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清代城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061
颗粒名称: 第六节 清代城池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2
页码: 128-1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代宁波子城的城墙和城门情况。城墙进行了多次修缮和扩建,城墙上设有雉堞和警铺。城门保留了六座,每道城门都有瓮城。城内有濠河和板桥,外有水门引水。城内还有城楼和敌楼用于放置大炮。
关键词: 宁波市 海曙区 清代城池

内容

城墙 宁波府衙署和鄞县衙署同在宁波子城内,所以鄞县称为首县,也叫附廓县。清初,海关行署也设于子城之中。后来比府高一级的宁绍台道衙署也设在宁波子城内(今中山广场南部),宁波就成为浙东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城市的规模比其他府县更扩大了。清顺治十五年(1658),提督田雄重修雉堞。康熙十三年(1674),提督李显祖复广拓之,又于沿城外濠筑备城。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年间10次修城。道光时,修葺凑长1386丈6尺,沿城筑炮台32座。周围有2527丈长,城脚宽22尺,城上宽15尺,高22尺(按清朝工部尺计算,下同)。城上还有雉堞(俗称城耳朵,四方形,当中有洞)3564个,作为兵士放枪、射箭时的掩护体。还有警铺65所,战时供巡逻士兵居住;城外还有濠河,从盐仓门起,经东渡门、灵桥门、长春门、望京门,一直到永丰门,共长2144丈。濠河上都架板桥,平时可供交通,战时把它挂起,所以也叫吊桥。此外还有两个水门:西水门,引进西乡来的水;南水门,引进南乡来的水。都贮蓄于日月两湖,再流过城内纵横各河道,通过水喉、食喉、气喉3个喉洞和总闸与江相连。
  城门 仍为六门,东面有东渡门、灵桥门,南面有长春门,西面有望京门,北面有永丰门,东北有和义门(盐仓门)。所有城门有内外两道。城上有城楼,也叫门楼。门楼以外,还有46个敌楼,这是战时安放大炮用的。
  《宁郡地舆图》(见卷首彩图)是清代宁波(鄞县)城厢地图,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此图大约绘制于清道光二十六年至三十年(1846—1850)间,反映了当时宁波城池的情况,可清楚看出当时宁波城池有六座城门,每道城门都有瓮城。此图绘制用传统写意的方法,与《清明上河图》相似,以散点透视法立体地描绘了主要建筑的外观,但在空间距离比例和街巷河道走向上,并没有达到近代地理学所要求的精确度。但《宁郡地舆图》将城厢内的水路交通要道都作了交代,标识出的地名近400个,清楚地标记着“谢御史第”和“桂芳第”等知名私宅。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显祖
相关人物
田雄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