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节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马径张氏》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771
颗粒名称: 岁时节令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15
页码: 047-0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江北区庄桥街道马径村岁时节令习俗,分别记述了春节、元宵、清明等。
关键词: 马径村 岁时节令 春节

内容

岁时节令,是时光年轮上的齿轮,是钟表上的时刻,周而复始,它是智慧的先人在长年累月中积累下来的,有些与农耕文明相关,有些与信仰相关,有些与节气相关,一年四季,为平淡的日子添上许多乐趣和仪式感,它们的主题是团聚,是慎终追远,是纪念;它们的形式是狂欢,是热闹,是沉默。生活因为有岁时节令而变得可爱,食物因岁时节令而变得丰富多彩。
  马径村旧属慈溪,今属江北。而现今的慈溪有一半以上的乡镇归旧时的余姚。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然浙东一隅,风俗虽有差别,但大同小异。从旧志里面整理出的风俗,是一幅长长的《清明上河图》,从中可以体会前人的生活与现在的不同。许多节俗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需要我们一代一代的传承与弘扬。
  春节
  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元旦。是日,人们早起,着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谓穿未下过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脚轻手健。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词先开门,放炮仗于门口,称“开门炮”。开门炮一般放三个,要“带四放三”,留一个作“备炮”,宁波话“备炮”即出典于此。炮仗放得越高越响,寓意新年越吉利。若是“吹、吹、吹”的哑炮,则视为不吉,要马上说:“哦,吹吹响,今年会发财。”并立即补放一个。
  大族、大户人家供奉祖先遗容画像于祠堂或中堂(堂前间),一般悬五代之内的祖宗像,称为“供帧子”“供影子”“供金紫(昔绘像皆金冠紫衣)”,均同义。有的宗祠族规规定,男子16岁才可拜祭,女子不在内。由轮到当办者分发麻饼(亦称吉饼)一双或碗两只。各家幼者依序拜尊长,称“拜岁”。除夕夜分“压岁钱”,用红纸包起来压在幼者枕头底下,谓“压岁”。
  是日,早上吃汤团(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有些人家全家吃素一天。这天的最大特点是让家里的日用器物“休息”,也让家庭主妇休息,不扫地、不乞火(不向别人请求点火、点香烟)、不杀牲、不动刀剪、不倒马桶、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早晨见面忌说“早”字,谓说了要招来今岁跳“蚤”多。走路如跌跤,要马上说:“哦,元宝一跌。”此晚,未昏即眠,不点灯火,点灯谓今年将招来许多蚊蝇。睡前放“关门炮”,晚上不出门,俗称过“太平夜”。
  初二至初七初八,迟的到十五,各家出门走亲戚“拜岁”,一般先至亲后远亲,少拜长以婿拜翁、甥拜舅、侄拜姑等为重,互相款待酒席,称“岁饭”“岁酒”。
  初五为财神日,经商人家最重此日,“请财神”后才开门营业,称“开市”。信佛者,有的于初七夜走七座桥,且不走回头路,初八拜八个寺院,俗称“走七桥”“拜八寺”。
  其间,民间娱乐活动有舞龙灯、跑马灯、大头和尚等。与别地稍异者有“佯扫地”,即乞丐(此时称“发财人”)背负筐,手握缀有红球的扫帚,佯作扫地状,口唱俚歌:“撩起金丝帚,瑞格(象声)一把扫。扫到东,老板屋里有青龙,青龙盘米缸,黄龙盘谷仓;扫到南,老板屋里发大财,大元宝使箩抬,小元宝使船载。”
  新中国成立后,贺年等习俗不变,迷信色彩多已消失。机关团体举行团拜,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慰问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科技人员、敬老院老人和春节期间坚持生产、工作的职工。路上熟人相逢,拱手或握手,互祝吉祥。
  元宵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因是一年中最早一次月圆,故称“上元节”。十三日为“上灯夜”,十八日为“落灯夜”,其间为“灯节”。有的地方会行灯会、演“灯头戏”。祠庙和民家悬灯,称“灯祭”。灯的花样纷呈,较佳者有十二个月连环走马灯,较多者为兔灯,寓意玉兔伴着月宫嫦娥,以地上的兔灯和“玉兔东升”相呼应,以慰其寂寞。
  上灯夜,兴吃“芦稷汤果”。十四夜,有“照蛇虫”习俗,儿童手提纸灯遍照屋角、墙脚、灶下等阴暗处。是日,农家在田头、田塍点火烧野草“驱邪”,俗称“驱蝗虫”,田塍干草燃着时犹如条条火龙,故又称“谭火龙”。此为岁时习俗和农业生产除虫害相结合的一种习俗。
  元宵夜,闹花灯,放鞭炮,吃汤圆。有的行灯会与“社火”相结合。是夜,少女相约于厕间、猪栏迎祭紫姑,亦叫“迎祭厕姑”,并扶乩,以卜长大后的智愚和婚姻。相传厕姑名何媚,山东寿阳李景之妾,因不容于李妻,常役以秽事,于是日悲愤而死,后被奉为厕姑,俗称“屙缸姑娘”。
  清明
  农事节气与习俗相融合。旧时,各家的门、窗皆插挂杨柳,妇女头发簪柳梢,小孩头上戴柳圈,寓意“思青(亲)”。俗谚“清明戴杨柳,下世有娘舅”。
  宁波习俗重祭祀,尤其以上坟祭祖、做清明羹饭为重,海内外游子多归里上坟。旧时,上坟节令食品为青团、麻糍、乌糕(乌米饭),并担牲礼祭祖,富家还雇吹鼓手吹打。上坟时清除杂草,铲新土压坟顶,插上挂有纸球的筱竹梢,以示后代子孙已尽孝祭祖,同时亦寓意祖宗保佑全家平安、兴旺发达。祀毕,分麻糍或麻饼给当地农家,以期照顾坟墓。因按人次争先恐后领取,俗称“抢麻糍”。麻糍要切成菱形。除墓祭、家祭时做清明羹饭外,有祠堂田(亦称太公田)的大族还有祠祭,由各房轮值,当办者按菜谱置菜宴请族人,称吃清明羹饭。主菜要过秤,若未做到相应分量,要在空碗内放上相等价值的钱,由吃者分取。盘内鹅头颈归族长吃,意为“带头者”。还按人分碗或分猪肉。有的把妇女排除在外,或在有妇女吃饭的桌上减少酒的壶数(男桌两壶,有妇女的桌上放一壶)。
  新中国成立后,扫墓寄托哀思的方式仍沿袭,做羹饭、烧纸钱改为送花圈,以缅怀先烈和祖先。
  端午
  五月初五端午节,为民间传统节日,本名“端五”,亦称“端阳”。各家门口插菖蒲及艾,俗称“蒲剑斩千妖,艾旗招百福”,有的还在艾旗下面挂一个大蒜头,或用菖蒲根削制成艾人孩,悬于床头。相传,此日为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三闾大夫屈原投汨罗江身亡的日子,为纪念屈原,民间有悬香袋、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馨香溢世;粽子,原用来作鱼的饵料,为防止鱼把屈原的尸体吃掉,后演变成节日食品;划龙舟,则表示竞相营救屈原。此日,药铺结清赊账,并向老客户赠雄黄、香料粉。民间姑娘忙于制作虎形、人孩形、鸡心形、粽子形、菱形、绣球形等各种形状的彩色香袋,袋内塞棉花,掺入香粉,挂在孩童胸前或悬在床帐或摇篮上,谓可驱邪。此日午时有喝雄黄烧酒解百毒习俗,先将雄黄烧酒晒在太阳下,并掺入切细的菖蒲根,每人啜一口,谓可解毒。又有喷雄黄烧酒于屋角,亦有倒写“蛇”字贴壁上。乡间还有吃“五黄六白”习俗。黄瓜、蛋黄、黄鱼、黄鳝、黄蛤,称“五黄”,豆腐、茭白、小白菜、白条鱼、白斩鸡、白切猪肉,叫“六白”,各地稍有不同。尚有罕闻者,是日午时,有吃蜒蚰螺(蜗牛)炖蛋和清炖癞蛤蟆的习俗,谓端午日午时前(尤以午时为佳)捉到的癞蛤蟆、蜗牛、蜈蚣均可入药,故端午节又称“药送节”。食用时,将蛋钻个小孔,把蜗牛肉塞进蛋内,封口后清炖,谓食后可清凉解毒。
  旧时习俗,女婿多备“端午担”送岳父母家,少者四色,多者八色,其中鱼要成双,鹅头颈涂红颜色,路上鹅叫得越响越好,说越叫越发,称“吭吭鹅”。这一天大人给小孩手臂系上五色手绳,叫“健绳”,待之后弃绳时,要粘上糯米饭,抛至屋瓦上让飞鸟衔去,谓孩子可无病无痛、长命百岁。
  民国张延章《鄞城十二个月竹枝词》里说:“五月端阳老虎画,艾旗蒲剑辟群妖;雄黄细蘸高粱酒,苍术还须正午烧。”描端午老虎、做布虎是宁波人过端午的另一习俗,意为用“百兽之王”的老虎来镇住蛇、蜈蚣、蜥蜴、蜘蛛、蝎子“五毒”。是日,有用雄黄在婴孩额上写上“王”字(示兽中之王)的,有给孩子穿虎纹的衣服,缝制布虎和老虎枕头的,谓“年年端午五月五,剥过粽子做布虎”。与别地稍异者,宁波雕版印刷的端午老虎,花色特多,四五寸见方的纸上,绘有一虎一孩、一虎二孩、一虎三四孩,或二虎一孩、二虎二孩、二虎三四孩,虎、孩姿态各异,还有李存孝七岁打虎、杨香虎下救父等故事图。20世纪30年代时,曾有人收藏150余种此类版画。将黑色版画“端午老虎”纸供孩童填上红蓝等颜色戏玩,称“描端午老虎”,描好后贴在门或墙上,谓可辟邪。
  新中国成立后,端午节迷信色彩大减,吃粽子、小孩挂香袋、悬蒲艾仍盛行。近年,未婚男青年(俗称毛脚女婿)向女方家中送端午节礼品花费趋重。
  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传说是天上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日子,民间称“乞巧节”“汰头节”。旧时妇女于此日采摘槿树叶揉成汁液,放入水中洗头发。相传织女用槿叶汁洗头,故头发乌黑。是夕,妇女陈列瓜果于月下,乞求织绣技巧进益,在月下以线穿针,以能穿过且穿得快者为“得巧”;仰望星空,认准一组七颗星,一口气连念“锁星犁星,七簇扁担稻桶星,念过七遍会聪明”七遍,成者,谓“乞巧”。亦有相约去茄树丛中卧地贴耳听声响,听得锵锵声音者以为织女来临,视为“得巧”。亦有以三条长凳搭桥,两条相接,另一条搁于上端,少女相扶走过凳子,称七女“走仙桥”。
  在此季节,男子有吃“童子鸡”习俗。农民于此时挑“新鸡娘”上市卖,每只一斤至一斤四两,论只出售,价稍贵。鸡的煮法与平常不同,将鸡放入陶罐,放在镬里炖,火要用红稻草(早稻草)烧,烧完三脚(撮)即可。吃法亦异,要一人吃一只鸡,连汤喝光,谓可滋补。
  新中国成立后,牛郎、织女相会的神话故事仍广为流传,“乞巧”活动已不流行。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全国皆然,是个大节,唯宁波兴十六日为中秋。中秋,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后演变成赏月、团圆的风俗,“月是故乡明”,旅外游子在这一天思乡归里,阖家团聚。宁波以十六日为中秋的来由,按民国《鄞县通志·文献志·习俗》载:中秋本八月十五日,相传元末方国珍以己生日改之(见《桃源志》);一说为史越王(即南宋宰相、鄞人史浩)之母以十六日生故易之。以后传说各异。一说史浩从临安返里过节,归途马失前蹄,坐骑受伤,夜宿绍兴,于十六日才到宁波,故百姓也等至此日过节;另一说谓史浩之子史弥远,时任宰相,归途受官员宴请而延期,此说已为乾隆《鄞县志》纠误。清时袁钧《鄮北杂诗》云:“鄮峰(指史浩)寿母易中秋,七百年中俗尚留。从此非时来竞渡,家家十六看龙舟。”又记:“吾乡以十六为中秋,始于史忠定(即史浩),闻志以为弥远,非也。”
  清时万斯同《鄮西竹枝词》云:“鄞俗繁华异昔年,田家何事尚依然。西郊九日迎灯社,南郭中秋斗画船。”民国《鄞县通志》载:“各乡祠庙为会祀神,以龙舟竞渡,谓之报赛,与各处端午竞渡不同..今则竞渡之风已息,演戏敬神者尚有之。”民国张延章《鄞城十二个月竹枝词》云:“八月中秋月饼圆,节筵都作一天延。城东更比城西盛,鼓吹通宵闹画船。”
  中秋以吃月饼示团圆,宁波月饼以苔菜月饼、水晶月饼别具风味。此时新鸭肥嫩,全鸭炖芋艿为时新佳肴,俗称“鸭扑芋”。新中国成立后,每逢中秋,各家团聚、吃月饼,亲友间亦互相馈赠月饼。一些团体举行联欢活动。民间有吃“鸭子芋艿”、水塔糕等习俗。
  重阳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民国《鄞县通志》载:“士人登高燕赏,以茱萸汛酒饮之。各家制角黍(昔时尚有牡丹糕,不知所昉,想亦象形),亲戚互相馈遗,谓之挑重阳担。设酒馔以祀祖先,祀毕,家人欢聚享食。惟登高之风,今已不行。”尚有裹重阳粽子、吃重阳糕习俗,有谓“糕”与“高”谐音,寓“登高”意。农历九月菊花盛开,如今常常举办菊花展览。
  祭灶、谢年、做年糕
  “农历腊月二十三那天,家家户户都要祭拜灶神,这种仪式被称为‘祭灶’。通常用放在烤炉上方壁龛内的一小张画像或者是一幅草图来代表这位守护神。”这是英国人美魏茶写的1843年在宁波过春节的一段见闻,发表在当时的《中国丛报》上。
  美魏茶1842年年底来到宁波,没过多久便遇上中国农历春节,他在宁波完整地度过了这个欢快喜庆、丰富多彩且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
  祭灶,在旧时宁波人的过年习俗中非常讲究,用净茶(白开水)一盅,供“祭灶果”,尚有纸摺神马,焚香燃烛。祭灶果数量虽少,一般一袋一斤,但有红球、白球、麻球、油果、寸金糖、脚骨糖、白交切、黑交切等8色,相传为使灶君尝到甜头,粘住他的口,以免他上天奏陈时说了“不该说的话”,影响家里来年福祉。
  祭毕,祭灶果由孩子分食。旧时,孩子的闲食非常少,祭灶果是非常受孩子们欢迎的食物之一。现在,超市、传统老字号的糕饼店仍有售卖祭灶果。
  农历新年前,家家户户去陈迎新、购置年货,这一习俗延续了千年。在1843年,美魏茶特别写到旧历年最后一天,“零售商店里挤满了顾客”“很多店家会延长营业时间,一般会迟1个小时”“在一年中仅此一天,百货商店会开放至午夜甚至更晚,依然灯火通明、熙来攘往”。
  若论过年的食物,宁波年糕是一项极为重要的食品。1843年1月29日,也就是除夕这一天的日记里,美魏茶记述了宁波人做年糕的过程。
  在过年的前期准备中,“对于‘年糕’或者叫‘节节糕’的加工制作是排在第一位的。这是一种米粉和水的混合物,需要用手来揉搓面团,在制备这样的面水混合物时要用很大的力气。然后再将面团放在盘子上,将其缩小成各种体积和形状的糕饼。糕饼师和甜食制造商都忙得不可开交”。
  在老宁波人的记忆里,做年糕是互助式的:舂年糕,必须由力量强的男人来,手巧的可以捏元宝、鲤鱼等做谢年祭品,还有相应的年糕模板。
  宁波家家户户做年糕,希望来年讨个好彩头。美魏茶所见,“凡是家人团聚的地方,展示和布置这些糕饼的场合都是让人感到非常愉快和活跃的场景”。
  “家族里的所有成员都被分派了任务,特别是其中的年轻一代。在劳动中的嬉戏逗乐让这一圈忙碌的人都活跃起来。在大家族中,男人和女人都被召集起来协助准备工作。这些食物的储存量往往是巨大的。米面团的形状和制作模具多得数不清,每一块上面都盖上图案或用红笔装饰点缀。这种食物不是烤的,在吃的时候要用热水和加入少许糖的酒浸透。”美魏茶这样写道。
  年糕也是“谢年”的一大供品。谢年,即鲁迅小说里的《祝福》,鲁迅描绘的是绍兴风俗,宁波的旧时风俗大抵如是。据《鄞县通志》《宁波市志》记录,岁终祀神,又称送年,是一年中祭神最隆重的一次。
  谢年日子,一般拣在祭灶后至除夕前一两天。其中,供品有“五牲”或“七牲”,放置木质红漆祭盘中,全鸡、全鹅、猪头或整刀肉、满盘高叠的年糕必须要有。鲤鱼要活的金色雄鲤,鱼眼上贴圆形红纸,一般挂在供桌桌档,以防跳动。各种供品寓全福、年年高升、年年有余意。尚有“四盘调和”,即盐、酒、豆腐、葱,城里人家会增加水果、干果。
  除夕
  岁末,叫“过年”。除夕,称三十年夜,月份小称廿九夜。辞旧迎新的这天,是一年到头最忙碌的一天。旧时“过年”,多围绕祀神祭祖、祈求吉祥进行。易门神,贴春联,房门贴写有“青龙吉庆”字样的青龙纸或笑呵呵的和合二仙,农家谷仓亦贴青龙纸。此夕,做年夜羹饭祭祖,祭毕,家人聚食,称“吃年夜饭”。席间长辈搛菜给孩子吃,讲吉利话,讨新岁彩头。对全鱼多不动筷,留至新岁,寓“年年有余”意。餐毕,长辈分“压岁钱”给孩子,压于枕下。此夜,要把次日(正月初一)需动刀的食物切好。地也扫好,扫时要从外面扫进来,边扫边说“元宝扫进来了”,将畚斗里的垃圾倒在灶前火缸里。扫地毕,洗净扫帚,柄上扎元宝年糕,以敬“扫帚公公”和“扫帚婆婆”。以米筛盛酒馔搁凳上,在卧室祀“床公床婆”,祈小孩终岁平安。农家还在地头祀“地孔大王”,牛栏、猪舍、鸡笼祀各神,祈求五谷丰登,家畜平安。传灶神廿三夜上天,除夕夜下界,清点名册,故媳妇须在夫家过年。此日,各家水缸都要挑满水,米缸盛满米,置元宝年糕、如意年糕和鱼、肉、饭各一碗于米缸内,谓之“缸缸满、甏甏满”。各室点灯,大户人家高烧明烛,通宵达旦,有的燃一斤重的龙凤红烛,从日落点起至初一日出止,谓之“接光”。信佛妇女坐夜待晓,或径至寺庙坐夜“守岁”。
  在美魏茶的记述中,1843年的1月29日,“人们‘坐在家中’,在宁波,这种庆祝方式被称作‘守岁’,也叫‘守爹娘完存’,意为‘守护父亲和母亲,确保他们的安全’。当新年到来的时候,人们坐着吃上一盘热气腾腾的年糕;破晓时分,人们外出并以如下顺序来表达他们的敬意:第一,家神;第二,祖先;第三,父母;第四,城隍;第五,兄弟姊妹;第六,亲朋好友”。
  美魏茶观察到,那时,在最初的两三天,除了一些水果摊等还在营业,没有其他商店开门,所以要准备足够一段时间食用的、新鲜的和腌制的食物。
  新中国成立后,破除迷信。各家打扫卫生,筹办年货。除夕晚合家聚宴,吃完年夜饭后观看电视,多不出门。长辈分给小孩“压岁钱”,数额趋增。除夕十二点来临,鞭炮齐响,迎接新岁。

知识出处

马径张氏

《马径张氏》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分人文篇和人物篇两部分,具体内容包括:“童姚马径张,铜钿银子好打墙”“马径张氏家谱家训”“马径张氏宗祠”“村内社庙”“村内桥亭”张斯桂兄弟——最早睁眼看世界的宁波人“张汝钊——人生没有白走的路”等。

阅读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