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水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02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水文
分类号: P331
页数: 7
页码: 81-87
摘要: 本章记述了宁波市海曙区的水文情况,其中包括了河道、湖泊、地下水、潮汐等。
关键词: 海曙区 地理环境 水文

内容

发源于四明山的余姚江和奉化江,流经境域北边和东边,在桃花渡外三江口交汇成甬江水系出镇海口入海。余姚江、奉化江均属潮汐河流,每天定时形成高低潮位。古代天封塔曾作为船只进出航标。两河交汇处河塘纵横,水网密布,有前塘河(南塘河)、中塘河、后塘河及广德湖、月湖、日湖。
  第一节 河道 湖泊
  河道
  古时境内河道网结,今中山东路、中山西路、县学街、孝闻街、开明街、药行街、横河街、西河街、大沙泥街等街路昔均傍河或前街后河。入城有南关、西关两水系。南系引它山小溪之水经前塘河(南塘河)入城,接平桥河为城内纵向河道。西系中塘河引大雷草湾岗之水,后塘河引大雷山诸溪之水,两条塘河在望春桥西侧汇合经西塘河入望京水门,东接县前河为城内横向河道,纵横河道均与月湖相通。民国18年(1929)后,城厢内除月湖、北斗河、护城河外,其余相继填没。此年始填东门口至羊府庙800米护城河及岳庙西河、药行街河、天封塔东河等。22年(1933)制订《整治城河计划》,决定相继填没淤塞河道,其中填平东门口至萧家桥河,拓宽中山东路。填塞镇明路后河拓宽镇明路,填平开明桥至三角地河道,拓宽开明街等。1952年7月填平解放南路三角地至永宁桥段小河拓路。1958年填塞仓桥头河、太阳河。次年10月,3万人(次)参加填平天宁寺西河,拓宽孝闻街,长2300米。同年填没的尚有解放南路的河道。1960年续填采莲河和西河一段。1983年填没濠河头至三市的濠河,建商业房和拓宽灵桥路。1987年,除西面北斗河、护城河、月湖及支河等少数河道外,原有内河均已填没。
  2006年实施内河截污工程,先后完成了启文河、王南河、西塘河(局部)、卖鱼河(局部)、文台河、王家桥河、护城河7条河道的截污工程。合计截流沿河有排污现象的雨水出口66处,新建各类截污管道6500余米,出水口闸门井及提升井24座,疏浚河道清淤77000余立方米,并恢复沿岸绿化,建绿化面积18000平方米。2008年8月中心城区内河整治工作全面启动。内河疏浚工程包括8条河道,工程共完成清淤30550立方米,其中人工冲淤26047立方米、机械疏浚4503立方米,提高了内河保洁效率,改善了周边居民生活环境。至2008年,尚存内河47条,总长47376.33米。最长南塘河(前塘河),其次庙前河,再次西塘河。
  奉化江 民国以前称鄞江。上游剡江发源于四明山的秀尖山东南麓(一说乌山撞天岗南麓),过奉化、鄞州境,水流平缓,江道曲折蛇行,经十八湾至城区。西侧依境内流经段塘街道、南门街道、江厦街道,至辖区东北端与余姚江汇合为甬江。
  余姚江 又名姚江,发源于四明山夏家岭,南岸依境内北郊路、永丰路、战船街,经解放桥,出新江桥至辖区东北端与奉化江汇合为甬江。姚江原系潮汐江,1959年兴建姚江大闸,由大闸节制水位,挡潮阻咸蓄淡。大闸上游遂无潮汐,成淡水内江。
  南塘河 清代前称甬水,又称前塘河。上接樟溪,源出四明山,经它山堰、横涨、栎社,与奉化江平行并间接相通,在段塘街道流入境内,自南水门进入三市。1977年,南门三市段填塞,河道西头移至南门三市。是河为引樟溪水至城区月湖的主要河渠,为行洪、排涝、灌溉、航运的骨干河道。后因汽车运输发展,航运功能衰退。
  中塘河 为区别于东乡中塘河,又称西中塘河。源出草湾岗山麓,流经大雷,汇芝溪岙水、武陵溪。东流至双瑞桥分南、北两支。北支汇入后塘河,南支经林村隐仙桥后称中塘河,流于境内经望春桥与后塘河相接。早期曾为提供境内自来水源主要河道之一。
  后塘河 为区别于东乡后塘河,又称西塘河。源出大雷山诸溪,到双瑞桥分流。北支过碶桥即为后塘河,经由山下庄、石塘,经望春与中塘河汇合后入城区西门口(旧有西水门),系境内沟通鄞州区西部的主要航运通道,也是鄞西引流、灌溉的主河道。
  湖泊
  境内有广德湖、月湖、日湖。广德湖在北宋时已辟湖为田。日湖也已消失。唯月湖尚存。
  广德湖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磵……西十二里有广德湖”。宋曾巩《广德湖记》说:“湖之滨有地曰林村砂末,曰高桥腊台,而其中有山曰白鹤、曰望春。”湖址在区内望春街道西。广德湖主要功能为灌溉农田,宋时灌田2000顷。湖广50里,形如罂腹(腹大颈细口小的盛酒器,故名罂脰湖)。唐大历八年(773),县令储仙舟发民修浚,此为大德,故更名为广德湖,为海迹潟湖入口围堤而成。北宋天禧二年(1018)兴建广德湖堤18里,订定湖界。其后历代时有浚治,为灌溉西乡农田重要水源。政和七年(1117),楼异知明州,辟湖为田,广德湖遂废,自此西乡岁有水旱之患。 对此历史褒贬不一,民间一方面“却恨宣和楼太守,屡教西土失丰年”(万斯同《部西竹枝词》),另一方面又在湖址多处建“楼太师庙”纪念楼异,改湖为田。
  月湖 早在宁波城建立之前,三江口南隅有一小湖,其开拓始于唐代,具体时间史无确载。 唐贞观四年(630),县令王君照导四明之水引流入城,率众对小湖进行疏理。太和年间(827—835)县令王元在修建它山堰时,又对小湖进行修浚。后因湖的地形地貌变化,湖中逐渐淤塞,形成二湖雏形。到北宋时出现“南湖”、“西湖”之名。“西湖”即月湖。据宝庆《四明志》记载,宝庆间测得湖西纵350丈,横40丈,周长730丈余,承南塘河、西塘河之水通过三喉入甬江,形成以月湖为核心的城市水网体系,是鄞西封闭水系的组成部分。经历代疏浚,月湖水质纯清,也是城区居民重要饮用水源。(详见第二十九编“月湖 日湖”)
  日湖 “南湖”即日湖,又称“细湖”、“竞渡湖”。日湖与月湖曾有一水相连,其位置南起莲桥街,北至塔前街,东靠郭衙巷,西贴解放南路,南北长,东西宽,呈鸭蛋形。日湖虽小,却是一湖碧水。湖北端有两条支流,一条经塔前街,向北穿行至天封塔旁;另一条穿过三角地石板桥向西北,在云石街与向水河相交。民国年间湖面日湮,今废。(详见第二十九编“月湖日湖”)
  第二节 地下水
  境内地下水主要为冲积、海积孔隙潜水和冲积、洪积孔隙承压水。含水层淤泥质黏土、亚黏土、五砂土、粉土等,埋藏浅,易污染。旧时,城区居民多用井水(地下水)为饮用水,后因污染,现都用自来水。因地下水开采量过大,1986年形成以西门为中心的地面沉降漏斗,地面年沉降速度18.80毫米。后采取有计划开采地下水,增加回灌等措施,深层地下水位区域性逐年回升,地面沉降速度递减。1988年,地面沉降速度为10.50毫米。次年沉降速度减至5毫米。
  第三节 潮汐
  流经境区的余姚江、奉化江属潮汐河流。1958年前,余姚江潮区界在通明堰,姚江大闸兴建后下移至闸下。奉化江潮区在奉化市境内大埠头附近。甬江为弱潮河,潮差小,沿程潮波变形缓慢。姚江大闸建成后,通过甬江进入余姚江的潮波,高潮位抬高,低潮位降低,潮差增大,进潮量减少,潮速相应减小,使过水断面淤积。奉化江多年平均一次涨潮量为1796万立方米(境内澄浪堰站断面),余姚江为1221.70万立方米(境内新江桥断面)。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