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北区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749
颗粒名称:
分类号: P942.557.7
页数: 4
页码: 398-40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江北地区的自然地理、浦的情况。
关键词: 江北地区 自然地理

内容

毛家浦(MáojiāPǔ)位于慈城镇政府驻地东1.5千米的慈湖人家社区南慈江边,以毛家自然村得名。光绪《慈溪县志》载:“毛家浦,县东南四里(塔山东)。源出花屿湖,南入后江。”
  花屿湖浦(HuāyǔhúPǔ)位于慈城镇政府驻地东南2.5千米的观庄村西南慈江边,以原花屿湖得名。光绪《慈溪县志》载:“花屿湖浦,县东南八里,南经葑河桥,入后江。”
  彭山浦(PéngshānPǔ)位于慈城镇政府驻地西2.5千米的彭山西南慈江边,以彭山得名。光绪《慈溪县志》载:“彭山(雍正志作鹏山)浦,县西五里,南入后江。”
  今水自东大河入慈江。王子浦(WángzǐPǔ)位于慈城镇政府驻地西4千米的民丰村东南慈江边。光绪《慈溪县志》载:“王子浦,县西一十里,南入后江,俗称王桥浦。”以王子桥得名。后亦称皇吉浦、黄吉浦。水自中心河入慈江。
  郭塘桥浦(GuōtángqiáoPǔ)位于慈城镇政府驻地西5千米的民丰村方家渡西慈江边,以郭塘桥得名。光绪《慈溪县志》载:“郭塘桥浦,县西一十五里,源出郭塘岙,南由方家渡入后江。”
  前沈浦(QiánshěnPǔ)位于慈城镇政府驻地南2千米的原后洋村前沈自然村南,故名。光绪《慈溪县志》载:“前沈浦,县东南五里(前沈南)。”
  后沈浦(HòushěnPǔ)位于慈城镇政府驻地南2千米的原后洋村后沈自然村北,故名。光绪《慈溪县志》载:“后沈浦,县东南五里(后沈北)。”
  应家河塘浦(YīngjiāhétángPǔ)位于慈城镇政府驻地南2.5千米的原后洋村应家河塘东端,故名。光绪《慈溪县志》载:“应家河塘浦,县东南七里(横山西)。”
  港西浦(GǎngxīPǔ)位于慈城镇政府驻地南3千米的前洋村江西自然村东,官山河边,因旧时东面有宣德港,故名。村名亦称港西。光绪《慈溪县志》载:“港西浦,县东南七里(横山西)。”
  龙山桥浦(LóngshānqiáoPǔ)位于慈城镇政府驻地东南4千米的白米湾村中心河北端慈江边,因西侧有龙山,旁有龙山桥,故名。光绪《慈溪县志》载:“龙山桥浦,县东南一十里(狮子山东),北入后江。”
  刹子浦(ShāzǐPǔ)位于慈城镇政府驻地东南5千米的官山河中。光绪《慈溪县志》载:“刹子浦,县东南一十二里,北通管山桥,入后江。”宋宝祐五年(1257)前,夹田桥西至三板桥江面不通,慈城出水到夹田桥刹住后,一路向东走慈江,一路向南走官山河,官山河成为慈江的派生江,即子江,故河口浦称为刹子浦。
  东江沿浦(DōngjiāngyánPǔ)位于慈城镇政府驻地东南1.5千米的原后洋村东江沿自然村东官山河边。因旧时官山河是慈江的子江,村落聚居在江的西边,沿江而建,故名东江沿,浦以村名。光绪《慈溪县志》载:“东江沿浦,县东南四里(管山桥南)。”
  老子浦(LǎozǐPǔ)位于慈城镇政府驻地西南2.5千米的双顶山村北慈江边。因浦较古老,被视作浦的长辈,故名。光绪《慈溪县志》载:“老子浦,县西南五里(堵江浦西)。”
  堵江浦(DǔjiāngPǔ)位于慈城镇政府驻地西南2千米的新华村堵江桥自然村北慈江边。以村名得名。光绪《慈溪县志》载:“堵江浦,县西南四里(太平桥西)。咸丰丁巳(1857),即桥建闸,南接巉头浦。”
  安仁浦(〓nrénPǔ)位于慈城镇政府驻地西5千米的黄山村东安仁河口慈江边。以河名得名。光绪《慈溪县志》载:“安仁浦,县西南一十里,旧名谢墅浦。南接洪陈浦,西通鸥渚浦,言水利者谓:遇旱即安仁桥北筑堰以御咸,开苏梁浦堰以纳淡,可溉田万亩。”
  鸥渚浦(〓uzhǔPǔ)位于慈城镇政府驻地西6千米的龚冯村东讴思河北端慈江边。光绪《慈溪县志》载:“鸥渚浦,县西南一十二里(安仁浦西)。南接谢郎堰浦,东通洪陈浦,每遇旱咸潮至筑堰。”
  陈将浦(ChénjiāngPǔ)位于慈城镇政府驻地西7千米的龚冯村北慈江边。光绪《慈溪县志》载:“陈将浦,县西南一十五里。北入后江。俗称龚冯浦。”
  月镜浦(YuèJìngPǔ)位于慈城镇政府驻地西7.5千米的龚冯村西北慈江边。因处于江湾边沿,形似半月,故名。光绪《慈溪县志》载:“月镜浦,县西南一十五里,北入后江。”
  半浦(BànPǔ)位于慈城镇政府驻地南4千米的半浦村南姚江边。旧名浦。光绪《慈溪县志》载:“鹳浦(一作半浦),县南一十五里。清郑梁《半浦考》:半浦,俗称灌浦,谓取灌溉之义。陈敬宗《江郊渔牧记》中亦称灌浦,其散见于诗家者皆然。然何水不可灌溉,独是浦以是名耶?考张时彻《宁波郡志》则云鹳浦。然田有鹳邱,而是浦不知所在,亦属无据。泰和曾彦《送郑本弘序》曰:维郑之先,蜀人也,徙居慈溪之官浦。一时流俗有官浦、宦江之称。李东阳《送郑廷器序》曰:君为慈溪贯浦之望族。则又江南、江北两浦相贯之说矣。今江南有浦而江北则无,如谓江北为后人所塞,则塞不知其始于何人、何时。唯隐川先生《地里考据》云:半浦,慈溪南十三里,十二都四图、五图,西屿乡安仁里安仁村之境,临大江,东八十里到海,自宁波府城西来,至此始有山,汇为幻江。而北、西北夹江皆山,北坐赭山,南望石塘山,浦在江南,经九里接石塘溪,亦名‘九里浦’。曰‘灌浦’,当取灌溉之义;或曰‘半浦’者,以东为鄞,西为慈溪,两县相半之界也。浦在江南,名地以浦,岂以此浦系此地之形胜耶?浦口有桥,太学如江公之孺人杨氏所筑。杨氏,鄞邑杨布政守隅孙女也。居此地者,郑姓凡七族,今按此地有郑熙没官田,郑通没官田,凡千余亩,王册仍旧,竟不审没在何时,今为谁家祖云。又南凡先生《十二都江山记》云:慈之西屿乡安仁里,曰‘半浦’,又曰‘半江’。曰‘半浦’者,江以南有浦,纾迂九里而抵石塘碶,引桃源、白鹤诸山水而注于江,其浦东隶鄞,西隶慈,分有其半,故曰‘半浦’;由浦而东四十里抵郡北郭,江以南隶鄞,北隶慈,以江心为界,故亦曰‘半江’。按此两记,则浦在江南也,决矣。而乃以名江北之地者,地因渡而名,渡因浦而名也。半浦之称当属无疑。”
  巉头浦(ChántòuPǔ)位于慈城镇政府驻地南4.5千米的半浦村西南姚江边。因浦处于姚江流水险峻的弯头地方,故名。光绪《慈溪县志》载:“巉头浦,县西南一十五里。”清郑梁《元日巉头》诗:“此身真个合奔波,元日巉头冒雨过。呼应不灵新仆小,排行须问后生多。斜风窄伞颧都湿,滑路宽靴脚屡蹉。山色江西浑隔断,青人双眼只塍莎。”
  洪陈浦(HóngchénPǔ)位于慈城镇政府驻地西南5千米的洪陈村南姚江边。以村得名。光绪《慈溪县志》载:“洪陈浦,县西南一十里,北通谢墅浦,南由洪陈渡入前江。”
  谢郎浦(XièlángPǔ)位于慈城镇政府驻地西南6.5千米的王家坝村南姚江边。以谢姓男儿得名。光绪《慈溪县志》载:“谢郎浦,县西南一十五里(城山渡东)。南入前江,北由鸥渚浦入后江。”
  张家浦(ZhāngjiāPǔ)位于慈城镇政府驻地西南2.5千米的新华村张陆自然村南,以旧时张家自然村得名。光绪《慈溪县志》载:“张家浦,县西南一十五里(太平桥南)。北入后江,南由半浦入前江。”
  回龙浦(HuílóngPǔ)位于洪塘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5千米的邵家渡村西北,因旧时浦附近有回龙庵,故名。光绪《慈溪县志》载:“回龙浦,县东南一十五里(邵家渡西北)。”西南入姚江。
  潺浦(ChánPǔ)位于洪塘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5千米的洋市中心河南段,即今丽江西路南侧,旧时,因水经常流动,发出声音,故名。光绪《慈溪县志》载:“潺浦,县东南二十里。南入前江,北由洪家塘入后江。自徐洋闸至潺浦颜家堰河三千一百丈,宋宝祐五年(1257)吴制使重浚。”
  荪湖浦(SūnhúPǔ)位于洪塘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3千米的荪湖村南慈江边,因水源自荪湖,故名。光绪《慈溪县志》载:“荪湖浦,县东南一十二里。荪湖东西碶分流,经张家桥合而南,至汇源桥入后江。”
  横泾浦(HéngjīngPǔ)位于洪塘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1.5千米的赵家村北慈江支流边,旧时附近有横枫堰,故名。光绪《慈溪县志》载:“横泾浦,县东南二十里(洪家塘西)。南接下梁、焦泥二堰。”
  鸬鹚浦(LúcíPǔ)位于甬江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3千米的压赛村高地头自然村慈镇桥北,旧时因鸬鹚常出没于此,故名。光绪《慈溪县志》载:“鸬鹚浦,县东南三十五里。南通倪家堰,北流注夏顾葛。”

知识出处

江北区地名志

《江北区地名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志记述的内容,包括经济机构实体、地理环境实体、自然风貌实体、民间村落、人文古迹等诸方面,以追溯地名的由来、演变、内涵、所在位置、归属为主要内容,把地名的现状与社会的发展融合在一起。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