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北区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730
颗粒名称: 名胜古迹
分类号: K928.7
页数: 61
页码: 245-306
摘要: 本文记述宁波市江北区名胜古迹的具体情况,主要介绍了博物(艺术、文化)馆、风景旅游区、公园、文物保护单位(点)、名人故居、宗教场所。
关键词: 宁波市 江北区 名胜古迹

内容

博物(艺术、文化)馆
  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NíngbōShìBǎoguósìGǔjiànzhùBówùguǎn) 位于江北区洪塘街道鞍山村灵山(又名骠骑山)东南,藏于山腹中。占地面积13280平方米,建筑面积5700平方米,主管单位宁波市文化局。保国寺古建筑群在1961年3月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因内设博物馆,属市级单位,故名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保国寺的前身为灵山寺,后名保国教寺。根据清光绪《慈溪县志·寺观》记载:“保国教寺(原作甲乙律院。嘉靖、成化二府志作教寺),县东二十里,旧名灵山。保国,唐广明元年(880)置(嘉靖府志:始建于唐会昌中,废。广明元年赐保国额。《保国寺志》:广明元年,县丞昆山王轲状于刺史,乞赐寺额)。宋治平二年(1065)改赐‘精进院’额。后仍名保国,定成丛林。国朝顺治十五年(1658),僧石瑛重修法堂。康熙九年(1670),重修佛殿。二十三年(1684),僧显斋立石栏于净土池四围,建‘叠锦亭’,亭前有古枫,大三十围,青葱可爱。乾隆十九年(1754),僧体斋建钟楼。二十一年(1756)铸大钟成,重三千斤,慎郡王赐书‘钟楼’两大字。三十一年(1766),以石甃内外殿基。四十五年(1780),僧常斋重修二帝殿。五十二年(1787)重建法堂。六十年(1795),僧敏庵改造佛座。嘉庆元年(1796)重修殿宇(《保国寺志》)。道光十八,年(1838)重修。(按志:寺有‘云堂’,宋庆历间建,明崇祯,间更名‘元览斋’;又有‘清隐堂’,明弘治间建;关房在大雄殿东北,朝元阁在殿西,明道间建;迎薰楼在殿西南,僧元衍建。僧若斋记:十六观堂在法堂西。宋绍兴间建方丈。天禧间建下院,在山麓岭右,今俱废。”)《四明谈助》记载:“寺藏山腹,从溪边石径盘曲而上,松林阴翳。至半山亭少憩再上,数折入山门,殿宇修整,花木楚楚,寺僧殷富,颇知礼教。”如今保国寺依然保存着原来的风貌,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楼,两翼有钟楼、斋房、展馆等,集唐、宋、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木结构古建筑于一体。大雄宝殿又称无梁殿,整座建筑没有横梁,不用钉子,不受虫蛀,不栖飞鸟,不结蛛网,国内罕见,历来被视作研究对象。博物馆内共设17个展室,有20世纪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与发现展、历代观音造像艺术展、国际友谊礼品展、明州风俗厅、青铜器陈列馆、钦赐龙藏、砖屏石刻、宁式家具、宁波花桥(俗称“万工桥”)、中学生书画廊等。山门前有盘山道,汽车可直达山门。宁波市旅游主景点之一。
  宁波大剧院(NíngbōDàjùyuàn) 位于文教街道东南,大闸路1号。东至大闸路,南临永丰桥,西、北依姚江。为宁波市市级大剧院,故名。始建于2001年,建成于2004年。总占地面积13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20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4层楼结构,局部有地下层,有1500座位的大剧场和800座位的多功能剧场各一个,同时配备有宴会厅、商业中心、会展用房及沿江音乐广场、游艇码头、文化公园附属建筑设施。是为推进宁波文化大市建设而实施的新世纪重点工程,宁波市标志性文化建筑之一。
  宁波美术馆(NíngbōMěishùguǎn) 位于中马街道东,人民路122号。东濒甬江,南至车站路,西接人民路,北临外滩大厦。为宁波市市级美术馆。始建于2004年,建成于2005年,总占地面积15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100平方米,主楼面积16200平方米,大小展厅共计5300平方米,设有学术报告厅、多媒体演示厅、艺术家创作室等,是集艺术品收藏、展览陈列、内外文化交流等于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高品位的艺术美术馆。由原宁波港轮船码头候船楼改建。
  宁波市江北区文化中心(NíngbōshìJiāngběiQūWénhuàzhōngxīn) 位于庄桥街道南,丽江西路77号。东临萧甬铁路,南濒姚江,西靠滨江绿化带,北接丽江西路。始建于2010年,建成于2012年。总占地面积13060平方米,建筑面积7350平方米,中心功能布局主要分为三大区块,其中文化馆2000平方米,内设排练房、培训教室、非遗展示厅、舞美中心等;图书馆2700平方米,内设成人阅览室、少儿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地方文献室、育人阅览室、书吧等;文化馆、图书馆共用部分2600平方米,内设剧场、展厅、讲座厅、会议室、文化休闲等,另有入口广场、园内集散广场、休闲区(景观区)、绿地等功能区块。为江北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滨江标志性建筑,也是全区公益性文化的辐射中心。
  风景旅游区
  老外滩(Lǎowàitān) 位于江北城区东南部。地处姚江、奉化江、甬江三江汇合处北岸,东临甬江,西接人民路,南依三江口,北接白沙社区。原为唐宋以来的宁波外贸港区。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后,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英、法、美三国侨民的居留区。1992—2002年整理修缮。以位于宁波罗城之外的江滩得名。为宁波近代历史标志性地段,存有西式、中西结合建筑风格的文物建筑54处,多为昔外国领事馆、银行、商铺和民居。其中建于同治十一年(1872)的天主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北巡捕房旧址、宏昌源号旧址、朱宅和严氏山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经济以餐饮、娱乐等服务业为主。沿江建有游艇码头和景观带。
  清道观(QīngdàoGuàn) 位于慈城镇东门村东门外塔山之上,距宁波市区西北14千米。是道教的所在地。根据《慈溪县志》记载:清道观建于唐天宝八年(749)后废。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由道士叶景虚重建,又在道观右侧建东岳行宫,请尚书楼钥在入观之,路题匾曰“列仙游馆”。元至元十七年(1280)发生火灾,二十四年(1287)重修,并将东山道院收并。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道士王智静重修时,又将“至道”“崇寿”二宫并入,改名清道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道观仍保存完整,1971年2月被拆除。有幢、钟、柏树三大特色,在历史上名气很大。2004—2007年,作为慈城古县城保护开发建设的重要工程重建,全部采用木材、石材、砖瓦等传统建筑材料,并用传统工艺建造。建筑格局及风格以原状为主,恢复山门、仪门、雷祖殿、东岳殿、戏台、玉皇殿、三清殿、关圣殿、十王殿等建筑。观内配置的主要神像雷祖、东岳大帝、玉皇大帝、四御及三清等皆为优质桧木精制细雕而成,清漆淡彩,代表了目前木制神像的最高水平。老君台上的青铜老子像,是中国当代著名雕塑家、中国雕塑院首任院长吴为山教授的代表作品,采用抽象的造像手法,表现老子作为人类伟大思想家、哲学家深邃、高远的神韵。老子像周围配有黑白二色组成的景观,排列组合成类似迷宫效果的蜿蜒路径,寓意“道可道,非常道”,“大道难求”,同时又暗合老子所崇尚的“水之德”的意境。老君台上布黑色的祈愿棒丛,取林的意象,象征道体以外林林总总的万事万物。祈愿棒可供游观者系祈愿丝带,实现人与场所的互动。重建后的清道观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成为慈城古县城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慈湖(CíHú) 位于慈城镇古县城北门外,距宁波市区西北15.5千米。因东汉孝子董黯居住湖北,以其慈孝之迹名宅旁的谈妙涧为董溪,亦称慈溪。唐开元二十六年(738)设慈溪县。《慈湖遗书》:“溪以董君慈孝而得名,县又以是名,则是湖宜亦以慈名”,故名慈湖。慈湖在浮碧山北麓,紧贴阚峰,源水自八面山汇集而来,湖面呈腰圆形,因南西北三面环山,如同屏障,大风大雨时很少起波涛,民间把慈湖比作性情慈和的姑娘。慈湖原是天然湖,由八面山水冲刷而成。唐开元年间,县令房琯为灌溉民田,经开挖整理面积扩大至150亩。三国吴太子太傅阚泽,字德润,故居在湖北岸,故起名德润湖,又称阚湖。吴赤乌五年(242)阚泽舍宅为寺,渐渐建成浙东第一座佛寺——普济寺,定成丛林,湖改称普济湖。阚泽死后,把他,宅后临湖的山取名为阚峰以示纪念。后来,南宋哲学家、宝谟阁学士杨简(1141—1225),在董孝子宅附近筑室讲学,创办慈湖书院,宣讲理性之学,名声大振,学者称其为慈湖先生。晚年在明州城区月湖碧址设馆讲学,与舒璘、袁燮、沈焕并称为“甬上四先生”。其著作很多,其中一部分由门徒收编为《慈湖遗书》。为纪念慈湖先生,湖复名慈湖,沿用至今。慈湖分为东西两湖,中间湖堤直贯南北,堤上有石砌拱形普济桥,亦称彩虹桥,桥北为师古亭,原名涵碧亭,北宋天圣九年(1031),县令孙知古建亭于普济湖中。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知县胡观澜为祭祀疏浚慈湖的唐相房琯,重修涵碧亭时改名为师古亭。亭身由十二根石柱支撑,飞檐翘阁,彩绘缤纷,招四方游客小憩。1981年12月,师古亭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湖东旧有灵应庙,现辟为部队营房;湖南堤头立有“慈湖公园”石牌坊,坊东偏南有校士馆(俗称考棚)坊西有宝善堂;湖西湖中有传说中的“拗孟公”为其父所做的坟,今称水上坟,据说水涨坟高,,水落坟低,始终保持在这个水平线。坟北湖岸上有1989年发掘的慈湖遗址;湖北有革命烈士陵园和在普济寺、慈湖书院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有百年以上历史的慈湖中学,校园内还剩四棵古银杏树和“文武忠字”四个崖刻大字。唐朝大书法家奚虚己为普济寺撰写的《陀罗尼》经刻成的经幢已迁入保国寺博物馆。
  慈湖与东钱湖、月湖旧时合称“明州三湖”。古代很多名人学者为赞美慈湖留下许多诗章,如南宋杨简《丁亥咏春偶成·咏湖》诗:“天造慈湖迥山尘,无冬无夏只常春。四由桃李转新锦,一邑风光让绝伦。涧水檐房谈妙理,山禽柳外说天真。杏坛无限难传意,付与凭栏寓目人。”明朝夏时正《行阚湖》诗:“雨后青山青不断,水田一望稻平铺。画船载酒看秋色,未必西湖胜阚湖。”共30人的诗词被载入史册。慈湖属慈城古县城国家4A级旅游景点。
  慈溪县衙(CíxXiànyá) 位于慈城镇浮碧社区浮碧山南麓,宁波市区西北15千米。旧时是慈溪县政府所在地,故称县衙。县衙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设于浮碧山上,是慈溪县第一任县令房琯所建。明永乐十六年(1418)遭台风袭击,县治吹毁,始向浮碧山南麓迁建,至1954年,10月慈溪县迁移至浒山,县衙尚完整,改称宁波军分区教导队,后经历年改建,古县衙毁。现在的县衙是按清代光绪《慈溪县志》上的详图于2002年在原址上重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中路主体建筑有照壁、门外两边廊房、大门、仪门、六部房、大堂、川堂、二堂、清清堂等,并保留着唐代砖砌甬道遗迹。东路为县丞署建筑群,三开间三进,与主体建筑一样,气势宏伟,形制严格,涵盖了中国古代基层政权机构政务文化要素。整个县衙内通过蜡像、服饰等古代装饰陈列展示公务情景,反映了当时县衙的历史与文化。2006年,县衙内还开辟了一个清风园,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是一个以“反腐倡廉”为题材的文化园,布展有雕塑、壁画、实物模型、文字材料以及多媒体。系慈城古县城国家4A级旅游景点。
  校士馆(XiàoshìGuǎn) 民间称考棚,是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场地。位于慈城镇浮碧社区太湖路北端东侧,宁波市区西北15千米。因是校阅士人成绩的地方,故名。清光绪十五年(1835),慈城当地乡贤郑廷父子捐银24000两建造,“文化大革命”中拆除。现在的校士馆是按照清光绪《慈溪县志》上的校士馆格局图样于2004年重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以中国古代传统工艺建造,中轴线由南向北分别为大门、仪门、大堂、二堂、挑试所,左右轴线上对称地建有文场、公祠。系慈城古县城国家4A级旅游景点。
  城隍庙(ChénghuángMiào) 位于慈城镇望京社区中华路与火神弄交叉处,宁波市区西北15千米。祀传说中主管城的神庙,故名。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慈溪县设立初,后废。宋咸淳四年(1268)重建。元至元五年(1288)筹资重修。明洪武二年(1369)封为“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伯”。四年(1371)拓其古址,建祠宇、廊庑及左右门。嘉靖三十五年(1556),邑人工部尚书赵文华重建两庑、后寝及中门。万历三十九年(1611)邑人邵相等改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知县方允猷率邑人重建正殿。三十六年(1697)知县罗万象率邑人重建前殿。正殿东翼祀鄞江先生王致,西翼祀龚侍郎慎仪。前为前甬东祀财神,西祀赵文华。又前为大门,门之东为观音殿,西为三官殿,后为寝殿。嘉庆二十四年(1819)重修。道光二年(1822)重修前殿。四年(1824)重修大殿及廊庑、门屋。咸丰十一年(1861)被太平天国军拆毁。同治九年(1870)邑人冯本怀募捐修建。1949年6月,慈溪县警察局存放在城隍庙的弹药发生爆炸,主体建筑炸毁。现在的城隍庙是按清代时的规制于2008年重建,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庙院宏大,布局完整,建筑既有寺庙殿堂特色,又有官署风格,是目前国内恢复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现作手工DIY创意园——“天工之城”对外开放,是慈城古县城国家4A级旅游景点。
  绿野山庄(LǜyěShānzhuāng) 位于慈城镇五星村村委会驻地。东至五星村阮夹岙自然村,南接村级公路,西靠泗洲佛堂,北至下茅山。2003年6月由宁波江北绿野农庄度假有限公司始建,至2008年更名为绿野山庄,占地面积73.45万平方米。因山庄主体建筑于山巅,绿阴环抱,视野开阔,故名。山庄以山体自然风光为主,开辟有盆景园、烧烤园、垂钓园、竹园、茶园、杨梅园、樱花带、儿童乐园、小型禽鸟园、盘山观光公路、登山步道以及历史上遗存的泗州佛堂等景观,并设有住宿、餐饮、会议室等服务项目,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4A级景区。
  半浦龙虾园(BànpǔLóngxiāyuán) 位于慈城镇半浦村东部。东倚高速公路,南临姚江,西、北为村级公路。2009年8月建成营业,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由龙虾园园主管理。因该园地处姚江半浦古渡北,养殖近五百亩龙虾,故称。入口建有龙虾园石牌坊一座。内设餐饮服务部,提供吃龙虾、品龙虾服务,有烧烤场地、垂钓休闲中心等。
  云湖山庄(YúnhúShānzhuāng) 位于慈城镇公有村村委会驻地西南。2009年成立,占地面积13.5万平方米,由山庄主管理。因公有村原属云湖乡,从古至今,云湖是该地区的大名,为继承历史遗名,故名。山庄内以种植杨梅等果树、休闲餐饮、垂钓娱乐为主业。
  梅园农庄(MéiyuánNóngzhuāng) 位于慈城镇南联村长溪岭脚。成立于2010年,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由农庄主管理。因地处云湖山区,盛产杨梅,故名。农庄内有杨梅园、垂钓园、农家餐饮,可供游客采摘、垂钓、登山观光、就餐等休闲娱乐活动。
  妙山怡景水果农庄(MiàoshānyíjǐngShuǐguǒNóngzhuāng) 位于慈城镇妙山村东山下自然村东、哈山南麓。成立于2003年,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由农庄主管理。原名怡景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因农庄地处三面环山,风景怡人,以经营各种名贵水果为主业,花开果熟时,别有风味,故改今名。农庄内有水果、花卉、中药材、园艺植物等。
  绿野农家(LǜyěNóngjiā) 位于慈城镇毛岙村南。东至方家自然村,南接毛力水库,西靠盘山公路,北临村委会驻地。2007年3月建成,占地面积33350平方米。因农家建立在天然的山岙中,绿阴蔽日,野景如画,又以家庭经营形式为主,故名。农家开发有橘子园、茶园、竹园、杨梅园、垂钓园、餐饮等采摘、娱乐、休闲服务项目。
  白茶源(BáicháYuán) 位于慈城镇三勤村西南。东至大湾山西麓,南傍姚江,西靠羊角尖山巅,北至村委会驻地。2000年4月建成,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因三勤村是宁波市白茶开发基地,故名。以生产白茶为主业,“品慈城白茶,望姚江山水”为特色。开设有垂钓中心、运动场、烧烤园、登山步道等休闲娱乐项目。
  公园
  慈湖公园(CíhúGōngyuán) 位于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北1.5千米处,东至慈湖中学,南濒慈湖,西邻石刺岭,北至娑罗庵。1989年开建,2004年建成,占地12万平方米。因公园沿慈湖而建,是慈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名。园内以江南园林特色兴建,步道四周迂回,林木众多,鸟语花香,有以汉董孝子为名的慈溪桥、董孝子故居旁的董溪(亦称慈溪,原名谈妙间)、游船码头、慈湖遗址、进士陈列馆及碑刻、翁仲陈列区、观景楼、慈心楼、慈辉阁、孝义轩、寸心坊、五星亭、童趣园、爬坡步道及花卉盆景展区、林荫广场、湿地游玩场等景观。
  寻芳公园(XúnfāngGōngyuán) 位于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南50米处,东至保黎北路,南接宁慈西路,西邻南门村村民住宅,北倚护城河。2001年建成,占地面积39615平方米。因公园是古县城开发建设的配套工程,为追寻古县城美好的声誉,故名。园内石子步道曲折迂回,建有江南园林特色的翘阁楼亭、木结构长廊、拱形石桥、三座石牌楼、石砌小河、仿古戏台等景观和文化活动广场。
  孔庙公园(KǒngmiàoGōngyuán) 位于慈城镇古巷社区西北。东临民权路,南接竺巷东路,西邻孔庙,北依太阳殿路。2002年建成,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因公园建于孔庙东面,是孔庙的外围绿地,故名。园内有小石板游步道、仿古木结构休闲长廊、水池、汇景亭、形似华表式石柱、文化活动广场等景观以及造型后的木桩花卉。
  太湖路太阳殿路景观带(TàihúlùTàiyángdiànlùJǐngguāndài) 位于慈城镇浮碧社区东南。东至东城沿路,南接竺巷东路,西邻民权路,北濒慈湖。2003年开始修复古建筑,至2009年部分建成对外开放,建筑面积约30000平方米。因太湖路与太阳殿路两侧多是连片古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和人文探研价值,是慈城古县城内历史文化保护区首期开发的东区景区,从南到北成带状,故名。景观带内所有古建筑修旧如旧,保持原状,石板铺路,砖壁青墙,古朴纯真。已开发运营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冯宅、刑部尚书冯岳彩绘台门,省级文保单位刘氏贞节坊,市级文保单位俞宅;杨家弄2号民居、太湖路24号民居等。已整修尚未开放和正在修复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甲第世家、福字门头、布政房,省级文保单位程氏庆余堂,市级文保单位陈氏坊、邵氏坊,区级文保单位张尚书房、应家池、应宅、太湖路33号民居,以及太湖路10号民居,太阳殿路44号冯君木故居,太阳殿路6号、22号、26号民居,竺巷东路16号杨氏、19号缪氏民居等尚未定级的古建筑。
  金沙村烈士纪念碑(JīnshācūnLièshìJìniànbēi) 位于慈城镇北部的金沙村大岙自然村东。东与镇海区山体相连,南靠黄泥尖山,西临大岙自然村,北接望海尖山。1944年2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三支队在金沙岙与日伪军进行了一次激烈的抗日战斗,有十余名指战员死伤。2006年3月,为纪念在这次战斗中牺牲的革命烈士,江北区政府、区新四军研究会在战斗地金沙村大岙中建造纪念碑、纪念亭,故名。薛驹同志亲笔题字。总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
  翁家公园(WēngjiāGōngyuán) 位于洪塘街道鞍山村翁家自然村西南。2009年建成,占地面积21341平方米,主管单位鞍山村村委会。因该公园设在翁家自然村,故名。公园内设有文化娱乐活动中心、文体广场、健身设备,布置有花卉树木。此外还有占地面积28亩的湿地公园,其中水面16亩,形成了自然十人工的水循环系统,既可观光,又可再度净化水质。设置荷花池、景观亭与白墙青瓦马头墙等。
  裘市公园(QiúshìGōngyuán)位于洪塘街道裘市村裘二双桥庵对面。2010年6月,裘市村投资25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约8亩。因该公园建在裘市,故名。公园内设置休闲区、健身器材、文体活动广场、绿化树木等。
  横山村综合公园(HéngshānCūnZōnghégōngyuán) 位于洪塘街道横山村村委会驻地。2009年建成,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主管单位横山村村委会,是横山村综合性的活动场所,故名。公园内有花木草坪、广场、凉亭、健身设施等。
  西洪公园(XīhóngGōngyuán) 位于洪塘街道西洪村内。2010年建成,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主管单位西洪村村委会,故名。公园内有长廊、广场、凉亭、假山、健身设施等。
  朱界村公园(ZhūjiècūnGōngyuán) 位于洪塘街道朱界村内。2009年建成,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主管单位朱界村委会。公园以村得名。公园内设有健身设备、亭子、小桥、鹅卵石步道、文体广场等。
  东乐公园(DōnglèGōngyuán) 位于洪塘街道邵家渡村楼家汇头自然村。2010年建成,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主管单位邵家渡村村委会。因邵家渡村前期的村名为东乐大队,故名。公园内有健身设备、休闲活动广场,设置小桥流水、柳下凉亭等。
  西江公园(XījiāngGōngyuán) 位于洪塘街道西江村村委会东北部。2011年6月建成,占地面积6670平方米,主管单位西江村村委会,故名。公园内设有健身设施、亭子、活动广场,布置有花木、草坪、小河流水。
  荪湖村公园(SūnhúcūnGōngyuán) 位于洪塘街道荪湖村王家自然村老年活动室门口。2010年建成,占地面积4620平方米,主管单位荪湖村村委会,故名。园内有健身设备、文体广场、老年活动室、花卉树木等。
  上沈村公园(ShàngshěncūnGōngyuán) 位于洪塘街道上沈村村口。2010年建成,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主管单位上沈村村委会,故名。公园内设有篮球场、文体广场、回廊葡萄架、亭子、各种健身器,种植花卉苗木。
  后张村公园(HòuzhāngcūnGōngyuán) 位于洪塘街道后张村内。2010年建成,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为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与美化村庄环境,由洪塘街道和后张村共同出资兴建,主管单位后张村村委会,故名。公园内设有健身设备、活动广场、花木等。
  周陈村文化公园(ZhōuchéncūnWénhuàGōngyuán) 位于洪塘街道周陈村矮笆严家自然村。2010年建成,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主管单位周陈村村委会,故名。是全村文化、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设有健身器材、广场、观景亭等。
  思源公园(SīyuánGōngyuán) 位于庄桥街道河东社区。2007年底由庄桥烈士公园改建而成,占地面积7600平方米,主管单位庄桥街道。为缅怀先烈,牢记烈士用鲜血换来的今日,故名。抗战时期,庄桥街道曾出多位革命烈士,他们为抗日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纪念这些壮烈牺牲的烈士,1991年在公园内建立革命烈士纪念碑。1996年建造革命烈士纪念馆,馆前广场塑立蒋子瑛、朱洪山、陈爱中三位烈士全身像;馆内设有两个展厅,拥有完整丰富的展品,包括烈士事迹简介、珍贵文物副本、视频录音解说资料等,并收藏有珍贵照片300余幅。2002年10月,纪念馆被宁波市委、市政府公布为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6月被宁波市委公布为宁波市党史教育基地。2008年5月,纪念馆由庄桥街道文化发展服务中心接管,建立了完整的管理制度,并配有高素质的讲解员。整个公园分为纪念区、广场区、绿化区和停车场四大区块。
  江北公园(JiāngběiGōngyuán) 位于中马街道。东至桃渡路,南接槐树路,西靠住宅小区,北折西至大庆南路。始建于1956年,完整于2000年,是宁波市政府在抗战时期遭受日军炸毁的原宁波市火车站的废墟上建成的(北园)。1981年又将宝记弄以北原江北体育场改建为江北盆景园。2000年江北盆景园与江北公园合并,占地面积1470平方米。因该公园处于姚江之北,当时江北无其他公园,故名。公园内现有休闲广场、观鱼池、儿童游乐园、健身设备、防空洞等,可开展小型群体活动,供儿童娱乐等。
  外滩公园(WàitānGōngyuán) 位于中马街道三江口西北岸,东沿甬江,南临姚江,西靠人民路,与桃源公园相接,北至甬江大桥下。始建于2002年,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是宁波市三江六岸绿地系统和文化长廊建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江北区绿化养护中心接管。因该公园地处江北老外滩,故名。公园在保护老外滩原有历史风貌和街巷格局的前提下起衬托作用。园内现存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北天主教堂,附近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巡捕房旧址,市级文物保护点宏昌源号、严氏山庄、朱宅等民国时期建筑。布置有画廊、展馆、欧式喷泉、石英沙广场等,可举办较大的群艺活动。
  桃渡公园(TáodùGōngyuán) 位于中马街道姚江东北岸。斜走向,东南起新江桥,西北至解放桥,与槐树公园相接。始建于2001年,占地面积11360平方米,是宁波市三江六岸绿地系统和文化长廊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江北区绿化养护中心接管。因旧时有桃花渡位于该公园内,1949年宁波市江北区城区图中沿江路称桃渡路,故名。该公园西南临姚江,以现代雕塑、疏林草坪为特色,建有汉白玉人体雕塑5座、钢雕1座、花岗岩装饰球6个、卵石小品和风车小品各1座。是三江六岸观光的中心区域。
  槐树公园(HuáishùGōngyuán) 位于中马街道姚江东北岸。斜走向,东南起解放桥,与桃渡公园相连,西北至永丰桥,与宁波大剧院相接。始建于2001年,占地面积5770平方米,是宁波市三江六岸绿地系统和文化长廊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江北区绿化养护中心接管。因该公园地处槐树路西南侧,故名。公园内沿江布置有上千米游步道、观景台、休闲广场、健身设备、亭、廊等,建有跌水水景、椭圆喷泉、圆形喷泉、弧形喷泉、趣味喷泉、喷雾水景、螺旋形喷泉、水景水墙等8组不同风格的喷泉,公园中有民国时期临江建筑群——杨宅、孙宅、基督教会用房。有一家档次较高的美宴摩登餐厅,是江北区旅游局推荐的江北特色餐饮。
  姚江公园(YáojiāngGōngyuán) 位于文教街道姚江大闸西北侧。1991年利用原姚江苗圃扩建,次年年底建成,占地面积9200平方米,管理单位为宁波市园林局。因公园建在东北两面姚江边上,故名。公园南北长约600米,东西宽约140米。公园内以植物造景为主,建有入口广场、百花山、大草坪及沿江景点等,曾多次举办全市性的花木盆景展。2005年在原水上世界设施基础上新建游泳娱乐场,供市民、游客消暑避夏。2009年在西北侧开办宁波市旅游购物中心、餐馆,为游客提供方便。
  绿岛公园(LdǎoGōngyuán) 位于文教街道环城北路南侧。东临运河,南接姚江,与宁波大剧院隔水相望,西倚姚江和大闸,北靠环城北路。1984年建成,原名宁波动物园,亦称姚江动物园,占地面积5400平方米。2004年2月,姚江动物园与新建的雅戈尔动物园合并,搬迁至东钱湖。2005年11月对搬迁后的动物园进行改造,种植各类花木、草坪加以披绿。因公园处于三面环水,形似半岛,又以植绿为主,故名。园内终年常绿,设置有雕塑小品、鸳鸯桥、鸳鸯湖、35米摩天轮等景点。
  永丰公园(YǒngfēngGōngyuán) 位于文教街道永丰北路东侧。东濒姚江,南接永丰桥,西靠永丰北路,北至环城北路。2001年建成,占地面积4880平方米,是宁波市三江六岸绿地系统和文化长廊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单位江北区绿地养护中心。因公园沿永丰路而建,故名。园内以草坪休闲和生态林带为特色,设有步行道、沿江休闲座椅、观光亭及健身小广场等。
  白沙公园(BáishāGōngyuán) 位于白沙街道驻地东南。东至白沙路,南接白沙路与人民路交接口,西靠人民路,北倚中国海事单位。1958年建成,2000年7月28日进行了第三次扩建改造,占地面积10424平方米。因公园建在旧时的白沙市附近而得名。园内有清泉湖,上架水榭小桥,旁置山石花木,池中种植睡莲,边上有亭,幽雅恬静;北面为儿童乐园,内设各类游戏器材。
  日湖公园(RìhúGōngyuán) 位于白沙街道西北部。东至湖东路,南接西草马路,西靠湖西路,北至环城北路。1959年6月,建姚江大闸时开挖新江,对废弃的这段姚江进行扩建,于2004年5月建成公园。宁波府原有日月两湖,后日湖废,于是这段由姚江改造而成的公园重新命名为日湖公园。公园占地面积43.6公顷,其中水域面积约为20公顷,绿地区域约23.6公顷。公园水景开阔,除碧波荡漾的日湖外,还有贯穿整个公园的人工溪流。绿地种植了大量的银杏、水杉、香樟、合欢等乔木,丛林茂密。园内有桃溪观鱼、黄金沙滩、伊甸园、森林氧吧、滨水步道等五大景点。
  孔浦公园(KǒngpǔGōngyuán) 位于孔浦街道驻地东北侧,东邻孔浦路,南傍大庆北路,西靠宁波市邮政局江北分局,北至环城北路。1997年建成,占地面积5148平方米。因该公园地处孔浦,故名。公园以休闲小广场、音乐角、疏林草坪为格局,配置假山、亭子、健身设备、各种花卉树木,是街道居民休闲、健身的活动场所。
  文物保护单位(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国寺(BǎoguóSì) 参见前文“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
  江北天主教堂(JiāngběiTiānzhǔjiàotáng) 原名圣母七苦堂。位于中马街道外滩社区外马路25号,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1.1千米处。2006年6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光绪二十五年(1899)增建钟楼。天主堂坐东朝西,由门楼、教堂、钟楼、偏屋组成,典型的哥特式风格,融合中国传统建筑工艺,保存完好。占地面积8360平方米,建筑面积4493平方米。门楼为西式宝塔形钟楼,高四层,底层设正门,面朝西;顶层为钟楼,四面有钟,顶尖立十字架。教堂为T字形,横间为唱经楼,直间与钟楼相接。内部装饰以镶嵌方式制作图案,四分尖券肋骨拱顶,弥撒间顶部装饰做工精细,雕绘美观。整座建筑立面以青砖为主体,红砖作线条,开有许多花瓣形、风叶形窗户,高雅的尖拱门、尖塔,造具了既有哥特式风格。
  孔庙(KǒngMiào) 又称学宫、文庙。位于慈城镇古巷社区竺巷东路55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北700米处。因孔庙是祭祀儒学先师孔子,与学校并建以激励学子。由于是县政府开办的,俗称县学。2006年6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雍熙元年(984),县令李昭文建学于县西城隍庙先师殿。庆历八年(1048),县令林肇迁建于竺巷东路,并贻书找邑人宿学杜醇为诸生师。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侵,孔庙遭毁。绍兴十二年(1142),县令毕瑛创建殿宇、斋居。淳熙四年(1177),节度推官宋南强劝里士陈公达首创,募集巨资重修大成殿、斋居、门庑,扩建东西两庑。庆元元年(1195),县令朱堂于泮池外建墙门六扉,左日右月。淳祐四年(1244),县令曹邰建台门于门左。元元统二年(1334)事李纲命本县建棂星门。至清代鼎盛时期,孔庙占地十八亩五分九厘,共有殿堂、祠阁以及斋庑,偏屋137间,四周红色宫墙万仞,墙外立有下马碑“一应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庙内布局以东、西、中三轴为整体,中轴线由南而北为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和梯云亭,两侧为廊庑;东、西轴线上分别为魁星阁、文昌阁、土地祠、崇圣祠、教谕署和节孝祠、尊经阁、乡贤名宦祠、训导署等。庙内现存有明《孔子像赞》残碑、万历《邑父母潘侯去思碑》、清重刻北宋王安石撰《慈溪县学记》等石刻、砖屏10余方。2002年至2003年7月重建大成殿,整修了所有保存的房屋,现占地面积69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86平方米,规模宏大,是当今浙东地区遗存最为完整的孔庙。是慈城古县城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布政房(BùzhèngFáng) 又称冯叔吉故居。位于慈城镇浮碧社区金家井巷8—10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北偏东1千米处。始建于明代。因冯叔吉官至湖广布政使,故名。2006年6月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布政房坐北朝南,始建时规模宏大,总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用材大,牢度高,面阔、进深、高度均居古城同代建筑之冠。现存东、中、西三厅共九间二弄硬山式主体建筑。东端另有积高堂,原名留余堂。现存三间和部分偏房。建筑面积988平方米。东端临街原有过街楼,东西向横跨河与路上,同路东的冯叔吉下代居所相连(今废)。冯叔吉(1532—1604),字汝迪。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历任泰和县令、礼部主事、两淮运、徽州丞、池州守、江西按察副使,后任湖广右布政使,寻转左。未到50岁,绝意仕进,一意训子,72岁卒。墓葬在县东一十五里马鞍山北麓,墓旁有南山庵。著有《视道七议》《江防十议》《布政文集》《名世文宗》20卷、外集4卷。生三子,长子冯若吕,字溱甫,万历十年(1582)举人,官东流令(安徽东至县);仲子冯若舒,字仲甫,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官刑部主事;季子冯若陶,有文名,早卒,时儿子冯元仲才四岁。据传太平军进驻慈城时,曾在此设公馆。2011年重修。现为慈城古县城旅游景点。
  甲第世家(Jiǎdìshìjiā) 位于慈城镇浮碧社区金家井巷6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1千米处。因原有文徵明所题匾额“甲第世家”,故名。2006年6月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嘉靖进士钱照住宅。该宅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主体建筑有前后二进,大门朝南。前进分大厅和东西边房,五开间,单檐硬山式,大厅为三开间抬梁架,通面阔17.4米,用六架梁;后进为五开间平房。中轴线建筑两边东西各有一弄,弄旁各有二层厢房,厢房南端各有庑殿顶翼楼。总占地面积1910平方米,建筑面积422平方米。钱照,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官至佥事。子钱维垣,字完甫,诸生。维垣子钱文荐,字仲举,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官至工部主事。后辈又有数人登第者,故称甲第世家。2011年整体重修。
  福字门头(FúzìMéntóu) 位于慈城镇浮碧社区金家井巷7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1千米处。始建于明代。因二台门照壁正中书有一个硕大的“福”字,故称。2006年6月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宅坐北朝南,由大门、二门(已毁)、照壁、二进院门、前厅、前后两进各五间两弄及左右厢房组成,占地面积1089平方米,建筑面积1086平方米。前厅为五开间,硬山顶,面阔18.8米,进深9.9米,面积186平方米,为三明二暗结构。二进院门上有“泽流思顺”题字,东厢有一口方形天井小池。该宅院为明万历年间湖广布政使冯叔吉祖上住宅。冯叔吉祖父冯禾,父冯燮,都是载入史册名士。
  冯宅(FéngZhái) 位于慈城镇浮碧社区太阳殿16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1千米处。因冯叔吉后裔居此,故名。2006年6月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冯彦珽《过街楼记》:“余家后桥过街楼,先方伯修,吾公所建也。楼临东河上,左右共十楹,驾双梁于岸,凌空而板筑之,撑小艇其下,则橹声欸乃可倒听也。其结构与东西宅相通,旁设两梯,家人往来其间。”由此可见,冯叔吉儿孙在明代已经向河东繁衍,且建筑规模逐步扩大,整个冯宅属明、清两代建筑。太阳殿路16号,属冯宅的一部分,经文保部门考证建筑年代大致为清乾隆晚期(1790年左右)至今保存比较完整。由台门、倒厅、二门、正厅、左右厢房、西侧偏房和西院所组成。屋坐北朝南,大门朝东为屋宇式台门,大门右侧山墙置一大“禄”字石花窗,入门楼为弄,弄之北侧是三间二弄的边厅,南侧为三合院,两座门楼及照壁上的砖雕保存甚好。主体建筑为清早期风格,占地面积650平方米。2004年进行重修。2009年对外开放,成为慈城古县城旅游景点之一。
  冯岳彩绘台门(FéngyuèCǎihuìTáimén) 位于慈城镇浮碧社区太湖路完节坊里2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1千米处。该台门是明万历帝为刑部尚书冯岳赐建。台门用彩绘装饰,故名。2006年6月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台门坐北朝南,硬山式五开间,三明二暗,通面阔13.16米,通进深7.05米,脊檩高5.8米,前出檐1.4米,后出檐1.12米,建筑面积126平方米。台门所有梁、柱、枋、额、斗拱上都绘有粉彩的孔雀、牡丹、鹤、荷花叶图案,部分斗柱上有龙、凤、麒麟、灵芝、如意等透雕木刻,门前照壁一座,门口原有石狮一对。该台门从建筑风格与构造特征看是典型的明代原物,保留了明代中晚期江南民间高级建筑彩绘的构图、用色与绘制工艺等珍贵的历史遗物。1997年8月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重修后对外开放,现为慈城古县城旅游景点之一。冯岳(1497—1584)字望之,
  号贞所。明嘉靖五年(1526)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后历任延平府知府,山东按察副使,,河南参政,江西按察使、左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嘉靖三十五年(1556)平苗后,晋右都御史,再升为南京刑部尚书。著有《奏疏》《谳狱稿》《贞所文集》《恤刑稿》《军门行稿》等文集。墓葬在古县城东十五里西岙。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宁波邮政局旧址(NíngbōYóuzhèngjúJiùzhǐ) 位于江北区中马街道外滩社区中马路408号,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1千米处。2005年3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光绪四年(1878),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与北洋大臣李鸿章商定,依照西欧邮政之法,由外国人把持的海关试办邮政。同年十月,浙海关(设在宁波之海关)书信馆开始收寄华洋公众邮件,承转邮件业务,并附发大龙邮票,开创了浙江近代邮政之先河。海关书信馆改称拨驷达局,设于江北岸海关弄。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清政府唯恐邮权旁落,创办了大清国家邮政,全国首批御准成立的邮政局共24处,宁波名列其中。民国十六年(1927),局址迁往江北岸屠家巷(即今址)。宁波邮政局旧址建于清末民初时期,为两层外廊式砖混结构建筑,平面呈凸字形。该建筑采用大量的砖砌柱式和拱券结构装饰立面,东入口装饰爱奥尼柱头,带有古典建筑特征,是宁波代表性的近代优秀建筑。
  浙海关旧址(ZhèhǎiguānJiùzhǐ) 位于宁波市江北区中马街道外滩社区中马路198号,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1千米处。2005年3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鄞县通志》等文献记载,自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设浙海关于宁波,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鸦片战争失败后,宁波被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设立了税务司制的浙海关。现在浙海关旧址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五开间,砖砌三层加阁楼建筑,是原浙海关税务司(又称浙海新关)办公、管理用房,故名。属于典型的中西合璧公署式建筑,外墙四周各楼层都建腰线,门楣、窗楣均用红砖拱券点缀,在外滩近代建筑群中属最早的实例,建筑占地面积331平方米。在中马路346、508号另有浙海关住宅楼、帮办楼旧址各一处。浙海关住宅楼面阔四间,高二层,上置阁楼,硬山顶,东立面上下二层各立檐柱九根,内置廊,外墙清水砖砌,红、灰砖相拼,颇具西洋风格,建筑占地面积593平方米。浙海关帮办楼三开间,高二层,四坡顶,前置廊,西洋风格,建筑占地面积122平方米。2003年8月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点中的一处。
  英国领事馆旧址(YīngguóLǐngshìguǎnJiùzhǐ) 位于宁波市江北区白沙街道白沙社区白沙路56号,街道办事处驻地南0.1千米处。2005年3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在宁波设立领事馆。该馆先在槐树路杨家巷租赁民房。清光绪六年(1880)在中马路石板巷觅地自建。今英国领事馆旧址坐西朝东,六开间,面向甬江,平面略长方形,室内西式装饰,上下走廊采用水泥磨石子地坪,屋基四周铺设条石,是一幢典型的英国式建筑。建筑占地面积487.5平方米。1933年12月,英国驻宁波领事馆撤销。次年,该建筑持有人将馆舍委托给当时鄞县县政府拍卖给私人。现成为浙江省始建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外国领事馆,它不仅是中国近代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历史见证,也反映了当时宁波“五口通商”的繁荣景象。
  谢氏旧宅(XièshìJiùzhái) 亦称谢氏旧址。位于宁波市江北区白沙街道白沙社区白沙路96号,街道办事处驻地南0.5千米处。建于1903—1908年,原为甬籍煤炭巨商谢窗的私宅,故名。2005年3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楼坐西朝东,是用水泥、砖石砌成的三开间三层楼房,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外来建筑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外墙红白相间,东面用红砖砌成三个连续拱券门,门楣券心石上书“降福受祉”四字,与铁皮门身上的“五蝠捧福”图案相对应。建筑占地面积530平方米。1941年宁波沦陷后,侵华日军曾占据谢宅作为水上司令部并附设检查站,故又称侵华日军水上司令部旧址。该建筑造型优美、艺术先进、品位典雅、风格独特,是宁波市的建筑珍品。谢蘅窗(1875—1960),名天锡,以字行,浙江镇海(今北仑区大碶镇)人。16岁到上海煤炭行当学徒,满师后主管店务。后自设裕昌、老永昌煤号,并在宁波、无锡、南京、汉口等地设分号,被推为煤业公会会长。后筹资创立煤业银行,投资各煤矿,任汉冶萍、贾旺、大通、博山、六河沟、长兴等煤矿公司董事、监事,又在江西乐平县创办鄱乐煤矿公司,号称煤炭大王。1910年后,与朱葆三等捐资成立宁波旅沪同乡会,发起创办宁波宁绍轮船公司,并在鄞县、镇海创办求精国民学校7所,延聘名师,免费招生,数十年如一日。在上海参与兴办儿童福利会、红十字会、四明公所、延绪山庄、闸北救火会、妇孺救济会。向宁波四明孤儿院、育婴堂等捐巨资并任会董。抗战全面爆发后,为上海市抗日后援会主持人之一。后偕翁文灏同赴重庆,继续经营煤矿业务。抗战胜利后,任上海煤炭公会理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任煤炭业公会主任委员。
  向宅(XiàngZhái) 位于慈城镇望京社区民主路70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1.2千米处。慈城向氏世居于此,故名。1997年8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宅是由照厅、正厅、东西厢楼组成的四合院,由恩荣坊、冬官坊入,巷底即为朝南大门。两厢楼的前端,五花山墙,大门的木、石、砖构件上都经精细雕刻,有仙鹤、博古、人物、花卉等十余种纹饰。向宅原为北宋真宗朝左仆射向敏中(949—1020)后裔所居。根据清光绪《慈溪县志·旧迹·居址》记载:“竹隐亭,向九龄之居。明张铁《竹隐亭记》:向君九龄,居县治西南不越数十武。九龄恶其居巷之冗杂也,即其所居之后园植竹千余,覆茅为亭。”与现存向宅距离、方位相等,后园尚有残竹。向敏中后裔最早出现在县志中者为向寿,字乐中,生于元代,敏中十三世孙,学者称为乐斋先生。向寿生子向朴,字遵博,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督府都事。向朴生二子,道淳、道澄,家藏多宋仆射敏中旧籍。至清乾隆年间有向恒升,号桐园,例授儒林郎、候选州同。数百年间,向家繁衍不衰。现存向宅为向恒升在乾隆年间重建,占地面积1254平方米。
  刘家祠堂(LiújiāCítáng) 原名刘家大厅。位于慈城镇望京社区民族路刘家弄3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1千米处。为刘氏宗祠,故名。1997年8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代,嘉靖丙辰(1556)毁于寇,庚申(1560)重建。祠堂坐北朝南,硬山式三开间,面阔14.3米,进深12.8米,梁架高大,进深九间,用十檩,东北角山墙边立有清嘉庆九年(1804)刻“遵奉宪示永保祀产并免值役碑记”石碑一方。建筑面积183平方米,是宁波市仅见的明代祠堂建筑。
  冬官坊(DōngguānFāng) 位于慈城镇望京社区民主路26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1.2千米处。为主管天文历法之官所立,故名。1997年8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坊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工部主事赵暕立,坐东朝西,与恩荣坊相对,二柱单开间,面阔3.56米,上额枋正背面刻有高浮雕孔雀牡丹,鸳鸯莲花;填枋板正面均横刻“弘治己未进士赵暕”;下额枋正背面刻有高浮雕双狮舞绣球、双麒麟抢宝珠等。
  周氏世恩坊(ZhōuShìshì’ēnFāng) 位于慈城镇景明社区永明路南端,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0.8千米处。为周氏世受恩惠所立,故名。1997年8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牌坊于明代嘉靖二十四年(1545)监察御史高懋为进士周翔、周文达、周镐而立,坐北朝南,四柱三间,通阔约8米,中柱高5.92米,边柱高4.46米,高浮雕、透雕工艺精细逼真。明间南面上下额枋刻有“正统戊辰赐进士周翔”和“正统癸亥科赐进士周文达、嘉靖壬辰科赐进士周镐”。周翔,字鹏举,由岁贡入监,正统十三年(1448)第进士,选江西道监察御史。周文达,正德八年(1513)举人。周镐,字仲京,文达子,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官行人转刑部郎。在慈城现存的石牌坊中,世恩坊是雕刻最精细丰富、规模最宏大的明代石构建筑。
  恩荣坊(〓nróngFāng) 位于慈城镇望京社区民主路26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1.2千米处。为朝廷恩赐荣立,故名。1997年8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坐东朝西,二柱单间歇山顶,坊高6米,面阔3米,坊檐石刻成筒瓦,正脊上有两个鸱尾。正面上部额枋正中悬一块双龙戏珠匾,匾上直书阴刻“圣旨”二字。下额枋上中间浮雕双狮戏绣球,两边上方各浮雕一个龙头。背面上部额枋正中悬一块双龙戏珠匾,匾上直书阴刻“恩荣”二字,中间额枋横书“诰封三代”四字,枋北端题有建坊年代“乾隆丙申岁孟秋月上浣吉旦”,南端直书阴刻“儒林郎候选州同孙向恒升建”的落款。该坊为清顺治十八年(1661)武进士,历官守备、城守、游击至副将的向腾蛟而建。向腾蛟,字文赤,历官三十余年,兵民和谐,以年老告归,人称完节。乾隆帝为表彰其功绩,封骁骑将军,下旨建坊,与其孙子向恒升奉旨建造。该坊是宁波市迄今保存完整的清代石雕牌坊之一。
  方家砖雕台门(FāngjiāZhuāndiāoTáimén) 位于慈城镇古巷社区张家园6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0.3千米处。为方氏家族建造的砖雕台门,故名。1997年8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道光己丑年(1829)。据说主人为清嘉庆五年(1800)举人方华钦。该宅坐北朝南,由台门、正楼、左右厢房等建筑组成,占地面积1423平方米。台门是该宅的二门,以牌楼式砖雕而成,共分三层,阴面雕刻精美,上层为博古架和官宦九人;二层为“入孝出悌”等字和报喜队伍、宫廷人物等;三层为大凤凰和主仆、老翁等九人。阳面雕刻简单,上书“韫玉怀珠”等字。正楼、两厢前部为天井,用隔墙分割为三处庭院。中为堂,共七柱十檩,中柱、童柱近鹰嘴式,除明间外,楼廊顶有船篷轩,还用罩将前廊半隔断式地分为三段,木构件上皆有精美雕刻,在堂两侧之封檐墙上有精细的人物楼阁等砖雕,檐柱石柱础刻花。方华钦,字景安,号竹南。清嘉庆五年(1800)举人,考取景山官学教习,以知县分发陕西,历署洋县、南郑、靖边、石泉、沔县知县,留坝厅同知,授洛川县知县,升汉阴厅通判,政绩显著。自谓:“在官不用大刑,不坐夜堂,不演戏,不作生日,不买妾,至应酬馈送,尤生平所短也。”著有《臆说》《竹南诗稿》。
  程氏庆余堂(ChéngshìQìngyúTáng) 位于慈城镇浮碧社区察院巷7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1千米处。以程氏开办的庆余堂药业得名。1997年8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后裔程嘉禾外甥王庚南所建,东梢间廊壁有“建造程氏庆余堂碑记”一方。该堂坐北朝南,为三合院,砖木结构。门楼居东,厅堂朝南五开间,硬山顶,进深四柱八檩,前廊为船篷轩。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87平方米。
  朱贵祠(ZhūguìCí) 原名高节祠,又名慈郭庙,俗称朱将军庙。位于慈城镇国庆村妙湾自然村西侧,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1.5千米处。祀清朱贵将军等将士,故名。1963年3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二月初四,英国侵略军千余人从姚江大西坝登陆,攻打慈溪县城,清军大宝山守军在将领朱贵带领下,奋力抗击,终因腹背受敌,寡不敌众,朱贵壮烈殉国,时年64岁。其部下所有将士和儿子朱昭南也战死沙场。道光二十三年(1843),当地老百姓在周璇倡议下建祠纪念。东为选诗亭。朱贵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540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分前厅、正殿两进各五间。前厅中间为屋宇式大门,大门上方挂“朱贵祠”门匾,门廊两侧墙壁上保存有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仲秋礼部侍郎吴忠骏撰写的“慈郭庙碑”砖刻十六方;正殿塑有朱贵将军全身像,殿檐高悬清朝云贵总督林则徐撰、李天马书的“忠规孝矩”匾,檐下侧有孝丰县知事朱绪曾题的“慈溪大宝山武显朱将军之碑”。1998—1999年经过重修,门前增设两门千斤重的铁制大炮;正殿内三面绘制了大型“朱贵将军戎马一生”壁画,开设了“浙江鸦片战争”和“抗英大宝山战役”图片陈列室;重修了祠后山上鸦片战争大宝山战役阵亡将士墓。2000年,朱贵祠被列为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莫驸马宅(MòfùmǎZhái) 位于慈城镇浮碧社区莫家巷25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北1千米处。1997年8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清光绪《慈溪县志·旧迹·居址》记载:“莫驸马宅,西莫家巷。按:莫驸马,不详其姓氏,亦不知其时代。故老相传为余姚人,后徙居慈溪,东西莫家巷皆其旧址。考余姚志:莫叔光,绍熙间官中书舍人,其侄子纯,庆元丙辰状元、驸马,或其后裔欤?”该宅坐北朝南,现存正堂五开间,风格朴素,呈现明代建筑特点,隔墙用木条为骨干,苇芯抹草拌泥,外贴木板,建筑面积390平方米。西莫家巷底现存完整的院落,其建筑年代要比东莫家巷晚。坐北朝南,为三合院式,有东西两厢房、天井、前楼、后平房,大门朝东。前楼为主体建筑,进深八柱十一檩,面阔20.6米,进深12.4米,面积255平方米。
  贞节坊(ZhēnjiéFāng) 位于慈城镇浮碧社区尚志路4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1.1千米处。刘氏青年丧夫,守寡育子成才,坊为旌表其绩而立,故名。1997年8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万历年间,坐北朝南,单开间,面阔2.98米,柱高4.12米,用高浮雕、透雕工艺手法,层次分明,艺术性较强,南面上额枋刻“旌表嘉靖甲子科顺天举人冯赞继妻刘氏之门”,坊之上匾额书“贞节”。
  桂花厅(GuìhuāTīng) 位于慈城镇望京社区民族路25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1千米处。根据清光绪《慈溪县志·旧迹·居址》记载,桂花厅一带是刘氏聚居之地。原厅前有一棵大桂花树,故名。1997年8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宋建炎年间,刘继宽,字致明(学者称为“无阂先生”)徙此。庆元五年(1199)刘叔向成进士。其侄刘厚南亦有声名。继后,刘氏科举及第者凡三十人,备录题名于刘家大厅之壁。桂花厅坐北朝南,硬山式四合院,大门朝南,布局为倒屋、前厅、中堂、后楼、左右厢房,后有一井一池,占地面积1110平方米。倒屋东侧、东厢房之南为台门,前原有石狮子一对,今石狮、台门、前厅照壁均毁。除后楼、西厢房有所更改外,其余保存完好。中堂为原貌,面阔三间,施中柱,用十檩,前檐柱为小抹八角形,礩形柱础,隔墙均以芦苇、木条为芯,外抹谷壳拌泥。经文保部门认定,桂花厅为明代早期建筑。刘厚南,字子固,号宝山。宋嘉定元年(1208)进士,授瑞安尉,有政绩,累阶进秩,升著作郎,转朝散大夫,知台州,转朝请大夫。历任三十年,四为考官。
  姚镆故居(YáomòGùjū) 位于慈城镇望京社区民族路18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0.9千米处。明时,兵部尚书姚镆出生于此。1997年8月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原名统称“植本堂”,光绪《慈溪县志》载:“植本堂,尚书姚镆所居,姚氏自宋神童正子(姚颖)后世居于此。”明朝大书法家祝枝山为“植本堂”写铭。植本堂中“梯瀛楼”为姚堂、姚镆、姚涞、姚宗文之祖宅。现存后进三间二弄重檐楼房,砖木结构,用九檩,前置廊,檐柱为小抹角,礩形柱础,其余为鼓形柱础;隔墙以编竹为芯,外抹谷壳拌泥。占地面积653平方米。姚镆(1464—1538),字英之,号东泉,明弘治六年(1493)进士,初授礼部主事,擢广西提学佥事时,在当地创立“宣成书院”教桂人士子读五经。由于政绩显著,历年提升至兵部尚书。其子姚涞,明嘉靖三年(1524)状元,,官侍读学士。姚颖(1149—1183),字洪青。聪颖过人,五岁读书,过目不忘,十岁能写文章,号称神童。南宋淳熙五年(1178)进士,殿试第一。淳熙十年(1183),劳瘁感疾以终。生有二子,长子元特,饶州(今江西鄱阳)安仁县主簿;次子元哲,福州连江县主簿。
  大耐堂(Dà’nàiTáng) 位于慈城镇望京社区三民路5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1千米处。以匾额“大耐堂”得名。1997年8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的一个点。该堂建于明代早期,砖木结构,建筑高大雄伟,是一座单檐硬山式三开间建筑,进深15.5米,面阔13.9米,建筑面积215.5平方米。东翼楼南北面阔五间,东西进深四界,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外加四周走廊,建筑面积420平方米。原厅堂悬挂有“大耐堂”等各种匾额十余块,“文化大革命”时摘除。“大耐”两字是北宋天禧元年(1017)真宗帝赞左仆射向敏中所言。向敏中(949—1020),字常之,北宋太宗朝太平兴国年间进士。知广州,兼领市舶。淳化四年(993)任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熟悉边疆道路斥候。真宗初任参知政事等职。澶渊之役时,知永兴(今陕西西安)军负防卫西北重责。官至左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71岁去世,墓葬东悬岭后阳嘉山。其后裔世居慈城向家门头。
  中国通商银行宁波分行旧址(ZhōngguóTōngshāngyínhángNíngbōFēnhángJiùzhǐ) 位于江北区中马街道外滩社区外马路35号,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1千米处。民国时期宁波地区最宏伟的金融建筑,至今仍为通商银行。1999年9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2017年1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930年,由宁波旅沪人士叶澄衷、严信厚、朱葆三等人合建,德国西门子公司设计,保存较完好。该建筑坐西朝东,由南中北三部分建筑组成,占地面积557平方米。南北两侧为三层楼房,中间为六层楼房,中间置走廊。其正立面似宝塔形,用黑色大理石贴就,双扇铁门,庄严肃穆;内部顶及四周围壁用石膏装饰,具有明显的外来建筑特色。该建筑是当时宁波最高、最雄伟的标志性建筑物。
  彭山塔(PéngshānTǎ) 亦称鹏山塔。位于慈城镇国庆村原彭山自然村西,镇政府驻地西2千米处。建于彭山之上,故名。1961年12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嘉靖年间慈溪县令霍与瑕所建,以兑位稍陷,在彭山山巅建塔,形似笔,故称为邑之文笔峰。塔共七层,谓之“七级浮屠”,高约22米,平面呈六角形,楼阁式砖木结构,每面有壶门、平座、腰檐,塔内置楼板、扶梯,可供游人盘旋至顶,凭栏远眺,观赏风景。相传塔为明嘉靖年间慈城人官至工部尚书的赵文华提议捐资创建,故塔身的砖块上印制有“赵”字。2006年由政府出资重修,改为腰檐形。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俞宅(YúZhái) 位于江北区慈城镇浮碧社区太阳殿路39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1.1千米处。因住户姓俞,故名。1981年12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湖广布政使冯叔吉所建新宅,原称新布政房。后宅被俞姓买走,改为俞宅。清初重建,大门坐北朝南,缩建至离太阳殿路约五十米,成凹字形,俗称“倒墙曲俞家”。大门东侧与门内为俞家,大门外西侧为冯家。经历年发展,俞家总占地面积达到6700平方米,有坐北朝南房屋共五进,分为门厅五开间,前进十一开间,二门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厅面阔十三间,进深六间,由中、东、西三个厅相连。后进为五间二弄穿斗架二层楼房,东西各五间二弄厢楼,组成四合院。在主要建筑前后左右,错落有致地散布着大大小小的余屋、天井,还有建于室内的盖板式家井。俞宅是宁波市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好的古建筑群之一,其布局和每个单体建筑都保持清初期江南地区建筑特点和风格。俞氏家族主业田产,自明初俞庆宗、俞贵阳父子迁入县城起,友善孝顺,多义行,尤其是俞淮、俞相、俞鹍、俞志学祖孙四代更显突出。明崇祯十五年(1642)闹饥荒,俞志学在永明寺、夹田桥二处舍粥赈济,直至清顺治五年(1648),被称为“善人家”,故慈城地区一直有“冯家屋,俞家谷”之说。
  八字桥遗址(BāzìqiáoYízhǐ) 位于江北区慈城镇八字村桥上自然村东隅,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4.5千米处。发现在八字桥一带,故名。1981年12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于1978年3月挖河时发现,面积约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2米。出土陶器有夹砂红陶和灰陶的多沿釜、侈口釜、敛口釜、鼎足、喇叭形器盖、钵、猪鼻形和象鼻形支座,泥质灰红陶罐盆,泥质灰陶和泥质黑陶豆、陶塑玩具。石器有斧、锛、刀。尚有炭化稻谷、凸榫木构件、动物遗骸等。
  郭塘岙汉代古窑遗址(Guōtáng’àoHàndàigǔyáoYízhǐ) 原名郭塘岙遗址。位于江北区慈城镇八字村郭塘岙内,故名。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6千米处。1981年12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发现,经市文管部门考查,有宋代窑址一处,东汉到晋代窑址四处,其中东汉古窑址两处,晋代窑址两处。该窑堆积呈长条形,斜坡式,有大量青瓷片和黑釉瓷片及垫饼、垫座等窑具,瓷器大多白灰色,主要有钟、壶、罐、盆、碗等,其标本曾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古窑址标本展览会”内容,对研究我国青瓷的烧造成功、黑釉的出现年代和烧造技术的发现具有很高价值。
  三忠墓(SānzhōngMù) 位于江北区慈城镇国庆村妙湾自然村西南隅,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1.5千米处。处于朱贵祠后的庙后山半山腰。1981年12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墓建于清朝,占地面积62.8平方米。为明末(1651)抗清殉难的鲁王时兵科给事中董志宁、明督师兵部右侍郎冯京第和王翊三位将领合葬墓,故名。原墓在西郊马公桥边,后因城市扩展,于1995年12月迁至今址。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慰安所旧址(Wèi’ānsuǒJiùzhǐ) 位于中马街道外滩社区玛瑙路41号,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
  0.9千米处。2008年7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清末建筑,保存完好。该宅坐北朝南,有东、西并列两进,东七间、西五间,高二层,前置廊,南面为单檐,北面为重檐,小青瓦硬山顶,木结构建筑,前后设天井,建筑占地面积1241平方米。1941年4月宁波沦陷后,该建筑被日军改作慰安所。
  近代石库门民宅(JìndàiShíkùménMínzhái) 位于中马街道外滩社区颍川巷1—9号,玛瑙路102、104号,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0.8千米处。因原住户姓氏不详,故以建筑年代和建筑形式得名。2008年7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民国初期,保存基本完好。该建筑群坐北朝南,由四幢建筑和附属用房组成,占地面积1942平方米。建筑群中间为甬道,甬道口设石库门,门上用三角形门楣装饰,内有中西混杂式图案;甬道左右建有平面结构类同的石库门建筑,每幢建筑大门均采用水泥磨石子框和砖砌门楼,门楣上饰有半圆形玫瑰花图案。主楼平面均为三合院式,高二层,小青瓦,硬山顶,置有外廊,设车木栏杆;结构采用中西结合的穿斗式和三角形木屋架;山墙饰仿观音兜,设有西式百叶窗。该建筑群为宁波城区内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近代石库门建筑群。
  江北巡捕房旧址(JiāngběiXúnbǔfángJiùzhǐ) 位于中马街道外滩社区中马路59号,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1千米处。旧时江北巡捕办公用房。1983年9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宁波港辟为通商口岸后,英法美等国商船出入频繁,各国流氓也随之混入,社会治安受到严重影响。同治三年(1864),宁绍道台禀经浙江巡抚批准,在江北岸外滩设立了巡捕房(附于工程局),行使江北岸商埠区的一切治安、刑事等权力。为有利“巡捕查逐各国流氓”还出资雇请洋人充当捕头,江北民刑事项处置权被洋人所控制,巡捕房成了欺压中国人的工具,然清政府又不敢过问,激起当地民众的强烈不满。时有陈夏常等人联名禀诉清政府,要求收回主权。清政府在民众的强大压力下,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七月收回警权,并在改组工程局的同时撤销了巡捕房。现存巡捕房三开间,为中西合璧式三层楼房,露台的悬挑梁呈卷涡形,柱头为柯斯林式,女儿墙为透空栏杆式,造型优美,建筑占地面积近200平方米。
  石库门建筑群(ShíkùménJiànzhùqún) 位于白沙街道白沙社区新马路36弄1—5号,新马路38、40、42号,街道办事处驻地西0.3千米处。该建筑群由两幢民国时期石库门建筑所组成,故名。2008年7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群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65平方米。前后两幢风格相似,均为三合院式二楼传统建筑,每进院落前均有石库门,中间以甬道相连。前进开有三扇大门,主楼通排相连,硬山式小青瓦压顶,每个院落侧各有厢楼,人字架梁。后进主楼一幢,两侧厢楼,南立面围墙开有五扇大门,保存均基本完好。
  王宅(WángZhái) 位于白沙街道白沙社区新马路36弄11、13、15号,街道办事处驻地西0.3千米处。原住户王姓,故名。2008年7月被列为区级文保单位。民国时期石库门建筑,保存基本完好。11号民宅坐西朝东,由建筑三进、院落三重组成,占地面积456平方米。前、后进为砖木结构,中进为砖混结构,均为硬山顶楼房。前楼三开间,有车木栏杆,小青瓦,穿斗式梁架结构。中楼三开间洋房,前置平顶晒台,水泥栏杆用圆形等几何图案装饰。后进四开间,为偏房。13号民宅坐西朝东,由大门、主楼、后楼组成,占地面积496平方米。大门朝东,水泥磨石子门框。主楼三开间,高二层,造型凹凸,前后房布局,明间上层前设阳台,廊用水泥栏杆;两边次间外墙为凸六边形的一半,水泥立面,用长方形线条分割成块状。内部结构为西式人字形梁架,屋顶为红色洋瓦硬山顶。后楼三开间楼房,平台顶。15号民宅坐西朝东,由大门、天井、主楼和偏房组成,占地面积428平方米。大门为水泥磨石子门框,墙面上有长方形、菱形、三角形等雕刻图案。主楼和后偏房均为三开间,砖混结构,均为硬山顶。
  鲍宅(BàoZhái) 位于白沙街道白沙社区新马路36弄9号、新马巷5号,街道办事处驻地西0.3千米处。原住户鲍姓,故名。2008年7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民国建筑,保存基本完好。该宅坐西朝东,现存建筑一幢,占地面积806平方米。整座建筑为五开间,高两层,前置廊,为民国时期一旅沪商人所建。抗战时曾被日军用作电信局。该建筑外形比较特殊,外墙立面上饰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及回纹等几何图案,四周开有多扇西式窗户,屋顶陡翘,由三个高低错落的双坡顶组成,呈东高西低,屋面青灰色洋瓦压顶,内结构为西式人字形木梁架,风格独特。
  太平天国公馆旧址(TàipíngtiānguóGōngguǎnJiùzhǐ) 位于慈城镇景明社区新弄16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0.4千米处。1862年9月,太平天国将领范汝增、黄呈忠首次占领慈溪县城(今慈城)时曾作公馆,故名。1986年5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公馆坐北朝南,由大门、三合院、后厅等建筑组成。大门为牌楼式,中框有砖雕五幅,自西而东题材分别寓意福、禄、寿、喜、贵。大门北面中框字匾“天水长流”,两翼有“太平天国”“正德通宝”钱纹砖雕;三合院均为重檐楼房;后进为五开间厅堂,砖木结构,小青瓦硬山顶,五马头山墙,建筑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清光绪年间由邑人秦子敬买入,经过修缮,现存建筑完好。
  太平天国兵营旧址(TàipíngtiānguóBīngyíngJiùzhǐ) 原名凌近仁故居,俗称凌宅。位于慈城镇景明社区日新路13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0.3千米处。建于清“嘉庆庚辰年(1820)三月吉旦”。该宅原系向氏宅第,其后裔卖给凌姓,故称凌宅。1862年9月太平军占领慈城后,曾驻军于此,故称。1986年5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宅坐西朝东,大门朝北,门内有一长弄,院墙高耸,弄之西边为正门和边门,通向三合院。三合院由重檐歇山顶正厅七开间和五开间二厢楼组成,前后都有天井,正门为牌楼式,整座建筑保存完整。占地面积858平方米。是宁波市现当代著名书画家凌近仁先生的故居。凌近仁(1909—1995),字公毅,号讷,别号半僧,晚年自署桥南老人。民国十六年(1927)始学书画,曾受吴昌硕、诸闻韵、陆铁夫、钱罕诸名家传授,自成风格。书法五体皆能,尤擅行草,画以花鸟为主,兼擅山水。1956年创作的《岁朝图》曾获浙江省首届国画展优秀奖。1968年为省防空指挥部所作的巨幅山水画《旭日东升》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入选《中国国画集》。历任宁波市首届美术家协会会长,宁波书画院院长,宁波市政协常委,宁波市第四、五、六届佛教协会会长。
  慈湖师古亭(CíhúShīgǔTíng) 位于慈城镇慈湖湖心堤上,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北1.5千米处。1986年5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光绪《慈溪县志·旧迹》载,北宋天圣九年(1031),县令孙知古建亭于普济湖中,原名清音亭。大观二年(1108),县令唐昌期更名涵碧亭,久圮。“师古亭,慈湖堤心,乾隆间知县胡观澜建,以慈湖为唐相房琯开,以利居民之在北郭者。清初,王绣复募民浚之。观澜下车即规划此事,盖小亭于湖上,颜曰‘师古’,志非妄作也。”师古亭为六角形重檐攒尖顶廊亭,戗式做法。12根石质柱子,12只翼角高高翘起,外有副阶面阔约4.2米,内柱间距约2.88米。南北通堤略宽,内柱高4.51米,二副阶平身科四攒,内柱平身科二朵,用抹角梁,梁架结构独特精巧。藻井有双龙戏珠,四周有哪吒闹海、西天取经、四大美女、古城会、盗仙草等彩绘。
  云湖窑址(YúnhúYáozhǐ) 位于慈城镇公有村豆腐山,离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北8千米处。发现于云湖英雄水库边,故名。1986年5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12月英雄水库低水位时发现,经考证为南朝(420—589)古窑址。堆积层南北宽72—74米,东西长42—50米。出土的瓷器有碗、盘、钵、盏、砚、罐、壶、唾盂、窑具等,质地细腻,釉面光亮。
  应宅(YīngZhái) 位于慈城镇浮碧社区杨家弄15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北1.5千米处。因住户为应姓,故名。1986年5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该宅坐北朝南,原为五进,多数被焚毁,现存照壁、门楼和前东厅,建筑面积128平方米。应宅照壁为八字形三开间,高约4米,长7米,石砌须弥座,上刻卷草、凤凰、牡丹。东厅为硬山式高平屋,二开间,天花板漆有缠枝花卉,久不退色,内饰长条门板,上写有长篇古文,被漆罩着,部分隐约可见。砖雕有双龙戏珠、喜鹊牡丹、寿字等,保存了宁波砖雕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符卿第(FúqīngDì) 位于慈城镇浮碧社区民权路27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北1千米处。该第是明嘉靖五年(1526)进士,官至南京尚宝卿的陈鲸故居,以其官名命名。1986年5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宅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大门朝东,宅分前厅、后楼、两厢楼。大门前后用轩,施倒抱鼓石,全为博古;前进九开间,重檐楼房硬山顶,中间五间为厅堂,建筑高大;后楼重檐,两侧置梯廊,除明间外,楼之顶部皆船篷式天花板;二厢廊设于天井两侧,连接前后楼;南为照壁。占地面积1091平方米。陈鲸,字石卿,号闲山。明嘉靖五年(1526)进士,授湖广浏阳知县,治称神明。秩满当迁,士民疏留,复任三载。擢吏部考功司主事,转文选司升员外郎,晋稽勋司郎中,转验封司,周历四司,后授南京尚宝司卿。卒年76岁。墓葬在县东北一十里鄮山。著有《读书漫稿》1卷(列入《天一阁书目》),《闲山七律诗》1卷。生四子。
  周仰山宅(ZhōuyǎngshānZhái) 位于慈城镇望京社区尚志路132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1千米处。建成于1929年。原是周仰山私宅。2002年9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宅坐北朝南,为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洋楼。三合院式楼房,前厅五间二弄,面阔27.6米,进深14米,东西厢楼各三间,前厅、东西厢楼上下前廊与二门门廊天桥形成四周环通;后进五间二弄,东西两侧连接三间一弄,共有八间三弄,通面阔42米,进深8.2米,设有两座过天井的楼道连接前后进。大门朝东,有配房及前后花园。1941年4月21日慈溪县城沦陷后,此宅成为日本侵略军独立混成第九十一旅团的司令部。1960年10月慈城镇划归宁波市后,曾用作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后改作宁波市工人疗养院,至2014年转让给宁波市慈城古县城保护开发有限公司。总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
  慈城太湖路24号民宅(CíchéngTàihúlù24HàoMínzhái) 位于慈城镇浮碧社区中华路与太湖路交会处,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1.5千米处。以该处民宅为古建筑群而得名。2002年9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门楼冯全修题字落款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1)十一月建。该宅坐北朝南,院落三重,主体建筑二进,重檐硬山顶,平屋数十间,东西长71.3米,南北宽58米,占地面积4130平方米。大门朝东,两侧石条为太湖石,路以此得名。二门朝南,进门后为正厅,三间一弄,楼后又一朝南门,牌楼式,上书“迎薰受祜”,入门为楼,五间二弄,面阔26.8米,进深12.6米。整座建筑基本完好,通过大小门相互贯通。
  慈城中华路79号民宅(CíchéngZhōnghuálù79HàoMínzhái) 位于慈城镇望京社区原小西内,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1.5千米处。2002年9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按照县志记述,林家池北,即今顾家池北,至中华路,应是林驸马、林郡马故居。民宅坐北朝南,现存硬山式七间两弄楼房,通面阔32米,进深七柱九檩。穿斗与抬梁混合梁架,小青瓦,方形柱,楼板桁条间距大,楼板厚实,隔墙基础侧石均为磨光扁砖拼砌而成,这在其他古建筑中不多见,墙体为龙骨砖砌成,上层月梁部隔墙用芦竹筋谷灰泥制成,前廊阶条石用材巨大,天井前残存二门半座,原为牌楼式台门,现存石质门框,施倒抱鼓石,面阔3.8米,残高3米,具有明显的明前风格。
  慈城光华路10号民宅(CíchéngGuānghuálù10HàoMínzhái) 原名酒税务。位于慈城镇古巷社区,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0.3千米处。2002年9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光绪《慈溪县志》《开庆志》:“慈溪酒务,元系本府给本,于内岁解经总制司生煮酒额二千二百贯。嘉熙间,风水之变,务屋颓毁。遂令拍户抱卖,取净息,久而私酤行额失其半,拍户屡词乞复旧务,遂重建务屋。”现存房屋坐西朝东,厅堂三间,面阔12.2米,进深九柱13.6米,窗棂上刻有算盘、桌子、笔筒、卷册,形似办公用房;南北各有八间二弄厢楼,建筑组合平面为H形布局,前后天井,阴墙高4.5米,宽10.6米,石刻须弥座,草龙、如意、卷草图案,前阴墙脊下有通长砖雕图案,其间有“俾尔戬穀罄无不宜”八字砖刻楷书,两厢前廊西端各有偏门通外天井,偏门采用石门框,上有砖雕门额,南刻“挹爽”、北刻“凝晖”字,中间刻着三朵盛开的菊花,两边对称刻着数条奔向菊花的龙,其下有一砖雕月梁,上饰草龙、花卉、博古图案。后天井为三合式平屋小院,朝东三间。南北各二间一弄,南屋弄有一朝南木制小台门,门楣上面两侧刻云彩和躬身相迎的官员。所有雕刻均显露出它特殊的建筑用途,很有研究价值。现存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
  朱洪山烈士墓(ZhūhóngshānlièshìMù) 现改为慈湖烈士陵园。位于慈城镇慈湖北侧,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北2千米处。陵园坐北朝南,始建于1950年,朱洪山遗骸从鄞西迁葬于此,故名。1981年12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后郑侠虎、蒋子瑛等烈士先后迁入,至1990年共有34位革命烈士迁入,形成了烈士陵园的格局。1997年,江北区民政局对陵园进行了全面整修和改造,并把散落在各地的一百余名各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全部迁葬到陵园,请谭启龙同志题写“慈湖烈士陵园”名,1998年陵园正式对外开放。先后被江北区委、区政府公布为德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朱洪山(1917—1946),乳名朱琪,又名朱树春,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更楼村人。193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赴延安学习。1938年5月任中共慈溪县委工委委员。1945年10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后,任新四军浙东留守处副主任,坚持在四明山区抗敌。1946年9月任中共鄞慈县特派员,12月31日在鄞(县)西潘岙被国民党特务发现,英勇抵抗中壮烈牺牲,时年29岁。
  姜家岙石翁仲(jiāngjiā’àoShíwēngzhòng) 位于慈城镇慈湖村姜家岙,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北2千米处。因该石翁仲处于姜家岙中,故名。1986年5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宋代郡马怀王婿林琮墓,已毁,现仅存墓前石人,文臣2尊,高2.46米,头戴高冠,着罗衣,手持朝笏;武士2尊,高2.65米,全身盔甲,双手握剑柄;石虎2尊,头高1米,前足直立,后足曲踞;石羊2尊,头高0.94米;残马1尊。现迁入朱贵祠。
  周信芳祖祠(ZhōuxìnfāngZǔcí) 原名全恩堂。位于慈城镇景明社区鼎新路口秧田弄,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0.4千米处。该祠是我国现代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于1925年(30岁)成名后回乡为祖先所建的祠堂,故名。1986年5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前有台门、中为祠堂、后为楼房、左右厢房。现存祠堂坐北朝南,硬山式三开间,抬梁式建筑,六柱九檩,面阔11.25米,进深11.7米,占地面积183.5平方米。祠堂内立有“重修全恩堂碑记”一方,保留部分人物壁画。周信芳(1895—1975),字士楚。6岁随父旅居杭州,师从陈长兴,7岁登台演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至上海演出,艺名“麒麟童”。次年至北京,入喜连城科班,与梅兰芳等同台演出,演技大进。先后于丹桂第一台、更新舞台、大新舞台、天蟾舞台演出,与王鸿寿、汪笑侬、渊月樵等协作,编演、移植诸多剧目,尝试改革京剧艺术,形成独特的“麟派”表演艺术风格。代表作有《四进士》《徐策跑城》《萧何月下追韩信》《清风亭》等。抗日战争期间,组织移风社,演出《文天祥》《史可法》等剧。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华东戏曲研究院院长、上海京剧院院长等。1975年逝于上海。
  应修人故居(Yréù) 位于慈城镇政府驻地南2千米的原后洋村应家自然村,今慈
  īngxiūnGjū城新城内。东临新城中心湖,南傍云鹭湾小区。因是革命烈士应修人从出生到14岁离开家前住过的房子,故名。1986年5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坐北朝南,硬山顶木结构二层楼建筑,三间一弄,面阔13米,进深8.7米,前为天井、围墙,大门向东,占地面积204平方米。陆定一同志题写的“应修人烈士永垂不朽”手迹仍保留在故居内。应修人(1900—1933),字修士,笔名丁九、丁休人,现代作家。1919年参加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早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我国新诗创作活动的先行者,著名的“湖畔诗人”之一。1925年入党,1926年受党派遣到广州黄埔军校工作,后到武汉国民政府劳工部工作。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受党派遣去苏联学习。1930年回国后在上海参加中共中央军委、中央组织部及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工作。1933年5月14日,在上海地下工作联络中被国民党特务发现,英勇拒捕,壮烈牺牲,时年33岁。
  邵荃麟故居(ShàoquánlínGùjū) 位于庄桥街道东邵村东邵自然村,街道办事处西北2千米处。因著名人士邵荃麟出生于该宅中,故名。1986年5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宅是一座较大的独院住宅,号称九进十明堂,有99间用房。该宅坐北朝南,由台门、前厅、后厅、两边厢楼组成。台门三开间,单檐硬山顶,梁上雕刻较精细。前厅三开间,单檐硬山顶,四马头风火墙,前檐置卷棚,穿斗梁架混合结构,为邵氏家祠。前厅东西为厢楼,四间二弄,重檐硬山顶,前置檐廊,南至北可贯通。后厅三开间,硬山顶,穿斗结构,脊檩施五朵平身科,进深八柱八檩。后厅厢楼五间二弄。邵氏在清顺治十五年(1658)出过进士邵于道,道光二十年(1840)出过进士邵纶。是否与此宅有关,待查。邵荃麟(1906—1971),原名邵骏远,少年时代曾在前厅的右厢房内渡过。1926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在校加入共青团和共产党,开展共青团和党的工作。1934年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1937年出狱后到浙江、桂林、重庆等地做党的文化宣传工作。1949年始,调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计划局局长等,1953年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兼党组书记等职。他为中国的文化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是杰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著名文艺理论家、作家、出版家。
  童家砖雕台门(TóngjiāZhuāndiāoTáimén) 又名九叙堂。位于庄桥街道童家村庙后童2号,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4千米处。为童氏家族建造的砖雕台门,故名。1986年5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宅坐北朝南,现存建筑由门楼、正楼、东西厢房围成四合院。建筑面积1730平方米。大门朝南,设在前院墙正中,石边框,顶部砌成仿木结构牌楼式三门悬花柱砖雕门楼,砖雕题材丰富典雅,有竹林七贤、八仙、曹冲称象、渔耕樵读等民间故事,有牡丹、凤凰、蝙蝠、灵芝、菊花、如意、钱纹、石榴等象征吉祥如意的纹饰,整个门楼雕刻精细,庄重有致。大门后为门楼五开间,硬山顶,内置卷棚、月梁步架,进深三柱四檩。正楼七间二弄,重檐楼房硬山顶,穿斗梁架,进深八柱十檩,正中为正厅,上方悬挂“九叙堂”匾额。
  市、区级文物保护点
  半浦中书第(BànpǔZhōngshūdì) 位于慈城镇半浦村,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南4千米处。以官宦宅第而得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文保部门认定为清中晚期建筑,规模较大,布局基本完整。现存建筑坐北朝南,由门楼、二门、前厅、东西厢房、三门、后进、左右厢房、东西偏房组成,占地面积3777平方米。主楼为五大开间,前面两侧各有三间厢楼与主楼相衔,主楼两边弄堂楼梯使主楼与厢楼形成走马楼。前厅三开间楼房,重檐楼房硬山顶,前后置廊,进深七柱九檩。后进结构布局与前进类同。门楼三开间,硬山顶,进深三柱五檩。半浦村原以郑姓为主,自明永乐十三年(1415)至清光绪三年(1877),郑氏在原慈溪县境内共出进士8名,官至御史、参政、知府、知县。中书第主人待考。
  江北耶稣堂(JiāngběiYēsūtáng) 位于中马街道外滩社区中马路526号,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0.7千米处。1999年9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基督教传入宁波,在江北岸一带设立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堂。1898年,循道公会在中马路建造耶稣圣教堂,有砖质匾立于正面。该教堂坐西朝东,面临甬江,占地面积224平方米。屋宇墙体用青砖,屋檐为砖叠涩出檐,每隔一窗用砖质抗风柱,门窗为砖砌尖券式,屋内梁柱采用木桁架,设有天窗。该教堂是宁波市区仅存的清末时期耶稣堂。
  孙宅(SūnZhái) 位于江北区中马街道盐仓社区槐树路109号,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0.6千米处。原住户孙姓,故名。2003年8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该宅建于1930年,是一幢西式别墅,保存完好。该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50平方米。建筑面阔五开间,平面呈长方形,高二层,中间三间前置廊,红色洋瓦硬山顶,人字坡;山墙顶饰有较规则的长条形几何纹样图案,前方附有西式壁炉烟囱;外墙面四周均饰长方形格子纹,西式木格玻璃窗,尖券形窗顶。
  杨宅(YángZhái) 位于江北区中马街道盐仓社区槐树路77号,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0.7千米处。原住户杨姓,故名。2003年8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民国时期建筑,保存完好。该宅坐西朝东,由主楼和附属房组成,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主楼三开间,高二层,其中两间置前廊,盖洋瓦硬山顶,清水砖柱,上端有卷草纹装饰。西式三角形木质梁架,内饰石膏顶,外墙为灰色清水砖墙。西侧另有二层楼附属用房一幢。今为宁波市城市科学研究会驻地。
  朱宅(ZhūZhái) 位于江北区中马街道外滩社区扬善路12号,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0.9千米处。为宁波商人朱旭昌于1935年建的私宅。1999年9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该宅保存较完好,坐北朝南,临街而建,呈圆弧形,由连体大门和整体建筑组成,占地面积276平方米。大门朝东南,高三层,仿古希腊神庙式外立面。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人字坡屋顶,屋檐端有钢筋混凝土制的扶手女儿墙,门窗之间为仿古罗马科林斯柱,柱上端为卷草和花篮。是民国时期西式风格建筑的典型代表,带有20世纪30年代上海里弄洋房的风格特征。
  英商洋行旧址(YīngshāngyánghángJiùzhǐ) 位于江北区中马街道外滩社区中马路476号,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1千米处。曾开办过英国商人洋行,故名。2003年8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清末西式建筑,保存基本完好。该建筑坐西朝东,面朝甬江,背靠中马路,现存建筑一幢。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面阔六间,高二层,内置廊,上置阁楼,小青瓦方攒式顶;正立面上下二层各有六个拱券形门窗,并饰有西式罗马柱头;内室采用梁架结构,石膏顶;外墙装饰成长方形几何图案。
  严氏山庄(YánshìShānzhuāng) 位于江北区中马街道外滩社区扬善路1号,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1千米处。因该宅是严信厚的居所,故名。1999年9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民国时期中西完美结合的杰出代表建筑,保存较完好。该建筑坐北朝南,临街呈圆弧形,由大门、整体建筑组成,占地面积1164平方米。大门朝西北,高三层,外立面为仿古希腊神庙式,超长的圆形露台,雕花精致。整体建筑临街共十六间,采用早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人字坡屋顶,屋檐端有钢筋混凝土制的扶手式女儿墙,门窗之间为仿古罗马科林斯柱,上端为卷草和花篮,内部石膏顶及悬梁装饰图纹。严信厚(1838—1907),原名严经邦,字筱舫,又字小舫,号石泉居士,今江北区人。1887年,投资5万两白银于宁波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机器轧花厂——通久源机器轧花厂。1897年,就任中国通商银行第一任总经理,并参与创办上海著名的四明银行。他是中国近代早期民族资本家的代表之一,也对中国近代化教育作出过贡献。
  宏昌源号旧址(HóngchāngyuánhàoJiùzhǐ) 位于江北区中马街道外滩社区中马路47号,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0.8千米处。因该建筑至今仍为商铺,故名。1999年9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民国时期宁波当地典型的前店后坊式店铺建筑。主楼保存完好,今仍有“宏昌源”匾。该商铺坐西朝东,依街而建,面阔三开间,高三层,单坡式屋顶,正立面为早期西式混凝土装饰,最上面呈三角形,两边各有一组仿西式建筑中卷涡图案的折线,门楣上书写“龙凤金团鸳鸯喜饼山北茶食麻豆酥糖馒头水作”。该商铺原为慈溪人所开设的糕点加工厂和店铺。现存建筑占地面积134平方米。
  仁济医院旧址(RénjìyīyuànJiùzhǐ) 位于中马街道外滩社区新马路35号,街道办事处驻地东0.3千米处。为旧时仁济医院所在地,故名。2005年4月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点。2008年7月被调整为区级历史建筑。民国时期的三合院式建筑,保存基本完好。该宅坐西朝东,由主楼、两厢及南边的偏屋组成,占地面积342平方米。主楼五开间,高二层,前置廊,硬山顶,檐廊为弧形挂落装饰,梁架结构,榫头上彩绘依稀可见,清水砖墙体。据记载,仁济医院由金廷荪等人于1930年创办,1932年6月12日正式开业。医院专门设置了治疫部,其开放时间为每年6月到10月,是当时宁波地区所有时疫医院(包括临时时疫医院)中存在时间最长的一所医院,与华美、中心、天生医院并称为宁波“四大金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日军向宁波逼近,于1940年迁往浙中永康,后成为组成省立医院的重要基础。
  徐宅(XúZhái) 位于中马街道外滩社区新马路25号,街道办事处东0.4千米处。原住户徐姓,故名。2005年4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2008年7月被调整为区级历史建筑。民国时期的三合院建筑,保存基本完好。该宅坐北朝南,由主楼和厢房组成,占地面积154平方米。因原大门被毁,故于西边新开大门。主楼五开间,高二层,硬山顶,前置廊,廊尽头有圆洞门,廊檐设车木栏杆,梁架结构,桁条上有花草雀替雕刻,二楼廊面式样新颖,雕刻精美华丽。
  姚宅(YáoZhái) 位于中马街道外滩社区新马路21号,街道办事处驻地东0.4千米处。原住户姚姓,故名。2005年4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2008年7月被调整为区级历史建筑。近代建筑,基本完好。该宅坐西朝东,由大门、主楼、厢房组成的三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825平方米。大门朝北,位于左侧厢房。主楼五间二弄,高二层,前置廊,小青瓦硬山顶,穿斗梁架结构,廊前置车木栏杆,栏杆中设回纹图案,地面铺青石板。宅后有花园、马房等附属用房。据调查,该宅原主人为姚绍伦,洋行老板;夫人包梅珍,上海华盛烟草公司董事长。
  赵宅(ZhàoZhái) 位于中马街道外滩社区新马路23号,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0.4千米处。原住户赵姓,故名。2005年4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2008年7月被调整为区级历史建筑。民国时期砖木结构建筑,保存基本完好。该宅坐西朝东,由大门、前后两进主体建筑组成,占地面积342平方米。大门为石门框铁皮大门,两边有涡旋纹牛腿装饰,门楣有砖砌拼图。主楼各五开间,明间额枋雕刻精致,山墙上饰观音兜,窗楣采用叠涩砖挑出,界碑书“赵姓己墙”。
  新马路13号近代民居(Xīnmǎlù13HàoJìndàimínjū) 位于中马街道外滩社区,街道办事处驻地东0.4千米处。原住户姓氏不详,以路中门牌号得名。2005年4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2008年7月被调整为区级历史建筑。属近代建筑,保存基本完好。该宅坐西朝东,为三合院式民宅,大门已毁,主楼五间二弄,高二层,置前廊,小青瓦硬山顶,二层廊前用车木栏杆,栏杆上有几何雕刻图案,地面铺设青石板,建筑占地面积513平方米。该宅现为部队家属宿舍。
  鄞慈镇路16号民宅(Yíncízhènlù16HàoMínzhái) 位于中马街道外滩社区,街道办事处驻地东0.3千米处。原住户姓氏不详,以路中门牌号得名。2005年4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2008年7月被调整为区级历史建筑。建于民国时期,基本完好。该宅坐西朝东,呈L形,由大门、主楼、厢房组成,建筑占地面积514平方米。大门为石门框,拱形门楣,有花草图案。主楼三开间,重檐楼房硬山顶,牛腿承托檐坊,南侧的过街楼与另一组三开间的建筑相通。厢房山墙开窗,砖砌窗楣,檐口叠涩砖出挑。空斗山墙上局部施有彩绘。
  徐宅(XúZhái) 位于中马街道外滩社区鄞慈镇路17号,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0.3千米处。原住户徐姓,故名。2005年4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2008年7月被调整为区级历史建筑。近代石库门式建筑,保存基本完好。该宅坐西朝东,由大门、主楼组成,建筑占地面积154平方米。大门高二层,门洞为半圆形拱券,水泥磨石子抹面,立面装饰规则的几何图案,清水实叠砖外墙,小青瓦硬山式屋面。主楼五开间,高二层。原宅主为徐荣贵,曾开办顺记机器厂。1924年顺记机器厂加入“大中华民国机器公会”,成为天字号会员。1951年,该厂由国家收购,后成为宁波动力机厂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宅(WángZhái) 位于中马街道外滩社区新马路7—9号,街道办事处驻地东0.5千米处。原住户王姓,故名。2005年4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2008年7月被调整为区级历史建筑。清晚期三合院式传统民宅,保存基本完好。该宅坐西朝东,由主楼、两厢房、前后两个院落组成,建筑占地面积1476平方米。原大门朝东,已毁。主楼五开间,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廊,穿斗式梁架结构,地面铺设青石板。两厢房结构及装饰与主楼类同。
  范宅(FànZhái) 位于白沙街道白沙社区新马路12号,街道办事处驻地西0.3千米处。原住户范姓,故名。2003年8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2008年7月被调整为区级历史建筑。民国时期石库门建筑,保存完好。该宅坐北朝南,由大门、前后二进主楼及后偏房组成,建筑占地面积315平方米。大门面西,上有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等几何图案。主楼三开间,高二层,小青瓦硬山顶,西式木构件梁架,开有多扇西式木窗。中间隔一小弄,有砖石突起,上刻荷花图案。偏房高二层,砖石结构,硬山顶。原宅主为范逊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江北外滩锦华洋行高级职员。
  李宅(LǐZhái) 位于白沙街道白沙社区新马路18号,街道办事处驻地西0.3千米处。原住户李姓,故名。2003年8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2008年7月被调整为区级历史建筑。民国时期西式砖混结构建筑,保存基本完好。该宅坐西朝东,由大门、主楼、南侧偏楼及平台组成,占地面积327平方米。大门朝南,为西式磨石子门框。主楼三间一弄,弄置楼梯,高两层,前置廊,水泥磨石子柱;双人字形硬山顶,灰色洋瓦压顶;山墙顶上有三角形几何图案和卷涡纹;内部结构为西式木屋架,泥满顶装饰;建筑四周上下开多扇西式木窗。南侧偏楼三开间,高二层,屋顶为平台,四周置水泥栏杆。该建筑结构完整,雕刻工艺精湛。
  杜宅(DùZhái) 位于白沙街道白沙社区贝家巷23号,街道办事处驻地北0.6千米处。原住户杜姓,故名。2005年4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2008年7月被调整为区级历史建筑。民国时期西式风格与传统布局相结合的砖混建筑,保存基本完好。该宅坐北朝南,由大门、主楼、两厢组成,占地面积626平方米。大门朝南,为水泥磨石子式石库门,门楣上有几何图案。主楼高二层,五开间带二厢,盖青灰色洋瓦,硬山顶,正立面为水泥磨石子柱,柱上端有卷草装饰;二楼廊前置木制栏杆,墙面上设西式木窗,地面铺设菱形地砖。原宅主为银行高级职员。
  新马路近代建筑(XīnmǎlùJìndàiJiànzhù) 位于白沙街道白沙社区新马路28号,街道办事处驻地西0.4千米处。因位于新马路,建筑于近代,故名。2005年4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2008年7月被调整为区级历史建筑。近代砖混结构洋房式建筑,保存基本完好。该宅坐北朝南,大门和四周围墙已毁,现存主楼和东西厢楼,占地面积309平方米。主楼三开间,高二层,红色洋瓦硬山顶,前置廊,正面为四根水泥磨石子方柱;上层置水泥栏杆,西式人字形梁架结构,泥满顶。东西厢楼各一间,结构与主楼相同。该建筑外墙用清水砖砌筑,布局紧凑合理,风格独特。
  孙宅(SūnZhái) 位于白沙街道白沙社区新马路22号,街道办事处驻地西0.4千米处。民国时期建筑,保存基本完整。原住户孙姓,故名。2003年8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2008年7月被调整为区级历史建筑。该宅坐西朝东,西洋风格与传统布局相结合的砖混结构建筑,由大门、主楼、后房和偏房组成,占地面积511平方米。大门两扇朝南,成拱形圆门对称,右边为正大门,左边为正二门。正大门上有石匾,匾下有凸起石纹雕饰;正二门上有圆盘形石雕装饰。主楼三开间,高三层,底层中间为水泥磨石子厅堂,木质楼梯通顶,顶部为人字硬山顶,其余房间均为泥满顶。后房三开间,高二层,主楼间有一水塔,用于储水,顶上有露天阳台。偏房高二层,为账房和仓库。
  许家墙门(XǔjiāQiángmén) 位于白沙街道白沙社区人民路347弄1—8、11、12、371、373号,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0.6千米处。因该宅是许氏大宅,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2008年7月被调整为区级历史建筑。清至民国时期建筑,保存基本完好。该宅坐西朝东,由大门、前进、两厢房组成,占地面积1216平方米。大门朝东,屋宇式砖木结构硬山顶。前进三开间,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廊,穿斗式木结构建筑,进深八柱七檩,山墙为马头墙。两厢房对称共八间,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廊,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六柱。
  大双桥(DàshuāngQiáo) 位于孔浦街道文竹社区宁波大学校区北河上,始建年代不详。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南北跨向,南为宁波大学校区,北为苗圃。桥长9.31米,宽1.91米,桥面面积17.8平方米。单孔平板石桥,石砌桥墩,两侧置石栏板,现存西边一块栏板,长4.08米,外侧刻有“大双桥”三字。
  徐宅(XúZhái) 位于江北区中马街道盐仓社区槐树路87号,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0.5千米处的槐树公园中。原住户徐姓,故名。1999年9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建于1930年左右,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保存完好。该宅坐西朝东,由大门、正厅、两厢房、偏房和小祠堂组成,占地面积1681平方米。大门朝东,为屋宇式建筑,设甬道和仪门,门楼饰有西洋式罗马拱券,爱奥尼式石柱。正厅五间二弄,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廊,船篷轩,前后双步梁架结构,进深六柱八檩。两厢房各二间,高二层,结构与正厅类同。北侧偏房坐北朝南,面阔七间,高二层,结构类同。原宅主为工商业者,产业涉及渔、副食品加工及百货业等。
  潘宅(PānZhái) 位于中马街道外滩社区使君街7号,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0.8千米处。原住户潘姓,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2008年7月被调整为区级历史建筑。近代建筑,保存基本完好。该宅坐西朝东,由主楼、偏房组成,建筑占地面积477平方米。主楼七开间,高二层,前置廊,小青瓦硬山顶,穿斗式梁架结构,二层廊前置木栏杆。原宅主潘氏是江北岸一家银行的高级主管。
  唐宅(TángZhái) 位于江北区中马街道外滩社区使君街6、14号,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0.8千米处。原住户唐姓,故名。2005年4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2008年7月被调整为区级历史建筑。始建于民国初期,保存基本完好。该宅坐西朝东,现存建筑一幢,占地面积181平方米。建筑面阔五开间,高二层,有前廊,小青瓦四坡顶,屋顶上开有三个小天窗,正立面由六根砖砌方柱组成,细部饰有花草纹。
  朱宅(ZhūZhái) 位于江北区中马街道外滩社区中马路496号,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0.9千米处。原住户朱姓,故名。2003年8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近代砖木结构建筑,保存基本完好。该宅坐西朝东,面临甬江,背靠中马路,由一排中西式凹凸形连体洋房组成,占地面积363平方米。洋房平面略呈长方形,面阔五间,高二层,正立面上有二户外凸的六边形封闭阳台,檐下有叠涩出檐砖;屋顶为红、灰洋瓦四坡顶;山墙为实叠清水砖墙体,并开有多扇西式木窗,拱券形窗楣。内部结构已更改。该宅原主人为朱葆三(1848—1926),名佩珍,以字行,定海人。1878年自设慎裕五金号和新裕商行,从事进出口贸易,后任平和洋行买办。曾先后独资或合资开设华安保险公司、兴化铁厂、上海织呢有限公司等,并投资交通、电力、自来水、面粉、丝织等行业。1897年参与创办中国通商银行,历任中国通商银行总董、宁波旅沪同乡会会长、上海商务总会协理等职,成为上海工商界显赫一时的人物。
  方宅(FāngZhái) 位于江北区白沙街道北站社区德记巷18—20号,街道办事处驻地北0.8千米处。原住户方姓,故名。2005年4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民国时期建筑,保存基本完好。该宅坐北朝南,由前后二进石库门建筑和传统结构偏房组成,占地面积1245平方米。两个石库门类同,均为水泥磨石子式门框,半圆形门楣,内饰卷草、菱形、方形图案。前进为主楼,三开间,高二层,布局为三合院式。后进为平屋,三开间,穿斗式梁架结构。原主人从事麻袋生意。
  董宅(DǒngZhái) 位于江北区白沙街道大庆社区德记巷1号,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0.8千米处。原住户董姓,故名。2005年4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清末民初建筑,保存基本完好。该宅坐西朝东,大门朝北,由建筑二进、院落二重组成,占地面积494平方米。1号楼为面阔五开间,小青瓦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廊,穿斗式梁架结构。2号楼坐北朝南,面阔五开间,高二层,小青瓦硬山顶,前置廊,廊顶为卷篷,车木栏杆雕刻精美,穿斗式梁架结构。董宅原为董鼎山的祖父董顺赉所建。董顺赉靠做颜料生意起家,“董顺记颜料号”在江北岸名声很响,还开了个药材店,名“勤德堂”。1988年,董鼎山教授应邀到宁波大学讲学时,曾到自己小时候住过的地方寻踪,见屋角处一块奠基石上刻着“富远堂董界”,当即惊喜万分:“这块祖父当年所置的界石,成为我于半世纪后指认老家的唯一证据。”他的老家原名泗洲塘。董鼎山(1922—2015)从小喜爱看书,初中就读于上海斐迪中学,14岁写就《论战时宁波中等教育》一文,在《时事公报》副刊上发表后,即引起轰动。就读上海复旦附中时开始为柯灵所编刊物撰稿。1945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英文系。1947年赴美学习,定居美国纽约,曾任报刊编辑、纽约市立大学教授。2000年荣获纽约国际文化艺术中心颁发的终身贡献奖,是宁波籍旅居纽约的著名作家、评论家、前纽约市立大学资深教授,《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美联社特写》《星期六评论》《图书馆月刊》《美中评论》《新亚洲评论》《美国侨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及《读书》杂志专栏主笔。著有《纽约客书林漫步》《西窗漫记》等作品。2015年12月19日因心脏病猝死于纽约,享年93岁。
  章宅(ZhāngZhái) 位于江北区白沙街道北站社区泗洲街9号,街道办事处驻地北1千米处。原住户章姓,故名。2005年4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民国建筑,保存较为完整。该宅坐西朝东,由甬道和两幢近代洋房式建筑组成,占地面积317平方米。甬道口、二门均为石库门,水泥磨石子门框,门上有半圆形装饰,门匾上书“似兰斯馨”四字。洋房各三间一弄,高二层,盖洋瓦,硬山顶,前置廊,设水泥栏杆,西式木屋架结构,室内为石膏顶,地面铺设精美的花地砖。原宅主曾开烧酒厂。
  严宅(YánZhái) 位于江北区白沙街道北站社区泗洲街8号,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1千米处。原住户严姓,故名。2005年4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民国时期中西合璧院落式洋房,保存基本完好。该宅坐西朝东,由大门、前楼、后楼二进建筑组成,占地面积389平方米。大门为石库门。前、后楼各三间一弄,砖混结构,高二层,盖洋瓦,硬山顶,前置廊,设有水泥栏杆,水泥磨石子柱,梁架为西式木屋架,室内为石膏顶。原宅主为鄞县富商严康懋姨太。
  许宅(XǔZhái) 位于江北区白沙街道北站社区福兴巷15号,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0.9千米处。原住户许姓,故名。2005年4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清末民初建筑,保存基本完好。该宅坐北朝南,由主楼和偏房组成,占地面积903平方米。主楼为中西合璧式洋房,面阔三间二弄,高二层,小青瓦硬山顶,前置廊,穿斗式梁架结构,方柱形;二层为木地板,廊前设栏杆;底层为水泥磨石子地坪。原宅主人许仁根,原宁波正大火柴厂高级职员。
  曹宅(CáoZhái) 位于江北区白沙街道大庆社区人民路439号,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0.8千米处。原住户曹姓,故名。2005年4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民国时期三合院式砖木结构建筑,保存基本完好。该宅坐北朝南,由大门、主楼、两厢楼组成,占地面积568平方米。大门为砖雕门楼,饰有石雀替,上雕动物、植物及人物等图案。主楼为三开间,高二层,单檐硬山顶,穿斗梁架结构,二层廊前栏杆制作精美,有回纹、牡丹、圆寿纹等。两厢楼各一间,高二层,形式与主楼相同。原宅主曹氏,宁波旅沪工商业人士。
  金宅(JīnZhái) 位于江北区白沙街道大庆社区生宝路6弄1—3号,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0.5千米处。原住户金姓,故名。2003年8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民国时期石库门建筑,保存完好。该宅坐北朝南,由三幢二合院式连体建筑组成,占地面积1380平方米。大门朝南,共三座,为水泥磨石子与砖砌而成的石库门。主楼三幢,各五开间,高二层,前置廊,设有瓶式车木栏杆。厢楼各二开间,共四幢,高二层,与三幢主楼相连接,形成一个三天井整体院落,造就了大家庭的氛围,颇有气势。
  戴祠巷盐商房(DàicíxiàngYánshāngfáng) 位于江北区白沙街道大庆社区戴祠巷4号,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0.6千米处。原为盐商的商号用房,后改为民宅,故名。2003年8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民国时期中西合璧砖木结构建筑,保存基本完好。该宅坐西朝东,由大门、主楼、北侧偏楼及西侧附属用房组成,占地面积432平方米。主楼五开间,高二层,小青瓦硬山顶,其中三间前置廊,檐廊铺设方形彩色地砖,水泥磨石子柱,柱端有精美的石柱头雕刻,下为六边形水泥柱础,二楼廊前设瓶式车木栏杆及木柱,主体为穿斗式结构。建筑正立面比较特殊,明间、次间呈平面,梢间为外凸六边形的一半,风格较典型。
  刘宅(LiúZhái) 位于江北区白沙街道大庆社区戴祠巷5—7号,街道办事处驻地北0.6千米处。原住户刘姓,故名。2003年8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民国时期中西合璧砖木结构石库门建筑,保存基本完好。该宅坐西朝东,由两进三合院式石库门建筑组成,有院落、花园、水池和茶厅,占地面积1865平方米。主楼三间二弄,高二层,小青瓦硬山顶,弄置楼梯,弄前设连廊,与两厢相连接。厢房为单开间。北侧有水池,略成正方形,四周设铁制栏杆。茶厅四开间,高二层,临水池而建,硬山顶,西式木屋架。该宅建筑规模较大,是江北岸地区唯一有花园、水池的石库门建筑。
  钟宅(ZhōngZhái) 位于江北区白沙街道大庆社区生宝路10弄3号,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0.5千米处。原住户钟姓,故名。2003年8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近代三合院式建筑,保存完好。该宅坐西朝东,由主楼、厢房组成,占地面积656平方米。主楼三间二弄,高二层,小青瓦硬山顶,前置廊,穿斗梁架结构,二楼为木质地板,底楼铺青石板,二楼檐廊设铁花栏杆,制作精美。厢楼各一间,前设窗栏护板,结构与主楼类似。
  浙东中学旧址(ZhèdōngzhōngxuéJiùzhǐ) 位于江北区白沙街道正大社区新马路136号,街道办事处驻地西0.5千米处。民国时期基督教会创办的私立中学。1999年9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建于1930年,保存完好。该建筑坐北朝南,由大门、主楼及附属用房组成,建筑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大门朝南,三开间,面阔20米,高三层,西式风格,砖混结构;门面呈券形,两边饰莲花样西式边门;门檐置六根高大仿古罗马科林斯柱,庄严宏伟;楼顶建筑为城墙式女儿墙,中置钟楼。主楼三开间,原名廷荪堂,高二层加阁楼,前置廊,檐柱为双立柱仿古罗马科林斯柱,共八根,西式建筑,红色洋瓦硬山顶,砖混结构。门楼及门楼上的钟楼是宁波市区现存独一无二的近代建筑。今仍为学校,曾设三江中学,现为泗洲路小学。
  新马路100号民宅(Xīnmǎlù100HàoMínzhái) 位于江北区白沙街道正大社区新马路100号,街道办事处驻地西0.5千米处。原住户姓氏不详,以路中门牌号得名。2005年4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民国时期受欧陆影响的建筑,保存基本完好。该宅坐西朝东,呈L形,由大门、主楼、厢房、北面偏房组成,占地面积316平方米。大门朝南,石门框,门头装饰自上而下分为三段,有中式望柱、科林斯柱头、涡旋纹牛腿,砖雕豪华精致。主楼三开间,高二层,硬山顶,前置廊,素面月梁,方形柱础,雀替雕刻精细,明间檐柱呈几何形架面,榫头残留彩绘,山墙上开有尖拱通气窗,窗檐采用叠涩砖挑出。
  吴宅(WúZhái) 位于江北区白沙街道正大社区正大路61弄19、21号,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0.7千米处。原住户吴姓,故名。2005年4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民国时期三合院式建筑,保存基本完好。该宅坐北朝南,由大门、主楼、东西两厢楼组成,占地面积398平方米。大门朝南为石门框,两侧上端雕刻有花草、杂宝等图案。主楼三间二弄,高二层,硬山顶,前置廊,檐柱用牛腿支托檐枋,梁架结构,雀替雕刻精美,东西两部楼梯贯穿主楼与东西厢楼。该建筑整体为青砖墙面,石质边框门窗,较有特色。
  人民路民宅(RénmínlùMínzhái) 又名人民路343号民居。位于江北区白沙街道大庆社区人民路343号,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0.6千米处。因原住户姓氏不详,以所在道路得名。2005年4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民国时期中西合璧三合院式建筑,保存基本完好。该宅坐西朝东,由大门、主楼、两厢楼及附属用房组成,占地面积409平方米。大门朝东,西式装饰,雕刻精致。主楼三开间,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小青瓦硬山顶,二楼廊前瓶状轩立柱与轩形挂面上有浮雕和透雕工艺,山墙两侧饰观音兜。两侧厢楼各两间,二层与主楼相连。
  生宝路近代建筑(ShēngbǎolùJìndàijiànzhù) 位于江北区白沙街道大庆社区生宝路20弄24号,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0.6千米处。因原住户姓氏不详,以路名及建筑年代得名。2005年4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近代砖木结构三合院式建筑,保存基本完好。该建筑坐北朝南,由大门、主楼、两厢和后偏房组成。占地面积397平方米。大门朝南,砖砌石库门,上置巴洛克风格的山花,两侧为砖砌科林斯列柱。主楼五开间,高二层,方形前檐柱,雀替造型别致,红色洋瓦硬山顶。东西厢房各一间,前廊两端有券形门。该建筑上下开有多扇券形窗,立面完整。
  教堂用房(JiàotángYòngfáng) 位于江北区白沙街道北站社区白沙路221号白沙码头部队内,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0.5千米处。2003年8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近代建筑,保存基本完好。该建筑坐西朝东,面临甬江,由两幢风格、形制、布局、结构均类同的建筑组成,占地面积972平方米。建筑面阔五开间,高二层。红色洋瓦四坡顶,东、南、北三面置廊,正面廊檐置瓶式栏杆,清水砖柱,柱头有菱形、长方形等几何图案,近代三角形木屋架,带有近代中国传统装饰图案,是一处外来建筑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相结合的近代优秀建筑。
  王宅(WángZhái) 位于白沙街道白沙社区贝家巷1号,街道办事处驻地北0.5千米处。原住户王姓,故名。2005年4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2008年7月被调整为区级历史建筑。民国时期三合院式建筑,保存基本完好。该宅坐西朝东,由大门、主楼、左右厢房组成,占地面积309平方米。大门朝东。主楼三间两弄,单檐楼房硬山顶,前置廊,砖木结构,明间铺设水泥刻花地坪。左右厢房各一间,单檐楼房硬山顶,二楼与主楼相通,廊前置车木栏杆,廊楼板端面有连珠纹雕刻,石榴状雀替,精致华丽;右厢房一楼为过街弄。原宅主王氏是一位教书先生。
  屠氏牌坊(TúshìPáifāng) 原位于江北区人民路周家桥巷口,1997年因人民路拓宽改造,迁至咸宁公园南端。今位于江北区中马街道外滩公园北,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1.1千米处。为纪念屠氏先世而立,故名。1992年9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现两牌坊面西南,分前后排列,前为“明屠尚书墓神道牌坊”,单开间,双柱冲天式,额枋上饰有青云烘日,柱上端雕有仙鹤,毗卢帽云冠为覆莲状,线条粗犷,颇有明中叶特色;后为“明屠秉彝先生故里坊”,建于清同治年间,为明吏部尚书屠滽叔父屠珙故里纪念牌坊。屠珙,字廷实,号复庵,一生从教,曾任安庆府教授,致仕归乡后,为屠氏宗长,人称秉彝先生。
  冯氏节孝坊(FéngshìJiéxiàofāng) 位于江北区慈城镇古巷社区东镇桥街33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0.6千米处。为冯氏女守节致孝所立,故名。1992年9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坐北朝南,原为三开间,现存单开间,残高6.8米,残宽4.5米,上下横梁雕刻精美,内容丰富,中间额坊上南北面刻有“皇清旌表节孝敕赠儒林郎应日朋原配敕封冯氏安人之坊”,东侧落款为“雍正岁次辛亥”,西侧落款“孟秋月吉旦立”。康熙四十一年(1702)应日朋卒时,冯氏才28岁,绍元、绍烈两子尚幼,家贫,冯氏矢志苦守培养儿子。绍元12岁到汉口学做生意,五年后才归。冯氏朝夕操作不倦,遂以起家。守节至83岁卒。敕封为安人,立坊树标。
  基督教会用房(JīdūjiàohuìYòngfáng) 位于中马街道槐树社区槐树路121号,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0.5千米处。原是基督教会用房,曾开办过私塾。2003年8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1844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东方女子促进会传教士爱德赛女士来甬,在该会旧址自费创办一所女塾。1845年,由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麦嘉缔在此开设崇信义塾,这是外国传教士最早在宁波设立的学校之一。现主体建筑保存完整。该建筑坐西朝东,占地面积383平方米。现存建筑面阔十一间,高二层,中间七间前置廊,小青瓦四坡顶,西式三角形木质梁架结构,四周为清水砖实叠墙体,开有多扇西式木窗,用红砖作拱券形、平行线条。
  陈氏坊(ChénshìFāng) 位于江北区慈城镇浮碧社区金家井巷口,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北800米处。陈氏女早年丧夫,守节教子,为旌表其绩而立坊,故名。1992年9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坐东朝西,单开间,面阔4.8米,柱高4米,用高浮雕与透雕手法,造型逼真,上部已毁,梁下平板枋上刻有“巡按浙江试察御史臣乔可聘具题,礼部尚书臣林欲楫覆题,崇祯十三年五月二十七日圣旨,是草莽臣冯元仲谨述”。中枋刻有“旌表明故儒冯若陶妻陈氏之门”。冯若陶,湖广左布政使冯叔吉幼子,嗜酒如命,陈氏数谏不听,竟以酒死。陈氏24岁,欲绝食死,其时儿子冯元仲才四岁,在公婆的劝说下陈氏醒悟过来,从此专心管教儿子。元仲少年就成诸生,专攻经史,亦学为古诗歌,经检讨官汪伟疏荐至京到吏部考验,由于言论狂直被排斥,授县丞不就,归隐汤山,终日刻书写字,成为名士,经奏表为其母立坊。
  邵氏坊(Shàoshìfāng) 位于江北区慈城镇浮碧社区民权路46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北1.1千米处。邵氏女早年丧夫,守节致孝,为旌表其绩而立坊,故名。1992年9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坐东朝西,单开间,上部已毁,面阔3.92米,柱残高3.8米,梁下平板枋上刻有“旌表监□□邵氏之门”,字迹、石雕已风化。邵氏为刘蓥妻,19岁出嫁,22岁守寡,性勤俭孝敬,生遗腹子,名涞。朝夕靠纺织以资衣食,长年照顾公婆至老疾终。守寡至七十余岁卒。嘉靖十年旌表。
  五星遗址(WǔxīngYízhǐ) 位于江北区慈城镇五星村阮夹岙自然村东北,青龙山东麓,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5千米处。因地处五星村境内,故名。1992年9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1984年发现,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100米,文化层深埋于离地表3米以下,厚约0.8—1.53米。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土色为黄褐色松土,下层为黑色松土,出土里黑外红的喇叭状细把豆、泥质黑陶盆、夹炭黑陶釜,还有圆柱形和圆锥形鼎足木构件、兽骨、稻谷、果实等,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灵山遗址(LíngshānYízhǐ) 位于江北区庄桥街道灵山村苏家自然村东端,庄桥街道驻地北7千米处。因地处灵山村境内,故名。1992年9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1978年费市砖瓦厂在取土时发现。1991年11月,市博物馆对庄桥灵山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遗址面积38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68—1.56米。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夹砂红陶鼎、陶罐、陶斧、泥质灰陶罐及原始瓷和印纹硬陶,此外还有铜矛、铜斧、石刀、石器等。
  慈湖遗址(CíhúYízhǐ) 位于江北区慈城镇慈湖村西南慈湖西北隅现慈湖公园内,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北2千米处。因地处慈湖边,故名。1992年9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1986年10月慈湖砖瓦厂取土时发现,揭露面积289平方米,实存面积2000平方米。慈湖遗址各探方堆积不尽相同,部分探方缺黑灰土堆积,部分缺青砂土堆积,自耕土层至生土层堆积厚2.1米,可分七层。出土器物有石罍、石锛、石纺轮、豆、壶、鼎、木屐等。
  小东门遗址(XiǎodōngménYízhǐ) 位于江北区慈城镇东门村北,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1千米处。因地处小东门外,故名。1992年9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1973年发现。面积35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地层中采集有泥质灰陶圈、足盘,夹砂红陶、釜、罐和圆锥形鼎足、泥质红陶条纹罐、灰陶罐及孔石斧、双孔石刀等。该遗址为宁绍平原地区新石器文化聚落分布、区域类型等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乍山遗址(ZhàshānYízhǐ) 位于江北区慈城镇黄山村宁波万里青少年实践中心操场内,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5千米处。因地处原乍山乡政府附近,故名。1992年9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1987年因学校场地整理时发现商代器物,面积约500平方米。采集有段石锛和石斧等件,大量夹砂陶凹底罐、盘、盆等器物,火候较高,拍印绳纹。
  鸡步山窑址(JībùshānYáozhǐ) 位于江北区慈城镇八字村鸡步山山脚东侧,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6千米处。因地处鸡步山,故名。1992年9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面积约800平方米。发现瓷片散布面积为东西30米,南北20米,烧造器物以罐、罍、钟为主,次有盘、盆、洗等。该窑的主要纹饰为几何纹,波浪纹、方格纹、菱形纹、羽毛纹、席纹等均印于罍、缸类器物上。发现的窑具从造型看有双足器圆形、垫饼、筒形、覆罐形窑具四类。烧制的罐、罍、钟、盆、盘、洗与上虞县汉窑群中某些窑址生产的基本相似。烧制的黑釉敛口双系罐与上虞汉窑、山东汉墓中出土物一致,黑釉瓷与安徽省亳县的建宁三年(170)等纪年墓中出土的黑釉瓷十分接近。推测此窑应属东汉中晚期,是江北区暨郭塘岙之后又一个东汉窑址。
  季岙窑址(Jì’àoYáozhǐ) 位于江北区慈城镇八字村季岙自然村,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6千米处。因地处季岙自然村附近,故名。1992年9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东汉时窑,占地面积600平方米。采集器物有罍、壶、罐、钵等。胎质灰白,釉色呈青绿色、黑褐色和酱黑色。拍印水波纹、网纹、席纹等。窑具有筒形、喇叭形、覆钵形垫座。
  莲花庵遗址(Liánhuāāíǐ’nYzh) 位于江北区洪塘街道荪湖村应家弄自然村,街道办事处驻地北3千米处。因该遗址旧有莲花庵,故名。1992年9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莲花庵遗址发现于1985年,面积约1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1.5米,采集有泥质红陶罐、夹砂红陶罐、原始瓷和印纹硬陶碎片。
  阚山摩崖石刻(KànshānMóyáshíkè) 位于江北区慈城镇慈湖烈士陵园西北侧,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2.5千米处。因该崖字刻于阚峰山岩石上,故名。1992年9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摩崖石刻年代不详。方形巨石,高约3米,宽约3.5米,面朝西,正面镌“文武忠孝”,楷体横书,字高0.3米,宽0.2米。
  陈文谟墓(ChénwénmóMù) 位于江北区慈城镇妙山村珠春岙马繮山山腰,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北4千米处。1992年9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墓建于明代,坐南朝北,已毁。现存石马一件,繮鞍齐全,保存完好,长为2.12米,宽0.48米,高1.78米。
  太平军击毙华尔处(TàipíngjūnJībìHuáěrChù) 位于江北区慈城镇望京社区抱珠山顶,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北1.5千米处。华尔(1831—1862),美国人,1860年太平军攻克苏州时,华尔受苏松太道吴煦委派,招募外国人组成洋枪队,任队长,镇压太平军。1862年,华尔率“常胜军”千余人从上海赶到宁波,配合清军和英法联军与太平军作战,9月进攻慈溪县城,在慈城西门一带决战时被太平军击毙。1990年4月16日,江北区人民政府择址在慈城抱珠山上建立纪念碑。1992年9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纪念碑坐南朝北,用石块砌成,基座4.4米×4.4米,正方形,设四级台阶,建筑面积25平方米,石碑高2米,宽0.8米,正面刻“太平军击毙华尔处”,背面为碑文。
  上泽桥(ShàngzéQiáo) 位于江北区洪塘街道驻地南街洪市河上,原名上宅桥,始建年代不详。南北跨向。2002年9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光绪《慈溪县志》记载:“上宅桥,县东南十五里,洪市河福寿桥东。”民国四年(1915)冬重修。桥长15.32米,宽2.42米,石砌挑梁式桥墩,两侧置石栏板,两端各设台阶,为二墩三孔平板石桥,桥面面积37平方米。中孔栏板外侧刻有“上宅桥”及“民国四年冬月上宅同人×××募”字。挑梁两端刻有形如龙头的兽头。
  白沙周家祠堂(BáishāZhōujiāCítáng) 位于江北区白沙街道北站社区人和巷1号,街道办事处驻地北0.7千米处。原周氏宗祠,地处白沙,故名。2003年8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民国时期中西风格的宗祠建筑,保存完好。祠堂坐西朝东,为四合院式,由建筑二进、院落二重及两侧厢房组成,占地面积702平方米。前厅为五开间,明间为台门,硬山顶,后置廊,穿斗抬梁混合结构,木构件雕刻精美;大厅为五开间,硬山顶,明间为抬梁结构,进深三柱六檩。两厢房各三开间,穿斗结构,进深三柱五檩。用材硕大,雕刻精美。
  德记巷严宅(DéjìxiàngYánzhái) 位于江北区白沙街道北站社区德记巷12号,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0.8千米处。原住户严姓,地处德记巷,故名。2003年8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清末民初建筑,保存完好。该宅坐北朝南,现存建筑为三合院式,由大门、主楼、两厢房和后偏房组成,占地面积482平方米。大门朝南,为砖雕门楼,门匾上书“长寿永康”四字,梅雨石雀替上分别雕有梅兰竹菊,内有“四蝠捧寿”图案。主楼五开间,高二层,小青瓦硬山顶,外廊顶为卷篷波浪轩廊,月梁上雕刻有牡丹、卷草、动植物纹及人物图案;外檐柱石采用如意瓜楞状;明间、次间内均铺设地砖;室内为穿斗式梁架结构,石膏顶,中间为梅花图案。两厢房各一间,高二层,穿斗式梁架结构,用连廊与主楼相接。该宅为严信厚儿子严子均私宅。严子均(1872—1932),号义彬,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继承父业,在上海开设源吉、德源两钱庄,与当时上海道蔡乃煌往来密切,并承办源通海关官银行,商务发达。后在北京、天津、河南、汉口、广州、福州、香港、汕头、厦门、杭州、宁波等地都有商务事业。光绪三十四年(1908)任源通官银号董事。宣统元年(1909)被选为上海商务总会第五任协理。同年任上海龙章机器造纸公司协理,上海内地自来水厂公司董事,并任清政府工商部的员外郎。民国十三年(1924)任上海总商会特别会董。民国十五年(1926)任上海总商会会董。
  上沈蒋氏台门(ShàngshěnJiǎngshìTáimén) 又称蒋家。位于洪塘街道上沈村88—95号,街道办事处驻地北1.5千米处。该宅坐北朝南,清代建筑,已不完整,因有蒋氏居住,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现存建筑由台门、两厢房、正屋和东偏房组成,占地面积1215平方米。台门朝东,单开间,为硬山顶砖雕台门,外砌小八字侧墙,台门上端中心位置内外各阳刻“福望东田”“承福迎祥”四字,故亦称承福迎祥台门。两厢房各三开间,硬山顶,马头山墙,前置廊,中柱落地,前双步梁后单步梁,进深四柱五檩。正屋五间二弄,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廊,穿斗结构,进深八柱八檩。
  翰林第(HànlínDì) 又名杨陈翰林第、杨泰亨故居。位于慈城镇杨陈村,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3千米处。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代建筑。原是杨泰亨宅第,俗称二十四间走马楼,坐北朝南,现存建筑由前进、后进、东西两厢楼、院落三重组成,呈回字形,占地面积1973平方米。前进五开间二弄,重檐楼房硬山顶,前后置檐廊,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七柱九檩。后进五间二弄,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檐廊,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七柱十檩。东西两厢楼贯穿前后进,造就了独立完整的庭院风格。杨泰亨,字问衢,号理庵。清同治四年(1865)进士,官至翰林院检讨,光绪二十五年(1899)《慈溪县志》主编。
  应家池(YīngjiāChí) 位于慈城镇浮碧社区太阳殿路50—52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900米处。据文保部门考证,该地原为明代应家大屋,池为应家所有,故名。2002年9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该池为明代水池,长4.1米,宽3.1米,深约3米。池四壁用块石砌成,池口四周设望柱栏板,南北两侧栏板为透雕龙凤装饰,西端内侧有一船首状石构件,悬空向池中挑出0.6米,池水百年不涸。
  明墓前石刻(MíngmùqiánShíkè) 又名上岙墓道石刻。位于慈城镇上岙村西岙山半山腰,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2千米处。该墓为明代建筑,两边石刻保存较完整,故名。2002年9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占地面积550平方米。主墓面朝东南,呈土墩状,依山体顺势分别筑五个阶梯式平台,墓道中轴上每个平台南北两侧各有墓前石刻,由下往上依次排序为六角石柱、石羊、石虎、石马,石刻南北间距5米左右。
  半浦小学(BànpǔXiǎoxué) 位于慈城镇半浦村,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南4千米处。因地处半浦村,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始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10月,由时任上海四明银行行长孙衡甫捐建。民国十六年(1927)10月竣工,计费银币四万元。现存建筑坐北朝南,为中西合璧风格,呈回字形布局。前进正中置大门,通排为硬山式七开间平屋,清水砖墙面,人字形梁架;东西两侧为教室;后进为硬山式五开间楼房,砖混结构,屋内梁架采用人字抬梁结构,檐廊置木质护栏,整个建筑为青砖墙面,四周采用檐廊相连,总占地面积2795平方米,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民国公用建筑。
  前八房7号民居(Qiánbāfáng7HàoMínjū) 原名前八房。位于慈城镇半浦村,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南4千米处。系郑氏第八房,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始建年代不详。原建筑规模较大,整体布局分前后两个院落,后院已毁。该建筑坐北朝南,现存大门、西厢房、正厅和东西偏房。大门朝南,单开间,现存石门框;西厢房,单开间,硬山顶,进深四柱六檩;正厅五间二弄,重檐楼房,硬山顶,进深七柱九檩;东西偏房七间二弄,单檐硬山顶。该建筑用材讲究,做工精细,砖木雕刻精美。建筑占地面积3090平方米。
  老安仁庙(Lǎo’ānrénMiào) 位于慈城镇半浦村,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南4千米处。明时重建,寓意“安土重迁,仁至义尽”,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现存建筑为清代,占地面积650平方米。清光绪《慈溪县志·坛庙》载:“老安仁庙,今称西安仁庙,旧名寒村庙,或曰韩村,祀土谷神,在灌浦(今半浦)渡西数百步。明万历间郑尚林徙建河旁,呼其河曰庙前河。郑应璧始改,题曰安仁庙。国朝光绪三年(1877)里人郑焘捐修。”建筑坐北朝南,呈回字形,原由前厅、东西厢房、戏台、后殿组成,今东厢、戏台已毁。前厅为五开间,硬山顶,进深三柱五檩;厢房三开间,硬山顶,单檐楼房,进深二柱五檩;后殿五开间,硬山顶高平屋,前置廊,飞檐,卷棚顶,明间抬梁结构,进深五柱十檩,次间为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六柱十檩,用材硕大,保存基本完好。占地面积650平方米。
  老房(LǎoFáng) 又名老房1—13号民居。位于慈城镇半浦村,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南4千米处。据传,系郑氏早期的建筑,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文保部门判断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有院落三重,建筑二进,占地面积975平方米。前进五开间,重檐楼房硬山顶,明间隔墙采用清水磨砖墙体,中柱落地,前后置双步梁,穿斗抬梁混合结构,前后置檐廊,进深七柱九檩。后进结构布局与前进类同。原有东西厢楼,内置檐廊贯通前后二进建筑,现因不科学的维修已毁。大门正中朝南,仅剩石门框,为单开间双扇木门。门框北面石柱上阴刻有对联一副,东为“五色祥云护德门”,西为“满庭绿草延书带”。根据诗意,结合《慈溪县志》记载,门内建筑应为“书带草堂”,明崇祯二年(1629)郑启建。明郑溱《书带草堂记》中所述,为“家严卜筑,施二华题额”。堂之左右种有许多花卉,如玉楼春、桂花、树皇橘、兰、莲、菊、梅等。堂内曾“设塾代耕”。
  后新屋(HòuxīnWū) 又名杨陈370号民居。位于慈城镇杨陈村北隅,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3千米处。属族中房系后建的新屋,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代建筑。现存建筑坐北朝南,由门楼,前、中、后三进建筑和三重院落组成,占地面积1665平方米。门楼单开间,硬山顶,进深二柱二檩。前进七间二弄,高平屋硬山顶,前后置廊,明间为抬梁结构,进深五柱八檩,次间穿斗结构,进深八柱八檩。中进五间二弄,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廊,穿斗混合结构,进深七柱十檩。后进与中进相同。
  黑屋(HēiWū) 位于慈城镇新华村黑白屋自然村,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2千米处。因原外墙装饰为黑色,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代建筑,长期有陆姓居住。陆姓在慈城地区曾出过2名进士。现存建筑坐北朝南,分前后两个院落,布局相同,四周护墙高筑,由前后楼房、东西厢房、偏房、台门、二门组成,建筑占地面积3313平方米。前后楼各五间二弄,重檐硬山顶,前置廊,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七柱十檩。前进曾作新华村村委会驻地。厢房三开间,硬山顶,前置廊,抬梁结构,进深四柱七檩。台门已拆,二门仅剩石门框。该宅用材硕大,木雕、砖雕工艺精细。
  白屋(BáiWū) 位于慈城镇新华村黑白屋自然村,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2千米处。因原外墙装饰为白色,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代建筑,长期有张姓居住。张姓在慈城地区曾出过33名进士。该宅坐北朝南,原大门已毁。现存建筑三进,院落四重,东西两侧偏房南北贯通,占地面积2656平方米。前进五间二弄,重檐楼房硬山顶,马头墙,两侧厢房已毁,前置廊,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七柱十檩。后进五间二弄,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廊,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七柱十檩。前、后二进采用日字形走马楼的建筑形制,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用材较好。
  周家四扇墙门(ZhōujiāSìshànqiángmén) 又名半浦周家墙门。位于慈城镇半浦村周家自然村,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南4千米处。系周氏分支的一宅,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代建筑。该宅坐北朝南,由大门、正厅、二门、后进、东厅、东厢房组成,院落三重,占地面积约1663平方米。大门朝南,正厅与后进结构布局相同,均为五间二弄,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廊,檐柱上施抱头梁,明间为穿斗抬梁混合结构,中柱前后置双步梁,进深七柱十檩。
  周家44号民居(Zhōujiā44HàoMínjū) 原名周家前后进。位于慈城镇半浦村周家自然村,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南4千米处。系周氏分支中的一宅,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代建筑。该宅坐北朝南,由前后进主体建筑和东西两厢楼、院落二重组成,建筑占地面积约1425平方米。前后二进主体建筑结构布局均相同,为五间二弄,重檐楼房硬山顶,前后置廊,抱头梁,明间为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八柱十檩;东西厢房与二弄贯穿。
  周家62号民居(Zhōujiā62HàoMínjū) 位于慈城镇半浦村周家自然村,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南4千米处。系周氏分支中的一宅,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代建筑。该宅坐北朝南,现存建筑有院落三重,主体建筑二进,东西两侧偏房,围墙较高,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该宅院形制较规整,大门朝南正中,已毁,仅剩石门框。前进七间二弄,重檐楼房硬山顶,明间结构为双层屋顶,穿斗抬梁混合结构,前置廊,进深七柱九檩。后进结构布局与前进类同。东西两侧偏房为单檐硬山顶高平屋,各七间二弄,东偏房部分被拆除,仅剩四间。该宅院用材硕大,做工精细。
  钟塔(Zhōngtǎ) 又名严家池头钟塔。位于慈城镇虹星村严家池头自然村,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南3千米处。因钟座造型呈宝塔状,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民国十二年(1923)当地富商为造福村民出资建造。钟塔坐北朝南,塔高6.1米,砖混结构,占地面积1.7955平方米。钟塔分上下两层,顶部原安置一指南针,下部为长方形,原安置一摆钟,南北双向。
  陈家祠堂(ChénjiāCítáng) 又名金沙陈家祠堂。位于慈城镇金沙村杨家门头自然村28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北10千米处。该建筑为陈氏宗祠,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代建筑,坐南朝北,分前后二进,占地面积720平方米,建筑面积434平方米。前后进各为五开间,高平屋硬山顶,前进进深五柱七檩,后进明间五柱九檩,次间为六柱九檩,均为穿斗抬梁混合结构。建筑用材硕大,石刻木雕工艺精美。
  关岳庙(GuānyuèMiào) 原名关帝庙。位于慈城镇金沙村杨家门头自然村29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北10千米处。祀三国时期关公,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关岳庙坐东朝西,除戏台被拆,现存建筑完好,由前进、后殿、东西两厢房组成,建筑面积约460平方米。前进五开间,硬山顶平房,明间门上阳刻有“关岳庙”,东次间刻有“景星”,西次间刻有“庆云”梁架结构,进深三柱七檩。后殿五开间,硬山顶高平屋,前置台阶6级,置檐廊,卷棚顶,明间,进深四柱八檩,为抬梁结构,次间五柱八檩,穿斗抬梁混合结构。
  抱珠楼(BàozhūLóu) 位于慈城镇望京社区始平路6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1.2千米处。因建造在抱珠山南麓,故名。2006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该宅坐北朝南,清道光年间冯本怀住宅。建筑由台门、前厅、后进三个单体所组成,呈“日”字形。建筑整体为砖木结构,重檐楼房硬山顶。台门朝南,单开门,进深五柱十檩,耳房三间一弄;前厅三间二弄,进深六柱八檩;后进三间二弄,进深五柱七檩,为藏书楼。该建筑占地面积736平方米。
  宝善堂(BǎoshànTáng) 旧名潘园。位于慈城镇浮碧社区华家巷7号,浮碧山东麓,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北1.2千米处。清时,民间作善举之地,故名。2006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明永乐十六年(1418)前,原慈溪县治在浮碧山上时,与公廨相连,是县衙的后花园。县治迁建浮碧山南麓后,清乾隆年间,邑人桂秀山、阮景祥、陈炳蔚、俞雷等创议作善举之地。嘉庆九年(1804),应慎修募资建拓堂宇,行施棺、舍药等善举。当年,俞元熊、杨九畹、冯云濠、冯汝霖、冯本诚各出资相助,置义山40亩,田70亩,西坝义渡30亩,作善举之费用。清道光十六年(1836),知县周壬福建“浮碧山房,由山麓而登,有屋三椽,负山面湖,凭栏而望,北郊远景俱收,为登眺胜处”,后又在今宝善堂内建“来鹤山房”,咸丰十一年(1861)被匪毁。同治初年,俞云芝等募资重建,每年靠捐助所得办理各种善事。2005年重修,整体建筑坐西朝东,三合院式砖木结构,硬山顶,分前后二进,前进为平房,两厢各三间,前大门、中天井;后进为楼房,西南各三间,东为平房五间,中有半圆形月亮池。二进房屋既分隔又连体,有明显的不同布局,总占地面积1385平方米。现为宝善堂茶室,旅游休闲之地。
  张尚书房(ZhāngshàngshūFáng) 位于慈城镇浮碧社区察院巷3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1千米处。该宅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官工部尚书张九德故居,故名。2006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整体建筑坐北朝南,由后进院落、西侧的部分建筑组成,原建筑大门在尚志路口(现已毁),主体建筑已毁,占地面积2280平方米。西侧院落为二进建筑,坐西朝东,五间二弄,硬山顶,前后置檐廊,前檐廊较宽,约4米,进深六柱八檩,中柱落地,前后各置一双步梁。后进为七间二弄硬山顶,中柱落地,抬梁穿斗混合,进深四柱六檩,前置檐廊,檐柱上部置十字拱承抱头梁,明间为抬梁穿斗式结构,中柱落地,前后各置一双步梁,次、梢间置阁楼。张九德,字咸仲。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在宁夏任职六年,以政绩卓异擢巡抚都御史。去任时,当地人在城北建祠立像祀之。后晋升为工部尚书。墓葬在县西南四十里车廄官山。生有二子,长子能恭,字伯安;次子能信,字成义。
  郑家祠堂(ZhèngjiāCítáng) 位于慈城镇望京社区雷家巷8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1千米处。明末清初郑氏宗族祠堂,故名。2006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建筑坐西朝东,分别由门厅、正厅、后进三个单体组成,院落两重,呈“日”字形布局,占地面积855米。门厅为硬山顶,五开间,明间中柱落地,进深三柱七檩,前柱置牛腿,小月梁承撩檐枋。中柱前置二单步月梁步架,后置一双步梁。次间为四柱七檩,中柱落地,穿斗抬梁混合结构。正厅为五开间,硬山顶,山墙两侧上高砌人字形高墙,前置檐廊,月梁步架,檐柱上部置牛腿,小月梁承撩檐枋。明间为抬梁结构,脊檩下置方斗,各置单步月梁,进深五柱九檩;次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进深六柱九檩,山墙正贴为八柱九檩。后进为五开间,重檐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前置廊,明间进深四柱七檩,抬梁结构。整体建筑布局完整。
  普迪小学(PǔdíXiǎoxué) 位于慈城镇望京社区民族路46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0.8千米处。原名普迪学堂。2011年1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始建于民国四年(1915)9月,由里人上海金融巨子秦润卿先生等人出资兴办。建筑坐北朝南,布局、风貌均为中西结合式风格,有建筑三进,院落三重,分别由教务办公室、小礼堂、音乐教育室、二进教室房、前后两个操场组成,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学校大门已毁,屋面为硬山顶,小青瓦,门窗采用小青砖拱券状,砖混结构建筑。第一进与第二进中轴采用过廊相接,进前置廊,檐柱十根,二侧为弄,檐柱为方柱,上部为拱形承檐檩,泥满顶;第三进与第二进相似,中操场两侧原有礼堂,今已毁。普迪学堂是宁波现存完整、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公共建筑。在宁波的建筑史、教育史、文化史、慈善史、宁波帮心灵史、慈城古城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前新屋冯宅(QiánxīnwūFéngzhái) 又名五马桥头冯氏民居。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内西北端五马桥头旁,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1.2千米处。因冯家同时建有两幢新屋,该幢新屋位于前面,故名。2011年1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建筑坐北朝南,共二进,院落三重,占地面积为764平方米。现存建筑格局已遭破坏,现保留的建筑为原建筑西北角的一部分,2006年8月由慈城古县城开发公司出资进行全面修缮。前厅为三间二弄,重檐硬山顶,前有檐廊,牛腿雀替雕刻精美,月梁步架,进深六柱九檩,穿斗抬梁混合结构,楼顶置天花板,前厅无楼梯,通过东西二弄与后进相接,形成四周围廊。后进三间二弄,重檐硬山顶,前有檐廊,平头梁,东西二弄间各置有楼梯,南至北而上,二层形成围廊与前厅相通,明间为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五柱七檩。
  冯君木故居(FéngjūnmùGùjū) 位于慈城镇浮碧社区太阳殿路44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北0.8千米处。近代文学家冯君木出生于此,故名。2011年1月被列为江北区文物保护点。该宅坐北朝南,由前厅、后进两部分组成,占地面积723平方米。前后两进建筑年代有差异,前进为五开间,三明二暗,重檐硬山顶,前设檐廊,檐柱顶部置十字科承月梁步架,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明间进深七柱十檩;后进为三间一弄,弄在东侧,为三明一暗,重檐硬山顶,东西二侧山墙为三马头墙,前置檐廊,檐柱前施牛腿承月梁步架支撩檐枋,明间进深五柱七檩,穿斗抬梁混合结构,明间北置楼梯,东西走向。冯君木(1873—1931),原名鸿墀,又名开,字阶青,又字君木,以字行,近代文学家。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以拔贡参加会试,列二等。任丽水县学训导,未几,调任宣平,因病未赴。30岁回故乡,任宁波效实中学国文教员。民国初期,曾与陈屺怀等在宁波后乐园(现中山公园)内创办国学社,讲授经史文学。著有《回风堂诗文集》等书卷,学者称“回风先生”。与陈训正、应启墀、洪允祥并称“慈溪四才子”。后离甬至沪,任上海修能学社社长。
  侵华日军狮子山军事设施遗址(QīnhuárìjūnShīzishānJūnshìshèshīYízhǐ) 位于慈城镇白米湾村狮子山顶与东侧,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4千米处。为侵华日军设置的军事设施,故名。2011年1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该设施建于1940年,由山洞、战壕组成。山洞入口朝北,封锁口朝东,入口至封锁口呈C字形,洞深约26米,洞内高2.5米,宽3米,封锁口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呈长方形,喇叭口,高0.8米,外宽2.5米,里宽1.2米,厚1.7米。洞内放置大炮一门,主要控制慈城至宁波、镇海的主要陆地通道。该设施是一处反映侵华日军在宁波罪行的遗址。
  叶朴斋墓(YèpùzhāiMù) 位于慈城镇金沙村桃园山山脚南侧,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北9千米处。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建于清代,为石砌土墩墓,占地面积20平方米。墓坐东朝西,呈半圆形,西面墓碑两侧为一副石刻对联:不问山间夸好穴,自从心上卜佳城。两侧另有一联:瘦竹寒梅雅有个中知己,清风明月都从物外赏心。上款为“戊子小春之吉”,落款为“秀谷题”。中间墓碑刻“朴斋叶公生圹”,落款左边为“光绪乙未朵小春月谷旦”,右边为“宁邑何瑞捐拜题”。墓碑上端篆书为“帷生所宅”四字。墓体下端由长条石块围砌,高约1.2米,石砌上面为泥土压顶。
  曹氏民宅(CáoshìMínzhái) 今名路登陈家68—70号。位于慈城镇金沙村,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北10千米处。世居曹氏,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代建筑。该宅整体布局已破坏,现存大门、前厅、西厢房,原建筑形制为四合院,坐南朝北,占地面积611平方米。大门朝东,单开间,硬山顶,前为飞檐,进深三柱五檩。前厅五开间,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檐廊,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七柱九檩。西侧厢房已改动,现存二间一弄,硬山顶,抬梁步架,进深二柱五檩。保存的建筑构件及雕刻尚好。
  叶家大屋(YèjiāDàwū) 又名上新屋38—60号叶氏民居。位于慈城镇金沙村上新屋自然村38—60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北11千米处。因住户叶姓,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保存较好,坐南朝北,依山而筑,是金沙村叶氏早期的聚居地。该宅由大门、大厅、东西厢房组成,呈三合院布局,占地面积约1430平方米。大门朝北,为石框架双扇门。大厅三开间高平屋,硬山顶,山墙为四马头墙,前置廊,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七柱九檩。东西厢楼八间一弄,五明三暗,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檐廊,进深六柱八檩。
  陈家20号民居(Chénjiā20HàoMínjū) 原名陈家。位于慈城镇金沙村路登陈家自然村20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北10千米处。因住户陈姓,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末民初建筑。坐东朝西,由大门、主体楼建筑组成,占地面积约606平方米。大门朝北,硬山顶,进深三柱。主楼建筑七间二弄,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檐廊,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六柱八檩。南北二弄各置楼梯。
  溪坑沿民宅(XīkēngyánMínzhái) 位于慈城镇金沙村溪坑沿自然村68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北11千米处。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为清晚期建筑。该宅坐西朝东,由大门、主体楼建筑组成,占地面积约461平方米。大门朝东,石门框,上部采用砖砌雕刻,硬山顶。主楼六间一弄,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檐廊,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五柱七檩。该宅原为李韵芾私宅,故亦称李韵芾宅。
  贞社旧址(ZhēnshèJiùzhǐ) 位于慈城镇慈湖村小岙6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北2千米处。1934年,辛亥老人陈屺怀接受蒋介石委托,为汇编北伐期间的文稿和电讯《自反录》而专门建造此屋,取名贞社,资金全部由国民政府拨付。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三合式二层砖混结构、中西结合的洋房,建筑占地面积约177平方米。大门朝东,四周有围墙,房前场地宽敞,原有长方形池塘,建成后一直委托慈湖中学看管。1941年慈城沦陷,贞社内所有书籍及资料被汪伪政府洗劫一空。1945年8月抗战胜利,慈湖中学校长胡绳系选定在贞社为学校复学,原华东化工学院教务长、地下党员严沛霖和原宁波首任副市长翁心惠曾在此任教。
  白米湾老屋(BáimǐwānLǎowū) 又名白米湾51号民居。位于慈城镇白米湾村51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2千米处。因是白米湾村现存最古老的建筑而得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中晚期建筑。现存建筑为东南朝向,由正屋、两厢房、南北两侧偏房组成,呈三合院,占地面积1120平方米。正屋三间二弄,面朝东南,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檐廊,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七柱九檩。两厢房五间一弄,二明三暗,重檐楼房硬山顶。南北两侧偏房,北侧五间一弄,南侧已改动,现存二间,均为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檐廊,抱头梁结构。
  陈家庆余堂(ChénjiāQìngyúTáng) 位于慈城镇白米湾村18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东南2千米处。以陈氏开办的庆余堂药业得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晚期建筑,长期有陈姓居住,陈姓在慈城地区共出过15名进士,属慈城地区望族之一。陈家庆余堂坐西朝东,现存建筑由七间二弄主体建筑和北偏房五间组成,占地面积921平方米。主体建筑为重檐楼房硬山顶,山墙为人字形,前置檐廊,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七柱九檩。
  徐天泓宅(XútiānhóngZhái) 又名东岙徐氏民居。位于慈城镇五联村东岙自然村101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北9千米处。因住户徐姓,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中晚期建筑。坐北朝南,由大门、主楼组成,建筑占地面积约351平方米。大门朝西,单坡顶,单开间双扇木门,进深二柱三檩。主楼三间一弄,重檐楼房硬山顶,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六柱九檩。弄为楼梯弄。保护较完整。
  徐宅(XúZhái) 又名东岙120—160号徐氏民居。位于慈城镇五联村东岙自然村,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北9千米处。因世居徐姓,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中晚期建筑。坐北朝南,由大门、二门、前厅、厢房组成,建筑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大门朝东,为单开间石框门,硬山顶,进深四柱五檩。二门置围墙中心,台门式硬山顶,上端正中间阴刻“云蒸霞蔚”四字,背面刻“保世滋大”四字,下端石门框为三开间,明间为双扇木门,二次间刻有“水如碧玉山如黛(辛亥首夏之吉),凤有高梧鹤有松(素间王安)”。前厅五间二弄,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檐廊,进深七柱九檩。二侧厢房为二开间,硬山顶。整体保护较完整。现户主为徐忠祥。
  时家(ShíJiā) 又名慈湖时氏民居。位于慈城镇慈湖村大池头自然村,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北2千米处。原名为梦墨轩,光绪《慈溪县志·旧迹·居址》载:“梦墨轩,城北一里,时铭所居。铭常梦神授以墨,因自题读书处曰‘梦墨轩’。明乌斯道为梦墨轩写记。”因始居时姓,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时家现存建筑由台门、照厅、前厅、后进、两厢楼及边楼组成,总体布局呈日字形的四合院,占地面积1260平方米。台门朝西,单开间,外砌小八字影壁。照厅三间,左右厢楼西立面为两翼楼,嫩戗发翘。前厅三间,单檐高平屋,硬山顶,前置廊,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七柱九檩。后进三间,单檐高平屋,硬山顶,前置廊,穿斗结构,进深七柱八檩。左右两厢楼均为重檐,西至东贯穿。
  槽碾(Cáoniǎn) 又名大岙槽碾。位于慈城镇金沙村大岙自然村中,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北10.5千米处。槽碾建于清代,是当地村民加工稻谷的重要工具。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槽碾外径5.55米,内径4.43米,槽深0.24米,由12块弧形碾槽拼接而成,另有一块完整石碾饼,直径1.55米,中间有一正方形小孔,边长为0.135米,质地为青石,保存较好。
  半浦茶栈旧址(BànpǔcházhànJiùzhǐ) 原名茶栈。位于慈城镇半浦村,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南4千米处。清末建筑,是当时茶商经营茶叶、茶坊的场所,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坐北朝南,现存大门、正厅、东厢楼,西厢楼已毁,布局呈三合院状,院落二重。大门单开间,硬山顶,进深二柱三檩;正厅三间二弄,重檐硬山顶楼房,前置檐廊,进深七柱十檩;东厢楼三开间,前置廊,重檐硬山顶楼房,进深七柱九檩。建筑占地面积约543平方米。
  半浦郑氏九房民居(BànpǔZhèngshìjiǔfángMínjū) 原名九房。位于慈城镇半浦村,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南4千米处。系郑氏第九房,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根据清光绪《慈溪县志》记载,半浦村郑姓房屋较多,有郑竺建的二老阁,后毁于火。郑性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开工重建二老阁,雍正元年(1723)竣工。二老阁东为二老堂,西北为藏笏楼;郑性家园为“西江书屋”,居“一隅阁”,在居所西北建有“大椿堂”。有“书带草堂”,郑启居处;“澹然轩”郑子朝居处;“职思堂”,郑光弼居处;“隐川书屋”,郑渭居处(祖屋西临河);“野云居”,郑勋居处,,暮年筑“有怀轩”“丈七间”;郑梁读书之室等。郑氏九房为今名,究竟属哪一房有待考证。该宅坐北朝南,由大门、前厅、后进建筑组成,院落二重。建筑四周围墙较高,山墙为四马头墙,大门朝南,前厅五间二弄,重檐楼房,硬山顶,前后置廊,明间抬梁结构,进深五柱八檩;后进五开间,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廊,明间六柱八檩,中柱前后为双步梁,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建筑占地面积834平方米。据当地村民介绍,林则徐夫人是半浦郑氏之女,叫郑淑卿,林则徐曾到过郑氏九房。
  陆善堂民居(LùshàntángMínjū) 原名陆善堂、和庆堂。位于慈城镇半浦村陆善堂6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南4千米处。是一座保存较完整的清代四合院建筑,宅主待考。原设有善举之堂,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该宅坐北朝南,由前进、门楼、倒厅、正厅、厢楼组成。前进为七开间,硬山顶,明间为门楼,两侧倒厅各三间。门楼为穿斗抬梁结构,进深五柱七檩。两侧倒厅为抬梁结构,进深三柱六檩。正厅三间二弄,硬山厅,重檐楼房,前置廊,明间采用双屋顶结构,穿斗抬梁混合结构,中柱前后置双步梁,进深七柱九檩。两侧厢楼各为六间二弄,硬山顶,重檐楼房,东厢名陆善堂,西厢名和庆堂,四周檐廊相通。建筑占地面积1672平方米。
  前新屋3号民居(Qiánxīnwū3HàoMínjū) 原名前新屋。位于慈城镇半浦村,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南4千米处。系周氏分支建于老宅前的新屋,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始建于清代。该宅坐西朝东,现存建筑为三合院状,院落二重。门楼朝东,正厅五间二弄,二重硬山顶,重檐楼房,前置廊,明间为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六柱九檩;两侧厢楼为硬山式重檐楼房,各二开间,前置廊,三面贯通。建筑面积887平方米。
  半浦益丰门头民居(BànpǔYìfēngméntóuMínjū) 位于慈城镇半浦村中部,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南4千米处。清代建筑,俗称益丰门头。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现存建筑不完整,尚存坐西朝东西侧厢楼一幢,通排为六间一弄,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檐廊,穿斗抬梁混合结构,中柱前后置双步梁,进深六柱九檩。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
  孙衡甫故居(SūnhéngfǔGùjū) 位于慈城镇半浦村孙家4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南4千米处。系清晚期著名银行家孙衡甫的出生地。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始建于清晚期。主体建筑呈三合院状,坐西朝东,由正厅、两厢楼组成。正厅三开间,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廊,进深七柱九檩;两厢楼各六间二弄,三明三暗,前置廊,进深六柱八檩。现存建筑基本完整,结构稳定,占地面积1738平方米。公社化时期曾为半浦人民公社驻地。孙衡甫(1875—1944),半浦孙家人,著名银行家。1908年投资四明银行。1910年任浙江银行上海分行营业主任,后升任经理,使浙江银行成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全国著名的商办银行之一,新式银行的典范。1931年起,任四明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四明保险公司董事长,投资上海浙江银行、统原银行、明华银行、苏州信孚银行、宁波永耀电力公司,还进行房地产投资,建造里弄房屋1200幢,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大富豪。孙衡甫热心公益,在家乡捐资建半浦小学,捐款重建宁波灵桥,修建慈城至半浦道路等,深得乡人称赞。
  半浦大屋18号民居(Bànpǔdàwū18HàoMínjū) 俗称半浦大屋。位于慈城镇半浦村大屋18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南4千米处。因该处古建筑是村中面积较为集中的一处大屋,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早期建筑。现存建筑坐北朝南,由前院西厢房与后进正厅两部分组成,建筑占地面积约2050平方米。正厅七间二弄,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廊,檐柱、檐檩为方形,梁架采用穿斗抬梁混合结构,中柱落地,前后置双步梁,进深六柱八檩。据说该宅原是“二老门阁”残留部分。
  大会堂10号民居(Dàhuìtáng10HàoMínjū) 原名五间头。位于慈城镇半浦村,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南4千米处。因该宅处于村大会堂旁,以大会堂编制门牌,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是清末民初郑氏宅第。由正厅、院落组成,建筑占地面积约517平方米。正厅五间二弄,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廊,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五柱七檩。
  后八房(HòubāFáng) 又名后八房12—14号民居。位于慈城镇半浦村后八房12—14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南4千米处。系郑氏第八房中的一房,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代建筑,原是郑氏望族宅院。现存建筑一进,前后天井是后八房建筑的一部分,建筑占地面积289平方米。该宅大门朝南,现存石框架,单开间双扇木门。建筑一进,三开间,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廊,明间隔墙采用清水磨砖墙体,中柱落地,前后置双步梁,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七柱十檩。
  陆善堂8号民居(Lùshàntáng8HàoMínjū) 原名朱西门头。位于慈城镇半浦村陆善堂8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南4千米处。以编制陆善堂门牌时的门牌号得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代建筑。该宅坐北朝南,整体布局已不完整,现存大门、正厅和东偏房,占地面积1004平方米。大门仅剩石门框。正厅三间二弄,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廊,中柱前后置双步梁,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六柱九檩。西偏房毁于火灾。东偏房七间开,马头墙,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廊,进深四柱七檩。
  半浦5—13号民居(Bànpǔ5—13HàoMínjū) 原名老高墙。位于慈城镇半浦村,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南4千米处。以编制半浦门牌时的门牌号得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早期建筑,整体已不完整,残存东西两厢楼,占地面积1013平方米。厢楼由南至北为五间一弄,三明二暗,南首为翼楼,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檐廊,中柱前后置双步梁,后内柱又增一双步梁,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五柱八檩。
  九间头6号民居(Jiǔjiāntóu6HàoMínjū) 原名九间头。位于慈城镇半浦村九间头6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南4千米处。清中晚期建筑。因有房屋九间二弄,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该宅有建筑一进,院落二重,四周高砌清水砖围墙,占地面积约855平方米。建筑一进为高平屋,九间二弄,硬山顶,前后置檐廊,中柱落地,前后置双步梁,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七柱九檩。该建筑规模不大,但建筑用材硕大,保存基本完好。
  半浦周家祠堂(BànpǔZhōujiāCítáng) 原名周家祠堂。位于慈城镇半浦村村委会驻地东隅,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南4千米处。建筑为清晚期建造,属周氏宗祠,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该建筑坐北朝南,由门楼、正厅、后进和西偏房组成。门楼三开间,硬山顶,前顶为船篷轩,木构件雕刻精细,梁架采用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明间进深五柱七檩;正厅为三开间,硬山顶,前置廊,施飞檐,船篷轩顶,明间抬梁结构,进深五柱九檩;后进为三开间,硬山顶,重檐楼房,前置廊,明间抬梁结构,进深六柱九檩。占地面积1650平方米。
  塘路墩(Tánglùdūn) 又名塘路墩9号民居。位于慈城镇半浦村塘路墩自然村东端,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南4千米处。旧时以塘为路,因该村落建于路旁的高墩处,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该宅是清时半浦郑氏旺族一宅院,坐北朝南,四周高砌围墙,主体建筑二进,院落三重,两侧各置厢房,东西各为一偏房,由南至北贯穿,占地面积约1835平方米。门楼朝南正中,现存为单开间,硬山顶,穿斗抬梁混合结构,砖石木构件雕刻精致;正厅七间二弄,硬山顶,重檐楼房,明间采用双顶结构,前置檐廊,中柱落地,前后各置双步月梁步架,抬梁穿斗混合结构,进深七柱十檩。厢房为三开间,硬山顶,前置廊,明间为抬梁结构,进深四柱七檩,东西两偏房为硬山顶,单檐平屋,通排七间三弄。该建筑布局规整,规模较大。
  朱贵祠凉亭(ZhūguìcíLiángtíng) 原名郑山庙凉亭。位于慈城镇国庆村妙湾自然村西南,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2千米处。该凉亭地处朱贵祠东侧,原郑山庙前,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郑山庙,祀晋鲍盖,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二月毁于战火,只剩下凉亭。凉亭整体呈东西走向,五开间,硬山顶,抬梁结构,进深二柱五檩,共有十二根柱子。明间柱子上阴刻对联:东望大宝山西通金沙岙到来尽可片谈,左邻护龙寺右接宋公庙过此不妨稍坐。东侧石柱上朝东刻有“陈国镛君经捐”。东端北侧有一石碑,字迹已很难辨认。西侧两石柱朝西刻有对联:去去去去从何处得安身,来来来来到此间聊息足。1999年重修。
  坦园(TǎnYuán) 又名妙湾41号民居。位于慈城城镇国庆村妙湾自然村41号,慈城镇人民政府驻地西北2千米处。以门匾砖刻“坦园”而得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代建筑,长期有王姓居住。该宅坐东北朝西南,原建筑规模较大,现存院落三重,建筑二进,占地面积约1552平方米。前进建筑六间二弄,重檐楼房硬山顶,穿斗抬梁混合结构,前置廊,进深七柱十檩。后进建筑为通排六间,高平屋硬山顶,前置廊,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六柱八檩。两屋中间东围墙外有一棵约200年树龄的古樟树,树东有一口长方形水池,长7.3米,宽4.8米。院内古树环绕,风景秀丽。
  擂鼓墙门(LéigǔQiángmén) 又名裘二擂鼓墙门裘氏民居。位于洪塘街道裘市村裘二自然村,街道办事处西南3千米处。裘氏祖居,因门前原有一对石擂鼓,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裘氏自明弘治六年(1493)至清光绪十八年(1892),共出进士3名,官参议、庶吉士、知县。其中明弘治六年参议裘壤所居之所,名清景楼,裘永明藏书处名玉湖楼,在玉湖池滨。该宅为裘氏早期建筑,坐北朝南,四合院式,由照壁、门楼、前厅、左右厢房等组成,占地面积979平方米。照壁三开间,中高两边低,硬山顶,面阔15.4米。门楼三间二弄,高平屋硬山顶,前置飞檐,后置廊,卷棚顶,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四柱六檩。前厅三间二弄,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廊,穿斗抬梁结构,进深五柱九檩。木雕石刻精美,保存基本完好。
  栏子桥头裘家(LánziqiáotóuQiújiā) 位于洪塘街道裘市村裘二自然村,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3千米处。因位于栏子桥头,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代建筑,已不完整。现存建筑坐北朝南,由门楼、正屋组成。门楼朝南三开间,硬山顶,前置飞檐,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三柱五檩。东侧正屋五间一弄。
  义三裘家(YìsānQiújiā) 又名裘市义三。位于洪塘街道裘市村裘二自然村,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3千米处。因该宅原属裘氏义字辈第三房,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代建筑,已不完整。该宅坐北朝南,现存建筑由台门、正厅组成,前厅两厢房与后进建筑已毁,占地面积2537平方米。正厅五间二弄,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廊,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七柱九檩。建筑用材硕大,做工考究。
  举人房(JǔrénFáng) 又名裘市举人宅。位于洪塘街道裘市村裘二自然村,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3千米处。为当地清朝举人故居,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根据清光绪《慈溪县志·选举》记载,清代裘氏共出9名举人,其中有一门4举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举人裘溥宗,钱塘教谕;子裘升权,道光二十九年(1849)举人;升权从兄裘五权,咸丰五年(1855)举人,官学教习;溥宗从弟裘性宗,咸丰五年举人,教谕。举人房因此出名。该建筑坐东朝西,偏西南,已不完整,现存建筑由门楼、左右厢楼三个单体组成,占地面积1002平方米。门楼三开间,朝西南,硬山顶,进深三柱五檩。左右厢楼各五间一弄,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廊。正厅遭火灾
  已毁。烂地墩老屋(LàndìdūnLǎowū) 原名裘二老屋民居,又称樟树下。位于洪塘街道裘市村裘二自然村,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3千米处。因该宅建于地势较低的烂地旁高墩,年代较早,附近原有棵大樟树,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代建筑,基本完整。该宅坐北朝南,偏西南,东厢房已拆除,现存建筑有后进、中进、院落二重,占地面积1978平方米。后进五间一弄,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廊,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六柱八檩。中进三间二弄,硬山顶,前置廊,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七柱九檩。
  吉耀临门台门(JíyàolínménTáimén) 位于洪塘街道裘市村裘二自然村,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3千米处。以台门上刻有“吉耀临门”四字得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代建筑。该台门为朝南石框砖砌台门。台门内有重檐楼房马头墙等古建筑,因改动较大,故以台门为文保点。
  洪家大典老屋(HóngjiādàdiǎnLǎowū) 原名洪家大垫。位于洪塘街道西江村洪家大典57—61号,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4千米处。是洪氏家族集中居住的地方,因该宅大而古老,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根据清光绪《慈溪县志·选举》记载,洪氏在宋淳祐十年(1250)曾出2名进士,洪翌、洪翚;清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1名,洪观。该宅坐北朝南,是洪家的一部分,由大门、正厅、东西厢房组成,占地面积878平方米。大门门框两边东西石门上阴刻有“溯源推万后,种德大于门”10个大字。正厅五间二弄,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廊,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六柱九檩。木雕石刻精美。
  洪家大典胡家(HóngjiādàdiǎnHújiā) 又名洪家大典35号胡氏民居。位于洪塘街道西江村洪家大典,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4千米处。该宅原属洪家,民国初期洪家败落卖给胡姓,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代建筑,规模大,布局基本完好。现存建筑二进,院落三重,呈日字形,由大门、二门、前进、东西厢楼、后进、东偏房组成,占地面积2271平方米。前进五间二弄,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廊,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七柱九檩。东西厢楼五间一弄,重檐楼房硬山顶。后进七间二弄,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廊,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七柱九檩。采用清水磨砖墙体。西偏房已拆除,仅剩东偏房一间。
  西洪村大屋(XīhóngcūnDàwū) 又名西洪1号民居。位于洪塘街道西洪村,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4千米处。因该宅地处西洪村,面积较大,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代建筑,保存完整。该宅坐北朝南,现存建筑由台门、正厅、东西厢房组成,占地面积583平方米。台门朝南,硬山顶,上端为砖雕,保存较完整。正厅五间二弄,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廊,马头墙,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七柱九檩。东西厢楼各二间,硬山顶,前置廊,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四柱六檩。
  马头墙门(MǎtóuQiángmén) 又名邵家渡207号民居。位于洪塘街道邵家渡村,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4千米处。因该宅风火墙上置梯阶形,当地俗称马头墙,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代建筑,保存基本完整。该宅坐北朝南,由大门、正厅、东厢房和东偏房组成,占地面积788平方米。正厅五间二弄,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廊,马头墙,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七柱十檩。
  向阳墙门(XiàngyángQiángmén) 位于洪塘街道邵家渡村邵家渡68号,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4千米处。因该宅两侧大门朝东向阳,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代建筑,原主人不详,已不完整。清代邵氏曾出过2名进士。现存建筑坐西朝东,由南北厢房及两侧大门组成,主体建筑已毁,占地面积453平方米。南北厢房各五间一弄,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廊,进深四柱六檩。两侧大门朝东,北为单坡顶,平身科,刻有人物、花草砖雕图案;南为挑檐式,中端刻有“苞茂”两字。
  朱界五马头封火墙(ZhūjièWǔmǎtóuFēnghuǒqiáng) 又名朱界26—34号民居。位于洪塘街道朱界村,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3.5千米处。因该宅地处朱界村,风火墙上置梯阶形五个,俗称五马头墙,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朱姓在明正德九年(1514)曾出进士朱良,官廉使。该宅坐北朝南,已不完整,由二门、正厅组成,占地面积877平方米。正厅七开间,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廊,穿斗抬梁混合结构,东西两端为五马头山墙,进深七柱十檩。
  上宅村小祠堂(ShàngzháicūnXiǎocítáng) 位于洪塘街道上宅村上宅自然村,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1.5千米处。清中晚期建筑,为上宅村徐氏支祠,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祠堂坐北朝南,已不完整,现存后进东侧三间,硬山顶,明间为抬梁结构,前置船篷轩,进深四柱九檩;次间为中柱落地,前后各置双步梁,为五柱九檩。
  洪塘学校教学楼旧址(HóngtángxuéxiàoJiàoxuélóuJiùzhǐ) 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洪塘街道洪塘西路中端,街道办事处驻地北偏西约1千米处。1908年创立于善庆寺内,该楼为当时洪塘小学堂的遗存,故名。2011年1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由上海北市钱庄领袖洪念祖和洪益三、洪承祁父子等发起创设。现存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五间二弄,高二层,屋面采用灰色洋瓦四坡顶,梁架为穿斗式,有前廊,二楼为地板,底层原为磨石子地面,外墙是清水砖砌墙。该建筑保存完好,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影响,已列入江北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姚家玉房(YáojiāYùfáng) 又名前姚姚氏民居。位于庄桥街道姚家村前姚自然村,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2千米处。因该宅为姚氏玉字辈房系,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代建筑,基本完好。该宅整体布局为东南朝向,台门已毁,现存建筑由前厅、偏楼、厢房、后厅组成,院落四幢,占地面积4280平方米。前厅三间二弄,重檐楼房硬山顶,马头墙,前置廊,穿斗抬梁混合结构,屋顶与两侧偏楼屋顶相接。偏楼共十七间四弄,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廊,南北贯穿,与中间院墙相交,偏楼东西布局不对称,东侧中部辟门厅三间。厢房临中间,靠院落一面有前廊。后厅五间六弄,明间为一层,其余为二层,硬山顶,穿斗抬梁结构,屋顶与两侧厢房屋顶相接。据《慈溪县志》记载,原慈溪县姚氏自宋至清共出过进士20名,为官者更多,早期定居慈溪县城植本堂。庄桥姚氏属哪一支系,待考。
  樟树门头(ZhāngshùMéntóu) 又名前姚樟树门头民居。位于庄桥街道姚家村前姚自然村,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2千米处。因该宅前原有大樟树,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代建筑,基本完好。现存建筑东南朝向,由门楼、正屋、东厢房组成,占地面积484平方米。门楼朝南,台门式石门框,造型简朴。正屋九间二弄,重檐楼房硬山顶,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七柱十檩。西厢房因火灾已毁。
  天一房(TiānyīFáng) 又名前姚134号民居。位于庄桥街道姚家村前姚自然村,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2千米处。原是姚氏祖上天字辈一房,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代建筑,基本完好。现存建筑由台门、后楼,后代屡有增建与改建,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原建筑为台门三间,坐西朝东,硬山顶,前筑青瓦小八字影墙,进深三柱四檩。后楼位于台门北侧,重檐楼房硬山顶,穿斗抬梁结构,局部有损。
  大一房(DàyīFáng) 又名前姚171号民居。位于庄桥街道姚家村前姚自然村,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2千米处。因是天字辈下的大儿子所居,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代建筑,基本完好。现存建筑为天一房建筑群中的东厢房。该宅为四间一弄,重檐楼房硬山顶,檐廊为月梁单步,龙头状牛腿,明间开六扇格子门,中柱落地,穿斗抬梁结构,进深八柱八檩。
  费家大院(FèijiāDàyuàn) 又名前姚费氏民居。位于庄桥街道姚家村前姚自然村,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2千米处。是前姚村中的费姓大院,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代建筑,基本完好。由门楼、东厢房、正厅组成,占地面积1340平方米。门楼五开间,硬山顶,前置飞檐后置廊,卷棚顶,木雕、砖雕、石刻内容丰富,做工精细,进深四柱。东厢房已改动,西厢房已毁。正厅六间二弄,重檐楼房硬山顶,穿斗抬梁混合结构,明间为双顶结构,进深七柱九檩。
  庙跟新屋(MiàogēnXīnwū) 又名前姚庙跟新屋民居。位于庄桥街道姚家村前姚自然村,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2千米处。因该宅是姚家村姚氏分支新建在庙跟的房屋,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代建筑,基本完好。现存建筑东南朝向,由前厅、两侧厢房、后厅、储藏用房组成,建筑之间均有双坡廊连接,院落三重,占地面积1528平方米。前厅七间二弄,两侧梢间置楼梯,重檐硬山顶,人字形风火墙,前置廊,穿斗梁架结构,进深七柱九檩。明间前为六扇万字形格子门,后为六扇隔墙门。厢房为二开间,硬山顶,穿斗梁架结构,进深五柱七檩,与前厅相接采用东西二连廊。后厅类同。
  竹丝墙门(ZhúsīQiángmén) 又名前姚57—64号民居。位于庄桥街道姚家村前姚自然村,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2千米处。因该宅内墙采用芦苇夹芯泥砌而成,后人误认为竹丝,较为古老,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代建筑,基本完好。该宅坐西朝东,由东侧门、后楼、厅堂、倒厅、前楼组成四合院,占地面积785平方米。东侧门为石砌门框单开间,进深三柱三檩,门框上阳刻“贻厥嘉猷”四字。后楼八间二弄,重檐楼房硬山顶,施十字斗拱,穿斗抬梁结构。厅堂朝东三开间,重檐楼房硬山顶,穿斗梁架结构,明间设六扇格子门,进深五柱七檩。倒厅朝西三开间,硬山顶高平屋,明间施六扇格子门,次间为双开窗,抬梁结构,进深二柱二檩。前楼与后楼类同。
  后姚前新屋(HòuyáoQiánxīnwū) 又名后姚117号民居。位于庄桥街道姚家村后姚自然村,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2.1千米处。因该宅地处后姚自然村,属姚氏支系建的新屋,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该宅坐南朝北,现存为清代建筑,整体格局完整,用材硕大,木雕石刻工艺精细,由门楼、东西厢房、正厅组成四合院,占地面积1397平方米。门楼为五间二弄,硬山顶,穿斗抬梁结构,进深四柱五檩。东西厢房各二开间,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廊,穿斗梁架结构,进深五柱七檩。正厅七间二弄,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廊,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七柱九檩。
  马径后新屋(MǎjìngHòuxīnwū) 位于庄桥街道马径村后新屋自然村,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1.5千米处。因该宅是马径村张氏分支,俗称后新屋,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该宅面朝东南,是清末著名外交家张斯桂、张斯栒兄弟的故居。建筑整体布局较完整,形制简朴,构件硕大,功能齐全,由台门、二门、前厅、后厅、左右厢楼(东厢楼边另有偏房贯穿前后)、院落二重组成,占地面积2950平方米。台门三开间,硬山顶,双步梁三柱结构。二门为牌楼式石门框。前、后厅各三间二弄,硬山顶,穿斗梁架结构,屋顶与两侧厢楼屋顶相连,进深九柱九檩。两侧厢楼为重檐楼房,东厢楼南端立面为歇山顶,西厢房已改动。东侧偏房为硬山顶,南北贯穿。
  张氏坤房(ZhāngshìKūnfáng) 原名马径109号张氏民居。位于庄桥街道马径村,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1.5千米处。该宅属张氏坤字辈房系,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该宅系清末工商业主张振来旧宅。主要建筑分乾房、坤房两大区块,中间有隔墙区分,现存建筑由门楼、前厅、后厅、两侧厢房、东西偏房、柴房、谷仓间及院落三重等组成,占地面积约29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朝东南,门楼五开间,明间前沿设小八字墙,左右各设两间耳房及东西偏房,硬山顶,穿斗梁架结构。前厅五开间,重檐楼房硬山顶,檐廊顶部为船篷轩,左右各有厢房两间。后厅三间二弄,重檐楼房硬山顶,檐廊顶部为船篷轩,穿斗抬梁结构,进深七柱七檩,左右厢房各两间。东西偏房较对称,均为硬山顶,南北贯穿。
  张氏房(ZhāngshìFáng) 又名马径101号张氏民居。位于庄桥街道马径村,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1.5千米处。该宅属张氏分支,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代建筑,基本完好。该宅面朝东南,现存建筑由门楼、左右厢房、前厅、后厅组成,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门楼通排七间,硬山顶,穿斗梁架结构,进深五柱七檩,东西梢间连廊与厢房相接。厢房各二开间,檐廊贯穿至后进。前厅五间二弄,重檐楼房硬山顶,穿斗梁架结构,进深八柱十檩。梢间九柱十一檩。后厅七开间,单坡顶。张氏是原慈溪县的望族,自唐永隆元年(680)至清康熙十二年(1673)共出进士33名。宋建炎二年(1128)进士张嗣良,官龙泉县知县;其侄孙张虙,庆元二年(1196)进士,官侍郎,故居在县治东南二十里,俗称“小鄮州”,接近马径村一带。庄桥张氏为哪一支系,待考。张斯桂(1816—1888),秀才出身,曾与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互为师生,共学中西文化。清咸丰四年(1854),任中国第一艘进口轮船“宝顺轮”指挥员。咸丰十一年(1861)入曾国藩府,帮办营务,有功绩。同治三年(1864),为丁韪良《万国公法》中文本作序。受沈葆祯之聘到福建船政局总巡各厂,兼管学堂,是近代洋务运动中水雷、电信制作国产化的推进者。光绪二年(1876)为出使日本国首任副使。曾为日本医书《皇国名医传》和《先哲医话》作序。著有《使东诗录》。张斯栒(1842—1898),早年随丁韪良学西方文化,精通英语。后入总理事务衙门。清光绪元年(1875),奉旨出使英伦,任翻译官。光绪五年(1879),曾国藩长子曾纪泽出使英法,斯栒仍任翻译官。协助曾纪泽改订“崇厚之约”,收回伊犁和特克斯河地区的我国领土主权;粉碎法国企图以越南为跳板侵略我国西南地区的阴谋。光绪十六年(1890)升二等参赞官,协助薛福成与英国交涉滇缅边界问题。光绪二十年(1894)回国,赏加二品顶戴,旋任湖北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总办。光绪二十四年(1898),奉旨护送我国首次派往日本的30名陆军留学生赴日,日本天皇赠与二等宝星。不久病逝于日本神户,清廷加封从一品官。著有《环瀛日记》。
  中新房(ZhōngxīnFáng) 又名马径49—77号民居。位于庄桥街道马径村,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1.5千米处。该宅属张氏分支建于中心位置的新房,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代建筑,基本完好。该宅坐西朝东,现存建筑由门楼、大厅、左右厢楼、正屋和西后楼组成,整体呈四合院式,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门楼六开间,重檐硬山顶,东侧为台门,做工精致古雅。大厅面朝北,三间二弄,硬山顶,二弄贯穿南北走廊,穿斗梁架结构,进深六柱八檩,次间檐廊采用连廊与厢楼相接。左右厢楼各二开间,重檐硬山顶,南北檐廊与前后进采用连廊相连接。正屋面朝东南,七间二弄,重檐硬山顶,前廊已改动,穿斗梁架结构,进深六柱八檩。
  张氏祠堂(ZhāngshìCítáng) 又名马径张氏祠堂。位于庄桥街道马径村马径北230号,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1.5千米处。为马径张氏宗祠,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由族人集资重修。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祠堂坐北朝南,由前进、左右厢楼、戏台和大厅组成,内设前后天井,占地面积920平方米。前进九开间,前置廊,船篷轩顶,中间三间为大门,两侧各置三间耳房,硬山顶,穿斗梁架结构。戏台为歇山顶,四周飞檐,石柱上刻有对联。大厅五开间,硬山顶,穿斗抬梁结构,进深八柱十一檩。该祠堂用材硕大,做工精细,保存完整。
  日新桥(RìxīnQiáo) 位于庄桥街道马径村新桥头。横跨牌楼港河,桥上原设木栅,是马径村南北相交的通道,建于清乾隆年间。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桥长13.7米,桥宽4.7米,跨度4.4米,石砌单孔平板八字桥。西侧桥板刻有“日新桥”“乾隆年建”,整体基本完整,形制简单、实用,是江南村落小桥的典型范本。
  三斢童中新屋(SāntǒutóngZhōngxīnwū) 位于庄桥街道童家村三斢童自然村,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2.5千米处。因童氏先世通过土地调换,分三次先后建造了前、中、后三幢新房,该宅建在第二排,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该宅系清末当地工商业主童祥春住宅。现存建筑坐北朝南,由前厅、二门、后厅、三门、左右厢楼组成,占地面积1499平方米。台门已毁。前厅七间二弄,高平屋硬山顶,内设阁楼,穿斗结构,进深五柱七檩,次、梢间七柱七檩,梢间连廊与后进贯穿,东西山墙面各设一辕门,明间为穿堂,正对二门。二门为牌楼式石框门,石刻工艺精致,全为人物造型,门内为连廊,抬梁结构,象鼻牛腿上木雕内容丰富。后厅主体建筑已毁,只剩东西厢房。
  三童后新屋(SāntǒutóngHòuxīnwū) 位于庄桥街道童家村三斢童自然村,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2.5千米处。该宅建在童氏新屋第三排,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乾隆十年(1745),上海童涵春堂创始人、奠基人童善长(1745—1817)出生在这里。该宅坐北朝南,四周高墙,呈四合院式布局,由台门、前厅、左右厢房、后厅、后偏房和东西偏房、院落三重组成,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台门朝南,单开间,单坡顶,进深二柱,内设卷棚,东西各设侧门通入偏房。前厅五间二弄,重檐楼房硬山顶,穿斗结构,进深七柱九檩,明间为穿堂。东西厢房各二开间,平屋硬山顶,穿斗梁架结构,南北各设连廊与前后进建筑相接。后厅五间二弄,重檐楼房硬山顶,穿斗结构,进深七柱十檩。后偏房七开间,平屋硬山顶,进深三柱五檩。东西偏房已改动。整体布局较完整,保存基本完好。童善长(1745—1817),字在元。早年在上海经商,原在上海小东门外里咸瓜街上开设恒泰药行,专做中药材批发生意。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购进小东门“竺涵春”中药铺,更名“童涵春堂”,成为“童涵春堂”国药号创始人。经悉心研制,独创“人参再造丸”“太乙保珍膏”“水眼药”,价廉效灵,深受市民欢迎。经其子童蕙楼改进,“太乙保珍膏”更名为“童蕙楼红布膏药”,销售火红,百年不衰。今坐落在人民路1号的“童涵春堂”国药总号,是上海现存最古老、最负盛名的大型综合国药商店。
  祠堂后童家(CítánghòuTóngjiā) 又名祠堂后1—15号民居。位于庄桥街道童家村大童自然村祠堂后1—15号,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2.5千米处。属童氏建造在祠堂后的民宅,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代建筑,基本完好。该宅坐西朝东,规模较大,现存建筑分为童家老屋和童家新屋两大区块。老屋从北到南由台门、偏楼、南北厢楼、大厅组成,新屋由台门、厅堂、南北厢楼、后进楼房组成,格局呈日字形,总面积2670平方米。新屋台门面阔三间,单坡硬山顶,进深单间,两侧山墙为三叠马头墙,次间置万川文木栏杆。厅堂有所改动,其前檐一步采用轩架,形似“鹤径轩”,轩架及两侧墙头上的木雕手法高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两侧厢房与后厅均为重檐楼房硬山顶,西侧风火墙形式较有特色,分上下二层,上层七叠,下层一叠,错落有致,颇有徽派建筑风格。
  童家祠堂(TóngjiāCítáng) 又名庄桥童家祠堂。位于庄桥街道童家村大童自然村,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2.5千米处。系童氏祠堂,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代建筑,破损严重。该祠堂坐北朝南,由前厅、正殿、左右厢房、院落一重组成,呈四合院布局,建筑占地面积606平方米。前厅九开间,由门楼、东西耳房组成,硬山顶,穿斗抬梁混合结构。门楼明间为抬梁步架结构,进深三柱六檩;次间穿斗结构,进深六柱七檩;耳房为抬梁结构,进深四柱七檩,南北各与东西厢房相接。正殿五开间,硬山顶,人字墙,檐置廊,卷棚顶,明间抬梁结构,进深五柱八檩;次间穿斗结构,进深六柱八檩。厢房三开间二层楼,单檐硬山顶,一层明间檐柱采用石方柱,卷棚顶,穿斗抬梁步架混合结构,进深二柱四檩。
  谢家祠堂(XièjiāCítáng) 位于庄桥街道谢家村东南,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1.5千米处。系谢家村谢氏宗祠,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该祠堂坐北朝南,现存建筑为正厅五开间,占地面积约165平方米。正厅为硬山顶,屋脊中心立一“福”字,两侧有“三星高照”四字,檐廊置卷棚顶,明间抬梁结构,进深五柱九檩;次间穿斗结构,进深六柱八檩;梢间进深七柱九檩,檐廊两端各置一门通小屋,西侧小屋内立“勒石”碑一方,高1.2米,宽0.5米;东侧小屋内立“秋祭碑记”碑一方,高2.1米,宽0.9米。
  唐弢旧居(TángtāoJiùjū) 位于甬江街道畈里塘村畈里塘自然村165号,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2.1千米处。唐弢出生地,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代建筑,基本完好。该宅坐北朝南,现存建筑由主屋与西厢房组成,占地面积765平方米。主屋五间,重檐硬山顶;西厢房三间一弄,平房硬山顶,均前置廊,为木结构建筑。唐弢(1913—1992),原名端毅,笔名风子、晦庵、韦长、仇如山、桑天等。曾在上海邮电局当过邮政工人,20世纪30年代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以散文和杂文为主,风格接近鲁迅。20世纪40年代与友人合作创办《周报》,后主编《文汇报》副刊《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唐弢先后担任复旦大学教授、上海文化局副局长、《文艺月报》副主编等职。1959年调入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学部(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1978年兼任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教授、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
  叶宅(YèZhái) 又名后叶21—24号叶氏民居。位于甬江街道路林村后叶自然村,街道办事处驻地东2千米处。因世居叶姓,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该宅坐西朝东,清末民初建筑,由主楼、偏房、两院门组成。主楼四间一弄,面东,重檐楼房硬山顶,上铺青瓦,前置廊,穿斗结构,进深六柱。偏房五开间平房,硬山顶,进深二柱。两院门南北对称,均为石门框,上有几何图形、卷草纹饰。
  畈里塘郑家112号民居(FànlǐtángZhèngjiā112HàoMínjū) 俗称郑家老屋。位于甬江街道畈里塘村,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2.1千米处。以畈里塘郑家自然村门牌号及住户姓氏得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早期四合院式建筑。现存建筑坐北朝南,由大门、前后二进主体建筑组成,占地面积约1191平方米。大门朝东,设于前后二进建筑中,平房硬山顶。主体建筑前后二进类同,各七开间,前进后置廊,后进前置廊,穿斗结构,进深八柱八檩,建筑内隔墙采用麻绳芦苇编织为芯。
  唐中房(TángZhōngfáng) 又名畈里塘郑家36号民居。位于甬江街道畈里塘村,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2.1千米处。因该宅属唐氏建于中间位置的房屋,属唐氏支系房屋,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该宅坐西朝东,偏东南,清中晚期三合院民宅。现存建筑由主屋、两厢房、东侧偏房组成,占地面积758平方米。主屋五间二弄,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廊,穿斗结构,进深十柱十檩。两厢单开间,前置廊,穿斗结构,进深六柱六檩。
  厢房(XiāngFáng) 又名夏家286号民居。位于甬江街道夏家村夏家自然村,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1.6千米处。因建筑中厢房较为突出,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代建筑,基本完好。该宅坐北朝南,由前进、后进、两厢房组成,建筑占地面积1548平方米。前进三间二弄,硬山顶,前置廊,穿斗结构,进深九柱九檩。后进七间二弄,硬山顶,前置廊,前后双步梁结构,进深八柱八檩。两厢房各六开间,重檐楼房硬山顶,穿斗梁架结构,进深五柱七檩。
  倪家(Níjiā) 又名倪家大屋、河西倪氏民居。位于甬江街道河西村倪家自然村,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1.3千米处。属河西村倪氏世居之地,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代建筑,基本完好。该宅坐北朝南,是一座典型的官宦宅第。据传,倪氏是清乾隆年间武状元。现存建筑由前进、后堂、左右厢房和东西两侧附属房组成,门前置抱鼓石一对,原有照壁、旗杆台,已毁。建筑整体规模宏大,布局正规,占地面积约3005平方米。前进五开间,硬山顶,后置廊,中间三间为大门,用材硕大,雕刻精美,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三柱七檩。后堂三开间,硬山顶,前置廊,穿斗梁架结构,进深十柱十檩。左右厢房各八间一弄,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廊,穿斗结构,进深九柱十檩。
  明房(MíngFáng) 又名压赛堰208号民居。位于甬江街道压赛村压赛堰自然村,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1千米处。据调查,该宅原系陈氏明字辈房系,故名。宋德祐间,压赛堰曾出秘书监陈茂,其曾孙陈梦麟等后裔居此。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代建筑,基本完好。该宅坐西朝东,由建筑三进、院落二重、南侧偏房组成,占地面积1705平方米。大厅三开间,硬山顶,前置廊,穿斗抬梁混合结构,进深五柱七檩。后进三开间,穿斗结构,进深七柱七檩。南侧偏房五间二弄,高平屋硬山顶,前置廊。
  高房(GāoFáng) 又名压赛堰230号民居。位于甬江街道压赛村压赛堰自然村,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1千米处。因该宅原住户姓氏不详,当地俗称高房,可能属族中高字辈房系,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代建筑,基本完好。该宅坐北朝南,现存建筑由台门、前进、后进、院落二重组成,占地面积1202平方米。台门为石框砖砌牌楼式,内侧中间刻有“宁静致远”四字。前进七间二弄,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廊,穿斗梁架结构,进深八柱八檩。后进七间二弄,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廊,穿斗梁架结构,进深八柱八檩。前后进通过连廊相接。
  乌隘大屋(WūgàDàwū) 又名乌隘134号民居。位于甬江街道压赛村压赛堰自然村,街道办事处驻地北0.3千米处。因住户乌姓,明末清初迁此定居,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该宅坐北朝南,是典型的清中晚期四合院建筑,保存基本完整。由前进、后进、两厢房及东西偏房组成,占地面积约1813平方米。前进五间二弄,硬山顶,东侧一弄置大门,北置廊,明间为倒厅,穿斗抬梁混合结构,隔墙用小磨砖砌成。后进五间二弄,重檐楼房硬山顶,前置廊,穿斗梁架结构,进深八柱九檩。
  慎远学校(ShènyuǎnXuéxiào) 位于甬江街道联成村风华路281号,街道办事处驻地东2.1千米处。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该学校坐北朝南,民国初期乡人陈元顺等捐资兴建。现存建筑是一幢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面阔三间,占地面积203平方米。西侧操场及附属用房已改动。四坡小青瓦顶,外墙采用清水砖砌筑,南立面上下层置廊,拱券形檐柱,檐廊为印纹小方块水泥地面,砖木结构,人字形梁架,泥满顶,风格独特。现为联成村村委会驻地。
  唐家祠堂(TángjiāCítáng) 又称裕德小学。位于甬江街道畈里塘村畈里塘自然村66号,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2.1千米处。原畈里塘村唐氏宗祠,后开办过学校,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清中晚期建筑。该祠堂坐北朝南,前进建筑已毁,现存为后进五开间大厅,占地面积约191平方米。大厅为高平屋硬山顶,前置廊,明间为抬梁结构,进深六柱九檩;次间为穿斗结构,进深七柱九檩;梢间为九柱九檩。建筑用材硕大,木雕精细。
  陈家祠堂(ChénjiāCítáng) 又名河东陈家祠堂。位于甬江街道河东村河东自然村西隅,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1.2千米处。清代建筑,基本完好。祠堂坐北朝南,是河东村陈氏宗祠,故名。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现存建筑由前进、后进、两侧厢房组成,呈四合院状,占地面积约701平方米。前进五开间,硬山顶,明间南开一大门,抬梁结构,进深四柱七檩;次、梢间为穿斗梁架结构,进深五柱七檩。后进五开间(西梢间毁),硬山顶,前置廊,船篷轩,穿斗梁架结构,进深五柱八檩。两厢房各三开间,硬山顶,明间置抬梁,檐柱为方形石柱,上刻楹联一副,字迹不清,进深二柱五檩。该建筑整体用材硕大,木雕、石刻做工精致。
  洪崆峒桥(HóngkōngtóngQiáo) 位于洪塘街道裘市村裘三自然村今裘市河上,东西跨向,贯通村级道路。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根据清光绪《慈溪县志》载:“洪崆峒桥,旧名第一桥,俗呼拉子桥,国朝雍正八年(1730)里人重修。”桥长2.78米,宽2.28米,为石砌单孔平板石桥,桥板两侧置石栏板,上桥现存六级台阶,桥面面积6.34平方米。栏板外侧刻有“洪崆峒桥”,其余字迹不清。
  福寿桥(FúshòuQiáo) 位于洪塘街道洪塘村东北隅洪市河上,东西跨向,为保护而封闭。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根据清光绪《慈溪县志》载:“福寿桥,县东南一十五里洪市河上。”始建年代不详。桥长13.73米,宽2.36米,占地面积44平方米。为三孔石砌挑梁式平板石桥,两侧置石栏板,中孔栏板外侧刻“福寿桥”三字,桥两侧设台阶,现存西三级、东五级。
  龙江桥(LóngjiāngQiáo) 位于庄桥街道童家村祠堂西南河上,南北跨向,贯通村级道路。始建年代不详。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桥长6.3米,宽2.04米,桥面面积12.9平方米。为石砌单孔平板石桥,桥板两侧置石栏板,两端设台阶,现存各三级。桥东西向栏板上刻有“龙江桥”,落款为民国十一年(1922)里人重修。
  毓秀桥(YùxiùQiáo) 位于庄桥街道童家村北河上,南北跨向,贯通村级道路。始建年代不详。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该桥南北直穿童家街河,清光绪《慈溪县志》载,童家有市,称童市,有三根桥,一根叫应家桥;一根叫镇龙桥,在童市南;一根叫钟家桥,清乾隆元年(1736)童济元建。龙江桥、镇龙桥和毓秀桥是否是应家桥、镇龙桥与钟家桥重修后更名,待查。毓秀桥长6.5米,宽2.8米,桥面面积18.2平方米。为石砌单孔平板石桥,桥板两侧置石栏板,两端设台阶,因路基垫高现存二级。桥东西向栏板上刻有“毓秀桥”,落款为民国十三年(1924)甲子孟夏里人重修。
  镇宅古址桥(ZhènzháigǔzhǐQiáo) 位于庄桥街道童家村北河上,南北跨向,贯通村级道路。始建年代不详。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桥长5.8米,宽2.4米,桥面面积13.9平方米。为石砌单孔平板石桥,桥板两侧置石栏板,两端原有台阶,今已同水泥路抹平。桥东向栏板外刻有“镇宅古址”,落款为光绪十八年(1892)三月里人重修。
  玄济桥(XuánjìQiáo) 位于庄桥街道孔家村后孔自然村西河上,东西跨向,贯通村级道路。始建年代不详。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桥长11.6米,宽2.2米,桥面面积25.5平方米。为石砌三孔平板斜坡石板桥,桥板两侧置石栏板,中间两个桥墩的桥梁两端均刻有形似龙头状的戏水兽,桥两端各置两阶如意踏,中孔栏板上刻有“玄济桥”。民国二十二年(1933)仲冬里人黄玄、徐宸出资修建。
  聚福桥(JùfúQiáo) 位于庄桥街道费市村东北费市老街河上,东西跨向,贯通村级道路。始建年代不详。2004年4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根据清光绪《慈溪县志》载:“聚福桥..国朝嘉庆十九年(1814)、同治七年(1868)重修。”桥长8.9米,宽5米,桥面面积44.5平方米。为石砌单孔平板石桥,两侧置石栏板,栏板两端均施长方形望柱,东端尚有九级台阶,西端现存六级台阶,呈八字形;两端桥墩从河中约2米处砌起;栏板外侧各刻有“聚福桥”,南侧栏板刻有“同治戊辰年嘉庆丙戌年”,北侧栏板刻有“春五月重修夷则月重修”。
  西卫桥(XīwèiQiáo) 位于庄桥街道西卫桥村村委会南西大河上,以村得名。东西跨向,贯通村落小路。2011年1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为单孔平板石桥。桥长15.7米,孔径3.5米,宽2.3米,高2米,建筑面积36平方米,预测载重量为5吨。桥面两侧置栏板,栏板两端望柱上刻有对联,北柱上为“西往南来占利涉,卫风护水庆安澜”,南柱上为“回波绿涟鱼鳞活,跨水江排雁齿齐”。
  童家私塾旧址(TóngjiāsīshúJiùzhǐ) 位于庄桥街道童家村,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2.5千米处。是童氏私人设立的教学地,故名。2011年1月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该建筑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2001年改为普照禅寺。现保存有建筑二进,院落二重。建筑整体东南朝向,呈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为1540平方米。建筑门楼已改动,门楼东侧墙体立“塾田碑”一方。前厅为三开间,尖山式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明间为五架抬梁,进深四柱七檩,檐柱置十字斗拱,月梁步架;次间山墙面为中柱落地,穿斗梁架,进深六柱七檩。后殿建筑砌普通台基,明间前沿施垂带踏跺,整体梁架均为中柱落地,穿斗结构,进深五柱七檩,尖山式硬山顶。厢房由南至北通排贯穿为五间三弄,硬山屋顶。
  名人故居
  沈邦故居(ShěnbāngGùjū) 位于洪塘街道上沈村44号。现存建筑坐北朝南,三开间,屋面已毁,明间为五架梁,进深三柱五檩,南北各用四根方形石柱,旧名“却赐亭”。光绪《慈溪县志》载:“却赐亭,县东二十里汉惠桥前有却赐亭。”沈邦,光绪《慈溪县志》载:“按里人相传云,元至正甲辰(1364)进士,沈邦登第后解组归里,朝廷屡诏不起,赐以瑶琴,又却之不受,后人因建亭以志之。”
  张无泽故居(ZhāngwúzéGùjū) 位于慈城镇古县城内三民路26号。现存建筑为一处三开间木结构平房,前有硬山顶单开间木大门。张无泽,唐永隆初年进士,官至刺史,当地继董黯后有名的孝子。故其宅史记为张孝子宅,后改为张孝子庙。
  罗信佳故居(LuóxìnjiāGùjū) 位于慈城镇古县城内民族路30—32号,尚有不少古建筑,占地面积2500余平方米,已列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罗信佳,字邦彦。少有异质,因家居永明寺旁,常与同邑桂琛、时中、郑岑、冯彰读书于永明僧舍。明景泰元年(1450)浙江乡试,5人同时上榜,大理寺卿夏时正题其读书处曰“聚奎堂”。成化二年(1466)成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未几卒。生一子,罗缙,字荐卿,号素庵,母刘氏以《诗经》教养成长。明弘治十五年(1502)成进士,知婺源县。正德元年(1506)擢湖广道监察御史。正德十年(1515)升广东按察副使,敕视海道,莅任不二月,以疾乞归,卒于途中。
  王治本故居(WángzhìběnGùjū) 位于慈城镇黄山村旗杆门头,今尚有重檐硬山顶楼房一幢,自成院落,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已被其重孙保护。王治本(1836—1908),字维能,号桼园。精诗文,工书画。清光绪三年(1877)赴日使者,曾与日本贵族大河内源辉声结交甚深,其间传播中华文化,首将《红楼梦》传至日本。30年间,历游日本本洲、四国、九州、北海道等各大岛屿,结交朋友,交流文化,留有《桼园笔谈》17卷。日本人谓“当时的文人儒士,仰之如泰斗”。2007年、2008年,其日本朋友的后裔为追寻故交,曾两次组团到其故居参观访问。
  冯云濠故居(FéngyúnháoGùjū) 位于慈城镇古县城内中华路与民主路交叉口的原五马桥东,俗称前新屋冯家,尚有古建筑二进,院落三重,建筑占地面积764平方米,详情待考。冯云濠(1800—?),字五桥。五岁丧父,才识过人,好行善事,凡邑之浚河、济荒等事,不惜千金,为县中首倡。重建德润、慈湖两书院,浚北湖,筑两堤。以优贡生中道光十四年(1834)举人。咸丰年间军兴筹防,捐银二十万两,累叙至候选道,赏戴花翎。在居舍构醉经阁,藏书多善本。得全祖望《宋元学案》,与鄞卢氏、同年生王梓材校补完善,出资刊之,并著补遗一百卷。又得姜宸英《上方山诗卷》及鸿胪禹之鼎。今醉经阁部分文物已被江北区文物保护所收藏。
  郑保华故居(ZhèngbǎohuáGùjū) 位于慈城镇半浦村老染店11号。现存古建筑由正厅和东西厢房组成,为硬山顶重檐楼房,占地面积242平方米。郑保华(1905—1952),字亚男,法学家、数学家。1928年,受陈布雷、吴经熊先生的启发,进东吴大学法律学院深造,1933年获东吴大学法律学院法学硕士,成为中国第一批法学研究生。曾翻译过国外多篇著名法学文章,如《法系概览》《心证要旨节译》等。撰有民国时期重要法学文章《社会法律化论》,入选法学大家吴经熊与华懋生先生合编的《法学文选》。
  郑汉涛故居(ZhènghàntāoGùjū) 位于慈城镇龚冯村郑家自然村。清中晚期建筑,尚存前后二进,占地面积约838平方米。建筑呈四合院形制,前进为硬山顶平屋,两侧各置倒厅;后进为五间二弄硬山顶重檐楼房,整体建筑保存较完好。郑汉涛(1915—1992),民国十九年(1930)毕业于宁波效实中学,考取半工半读的上海劳动大学工学院,后转入北平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民国二十七年(1938)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军委军事工业局工程科科员,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军工部工程科科长、工程处处长,晋冀鲁豫军区军工部工程处处长,华北军区兵工局副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重工业部兵工总局副局长兼华北兵工局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计划司司长、部长助理,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计划财务司司长兼动员计划司司长,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秘书长、副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顾问,国务院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科学技术装备委员会副主任,全军装备大检查领导小组组长,海军五型舰艇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军工产品国家质量奖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副主任等职。《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主编。1962年晋升为少将。1988年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1991年荣获中国兵器工业特殊荣誉奖。
  宗教场所
  妙音精舍(MiàoyīnJīngshè) 坐落于慈城镇政府驻地中华路西段小西门内,亦称妙音庵。原系清代冯氏仓舍,民国初,由阿育王寺购入作为后院。民国二十四年(1935)6月,众居士捐资一万银元转购,作观宗寺方丈根慧打禅坐关之用,取名“妙音精舍”。1949年,根慧传给女弟子本空法师作弘法道场。1958年起停用。1985年5月复用,批准为宗教个人修持活动点,释园修师太童月英为负责人。1987年6月,庵产全部收回。1989年6月2日被批准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释园修师太出任监院。此后,修复大殿、庑屋,新建观音殿、净土堂、烟水阁、本空法师纪念堂、放生池、斋房、天王殿、门楼等,至2010年,总耗资1000余万元,面貌一新。现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庵坐北朝南,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为重檐式建筑,各五间二弄,总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殿中塑有观音等多尊佛像。宁波市著名的女尼道场之一。2006年被批准为对外开放的宗教寺观教堂。释安磬法师接任监院至今。
  娑罗庵(Suōluó〓n) 坐落于慈城镇慈湖村西北。光绪《慈溪县志·寺观》载:“娑罗庵,县西北二里,国朝顺治十六年(1659),僧性忍、海藏同建,今称娑罗园。同治十年(1871)冯允鸿修。”光绪元年(1875),尼莲元于其地小岙筑庵修行,定名娑罗庵。民国三年(1914),尼陈善椽扩建殿堂、厢房,改称紫寿庵。民国十八年(1929),增建庵舍。1960年改名为勤劳院。1985年复名娑罗庵,被批准为宗教个人修持活动点。1993年6月2日被批准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1999年益定大师圆寂后,安磬法师代管时大修。2006年被批准为对外开放的宗教寺观教堂。庵坐西朝东,现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及厢房等,总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殿中塑有多尊佛像。是慈城镇保存较完好的古庵,慈湖景区重要景点之一。释慧性法师接任监院至今。
  迎宝庵(Yíngbǎo〓n) 坐落于慈城镇中华路西端小西门外。光绪《慈溪县志·寺观》载:“迎宝庵,县小西门外,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建。同治五年(1866)修。”后屡经修葺。1993年8月30日被批准为宗教个人修持活动点。2006年批准为对外开放宗教活动场所。现有大雄宝殿、三圣殿及部分斋房。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殿中塑有多尊佛像。释智明法师出任监院至今。
  崇福寺(ChóngfúSì) 坐落于慈城镇五湖村上南岙。光绪《慈溪县志·寺观》载:“崇福寺,县西北五里,宋淳祐七年(1247)僧志暋建,名南山庵。咸淳六年(1270),赐南山崇福接待寺额。元大德年间僧大森重建。清顺治十五年(1658)僧成明同徒觉恒重建。康熙三十四年(1695)知县方允猷重修,题曰‘崇福古迹’。光绪十二年(1,886),僧定越重修。”1980年后改建为民居。,
  2003年起佛教徒集资重建。现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塑有佛像,常有佛事活动。
  赭山禅寺(ZhěshānChánsì) 坐落于慈城镇西南约4千米的虹星村赭山东北。原名赭山寺。光绪《慈溪县志·旧迹·寺观》载:“赭山寺,县西南一十里,周显德六年(959)置,名赭山寺。宋治平二年(1065),改赐‘赭山清果院’额。常住田二百二十五亩,山四十二亩。元季废弛。明洪武元年(1368),僧文孴重建,仍名赭山寺。嘉靖初,元女尼居之。国朝康熙间,里人复延僧住持。嘉庆八年(1803),僧宗传修建大殿。道光二十三年(1843),建法云堂及两庑,南北厢翼以楼。二十六年(1846),改建山门。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粤寇,山门及天王殿仅存。常住田四十亩,宗传增置三十亩。”寺前有池一口,名泻红池。1991年起重建,现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厢房等,塑有多尊佛像,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2006年12月13日被批准为对外开放的宗教寺观教堂。释妙重法师出任监院,有寺僧数十人。明郑满《赭山寺落成同祝枝山访洞无上人》诗:“夹双江又夹双峰,五百年来少旧踪。晓径雨收溪过鹿,春岩云起树横龙。畏人禅子初飞锡,盖世词豪共策筇。肯许渊明来入社,清宵拟听满山松。”
  慈城天主堂(CíchéngTiānzhǔtáng) 坐落于慈城镇尚志路114号。民国四年(1915),江北僧普慧建。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僧海昱修。道光七年(1827)僧定光重建。光绪十二年(1886)僧才龄重修。”1944年2月抗日战争金沙岙战斗中有所损毁。“文化大革命”中期被拆除。2008年起,佛教徒集资重建。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现有天王殿、观音殿、放生池、斋房、厢楼、庑屋等数十间,塑有多尊佛像。民间佛教徒常有活动。郑梁《过云岫庵留别达暹上人》诗:“老者经游不几回,云湖云岫独顺梅。爱尝佳果连宵住,思看名花隔岁来。嘱付千峰常拥护,留存一桂自崔巍。休嫌三宿成迷恋,日白天青岂厌开。”
  城山庙(ChéngshānMiào) 坐落于慈城镇王家坝村南焦家山下。光绪《慈溪县志·坛庙》载:“城山庙,县西南十五里(焦家山下)。祀唐孙思邈。清嘉庆十五年(1810)重修正殿,十七年(1812)增建前殿。《一阳轩笔记》:县西南城山庙,相传为句章旧治。”
  回龙禅寺(HuílóngChánsì) 坐落于洪塘街道朱界村村委会东南。旧名回龙庵。光绪《慈溪县志·寺观》载:“回龙庵,县东南一十五里(宝庆庵东),已上十二都三图。”始建年代不详。民国二十四年(1935)重建殿宇。“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作仓库、民舍。2004年起,佛教徒集资重建。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现有佛堂数间,定名回龙禅寺,塑有佛像。民间佛教徒常有活动。
  龙华寺(LónghuáSì) 坐落于洪塘街道洪塘南路东段11号,旧名龙化庵。光绪《慈溪县志·寺观》载:“龙化庵,县东南二十里洪塘镇,已上十二都三图。”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年间尚存。1991年毁于火。1996年重建,耗资1000万余元。同年8月7日被批准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因音近,定名为龙华禅寺。2006年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宗教寺观教堂,并更名为龙华寺。坐北朝南,有山门照壁、大雄宝殿、天王殿、三圣殿、藏经楼、放生池、东西厢房等,其中大雄宝殿为三重檐歇山顶建筑,多彩绘、木雕,雄伟壮观。塑有多尊佛像。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释为正法师出任监院至今,有寺僧数十人。
  小灵峰寺(XiǎolíngfēngSì) 坐落于洪塘街道马鞍山村小灵峰上,故名。旧名会龙庵。光绪《慈溪县志·寺观》载:“会龙庵,县东南一十五里,旧名马鞍山龙王经堂。元至正间建。清康熙四年(1665),僧印可重修,改名会龙庵,俗称小灵峰。同治间毁于火。后又重建。”2003年,民间集资重建葛仙翁殿。现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有殿堂、庑屋十余间,塑有佛像,常有佛教活动开展,成为灵山登山步道中的景点。中灵峰上有“坐禅堂”,清道光十一年(1831)重建,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太平天国运动。光绪二年(1876)僧尚觉重建。清费志云《会龙庵》诗:“古诗浮岚上,林深我独行。空山寒日色,绝涧壮泉声。槲叶间阶下,苔痕曲径平。老僧方入定,风竹自吹笙。”
  莲花庵(Liánhuā〓n) 坐落于洪塘街道荪湖村村委会驻地西北,原名莲华庵。清光绪《慈溪县志·寺观》载:“莲华庵,县东一十五里,本系法莲庵茶亭,元至正间法莲庵废,亭遂为庵。清康熙四十年(1701)僧与言偕应作朋、应调元等募资修之。乾隆四十一年(1776)僧澈林开拓前基,重建殿宇。道光六年(1826),僧镜山修。咸丰四年(1854),僧廓章重修。”2001,年起,佛教信徒集资重建。占地面积3196平方米,现有殿宇、庑屋数间,塑有佛像,常有佛教活动开展。清费士桂《宿莲华庵》诗:“云山缥缈野人家,中有香台集暮鸦。衲子自持三藏偈,劳人独坐一池花。阶前草长侵狮座,腋后风生试雀茶。堪笑俗缘犹未断,鲸钟听罢又尘沙。”
  基督教洪塘洪恩堂(JīdūjiàoHóngtángHóng’ēntáng) 坐落于洪塘街道旗杆弄19号。民国二十七年(1938)设教会,无房产。1985年复会设堂,教会自购旗杆弄民房改建教堂。1989年被批准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1997年又购供销社仓库扩建。2010年迁建于宁慈中路北、甬北粮食收储公司东,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2014年竣工使用。堂下分设灵山、荪湖、裘市聚会点。
  潺浦庙(ChánpǔMiào) 坐落于洪塘街道上宅村村委会驻地。光绪《慈溪县志·寺观》载:“潺浦庙,县东南二十五里(在杨徐)。庙始建于宋,明正德、崇祯间屡经修葺。旧传为社庙,今祀汉黄公。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重修。乾隆二十二年(1757)改建。”原庙中有二戏台,“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拆除。1988年,村民集资在原址重建,占地面积100余平方米。已开展佛教活动。
  塘头庙(TángtóuMiào) 坐落于洪塘街道旧宅村村委会驻地。因旧时有条洪塘,庙建于塘南头东侧,故名。光绪《慈溪县志·寺观》载:“塘头庙,县东南十七里(洪市镇),祀宋敕赐平金侯王本厚。清同治元年(1862)毁于粤寇,六年(1867)里人沈忠芳、洪九畹集捐重建。”按清周维棫《塘头庙碑记》与俞声金《护嘉庙碑记》中载,北宋末,金兵南侵,高宗赵构南渡,自明州航海,金兵紧追不舍,至茅洲闸(称钩港)王家世居之地,本承、本忠、本厚兄弟三人奋力护驾抗金,皆战死。里人感三子之忠,各建庙以祀,本承祀于四港闸甲联庙,本忠祀于堰头邵东护嘉庙,洪家塘头庙则祀本厚。民国初,里人洪益三捐资扩建,原有前后三座大殿,中置台,左右看楼,两侧厢庑。“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拆毁。2001年秋,村民集资迁建于洪塘街道外新屋路(南街),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塑有佛像。常有宗教活动开展。
  延生禅寺(YánshēngChánsì) 坐落于庄桥街道冯家村徐家自然村,原名延生经堂。光绪《慈溪县志·寺观》载:“延生经堂,县东南三十里,清康熙十五年(1676),僧本觉建。”后屡经修葺,有殿宇、庑屋数十间。“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拆毁,尚存寺前石桥及前殿。2002年,佛教信徒集资重修。2011年迁建今址,现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有殿宇、庑屋、厨房、浴室等,塑有多尊佛像。常有佛教活动开展。
  永济禅寺(YǒngjìChánsì) 坐落于庄桥街道袁陈村王家自然村,原称永济庵。光绪《慈溪县志·寺观》载:“永济庵,县东南二十五里(天宝禅院后),已上十二都三图,俗称草舍庵,僧德耀创建(年代不详)。清嘉庆七年(1802)僧维高重建。”按《江北区志》载:“明崇祯间已存,有都神殿,祀五方治瘟之神。”1993年8月30日复寺,并被批准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释心意师太出任监院。2002年底,因城建所需迁今址并更名。重建总耗资近千万元,建有大雄宝殿、三圣殿、天王殿、钟、鼓楼、四幢厢房及放生池,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2006年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宗教寺观教堂,释果律法师出任监院。寺内塑有多尊佛像,常年开展佛事活动。
  永宁庵(Yǒngníng〓n) 坐落于庄桥街道颜家村青林渡口原名永宁寺。光绪《慈溪县志·寺观》载:“永宁寺,县东南三十里(始青林渡口),清乾隆十五年,(1750)里人杨邦武修。道光十二年(1832)姜宾修。咸丰九年(1859)颜继中重修。”民国年间又修。“文化大革命”时期易作姚江渔业大队修船场所。1990年复为庵,重建三圣殿、天王殿等,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1993年8月30日,被批准为宗教个人修持活动点。2006年批准为对外开放固定宗教活动处所,释慧和师太出任监院至今。庵内塑有多尊佛像,常年开展佛事活动。
  普照禅寺(PǔzhàoChánsì) 坐落于庄桥街道童家村。寺址原为古龙江书院,墙上嵌有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甬上著名学者徐时栋所撰《塾田记》碑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办过童家村小学,后易作他用。2001年,释证隆法师创办为寺,定名普照禅寺,并重修。同年9月26日被批准为宗教个人修持活动点。2006年被批准为对外开放的宗教寺观教堂。现有山门、大雄宝殿、天王殿、伽蓝殿等,均系原古龙江书院木结构建筑改建而成,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释证隆法师为负责人。寺内塑有多尊佛像,常有佛事活动。
  青林庙(QīnglínMiào) 坐落于庄桥街道颜家村宝庆讲寺东侧。光绪《慈溪县志·坛庙》载:“青林庙,县东南三十里。神沐姓,旧传为南宋武将。靖难西坝,对岸为双家汇,庙建汇东,毗近青林渡,见神现灵异,易旧址,旁有姜、陈二相公配享。国朝康熙三十五年(1696)重修。乾隆四十八年(1783)重修。道光十七年(1837)、同治十二年(1873)屡加修葺。”清探花姜宸英《青林庙碑记》:“宋时犹在双家汇东,迨明正德间改迁于此,其前殿基先为三官堂,后为陈姓家居。忽一夕,神灯朗照如白日空中见‘青林庙沐府’数字,须臾遂熄,熄而复明,如是数次。陈姓惊异,因之让基,并迁三官,殿而易为庙。”原庙有前后二进、戏台、庑廊等建筑,“文化大革命”时被毁。1997年起,村民集资在旧址重建,现占地面积19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塑有佛像,常有佛事活动。
  灵山禅寺(LíngshānChánsì) 坐落于庄桥街道灵山村灵山南麓,原名灵山庙。光绪《慈溪县志·坛庙》载:“灵山庙,县东二十里,旧名骠骑将军庙。《会稽典录》云,汉世祖时,张意为骠骑将军,后隐此山,遂立庙以祀之。今并祀其子中书郎齐芳,附祀宋封云霄监察使沙诚。清道光十八年(1838)封广显侯。”庙屡经修葺,香火不断,至民国时衰落。1995年2月,经批准后在骠骑坪上建寺,定名灵山禅寺。1996年3月18日批准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2006年批准为对外开放的宗教寺观教堂,释戒旺法师出任监院至今。历经数年建设,耗资1500万余元,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三圣殿、西方殿、钟鼓楼、藏经楼、两侧厢房;重建骠骑将军殿,以祀张意父子,总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余平方米。寺内塑有多尊佛像。
  宝庆讲寺(BǎoqìngJiǎngsì) 坐落于庄桥街道颜家村青林渡北岸。清光绪《慈溪县志·寺观》载:“宝庆讲寺,县东南三十里之青林渡,原作甲乙律院,《延祐志》作教寺,《嘉靖府志》作讲寺。旧名青林庵。《成化府志》:宋端拱二年(989)僧宗定建,名青林庵,后名西资庵。开禧间,僧广清辟而大之。嘉定十五年(1222)赐‘宝庆院’额。越二年改元,适与寺额合。元至正四年(1344)火,八年(1348)僧肱江重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僧真珂、徒如静重建。清康熙七年(1668)火,三十年(1691)僧崖重建。雍正二年(1724)僧一归修,。乾隆二十六年(1761)僧普照改造大殿、山门。同治元年(1862)大殿毁。”《江北区志》载:清光绪四年(1878),天童寺慧修宏智住持宝庆寺,苦心经营十余年,渐次修复。光绪十五年(1889),国史馆编纂杨泰亨重建殿宇,并重书“宝庆讲寺”匾额(今存)。光绪末年,益舟住持,重建天王殿,对其他殿宇、厢楼进行整修。民国时期,寺院逐渐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寺院一度辟为学校、民宅等。1993年9月7日复寺,并被批准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定名“宝庆禅寺”,释朗宇法师出任监院,募资重修天王殿、地藏殿、新建玉佛殿、三圣殿、祖师殿、药师殿、伽蓝殿、山门、钟楼、鼓楼、省省阁及四幢仿古厢房、放生池等。1998年后,又耗资近2000万元,重建大雄宝殿、水陆内坛、观音殿等,新建真如塔、普渡桥、大悲殿、藏经楼等。2003年4月8日,复名“宝庆讲寺”。2006年被批准为对外开放的宗教寺观教堂。2007年9月,释清修法师接任监院。现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有僧、职员40人。
  镇东寺(ZhèndōngSì) 坐落于庄桥街道东邵村。清光绪《慈溪县志·寺观》载:“镇东寺,县东南二十五里东邵村,不知所自始。清乾隆九年(1744)僧定果拓建,五十五年(1790)僧天修改建。”后屡经修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易作他用。“文化大革命”中多被拆毁,仅存前殿及寺前石桥。2002年起,佛教徒捐资重修,现有建筑面积100余平方米。塑有佛像,定时有佛事活动。
  基督教庄桥堂(JīdūjiàoZhuāngqiáoTáng) 坐落于庄桥街道金葛巷10号。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原名“圣善堂”,位于庄桥南街7号,属英国圣公会中华圣公会教产。民国三十二年(1943)日军侵占宁波时,被日伪军宋庆云部拆卖,活动停止。1950年由张东山发起,众信徒捐款在原址重建,有高平屋五间,复原名。1957年教会合并,改作工厂。1983年复堂,先后在庄桥街道张东山家和自购金葛曹姓民房做礼拜。1989年批准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1996年落实宗教政策时,当地政府将原金葛小学1560.2平方米作为“圣善堂”老房产给予置换。1998年信徒们自筹资金新建教堂,易名“彰恩堂”。现有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常年开展礼拜活动。
  基督教江北堂(JīdūjiàoJiāngběiTáng) 坐落于白沙街道下白沙路89号(原在中马路196号)。1993年被批准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并作为江北区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基督教协会的办公地点。因面积只有320平方米,难以开展活动,2004年与当地政府协商以教产置换,获得白沙路89号一处占地面积3868平方米的地块,于2006年10月28日举行江北堂新堂开建仪式,总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2009年建成并进驻。江北堂分设有戚家〓、孔浦聚会点。

知识出处

江北区地名志

《江北区地名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志记述的内容,包括经济机构实体、地理环境实体、自然风貌实体、民间村落、人文古迹等诸方面,以追溯地名的由来、演变、内涵、所在位置、归属为主要内容,把地名的现状与社会的发展融合在一起。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