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潮起北岸:宁波文创港历史遗存口述史》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698
颗粒名称: 航代
分类号: F550.6
页数: 16
页码: 155-170
摘要: 本篇收录了《宁波航代40年历程》、《下白沙路24号》等文章。
关键词: 宁波 航运代理公司 下白沙

内容

宁波航代的40年历程
  原宁波市航运代理公司总经理。
  1956年出生于宁波,祖籍山东。1979年,进入宁波航运管理所工作;1980年,参与宁波市白沙联运经营站的组织和建设;1986年,在政企分离的背景下,回到宁波市航运管理处工作;1998年底,王宁调到宁波市航运代理公司并出任总经理职务;直至2016年正式退休。37年的时间里,王宁以亲历者和旁观者的角度,见证了甬江北岸边上,宁波市航运代理公司(前身为宁波市白沙联运经营站)的成长与兴衰。
  我还记得80年代初刚刚来到下白沙的场景,门前荒凉得只有一片江滩。后来,因为码头的建成、航运的发展,这里成为宁波物资疏散的中转站,可以说是宁波最重要、也是最热闹的地方。我很荣幸我的大部分经历与这里相关,也有幸见证了这里辉煌和衰败的面貌。我期待,宁波文创港的建设能让甬江北岸迎来新的生机和发展。
  计划经济下的“压港压站”
  1976年,我刚刚满20周岁,进入宁波建筑第一公司工作。三年后,我来到宁波航运管理处。之后的几十年里,我一直在和码头、货船以及航运打交道。
  1978年前,中国还未迎来改革开放。那时候实行计划经济,生活物资十分紧张,不仅工厂生产是有指标的,大家购买粮食、日用品也需要凭票。造成当时物资紧张的原因,除了工厂按计划生产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物资运输困难。
  宁波是个港口城市,也处于铁路运输的末端,是物资运输中转的地方。近的城市如舟山、台州,远一些的地方如温州、福建,这些地方的物资很大一部分都是从我们的货运北站,通过甬江上的码头和运输船运输到各地的。当时,甬江边上到处都是运货的船舶。
  也是因为宁波在物资运输中的重要性,那时候我们有个词叫作“压港压站”,意思是各地的物资都积压在我们这儿的港口和火车站。
  “压港压站”的原因主要还是航运条件受限、运输物资的船舶不够。当时的码头和运输船没有八九十年代那么多,大部分的船舶进入宁波后主要停靠在宁波港务局管辖的三个作业码头。且在当时,温岭、温州等地都没有大的港口,只能靠小运输船进出运送物资,而且专业运输集体的小运输船较少。
  所以,宁波航管处就向当时的浙江省交通厅航运局申请建设新的码头,成立宁波白沙联运经营站,归属于宁波航管处,主要是用于调度、统配副业船舶(非专业运输集体的船舶)和500吨以下的专业运输集体船舶,也是希望吨位比较小的副业船舶加入后,“压港压站”情况能有所好转。
  初到下白沙
  1979年,我刚到宁波航运管理处没多久,下白沙的码头虽然很快获批,但是真正困难的是要解决建造码头所需要的建材。计划经济时期,我们造码头用的木材、钢筋、水泥等都要先拿到指标才行。事实上,因为建材稀缺,即使有指标,也不一定能顺利快速地拿到我们想要的建材。
  好在很多运输建材进港的船舶都要通过我们航管处调拨,我们就有优先接触到建材的机会。我们需要的水泥是从湖州拉来的,螺纹钢材是从上海运来的..1979年底,有了部分材料,码头就开始动工建造了。按照图纸,我们原本规划的码头长68米,因为建材不足,一开始只建造了30米,相当于一艘150吨级的货船船身的长度,刚好够用来停靠和卸货。
  造码头其实很快。码头、仓库等主要场所很快就有了样子,我们一边将码头投入装卸,一边建造其他场地。1980年的夏天,第一艘到港的船只是从台州玉环开上来的,装了满满的一船饲料上来,然后装上水泥运回玉环。那时候天气热,船从玉环开上来的时候就在海上晒了好几天,开到我们码头时都有些发臭了。
  航运不仅载货量大,价格上也经济实惠,是当时运货的主要方式。所以,我们联运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运输春耕物资、秋收物资、过年物资的时候,就是我们一年当中最忙碌的时候。舟山、象山各地生产的日用品通过船舶运载到宁波,我们的工人从隔壁的货运北站运来煤饼、煤灰,装上船后运回地方上去。比如象山的红砖厂、温州的小作坊都需要煤,最多的时候,我们工人一天能装四五百吨的煤上船。
  1986年前后,白沙联运站的效益在整个宁波都是不错的,不少人想尽办法要进入我们单位。当时物资也不像以前那么紧缺了,我们就把之前没建造完的码头全部造了起来,总共有68米,能同时停靠两艘300吨级的船只。
  走向下坡路的航代
  1986年开始,国家开始实行政企分离。之后,白沙联运站从宁波航管处剥离出来,我是宁波航管处的职工,就回到了自己的单位。白沙联运站被独立出来,改名为宁波市航运代理公司,继续做码头代理的生意。
  好景不长,1992年,中国逐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原先依靠公社、集体的船员纷纷独立出来做起了个体户,自己买船舶做起了航运生意。虽然航运生意多了起来,但是周边其他码头也开始拓展业务,加上企业人员的增加,实际上的效益并没有增加很多,甚至开始走起了下坡路。
  那时候我虽然在宁波航管处,但一直关注着宁波航代公司的情况。周边的其他代理公司纷纷推出了其他业务,力争在航运代理市场上分一杯羹。因为宁波航代本身的名气大,加上国企的身份,所以一直没有主动去做出改变,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落了下风。
  1995年前后,宁波航代在甬江对岸的江东(现甬江公园附近),新建造了一个江东航代码头,希望能带来新的航运代理业务,虽然好转过一阵,但是最终也没能使宁波航代扭亏为盈。
  重回航代,再迎变迁
  1998年,我的领导找到我,说希望我能回去接手宁波航代。宁波市航运代理公司是我亲眼看着建立起来的,我对它有感情,就答应了。当年年底,我回到宁波航代,其时,公司的银行账户上只有15万元的存款,只勉强够发2个月的工资,加上前些年建造江东码头时还欠了150多万元外债,可以说是负债累累。
  80年代的“老套桶”已经没用了,宁波航代想发展还是要开辟新路子。
  2000年前后,整个宁波都在加紧建设开发,对于钢材的需求很大,加上之前码头代理的货物里也有不少钢材,我就想着我们可以把大部分代理放在钢材业务上。
  一开始做钢材生意的都是散户,他们把从北方运来的钢材卸货放在我们码头,但是却没有可以流转的资金。我就提出让他们把钢材抵押在我们码头,由我们以宁波航代的名义替他们做担保,去向银行贷款。一传十,十传百,很多钢材商都开始把钢材生意放到我们宁波航代码头来做。
  那时候,最远的有从长春四平运过来的钢材,船一到码头,就由我们的工人上去卸货。大庆北路上开过来的很多卡车都是到我们码头来装钢材的。我们的员工早上8点刚一上班,周边批发钢材的客户就进码头来提货,常常要忙到下午5点。有些商户还直接在我们的场地上做起钢材买卖生意,码头的人气又逐渐旺了起来。
  也是受到我们航代码头的影响,后来周边聚集起一批经营钢材的店铺。每天运送钢材的车辆在码头和大庆北路上来来往往,我们码头以“钢材码头”的名号在宁波又一次打响了名气。
  2005年以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航运和码头的辉煌时代开始过去。由于企业亏损、难以维持经营,2007年,我们只能遣散员工,把整个码头承包给其他公司,我也带头提前退休。现在公司虽然还在,也只剩下两三个人帮忙处理一些剩下的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
  我也很期待,宁波文创港的建设能让宁波航代公司所在的这块土地迎来新的蝶变。
  整理/吴天云
  下白沙路24号
  原宁波市航运代理公司工会会计。
  1958年出生于宁波。1979年12月,进入宁波航运管理处工作;1988年,进入宁波市航运代理公司从事财务方面工作,直至2008年退休;退休后,因工作需要,张月黎继续担任宁波市航运代理公司出纳一职至今。
  “期待这里会有新的模样”
  1988年,生完女儿后我正式入职宁波市航运代理公司(前身为宁波白沙联运经营站)。1992年,公司分配给我一套住房,位于我们的办公楼五楼,从那时起,我就再也没离开过这片土地。
  当听说这儿要拆迁建造宁波文创港的时候,我很开心。待了30多年的地方,说要离开并不容易,但是甬江北岸和大庆北路都需要发展,希望未来这里能有新的面貌,到时候,我一定会和家人再回来看一看。
  成长于甬江北岸
  1979年,我刚刚参加工作,进入宁波市航运管理处。那时候宁波白沙联运经营站刚刚开始筹建,有一段时间,我也在这边帮忙。一切刚刚起步,我们的临时办公场地在一间租来的办公室里,办公室很挤,只有十几平方米,里面满满当当放了6张办公桌,只留下一条小过道供我们进出。这是我至今还印象深刻的事情。
  到了1988年,我休完产假,正式进入宁波市航运代理公司(原宁波白沙联运经营站)工作,负责财务方面的内容。那时候我们财务室里一共有五六个人,一个负责会计,一个负责出纳,其他的都和我一样,负责公司内部记账等辅助工作。
  20世纪80年代初,宁波的陆路运输和铁路运输都不方便,周边地区的物资运输主要依靠航运。由于我们宁波航代直接属于宁波航管处管理,航管处又负责进港全部船舶的调度工作,他们会优先将船舶调度到我们码头。也是得益于此,进出我们航代码头的船舶有很多。所以每到月底、年底的时候,我们财务室的桌子上堆满了凭证,满耳都是噼里啪啦拨算盘珠子的声音。
  短暂的辉煌
  1988年前后,我们完成了政企分离的一系列工作。最初从宁波航管处脱离出来的时候,只有十多名员工。码头产生的效益不错,加上员工数量不多,我们普通员工的收入在当时算是很不错的。
  1989年,宁波航代在码头边上的下白沙路24号建造起一栋综合楼,包括仓库、办公室和职工住宅。1990年完工后,宁波航代才算有了自己的办公楼,之后便一直使用到现在。
  1992年,单位给我们这批老员工分配了职工住宅,我分在了我们综合楼的五楼,房子面积有70平方米左右,还有阳台,我也是唯一一个在那批分到住房的女同志。之后,我就带着家人一起住进了新分的房子。从新房的阳台望出去就是甬江,一低头就能看到工人们在码头上卸货。在那个年代,能住上这种新楼房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
  刚刚迈入90年代的时候,宁波航代的效益并不差,企业也开始扩招,一下子新进了很多员工,也有不少职工子女。人员多了起来,企业成本增加,业务量却一直上不去,单位的效益也增加不上去。
  1994年前后,是我们单位人员最多的时候,加起来有近60名员工。当时,虽然航运依旧是最经济实惠的运输方式,但是铁路和公路运输也都在迅猛发展,航运不可替代的地位已经成为过去。
  90年代后的衰败
  我们单位也想过很多办法去留住客户。
  当时,进出码头的货物品种多、种类杂,每艘进码头的船只都需要填写一张托运单。一艘从临海开来的船帮船员们只进码头,运来120吨的水泥,我们的工人卸货、装货、跑腿,全程做好代理业务,我们按照货物的种类按吨收取费用,当然还有服务费、印花税、代理费等。
  但是,甬江两岸并不止宁波航代有这项业务,大大小小的码头旁的代理公司,都提供类似的服务。我们就想办法和其他的码头代理公司竞争。那时候,运货的船只无论几点钟进码头,我们的业务部人员和装卸工人们都会等在单位。船舶常常会有延误的情况发生,有时候通知好晚上9点钟到码头,遇上风向或者天气等原因,可能10点钟都还没到港口。但是无论多晚我们都会等着他们,只要船只一到港,工人们就立马上去装卸货物,通宵是常有的事情。
  不仅如此,宁波航代最初也向其他公司租赁过码头,后来在对岸的江东还新建造了一个江东航代码头。依靠着江东码头的货运代理,企业的效益确实好了一阵。但是没几年,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江东航代码头被拆除了。
  走向没落的航代
  2000年,国家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我们这种小型国有企业也开始转制,成立股份公司,每个员工多多少少分到了一些股份。
  2005年前后,航运的优势远不如80年代那么明显。当时在码头进出的大多数是钢材,需要运输钢材物资的船只大多来自还没通桥的舟山,来自其他地方的船只明显少了下去。那时候道路等基础设施好了起来,在码头进出的货车反而多了起来,主要是运输宁波市内建设需要的钢材。
  由于航运代理的业务实在难以维持,2007年,宁波航代将整个码头租赁给了华欣沙场,除了我们2个财务人员,其他工作人员全部提前下岗。
  2008年,我到了退休的年纪,单位返聘我负责企业出纳方面的工作。
  从参加工作到单位分配给我新房,从退休后返聘再到现在,我一直没有离开过宁波航代,也没离开过航代码头。
  我听说这里要整体规划建造宁波文创港,虽然有些不舍,但是还是很开心。这30多年来,门前的大庆北路和航代码头都没有变过模样,我很期待它们能有新的面貌。
  整理/吴天云

知识出处

潮起北岸:宁波文创港历史遗存口述史

《潮起北岸:宁波文创港历史遗存口述史》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分为六部分,收录了《我记录了宁渔30多年的历史画面》《宁波海洋渔业公司的拓荒者》《黄金十年》《为海洋捕捞事业奉献了一生》《我为宁渔照顾后代》等文章。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