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12920020230000010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K295.5
页数: 6
页码: 1-6
摘要: 本文概括了宁波市海曙区历代治所、千年明州古城、商贸经济、文教教育、都市风韵等。
关键词: 海曙区 地方史

内容

海曙区为宁波市辖区。宁波市地处浙江省东北部的东海之滨,居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东南隅,宁绍平原东端。地理坐标:东经120°55'~122°61',北纬28°51'~30°33'。海曙区境处于宁波市老市区的核心地域,位于奉化江、余姚江(又称姚江)汇合为甬江的“三江口”。现境域东南、西南界鄞州区,东北濒姚江,经新江桥、解放桥、永丰桥与江北区相连,东南临奉化江,跨灵桥、江厦桥、琴桥、兴宁桥、铁路桥与江东区相通。东西长7.25千米,南北宽9.1千米,总面积29.4平方千米,其中老城区9.7平方千米。区级政权机构驻灵桥路229号。
  宁波历代治所
  海曙历史悠久,为宁波历代政治中心。区境春秋时为越国地,战国中期以后为楚国辖地。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灭楚后平定楚江南地,降百越之君,置会稽郡,境地置鄞县,隋时入句章县。唐武德四年(621)废句章县设鄞州,设治于三江口,此为境内设治之始。开元二十六年七月十三日(738年8月3日)始立明州,设治于小溪(今鄞州鄞江桥);长庆元年(821),州治迁至三江口。以后名称虽有变化,但州治一直稳定未改,迄今已历1180余年。南宋绍熙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195年1月7日)改明州为庆元府;元代改为庆元路;明初复名明州府;洪武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1381年3月20日),取“海定则波宁”之意,明州改称宁波。清代在行省和府之间增设宁绍台道,顺治十五年(1658),道署迁驻境内。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八日(1861年12月9日),太平军攻克宁波,改宁波府为宁波郡,次年5月10日退出,仍复为府。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府,以清时宁绍台道政区置会稽道,道尹行政公署驻境内。民国16年(1927)废道,县直属于省,后又设宁波市,旋又复入鄞县。
  1949年5月25日,宁波城区解放。市和专区并设,后地市合并为宁波市。市级党、政、军领导机构均驻境内。解放初,新政权将中华民国时境内11个镇改设为灵塔、长春、镇明、海曙、西郊、北郊6个镇。同年11月又将6镇分设为海曙、镇明两区公所,尔后建置多变,撤并分合无常,36年中较大调整达11次之多。其中1978年9月海曙、镇明两区定为市辖区(县)一级政权建制和1984年1月海曙、镇明两区合并为海曙区两次调整最为重要。两区合并后,境内建置始稳。至2008年底,海曙区辖月湖、鼓楼、南门、西门、江厦、白云、望春和段塘8个街道办事处,73个社区居委会。全区总人口306556人。
  千年明州古城
  宁波城区的开拓和发展,在明州未立前,只是零星宗教场所建设,唐天册万岁、万岁登封年间(695—696)在境内东南隅建造第一座僧伽天封塔(今存);长安四年(704)又于东南隅建立开元寺(已废),这是当时城区两大建筑。长庆元年(821),移州治到三江口,筑子城(内城,州衙)。子城城墙基址在呼童街东侧,墙外挖有护城河,与城墙平行。子城设4门,今存鼓楼是当时子城的南城门旧址,这是移治后的最早建筑。东门、西门和南门处在同条道上。关于北门,据宝庆《四明志》记载:“桃源洞出射亭少西而北,穴子城以出(即北城门),东西缭以城墙,盖郡圃总名。”长庆三年(823)约在今江厦桥处架筑跨奉化江的东津浮桥(后移至今灵桥处),沟通与江东的交通。咸通三年至天祐二年(862—905)相继兴建白檀寺(今山街二十四间)、国宁寺(后改称天宁寺,今海曙中心小学址)、乾符寺(今市人民政府址)等佛寺。其间,最重要的是乾宁五年(898),明州刺史黄晟兴工构筑罗城(外城),标志明州城市的形成。宝庆《四明志》载,黄晟墓碑刻文云:“此郡先无罗郭,民若野居。晟筑金汤,壮其海峤,绝外寇窥觎之患,保一州生聚之安。”从这里可以看出,子城已不足保境安民,故需新筑城墙,罗城为包砖城墙,设城门十,即东渡门、望京门、灵桥门、甬水门、盐仓门、渔浦门、鄞江门、来安门、达信门、郑堰门(宝庆《四明志》)。当时东西向的主干道,从东渡门经乾符寺前、鼓楼、国宁寺到望京门逐步连成一线,相当于今中山路(江厦桥至西门口)的大体雏形。另有相传建天封塔后留下大量沙泥铺筑的大沙泥街、小沙泥街。西北向的道路,自鼓楼经紫薇街、镇明岭至南门,相当于今镇明路雏形。另一条是开明坊通至纺丝巷、三角地,相当于以后形成的今开明街雏形。再一条是建筑穿城水道时所筑碶闸,相当于以后形成的碶闸街。这些只是大致轮廓。罗城建成后,历代沿用位置基本未变,直至民国拆城。
  唐城建成后,历代多次修筑。其中宋代两次大变动,以条石为基础,城墙大为加固。南宋建炎四年正月十六日(1130年2月25日),金兵攻陷明州城,至二月初三日(3月14日)退出,占据18天,烧杀掳掠,“焚其城,唯东南角数佛寺与僻巷居民偶有存者”(清董沛《明州系年录》卷三)。此为明州古城历史上最大的浩劫。南宋定都临安,明州经过近百年的建设才逐渐恢复。到了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改明州府为宁波府,此后曾5次修缮宁波府城。其中嘉靖三十五年(1556),知府张正和对罗城大加修缮,增加敌楼等,以防御当时猖獗的海盗(倭人)侵扰。清代修城10次,其中道光时沿城筑炮台32座,城上有雉堞(俗称城耳朵,四方形,当中存洞)3564个,以备兵士在洞中放箭、放枪。有警铺65所,战时供巡逻士兵居住。
  城墙城池用作军事防卫在冷兵器时代是有一定作用的,但热兵器的出现改变了战争的形式,19世纪4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依靠坚船利炮攻进了宁波城,使城池失去了军事防卫功能。民国9年(1920)设宁波市政筹备处以主拆城造路。3年内拆除6个城门的月城。13年(1924)拆灵桥、东渡两门。16年(1927)7月宁波市政府成立后全面拆城,至20年(1931)1月撤市时,雄踞三江口的千年古城垣已荡然无存。
  夙为通海商埠
  宁波城外接宁绍平原,腹地广阔,物产丰饶,城内三江交汇,直通外海,交通便利。自古商贸兴隆,四海扬名。孙中山于民国5年(1916)8月莅甬时,曾对宁波及宁波商人作过高度评价:“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能力之大,固可首屈一指也。”(孙中山《宁波实行地方自治之三项意见——在宁波各界欢迎会的演说》)
  附近县早在秦代以前,已有近海岛屿上的渔贩盐商和滨海地区商贩往来商贸(据宁波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宁波帮大辞典》第5页)。至唐时,对外商贸已相当发达。对外贸易,首先是港口,宁波港是中国沿海古老的对外交通贸易港口之一。港口位置唐时由姚江城山渡的句章港东移至境内三江口的明州港(今宁波港)。在三江口由滨姚江的渔浦门码头到临奉化江的江厦码头,成为当时浙东南货物主要集散地和对外贸易港口。其时江厦码头桅樯如林,商客业务繁忙,“南通闽、广,东接倭人;北距高丽,贾舶往来,物货丰溢……衣冠文物,甲于东南”(宝庆《四明志》)。日本遣唐使舶曾在境内靠泊上岸和启碇返航,“海外杂国,贾船交至”,形成远航至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锡兰、波斯、埃及的“海上丝绸之路、瓷器之路”的起点和通道。宋淳化三年(992)在境内设市舶司。至元十四年(1277),庆元路(宁波)设市舶提举司,是当时全国四个市舶司之一。1293年温州,1298年上海、澉浦市舶提举司并入庆元,“凡中国之贾高丽与日本、诸藩之至中国者,唯庆元得受而遣焉”。可见庆元港在元代的地位。明洪武三年(1370),明州仍设市舶司,明州易名宁波后,并确定宁波为接待日本勘合贸易贡船的唯一港口。清时设浙海钞关行署于宁波,是当时全国四个海关之一。鸦片战争后,宁波作为五口通商“条约口岸”于1844年1月1日开埠。码头部分扩展到对岸江东码头,尔后,推出到濒甬江的江北岸外滩码头,境内码头逐渐外迁。
  在外贸繁盛的同时,境内商市也很发达,南宋时即有大市、中市、后市、草市等较大型商市。清光绪年间,境内有县前市、家井巷口市、灵桥门内市、紫薇街市、仓桥头市、鼓楼前市、西门内市7个集市。同时,以江厦街为重心的东门口区域,包括半边街、双街、钱行街、糖行街、东渡路等形成繁华商业区。其时,钱庄业不断兴起,在清代百余年里,江厦街一带钱庄林立。故有“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之誉。清乾隆年间,境内有较大商铺700余家,南北货批发商号20多家,药行多达50多家,境内商贸称甲东南名不虚传。境内商贸的发达,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精明诚信的宁波商人,他们无论是在东门口的历练,还是从三江口的走出,无不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宁波帮的特质。千百年来,宁波商人足迹遍布天下,业绩饮誉世界。当徽商、晋商沉寂之后,宁波商帮经久弥坚,生生不息,宁波人创造的商业辉煌既早已彪炳史册,又如繁花正在全球绽放。
  宁波解放以后,海曙作为中心城区,努力发展商业,保障供给,承担城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改革开放以后,海曙确定“商贸兴区”的发展战略,依托宁波商业中心的优势,始终保持商务商贸持续快速发展。初始阶段,全面繁荣区域商品市场,先后建成灵桥、南门、江厦街、望湖桥、法院巷等多家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大影响的专业或综合性市场;继而重点发展现代城市服务业,加大引进力度,最多一年就引进现代服务企业755家,注册资金达8.89亿元。使海曙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水平在全市占据领先和中心地位。为使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海曙还积极实施总部经济发展战略。万宝盛华、联泰大都会、渣打银行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成功入驻。世界500强企业中,有24家在区内设分支机构,年实现现代物业增加值超过150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0%。海曙已成为宁波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高端机构集聚地、现代服务业配套环境优化地。
  海曙还从“商贸商务中心区”的区位优势出发,率先建设都市传承历史、弘扬文化、结合现代、接轨国际、面向未来的经典商圈建设,创造了都市商贸商务综合体模式。除城隍庙、鼓楼步行街等已有商圈外,又陆续建成天一广场、和义大道滨江休闲区、月湖盛园等新型商圈,形成各具特色而又海曙独有的经典之作。海曙在不断提升区域商业功能的同时,大力拓展对外贸易,全面建立多方参与、企业竞争、政府服务的对外贸易发展体系。截至2008年底,全区累计有进出口企业1196家,其中年贸易额500万元以上企业15家。海曙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比重已达85%。
  素来尚文重读
  境内素来尚文重读,浓郁的书香氛围孕育着绚丽的文化景象。自唐至清,宁波中进士者2432人,其中有12名状元。虽然境内具体人数难以析出,但这些文人大多在海曙或拜师求学,或名士雅集,或金榜题名。现在的呼童街便是当年童生应试待唤之所。境内历代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北宋的杨适、杜醇、王致、王说、楼郁“庆历五先生”开四明学术先声,南宋的杨简、袁燮、舒璘、沈焕“淳熙四先生”创立四明学派。王应麟撰启蒙读物《三字经》(《辞海》2009年版缩印本)流传甚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性启蒙教材。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等长期在境内讲学、著述,成为“浙东史学大柱”。特别是宋室南渡,定鼎临安(今杭州)后,中华文化核心南移,明州成为京畿重地。境内由此家诗户书,人文蔚起,以史浩为代表的一大批甬籍名士为宋廷重用。特别是史家,“一门三拜相,四世二封王”(美露编南宋《四明史氏》),荣极一时。
  书藏古今,藏书文化是境内文化景象中最为恢宏的一幕。城区私人藏书兴于两宋,北宋丰稷开创丰氏家庭图书收藏之业。明丰坊是丰稷十五世孙,聚书5万卷,名其藏书楼为“万卷楼”。丰氏藏书自宋历元迄明,16代人相继,收藏之富,甲于江浙。南宋建都临安后,刻书印刷业兴起,私人藏书蔚然成风。月湖及其周边藏书楼大量涌现,除天一阁外,还有徐时栋烟雨楼水北阁、冯孟颛伏跗室、朱酂卿别宥斋、卢址抱经楼等24座藏书楼。明时范钦,一生爱书藏书,历官各地,留心当地典籍,凡府库旧藏,故家流散,兼收并蓄,所藏日富,达7万余卷,于月湖西建楼藏书,名曰“天一阁”。距今已440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藏书楼,也是亚洲现存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为宁波市一张亮丽的名片。
  境内文学艺术创作历来兴盛,月湖周边向为文人墨客汇聚之地。明代屠隆传奇《彩毫记》成为传世之作,李邺嗣《杲堂文钞》被誉为“浙东始得古文正路”。五四运动后,爱国人士建立社团,倡导革命文学,接受现实主义文学主张。《野战》、《正义》、《迅雷》、《复兴周刊》等文艺刊物在宣传抗日救亡、号召民众奋起抗日中发挥了排头兵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逐渐形成一支新的创作队伍。荣荣诗集《看见》获全国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戏剧方面,甬剧、京剧、越剧、木偶剧、歌舞剧等都曾在境内占一席之地。新编甬剧《典妻》从国内唱红国外。著名电影艺术家袁牧之编导或主演《风云儿女》、《马路天使》、《八万壮士》等颇有影响的影片,曾筹建东北电影制片厂并任厂长,是中央电影管理局第一任局长。著名邮票设计大师孙传哲参与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枚纪念邮票,第一套普通邮票、体育邮票、特种邮票、航空邮票等,在中国邮坛享有盛誉。
  宁波城的沃土培育了如许的才人俊杰。历代的政治精英、富商巨贾、簪缨之家和诗书俊士为海曙留下丰富瑰丽的文化遗存。始建于唐的天封塔、咸通塔、鼓楼至今雄姿犹存。建于五代、北宋的延庆寺、观宗寺,成为佛教天台宗中心道场,被誉称“天下讲宗之第二”。位于鼓楼旁的永丰库遗址,是以元代庆元路永丰库为核心的宋元明时期大型衙署仓储机构所在地,其发掘入选“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还有城隍庙、白云山庄、佛教居士林、清真寺、超然阁、林宅、范宅、盛氏花厅等人文景观。在不到30平方千米的区域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点)118处,真可谓俯拾遍文物,仰望皆景观。
  海曙如此厚重的文化积淀源于生生不息的教育事业。境内历代官学、书院、私人学塾兴盛。北宋庆历年间,王安石办县学,开尊师重教之风。清光绪年间,月湖竹洲办“辨志精舍”,创“新兴学科之光”。湖西创“储才学堂”,首启中西结合教育;姚江畔的甬江女子中学,为国内首批女子学校之一。区内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一应俱全,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教育强区”。千余年来,文脉传承,使海曙成为既具中华传统特色,又展海派文化新韵的城区。
  都市风韵宜人
  1200年来,从子城罗城初建到城垣尽拆,宁波老城城池轮廓、形制基本未变。城市襟江拥湖,傍水而建。传统建筑为小青瓦、马头墙,城市布局为小街小巷格调,古朴无华。宁波人自古重商崇文,又较早感受西风东渐,思想比较开放,民生相对殷实,历为浙东首善之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35年,宁波作为东海国防前哨,城市建设长期停滞不前。直到1984年,宁波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14个港口城市之一,从五口通商被迫开放到国家放权主动开放,宁波城经过141年迎来了这一难得的机遇。城内从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始,拉开老城改造的大幕。从1985年至2008年的24年间,据粗略统计,新建大桥(立交)7座,拆建和大修老桥2座,新建公园5座,整治河道3条,兴建广场6处。月湖西区保护改造、莲桥街地块改造、鄞奉路地块改造、郁家巷地块改造、火车南站改建、中心城区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等重大项目相继展开,作为宁波古老城市的中心区,境内市容市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无处不洋溢现代都市风韵的新海曙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绿色宜居。城内绿地以“三江六岸、一湖居中”为主体绿地格局,间以15座公园和7个广场绿化。至2008年底,境内绿化总面积649公顷,绿化覆盖率37.7%,绿地率33.7%,人均公园绿地10.58平方米,是名副其实的国家园林城区。为了使市民居有其屋,区政府想方设法解决家庭住房,至2008年底,区内使用面积低于人均12平方米的家庭都住进经济适用住房。城区居民居住地的管理引进国外发达国家管理方法并结合境内实际,创造出城市管理“海曙模式”,从城市保洁到市政设施养护,都着眼服务市民,还有平安社区建设,使居住在境内的市民感到舒适、安全、方便。
  乐业无忧。海曙区域狭小,人口稠密,外来人员多,大型企业少,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难度大。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区政府广开就业渠道,充分吸收就业。创新劳动保障制度,推行就业项目经理人制度,突出个性化服务特征,使各类就业人员各得其所。对确实有困难的居民,实行社会救助和保障制度。加强新型社区组织建设,提高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的水平。根据城区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的实际,探索切实可行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使老年人生活无忧。2005年获得全国唯一一个社区养老服务示范区称号。
  品牌服务。城市是人集聚的地方,人们需要各种各样的服务,为了满足居民需求,城区政府尽力提供公共服务。为此,区政府搭建城市服务平台——81890求助服务中心,该中心由初始呼叫平台、服务网站逐年拓展到党员咨询服务中心、博士服务站、企业服务平台、老年人应急呼叫系统、光明俱乐部等34项服务功能,全方位、全天候为市民提供如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19大类190小类需求服务,使市民在日常生活中的服务需求得以及时满足。
  文明时尚。海曙作为宁波的主城区,文明历史源远流长,长期受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乃至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影响,造就了宁波城上善若水的城市性格。境内在改革开放以后,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一年比一年好。进入21世纪后,海曙把创建文明城区工作重点从过去以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和强化市容环境管理为主,转向注重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道德修养、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海曙区曾作为浙江省唯一城区,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区”。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都市生活时尚,都市时尚又提升了城市文明程度。现在境内各类志愿者已达3万多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0%左右。大型休闲、娱乐、旅游场所遍布域内,宁波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已越来越积极健康。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海曙先民从荒滩海涂起步,跨越千年,世代相继,终于锻造了一座跻身世界城市之林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城市。海曙正紧随着宁波前进的步伐,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努力奋进!

知识出处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宁波市海曙区志(上册)》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以2008年海曙区行政区划为记述范围,全志由概述、大事记、政区、地理环境、人口、城区建设、街道、经济系统地记述海曙区境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
海曙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