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01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建置
分类号: K928.2
页数: 3
页码: 67-69
摘要: 本章记述了宁波市海曙区的建置情况,其中包括了境域、隶属等。
关键词: 海曙区 政区 建置

内容

海曙区历代为鄞县辖地,从未单独建置,直至1949年宁波解放后,始从鄞县析出建市置区。
  第一节 境域
  海曙区处于宁波市老市区的核心地域,位于奉化江、余姚江和甬江三江汇合处的“三江口”东南。唐长庆元年(821),明州刺史韩察筑子城于今中山路中段北侧,鼓楼步行街一带。乾宁五年(898),明州刺史黄晟筑罗城于今江厦街、灵桥路、长春路、望京路、永丰路、和义路所围成的区域内。现境域东南、西南界鄞州区,东北濒余姚江,经解放桥、新江桥、永丰桥与江北区相连,东南临奉化江,跨江厦桥、灵桥、琴桥、兴宁桥、铁路桥与江东区相通。东西长7.25千米,南北宽9.10千米,总面积29.40平方千米,其中老城区9.70平方千米。
  第二节 隶属
  唐武德四年(621),浙江罢郡置州,改会稽郡为越州,置总管府,领11州,以原句章、鄞、3县地置鄞州,境内为鄞州属地。武德八年废鄞州复县,为县属地。开元二十六年(738),析越州、县别置明州,区境与越州分离,为明州县属地。天宝元年(742),明州改为余姚郡,为余姚郡县属地。乾元元年(758)余姚郡复改明州,为明州县属地。元和四年(809)郧县县治由小溪徙境内。长庆元年(821)始建明州城,为明州属地。中和三年(883),升浙东道节度使为义胜军节度使,光启三年(887)改义胜军为威胜军,乾宁二年(895)董昌称帝,号大越罗平国,次年国灭,改威胜军为镇东军,明州均为上述建制下的属地,境内均为明州属地。五代十国时群雄割据,开平元年(907),武肃王钱镠建吴越国,开平三年钱镠奄有明州,升明州为望海军,为避后梁太祖朱晃之祖朱茂琳(茂同音)讳,改县为鄞县,为鄞县属地。北宋建隆元年(960)改望海军为奉国军,为奉国军鄞县属地。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纳国归宋,奉国军隶两浙路。淳化四年(993),明州隶两浙东路。南宋绍兴三年(1133),置浙东福建沿海制置使,次年改为福建两浙沿海招讨使,治地由定海(今镇海)移治境内。绍兴十二年(1142)罢,隆兴元年(1163)复置。绍熙五年(1194)宋宁宗登位,改元庆元,升州为府,以次年改号的年号名府,称庆元府,为庆元府属地。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庆元府为庆元路,为庆元路属地。大德六年(1302),江浙行省浙东道自婺州迁庆元路,为浙东道属地。至正十五年(1355)方国珍占据庆元路,为庆元路属地。明洪武元年(1368),方国珍降朱元璋,庆元路改明州府,为明州府属地。洪武十四年(1381)改明州府为宁波府,为宁波府属地。清顺治三年(1646)设宁绍台道,顺治十五年宁绍台道治地移至境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攻占宁波,改为宁波郡,为宁波郡属地。次年太平军撤离,复改宁波府,为宁波府属地。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府,境地属鄞县,16年(1927)建立宁波市,后撤市复入县。21—27年(1932—1938),境内先后属省第七、第五、第六行政督察区。30年(1941)日军入侵,各行政机构撤离,34年(1945)宁波收复,各行政机构迁回境内。宁波解放后,境域一直隶属宁波市。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