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仁英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江北之骄(二)》
唯一号: 112530020220000985
人物姓名: 严仁英
文件路径: 1125/01/object/PDF/112510020220000023/001
起始页: 0009.pdf
性别:
时代: 当代
出生年: 1913年11月
籍贯: 慈溪费市(现属江北区庄桥街道)
亲属: 严修

传略

祖籍慈溪费市(现属江北区庄桥街道),1913年11月出生于天津,其祖父是南开大学创始人严修。1935年,从清华大学生物系考入协和医学院,师从我国妇产医学界的泰斗林巧稚,1940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46年起到北京大学医学院妇产科工作。1948年——1949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进修女性生殖与内分泌学。曾任北京医学院教授、医学系主任、第一附属医院院长等职。现任北京大学妇儿保健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妇儿保健研究培训合作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名誉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严仁英是中国妇幼保健医生队伍的创建者之一。培训大批农村妇幼保健人员,为国家开展优生优育工作、发展中国的妇幼保健医学作出了贡献。是中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相继建立的妇幼保健中心的发起者与组织者之一。1974年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成立了计划生育研究室,与国内一些知名的专家协作,试验使用前列腺素、中药穿心莲等终止早期和中期妊娠(临床应用成功率达90%以上),以及可逆性女性绝育手术等,为今天的药物流产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初,在北京郊区进行围产保健试点研究,采用高危管理法降低母婴死亡率,使围产儿死亡率大大降低。在她的大力推广下,围产保健技术应用于全国。中国围产儿的死亡率也由1988年的15.13‰,降低到1997年的10.93‰,大约每隔三年下降10%,严仁英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围产保健之母”。1996年,关于神经管畸形的研究成果被国家卫生部采纳,全国80%准备生育的妇女服用了叶酸增补剂后,每年出生的先天畸形儿童减少了5万例。近年来主要从事妇女保健工作,致力于降低农村孕产妇死亡、围产保健监测及妇女心理保健等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曾到过美国、德国、日本、巴西、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参加有关人口、计划生育、围产保健和妇女保健的国际会议,介绍我国控制人口和围产保健方面的成就。 曾主编过我国第一部《实用优生优育》大型工具书,主编和编写的著作还有《实用优生学》、《实用优生手册》、《妇女卫生保健学》、《围产保健高危管理》、《优生优育优教百科全书》、《妇产科学辞典》、《妇女保健顾问》、《妇产科身心学》、《杨崇瑞博士诞辰百年纪念》等。历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妇幼卫生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会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全国妇联执委、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1992年起任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曾获北京医科大学首届“桃李奖”、宋庆龄中国福利基金会妇幼卫生事业樟树奖、杨崇瑞妇幼卫生奖、内藤国际育儿大奖和首届中国人口奖。1998年11月26日,在她85岁寿辰之时,为表彰她六十年来在妇幼卫生事业中做出的杰出贡献,卫生部妇幼司为严仁英铸造了铜像。 严仁英是一位杰出的妇产科、妇幼保健专家,更是一位活跃的社会活动家。1951作为妇产科大夫参加慰问团赴朝鲜慰问志愿军,并于1952年参加中国抗美援朝总会组织的由中、英、法、意等七国专家组成的调查团,前往朝鲜调查美军发动细菌战的罪证。1953年在德国柏林展览会上,她用流利的英语和翔实的资料向参观者讲述了美军发动细菌战的暴行。此后,又多次作为新中国妇女的代表出现在国际场合,在很多问题上承担着形象大使的重任。在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她和著名儿科专家胡亚美最早提出了安乐死议案。在抗击非典时,被誉为“杏林双彦”的著名医学家王光超、严仁英夫妇个人出资2万元认购降温设备,捐赠电扇为医务人员降温。

知识出处

江北之骄(二)

《江北之骄(二)》

出版者:学苑出版社

本书收录54名专家学者的墨宝。这些文章体裁不一,内容各异,生动地再现了当代江北籍专家的理论风格和精神风貌。尽管他们的人生道路、专业领域不尽相同,但字里行间犹如碧空繁星熠熠闪烁,巍巍身影中散发出荡荡英气,那就是:敢闯敢立的开拓意识,求真务实的打拼精神,爱国爱乡的殷切情怀,正是有了这些精神,在事业上拼出一片新天地,为故乡赢得一片赞誉声。

阅读

相关专题

教授
职位
主任
职位
院长
职位
主任
职位
名誉院长
职位
主任委员
职位
主任
职位
副会长
职位
主任委员
职位
中央常委
职位
执委
职位
代表
职位
委员
职位
主任委员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