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都良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唯一号: 112530020220001114
人物姓名: 冯都良
人物异名: 原名:喜孙;后改名:贞胥;字:汤文
文件路径: 1125/01/object/PDF/112510020220000025/001
起始页: 0107.pdf
性别:
时代: 当代
出生年: 1901年
卒年: 1977年
籍贯: 宁波市江北区
亲属: 冯君木

传略

冯都良(1901-1977),原名喜孙,后改名贞胥,字汤文,题其室名曰“都良馆”。都良即都梁,蓝草之别称,他所有一般性的写作,常自署都良,时间一长,遂以都良为名。他的生母是冯君木原配俞夫人,名因,字季则,亦工诗词,著有《妇学斋遗稿》。冯君木在外任教时,她也在家设塾,招收十几个女学生。冯都良童幼时代,由识字、背诵诗歌到诵读《孝经》、《论语》,全是俞夫人亲自教授的。冯都良11岁那年,母亲去世,三年后,他写了一篇《先母事略》,有景有情,生动悱恻,令老辈惊叹,誉为神童。1916年,他进父亲创办的国学社,后来转入效实中学,广泛学习各种基础知识。他风度翩翩,才情〓上,1919年,曾发起组织“越风社”,以诗文会友,参加者有沙孟海、陈训恕等一时俊彦。据沙孟海晚年称:“都良自幼聪明,读书又多,家学渊源,文采斐然。我看到他早年作拟古之文有《书朱渠弥》一篇,全用《左传》笔调,惟妙惟肖。清初长洲韩炙著《涌疑集》,编列《右貌》若干篇,其中《貌左》几篇即摹拟左氏笔调,我看不如都良一篇声音色泽更其逼似。” 1920年,冯都良从效实毕业。这时,陈布雷恰在上海创办《商报》,便约都良前去共事。他性行耿介,直率刚正,疾恶如仇,尤其不乐与政界商界人士交往,置身十里洋场,殊觉落落寡合。在《商报》工作七年,先后担任编辑、主笔、总编辑,只和老同学胡仲持最为相得。其间,偶尔写些语体小说,后来结为《怅惘》一集,出版问世。他于1927年应东吴大学法律学院的聘请,兼任中国文学教授。当时还有胡适、徐志摩等人也在东吴大学任教,冯都良经常在教员休息室遇到他们,彼此对瞪一眼,谁也不理睬谁。 《商报》停刊后,冯都良转往《申报》,继续编辑生涯。他对办报自有主见,认为新闻不应更改事实,也不应夸大事实,因而对当局的新闻检查非常不满。他总想在编辑方面保持《申报》的独特传统,可在当时谈何容易,到了抗战爆发,上海沦陷,日本海军陆战队派陈彬和来接管《申报》,他的处境更为尴尬。汉奸陈彬和原是《申报》老主笔,冯都良的多年同事,这时却交给他编辑一部《上海租界史》的任务。冯都良岂肯卖身事敌,便毅然辞职,以保全民族气节。他家无恒产,老幼七口全靠工资过活,失业后为了维持生计,只得卖掉家藏《四部丛刊》,长女患肺病,也因无力就医而早亡。但他的思想却在艰难中成熟,多与进步人士接触,其中有沙文威、沙文汉、陈修良、孙冶方和族弟冯定等共产党人。他还同意长子冯彬潜赴苏北解放区工作。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派来接收《申报》的潘公展和陈训畲,一是《商报》老同事,一是自家亲戚,所以冯都良得以复职,但最后还是待不下去。直至上海解放,他才以《申报》正义爱国的编者身份重归报馆。不久,上海成立新闻图书馆,指定冯都良为副馆长,主持工作。1953年,他又奉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古籍的整理校释,如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这部著名大结集,便是他长时期精心校订而成的。他对这项工作十分满意,年复一年,怀铅提椠,乐此不疲,作出了许多贡献。可惜“文革”中竟被遣送回宁波慈城老家,一住就是六年,以致身患慢性直肠癌,于1977年病逝,身后几乎未曾留下什么文字。但是,这位爱国学者的骨气和正义感,却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知识出处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慈城 中国古县城标本(下)》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慈城的历史演变,地理环境,人文景观,重大事件,传统特色等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慈城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的地域风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