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中华民国时期城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062
颗粒名称: 第七节 中华民国时期城池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2
页码: 129-1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国时期宁波城墙的拆除过程。在宁波市政筹备处的建议下,西、南及西北城墙外的民房密集,城墙成为交通障碍,于是开始拆除城墙。城西效实中学率先拆除一段城墙,随后拆除了灵桥和东渡门两座城门。随着宁波市政府的成立,全面拆城造路。1920年,拆除了城墙,只留下一座庆云楼。拆除城墙后,城砖和石块被重新利用于建设,同时也用于填塞河道、拓宽道路等。城墙的拆除对宁波的城市交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关键词: 宁波市 海曙区 民国时期 城池

内容

民国9年(1920),设立宁波市政筹备处,鉴于老城区西、南及西北城墙外民房密集,西北郊的高塘墩(今高塘新村)又办起了草织工厂,城墙已成为妨碍交通的障碍,县内士民商议请求县、省政府拆掉城墙。城西效实中学在扩充校舍时因城垣挡阻,在议准后率先拆除城西一段城墙。为方便江东与老城的往来,13年拆除了灵桥和东渡门两座城门。16年,宁波成立市政府,为市内行驶汽车计,遂实行平城垣议案,开始全面拆城造路。20年1月撤市时,城垣全部拆除,只留下一座庆云楼,它是罗城的钟楼,位于宁波城西。庆云楼高三层,八角形,俗称八角楼,与现存海曙楼相应,该楼因破损严重于1958年拆废。至此,宁波罗城古城垣全部拆除。
  自宋修筑城墙后,宁波城虽然多次修筑城墙,但宋城墙以条石作为基础,包砖填土的结构没有大变,因此宁波的古城墙拆除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城砖、石块和泥土。尤其是外墙所用的砖,大都是道光十五年(1835)的城砖,墙基是条石,都是很好的建筑材料。泥土主要用于填塞河道,拓宽道路,也有一部分运至郊外。一些城砖、石块用于城乡居民建造房屋。江北区槐树路周围改造时,曾发现有2幢民国时期的小楼房大部分是用城砖建筑的。也有用于建筑市区内马路、街巷。城墙拆除后,在城基上修筑了环城马路,城墙长条石除用于铺设环城马路外,还用于铺设东大街、呼童街、菱池街等道路。后因铺设沥青路面,铺在这几条路上的条石移至他处。建造华美医院用去相当部分城墙基石。此外,还用于农村造桥铺路。鄞西著名的古洞桥(位于横街镇庄家溪村)大修时,就使用了宁波古城墙拆下的条石。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
横街镇
相关地名
庄家溪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