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唐代城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05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唐代城池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3
页码: 123-1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地区两个重要古城的考古发现。包括子城的城墙、窨井、护城河的遗迹,以及罗城的城墙、城门、护城河的遗迹。据考古发掘结果,这些遗迹与历史文献的记载相符合。
关键词: 宁波市 海曙区 唐代城池

内容

子城
  20世纪90年代曾对子城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子城城墙、窨井及护城河遗迹,均与文献记载相符。
  明州城(子城)城墙 建于长庆元年(821)。城墙在地面上夯筑。从残存城墙横断面看,应为梯形,由城墙墙体和城墙外包砖组成。墙体是由从异地搬运来的较纯的黄褐色黏土夯筑而成,土质纯净。唐子城城墙基址在呼童街东侧,经考古发现的长度为245.50米。城墙两侧包砖,夯土部分从唐代地面开始,残高60~140厘米,城墙宽480~600厘米。城墙包砖是在黄褐色黏土基础上砌筑的,均为横竖叠砌且较为规整。砖规格多为长36厘米、宽17厘米、厚6.50厘米。砖与砖之间以泥浆填充,厚度一般为0.20~0.50厘米,唐城包砖残高40厘米。
  城墙体内的窨井 考古地址在呼童街东侧,即子城的西侧城墙,由此所指城墙应为子城西侧城墙。这段城墙构筑有窨井与窨沟。窨井平面呈方形,砖石结构。城墙包砖面作为窨井之东壁,北壁以条石叠砌,西、南两壁均用砖叠筑。城墙南壁与东壁、西壁与南壁砖砌部分互相交错相叠。在东壁(即包砖城墙壁)近底部开有深38厘米、宽52厘米的窨沟。沟左右两壁均用边长31.50厘米、厚6厘米的方砖叠砌,十分规整,上下用条石板作底盖。窨沟砌筑规范,向东延伸2.90米,窨井口径61厘米×68厘米,井残深1.50厘米。
  子城城门 宋淳祐三年(1243),郡守陈恺重修,疏水濠,扩通道。子城东立坊牌一,子城西立坊牌两,限隔内外。又据宝庆《四明志》子城图,南门,即鼓楼城门,为唐南城门。东、西门,即在同条通道上设置东、西城门坊牌处。关于北门,据宝庆《四明志》云,“桃源洞,出射亭少西而北,穴子城以出(即北城门),东西缭以城墙,盖郡圃总名”。
  子城护城河 子城城墙外西边,呼童街东挖有护城河,河宽5米以上,深3.50米以上。护城河清理勘探了250米,与唐子城墙平行。护城河在现鼓楼(子城南城门)外,发现了东西向护城河一段,西接呼童街,东接蔡家巷。东护城河向北,经渡母桥到现中山广场前的公园路北侧,西与呼童街护城河相连。这与宝庆《四明志》中记载相符。
  罗城
  从20世纪70年代起,对罗城进行多次考古发掘。1973年10月在东门口地下发掘出唐末东渡门城基遗址,在和义路地下4米发掘出晚唐渔浦门门基遗址,揭示了从唐至宋历代渔浦门门基的建筑结构。从此处出土的玉璧底碗盘和“乾宁五年”(898)城砖佐证罗城始建于唐。1993年9月16日始,对东渡路古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历时两个月共揭露5处城墙遗迹,包括唐宋元明四代,全长35米以上,一次揭露5米×5米探方28个,计700平方米,经专家考证再次证实唐城的始筑年代在晚唐乾宁年间。
  包砖罗城 唐乾宁五年(898),明州刺史黄晟兴工构筑罗城于三江口。市文物考古部门对古代罗城的东门、西门及南门进行试掘,同时对罗城北段、东段亦进行科学发掘。发掘表明,明州自唐代筑城后,历代沿用位置基本未变,因此,唐代罗城周围的长度应为2527丈(宋尺)。城墙宽9~10米,夯土城墙部分残高2~2.50米,残存宽度5.4~6.08米,夯土有明显的收分。城墙除夯土城体外,其内外两壁均使用包砖。包砖西壁与东壁均清晰可见,它们均向北延伸。西壁包砖大多残留底部,宽度4~5块砖头,砌筑有规律,砖与砖之间用黄泥浆填充,厚度为1~2厘米。残高4~8块砖头。在向南部分,则排列错缝较有规律,有的地方由于长期压挤,砖多有断裂。城墙夯土部分,发掘的东渡门一段长达35米以上,均保存土城墙体。包砖间夯土部分,土色土质清晰,大多数均属黏性土,有的地段以青灰色土为主,有的地方以黄褐色硬土为主,有的地方两种堆土都有。经过查对,这些泥土系为异地稻田表土。
  城门 通过考古发掘,在余姚江边发现与东渡门很近地方唐时置有渔浦城门,因此推断,唐时罗城城门至少有6座,即东有东渡门、西有望京门、东南有灵桥门、南有甬水门、北有盐仓门、东北有渔浦门。东渡门遗址和渔浦门遗址都经考古发掘。发掘表明,渔浦门基址是一处典型的城门遗址,位于余姚江南岸、和义路东段的码头前。考古发掘表明,渔浦城门的叠压关系清楚。门道宽3.02米、深9.60米,两侧均为砖砌壁,厚度西壁1.22米、东壁0.84米,残高0.75米。由于五代、宋均利用该城基础,故上部破坏严重。城门道砖为交错叠砌,平直整齐。城门两侧门壁砌筑工艺:首先在唐代地层中挖洞,再打桩。桩有两类,一类为平头,一类为尖头,直径为0.20~0.90米,以梅花形排列。考古发掘表明,渔浦城门,位置略偏后,保存了砖砌基础,在砖砌基础之间有6~8厘米的间隙,间隙中发现朽木,是安装的木门槛。东西两壁的砖上有两个圆的直径16厘米的木桩痕迹,是门枢。在砌砖的门槛基础上的朽木是木制门槛。在砌砖的门基下,左右两边墙壁都有大小对称的两个洞,当与安装门槛有关。在砖砌的城门壁下,有一批木桩,间隔距离0.50米,排列整齐。木桩直径为0.18~0.25米,长0.98~1.25米。
  护城河 唐代罗城城下有濠,但自灵桥迤北而西,至西北段因滨奉化江、余姚江而无濠。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恺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子城城门
相关专题
子城护城河
相关专题
包砖罗城
相关专题
罗城城门
相关专题
罗城护城河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