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历代城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05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历代城池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8
页码: 123-130
摘要: 本章记述了宁波市海曙区的历代城池,其中包括了唐代城池、五代城池、宋代城池、元代城池、明代城池、清代城池、中华民国时期城池等。
关键词: 宁波市 海曙区 历代城池

内容

境内筑城始于东晋隆安三年(399)。是时刘牢之因与孙恩起义军作战所需而筑,筱竹土垒只是一项军事设施,并没有长期保存下来。南朝以前,现海曙境内多为沼泽,土地卤质,三江口一带系沼泽中的高地,境内并无城池。自州治迁至境内,唐长庆元年(821)明州刺史韩察在高地上筑子城,城内为衙署。但“民居于子城外”,“郭民若野居”,为“绝外寇窥觎之患,保一州生聚之安”(据黄晟墓碑),乾宁五年(898),明州刺史黄晟兴工构筑罗城于三江口一带。自此,境内主要区域始处城垣之中。元初(约1279),朝廷下诏毁天下城池,明州(庆元)的子城和罗城也不例外地被拆除。至正十二年(1352)复筑罗城。子城南门谯楼,今称鼓楼,屡毁屡建,至今尚存。民国期间拆城墙,罗城全部拆除,千年城垣遂不复存在。
  第一节 唐代城池
  子城
  20世纪90年代曾对子城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子城城墙、窨井及护城河遗迹,均与文献记载相符。
  明州城(子城)城墙 建于长庆元年(821)。城墙在地面上夯筑。从残存城墙横断面看,应为梯形,由城墙墙体和城墙外包砖组成。墙体是由从异地搬运来的较纯的黄褐色黏土夯筑而成,土质纯净。唐子城城墙基址在呼童街东侧,经考古发现的长度为245.50米。城墙两侧包砖,夯土部分从唐代地面开始,残高60~140厘米,城墙宽480~600厘米。城墙包砖是在黄褐色黏土基础上砌筑的,均为横竖叠砌且较为规整。砖规格多为长36厘米、宽17厘米、厚6.50厘米。砖与砖之间以泥浆填充,厚度一般为0.20~0.50厘米,唐城包砖残高40厘米。
  城墙体内的窨井 考古地址在呼童街东侧,即子城的西侧城墙,由此所指城墙应为子城西侧城墙。这段城墙构筑有窨井与窨沟。窨井平面呈方形,砖石结构。城墙包砖面作为窨井之东壁,北壁以条石叠砌,西、南两壁均用砖叠筑。城墙南壁与东壁、西壁与南壁砖砌部分互相交错相叠。在东壁(即包砖城墙壁)近底部开有深38厘米、宽52厘米的窨沟。沟左右两壁均用边长31.50厘米、厚6厘米的方砖叠砌,十分规整,上下用条石板作底盖。窨沟砌筑规范,向东延伸2.90米,窨井口径61厘米×68厘米,井残深1.50厘米。
  子城城门 宋淳祐三年(1243),郡守陈恺重修,疏水濠,扩通道。子城东立坊牌一,子城西立坊牌两,限隔内外。又据宝庆《四明志》子城图,南门,即鼓楼城门,为唐南城门。东、西门,即在同条通道上设置东、西城门坊牌处。关于北门,据宝庆《四明志》云,“桃源洞,出射亭少西而北,穴子城以出(即北城门),东西缭以城墙,盖郡圃总名”。
  子城护城河 子城城墙外西边,呼童街东挖有护城河,河宽5米以上,深3.50米以上。护城河清理勘探了250米,与唐子城墙平行。护城河在现鼓楼(子城南城门)外,发现了东西向护城河一段,西接呼童街,东接蔡家巷。东护城河向北,经渡母桥到现中山广场前的公园路北侧,西与呼童街护城河相连。这与宝庆《四明志》中记载相符。
  罗城
  从20世纪70年代起,对罗城进行多次考古发掘。1973年10月在东门口地下发掘出唐末东渡门城基遗址,在和义路地下4米发掘出晚唐渔浦门门基遗址,揭示了从唐至宋历代渔浦门门基的建筑结构。从此处出土的玉璧底碗盘和“乾宁五年”(898)城砖佐证罗城始建于唐。1993年9月16日始,对东渡路古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历时两个月共揭露5处城墙遗迹,包括唐宋元明四代,全长35米以上,一次揭露5米×5米探方28个,计700平方米,经专家考证再次证实唐城的始筑年代在晚唐乾宁年间。
  包砖罗城 唐乾宁五年(898),明州刺史黄晟兴工构筑罗城于三江口。市文物考古部门对古代罗城的东门、西门及南门进行试掘,同时对罗城北段、东段亦进行科学发掘。发掘表明,明州自唐代筑城后,历代沿用位置基本未变,因此,唐代罗城周围的长度应为2527丈(宋尺)。城墙宽9~10米,夯土城墙部分残高2~2.50米,残存宽度5.4~6.08米,夯土有明显的收分。城墙除夯土城体外,其内外两壁均使用包砖。包砖西壁与东壁均清晰可见,它们均向北延伸。西壁包砖大多残留底部,宽度4~5块砖头,砌筑有规律,砖与砖之间用黄泥浆填充,厚度为1~2厘米。残高4~8块砖头。在向南部分,则排列错缝较有规律,有的地方由于长期压挤,砖多有断裂。城墙夯土部分,发掘的东渡门一段长达35米以上,均保存土城墙体。包砖间夯土部分,土色土质清晰,大多数均属黏性土,有的地段以青灰色土为主,有的地方以黄褐色硬土为主,有的地方两种堆土都有。经过查对,这些泥土系为异地稻田表土。
  城门 通过考古发掘,在余姚江边发现与东渡门很近地方唐时置有渔浦城门,因此推断,唐时罗城城门至少有6座,即东有东渡门、西有望京门、东南有灵桥门、南有甬水门、北有盐仓门、东北有渔浦门。东渡门遗址和渔浦门遗址都经考古发掘。发掘表明,渔浦门基址是一处典型的城门遗址,位于余姚江南岸、和义路东段的码头前。考古发掘表明,渔浦城门的叠压关系清楚。门道宽3.02米、深9.60米,两侧均为砖砌壁,厚度西壁1.22米、东壁0.84米,残高0.75米。由于五代、宋均利用该城基础,故上部破坏严重。城门道砖为交错叠砌,平直整齐。城门两侧门壁砌筑工艺:首先在唐代地层中挖洞,再打桩。桩有两类,一类为平头,一类为尖头,直径为0.20~0.90米,以梅花形排列。考古发掘表明,渔浦城门,位置略偏后,保存了砖砌基础,在砖砌基础之间有6~8厘米的间隙,间隙中发现朽木,是安装的木门槛。东西两壁的砖上有两个圆的直径16厘米的木桩痕迹,是门枢。在砌砖的门槛基础上的朽木是木制门槛。在砌砖的门基下,左右两边墙壁都有大小对称的两个洞,当与安装门槛有关。在砖砌的城门壁下,有一批木桩,间隔距离0.50米,排列整齐。木桩直径为0.18~0.25米,长0.98~1.25米。
  护城河 唐代罗城城下有濠,但自灵桥迤北而西,至西北段因滨奉化江、余姚江而无濠。
  第二节 五代城池
  城墙 五代(907—960)时,“钱氏据有吴越,明为属郡,后且以子弟镇之,城郭增壮自此始矣”。这一时期罗城历经修筑,城墙规格及护城河沿用唐代形制,与唐代相同。
  渔浦城门遗址 渔浦城门遗址是一处典型的城门遗址,门道被叠压在宋城门之下。宽2.96米,深8.90米。两侧为砖壁,应是唐代遗物,平直整齐。基础也沿用唐代基础,到五代时仍沿用老城门的基础,所以这时期城门大小与唐时差不多,唯门道与路面作了加工。其壁大部分在拓建宋城时被拆。城门位置在近中心段,门的两边靠壁两个立柣基较完整,系用石材制作而成。左右基本对称,中间的将军石长20厘米、宽18厘米、深埋32厘米。面上有两缺,为混棱造。这种做法与宋“营造法式”门砧限中之制相符。根据立柣安装的位置和将军石左右有朽木的痕迹,当时使用的是木制活动门限。城门上面应用木头做的门扉与下面鹅台直接安装城门。城门内路面保存较完好,系用大型年糕砖铺设,铺砖前地面经过加工夯实,所以比较坚硬,再铺上2~5厘米厚的沙土,沙土上铺设砖块。
  第三节 宋代城池
  子城
  城墙 宋子城墙包砖的基础部分,在唐墙体之上向两侧扩展,重新砌筑包砖墙面。公园路子城发掘情况证实,建筑宋子城墙可以分为两期。第一期宋城墙,其墙体大部分仍沿用唐城墙。扩建部分东壁与唐城墙壁相距28厘米,专门砌筑包砖面,包砖厚(宽)52~56厘米。西壁则重新叠砌或沿用唐城之包砖,厚(宽)52~56厘米。叠砌整齐有序。城墙宽5.64~6.90米,砖砌部分残高18~44厘米,夯土墙宽0.80~1.36米。夯土中有北宋时期东钱湖窑的刻花碗、浅腹盘、碟和执壶等瓷器。出土物佐证,第一期宋城应建于北宋早期。第二期宋城墙是对第一期墙基部分进行了加宽,城墙东壁作部分(叠压部分)扩建,目的是为了加固墙基,其上叠砌条石。基础部分虽然加宽,但包砖部分改为包石结构,城墙的宽度比第一期略小。条石墙面整齐平坦,砌法以两直一横呈“T”字形,条石上的石灰粘迹仍有很多保留着,这种做法与宋罗城东渡路段部分砌筑条石呈“T”字形完全相同。第二期城墙宽5.20~6.40米,在墙体中仍沿用唐和宋一期夯土城墙。填土中出土有典型的南宋时期龙泉窑薄胎厚釉的碗、盘、瓶等器物。纵观宋城墙的结构,第二期城墙叠压在第一期包砖基础上,并向上构筑,石砌部分残高26~66厘米。
  城下出水口 宋城墙石构部分在第二期城墙重新修筑时,从底部开始,修筑了一个城下出水口,口两侧均用条石叠砌,其底部仍用第一期之包砖。口残高62厘米、宽92厘米。在口中存放有用石灰黏合的红色板瓦,互相错叠,接头处留有很多石灰;板瓦长达70厘米以上。
  护城河 宋城墙外护城河沿用唐代护城河,宽5米,其范围与唐代相同。
  罗城
  城墙 宝庆《四明志》卷三《城郭》记载:“罗城周围二千五百二十七丈,计一十八里,奉化江自南来限其东,慈溪江(注:余姚江)自西来限其北。西与南皆它山之水环之。”北宋建隆初(960),节度使钱亿修。元丰元年(1078),明州知州曾巩又修。南宋宝庆二年(1226),知府胡榘再修。宝祐五年(1257),制置使吴潜拓旧立新,大加修治。根据东渡门、市舶司门段考古发掘资料,宋罗城曾经过两次大变动。第一次宋城大变动,是继唐城的基础上构筑的,宋城使用大量条石作为基础,很多地方在唐代的古城包砖之上。宋城构筑时从工艺上看,无疑比唐代先进。宋城的基础加固利用了唐城旧包砖或夯土,城墙外侧另砌条石作为基础,所以基础比唐代的更为坚实。使用的条石亦均经过加工,较规整。条石多为长方形,规格一般为长80~82厘米、宽60~65厘米、高16~18厘米,错缝叠砌,残高60余厘米。在叠砌中还使用石灰黏合。宋城发掘长度达35米以上,南北均伸入地层,从清理的35米范围内,东壁底部系宋代第一次(即西边)与第二次(东边)底部石砌部分残迹,显示第二次建筑时石基部分又向外扩展,明显利用了第一次的条石基础。虽只残留了第一次的一层城基石,但还能看出同一水平、光面较平整的排列构筑工艺。第一次宋城所包砖头大多错缝叠砌,砖的规格一般为35×18×6.5~35×18×7厘米,由于年长月久,有的砖头已断裂,砖与夯土黏合紧密,残高尚存10块砖60厘米以上。宋城包砖除宋代夯土部分外,其余均利用了唐城的夯土城墙,俯视第一次宋城东壁,可看出壁的砌筑平而整齐,也略有收分,在地层分界上也比较明显。宋城第一次构筑包砖面虽经过近千年岁月,仍不失当年风采。从剖面上看出唐城夯土与宋城夯土交接处紧密。第一次宋城墙清理段宽8.18米,残高2米左右。
  第二次宋城大变动,基本上利用原来第一次建筑的条石,而且石料的数量及加工均比第一次构筑讲究,凡是露明部分都较光滑,砌筑排列十分有规律。从保存较好的东西两壁清理表明,可以分为基础部分和包砖部分。石砌基础部分,可说在我国宋城墙中属于相当讲究的一个实例。基础下打有木桩,其上构筑条石。经过加工的条石在砌叠时,基础第一块略外露5~8厘米左右,以后往上错缝砌叠十分有规律,砌叠至1米左右时,上面一块向内收。条石棱角已做成圆弧形。这部分第二次构筑的石构基础相当有气势,显示这次重新构筑城墙十分讲究,石料加工也是精细的。在这个石构基础之上,从残留的砖砌遗迹证明,包砖部分从这里开始向上堆砌。宋城第二次构筑,有向西弯的走向,城宽6.90~8.40米,残高2.50米左右。夯土部分仍利用了唐城夯土,宽5~6米左右,残高2.50米。城下有濠。自灵桥门至北,西至永丰门,因滨江,无濠。
  城门 宋明州辟十城门:西望京门,旧名朝京门,有水门,通漕运。夹城立柱楼,其上横七间,纵三丈有九尺,四囱玲珑,既揭门名,又匾其楼“明山”。南甬水门,有水门,通漕运。东南鄞江门。东灵桥门、东渡门、来安门,来安门在市舶司之右,旧不立名,呼市舶司门,因城外建有来安亭,故以亭名之,舶货入则开。东北渔浦门。北盐仓门(南宋改为和义门),盐入则开,附近还有达信门。北西郑堰门。南宋末,废鄞江门、来安门、渔浦门、达信门四门,仅余西面的望京门,东面的灵桥门、东渡门,南面的甬水门,东南的鄞江门,北面的盐仓门,共六门。东渡门遗址和渔浦门遗址经考古发掘,表明渔浦城门基址是一处典型的城门遗址。宋代渔浦城门的建筑结构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由于明州已成为国家对外交通贸易的一个重要港口,原来面临姚江码头的渔浦城门,已不适应交通贸易发展的需要,故在原来的渔浦城门基础上加以拓宽。渔浦门门道宽4.40米,残存高度0.50~1.05米,门道深10.96米。城门基础用条石叠砌而成,黏合时使用了石灰,一边仍利用唐代城门基础置以条石,另一边在拓宽时先打下梅花木桩,基础夯实后再安放条石。门道两侧为砖壁,砖壁与石砌基础留有一定的空隙,在空隙上有朽木的柱印,东西两侧尚对称,但大部分因基础破坏而受到损坏。根据城门两侧朽木遗痕和宋代绘画中城楼建筑加以比对,城门两边是排叉柱,故城门上应有门楼。城门位置在近门道中心地段。中间剩下铺地石板,东西两侧还保存着两个朽木柱印,门砧限处尚保留3块石板。两块大的石板中间有10厘米宽的间隙,间隙中保存着朽木。推测当时是用木头做门限,两头固定在两侧柱上。至于装门的是卧秩还是立柣已无法推断。城门内路面全部铺砖,拼成人字形。路面填土可分为三层。底层夯土坚实,中层为8~9厘米的黄泥,上层为2~3厘米的黄沙,上铺小长方砖,俗称“年糕砖”。靠城壁部分系用竖砌法,坚实整齐。
  城墙阴沟 根据和义路古城考古清理,表明阴沟均在宋代城基底部。筑法一种为底部铺上长2.10~2.50米、直径23~25厘米木头,上置石板,即为沟底。在底部左右两边用较规整的长方石叠筑,然后加盖石板而成。另一种即用石板作底部,板下打上4~5个木桩,木桩规格一般为1~1.20米,显然也是为了加固底部。这两类阴沟一般深85~93厘米,宽86~95厘米。
  第四节 元代城池
  复筑城墙 元初至元十六年(1279),朝廷曾下诏毁天下城池,所以明州(庆元)的子城和罗城也不例外地被拆除。但子城中尚存沿海左副都元帅府、万户府等行政及军事机构。至正十二年(1352),都元帅纳麟哈剌为备方国珍来犯,复筑罗城。元至正《四明志》载:郡城之废,垂六十余载,民居侵蚀,夷为坦途。这说明宋城在元初被毁之事实,而且经过60年后又重建。元代重建城墙时代当在14世纪40年代前后。
  复筑城墙周长18里,高1丈8尺,宽度为7.20~8.22米,其城墙的宽度与宋城相近。考古发掘出的城墙残高2.50米左右。元城置东渡、灵桥、长春、望京、永丰、和义六门。市舶司城门段城墙考古表明,元代城墙是在宋代城墙基础部分加固后砌筑成的,其方式是在宋城基础内壁,清理一部分墙体后,在内侧基础部分增加了大批排列紧密的碎石块,并经过夯实,由于加工精细,因此这部分基础比唐、宋的城墙讲究,也更为坚固。在东渡路考古发掘一段长达35米以上的元代东壁城基,发现在元城墙的西壁,不但利用原来宋城的部分城墙,而且在旧城基外又增砌部分条石作基础。清理出来的平面、剖面再一次证明,元城是直接叠压在唐宋城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考古发现了元代城墙一个附在城墙壁上转角明显的台基,筑墩地方宽达11米有余。这个台基是筑城时构筑的。条石与条石互相叠压紧密,转角与城壁交接叠压明显,是一个完整的墩。考古工作者称这个台基为“窝墩”。“窝墩”呈长方形,全部用长条石构筑而成,在基底部开始叠砌,逐块向内收,至第五块条石,然后再向上错缝砌叠。墩残长7.20~7.80米,宽2.80~3.60米。条石光面均经过加工,光润整齐。条石构筑叠涩,底部基础收分明显。根据考古工作者推断,构筑“窝墩”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筑城时的上下通道,但在清理中,“窝墩”的南北向均无踏道砌筑的迹象与残件。第二种是城墙的组成部分,即在墩位上建楼舍,为屯兵作战瞭望之用。“窝墩”构筑时代当在14世纪40年代左右。
  护城河 仍沿袭宋制,唯独东渡门外有了陆地,出现了“城隍”,即没有水的城濠。
  第五节 明代城池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方国珍投降明朝以后,明太祖就把庆元路(元朝把宋朝的府改成路)改称明州府,后又改称“宁波府”。明朝在洪武、嘉靖、万历、崇祯年间5次修缮宁波府城,子城并未恢复。宋朝的明州州官衙署改作宁波卫指挥使的衙署,与宁波府署衙门相邻(见嘉靖《宁波府志》鄞县县境图)。所以到现在,鼓楼至中山广场一带还称“卫门口”。奉国军门楼毁后重建,因唐诗人杜审言有“云霞出海曙”之句,改称为“海曙楼”,这就是现在的鼓楼。
  嘉靖三十五年(1556),知府张正和大规模修缮罗城,郡人闻渊为记:“计城之周凡二千七百八十七丈,中所修者一千一百八十一丈,所造者坼堠六十有六,敌楼四十有六,马步阶七。巡海宪副孙公宏轼、王公询暨张侯复修筑西南二水门,罗以月城。总所费币银七千五百五十两有奇,所役民户之广狭,整欹易蠹,丕新旧筑,雉堞焕如,楼橹粲然……”明代朝鲜人崔溥的《漂海录》对宁波城城门描述道:“宁波府截流筑城,城皆重门,门皆重层,门外重城,水沟亦重,城皆设虹门,门有铁扃……”说明城门外设有瓮城与城门。万历三十九年(1611)又新筑沿月湖至长春门的城堤。
  第六节 清代城池
  城墙 宁波府衙署和鄞县衙署同在宁波子城内,所以鄞县称为首县,也叫附廓县。清初,海关行署也设于子城之中。后来比府高一级的宁绍台道衙署也设在宁波子城内(今中山广场南部),宁波就成为浙东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城市的规模比其他府县更扩大了。清顺治十五年(1658),提督田雄重修雉堞。康熙十三年(1674),提督李显祖复广拓之,又于沿城外濠筑备城。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年间10次修城。道光时,修葺凑长1386丈6尺,沿城筑炮台32座。周围有2527丈长,城脚宽22尺,城上宽15尺,高22尺(按清朝工部尺计算,下同)。城上还有雉堞(俗称城耳朵,四方形,当中有洞)3564个,作为兵士放枪、射箭时的掩护体。还有警铺65所,战时供巡逻士兵居住;城外还有濠河,从盐仓门起,经东渡门、灵桥门、长春门、望京门,一直到永丰门,共长2144丈。濠河上都架板桥,平时可供交通,战时把它挂起,所以也叫吊桥。此外还有两个水门:西水门,引进西乡来的水;南水门,引进南乡来的水。都贮蓄于日月两湖,再流过城内纵横各河道,通过水喉、食喉、气喉3个喉洞和总闸与江相连。
  城门 仍为六门,东面有东渡门、灵桥门,南面有长春门,西面有望京门,北面有永丰门,东北有和义门(盐仓门)。所有城门有内外两道。城上有城楼,也叫门楼。门楼以外,还有46个敌楼,这是战时安放大炮用的。
  《宁郡地舆图》(见卷首彩图)是清代宁波(鄞县)城厢地图,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此图大约绘制于清道光二十六年至三十年(1846—1850)间,反映了当时宁波城池的情况,可清楚看出当时宁波城池有六座城门,每道城门都有瓮城。此图绘制用传统写意的方法,与《清明上河图》相似,以散点透视法立体地描绘了主要建筑的外观,但在空间距离比例和街巷河道走向上,并没有达到近代地理学所要求的精确度。但《宁郡地舆图》将城厢内的水路交通要道都作了交代,标识出的地名近400个,清楚地标记着“谢御史第”和“桂芳第”等知名私宅。
  第七节 中华民国时期城池
  民国9年(1920),设立宁波市政筹备处,鉴于老城区西、南及西北城墙外民房密集,西北郊的高塘墩(今高塘新村)又办起了草织工厂,城墙已成为妨碍交通的障碍,县内士民商议请求县、省政府拆掉城墙。城西效实中学在扩充校舍时因城垣挡阻,在议准后率先拆除城西一段城墙。为方便江东与老城的往来,13年拆除了灵桥和东渡门两座城门。16年,宁波成立市政府,为市内行驶汽车计,遂实行平城垣议案,开始全面拆城造路。20年1月撤市时,城垣全部拆除,只留下一座庆云楼,它是罗城的钟楼,位于宁波城西。庆云楼高三层,八角形,俗称八角楼,与现存海曙楼相应,该楼因破损严重于1958年拆废。至此,宁波罗城古城垣全部拆除。
  自宋修筑城墙后,宁波城虽然多次修筑城墙,但宋城墙以条石作为基础,包砖填土的结构没有大变,因此宁波的古城墙拆除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城砖、石块和泥土。尤其是外墙所用的砖,大都是道光十五年(1835)的城砖,墙基是条石,都是很好的建筑材料。泥土主要用于填塞河道,拓宽道路,也有一部分运至郊外。一些城砖、石块用于城乡居民建造房屋。江北区槐树路周围改造时,曾发现有2幢民国时期的小楼房大部分是用城砖建筑的。也有用于建筑市区内马路、街巷。城墙拆除后,在城基上修筑了环城马路,城墙长条石除用于铺设环城马路外,还用于铺设东大街、呼童街、菱池街等道路。后因铺设沥青路面,铺在这几条路上的条石移至他处。建造华美医院用去相当部分城墙基石。此外,还用于农村造桥铺路。鄞西著名的古洞桥(位于横街镇庄家溪村)大修时,就使用了宁波古城墙拆下的条石。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