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塘街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北区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723
颗粒名称: 洪塘街道
分类号: K295.5
页数: 18
页码: 86-103
摘要: 本文记述的宁波市江北区洪塘街道概况、地理位置、辖区、气候、耕地面积、文化、教育、社区、行政村等情况。
关键词: 江北区 洪塘 街道

内容

概况
  洪塘街道位于江北区人民政府驻地西北7.6千米处。行政区划代码330205007。东经121°30′—121°35′,北纬29°54′—29°59′。东与庄桥街道毗邻,东南临姚江与海曙区望春街道隔江相望,南、西南濒姚江与海曙区高桥镇隔江相眺,西、西北与慈城镇相连,北与镇海区九龙湖镇接壤,东北与庄桥街道为邻。街道办事处驻洪塘社区洪塘中路228号,辖洪塘、姚江、宁沁、亲亲、洪都、北欣、逸嘉、和塘雅苑、孙家丽园、宁静、长兴、鸿盛12个社区;洪塘、荪湖、安山、周陈、后张、上沈、下沈、西江、横山、裘市、朱界、邵家渡、西洪、洋市、孙家、上宅、前后潘、林家、郎家、赵家、叶家斗、旧宅22个村民委员会,133个村民小组。2016年末,街道共有户籍户数15362户,户籍人口35378人,以汉族为主,含满、土家、回、壮、苗等10个少数民族,共150人。另有流动人口7万人。辖区东西最大距离7.2千米,南北最大距离9.5千米,总面积39.2平方千米。
  洪塘街道历史悠久,根据境内莲花庵遗址考古发现,早在东周时期人类已经在此繁衍。《慈溪县志·塘》载,因境内旧时有汉陂,俗称海塘,洪氏居焉,亦曰洪家塘,洪塘因而得名。自秦、汉至唐属句章县。唐武德四年(621)属鄞州,八年(625)属鄮县。开元二十六年(738)属慈溪县。宋至清分属慈溪县西屿乡、德门乡。民国八年(1919)乡名改为区名,境域分属慈溪县城关区和庄桥区。民国二十一年(1932),改村、里为乡、镇,设洪塘镇。民国三十六年(1947)调整区划后,属东区,设洪塘乡、裘市乡。1950年4月,洪塘乡析出鞍山、狮东乡;9月,裘市乡析出横山乡。1954年10月,全境划归余姚县。1956年3月,洪塘、鞍山、洋墅、费市4乡合并为鞍山乡;4月,狮东、裘市、横山、城东4乡合并为狮东乡。1957年12月,狮东乡划分为狮东、裘市2乡。1958年10月,全境属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月,东风人民公社改称慈城人民公社。1960年10月21日全境划归宁波市。11月,境域内洪塘、鞍山、洋墅、狮东4个管理区划入庄桥人民公社。1961年,5月,庄桥人民公社改建,境内设洪塘、洋墅2公社。慈城人民公社改建,境内设裘市公社。9月,慈城区公所设立,境内洪塘、裘市属慈城区公所;12月甬江区公所设立,境内洋墅属甬江区公所。1962年12月,慈城、甬江2个区公所撤销,归属宁波市直接领导。1978年11月,属宁波市郊区办事处。1983年实行政社分设,洪塘公社改为洪塘乡。1984年2月归属江北区。1985年3月,撤洪塘乡改设洪塘镇。1989年12月,撤裘市乡,改设裘市镇。1990年10月,洋市乡撤销,其洋市、孙家、上宅、旧宅徐4个村并入洪塘镇。1992年5月,裘市镇并入洪塘镇。2004年6月,改设洪塘街道。
  境域处于江北区域中心地带,已成为宁波市西拓新城区。以平原为主,北端有少量山林。境内有宁波绕城高速公路、机场北路、北环西路高架桥、江北大道、萧甬铁路货运北站、客运高速铁路等纵横贯穿,设有高速公路保国寺和宁波北2个出口。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境内年平均气温16.7℃,最低气温﹣9.5℃,最高气温41.3℃,年无霜期为249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88.7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1404毫米。有耕地面积1.6万亩,林地面积0.4万亩。
  2016年财政总收入8.68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8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63亿元。有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8家。
  2016年,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32个;文化站1个,村文化宫22个;公共图书室22个,藏书10万册;有幼儿园11所,小学2所,初中1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各级各类民办学校3所;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15个;有体育场地26处,体育社团16个。举办省级以上的体育赛事有“宁波洪塘杯”全国青年男子篮球联赛总决赛,“洪塘杯”女子拳击全国冠军挑战赛。本地体育健儿累计获得全运会金牌2枚。有福利院1家,床位200张;社区服务站4个,社区服务中心1个。
  境内有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国寺古建筑及其博物馆;有宁波市青少年学生校外素质教育示范基地——宁波市青少年绿色学校,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有2处市级文物保护点,16处区级文物保护点。
  社区
  洪塘社区(Hóngtáng Shèqū)洪塘街道办事处驻地。东起洪塘东路,南接江北大道,西至洪塘西路,北至萧甬铁路。总面积1.5平方千米。成立于2004年,因社区境域处于洪塘老城区,故名。社区居委会驻颐和名苑186号。辖颐和名苑、洪塘南路西段10弄居住区、洪塘南路西段37弄居住区、洪塘中路175弄居住区、海德花苑5个居住区。共有居民2828户,6220人。辖区内主要街路有洪塘中路、洪塘南路等。主要单位有洪塘信用社、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通330、338、805路公交车,设有停靠站。辖区内有区级文物保护点洪塘学校教学楼旧址。
  颐和名苑(Yíhé Míngyuàn)洪塘社区驻地。位于社区东,洪塘南路东段9号,洪塘中路200弄15、16号。东至机场北路,南至洪塘南路,西至洪塘中路,北至三横河,以洋市中心河支河为界分两期。“颐和”意寓健康和谐地生活。《易·序卦》说:“颐,养也。”《礼记·曲礼》说:“百年曰期颐。”和,和谐,《易·乾》说:“保和大和。”故名。一期建于2010年,共有3—18层居民楼41幢;二期建于2014年,共有11—16层居民楼8幢,居民943户,2111人。居民主要为商品房购置户等。
  洪塘南路西段10弄居住区(Hóngtángnánlù Xīduàn 10 Lòng Jūzhùqū)位于社区中,洪塘南路西段10弄1、2—4、5—7号。东至洪塘中路,南至文体路,西至洪塘南路西段10弄,北至洪塘南路。临街路居住区,以所在地街路门牌号编排,习称“华升小区”。建于1999年,共有3—5层居民楼3幢,居民68户,162人。居民主要为商品房购置户等。
  洪塘南路西段37弄居住区(Hóngtángnánlù Xīduàn 37 Lòng Jūzhùqū)位于社区中,洪塘南路西段37弄1—36号。东至洪塘中路175弄居住区,南至洪塘南路,西至工业厂房,北至中兴三路。临街路居住区,以所在地街路门牌号编排,又以洪塘著名的小灵峰山名作为小区开发名,习称“灵峰小区”。建于2003年,共有5—6层居民楼12幢,居民267户,865人。居民主要为商品房购置户等。
  洪塘中路175弄居住区(Hóngtángzhōnglù 175 Lòng Jūzhùqū)位于社区中,洪塘中路175弄1—36号。东至洪塘中路,南至洪塘南路,西至洪塘南路西段37弄居住区,北至中兴三路。临街路居住区,以所在地街路门牌号编排,习称“锦育小区”。建于1999年,共有5—6层居民楼14幢,居民275户,859人。居民主要为商品房购置户等。
  海德花苑(Hǎidé Huāyuàn)位于社区东南,洪发西路56号。东至机场北路,南至洪发西路,西至海德商业中心,北至洪祥西路。洪塘中路北段东侧,原宅前张村李家地段。“海”取自宁波来历“海定则波宁”,也指海派;“德”为“厚德载物”,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遗产,是构建平安和谐社会的准绳,“海德”两字连在一起,蕴含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内涵。建于2012年,共有6—17层居民楼21幢,居民646户,1016人。居民主要为商品房购置户等。
  姚江社区(Yáojiāng Shèqū)距洪塘街道办事处驻地南0.5千米。东起机场北路,南至洪塘中心小学,西接洪塘中路,北连江北大道。总面积0.26平方千米。成立于2005年。因社区居委会驻洪塘中路324弄106号姚江花园内,故名。辖姚江花园小区1个居住区。共有居民2332户,7000人。辖区内主要街路有洪塘中路、洪都路等。主要单位有博雅幼儿园、新都菜场等。通333、338、805路公交车,设有停靠站。
  姚江花园(Yáojiāng Huāyuán)姚江社区驻地。位于洪塘中路324弄。东、北至江北大道,南至洪都花园,西至洪塘中路。因毗邻姚江得名。建于2005年,为洪塘街道第一个纯农民安置小区,共有6层居民楼75幢。居民主要为方界、荐江、刘马湖、宅前张、小郎家等17个行政村的拆迁安置户。
  宁沁社区(NíngqìnShèqū)距洪塘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1.2千米。东起宁沁路,南接长兴东路,西至洪塘西路,北至长阳东路。总面积0.09平方千米。成立于2009年,因社区居委会驻宁沁家园小区,故名。社区居委会驻宁沁路336号。辖宁沁家园1个居住区。共有居民570户,1612人。辖区内主要街路有宁沁路、洪塘西路、长兴东路、长阳东路等。主要单位有洪塘房地产管理所、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物业有限公司、宁波市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城北信用社等。通26、303路公交车,设有停靠站。
  宁沁家园(Níngqìn Jiāyuán)宁沁社区驻地。位于宁沁路356号。东至宁沁路,南至长兴东路,西至洪塘西路,北至长阳东路。祈愿居民安宁称心,故名。建于2008年,为洪塘街道第二个纯农民安置小区,共有6—14层居民楼33幢。居民主要为宅前张、小郎家、前后潘村拆迁安置户。
  亲亲社区(Qīnqīn Shèqū)距洪塘街道办事处驻地南1.6千米。东起洪都路,南接北环西路,西至洪塘中路,北连长兴东路。总面积0.15平方千米。成立于2008年,因社区居委会驻亲亲家园西大门119号,故名。辖亲亲家园1个居住区。共有居民2148户,6000人。辖区内主要街路有洪都路、北环西路、洪塘中路、长兴东路等。主要单位有红黄蓝幼儿园、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通26、305、306、333路公交车,设有停靠站。
  亲亲家园(Qīnqīn Jiāyuán)亲亲社区驻地。东至洪都路,南至北环西路,西至恒一商业中心,北至长兴东路。“亲亲”代表亲近自然温馨和谐,“家园”代表喜庆。建于2005年,共有6—18层居民楼64幢。居民为商品房购置户等。
  洪都社区(Hóngdū Shèqū)距洪塘街道办事处驻地南约0.15千米。东起机场北路,南接长兴东路,西至洪塘中心小学,北连姚江花园。总面积0.26平方千米。成立于2008年,因社区居委会驻洪都路239号洪都花园内,故名。辖洪都花园、奥林花园2个居住区。共有居民2614户,5619人。辖区内主要街路有洪塘中路、洪都路、长兴东路等。主要单位有宁波银行、华润万家便利店、尚善口腔等。通26、305、306、333路公交车,设有停靠站。
  洪都花园(Hóngdū Huāyuán)洪都社区驻地。位于社区东,洪都路239号。东至机场北路,南至长兴东路,西至洪都路,北至姚江花园。以小区西侧的洪都路得名。建于2008年,共有3—6层居民楼86幢,居民1061户,3183人。居民主要为商品房购置户等。
  奥林花园(Aolín Huāyuán)位于社区西,洪都路238号。东、北至洪都路,南至长兴东路,西至洪塘中心小学。因位于建设中的宁波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附近而得名;又因该小区主要销售对象是“80后”的年青一代,故习称“奥林80”。建于2007年,共有3—14层居民楼33幢,居民1553户,2436人。居民为商品房购置户等。
  裘市居委会(Qiúshì Jūwěihuì)位于裘市村,成立于1976年,属原裘市乡农村居民组成。居委会驻裘市老街北85号。管辖散居在原裘市乡内的居民,故名。共有居民629户,1207人。
  北欣社区(Běixīn Shèqū)距洪塘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1千米。东起洪塘中路,南接长阳东路,西至洪塘西路,北连江北大道。总面积0.15平方千米。成立于2010年2月,以北城春色小区和欣欣家园名称的第一个字组合得名。社区居委会驻北城春色69号,辖北城春色小区、欣欣家园、汇嘉新园3个居住区。共有居民4609户,12711人。辖区内主要街路有宁沁路、长阳东路、洪塘西路等。主要单位有北欣幼儿园、洪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国邮政储蓄等。通26、303路公交车,设有停靠站。
  北城春色小区(Běichéngchūnsè Xiǎoqū)北欣社区驻地。位于社区西北,宁沁路160号。东至宁沁路,南至通惠路,西至洪塘西路,北至江北大道。因位于洪塘新城区北,小区环境优美,故名。建于2007年,共有6—18层居民楼24幢,居民1164户,3492人。居民主要为经济适用房购买户、老三区拆迁安置户等。
  欣欣家园(Xīnxīn Jiāyuán)位于社区西南,宁沁路234号。东至宁沁路,南至长阳东路,西至洪塘西路,北至通惠路。以欣欣向荣之意得名。建于2006年,共有6—15层居民楼36幢,居民1213户,3639人。居民主要为经济适用房购买户、老三区拆迁安置户、引进人才安置房住户等。
  汇嘉新园(Huìjiā Xīnyuán)位于社区东,通惠路11、28号。东至洪塘中路,南至长阳东路,西至宁沁路,北至江北大道,以通惠路为界分南区、北区。谐音“回家”,同时“汇”有集之意,“嘉”有美好等含义,故名。建于2008年,共有10—18层居民楼33幢,居民2232户,5580人。居民主要为经济适用房购置户等。
  逸嘉社区(Yìjiā Shèqū)距洪塘街道办事处驻地南偏西约1.3千米。东起洪塘中路,南邻北环西路,西接宁沁路,北连长阳东路。总面积0.16平方千米。成立于2012年3月,社区居委会驻逸嘉新园南区49幢264号,故名。辖逸嘉新园1个居住区。共有居民606户,1705人。辖区内主要街路有洪塘中路、宁沁路、长阳东路等。主要单位有卓越美式幼儿园等。通26、305、306、805路公交车,设有停靠站。
  逸嘉新园(Yìjiā Xīnyuán)逸嘉社区驻地。位于宁沁路499号、长兴东路199号。东至洪塘中路,南至北环西路,西至洪塘西路,北至长阳东路,以长兴东路为界分南区、北区。“逸”寓意闲适、安乐,“嘉”寓意美好。建于2007年,共有6—18层居民楼50幢。居民主要为经济适用房购置户、拆迁安置户等。
  和塘雅苑社区(Hétángyǎyuàn Shèqū)距洪塘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2千米。东起宁沁路,南至北环西路,西接洪塘西路,北连长兴东路。总面积0.07平方千米。成立于2013年4月,社区寓意和谐洪塘,高尚的文艺荟萃之地。社区居委会驻宁沁路502弄6—8号。辖和塘雅苑1个居住区。共有居民2065户,3846人。辖区内主要街路有宁沁路、洪塘西路、长兴东路等。主要单位有洪塘实验学校、宁沁商务宾馆等。通333、805路公交车,设有停靠站。
  和塘雅苑(Hétáng Yǎyuàn)和塘雅苑社区驻地。位于宁沁路502弄28号。东至宁沁路,南至北环西路,西至洪塘西路,北至长兴东路。因是公租房,目的是为体现和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又地处洪塘,为现代建筑,故名。建于2010年,共有10—19层居民楼16幢。居民为海曙、鄞州、江北三区符合申请条件的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引进人才和外来务工人员等。
  孙家丽园社区(Sūnjiālìyuán Shèqū)距洪塘街道办事处驻地南约4千米。东起祥北路,南至云津路,西接孙洋路,北连云飞路。总面积0.13平方千米。成立于2011年,是在原孙家村新建的美丽家园,故名。社区居委会驻孙家丽园36号。辖孙家丽园、汇品璟苑、姚畔湾3个居住区。共有居民600户,1500人。辖区内主要街路有祥北路、云津路、云飞路等。主要单位有农村信用社、江北汪静百货店、卉旺房产经纪有限公司等。
  孙家丽园(Sūnjiā Lìyuán)孙家丽园社区驻地。位于祥北路212号。东至祥北路,南至云津路,西至孙洋路,北至云飞路。因是孙家村拆迁安置房,故名。建于2013年,共有7—13层居民楼28幢,居民600户,1500人。居民主要为孙家和洋市2个行政村的拆迁安置户等。
  汇品璟苑(Huìpǐn Jǐngyuàn)位于社区东,云津路266号。东至洪大南路,南至云津路,西至祥北路,北至云飞路。寓意汇聚美好事物,品质高端。建于2015年,共有18—25层居民楼11幢,新建小区,暂未入住,暂由孙家丽园社区代管。居民为商品房购置户等。
  姚畔湾(Yáopànwān)位于社区南,云渡路99、229号。东至洪大南路,南至丽江西路,西至孙洋路,北至云渡路,祥北路为界分一期、二期。位于姚江畔,水韵浓郁,阅尽姚江风光,令人身心愉悦,又有浓郁历史人文气息,故名。一期建于2014年,共有18—25层居民楼6幢;二期建于2016年,共有18—25层居民楼11幢。新建小区,暂未入住,暂由孙家丽园社区代管。居民为商品房购置户等。
  宁静社区(NíngjìngShèqū)距洪塘街道办事处驻地南约2.2千米。东起机场北路,南临北环西路,西至洪都路,北连长兴东路。总面积0.16平方千米。成立于2012年9月,寓意安宁平静。社区居委会驻宁静家园15幢67号。辖宁静家园1个居住区。共有居民1560户,3077人。辖区内主要街路有洪都路、长兴东路等。主要单位有联合物业、宁静幼儿园、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洋市分社等。通26、303、305、306路公交车,设有停靠站。
  宁静家园(Níngjìng Jiāyuán)宁静社区驻地。位于长兴东路708号。东至机场北路,南至北环西路,西至洪都路,北至长兴东路。为体现农村的安宁平静,与宁沁家园形成系列地名,故名。一期建于2007年,共有6—11层居民楼19幢;二期建于2011年,共有6—11层居民楼21幢。居民主要为叶家斗村、洋市村拆迁安置户等。
  洋市居委会(Yángshì Jūwěihuì)位于宁静家园内。成立于1976年,属宁静社区。驻宁静家园71号。管辖散居在原洋市乡的居民,故名。共有居民388户,423人。
  长兴社区(Chángxīng Shèqū)距洪塘街道办事处驻地洪塘中路228号西约1.5千米。东至宏图路,南临长兴路,西至姜湖路,北靠通惠路。总面积0.12平方千米。成立于2016年8月,因位于长兴路,故名。社区居委会驻长兴路478弄39号盛世嘉苑76号。辖乐筑良品园、盛世又一村、立方寓、盛世嘉苑、长阳路488弄居住区5个居住区。共有居民670户,1645人。辖区内主要街路有长兴路、姜湖路、宏图路等。主要单位有江北投资创业中心C区。通303路公交车,设有停靠站。
  盛世嘉苑(Shènghì Jiāyuàn)长兴社区驻地。位于社区西南,长兴路478弄39号。东至长兴路478弄,南至长兴路,西至姜湖路,北至姜湖路399弄。为体现太平盛世年代,和谐社会,故名。建于2008年,共有6层居民楼21幢,居民238户,590人。居民主要为商品房购置户等。
  乐筑良品园(Lèzhùliángpǐn Yuán)位于社区中,长兴路478弄88、89号。东至河滩浦河,南至姜湖路399弄,西至姜湖路,北至长阳路。“乐”是一种人生状态,随心随性,自然洒脱;“筑”为屋,无论是建造者还是居住户都可享受愉悦;“良品”寓意建筑本身的优良品质及其所希望提供的生活方式,故名。建于2011年,共有10—18层居民楼13幢,居民154户,369人。居民主要为商品房购置户等。
  盛世又一村(Shèngshì YòuyīCūn)位于社区东南,长兴路478弄46号。东至河滩浦河,南至长兴路,西至长兴路478弄,北至姜湖路399弄。位于江北投资创业中心C区,为体现新农村改造,新建又一村,体现太平盛世,社会和谐,故名。建于2010年,共有5—6层居民楼16幢,居民154户,391人。居民主要为商品房购置户等。
  立方寓(Lìfāng Yù)位于社区东。东至广园路,南至建设空地,西至支浦河,北至工业厂房,长兴路为界分南区、北区。因该小区楼房为复式,外观似立方,故名。建于2009年,共有8—9层居民楼4幢,居民118户,272人。居民主要为商品房购置户等。
  长阳路488弄居住区(Chángyánglù 488 Lòng Jūzhùqū)位于社区东,长阳路488弄1—20号。东至河滩浦河,南至长阳路,西、北至工业厂房。临街路居住区,以所在地街路门牌号编排;又因该小区限高学历知识分子、技术人才等特定对象才能购买,习称“子衿公寓”。建于2012年,共有18—26层居民楼6幢,已入住居民6户,23人。居民主要为全市知识分子、文人贤士。
  鸿盛社区(Hóngshèng Shèqū)距洪塘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约1.5千米。东为洪大路,南临北环西路,西邻机场北路,北靠江北大道。总面积0.578平方千米。成立于2016年8月,社区寓意鸿图盛大。社区居委会驻洪盛路82弄。辖鸿盛家园、洋墅名苑2个居住区。共有居民1581户,2000人。辖区内主要街路有机场北路、江北大道等。主要单位有至诚学校等。
  鸿盛家园(Hóngshèng Jiāyuán)鸿盛社区驻地。位于洪盛南路166号。东至鸿盛南路,南至长兴东路,西至机场北路,北至洪盛南路82弄。寓意鸿图盛大;又因该小区位于洪盛南路,“洪”与“鸿”音同,故名。建于2013年,共有12—19层居民楼34幢,居民1581户,2000人。居民为旧宅、荪湖、后张、下沈、洪塘、鞍山、旧宅徐、农牧场、洪塘社区内9个村(社区)拆迁安置户等。
  洋墅名苑(Yángshù Míngyuàn)位于社区南,长兴东路868号。东至建设空地,南至北环西路,西至机场北路,北至长兴东路。洋墅为洋市村的旧名,“墅”字寓意品质安居之所,体现拆迁后带来的民生改善,故名。建于2015年,共有11—19层居民楼27幢,新建小区,暂未入住。居民为洋市村拆迁安置户等。
  行政村
  下沈村(Xiàshěn Cūn)位于洪塘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南1.2千米处。东起庄桥街道西邵村,南临宁波牛奶集团,西接洪塘村,北连旧宅村。村委会驻下沈,故名。辖下沈、堰头邵、前新宅、洋毛陈4个自然村,共有村民348户,798人。主要由沈、邵大姓组成。下沈为革命根据地村,抗日战争时期,有中共地下党组织民兵武装,开展抗日斗争。民国前属慈溪县德门乡右戍溪里十三都五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洪塘镇。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于洪塘乡第十三、十四保。1949年12月废除保甲制,建立村委会。1950年属洪塘乡1、2村。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1956年3月为鞍山乡第二高级社。1958年10月属东风人民公社。1951年1月属慈城公社洪塘管理区。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属洪塘公社,分称堰头邵、下沈两个大队。1977年并称华东大队。1981年复称下沈大队。1983年公社改为乡。1984年建立村委会。1992年5月乡镇合并后属洪塘镇。2003年洋毛陈自然村整体拆迁。2004年7月属洪塘街道。2008年至2010年,前新宅自然村分两次整体拆迁。全村现有耕地400亩,其中水田150亩,旱地250亩。原主种水稻,现改种葡萄、梨等。主要工业企业有宁波维能进出口有限公司、宁波正力药品包装有限公司、中航国际钢铁贸易有限公司等。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754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751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20170元。村中主要道路通330路公交车,设有停靠站。
  下沈(Xiàshěn)下沈村村委会驻地。共有村民178户,408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沈、胡等。据说宋时,河南开封府尹沈万一公归田后,迁句章,卜居慈东,称上沈,此为其分支,故名下沈。有沈氏宗祠,后改为粮库。村东南有大成寺,民国初改为晋群小学,1938年至1939年间为中共慈溪县工委驻所。村西旧有张公庙,抗日战争时期为洪塘,洋市等农会组织发动增资斗争活动之地。庙毁于1953年。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三都五图称作池头沈,有义池,沈氏居池头,故名。
  堰头邵(Yàntóushào)距下沈村村委会驻地东北1千米。共有村民72户,167人。聚落呈带状。村民主姓邵。邵姓与庄桥街道东邵、西邵村邵姓同宗,有邵氏宗祠。据民国二十六年(1937)4月《慈溪堰头村邵氏重建宗祠》记载:“邵氏自元之末叶五十二世祖仁八府君卜居本村以来,历今十有九世,历时近六百载。”宋时,此处有望圣堰,村位于堰头,故名,亦称邵氏堰头村。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中属德门乡五都上二图。第一次地名普查时,村内的高池头、陈张姑小地名作为独立自然村。2004年设置农村门牌时,高池头和陈张姑自然村归属堰头邵。
  后张村(Hòuzhāng Cūn)位于洪塘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1千米处。东起洪荪公路,南与宁慈公路交界,西接都市农业园区,北连绕城高速公路。村委会驻张家,系宅前张分支,故名。辖张家、新屋周家、杜家(2010年已拆迁)、老屋周家(2013年已拆迁)4个自然村,共有村民131户,284人。主要由张、周大姓组成。光绪《慈溪县志》称后张,系宅前张分支,有张氏宗祠,后改作仓库。民国前属慈溪县西屿乡右上午里七都一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洪塘镇。民国三十五年(1946)为洪塘乡第六保。1949年12月废除保甲制,建立村委会。1950年2月属鞍山乡称三村。
  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1955年为鞍山高级社。1958年10月属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月属慈城公社鞍山管理区。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属洪塘公社,称后张大队。1983年公社改为乡。1984年建立村委会。1992年5月乡镇合并后属洪塘镇。2004年7月属洪塘街道。2010年杜家自然村整体拆迁,村民安置于宁静家园和宁沁家园。2011年及2013年,老屋周家自然村分两批全部拆迁,村民暂未安置。全村现有耕地600亩,其中水田585亩,旱地15亩。主种水稻、葡萄、梨等。主要工业企业有宁波信亿文具用品厂、宁波江北盛芝电器厂、宁波江北瑞兰塑料厂、宁波江北华固换向器厂、宁波江北天盈有色金属压铸厂、宁波江北科升磁业有限公司、宁波江北定华蜗轮蜗杆机械有限公司、宁波市三东照明有限公司、宁波海曙东宝塑化有限公司、宁波江北天泰文具厂、宁波市今秋纸制品有限公司、宁波市江北鹏成刀片厂等12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50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50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20560元。村中主要道路通331、338路公交车,设有停靠站。
  张家(Zhāngjiā)后张村村委会驻地。共有村民40户,92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张。光绪《慈溪县志·乡里》称后张,系宅前张分支,早有张姓宗祠。村以姓得名。
  新屋周家(Xīnwū Zhōujiā)距后张村村委会驻地北0.8千米。共有村民29户,67人。聚落呈长方块状。村民主姓周,是后张村老屋周家分支,清时迁此,故名,沿用至今。
  周陈村(Zhōuchén Cūn)位于洪塘街道办事处驻地北2千米处。东起庄桥街道苏冯村与江北机电园区,南接上沈村,西临洪荪公路,北濒慈江。村委会驻大滩严家,以周、陈姓氏得名。辖大滩严家、陈家、周家、矮笆严家4个自然村,共有村民106户,234人。主要由周、陈大姓组成。民国前属慈溪县德门乡右戍溪里六都上一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洪塘镇。民国三十五年(1946)属洪塘乡,称六保。1949年12月废除保甲制,建立村委会。1950年2月属鞍山乡,称四村。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1955年称鞍山高级社。1958年10月属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月属慈城公社鞍山管理区。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属洪塘公社,称周陈大队。1983年公社改为乡。1984年建立村委会。1992年5月乡镇合并后属洪塘镇。2004年7月属洪塘街道至今。全村现有耕地334亩,全部为水田。主种水稻、葡萄、梨等。2016年,粮食总产56吨。主要工业企业有宁波市广和洁具有限公司、宁波市江北永新橡塑制品厂、宁波市江北洪塘水表厂、宁波江北三星刀片厂等4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600.3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0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19619元。村中主要道路通338路公交车,设有停靠站。村先后获得区级文明村、三星级民主法治村、治保会先进集体、平安建设先进集体、人口计划生育先进集体、无邪教村、卫生村、示范村落文化宫村、村级活动场所示范村、村级财务管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大滩严家(Dātān Yánjiā)周陈村村委会驻地。共有村民28户,46人。村民主姓严。一说严姓自费市乡严家迁此;另一说严家有两兄弟,哥哥住大严家(大滩严家),弟弟住小严家(矮笆严家)。因宋时建茅洲闸更改河道,形成滩涂,故称大滩严家,亦称严家,当地人习称大严家。光绪《慈溪县志·乡里》称大滩。
  陈家(Chénjiā)距周陈村村委会驻地东北0.4千米。共有村民30户,73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陈。据传陈姓先世从河南迁来,在此发展成村,村以姓得名。因旧时有小甲联庙,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叫小甲联庙陈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叫陈家。光绪《慈溪县志·乡里》称小庙跟。2003年小部分拆迁,拆迁村民安置于姚江花园。
  周家(Zhōujiā)距周陈村村委会驻地东北0.6千米。共有村民30户,80人。聚落呈长方块状。村民主姓周。据传,周氏先世自河南迁此,建有宅第、花园和牌坊,后发展成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叫小潺头周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周家。光绪《慈溪县志·乡里》称小潺头,亦称小潺头周家。2003年小部分拆迁,拆迁村民安置于姚江花园。
  矮笆严家(AibāYánjiā)距周陈村村委会驻地东北0.35千米。共有村民18户,35人。聚落濒河呈块状。村民主姓严,与大滩严家同宗,属兄弟族系发展成村。因村民主要为严姓,且宅院四周围建矮篱笆,故名矮笆严家,亦称矮笆。光绪《慈溪县志·乡里》称隘笆。
  西江村(Xījiāng Cūn)位于洪塘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4.6千米处。东起西洪村,南至姚江,西与横山村接壤,北靠裘市村。村委会驻洪家大典,因旧时位于村西面的宣德港(“港”与方言“江”音同)经该村入小西坝,故名。辖洪家大典、冯家、朱家、刁家、庙前周家、张家6个自然村,共有村民310户,727人。主要由洪、张、朱、刁、周、冯等大姓组成。民国前属慈溪县西屿乡右安仁里安仁村十二都五图、六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裘市镇(乡)。1949年12月废除保甲制,建立村委会。1950年9月属横山乡一村。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1956年4月属狮东乡。1957年12月属裘市乡。1958年10月属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属慈城人民公社。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属裘市公社。1967年名红卫大队。1981年复名西江大队。1983年公社改为乡。1984年建立村委会。1992年5月乡镇合并后属洪塘镇。2004年7月属洪塘街道至今。2014年,张家自然村整体拆迁。全村现有耕地1200亩,其中水田1100亩,旱地100亩。原主种水稻,后改种葡萄、梨等。主要工业企业有宁波市江北洪塘熊猫工艺仪表厂、宁波江北杰仪机械模具厂、宁波市江北恒磊模塑厂、宁波市甬固换向器有限公司、宁波江北万方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宁波市江北保隆消声系统制造有限公司、宁波江北宏利佳机械有限公司等7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72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420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19720元。辖区内有区级文物保护点洪家大典老屋、洪家大典胡家,均为民居古建筑。村中主要道路通805路公交车,设有终点站。
  洪家大典(Hóngjiā Dàdiǎn)西江村村委会驻地。共有村民58户,150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洪。据传,清初,洪姓在此安家建村,村名洪家。后因洪家兴旺发达,裘市有一老板,迷信风水,在该村通往裘市的河上建一座桥,取名“洪空大桥”(今桥尚在,实名洪崆大桥),意思是要洪家落空。于是洪姓子嗣也在近处另造一桥,取名“洪家大典桥”,意为洪家必发大财,故村名洪家大典。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二都六图称洪家大垫。
  冯家(Féngjiā)距西江村村委会驻地西南0.3千米。共有村民44户,104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冯、周。冯姓,清雍正间从慈城迁此定居,后繁衍成村,村以姓得名冯家。周姓,清末,庙前周家有两兄弟,上代以理发为业,被族长驱逐出村,兄弟俩另建家业,建村后在河上造了一座桥,村位于桥头,取名上周家桥头。现该村落为冯家自然村小地名。
  朱家(Zhūjiā)距西江村村委会驻地西北0.6千米。共有村民61户,153人。聚落呈方块状。村民主姓朱。朱姓先世自慈城北门迁来。村傍石堰山,又称石堰山朱家。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二都六图称朱家同。
  刁家(Diāojiā)距西江村村委会驻地西0.6千米。共有村民50户,110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刁。据传,清末从慈溪刁家迁此定居,后繁衍建村,以姓得名,沿用至今。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二都六图称刁冯。
  庙前周家(Miàoqián Zhōujiā)距西江村村委会驻地南偏东0.5千米。共有村民35户,100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周,清初从慈城分迁来此。因村后有座前黄郡庙,故名。前黄郡庙,“(明)万历三十三年重修”(光绪《慈溪县志》)。
  西洪村(Xīhóng Cūn)位于洪塘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4.8千米处。东至邵家渡村、朱界村,南濒姚江,西接西江村,北连裘市村。村委会驻西洪村,故名。辖庄屋、西洪、唐家、芷浦张4个自然村,共有村民178户,409人。主要由洪、唐等大姓组成。民国前属慈溪县西屿乡右安仁里安仁村十二都三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裘市镇(乡)。1949年10月废除保甲制,建立村委会,为裘市乡六村。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1956年10月属狮东乡。1957年12月为裘市乡西洪大队。1958年10月属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属慈城人民公社。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属裘市乡。1967年与朱界、邵家渡三个大队合并,名为东升大队。1981年分开,复名西洪大队。1983年公社改为乡。1984年建立村委会。1992年5月乡镇合并后,属洪塘镇。2004年7月属洪塘街道至今。全村现有耕地684亩,其中水田609亩,旱地75亩。主种水稻、葡萄、梨等。2016年,粮食总产27吨。主要工业企业有宁波市江北宝利刀片厂、宁波市江北新振电器厂、宁波市江北凯豪装饰玻璃厂、宁波市江北新光草制品厂、宁波市江北森迪家具有限公司、宁波江北思怡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等6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50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80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16602元。辖区内有区级文物保护点西洪村大屋,为民居古建筑。村中主要道路通805路公交车,设有停靠站。
  西洪(Xīhóng)西洪村村委会驻地。共有村民35户,84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洪,明朝末年从余姚大隐洪家迁来,繁衍成村,因本地有洪界村,本村位于洪界之西,故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二都三图亦称西洪。
  芷浦张(Zhǐpǔzhāng)距西洪村村委会驻地西南0.6千米。共有村民71户,170人。聚落呈块状。清朝中期,有一张姓捕鱼人漂泊到此,在沙滩上搭建草屋定居,后逐步发展成村,村名芷浦张,沿用至今。村旁有支浦通姚江,光绪《慈溪县志·乡里》称支浦张。
  唐家(Tángjiā)距西洪村村委会驻地南0.4千米。共有村民46户,110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唐。据传,清初有一唐姓三北渔民,在江上捕鱼时翻船破产,为打捞沉船,就搭建草屋在此落脚,以后边种田边捕鱼,逐步发展成村,故名唐家。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二都三图亦称唐家。
  庄屋(Zhuāngwū)距西洪村村委会驻地西南0.1千米。共有村民26户,45人。此处原来是坟庄,有住户负责看管,后渐成自然村,称庄屋。近年来,在村附近新建标准厂房12000平方米,滩坑移民迁入13户,村落面积有所扩大。
  邵家渡村(ShàojiādùCūn)位于洪塘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4.4千米处。东、南、西三面濒姚江,西北接西洪村,北连朱界村。村委会驻楼家汇头,以邵家渡得名。辖楼家汇头、邵家渡(2014年已拆迁)2个自然村,共有村民224户,622人。主要由颜、虞等大姓组成。民国前属慈溪县西屿乡右安仁里安仁村十二都三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裘市镇(乡)。1949年12月废除保甲制,建立村委会,称裘市乡六村。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1956年4月属狮东乡。1957年12月属裘市乡。1958年10月属东风人民公社,称东六大队。1959年1月属慈城人民公社。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属裘市乡。1967年与朱界、西洪三个大队合并,名东升大队。1981年分开,以邵家渡古渡命名邵家渡大队。1983年公社改为乡。1984年建立村委会。1992年5月乡镇合并后属洪塘镇。2004年7月属洪塘街道至今。2014年邵家渡自然村拆迁。全村现有耕地800亩,其中水田674亩,旱地126亩。主种水稻、葡萄、梨等。2016年,粮食总产350吨。主要工业企业有宁波华光精密铸造厂、宁波江北美盛塑料制品厂、宁波甬富门业有限公司、宁波中远钢管制造厂、宁波特环活塞环有限公司、宁波电子仪器配件厂等6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80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70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20033元。辖区内有区级文物保护点向阳墙门、马头墙门,均为民居古建筑。村中主要道路通805路公交车,设有终点站。村先后获得宁波市园林村、宁波市卫生村、江北区先进党组织、宁波市文明村、宁波市生态示范村、宁波市绿色家庭创建示范点、先锋工程示范村、省级文明村、省级卫生村、省级小康建设示范村等称号。
  楼家汇头(Lóujiāhuìtóu)邵家渡村村委会驻地。共有村民224户,622人。聚落呈块状。村以楼姓先居得名。又因村北有两条小河汇合,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二都三图称娄家汇头。该村先时另有虞氏居此(至今还有虞姓)。虞氏先祖虞翻,三国时期人,生有十一子,后裔繁衍甚广。《会稽记》曰:“昔虞尝登诸山望四郭,诫子孙曰:可留江北居,后世禄位当于我,声名不及尔,然相继代兴。居江南必不昌。”晋朝散骑常侍虞胄墓在横山,横山村建砖窑时拆除。宋时,又有颜姓从山东逃荒来此,逐渐发展成一个大村子,村名仍旧。现村中已无楼姓。
  朱界村(Zhūjiè Cūn)位于洪塘街道办事处驻地南4千米处。东临姚江,南与邵家渡村相邻,西接西洪村,北靠裘市村。村委会驻朱界,故名。辖朱界、后朱界、钱家、戴家、洪界、赵家6个自然村,共有村民211户,505人。主要由赵、戴等大姓组成。清光绪《慈溪县志·乡里》载:自唐至清,属慈溪县西屿乡右安仁里十三都一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裘市镇(乡)。1949年12月废除保甲制,建立村委会,称裘市乡七村。互助合作时称友爱社。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1956年4月属狮东乡。1957年12月属裘市乡。1958年10月属东风人民公社,称朱界大队。1959年1月属慈城人民公社。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属裘市乡。1967年与西洪、邵家渡三个大队合并,名东升大队。1981年分开,复名朱界大队。1983年公社改为乡。1984年建立村委会。1992年5月乡镇合并后属洪塘镇。2004年7月属洪塘街道至今。全村现有耕地1016亩,其中水田801亩,旱地215亩。主种水稻、葡萄、梨等。2016年,粮食总产25吨。主要工业企业有宁波市江北联诚不锈钢有限公司、宁波市江北志捷建材有限公司、宁波市江北区日吉叠表有限公司等。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00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10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18126元。辖区内有区级文物保护点朱界五马头封火墙,为民居古建筑。村中主要道路通805路公交车,设有停靠站。
  朱界(Zhūjiè)朱界村村委会驻地。共有村民57户,133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朱。据传,朱姓明朝后期从原费市乡更楼朱家分迁来此定居,后繁衍成村,村名朱隘,因当地方言“隘”“界”音近,遂写作“朱界”。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三都一图称朱界。
  后朱界(Hòu Zhūjiè)距朱界村村委会驻地西北0.2千米。共有12户,37人。聚落呈块状。与朱界朱氏同族。清末从朱界分居至此,后发展成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在后朱界自然村办过学校,后因种种原因停办。因村建于朱界后,故名。
  钱家(Qiánjiā)距朱界村村委会驻地东南0.1千米。共有村民10户,26人。下属小地名有回龙庵。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钱,据传,清光绪年间来此定居,后发展成村,故名,沿用至今。
  戴家(Dàijiā)距朱界村村委会驻地东北0.1千米。共有村民65户,150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戴,据传,清光绪前从鄞县东钱湖迁此定居,后发展成村,村名沿用至今。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三都一图载有戴家。
  洪界(Hóngjiè)距朱界村村委会驻地西0.3千米。共有村民17户,36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洪,据传,清光绪前从原洪塘镇迁此,因名洪界,当地方言“界”“隘”音近,故曾名洪隘。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三都一图载有洪界。
  赵家(Zhàojiā)距朱界村村委会驻地东北0.2千米。共有村民50户,123人。聚落呈块状。
  村民主姓赵。清光绪前从慈城迁此建村定居,以姓氏名村,沿用至今。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三都一图载有赵家。
  裘市村(Qiúshì Cūn)位于洪塘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南4千米处。东与原林家村为邻,南与西洪村接壤,西与横山村相连,北靠原郎家村。村委会驻裘市,故名。辖裘二、裘一、裘三、裘四4个自然村,共有村民767户,1861人。主要由裘、张、韩等大姓组成。清光绪《慈溪县志》载:自唐至清,属慈溪县西屿乡右安仁里十三都一图、二图。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属裘市镇(乡)。1949年12月废除保甲制,建立村委会,分设一村、二村、三村、四村。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1956年4月属余姚县狮东乡。1957年12月属裘市乡。1958年10月属姚东区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月属慈城人民公社。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属裘市人民公社。1967年一、二、三、四4村合并,名立新大队。1981年9月复分为4个大队。1983年公社改为乡同年建立村委会。1992年5月乡镇合并后属洪塘镇。同年4个村合并为裘市村。2004年7月属洪,塘街道至今。据《裘氏宗谱》记载:宋绍熙年间,裘氏先世西涧公挈其二子勤庵、存庵,由奉川始迁慈溪之横山,复迁宣德港,世嗣繁衍,蔚成井市,名裘市,今已有800多年。每逢单日有集市,年长日久,相沿成习。光绪《慈溪县志》记载,裘氏在明弘治六年(1493)出进士裘壤,官至参议;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出进士裘连,官至庶吉士;光绪十八年(1892)出进士裘鸿勋,官知县。清代共出举人9名,其中有一门四举人。全村现有耕地2354亩,其中水田2254亩,旱地100亩。主种蔬菜、葡萄、梨等。主要工业企业有宁波五金索具有限公司、宁波市江北兴隆纸制品有限公司等61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8.36亿元,其中工业产值8亿元。农民年人均收入19857元。辖区内有区级文物保护点擂鼓墙门、栏子桥头裘家、义三裘家、举人房、烂地墩老屋、吉耀临门台门、洪崆峒桥。村中主要道路通333路、805路公交车,设有停靠站。
  裘二(Qiú2)裘市村村委会驻地。下属小地名有上林房、韩家、擂鼓墙门、裘市新村、举人房。共有村民185户,462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裘、韩等。因集镇内原分为4个村,以序列第二得名。
  裘一(Qiú1)距裘市村村委会驻地东北0.5千米。下属小地名有贴天、双桥张家。共有村民162户,392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裘,为裘市族系。因集镇内原分为4个村,以序列第一得名。
  裘三(Qiú3)距裘市村村委会驻地西北0.2千米。有当店前、板桥头等小地名。共有村民196户,481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裘,为裘氏族系。因集镇内原分为4个村,以序列第三得名。
  裘四(Qiú4)距裘市村村委会驻地南0.3千米。有海日房、舍六房、樟树下、三江口、老街南、老街北等小地名。共有村民224户,526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裘,为裘氏族系。因集镇内原分为4个村,以序列第四得名。
  横山村(Héngshān Cūn)位于洪塘街道办事处驻地西4.5千米处。东起郎家村,南临西江村,西至官山河、姚江,北接方界村。村委会驻红凉亭,因村内有座横山得名。辖红凉亭、堰头、虞家、前王、后王、徐家庄、陈家、双红桥、缪龙江(2011年已拆迁)、横山头(2011年已拆迁)10个自然村,共有村民515户,1263人。主要由王、陈大姓组成。民国前属慈溪县西屿乡右上午里七都二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裘市镇(乡)。1949年12月废除保甲制,建立村委会。1950年9月属横山乡二村。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1956年4月裘市、狮东、横山、城东四个乡合并为狮东乡,称狮东乡横山村。1957年12月属裘市乡。1958年1月属东风公社裘市管理区,将横山划分为横山、前王两个大队。1959年1月属慈城人民公社。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属裘市公社。1967年合并大队,名裘市公社红光大队。1981年9月分开,复名横山大队。1983年公社改为乡。1984年建立村委会。1992年5月乡镇合并后属洪塘镇。2004年7月属洪塘街道。2011年缪龙江和横山头2个自然村整体拆迁。全村现有耕地1473亩,其中水田1300亩,旱地173亩。主种水稻、蔬菜、葡萄、梨等。2016年,粮食总产137吨。主要工业企业有宁波市江北方正包装用品有限公司、宁波市江北民政化纤器材厂、宁波优品塑业有限公司、宁波陆汇通用设备有限公司等4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600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450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19817元。村中主要道路通333路公交车,设有停靠站。
  红凉亭(Hóngliángtíng)横山村村委会驻地。共有村民10户,20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杜,1985年11月从临海市广营乡移民至此。慈城经横山到大西坝途中有一凉亭,外墙为红色,名红凉亭,村以亭得名。亭在1968年建造村大会堂时拆除,但村名沿用至今。
  堰头(Yàntóu)距横山村村委会驻地西北1千米。共有村民45户,67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陈。据传,陈姓先祖系明朝年间从奉化迁来,后繁衍成村。在村西250米处的姚江岸边有一堤坝,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七都二图称小新坝堰头,俗称小西坝堰头。村在堰旁,故简称堰头,沿用至今。
  虞家(Yújiā)距横山村村委会驻地西1千米。共有村民25户,84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虞,明万历间从邵家渡楼家汇头分迁到此,村以姓得名。又该村西面100米处有一条慈城到大西坝渡口的官路,故也称官路下虞家,沿用至今。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七都二图称官路下。
  前王(Qiánwáng)距横山村村委会驻地南1.5千米。共有村民112户,295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王,据传,南宋时从河南荥阳来此定居,发展成村;明成化末年,又分支在附近另建一村。本村称前王,后建村称后王。又因村西有个小西坝,故前王又称小西坝王家,沿用至今。
  后王(Hòuwáng)距横山村村委会驻地南1千米。共有村民102户,239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王,与前王同族。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七都二图亦称后王。
  徐家庄(XújiāZhuāng)距横山村村委会驻地西北600米。共有村民35户,107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徐,清道光初从慈城东镇桥来此拆园建房,后繁衍成村,村因姓得名。
  陈家(Chénjiā)距横山村村委会驻地南2千米。共有村民78户,175人。有田洋小地名。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陈,明朝中期从象山逃荒来此,后逐渐繁衍成村,故名。村前有条小河,通到陈家止,形成河斗嘴,横在村前,故当地村民又以横河斗陈家称之。
  双红桥(Shuānghóngqiáo)距横山村村委会驻地西北1千米。共有村民8户,20人。村民主姓周,1984年12月从临海市广营乡移民至此。村里曾经有两座红色桥,村以桥得名。现桥已拆毁,但村名沿用至今。
  赵家村(Zhàojiā Cūn)位于洪塘街道办事处驻地西北1.5千米处。东起洪塘村,南接刘马胡村,西至叶家斗村,北连后张村。村委会驻赵家洋,故名。辖横峰堰、宝云庄、王家庄、赵家洋、张家、赵家6个自然村,共有村民449户,1060人。主要由赵、张、王、陆姓组成。民国前属慈溪县西屿乡右上午里七都一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洪塘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洪塘乡称第十保、十一保。1949年12月废除保甲制,建立村委会。1950年2月称洪塘乡六村和狮东乡,三村。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1956年3月属鞍山乡、狮东乡管辖。1958年10月属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月属慈城公社洪塘、狮东管理区。1959年11月划入庄桥人民公社。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属洪塘公社,分称赵家、赵家洋、横峰大队。“文化大革命”中并称胜利大队。1981年改为赵家大队。1983年公社改为乡。1984年建立村委会。1992年5月乡镇合并后属洪塘镇。2004年7月属洪塘街道。全村现有耕地236亩,其中水田198亩,旱地38亩。主种水稻、蔬菜、葡萄、梨等。2016年,粮食总产29吨。主要工业企业有宁波市江北区双剑剃须刀有限公司、宁波市江北海翔五金塑料厂、宁波江北祥和塑料制品厂、宁波市江北洪塘永丰印刷厂、宁波市江北茂雄换向器厂、宁波江北洪塘吉祥五金厂、宁波市江北康鑫再生物资回收有限公司等7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579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552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20542元。先后获得“四型”行政村党组织、区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区级三星民主法制村、卫生村等荣誉称号。村中主要道路通26、331、335、337、339路公交车,设有停靠站。
  赵家洋(Zhàojiāyáng)赵家村村委会驻地。共有村民43户,80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以赵、陈、王姓为主。赵氏于清光绪前迁此定居,后又有陈、王二姓迁入。因世居者主姓赵,旧时此处田畈地势低洼,洪水袭来,成了一片汪洋,故名。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七都一图称赵家洋。
  王家庄(Wángjiā Zhuāng)距赵家村村委会驻地北0.1千米。共有村民24户,50人。聚落呈长方块状。村民主姓王,自荪湖高路头王家迁此。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七都一图称王家庄。
  宝云庄(Bǎoyún Zhuāng)距赵家村村委会驻地北0.5千米。共有村民61户,140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以郑、王两姓为主。郑姓自鞍山迁来,王姓与王家庄王姓同宗。旧有宝云寺,故以寺名村,又称宝云寺跟。光绪《慈溪县志·乡里》七都一图称宝云庄。
  横峰堰(Héngfēngyàn)距赵家村村委会驻地西北0.8千米。共有村民91户,187人。聚落呈散点状。村民主姓陆、冯、楼、陈,有陆家、冯家、楼家、陈家小地名。清光绪前就有村落,旧时有横峰堰,故名。光绪《慈溪县志》记载:“横枫堰,县东南一十二里洪家塘西,今废。”《慈溪县志·乡里》七都一图称横封堰。
  张家(Zhāngjiā)距赵家村村委会驻地东南0.1千米。共有村民53户,122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张,明末清初自宅前张村迁来,村以姓氏得名,沿用至今。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三都四图称赵家洋张家。
  洪塘村(Hóngtáng Cūn)位于洪塘街道办事处驻地西0.2千米处。东起下沈村,南临宅前张村,西连赵家村,北与萧甬铁路交界。村委会驻洪塘,故名。辖洪塘、于家2个自然村,共有村民383户,798人。主要由洪、于、严等大姓组成。为革命根据地村。1939年,中共洪塘支部自旧宅迁此。发动群众,建立民兵组织,设立地下联络站,积极开展抗日斗争。民国前属慈溪县西屿乡右安仁里、德门乡右戍溪里十三都三图、五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洪塘镇(乡)称二、三、四保。1949年12月废除保甲制,建立村委会。1950年4月后属洪塘乡,称第三、四村。,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1956年3月属于鞍山乡,称第二高级社。1958年10月属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属慈城公社洪塘管理区,同年11月划入庄桥人民公社。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属洪塘公社,称洪塘下宅大队。1977年并称洪塘大队。1983年公社改为乡。1984年建立村委会。1992年5月乡镇合并后属洪塘镇。2004年7月属洪塘街道至今。全村现有耕地293亩,其中水田210亩,旱地83亩。主种水稻、蔬菜、葡萄、梨等。2016年,粮食总产40吨。主要工业企业有宁波洪塘气雾制罐厂、宁波市江北永锋刀片厂、浙江大山金属科技有限公司等22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6667万元,其中工业产值660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18483元。辖区内有区级文物保护点福寿桥、上泽桥。村中主要道路通330、338、805路公交车,设有停靠站。
  洪塘(Hóngtáng)洪塘村村委会驻地。共有村民330户,608人。聚落呈块状。属洪塘街道“城中村”。原村民主姓洪,现为百家姓。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三都三图称洪家塘镇。《慈溪县志·塘附汉陂》中载:“汉陂,县东南二十里,相传为汉时所筑。”《晋书》:句章有汉陂,孔愉修复之,俗称汉塘,亦曰洪家塘,洪氏居焉,故名。今简称洪塘。洪塘街道办事处驻地。《慈溪县志·选举》中载:洪氏自宋至清,曾出进士3人。
  于家(Yújiā)距洪塘村村委会驻地南0.06千米。共有村民53户,190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于、李、潘。于姓来历无考。据传李、潘两姓于清道光年间卜宅于此,与宅前张楼下李李姓、高车头潘姓同宗。后因以于姓居多,遂以于姓为村名,当地也称於家。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十三都五图称於李潘。
  鞍山村(AnshānCūn)位于洪塘街道办事处驻地北3.5千米处。东与保国寺、灵山接壤,南接慈江、高速公路,西连荪湖村及农业都市园区,北靠马鞍山与镇海汶溪交界。村委会驻鞍山村翁家,以马鞍山得名。辖陈家、洪家、邵家、二房、中房、下洋、余家留村、大房翁家、后赵、安东、上房赵家、袁家(拆迁中)12个自然村,共有村民457户,1112人。主要由郑、王、陈、赵、孙大姓组成。民国前属慈溪县德门乡右戍溪里六都上三图、西屿乡右上午里八都一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洪塘镇(乡),为洪塘镇第七、八保。1949年12月废除保甲制,建立村委会。1950年2月属鞍山乡,称第五、六联村。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1956年称鞍山高级社。1958年10月属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属慈城人民公社鞍山管理区,同年11月划入庄桥人民公社。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属洪塘公社,称鞍山、留村大队。1964年并称鞍山大队。1982年简写为安山大队。1983年公社改为乡。1984年建立村委会。1992年5月乡镇合并后属洪塘镇。2004年7月属洪塘街道至今。全村现有耕地776亩,其中水田746亩,旱地30亩;山地1979亩,主种水稻、葡萄、梨等。2016年,粮食总产113吨。主要工业企业有宁波气雾剂制造有限公司、宁波捷王机电有限公司、宁波裕泰锁业有限公司等3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20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96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18878元。辖区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国寺。村中主要道路通338路公交车,设有停靠站。先后获得省级卫生村、省级文明村、省级先进妇联组织、省级农房改造建设示范村、省级体育小康村、省级休闲公园创建示范村、市级卫生村、市级生态村、市级森林式村庄、市级水环境整治村、市级农村社区示范村、2004—2013年度市级平安创建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大房翁家(Dàfáng Wēngjiā)鞍山村村委会驻地。共有村民75户,186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以郑、翁姓为主。据传,郑姓先世宋时自余姚郑巷迁此,建有宗祠,后分为好几房,该房为大房。翁姓,据传宋靖康年间从舟山迁此。第一次地名普查时,大房和翁家都为独立自然村,2004年设置农村门牌时二合为一,故称大房翁家。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六都上三图称翁家。
  陈家(Chénjiā)距鞍山村村委会驻地西南0.9千米。共有村民28户,66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陈,自镇海河头陈迁此。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八都一图称前后洪家畈,因在洪家田畈之南,故称前洪家畈。又称前洪家畈陈家。
  洪家(Hóngjiā)距鞍山村村委会驻地西南0.7千米。共有村民30户,71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洪。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八都一图称前后洪家畈。第一次地名普查时,前、后洪家畈作为独立的自然村。2004年设置农村门牌时合并,称洪家畈。
  邵家(Shàojiā)距鞍山村村委会驻地东北0.5千米。共有村民27户,71人。聚落呈小块状。村民主姓邵。光绪《慈溪县志》称留车桥。因始居邵姓,故名。第一次地名普查时,为留车桥自然村下的小地名。今新分设。
  二房(Erfáng)距鞍山村村委会驻地南0.3千米。共有村民33户,81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郑,据传,其先世于宋时自余姚郑巷迁此,建有宗祠,后因发展较快,分为好几房,该房系二房,故名。
  中房(Zhōngfáng)距鞍山村村委会驻地东0.3千米。共有村民54户,131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郑,据传,其先世于宋时自余姚郑巷迁此,后分为好几房,因该房系中房,故名。
  下洋(Xiàyáng)距鞍山村村委会驻地南0.4千米。共有村民42户,94人。聚落呈长方块状。村民主姓赵,系鞍山赵家分支。因村处下洋畈,始居赵姓,也名下洋赵;又“赵”与“桥”方言音近,故演化为下洋桥。今建有新桥,乃名下洋桥。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六都上三图称下洋赵。
  余家留村(Yújiāliúcūn)距鞍山村村委会驻地东北0.3千米。共有62户,174人。聚落呈长方形状。村民由余、郑、翁、邵、赵、邬六姓组成。据传,六姓先世均为舟山渔民,因捕鱼至此定居,沿河设有街市,形成村落。留村是留车桥村的简称。光绪《慈溪县志·旧迹》载:留车桥,县东二十里,相传宋谢太后驻跸处,故村以留车桥得名。余家原是留车桥小地名,今与留车桥合在一起,名余家留村。第一次地名普查时称留车桥村,包括余家、南货店、中房、赵家等小地名。2004年设置农村门牌时,将中房、赵家设立为独立自然村。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六都上三图称留车桥。
  后赵(Hòuzhào)距鞍山村村委会驻地东南0.3千米。共有村民31户,75人。北濒小河,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赵,为前赵赵姓分支,故名。安东(Andōng)距鞍山村村委会驻地东北0.8千米。共有村民33户,74人,主姓郑,为当地郑氏族系。因位于安山行政村最东边,故名。1982年分田到户后开始使用该名称,沿用至今。
  上房前赵(Shàngfáng Qiánzhào)距鞍山村村委会驻地东南0.2千米。共有村民52户,116人。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郑、赵。郑姓先世宋时自余姚郑巷迁此,建有宗祠,后分为好几房,该房为上房。赵姓,宋时自舟山迁此,为后赵之先世,故称前赵。第一次地名普查时,上房和前赵都为独立自然村,2004年设置农村门牌时二合为一,故称上房前赵。
  上沈村(Shànshěn Cūn)位于洪塘街道办事处驻地北偏东1.7千米处。东濒江北大河,南临萧甬铁路,西连洪荪公路,北接周陈村。村委会驻上沈,故名。辖上沈1个自然村,共有村民244户,531人,以沈姓为主。为革命根据地村,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共慈溪县工委领导下,发动群众,建立民兵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实行减租增资,抗击日伪统治。民国前属慈溪县德门乡右戍溪里六都一图。民国二十五年(1936)属洪塘镇(乡),称洪塘镇第六保。1949年12月废除保甲制,建立村委会。1950年2月属鞍山乡二村,为鞍山乡政府驻地。1954年10月划归余姚县。1955年称鞍山高级社。1958年10月属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属慈城人民公社,称鞍山管理区,同年11月划入庄桥人民公社。1960年10月划归宁波市。1961年5月属洪塘公社,称上沈大队。“文化大革命”时曾称红旗大队。1981年复称上沈大队。1983年公社改为乡。1984年建立村委会。1992年5月乡镇合并后属洪塘镇。2004年7月属洪塘街道至今。全村现有耕地812亩,其中水田500亩,旱地312亩。主种水稻、蔬菜、葡萄、梨等。2016年,粮食总产24吨。主要工业企业有宁波东成电机有限公司、宁波市江北飞达模具有限公司、宁波市江北新羽包装材料厂、宁波市江北振新阀门配件厂、宁波市江北柯码包装印刷厂、宁波市甬艺包装装潢印刷有限公司等6家。201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00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000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18438元。辖区内有区级文物保护点“承福迎祥”台门,为民居古建筑。村中主要道路通338路公交车,设有停靠站。
  上沈(Shànshěn)上沈村村委会驻地。下属小地名有十三房、廿三房、能九房、永房、蒋家、大桥头、小桥头、树桥头、沙泥地等。聚落呈块状。村民主姓沈,村以姓氏得名。据光绪三年(1877)《慈东赐却亭沈氏宗谱》载:“沈氏自河南开封府尹万一公冢嗣二千一公,讳明,字恒德,从分水卜居慈东,以其姓氏名曰上沈。”又载:“旧传其分派有二:一为严州之分水,一为徽州之婺源,迄无定论。”现村东犹存赐却亭、解元碑旧迹。据《沈氏宗谱》记载:沈氏传至五世阜一公,讳邦,号圭逊,元至正癸卯(1363)以乡试解首,官学士,老病告归。主上赐瑶琴、玉棋,却之弗受。小地名蒋家,实为张家,因方言音近而讹。光绪《慈溪县志》称夹河张。上沈,与光绪《慈溪县志·乡里》六都一图名同。

知识出处

江北区地名志

《江北区地名志》

出版者: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志记述的内容,包括经济机构实体、地理环境实体、自然风貌实体、民间村落、人文古迹等诸方面,以追溯地名的由来、演变、内涵、所在位置、归属为主要内容,把地名的现状与社会的发展融合在一起。

阅读

相关地名

宁波市江北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