屋组成,前厅和大厅都为面阔三间二弄二层楼房,饰车木栏杆,廊楼板端面有卷草纹雕饰。正楼为面阔三间一弄进深五柱的高平屋,五脊马头山墙。后屋为三间一弄硬山式高平屋。塔前街28号为二层楼房,其父姚咏白先生所建,保存完整,是优秀近代建筑。两宅于2004年8月列为宁波市第三批文物保护点。
  卢洪昶故居(卢宅)
  卢洪昶故居位于月湖景区东岸,卢洪昶、卢成章父子住宅,系卢洪昶晚年所建。卢洪昶,字鸿沧,曾使宁绍两地堕民脱离受人歧视的丐户堕民之籍,为舆论所赞。其子卢成章,字志学,留学英国,清宣统三年(1911)回国参加辛亥革命,同年11月自沪抵甬,发动育德初等农工学校学生百余人,臂缠白布,光复宁波。宅坐北朝南,由正楼、后楼及东西厢房组成,占地面积900余平方米。正楼为两层三开间楼房,楼上围以雕花木栏杆,观音兜山墙,与两厢房组成三合院。楼正中悬有卢自署“极乐阁”匾额。后楼与正楼由天井相隔,面阔三间,两层楼房,东西两侧有过街楼,与正楼相通。1998年月湖景区改造,宅经整修后辟为名人故居。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翁文灏故居
  翁文灏故居位于大书院巷11号,民国建筑,为甬籍名人翁文灏旧居。翁文灏(1889—1971),字咏霓,号群达,为近代地理学创始人之一,著有《中国矿产表略》、《中国地史浅说》、《中国地质构造对地震区分布之影响》等。旧居坐西朝东,砖木结构。主体建筑七开间二层楼,拱式大门,两侧厢房各三间,组成三合院,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正门朝北,门、柱额枋有西式风格各类卷草、花瓶等图案,或华丽,或典雅,系民国时期受外来文化影响又具传统建筑特色的民居。2005年5月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范宅
  范宅位于迎凤街130号。明代建筑。原为范亿宅第。范亿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第十七世孙,明代后期万历(1573—1620)、天启年间(1621—1627)宁波名医。因其曾孙范廷谋在清雍正三年(1725)任台湾知府,故又名台湾知府第(大夫第)。宅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有照壁、前厅、中厅及后堂三幢,左右均有配房,组成一个平面布局呈“日”字形建筑群,占地面积1840平方米。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结构,用材硕大。大门朝东。前厅五间,通面宽17米,通进深11.50米。前、中厅为单檐硬山顶,后堂采用重檐歇山顶。历经风雨沧桑,至20世纪90年代整宅除部分雕塑与结构尚保存完整外,其余墙垣坍毁,椽桁断残。1997年耗资500万元,进行大规模整修,整修后的范宅保留明代建筑原有风貌。现有建筑面积扩至2100平方米,由台门、仪门、照壁、堂厅、厢楼组合而成,前低后高,左右对称,明暗相间,是名不虚传的深宅大院。据现有资料考证,单座体量可称得上“浙江第一”。现辟“范宅文化商场”,经营书画、古玩、玉器、瓷器、钱币、邮品及各类文化用品,为宁波文化名胜游览地之一。1981年12月列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秦 宅
  秦宅位于桂井巷6号,明代建筑。宅主姓秦,生平不详。整宅由大门、正楼及两边厢房组成,占地面积710平方米。大门北向,梅园石门框,雀替雕花,幽雅古朴。正楼面阔九间,通面宽26.19米,进深三间,通进深8.25米,前后有廊回环。梁架、柱础朴拙简雅。现主楼已向南倾斜,待修葺。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张大方岳第
  张大方岳第位于镇明路465弄6号,俗称“大方岳第”,为明代贵州布政使张渊之故居,建于嘉靖年间(1522—1566)。全宅共三进,均为单檐硬山顶,采用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其中后进所建年份较晚。大厅通面宽24米,通进深14.5米,占地面积510平方米,建筑面积408平方米。整幢宅第保存完整。附近原建有大方岳第坊,已毁。1981年12月列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周宅
  周宅位于大书院巷9号,明代建筑。宅主姓周,生平不详。现存建筑坐西朝东,仅存三间偏房,穿斗式。单步梁、双步梁均采用月梁造。地面青石板错缝铺砌,屋面为小青瓦,硬山顶。建筑古朴素雅,简洁大方,较能体现宁波明代建筑风格与特色。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林宅(澹吾庐)
  林宅位于紫金街30号,原为清同治年间(1862—1874)举人林钟嵩、林钟华兄弟住宅。由其祖父林廷鳌于嘉庆中后期开始兴建,历经两代乃成。因其祖父别字“澹吾”,故林宅又名“澹吾庐”。宅坐北朝南,前、中、后三进,东西两侧楼屋联结,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由头门、照壁、二门、照壁、轿厅、前楼、中楼、后楼等组成,左右配以厢房。门楼、拱额、檐头、照壁、影壁、屋脊等处均饰以砖雕木刻,现尚存砖雕170余幅,石雕、木刻50余幅。砖雕大都为浮雕、透雕,内容多为人物故事和四季花卉风景,其中尤显精致的有“八骏图”、“耕织图”、“八仙过海”、“唐伯虎点秋香”、“太师少师图”等。宅西南隅辟有一名“兰亭”的小园,藏有明董其昌书、陈继儒跋的“兰亭序”帖石2方。1981年12月列为宁波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2月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1月区政府投入250万元维修。
  万氏别第
  万氏别第位于尚书街53号,清代建筑,系万言之子承勋于康熙年间(1662—1722)所建。万言为浙东学派圣地白云庄主人万邦孚曾孙、万斯同侄子。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由大门、二门、厢房、正屋等组成四合院。厢房、正屋为重檐硬山顶。大门、正屋明间,分别悬挂“翰林”、“勉力堂”匾。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元戎第
  元戎第位于永寿街50号,清代建筑,为清广东水师提督沈烜住宅。沈烜(生卒年不详),字再中,一字午亭,武学出身,嘉庆年间(1796—1820)因巡洋缉匪有功,累官至广东水师提督。第由沈烜购郑家旧居扩建而成,坐北朝南,由台门、倒座、照壁、正厅、后楼和后花园等组成,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正厅五开间,通面宽19.50米,通进深12米,单檐硬山顶。后楼重檐硬山顶。后花园已毁。1999年9月公布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屠氏别业
  屠氏别业位于拗花巷16号,清代建筑,原为屠氏族人屠筱宅第。屠筱(生卒年不详)曾为天一阁书写对联“人间庋阁足千古,天下藏书此一家”名闻甬上。宅坐西朝东,由大门、仪门、正楼、后楼和左右厢房组成,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大门为砖雕门楼,仪门为牌楼式,饰有凤凰、牡丹等雕刻。正厅七开间,通面宽12.63米,通进深13米。堂中铺有凤凰牡丹石雕地坪。后楼三面游廊,轩棚厅,梁架上雕刻凤凰、牡丹和历史人物故事等。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佘宅
  佘宅位于马衙街54号,清代建筑。宅主姓佘,生平不详。宅坐北朝南,共分两进,由前进四合院和后进三合院组成,占地面积770平方米。前院毁损严重,后院保存较完整。大门朝南,为屋檐式,石框雀替上雕琢有梅花鹿、老寿星等,精镂细刻,线条流畅。后院大门为牌楼磨砖砌筑,人物、花草等雕饰刀法传神。正屋五开间,通面宽16.30米,通进深7.80米,为重檐硬山顶。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登科第
  登科第位于桂井巷8号。清代建筑,宅主不详。第为大门、倒座、主楼和厢房组成的四合院,占地面积750平方米。大门朝北,独立式梅园石门框,饰有雕刻。倒座坐东朝西,为五间重檐楼房。主楼七间,通面宽15.12米,通进深9米。重檐硬山顶,马头山墙。梁架采用月梁造,前廊柱施十字斗拱,梁头雕云纹。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小巷周宅
  小巷周宅位于小巷4号,清代建筑。宅主姓周,生平不详。宅坐北朝南,前厅及门厅曾被改建,正厅、后楼保存较完整,书房为民国时增建。占地面积约1100平方米。正厅七开间,通面宽12.50米,通进深9.50米。单檐硬山顶。后楼七间,为重檐硬山顶。前廊柱上施十字拱,抱头梁上雕牡丹,古朴典雅,秀美别致。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张宅
  张宅位于共青路85号,清代建筑。原主不详,后由张姓居住。主体建筑坐西朝东,由正楼、后楼及厢房组成。占地面积1900平方米。正楼与后楼之间采用矮墙分隔成独立的院落,布局与结构颇为独特,为清代建筑中所罕见。正楼七间,通面宽25米,通进深12.20米。重檐硬山顶。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徐宅
  徐宅位于桂井巷5号,建于清代。宅主徐姓,生平不详。建筑坐北朝南,由台门、仪门、三门、正楼及两侧厢房组成,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八字台门,朝向东南,气势壮观。青砖雕门楼,白帆石门槛,门楼上有竹、兰及娟秀婉娩、优雅若兰的仕女等彩绘,华丽精美。正楼五间通面宽18.70米,通进深9.50米。重檐楼房,挑尖梁呈象鼻形。厢房为单檐平房。后门有一口清漪微澜古井。整宅洋溢江南民居独有风韵。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吴宅
  吴宅位于秀水街40号,晚清民宅。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260平方米,建筑面积910平方米,中轴线上自南至北依次为大门、大厅、明堂、后楼。大门为砖雕独立式门楼。大厅、后楼各为硬山顶。东西两侧重檐楼房,作客厅、书房、住宅、厨房、杂屋。前后两进,左右有廊,上置卷篷式轩,梁枋雕刻四时花卉,装饰古朴。宅东有花园小巧精致,水榭假山互映,别具幽趣。整宅保存完好。1981年2月列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金廷荪宅
  金廷荪宅位于镇明巷21号,原为民国时期工商业者金廷荪住宅。金廷荪(1884—?)结识杜月笙,入黄金荣门下,成为旧上海黑社会重要头目,先后开设三鑫公司、大通公司、黄金大戏院等,并投资于金融、造纸、纺织、五金等企业,民国23年(1934)当选为浙东商业银行首任董事长。宅为民国时期建筑,坐东朝西,占地面积800平方米。以台门、通道为主线,东西两侧尚存中西合璧面阔进深各三间的小楼两幢。建筑间有天井、月洞门可通。清水墙,西式门窗,卷棚、梁架饰有传统戏剧人物雕刻。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王文翰宅
  王文翰宅位于中山西路257号。建于民国24年(1935),系曾任浙东商业银行董事长、宁波总商会会长王文翰私邸。宅坐北朝南,分别由二三层西式建筑风格的主楼、偏房组成,共5幢。每幢建筑前有天井,后有花园,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外墙均用较规则的几何图案装饰,内部装饰采用西式石膏顶,精巧雅丽,别具一格。1999年9月公布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2005年11月对部分建筑进行整修。
  蒋介卿宅
  蒋介卿宅位于月湖东岸原九曲巷16-18号,建于民国17年(1928),系蒋介石异母兄长蒋介卿住宅。蒋介卿,名周康,字瑞生,号萧绪、郡庠生,曾任台州地方法院推事、广州地方审判厅推事、浙江海关监督等职。宅西临月湖,坐北朝南,由大门、正楼、后楼及厢房等组成前后两幢三合院,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大门门楣有短柱、垂花柱、圈拱、菊花图案等西式砖砌装饰。正屋硬山楼房,面阔三间二弄,进深两柱,有前廊及制作精美典雅的铁花栏杆,东西两侧为厢房。后幢房子外观与前幢相似,但高度、用材都低于和少于前幢,做工略为简单。整幢建筑的山墙为民国时期民居中较为常见的水泥抚面有肩观音兜式,墙体系清水墙,东西有边门,是一幢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又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民居。1998年月湖改建时重修。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李宅
  李宅位于县前街16号,民国时期建筑。宅主李姓,生平不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宅归国家所有。陈毅、彭德怀、贺龙、郭沫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视察宁波时,曾在此宅下榻。宅由正厅、左右厢房组成三合院,占地面积990平方米,建筑面积460平方米,主体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五间,通面宽18.40米,通进深10米,用料坚固考究,门楼、拱额、檐头、屋脊等均装饰有四时花卉、曼陀罗云纹等精美雕刻,典雅别致。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周宅
  周宅位于府桥街25号(原军分区内),建于民国12年(1923)。宅主姓周,传为染料商,余不详。宅为中西合璧三层砖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占地面积880平方米。中轴线上主体建筑依次为门厅、前楼、后楼,其间以天井及墙垣相隔,以青砖砌成外墙,红砖作门、窗、屋角等边廓线,外观精美,色彩明快,是一幢吸收了外来建筑风格兼具中国传统特色的民居。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朱宅
  朱宅位于三支街48、54、62号,民国时期建筑。宅主姓朱,生平不详。宅由并列3幢主体建筑构成独立院落,均坐北朝南,以青砖外墙包围,平面布局颇为独特,为民国建筑中所罕见。占地面积7650平方米。三道具有古典欧式风格的独立门楼,各通院落,额枋上横镌“玉春仙居”等字样和西式风格的三角形等图案,装饰富丽堂皇。室内大都雕有曼妙的花朵,幽美若画。通向院落的拱券状圆门上缀有砖质匾额,古意盎然。全宅原貌保存较好。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中营巷张宅
  中营巷张宅位于中营巷7号,建于民国时期。宅主姓张,生平不详。宅坐西朝东,由大门、仪门、三门、正屋组成,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大门朝北,进门后为四间平房。仪门为牌楼式,庄严显赫。三门为石框式青砖雕门楼。正屋为斗拱飞檐的七间重檐楼房,气势壮观,通面宽24.62米,通进深10.82米。山墙为观音兜式。正屋后为一幽深的小花园,园内花木扶疏,湖石兀立,叠砌的假山上建有古朴小筑,园林景致虚实相间,雅致俊秀。该宅保存完好。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赵宅
  赵宅位于中营巷8号,民国时期建筑。宅主姓赵,生平不详。宅坐北朝南,由台门、仪门、大厅、后楼、东西厢房组成,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台门三间,牌楼式仪门,大厅、后楼架等处饰有寓意吉祥的松鼠葡萄、龙凤头、荷花莲蓬、蝙蝠以及人物故事等砖木雕刻,精工细作,颇具艺术特色。宅虽有部分搭建,但原貌保存良好。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载庐(横河街虞宅)
  载庐位于横河街72号,原系虞洽卿为小妾所造,后售与时任宁波轮船招商局局长周厚斋。1948年周携子女去台湾。楼房为民国时期建筑,呈西式风格,小巧别致。天井内有5只水渠。原门楣匾额镌有“载庐”两字,系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马相伯所书。2003年8月列为宁波市第三批文物保护点。
  桂花厅
  桂花厅位于桂芳巷17、18号,明代建筑,原系甬上望族倪氏介石园内花厅。倪氏自宋移居鄞地,元时家产颇富。明末钱肃乐抗清复明起兵时,倪氏子弟懋喜(字仲晦,官至佥事)、元楷(字端卿,官至评事)从之。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50平方米。单檐五间,通面宽15.2米,通进深7米。硬山顶,小青瓦屋面。梁架用材硕大,形制古拙。柱基为鼓状,分隔墙采用夹竹泥墙。保存较好。1999年9月列为宁波市第二批文物保护点。
  盛氏花厅
  盛氏花厅位于郁家巷5号,原为清道光初林澹吾后花园。清光绪年间(1875—1908)售与学政盛炳炜后建花厅名“盛氏花厅”,又称“近忻楼”,别称“船坊”,为盛炳炜(1856—1931)的书房。建筑坐北朝南,七开间,通面宽20米,通进深8米,重檐庑殿顶,占地面积约56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平方米。小巧精致,颇具特色。1981年12月列为海曙区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