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琳琳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江北之骄》
唯一号: 112530020220000028
人物姓名: 桂琳琳
文件路径: 1125/01/object/PDF/112510020220000001/001
起始页: 0189.pdf
性别:
时代: 当代
出生年: 1933年1月
籍贯: 宁波市慈城镇
非亲属: 唐有祺

传略

桂琳琳,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物理化学家。曾任中国化学会、中国晶体学会理事,《化学学报》、《物理化学学报》编委。1933年1月出生于宁波市慈城镇,抗日战争开始不久随外祖父迁移到上海。旧社会对妇女倍加歧视,对此她感触很深,少年时代就发奋学习,立志要自强不息,为妇女争光。17岁就考入燕京大学化学系,1952年院系调整时转入北京大学化学系。 1953年,在北京大学提前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担任结晶学与结晶化学的辅导工作。1956年在唐有祺教授指导下发表的“论无水亚硫酸钠的晶体结构”一文是我国早期发表的结晶化学论文之一。1966年,国家科委委托北京大学物质结构研究基地负责研究实施“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课题,她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组织了全国这方面的专家进行研究。该项目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集体奖)。 桂琳琳教授长期从事结构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70年代以来着重运用电子能谱等近代表面技术研究负载型催化剂和某些材料的表面结构问题以及这些材料的制备—结构—功能之间的关系。曾作为北京大学业务负责人之一参加了石油部领导的加氢催化剂大会战,研制的钼镍磷和高钼镍二项加氢精制催化剂都达到了当时的高水平,且颇有推广应用价值。因而获二项石油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1年率先在北京大学开设了“电子能谱”课程,组织翻译了《X射线与紫外光电子能谱》一书,科研课题“X光光电子能谱数据库的建立和应用”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还参加了“自发单层分散原理及应用”课题,其主要贡献在于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面技术为“自发单层分散原理”提供进一步的实验证据,使此原理在国内外得到广泛认可。承担的“盐类和氧化物在高比表面载体的自发分散及应用”这一项目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80年代开始在研究自发单层原理的基础上,又致力于加氢催化剂的研制与开发。科研项目“二氧化钛改性催化剂的应用”获石油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90年代逐渐侧重于氧化物纳米半导体膜的研究,1992年受国家科委聘请担任攀登项目“功能体系分子工程学的研究”首席科学家,组织实施该项目。曾在《中国科学》、《化学学报》、《物理化学学报》、《自然科学进展》等学术刊物发表过80余篇论文。其业绩已被选入《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化学卷》和《她们拥抱太阳——北大女学者的足迹》。

知识出处

江北之骄

《江北之骄》

出版者:哈尔滨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43名江北籍专家学者的文章,意在增进海内外江北人与新江北的相互了解,激发爱国爱乡之情,同时对青少年起到教育启迪之功。包含照片、人物简介和回忆类文章。

阅读

相关专题

理事
职位
理事
职位
编委
职位
编委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