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旧如旧的慈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走向海内外的江北人》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824
颗粒名称: 修旧如旧的慈城
分类号: I267.1
页数: 4
页码: 201-2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作者应平书回到家乡慈城,寻找祖先的足迹。虽然城市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许多古建筑仍然保存完好,包括县衙门、孔庙、甲第世家、福字门头等。作者找到了自己家族的祠堂和旧居,虽然已经破烂不堪,但是仍然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家族的渊源。在这个古城里,时间似乎静止了,老百姓依旧过着传统的生活方式,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亲切感。作者认为,相对于其他地区的完全改观,慈城的古建筑得以保存,让后代人有“家”可回,这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
关键词: 江北区 应平书 宁波市

内容

【作者简介:台湾著名女作家应平书,祖籍慈城,出生于1952年。现任台北昆剧团团长,专栏作家协会、妇女写作协会秘书长,宁波同乡会刊主编,台湾慈谿联谊会首任会长。出版有《激情手记》《笑看日出》《奇奇历险记》及《美芸的两个生日》等书。本文原载2014年1月印行的《宁波同乡》538期】
  是在十一月初凉的季节,十八日上午从台北出发的时候,气温不算太低。可是,飞机飞抵宁波栎社机场的时候,天下起了细细的小雨。
  多次回乡总是细雨相迎,这样的毛毛细雨似乎令我更觉家乡的美丽。这次是在慈谿市的邀请下,组织了我们台湾慈谿新旧乡亲第一次的返乡访问团。下了飞机之后,慈谿台办主任叶新苗和张亚群小姐早已等在门口,第一站的行程就是慈城,原本是要参观县衙门和孔庙。我因为以前多次来访,对此二景点已十分熟悉,这次和哥哥一起回来,他提起,想找我们祖父出生地所谓应家的柴房及我们应家的祖祠。叶主任十分热心,联络了江北区(慈城现属宁波江北区)台办副主任姚杰。我们牺牲了参观活动,坐上了姚副主任的车子。这时和我们同宗的应镇国先生,听说我们要去找祠堂,也放弃参观和我们同行。
  对于老家慈城,最早是在一九九九年陪同父亲,由住上海的二姐、姐夫派车前去,第一次到父亲出生位于察院巷的老宅。犹记得上午从上海出发车到慈城已近午,我们在慈城最热闹的大街找了个家庭式的小馆,父亲点了一桌子的家乡菜,我们连同司机只有五人根本吃不完,但那是老人家一种思乡情怀的舒展。倒是结帐时,好像只有三、四十元人民币,令我吃了一惊,怎么这么便宜。
  那时的慈城,满街都是三轮车,感觉就像五十年代的台湾小镇。我们的老家,因为一直有亲戚照看,房子虽已无人住,但古朴的感觉仍在,隔壁也还有邻居居住。父亲原想去看找应家祖祠,但因为整个慈城都是小街道,父亲记得的都是老地名,我们的司机是从上海来的,又顾虑还要开三个多小时才能回上海,所以只在老家转了一圈就回上海了。我记得老家已空无一物,但屋内很干净,还有个小阁楼,如果略为整理还是可以住的。
  后来先后在2006年、2007年到慈城旅游过二次,感觉上时光在这里是静止的,而且每间房子长相好像也是一样,到了这里,反而令我这在城市长大的人不敢乱走,深怕一转弯就迷路了。但在杭州湾大桥开通后,听说慈城要改观了,我几次回宁波却也没再回老家。二年前听说我们老家邻居失火波及旧居被烧了,可因为慈城已被规划为古镇,已不太可能重建,老屋已成废墟。
  所以这次哥哥提出想到几个应家在慈城的纪念地如我们应宅、应氏祠堂、福字门头去看看,我也十分心动。只是这些我们知道的地名,都是在祖父留下的家谱中记载的名词如慈谿巷、杨家巷、察院巷等的旧地名,只好由叶主任转请姚杰副主任协助,所以姚副主任特地亲自开车来为我们寻根,真令人感谢。
  而姚副主任又特别找了在慈城镇政府工作,熟悉当地路线的缪波池先生,在缪先生的指引下我们很快到了察院巷的老宅,正如所知这个旧居被火烧了之后,已被封锁,而且未来也要规划收购整建,而这老宅原本不是我们应家祖产,而且祖母葛氏娘家的祖产,因葛家无后代而送给了外孙。我们应家真正的旧居,也是我祖父出生地是察院巷后面杨家巷应宅。她就在察院巷的后面。
  应宅,目前是中国区级文保单位,位于慈城杨家巷15号,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根据文献记载,今存东厅、照壁、影墙等。东厅西间的天花板上有统漆花草,较为罕见。宅之正南大门外有一大型照壁,三开间,高约4米,全长7米。下端为石砌须弥座,刻有卷草、凤凰、牡丹等图案,上端的砖雕图案有喜鹊、腊梅、双龙抢珠、白鹤、桃花等。
  因为,应宅尚未进行整建,我们去的时候,外面的高墙和照壁虽保存完整,但整个内部真是破烂不堪。所以哥和镇国兄只在门前留影,作为纪念。
  接着要找的是福字门头。此宅原为明嘉靖间布政史冯叔吉故居的一部分,后因冯氏后裔衰落,卖给应氏,改建院落,大门东侧,为衣架锦式屏门二扇,牌科式;二门的照壁在南端,有一砖刻大慈城慈孝馆“福”字,故称福字门头。
  此宅前厅为五开间,通阔18.8米,时浮9.9米,明间为抬梁式,平梁上支蜀柱,前中柱金檩下的童柱下端为舌形,而前后上金檩下的童柱为方形,后金柱前名柱头皆施十字科,前檐柱为小八角,下为方形腰沿柱基,其余柱其皆为扁珠形,柱头卷杀,梁袱间隙用芦苇为心,谷壳拌泥抹灰,硬山屋顶,明间后方两檐柱旁砌八字形墙,上端斗砖雕做出斗拱,后墙中间辟有主架锦式门。朝北一面有门楣题额上款书“乙丑冬月”,中题“泽流思顺”,下款书“陈鸣宝题”。后进为三合院,有左右厢房,皆为楼屋,经考证,前厅具明代建筑之特点和风貌,后楼建筑为清初其之风貌。
  最后也是最困难的,就是到底我们应家慈谿巷的祠堂在那里?因为现在已无慈谿巷,只见缪先生不停打电话,最后总算知道慈谿巷就是现在的太阳殿路。但是在太阳殿路那里呢?先是以为在冯俞宅,后来确定是现在太阳殿路23—25号的位置。在那里只留下墙头上的一个魁字可以确定这是我们的祠堂。我们到此怅怅然,只能空留余思。
  这次到慈城,看到了不少修旧如旧的古迹正在陆续修复中,除了早已完工的县衙门、孔庙等,又陆续有冯俞宅、冯岳彩绘台门、甲第世家等。算是中国极少数保存较为完好的县城,保存了完整的传统生活结构方式。
  在很多旅游传单中都会这样介绍这个城镇:“保留下来的传统建筑中不但有大量的民居建筑,还有孔庙、会馆、牌坊、古井等公共建筑、构筑物。遴选出来的慈城古建筑群是其中最优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其中孔庙布局完整,规模宏大,为浙东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文庙,反映了儒学在传统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其深远的影响。明代的甲第世家、福字门头、符卿第、布政房和清代的冯宅等名人故居,做工精致,用料考究,是当地民居的代表作,其周围仍保留了完整的传统街区,历史环境未有大的改变,集中地反映慈城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和生活气息。冯岳彩绘台门是江南彩绘的重要实例,具有宋式彩画的遗风。”
  我们那天虽然只是坐在姚副主任的车上,大略绕了大半圈,但已充分感受到这个古城的变与不变。
  变的是整座城都明显整洁、美丽,而且所有已整建后的旧宅四周垂柳、修竹,走在期间充满古意;不变的是城内交通仍赖三轮车、老百姓依旧在午后休闲的晒太阳、打牌,古镇的古建筑确实也都留下来了。当然我们看到有很多的空屋,但基本上她们将来都会以原貌保留。如果只就这点,还是令人开心的。相对于其它地区的完全改观,后代人完全找不到祖先住所,我们家的后代始终是有“家”可回的。那天在车上,我看见有位老先生用人力拉货车后面载的不是货而是另一半4,这就像我们台湾早期农村的景象。姚副主任说,这是慈城百姓普遍的生活景象,有些人家门口摆着自己做的年糕出售,暖阳照在大地,在这里时间似乎真是静止的。在这样一个回乡的午后,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个小时,但收获是满满的。

知识出处

走向海内外的江北人

《走向海内外的江北人》

出版者:天马出版有限公司

本书记述了走向海内外的江北人,包括综合篇、风华篇、乡情篇、近代以来走向海内外的江北人物名录的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人物

应平书
责任者
应平书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