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粮库曾经的辉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潮起北岸:宁波文创港历史遗存口述史》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690
颗粒名称: 白沙粮库曾经的辉煌
分类号: F324.9
页数: 10
页码: 097-1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白沙粮库曾经的辉煌,分别记述了一库撑起甬台温舟“粮袋子”、全国闻名的白沙粮库13道口、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等。
关键词: 宁波 白沙粮库 粮袋子

内容

一库撑起甬台温舟“粮袋子”
  1954年,白沙粮库建成,“粮袋子”成为甬江北岸的下白沙路的代名词。
  我毕业后进入粮食系统,白沙粮库13道口早已如雷贯耳。这个全国闻名的粮食枢纽,中转了以千万吨计的粮食。我很幸运能到白沙粮库工作,亲眼看见一个个车皮、一滴滴汗水,变为甬台温舟四地老百姓餐桌上的一粒粒粮食。
  每当自然灾害造成危机时,白沙粮库均扛起时代担当重任。包括我在内的白沙粮库人,在甬江边为甬城百姓稳心助威,与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一次次共同渡过难关。
  在如今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年代,粮库已然被很多人所淡忘,但白沙粮库淡淡笑过,和我们这些“粮人”一起依旧默默为数百万人守候。当危机来临时,她依然会像过去
  的每一次一样,拿出自己的担当和责任,扛起历史赋予的使命。
  全国闻名的白沙粮库13道口
  在我的记忆中,宁波是一个缺粮大市,一年消耗粮食300万吨,但只有80万吨的自给量,缺口达80%以上。在本身就缺粮的浙江省内,宁波粮食短缺程度排名第一,长期依靠外来粮食输入。我小时候吃得最多的就是东北大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缓解缺粮问题,建设一个大型粮食储存中转仓库迫在眉睫。而位于甬江北岸的下白沙路,以独特的区位优势进入选址规划,也造就了后来全国闻名的白沙粮库。
  我到白沙粮库工作后,发现这里的区位优势确实得天独厚。面朝甬江、背靠铁路,区域内还有河道穿流而过,交通极为便捷。东北、安徽等地的粮食通过铁路运抵白沙粮库,再通过内河船、外河船转船,然后通过汽运转运各地。那时宁波处于铁路末梢,浙东地区的台州、温州、舟山均没有公路,所有的粮食都靠白沙粮库通过水运等方式中转运输。
  反过来,老百姓粮食丰收后,也是驾着小船走小河水运,把一担担粮食运到白沙粮库。这样一来,白沙粮库一跃成为浙东地区的粮食运输枢纽。因为当时公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粮食运输主要靠水路和铁路,包括慈溪、余姚等地区,也是从白沙粮库经姚江运粮。
  各方面条件得天独厚的白沙粮库就此登上历史舞台。1954年建成,隶属于宁波市粮食局,粮库占地75亩,加上码头共80亩左右,占地面积47557平方米。初建时,有2万吨基建仓、2000吨收纳仓、稻谷加工厂各1座,沿江码头1个,河埠4个,晒场6000平方米,加上办公生活设施,计建筑面积11952平方米。
  从建成到90年代中后期,是白沙粮库的“黄金年代”,也是我们“粮人”记忆最为深刻的一段时期。而其闻名全国的一张名片就是“白沙粮库13道口”。13道口是铁路系统的专门用语,白沙粮库13道口是指当时归属白沙粮库的铁路专用线。全国通过铁路发往白沙粮库的粮食都要填写运单,而运单上的地址就是白沙粮库13道口。
  我到白沙粮库工作后,13道口就已经因其运量大、地位重要,在粮食和铁路系统拥有很高的知名度。曾经,每月有源源不断的大米、小麦、玉米、饲料粉等各种粮食,通过白沙粮库13道口运来。高峰时每月有200到300车皮,每车皮粮食多达60吨,也就是一年有1万到2万吨粮食。
  我记得,当时没有现代化转运设备,全靠工人一辆辆手推车装卸。火车汽笛声一传来粮食运抵的消息,装卸工们便推着小推车挥汗如雨,数百人的运输队伍连接起车皮和粮库,真正的车轮滚滚、人声鼎沸。这一批车皮粮食卸完,在道口等待的下一辆火车随即驶入13道口,短暂的空档期后,粮库再一次重现热闹非凡的装卸场面。我们粮库人员和装卸工均是三班倒,凭借简陋的运输设备和顽强的“粮人”精神,将粮食一车一车、一粒一粒运到粮库,然后再发往各地,送抵各家各户的餐桌上。
  守牢老百姓的“粮袋子”
  “民以食为天”“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细水长流,遇灾不愁”..从古至今,大量的名言警句均诠释着粮食的重要性,也侧面彰显了白沙粮库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我的记忆中,自成立以来,白沙粮库在稳定地发挥“粮库”作用的同时,也因各种灾害经受了几次危机。
  我记得,1997年,临江的白沙粮库面临大水漫灌的危险。而老旧苏式建筑的粮库囤积了大量粮食,一旦进水将遭受重大损失。闻讯,我们粮库所有人员全员到岗,用沙袋加固增高防水堤。但甬江水倒灌迅猛,导致白沙粮库进水。我们使出浑身解数,与大雨展开顽强斗争。终于,在我们全体粮库人员的努力下,白沙粮库转危为安。但粮库人员连一口气也没有松,因为等待我们的是翻晒被水淹过的粮食。后来经过两个月的翻晒,这场危机才平安度过。
  第二次危机是在2003年“非典”时期,当时由于疫情蔓延,老百姓十分恐慌,纷纷抢购粮食,一时间超市、粮站囤粮销售一空,我们日渐感受到危机的来临。当时白沙粮库作为宁波原老三区储备粮库,存粮可以满足老三区人口6个月的口粮,但如果老百姓受疫情影响疯狂抢购粮食,就算一家人只买2包米,存粮也很快会销售一空。
  经过讨论研究后,为了防止老百姓陷入缺粮状态进而扩大社会不良影响,同时也为了防止商人囤积居奇,趁机投机倒把,我们向上级申请调粮,以此来破除社会上流传的无粮谣言。在那个特殊时期,上级当机立断,特批一大批储备粮发往白沙粮库。
  当时我们请来电视台拍摄运粮画面,公路上一眼望不到头的运粮车队,缓缓向白沙粮库驶来。同时,粮库还组织人员到各个居民点配送粮食。老百姓在看到粮食没有出现短缺的情况后,心都放到了肚子里。既然粮食足足的,那就不用再去抢购了,谣言也就不攻自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粮库作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起到了稳定“非典”时期社会状态的作用。
  第三次危机是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期间。当时受冻害影响,粮食运输一度十分困难,有些粮库甚至来不及装卸,出现了爆仓状态。紧急情况下,我们经过申请后,上级特批专列,破除万难运粮。这批专列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关键时刻缓解了粮食中转难题,白沙粮库也顺利度过危机。
  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我所在的粮食系统中,一粒粒粮食背后的种植、售卖等上下游产业,是一直存在的古老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早已过了为粮食发愁的时期。像我家一样的小家庭,买米可能只买两斤,随时吃完随时买。以前家里如果只有两斤米是要发慌的,满满的米缸才是一家人安心的所在。
  时过境迁,面对随处可得的各种美食,很多人对粮食、粮库的重要性没有清晰的认识,认为几天不吃粮食都没关系。但我们“粮人”知道,如果一周都不吃主食,人是没有力气的,粮食提供的丰富营养是其他食物无法代替的。而且如果没有粮食,面包、油条等各种成品食物根本无法获得。
  因此,不论历经多少风雨变迁,我们“粮人”和白沙粮库仍会一直默默地站在那里,就像国家划定的18亿亩耕地红线一样,守住中国人的饭碗,守住每个老百姓的命脉。我们所有“粮人”心中都有一根弦:“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为了保证老百姓种粮的积极性,白沙粮库以及下属各个粮站,每年都会与粮户签订粮食订单。在为收粮做好准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保证粮户的销售渠道。同时粮库还会随时关注监控粮食行情,随时准备以比市场更高的价格收购粮食,保证粮户的种粮收益。
  随着时代发展,在保证本国粮食充裕的前提下,粮食跨国买卖随之而来。1986年,宁波第一单粮食进口业务,便由白沙粮库负责。当时进口的是美国、澳大利亚的小麦和玉米。我记得,在白沙粮库驻镇海港、北仑港,以及白沙粮库旁的港务局港埠三区码头,每个月有一万吨左右装载进口粮食的外轮到港。粮食进口最多的一年,整个粮库除了仓房,场地上面都堆满了粮食。
  在保证粮食存量足够充裕的同时,白沙粮库也注重粮食销售的质量,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粮食质量需要。我们粮库在不断提高保粮技术的同时,对每次售出的粮食都会做脂肪酸等相关指标监测,不仅让群众吃得饱,更能吃得好、吃得健康。
  时代在快速更迭,但白沙粮库所承担的责任没有变,一代代“粮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没有变。曾经的辉煌被人铭记,即便繁华逝去,“白沙粮库”四个字始终铭刻在我的心间,这一辈子都不会抹去。

知识出处

潮起北岸:宁波文创港历史遗存口述史

《潮起北岸:宁波文创港历史遗存口述史》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分为六部分,收录了《我记录了宁渔30多年的历史画面》《宁波海洋渔业公司的拓荒者》《黄金十年》《为海洋捕捞事业奉献了一生》《我为宁渔照顾后代》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彭小兔
责任者
郭传太
责任者
彭小兔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白沙粮库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