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粮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潮起北岸:宁波文创港历史遗存口述史》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689
颗粒名称: 白沙粮库
分类号: F324.9
页数: 22
页码: 095-116
摘要: 本篇收录了《白沙粮库曾经的辉煌》、《白沙粮库未来的抉择》等文章。
关键词: 宁波 白沙粮库 粮袋子

内容

白沙粮库曾经的辉煌
  现任宁波市粮食收储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兼工会主席,2013年到2015年间曾担任白沙粮库主任、书记。
  一库撑起甬台温舟“粮袋子”
  1954年,白沙粮库建成,“粮袋子”成为甬江北岸的下白沙路的代名词。
  我毕业后进入粮食系统,白沙粮库13道口早已如雷贯耳。这个全国闻名的粮食枢纽,中转了以千万吨计的粮食。我很幸运能到白沙粮库工作,亲眼看见一个个车皮、一滴滴汗水,变为甬台温舟四地老百姓餐桌上的一粒粒粮食。
  每当自然灾害造成危机时,白沙粮库均扛起时代担当重任。包括我在内的白沙粮库人,在甬江边为甬城百姓稳心助威,与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一次次共同渡过难关。
  在如今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年代,粮库已然被很多人所淡忘,但白沙粮库淡淡笑过,和我们这些“粮人”一起依旧默默为数百万人守候。当危机来临时,她依然会像过去
  的每一次一样,拿出自己的担当和责任,扛起历史赋予的使命。
  全国闻名的白沙粮库13道口
  在我的记忆中,宁波是一个缺粮大市,一年消耗粮食300万吨,但只有80万吨的自给量,缺口达80%以上。在本身就缺粮的浙江省内,宁波粮食短缺程度排名第一,长期依靠外来粮食输入。我小时候吃得最多的就是东北大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缓解缺粮问题,建设一个大型粮食储存中转仓库迫在眉睫。而位于甬江北岸的下白沙路,以独特的区位优势进入选址规划,也造就了后来全国闻名的白沙粮库。
  我到白沙粮库工作后,发现这里的区位优势确实得天独厚。面朝甬江、背靠铁路,区域内还有河道穿流而过,交通极为便捷。东北、安徽等地的粮食通过铁路运抵白沙粮库,再通过内河船、外河船转船,然后通过汽运转运各地。那时宁波处于铁路末梢,浙东地区的台州、温州、舟山均没有公路,所有的粮食都靠白沙粮库通过水运等方式中转运输。
  反过来,老百姓粮食丰收后,也是驾着小船走小河水运,把一担担粮食运到白沙粮库。这样一来,白沙粮库一跃成为浙东地区的粮食运输枢纽。因为当时公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粮食运输主要靠水路和铁路,包括慈溪、余姚等地区,也是从白沙粮库经姚江运粮。
  各方面条件得天独厚的白沙粮库就此登上历史舞台。1954年建成,隶属于宁波市粮食局,粮库占地75亩,加上码头共80亩左右,占地面积47557平方米。初建时,有2万吨基建仓、2000吨收纳仓、稻谷加工厂各1座,沿江码头1个,河埠4个,晒场6000平方米,加上办公生活设施,计建筑面积11952平方米。
  从建成到90年代中后期,是白沙粮库的“黄金年代”,也是我们“粮人”记忆最为深刻的一段时期。而其闻名全国的一张名片就是“白沙粮库13道口”。13道口是铁路系统的专门用语,白沙粮库13道口是指当时归属白沙粮库的铁路专用线。全国通过铁路发往白沙粮库的粮食都要填写运单,而运单上的地址就是白沙粮库13道口。
  我到白沙粮库工作后,13道口就已经因其运量大、地位重要,在粮食和铁路系统拥有很高的知名度。曾经,每月有源源不断的大米、小麦、玉米、饲料粉等各种粮食,通过白沙粮库13道口运来。高峰时每月有200到300车皮,每车皮粮食多达60吨,也就是一年有1万到2万吨粮食。
  我记得,当时没有现代化转运设备,全靠工人一辆辆手推车装卸。火车汽笛声一传来粮食运抵的消息,装卸工们便推着小推车挥汗如雨,数百人的运输队伍连接起车皮和粮库,真正的车轮滚滚、人声鼎沸。这一批车皮粮食卸完,在道口等待的下一辆火车随即驶入13道口,短暂的空档期后,粮库再一次重现热闹非凡的装卸场面。我们粮库人员和装卸工均是三班倒,凭借简陋的运输设备和顽强的“粮人”精神,将粮食一车一车、一粒一粒运到粮库,然后再发往各地,送抵各家各户的餐桌上。
  守牢老百姓的“粮袋子”
  “民以食为天”“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细水长流,遇灾不愁”..从古至今,大量的名言警句均诠释着粮食的重要性,也侧面彰显了白沙粮库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我的记忆中,自成立以来,白沙粮库在稳定地发挥“粮库”作用的同时,也因各种灾害经受了几次危机。
  我记得,1997年,临江的白沙粮库面临大水漫灌的危险。而老旧苏式建筑的粮库囤积了大量粮食,一旦进水将遭受重大损失。闻讯,我们粮库所有人员全员到岗,用沙袋加固增高防水堤。但甬江水倒灌迅猛,导致白沙粮库进水。我们使出浑身解数,与大雨展开顽强斗争。终于,在我们全体粮库人员的努力下,白沙粮库转危为安。但粮库人员连一口气也没有松,因为等待我们的是翻晒被水淹过的粮食。后来经过两个月的翻晒,这场危机才平安度过。
  第二次危机是在2003年“非典”时期,当时由于疫情蔓延,老百姓十分恐慌,纷纷抢购粮食,一时间超市、粮站囤粮销售一空,我们日渐感受到危机的来临。当时白沙粮库作为宁波原老三区储备粮库,存粮可以满足老三区人口6个月的口粮,但如果老百姓受疫情影响疯狂抢购粮食,就算一家人只买2包米,存粮也很快会销售一空。
  经过讨论研究后,为了防止老百姓陷入缺粮状态进而扩大社会不良影响,同时也为了防止商人囤积居奇,趁机投机倒把,我们向上级申请调粮,以此来破除社会上流传的无粮谣言。在那个特殊时期,上级当机立断,特批一大批储备粮发往白沙粮库。
  当时我们请来电视台拍摄运粮画面,公路上一眼望不到头的运粮车队,缓缓向白沙粮库驶来。同时,粮库还组织人员到各个居民点配送粮食。老百姓在看到粮食没有出现短缺的情况后,心都放到了肚子里。既然粮食足足的,那就不用再去抢购了,谣言也就不攻自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粮库作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起到了稳定“非典”时期社会状态的作用。
  第三次危机是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期间。当时受冻害影响,粮食运输一度十分困难,有些粮库甚至来不及装卸,出现了爆仓状态。紧急情况下,我们经过申请后,上级特批专列,破除万难运粮。这批专列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关键时刻缓解了粮食中转难题,白沙粮库也顺利度过危机。
  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我所在的粮食系统中,一粒粒粮食背后的种植、售卖等上下游产业,是一直存在的古老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早已过了为粮食发愁的时期。像我家一样的小家庭,买米可能只买两斤,随时吃完随时买。以前家里如果只有两斤米是要发慌的,满满的米缸才是一家人安心的所在。
  时过境迁,面对随处可得的各种美食,很多人对粮食、粮库的重要性没有清晰的认识,认为几天不吃粮食都没关系。但我们“粮人”知道,如果一周都不吃主食,人是没有力气的,粮食提供的丰富营养是其他食物无法代替的。而且如果没有粮食,面包、油条等各种成品食物根本无法获得。
  因此,不论历经多少风雨变迁,我们“粮人”和白沙粮库仍会一直默默地站在那里,就像国家划定的18亿亩耕地红线一样,守住中国人的饭碗,守住每个老百姓的命脉。我们所有“粮人”心中都有一根弦:“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为了保证老百姓种粮的积极性,白沙粮库以及下属各个粮站,每年都会与粮户签订粮食订单。在为收粮做好准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保证粮户的销售渠道。同时粮库还会随时关注监控粮食行情,随时准备以比市场更高的价格收购粮食,保证粮户的种粮收益。
  随着时代发展,在保证本国粮食充裕的前提下,粮食跨国买卖随之而来。1986年,宁波第一单粮食进口业务,便由白沙粮库负责。当时进口的是美国、澳大利亚的小麦和玉米。我记得,在白沙粮库驻镇海港、北仑港,以及白沙粮库旁的港务局港埠三区码头,每个月有一万吨左右装载进口粮食的外轮到港。粮食进口最多的一年,整个粮库除了仓房,场地上面都堆满了粮食。
  在保证粮食存量足够充裕的同时,白沙粮库也注重粮食销售的质量,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粮食质量需要。我们粮库在不断提高保粮技术的同时,对每次售出的粮食都会做脂肪酸等相关指标监测,不仅让群众吃得饱,更能吃得好、吃得健康。
  时代在快速更迭,但白沙粮库所承担的责任没有变,一代代“粮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没有变。曾经的辉煌被人铭记,即便繁华逝去,“白沙粮库”四个字始终铭刻在我的心间,这一辈子都不会抹去。
  整理/郭传太
  白沙粮库未来的抉择
  1971年生,1987年进入白沙粮库工作,当过最为繁忙的中转站站长,现任宁波市粮食收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完成历史使命后华丽转身
  我进入白沙粮库工作后,赶上了她“黄金年代”的尾巴。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多重因素的叠加,让白沙粮库的功能不断弱化。我们感慨,曾经的辉煌成为过去时,历史任务即将完成,功成身退的脚步逐渐加快。
  当听到宁波文创港开发建设启动时,我和同事们意识到白沙粮库转型契机的来临。我相信,在这片充满历史记忆的土地上,白沙粮库将迎来崭新的生命,将以更加昂扬的面貌矗立在四明大地。
  时代在急速变化,但我坚信,白沙粮库代表的老一辈“粮人”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精神,始终没变,将随着粮库的新生而永存,成为新一代“粮人”和宁波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清晰地记得,转折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
  1993年,镇海庄市粮库建成投用,面积达147亩,是白沙粮库的两倍,我所在的白沙粮库功能业务开始萎缩。同时,90年代后,原来需要通过白沙粮库中转的周边地区,陆续通了铁路、高速公路。甬江口船运业务减少,火车北站也随之拆迁。原本白沙粮库最大的中转业务逐渐弱化,只保留了粮食储存业务。同时,仓库老旧、设备老化、仓储能力不足等问题日渐显现。
  我切身感受到,随着宁波城市的快速扩张,原本荒凉的边缘地带,变成了繁荣的中心城区。粮库周围的稻田变成了居民小区,原本50米内的粮库缓冲区,也变为与周边建筑墙挨着墙。我们用的鼓风机等作业设备对居民生活造成了影响,运输车辆也给城市道路交通带来较大压力。此外,饲料业、养殖业等粮食业务发生了规模性变革,粮食运输实现点对点配送,不需要再经过烦琐的周转。
  多重因素的叠加,让历经风雨的白沙粮库逐渐意识到功成身退的日子越来越近。如今,白沙粮库是国有独资收储企业,下设收购站等直属单位,承担粮食储备、军粮供应、铁路中转等职能。粮库占地5万多平方米,仓房18座,容量5万吨。另有植物油罐2座,总容量400吨。职工人数减少到17人。
  但我认为,白沙粮库从辉煌到没落,实际上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交通更加便利、城市快速扩张、粮食配送更便捷..所有让白沙粮库弱化的因素,都是整个社会方方面面快速发展的体现,我们都真真切切感受得到。白沙粮库这位60多岁的“老人”,成为宁波、江北数十年变迁的见证者,同时也是喝彩者。
  随着宁波文创港开发建设启动,我所在的白沙粮库面临拆迁撤离,为其走下历史舞台,进而实现华丽转身提供了契机。现在,白沙粮库只承担常备粮储备功能,同时储量只出不进,为下一步搬迁做准备。为保证粮食出库数量准确,白沙粮库在以往出库工作流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仓保管员和仓储工作人员的分工职责,加强出库期间登记、司磅、提货等各环节与运粮方的沟通和协调,完善出库流程,保证出库手续齐备,降低出库工作风险。以宁波文创港为契机,白沙粮库将进一步整合土地、资金等,整点行装随时准备搬迁,在另一块土地上建设新的现代化智能粮库。
  华丽转身的现代化智能仓库
  我们都知道,由于气候、环境等自然因素的不同,北方和南方的温度、湿度差异很大。北方气温低、空气干燥,南方降水多、湿度高、气温高,导致南方粮库的保粮成本大、要求高。
  我在白沙粮库的时期,“粮人”为保粮花费了大量精力。北方气候干燥,粮堆温度低不易生虫,而以前我们白沙粮库易生虫,杀虫时要戴好防毒面具,密闭好仓门和窗户,放好药剂,靠药剂的挥发来杀虫。在降温时,要用大马力的鼓风机把外面的冷空气灌进去,实现空气对流,但噪音很大,也不安全。
  老一辈的仓库保管员打扫粮库时扫帚不离手,一粒粮食掉地上都要扫起来,随时用鸡毛掸掸灰尘。检查的时候戴上白手套,手套上不能有一点灰尘,否则卫生就不合格,地面、墙面都靠人工打扫。仓库的墙每年抹两次石灰,起到清洁消毒作用。
  而我现在工作的市粮储新仓库,粮仓的温度、湿度都由电脑调控,实现电子测温测湿测水,并利用互联网监测摄像。
  我切身感受到,保粮技术的变革与进步,使得储粮场地的利用率也大大提高,原来白沙粮库只有3米多高,粮食只能放一米多高,现在的粮库能放6.5米高的粮食。现代化粮仓的粮食储藏量是白沙粮库的6倍,现在只用20亩地就可以建起白沙粮库75亩地存粮的规模了。过去的一个仓库需要2~3个保管员,现在是1个保管员管2~3个仓库。不仅如此,粮食的质量和口感也今非昔比。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将粮食的质量和口感进行提升,让全宁波市的市民吃到更安全、口感更好的优质口粮。
  现在,我们经常还会邀请一些退休的老领导、老职工参观我们的现代化粮仓,他们看了之后也感到很欣慰,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都实现了。
  历久弥新的“粮人”精神
  我记得,原白沙粮库的职工大部分是离休干部职工,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参加工作的。“老粮人”们政治素质过硬,工作上更是兢兢业业,平时以库为家,很少回家,一直是我们学习的老前辈。当时粮库职工上班都是带枪的,在那个粮食异常珍贵的年代,粮库是一处十分重要的物资库。
  在我工作初期,粮库提倡建立无虫(蛀)、无霉(变)、无鼠(害)、无雀(扰)的“四无粮仓”。新中国第一代粮食人,不畏艰苦、夜以继日地顽强工作,登房顶、端雀窝,爬地垄、堵鼠洞,灭鼠保粮、虫口夺粮,其蕴含的创业、创新、节俭、奉献精神,流传至今。
  老一代“粮人”勤勤恳恳,很珍惜粮食,看到年轻人把脚踩在粮食上是要骂的。平时工作时更是扫帚、鸡毛掸不离手,随时准备把一粒粒粮食打扫归仓,手上都是老茧。虽然当时的保粮技术过时了,但老一辈“粮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我们下一代的年轻人有些甚至连扫把都不会拿,更别提让他们把地扫干净了。他们在家里都是不干活的,但到了单位就不一样了。那些新入职的年轻人,我们都要求他们去仓库打扫卫生,扫上几天地,就是让他们体验下老一辈“粮人”吃苦耐劳的精神。现在虽然是和平时期,但我们也要树立危机意识,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再好的技术也需要人来操作,新一辈“粮人”要充分发挥吃苦耐劳的精神,敢于提问,敢于创新,勤于思考,总结经验。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当前,我国粮食流通工作进入全面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新阶段,全面深化粮食流通领域改革正处于攻坚时期。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更要大力传承和弘扬老一辈“粮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艰苦奋斗,敢于担当,昂扬向上,勇于创新,为“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再立新功。
  在白沙粮库的二十多年,见证了我青春的记忆,也见证了我的成长。粮食系统是一个大家庭,许多人的祖辈父辈都深深扎根在这里,一做就是半辈子,直到退休,对她的感情十分深厚。
  对于白沙粮库的拆迁,老职工虽然感情上难以割舍,但也感到欣慰。他们约定等到拆迁时,要再来到工作了一辈子的白沙粮库,拍照留念,留存珍贵的影像资料,与这位曾经与自己同呼吸共命运的“老人”见最后一面,回眸曾经的辉煌,追忆逝去的岁月。
  整理/郭传太

知识出处

潮起北岸:宁波文创港历史遗存口述史

《潮起北岸:宁波文创港历史遗存口述史》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分为六部分,收录了《我记录了宁渔30多年的历史画面》《宁波海洋渔业公司的拓荒者》《黄金十年》《为海洋捕捞事业奉献了一生》《我为宁渔照顾后代》等文章。

阅读

相关机构

白沙粮库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宁波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