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除夕岁时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唯一号: 112534020220000241
专题名称: 慈城除夕岁时习俗
文件路径: 1125/01/object/PDF/112510020220000025/001
起始页: 0227.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旧时慈城谢年以后是过除夕,又称除岁,此月有三十日的,称“卅年夜”,无三十的称“廿九夜”。处于辞旧迎新的这天是一年中最后一天,也是最忙碌的一天。家家户户要挑桃符、贴春联、易门神,房门贴着写有“青龙吉庆”字样的青龙纸或笑呵呵的和合两仙。农家谷仓亦贴青龙纸。除夕要先祭祖再吃年夜饭。 祭祖时,都要在厅堂悬挂祖先的遗像,仿佛“亡灵”回家过年。全家还要举行拜祖仪式,要供祭品、点烛、烧香、烧纸钱。祭品丰盛,都要煮熟、切好的佳肴,一般为12碗。且每样供品都有含义,如三鲜(肉圆)意为“团团圆圆”,春卷谓之“银包肉丝”,“黄豆芽”谓之“如意菜”,“落花生”谓之“长生果”。 祭祖完毕要开始吃年夜饭,有庆贺团圆和人丁健康的意思。这时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一个人也不能少,即使出远门在外的人,也会在这一天赶回家。 年夜饭十分丰盛,桌上摆满佳肴盛馔,有热炒,还有冷盆。席间长辈一改平时做人家相,尽量搛菜给孩子吃,讲吉利话,讨新岁彩头,盘中有全鱼不吃,须留至新岁,寓年年有余之意。年夜饭一般不吃饭,点心为火热的猪油汤团,每个人都要吃几个,意为全家团圆,主食是吃年糕汤,意为生活年年高。青菜年糕汤一般不放油,都是加以鸡肉猪肉等汁水,味道特别鲜美。 另外,除夕习俗还有淘米数斗,烧一大锅米饭,以备新年食用。用大碗或竹箩盛满的白米饭,上放条形年糕两根,贴红纸,旁边插上红枣、桂圆、荸荠等于饭上,放在堂前案桌上,叫“年饭”,到过年后蒸食,取岁有余粮之意。在房间床前,以米筛盛茶、酒、糕果等祀床神,俗叫床神为“床公公、床婆婆”,床公癖茶,床婆嗜酒,所以用酒祀床婆,用茶祀床公,祈床神以祈终岁安寝。此外,还要将年夜饭吃剩的残肴,端一小碗,插上红花,放在床顶或阴暗角落,叫“老鼠粮”,因为俗称这一晚是老鼠成亲之夜,敬上“老鼠粮”,来年鼠不再为害。要把次日(正月初一)需动刀的食物都切好,地也扫好。扫地时得从外面扫进来,边扫边念“元宝扫进来了”,将畚斗里垃圾倒在灶前火缸中。扫地毕,洗净扫帚,柄上扎元宝年糕,以敬扫帚公公、扫帚婆婆。其他如秤钩、菜刀、筷子笼等日用品物上也要插上一块煮熟的年糕,以慰劳它们平时的劳作。四乡农村还要在地头祀“地孔大王”及牛栏、猪舍、鸡笼、鸭棚等处各种神仙,祈求五谷丰登,家畜平安。 除夕又是灶神下凡之日。灶神腊月廿三出发,月底回来,上天落地,打一个来回才七天,也够得上“火箭速度”了。在灶头新换灶君像前,摆放五盆煮熟的素菜,有绿豆芽、老豆腐、千层结、香干、花生等,点香燃烛,敬供灶神。因灶君下界首先要请点名册,故那夜媳妇必须回夫君家过年。 旧时慈城除夕夜米要满缸,水要满缸,希望来年缸缸满,甏甏满,缸里还要放上年糕、鱼、肉、饭等四碗,含有吃不完用不尽的意思。附近乡村还有“青龙盘米缸,黄龙盘谷仓”之谚。 慈城自古以来有非常珍惜年华、重视人情的淳厚朴实的民风。吃过年夜团圆饭之后,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大姓望族家要高烧明烛,通宵达旦,有的燃一斤重的龙凤红烛,从日落点起至初一日出止,谓之“接光”。信佛妇女有的坐夜待晓,或到庵堂寺庙坐夜“守岁”。 守岁含意为年纪大的人“惜年华”,青年人则为父母延寿。年卅夜一家人团聚,边品尝瓜果茶点,边谈笑风生,享受人世间的快乐。长辈要给儿子一些压岁钱,富家给大洋,穷人分铜板,都要外包红纸,压于儿孙们枕下以祈好梦。当所有要办的事情办完后,就准备放爆竹,称谓之“关门炮”,随后关好门窗。 待孩子们睡熟后,大人就把新衣服一件件套好,使孩子在新年里一觉醒来就穿上。 除夕与新春是紧密相连的两大节日,也是慈城民间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所以其内容最为丰富精彩。辞旧迎新,寄托了慈城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企盼,对年成丰稔的祈求,同时也是全年生产的一个间隙,这时合家团圆,尽情地享受一年的劳动果实。 当半夜清道观的钟声响过十二下以后,新年就降临了。

知识出处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慈城的历史演变,地理环境,人文景观,重大事件,传统特色等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慈城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的地域风貌。

阅读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