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同泰”——金字药号的百年风雨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马径张氏》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776
颗粒名称: “张同泰”——金字药号的百年风雨路
分类号: F717.3
页数: 18
页码: 162-17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江北区庄桥街道马径村金字药号“张同泰”的百年风雨路,曾与胡庆余堂、叶种德堂、万承志堂、泰山堂、方回春堂一起并称为“杭城药业六大家”的张同泰药店,至今已经走过217年的历史。
关键词: 马径村 金字药号 张同泰

内容

杭州市下城区中山北路99号,白墙黑瓦的张同泰名医国药馆,像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在这个十字街头久久伫立着。
  曾与胡庆余堂、叶种德堂、万承志堂、泰山堂、方回春堂一起并称为“杭城药业六大家”的张同泰药店,至今已经走过217年的历史。药店大门两旁悬挂的“张同泰道地药材”的铜牌,经历了岁月的磨砺,显得越发锃亮。
  可又有多少人知晓,在省城药材行业占据重要地位的“张同泰,”它的源头,是距离杭州数百里外的小城宁波。在张同泰药馆入口处的侧墙上,有一幅并不醒目的“张同泰大事记”——
  创始人张锦,浙江慈溪人。
  1800年(清嘉庆五年)在杭州新宫桥河下开设茂昌药号。
  1805年(清嘉庆十年)于现址盘进沈同泰国药号,并改名张同泰国药号。
  1910年,五世孙张鲁庵继业,于1912年进行大规模翻修重建。
  1956年公私合营,改名春光药店。
  1981年部分房屋改建为医药站宿舍,沿街呈原貌,后面房屋大部分拆除。
  2000年,“张同泰”被列为杭州市级文保单位。
  2004年3月,经历风雨沧桑的“张同泰”在社会各界强烈呼吁下动工维修。
  2006年3月25日,经全面修缮后的“张同泰”重新开业。
  2007年,国家贸易部授予首批“中华老字号”企业称号。
  2007年,杭州市政府授予首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文化)单位称号。
  2007年,浙江省政府授予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文化)单位称号。
  短短12条,远远道不尽这个百年老字号的心路历程。
  行走杭城 从茂昌药号到“张同泰”
  在宁波民间,有这样一句老话:“童姚马径张,银子好打墙。”说的是早年慈东的三大名门望族——童家、姚家、马径张家,家里的银子多得可以堆砌成墙,这该是何等的富庶!
  童、姚、张三个村如今都属于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而庄桥,是宁波帮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张同泰”的故事,就是从马径张家开始的。
  马径张氏尽管人才迭出,但要富到“银子好打墙”的程度,还要从杭州张同泰国药号的主人说起。
  在江北马径村,至今还保留着一栋大宅子“茂昌房”,偌大的宅子,古色古香的木门,精致的琉璃窗,地上有大块大块的梅园石,依稀透露出往日兴盛的样子。“茂昌房”的门牌号从马径5号陆续排到了26号——这里,是张同泰药号的起源。
  清嘉庆五年(1800年),张氏第十七世孙张锦从马径村出发,把药号生意带到了杭州,在杭州新宫桥河下开设了一家茂昌药号。由于经营有方,五年后,他盘进了同春坊孩儿巷口的沈同泰国药号,改名为“张同泰国药号”。
  一家小小的药铺,想要在杭州立足,谈何容易?张锦头脑活络,眼光独到,通过五年的观察,发现杭城的药铺里,大都以零售中成药和坐堂看病为主。如果客户的需求量大一点,往往得跑好多家药铺才能凑足。
  于是他灵机一动:何不专做药材批发?人无我有,不是在激烈竞争中制胜的法宝吗?
  所以,“张同泰”在开张之初,就将经营方式定位在以批发为主,俗称“拆兑”。没想到这条独具特色的经营之路还真走对了。周边以及外埠的许多小药铺,纷纷来此购买药材、成药,一次解决,非常方便。日子一久,熟悉了,信得过,自己也干脆不来了,托撑航船的船老大拿着药单带货回去就行。“张同泰”因此在杭嘉湖地区的名气越来越大。
  民国时期,“张同泰”与胡庆余堂、叶种德堂、万承志堂、泰山堂、方回春堂合称“杭城药业六大家”。在同行竞争中,“张同泰”不惜重金精心采办各省道地药材。药材产新旺季时,经理亲自赶赴产地和本埠药行看样订货,择优选购道地药材。
  枸杞必须是宁夏或甘肃路脚,择其味甜、肉厚、色红、质柔者;川贝必须是产自阿坝的松贝,拣质紧实、颗粒均匀、顶端不开裂、色白粉性足的正品;党参须进自山西潞党,选独支不分叉、甜性肥壮的上等货;龙骨、龙齿须产自河南、河北的五化龙骨和排齿;各种鲜活芦根、毛姜、生地、菖蒲等,四季供应不断;配伍常用的龙眼、桃核、红黑枣、金橘饼、莲子、香榧、白果等南北杂货,通称“药引”,也一应俱全。
  子承父业 成就杭州城里最有名的国药号
  张锦四十余年的努力,给杭州城送去福音,也给后世子孙留下了家业。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张锦去世。历史的重担交到了下一代手中,自幼在马径村熟读四书五经的张锦之子张梅(号耐先),赶去杭州继承父业。
  在天一阁所藏《慈东马径张氏宗谱》中《耐仙公墓志铭》一文记载:“父以暮年得汝,遗业在杭,使弗失坠,乃所以慰汝父心也。”尽管当时的张耐先已经以县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秀才,但身为张锦晚年所得的独子,张梅母命难违,于1847年到杭州接管张同泰药号。
  张梅自幼聪慧,以儒生办药店,经营有方,游刃有余。《慈东马径张氏宗谱》说他“有大过人之才识举。乃翁未竟之志,未成之业,悉有以恢宏而光大之”。他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在他手上,“张同泰”成为杭城家喻户晓的一流大药铺,还在靴儿河下增开了益元参店。他的经商秘诀是积极地周转流动资金:“有财而壅积之,是自弃其财也。吾有财而得其用,财乃为吾有。”
  咸丰初年,为了扩大“张同泰”的规模,张梅购地四亩余,内店拆兑(批发)香料药材,外店精选道地法制饮片、虞修丸散膏丹,自制各种成药12门、385种,一时间,“张同泰”成了杭州城里最有名的国药号。
  张同泰医药馆的营业员,被尊称为“先生”,穿长衫马褂,彬彬有礼。病家药方送上柜台,先生视之为衣食父母,不敢怠慢,不论单方、验方、秘方或名医独特医嘱,都能循规蹈矩,立刻配出,深为民间信赖。
  中药配方采取递减分称法,每味药分帖衬上说明书,对容易粘纸的玉桂粉、三七粉等还要衬上乌金纸,然后包成小包叠好,外加印有“张同泰”的套纸,扎成品字形药包,随附小药滤。对羚羊角片、参片、黄连等贵重药物,还用纸盒盛放,以示名贵。
  在药店的管理上,几代经营者也摸索出了一套系统的管理方法。他们都深明千金易致、人才难得的道理,不惜重金聘请精明能干的经理和专业员工,以诚待客,形成了极好的声誉。这是通过恩威并施来实现的。药店规矩森严:上柜时,店员必须面朝顾客,两手轻搭柜台,顾客买药,先问病情,付药时交代主治病症、服法等。店内规定不准自欺欺人、不准败坏风俗、不准酗酒吆喝、不准聚众赌博等。如有员工违章,轻则教训,重则在端午、中秋、年三十时,将其辞退。因此,伙计们都恪守店规。另一方面,经理对员工们又十分照顾。在配方繁忙时,如果员工耽误了午餐时间,经理就会立即派人买各色点心送上。
  悉遵古法 张梅月下追诚信
  从张锦创办药号开始,历经200多年的世事沉浮,“张同泰”留下了太多诚信经营的传奇故事。
  例如,在制作著名的全鹿丸时,店中张灯结彩,遍告街坊。次日鸣锣击鼓,将鹿抬出,绕街一圈,然后将鹿缢死,剥皮放血,与当归、肉桂、补骨脂等原料拌匀,再制成大颗蜜丸。这样,一来在街邻面前证明其货真价实,二来也扩大了药店影响力,吸引了更多的顾客。
  又如,“张同泰”名药驴皮膏,制作工艺十分繁杂。上半年浸润刨去皮毛,除去杂质,漂至秋时晒干收藏,立冬以后开炉煎膏。除原材料要精益求精外,制药所用之水也十分讲究,按祖传制法,需用上好的天然泉水,以保持膏药的药力和效果。为了做出最好的膏药,每到制药的时候,“张同泰”会派一队店员身着统一号衣,挑着写有“张同泰药号”的水桶,专程去西湖名泉白沙泉取水运回店中制药,一路走一路吆喝,声势之大,颇引人注目,成为杭城一道独特的风景。
  到了张梅这一辈,他谨承父亲留下的祖训,“悉遵古法、务尽其良”“货真价实、存心利济”,也一直以此告诫员工,并将“以义为力、以仁存心”铭刻在营业厅堂两侧的柱子上约束、规范员工的经营行为,取信于市。
  至今在杭州城里,还流传着和张梅有关的两则故事。
  张梅深知,药材的好坏、用药的精准,关系着病人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危,同时也是药店信誉的保证和长久经营的基础,因此他对这道关把得非常严格,务求药材“道地”,保证童叟无欺。
  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住在离张同泰药店不远处的张宗卿来为突发急病的父亲抓药。药店配出药材送走张宗卿后,正好来店里巡铺的老板张梅发现有一味药已经受潮变质,忙问伙计此药可有卖出过。伙计不敢隐瞒,告知刚刚张宗卿的那一服药中正好用了这味药。人命关天,张梅在登记簿中找不到病人的姓名、地址,决定立刻亲自去寻访。幸运的是,张梅赶到时,张家的药才刚刚煎好,还没服用。为了让药馆所有人都牢记这个教训,张梅写了“诚信”的金字匾和一副“悉遵古法务尽其良,货真价实存心利济”的金字对联挂在店里最醒目的地方。这便是“张同泰”的店规。
  另外一则是“张梅月下追诚信”的故事。说的是当时塘栖镇上新开了一家药店,慕名来“张同泰”进货,当班的经理将明知已受潮还来不及晒干的两袋柴胡卖了出去,张梅得知后立刻来追问此事。但当班经理仗着自己和张梅是儿女亲家,并不以为然。张梅只好自己租了马车,一路往大运河方向追回了受潮的柴胡,也为“张同泰”追回了诚信。
  他这样做是仿效其父所为。《大贤公墓志铭》称张锦“尝由杭州渡曹娥江,适他客有白金五百余两贮于笥,肩夫误以其笥入君船,归检而骇,乃白诸要津。未几,有同邑冯姓者来核其实,被领归,无德色”。因此,店中成员都以诚信为本。“张同泰”有自己的药材加工作坊,工艺上特别讲究。原货进店验收后,选以良工精制,由老师傅严格把关。当时“张同泰”有一味专治肺结核的中药羊胆丸,疗效颇佳,但制作甚难。这味药用的羊胆,一定要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羊,而且羊胆要活取功效才好。为此,有一个药师常年在那里收购羊胆,采购回来后进行炮制,还要加入其他名贵药材与其搭配,再经过30多道手工工序,才能完成。
  巾帼立功 传宗接代承袭家业
  到了第三代张绅伯、第四代张宏湘,“张同泰”依然稳步发展。张家一贯书香传世,这两位传人更重读书,张绅伯还完成了父亲未竟的科举之路。
  宗谱所载的《张绅伯先生传》中写道,张绅伯曾应友人之请,合资设肆于上海,结果亏损17万。还清债务后,他在书房挂一匾,上写“还是读书”。好在他的夫人来自儒商世家慈城冯氏,生意由她打理,守成绰绰有余。但冯氏育了四女而无一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张绅伯只好在临终前过继一子张宏骧(又名宏湘,字子云),传宗接代,承袭这“银子好打墙”的庞大家业。
  冯氏告诉继子张宏骧:“吾家衣有租,食有税,家事有吾在,无庸尔虑,惟诗画之传自祖父以来至于汝,三世矣。汝能勉承先志,则所以慰汝父于地下,胜于椎牛而祭也。”也就是说,张宏骧不需要管理店务,一心只读圣贤书,便是对先父的最大安慰。他谨遵母命,埋头读书,于光绪己亥(1899年)科试考取秀才。两年后又有了儿子锡诚(即张鲁庵)。冯氏非常高兴,当年含笑瞑目。不料,孝子张宏骧因悼念过度,数月后竟也跟着母亲走了,年仅26岁。幸亏冯氏根据切身体会,替儿子找了一个精明强干的媳妇杨氏,不但使张家有后,并且使药店达于鼎盛。
  18岁嫁入张家的杨氏,24岁就守了寡。尚在襁褓之中的张鲁庵,便成了“张同泰”的第五代传人。
  由于子女年幼,杨氏不得不出来主持家业。这个年轻的寡妇没有辜负张家的托付,为“张同泰”鞠躬尽瘁,也将张鲁庵养育成人。
  这一时期,药店进行了大规模翻建,重建了石库门,门额上刻“万象”商标。“张同泰”三个金字店名凸显门楣,两旁均悬挂“张同泰道地药材”铜牌。药铺按清代典型的江南传统药店布局,前店后厂。第一进,两侧回廊密排悬挂黑底金字各种丸散膏丹功效牌,正中为八角雕花亭子,内竖黑漆木牌,书“进内交易”贴金大字。二进为营业厅,上书“药局”两字,两侧枣红色整块花梨木中药柜与丸散柜相对而设,百眼柜、彩瓶、锡瓶、锡盒点缀有致,柜侧分竖有“万汇生滋”和“岐黄正传”的烫金面额,厅内雕梁画栋,宫灯高悬。三进为客厅,明堂净几,字画添彩,是经理接待宾客、洽谈业务之所。后院的拱房,设有拆兑、栈店、鹿栓间、改制间、库房等,布局精巧合理。在抗日战争前,“张同泰”员工多达60余人。而这些成就,理应归功于杨氏。
  以商养文 实业报国铩羽而归
  “张同泰”的第五代传人张鲁庵,和他的祖父、父亲一样,是个不会经商的读书人,志风雅,工诗文,尤嗜篆刻。后人美其名曰“以商养文”。
  张鲁庵从小酷爱金石篆刻,成年后更乐此不疲。不仅篆刻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还收藏了大量的印谱和印章。因此,他很早就成为西泠印社的社员了。平时店里生意由可靠的人打理,自己更多时候则住在上海。抗日战争结束后,大概杨氏已死,于是有了以下资料:“颇有雄心的张鲁庵想继续扩大‘张同泰’的规模,他就决定在上海十里洋场开设‘张同泰上海分号’,甚至举家迁移至上海,打算大展宏图。可遗憾的是..张鲁庵实业报国的爱国之心,在这战乱纷纷的年代里,被现实击得粉碎。”他和祖父张绅伯一样,在黄浦江畔一败涂地,铩羽而归。张鲁庵虽不善经营,却在别的方面卓有成就。他27岁师从赵叔孺,在继承传统篆刻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了工秀隽雅的独特风格;他精心研制的“鲁庵印泥”,可与“潜泉印泥”媲美;他监制的刻刀,亦被行家视为精品。尤其是他不惜代价搜集历代印章、印谱及有关资料,辑成《秦汉小私印选》《仿完白山人印谱》等多种印谱传世,时称“海内第一家”。但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临终遗嘱,将自己毕生收藏的历代印章1500余方、印谱493部全都捐献给西泠印社。这是西泠印社自创社以来,所接受的最丰富、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捐赠。这也是张氏家族作为儒商最有力、最鲜明的证据。
  千金难得 金字招牌来之不易
  如今,“张同泰”青石墙门上硕大而熠熠生辉的“张同泰”店名和大门两旁悬挂的“张同泰道地药材”铜牌,墨迹均出自著名画家张大千的师父曾熙之手。
  曾熙题字,说来还与张鲁庵有关。
  自从张鲁庵搬到上海长住后,他与书画篆刻家们的交往更加密切,也越来越意识到文化品牌可为祖传药店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进作用。此时,“张同泰”的生意越做越大,张鲁庵决定重新改建药店,在药店新的大门顶上做一个大象和万年青的浮雕,并将其作为“张同泰”的“万象”商标。
  祖上代代相传的这块金字招牌,好不容易发展到现在这个规模,名声遍及杭嘉湖,自己也算对得起祖宗了。问题是,这么重要的牌子,该由谁来题写呢?
  思索良久,张鲁庵找到了刚结识不久的朋友张大千。当时张大千也就二十来岁,在艺林只是小有名气,张大千主动提出,自己分量不够,最好请师父曾熙出马,为“张同泰”题写这一块金字招牌。
  要知道,曾熙是清末民初艺界的泰山北斗,书法技艺冠绝天下。清朝灭亡后,这位学富五车的大学究蛰居上海,晚年甚至到了在街头卖字糊口的地步,他正是年轻的张大千出川后拜的第一位名师。
  过去曾熙的字,纵有千金也难以求得,现在他需要卖字为生,张鲁庵觉得要幅字应该容易多了。“曾老师需要多高的价,我照付便是!”张大千连忙给张鲁庵泼冷水,曾熙虽然落魄了,但怪脾气依然出名,他一生有几样东西不写:不写墓碑,说是会带来晦气;不写商店的招牌,怕沾上铜臭味;不给达官贵人写阿謀奉承、歌功颂德的碑记文字,怕到老了还被人说拍马屁..想要请他写招牌,不正是犯了他的大忌?
  张鲁庵还是决定亲自去试一试,赶到曾熙所在的湖南会馆,大冷天,曾熙正瑟瑟发抖地坐在会馆一间四壁通风的小房间里,咳得像只老虾一样,蜷缩成一团。张鲁庵悄悄回了家,第二天让家里的老妈子炖了一罐滚烫的川贝雪梨,亲自送到了湖南会馆。长此以往,曾熙也看出了张鲁庵心里的小算盘,把丑话说在了前头:“小伙子,你们开药号的,如果是想求一幅招牌,还是打消这个念头吧。我不想把自己的一世清白毁在这几罐川贝雪梨上。”
  张鲁庵碰了壁,只能再想他法。有一日,他看到曾熙用的印泥黯淡无光,就从家里带了一盒印泥过来,曾熙打开一看,两眼放光,凭着他老行家的眼光,一眼就看出了这是“鲁庵印泥”。“这可是比金子还金贵的东西!”意想不到的是,曾熙仍然不愿写招牌。“在上海滩,想写招牌赚钱太容易了。我怕开了今天这个口子,明天王同泰、李同泰都会来找我,多了势必就烂。”
  张鲁庵想了个办法,求曾熙写下一首诗。“一百多年前,我的祖上只身从慈溪马径村来到杭州,创下这份家业,他写过一首示儿诗。”张鲁庵拿出一张小纸片,上书:慈溪马径一张锦,认同岐黄头不回。只求庶民得康泰,道德挂心终不悔。地无南北皆求索,精心制药心不亏。我材化得烛灰去,民众口碑当坟碑。
  三个月后,翻修一新的杭州“张同泰”大门两侧,就出现了两块光芒四射的铜牌,上面“张同泰道地药材”十四个大字金光闪闪地出现在世人面前。那首所谓老祖宗的示儿诗的前七句,每一句都嵌着一个字,连起来正是“张同泰道地药材”。
  爱国义士 倾力相助药品输送
  张鲁庵还是一个极具民族气节的爱国人士。
  1938年,杭州沦陷。尽管“张同泰”和其他一些药号一样关门停业,张鲁庵却寝食难安。
  为了利用张鲁庵在杭州药业界的声誉,日军几番逼迫他出任杭州药业公会会长,张鲁庵拒不答应,日军就绑架了他的妻儿,以此要挟。
  正当他陷入两难时,中共地下党员、时任国民党中央委员秘书长陈布雷的女儿陈琏秘密拜访了张鲁庵,给他出了个主意:先假意答应任职,以获得出入杭州的通行证。日寇果然中计,张鲁庵连夜把所有药物打包装满两条航船,从拱宸桥起航,和日寇玩了个“金蝉脱壳”。
  20世纪40年代,日军为了扩大侵华战争的战场,加紧掠夺中华民族的财产、资源,命令驻扎在杭州的日伪军向富阳方向发动进攻,却遭到当地军民的顽强抵抗和迎头痛击。受到沉重打击的日军不得不改变战术,以退为进,固守杭州城周围的据点和要道,并对进出杭州的物资、医疗用品实施严密封锁。凡是被查出携带违禁药品的,都当场被押进日军宪兵司令部,惨遭酷刑。
  在这样严峻的态势下,一位陌生来客找到了“张同泰”,提出需要大量药品,且很多都是特殊药品。伙计连忙去请示老板张鲁庵。
  张鲁庵了解他的需求后,便知来客不同寻常,决定不仅要冒险卖药给他,还要花血本赠送。看着伙计一头雾水,张鲁庵解释道:“这年头冒死来买违禁药品的,肯定是跟日军做斗争的人。我们也应当倾力相助!”张鲁庵收下了对方的欠条,但打定主意不求偿还。
  这件事,直到1950年杭州解放,杭州军事管制委员会接到新四军某部发来的信函,要求帮助寻找杭州义赠药品的某家药房,并表示感谢,张鲁庵的事迹才被人们所知晓。
  百年信誉 老字号焕发新的生机
  1956年,在张锦创业150多年之后,张同泰药号实行了公私合营。同益堂、大生祥、孙泰和、美华四店相继并入,公方经理由政府委派,从此,张同泰药号不再属于马径张家了。
  追溯那些风云跌宕的岁月,张家五代传人的故事,成为历史,成为传奇,也将永载于历史,绵延流传。而“张同泰”,在主人更迭之后,很快又会创造新的历史。
  1958年,张同泰药厂建立,生产心宁咳、鹅根、羊胆丸等中成药。同年,“张同泰”被评为省级先进单位。
  1956年,“张同泰”改名为春光药店。在“文革”中,药店遭到严重破坏。1980年,杭州市中草药服务部与“张同泰”合并。1981年,药店后面房屋被拆建为医药站宿舍。1988年,“张同泰”恢复原名。2005年,药店进行大规模装修,一年后重新开业。
  如今的“张同泰”,以传承中医药文化和发展企业品牌为核心,创新医疗、配药、养生、服务等多元化的特色经营模式,让这家百年老字号焕发出新的生机。而张氏代代相传的“用心做药、诚信为民”的传统依然在延续,“张同泰”的百年信誉,正是靠这些点滴凝聚而成的。

知识出处

马径张氏

《马径张氏》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分人文篇和人物篇两部分,具体内容包括:“童姚马径张,铜钿银子好打墙”“马径张氏家谱家训”“马径张氏宗祠”“村内社庙”“村内桥亭”张斯桂兄弟——最早睁眼看世界的宁波人“张汝钊——人生没有白走的路”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锦
相关人物
张鲁庵
相关人物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