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神奇的故事传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赐慈城:解读中国古县城的标本》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668
颗粒名称: 三、神奇的故事传说
分类号: I276.3
页数: 16
页码: 205-231
摘要: 本文讲述了慈城镇流传的妙不可言的神灵传说,还是精彩纷呈的民间故事。
关键词: 江北区 慈城镇 故事传说

内容

神话传说是人们长期在与大自然抗争和接触中所写下的一部美丽史书,名人逸事不但是黎民百姓对英雄的歌颂和恶魔的鞭挞,而且是对平常生活融入的幽默和诙谐。慈城自古以来与神话传说紧密结合,名人逸事亦有其极佳的创作土壤。在天文、地理、科举、宗教、商业等各个领域都有生动奇幻的事例世代相传,它们饱含着古慈城人丰富多彩、热情奔放、瑰丽奇特的想象,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无论是妙不可言的神灵传说,还是精彩纷呈的民间故事,都是慈城这块宝地留给后人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计然墓与计然井:计然墓在今慈城西南11里计家山,山下是个只有几十户计氏独姓的古村,据史志记述,此山上有“计然墓”,安睡着春秋商圣计然之魂。另据村民藏《东浙计氏宗谱》载,他们的先祖计然与文种、范蠡同为越王勾践运筹帷幄,越王雪耻复仇后悄然隐居到这里,完成生命最后的旅程。家谱中的第一个像赞便是计然辛研公,像赞诗称“更辛为计,晋国之裔..献策匡济..翩翩世系”。计然又称计倪,一说姓辛,字文子,号渔父,春秋时葵丘濮上(今山东莘县)人。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战略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史记·货殖列传》说范蠡曾拜计然为师。他教给范蠡“贵流通”“尚平均”“戒滞停”等七策,范蠡只用了其中五策,便使越国强盛,使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关于计然井,相传计家人为守计然的墓,从北方迁移到这山下居住生活,并挖了一口以祖先名字命名的井,计家人一直围着古井生活。计然井水平面呈梯形,四周由古朴长条石砌成,一看就知历史相当悠久。至今计家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住户还是计姓的人,尽管饮水条件已大大改变,但许多人仍然喜欢饮用,大有饮水思源之意。
  卧薪尝胆刺桐岭。在慈城西南十五里句章城西大山上,民间相传勾践在这里卧薪尝胆。此岭高一百多米,东可俯视句章城,南隔羊角尖峰俯临姚江,西北都是连绵的群山,确是既可隐居又不离闹市的风水宝地。相传越王被吴王俘虏后,成为亡国之君,受尽了人间的耻辱,就等待机会雪耻复仇。就潜身在越国后方基地句章城西的刺桐岭上,远离原都城会稽,又避开吴国盯梢的耳目,搭建茅屋,周围种满刺桐,每天洗心革面。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把吴国剿灭。
  始皇东巡至句章。句章县当时发生了一件足以载入史册的大事,即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东巡浙东,在句章县流连忘返游览三十余日。秦始皇服膺法家,也深受道家、阴阳家的影响,他强烈地感受到创建大一统王朝的重任与个人短暂生命的矛盾,祈求长生不老。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云:“过丹阳,至钱塘,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秦相李斯撰写的《会稽刻石》说:“卅有七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遂登会稽。”《封禅书》云:“遂登会稽,并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不得。”这就说明秦始皇确实亲巡过会稽,也曾亲自到句章祈海寻仙。清康熙《定海县志》也云:“秦始皇登会稽山,刻石记功,听徐市(福)言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始皇留句章三十日。”秦始皇旅巡句章的主要目的是想在海上寻访神仙,以求长生不老之药,使秦王朝能永世立于世上。
  始皇建造千人坛。秦始皇东巡句章时,在慈城王家坝村西侧的大湾山巅建立千人坛,至今山上尚见可立千人的平台。宋宝庆《四明志》云:“千人坛,在县(慈城)西南十五里,高数仞,其上可容千人。耆老相传云,昔秦始皇东游会稽,登山望秩,以求神仙。至此见群峰连延,东入于海,乃令方士徐福立坛祈祷,因以为名。”清咸丰间慈溪诗人张翊俊《千人坛》:“骊山之陵发于唐黄巢,阿房之宫毁于楚火烧。谁知遗迹犹在句章道,数仞缥缈干云霄。居人云是千人坛,秦皇此地求仙丹。当时徐福多狂诞,发人采药三神山。童男丱女浮海去,云涛雪浪神山路。海水茫茫望眼穿,神仙毕竟在何处?祖龙当死有神语,不死之药亦何补!吁嗟乎,英雄末路爱求仙,方士狂言能惑主。君不见,上元太乙工祈祷,真人应与天同老。可惜宫车晚出时,咸阳不是蓬莱岛!”据耆老说,咸丰时洋枪队攻打已占慈溪县城的太平军,从宁波开军舰顺姚江而上,疑见大湾山巅千人坛有房子,害怕有重兵把守,就用火炮把山巅打成稀巴烂。
  达蓬山顶寻神仙。始皇还命令徐福在句章县达蓬山寻三神山。宋宝庆《四明志》云:“大蓬山又名达蓬山,县(慈城)东北三十五里,山峰有岩,高四五丈,状如削成,有石穴深三丈,其岩有三佛迹,或云上多香草,故以为名。秦始皇至,欲自此入蓬山,故号达蓬山。”明天启《慈溪县志》引《剡源集》云:“文溪北引达蓬,土人相传,秦始皇登此山,谓可以达蓬莱而东眺沧海,方士徐福之徒所谓跨溟蒙,泛烟涛,求仙采药而不返者也。”说明秦皇在浙东巡行途中,有方士徐福再次主动求见,对秦始皇一番花言巧语后,表示“愿请善射与俱”,愿替始皇至蓬莱求仙药。因句章县东北五十里临海有达蓬山,于山巅可望见东海于缥缈之中,再听方士徐福三寸不烂之舌“指海谈神仙”,秦始皇遥见若隐若现的舟山群岛,恍疑为仙境蓬莱,于是便派徐福带数千童男女自句章港启碇,率众东渡求仙,徐福趁机脱祸而去。“万里西秦路,客魂遂不归。”明末著名思想家黄宗羲《达蓬纪游》诗有“东尽观沧海,往事一慨然。浪物鼓万叠,鲸背血千年。何物作始皇,于此求神仙”之句。今日本新宫徐福墓碑文也说:“放船于吴越之地者,遭风箭激,则必来于此。”上述这些资料阐述了秦始皇巡游至句章盼望得到仙药,徐福的船队在句章港扬帆东渡。
  句章情歌传天下。据《搜神后记》《幽明录》《太平御览》等记载,在汉朝时句章县流传着一首情歌,名叫“陈阿登弹琴歌,今学者朱秋枫考证后在所撰《浙江歌谣源流史》一书中提到:这是“宁波最早的情歌”。《搜神后记》原文说:“汉时,会稽句章人至东野还,暮,不及至家。见路旁小屋燃火,因投宿止。有一少女,不欲与丈人共宿,呼邻人家女自伴,夜共弹箜篌。问其姓名,女不答,弹弦而歌曰:‘连绵葛上藤,一绥复一絙。欲知我姓名,姓陈名阿登。’明,至东郭外,有卖食母肆中,此人寄坐,因说昨所见。母闻‘阿登’,惊曰:‘此是我女,近亡,葬于郭外。’”此故事发生在汉代的会稽郡句章(今慈城一带),这个地方有个男子,在东边乡野办事,办完事回家,由于路途遥远,当时又没有便利的交通工具,眼看天黑下来,快要来不及回家。半路上,他看见路旁有一间小屋,屋里篝火通明,一种柔和静美的感觉袭来。他于是决定在这间小屋投宿,第二天继续赶路。出来应门的是位少女。这位善良可爱的女子,为了避免与陌生男子独处一室的尴尬,也不愿拒他于门外,于是,她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她叫上邻家女子做伴,夜弹箜篌。第二天与卖食的妇人谈起此事,才知昨晚的女子是妇人近日去世葬在郭外的女儿。
  句章县令破案奇。三国时张举来句章当县令,因破案神奇,名垂青史。据《太平御览》卷二百六十七云:“张举,字子清,为句章令。有妇杀夫者,因焚屋言烧死。其弟疑而讼之。举按尸开口视无灰,令人取猪二头,杀一,生一,而俱焚之。开视其口,所杀者无灰,生者有灰,乃明夫先死,妇遂首服焉。政化流行,民歌遗泽。”
  会昌四年(844)龙打斗。会昌四年六月,住在慈城东五里花屿湖大湾深潭的年轻白龙,侦听到住在慈城西南八里赭山顶上的红褐色老龙要来侵犯花屿湖,抢人夺物,毁坏山岭农地。白龙气不打一处来,马上飞到赭山上空,和老龙激战三百回合,挟风携雨,电驰雷击,打败了老龙,老龙失败后只好仍回赭山枇杷潭居住。激战后姚江赭山段沿江田地忽然变为洪波,遂名幻江。白龙得胜后长吟三声,花屿湖百姓敲锣打鼓迎接白龙得胜回来,同时为感激白龙,就在大湾处建造了白龙寺,在村南建造了龙王堂,供奉白龙,分别由和尚和尼姑向白龙顶礼膜拜,希望它保佑大家平安。
  英台化蝶董溪边。《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北宋明州郡守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是最早撰写《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梗概的,关于祝英台祭墓,该文写道:“英台遂临冢奠,哀恸,地裂而埋葬焉。从者惊,引其裙,风烈,(裙)若云飞至董溪西屿而坠之。”是说祝英台的裙裾飞向空中,一直飘到董溪、西屿落下,而“董溪”“西屿”这两个历史小地名所指示的地理事物,都在今天的慈城。董溪,董孝子溪,也就是慈溪,位于慈湖以北;而西屿为唐宋时慈溪县五乡之一,因地处花屿湖之西,而命名为西屿,是围绕慈溪县治慈城的一个乡。由此可以推断,祝英台裙裾坠落的地方,化成美丽的蝴蝶的地方,就在今慈城北门外的慈湖一带。而《义忠王庙记》又说:“越有梁王祠,西屿有前后二黄裙会稽庙,民间凡旱涝疫疠,商旅不测,祷之辄应。”此“二黄裙会稽庙”,皆在今慈城南门外的狮子山下。据考证,黄裙,原是梁君,是慈城土语口传演变而产生的口误。
  许仙老家在慈城。《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娘子与许仙凄美的爱情故事更是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白蛇传》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南宋时杭州,不过许仙(也称许宣)的老家却是宁波府慈溪县,也就是今天的慈城。据清光绪十三年(1887杭州景文斋刻本《雷峰宝卷》,书中非但对法海提出了史无前例的批判,最突出的是说许宣是宁波慈城人。为了突出这一点,作者不惜先后四次反复强调。第一次就是许宣一出场,就自我介绍说是祖籍宁波慈溪县人;第二次是许宣为金山寺捐檀香,在善缘簿上写下“祖籍宁波府慈溪县人氏”;第三次是许宣出家后,姐姐抚养他和白娘子的儿子许梦蛟,姐姐对梦蛟说“你父祖籍宁波府,慈溪县内是家门”;第四次是许梦蛟赶考前去金山寺寻找父亲,许宣对他说:“贫僧俗居宁波人,慈溪县内我家门。”这四处明确提到许仙是宁波府慈溪县人,即今宁波慈城人。《雷峰宝卷》对当时流行的白蛇传说进行整理加工,是晚清以后关于白蛇传最全面也是最重要的版本,它将许仙的籍贯安在慈城绝不是随意的,一定有它的依据。虽然民间传说的很多人物都是虚构的,但不排除许仙这个人物的原型在慈城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可能。《雷峰宝卷》的大结局,是父成佛,母成仙,儿成状元。这个大结局,儒、释、道三教合流,是中国博大文化的胜利。正如清光绪间马如飞所作的南词《白蛇传》中所说:“三教团圆恨始消。”而三教融合,正是慈城的一大文化特色。
  蜘蛛结网救康王。慈城张果岭是八仙张果老修炼成仙的地方。山高林密,小康王小时候常到这个山上游玩。金兵绕道向王桥继续追来时,急得康王经过外婆家门而没有进去,一口气跑到张果岭。他熟门熟路,躲进了一个泥石洞。他一躲进洞,洞里有一只蜘蛛马上在洞口结好网。金兀术兵分八路,分片搜山,搜了一遍又遍。金兵走近洞口,见蜘蛛网封洞,就没有进去搜,先后搜了八八六十四遍还是没搜着。小康王死里逃生,全亏张果岭上这只花蜘蛛。以后就封这只蜘蛛为“花将军”,康王躲过的这只洞人们叫康王洞。
  土人拔桥救康王。在慈城西十里有一座王子桥,俗称廿板王桥,是宋代建筑,为宋高宗时代的原物,未见重建的记载,真是一个奇迹,现为宁波市江北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桥地处慈城通往西乡及余姚、绍兴、杭州的驿道要津,桥下的河港称“王子浦”,于是旧称“王子桥”。宝庆《四明志》记载:“王子桥,县西十里,金川乡云山里,以故老相传,后汉王修之建,遂以为名。”明代成化《宁波郡志》和嘉靖《宁波府志》中桥名都作“王子桥”。明天启《慈溪县志》又补“今有拔桥巷”。清雍正八年(1730)的《慈溪县志》则称此桥为“王桥”,并载:“县八里,宋高宗被金人追至此,土人拔桥得脱,俗呼‘廿板王桥’。”宝庆《四明志·叙遗》云:建炎三年(1129)十二月,宋高宗为逃金兵追袭,“车驾明州”。据传,当地人撤去桥板,宋高宗才逃过一劫。今存廿板王桥,原为三组排柱墩的四孔石梁桥,今存桥墩两个。每个有5块桥面石,桥面宽3.5米,总长16米。支撑桥面的桥墩由每组横排扇形的5条方柱石斜插河床内,与埋于河床的基底条石榫接。如今此桥桥墩仍完好,桥面已于前几年重修,历经来自北面长溪岭的洪水的侵袭800多年而不倒,足见此桥的坚固。
  慈溪小官抓大官。据《昭代典则》载,洪武十九年(1386)四月,宁波知府李仲文遣府吏马仁生到慈溪县巡察,府吏不遵守该县法规,被慈溪县丞秦仲彰解逮至京都,太祖甚嘉之,遂擢秦仲彰为宁波知府,降原知府李仲文为慈溪县丞。当时小吏秦仲彰之所以有天大的胆子,是因为有洪武帝颁布的法律为之撑腰,如《民拿害民该吏》《民拿下乡官吏》《阻挡耆民赴京》等,大意都是允许并鼓励老百姓扭送不法官吏进京,谁也不许阻挡,“其正官,首领官及一切人等敢有阻挡者,其家族诛”。
  三娘教子完节坊。相传今慈城太湖路上纪念冯岳的完节坊,是原三娘王氏贞节坊改造的。明初时,慈溪县城内有一薛姓商人,名唤薛行,家道殷实,素以贩卖为生,娶有妻妾三人。原配张氏无子;次妻刘氏,生有一子,取名薛倚;三娘王氏春娥,亦无生育,但为人贤淑,颇受邻里称颂。有一年,薛行往河南开封经商,不幸病殁异乡,幸有老家人薛保随侍在侧,于是含辛茹苦,搬尸还乡。薛家遭此变故后,家境日渐中落,大娘张氏、二娘刘氏相继改嫁,剩下三娘王氏,儿子薛倚及老家人薛保三人,依赖三娘王氏织绢出售,苦度光阴。三娘王氏春娥,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饱读经书,颇有文才。她立志守节,培养薛倚成人,期望他长大后光耀门楣,所以她把薛倚送至邻近城墙下的一个书塾读书,放学回家后,又亲自督促其学习,薛倚倒也听话,学习刻苦。有一天,薛倚在书塾中受其他学子嘲笑,说他没有亲娘,没有人疼爱,他憋了一肚子气。放学回家,三娘叫他背书,他不但不背,反而以恶言顶撞,三娘一气之下剪断了绢机,闷坐机房,伤心落泪。薛保闻听此事,知道他们母子发生龃龉,连忙跪在三娘面前,苦苦相劝,三娘悲愤异常,举起家法,意欲责打薛倚,薛保又跪在三娘面前,情愿代小主人受责,不愿薛倚挨打,三娘被薛保这深厚的主仆情所感动,决定不责备薛倚,但今后责令他从严学习。薛保又规劝薛倚头顶家法跪在三娘面前思过,三娘双手扶起他主仆二人,从而母子和好如初。此后薛倚发愤用功,勤奋苦读,不断进取,终于在大比之年得中头名状元。受官后,他把家中变故以及三娘教导他的经过一一向皇上奏明,皇上恩准为王氏春娥立了一座贞节牌坊以示旌表。薛倚为官清廉,级级授升,后王氏随子搬家,离开了古城,薛氏故居就此数易其主。到了明万历时官至刑部尚书的冯岳宅原在骢马桥南,遭火灾后,买入颜家桥东这块三娘教子的旧址重建尚书第,薛宅从此归冯。京剧折子戏《三娘教子》就是据此事改编而成,实为一段佳话。
  严嵩托梦清道观。相传明朝时大奸相严嵩,年轻时是一位江湖先生,曾来慈溪清道观求梦。他梦见被众人绑在屋柱上,还被挖去双眼钉在房梁上。醒来后严嵩吓得浑身发抖,而观中仙道老丈没有一个能圆这个梦,最后还是十岁光景的赵文华,把严嵩这个噩梦圆成了美梦。赵文华说:“屋柱上面是栋梁,众人要你做‘朝廷栋梁’。加上柱子是‘木’,双眼也是‘目’,两字合成变成‘相’,先生来日必在朝中拜相啰!”严嵩听后一扫忧容,满怀欢喜地跳起来,把赵文华举上了天。
  姚涞巧答御史对。明弘治六年(1493)的一天,左都御史王谟来到浙江慈溪县夹田桥下的三才庄进行私访。这里山明水秀,风景这样好,必是个出人才的地方。王御史想到这里,便走进村边的一座私塾。他一见教书先生,便问:“你教的学生,才学究竟怎么样?”先生笑着回答:“要说这些学生的才学,不瞒大人,好坏高低相差太大了。”王谟听后打算用对对联的形式考大家。先生表示胸有成竹。这时,王谟站起身来,隔着墙往外看,正好看到一个牧童手拿柳条,骑着一头黄牛,慢慢地向他走过来,心里一动,便出了个上联:“柳枝策指牛。”有个高个子学生便脱口对道:“枣条戳狗牙。”先生听了,把脸一沉,还狠狠瞅了他一眼。王谟却笑了笑说:“对是对上了,只是欠文雅一些。”这个学生却不服气地说:“大人的上联俗,还期望有一个不俗的下联吗?”王谟听了,非但没有怪罪,反而笑道:“说得有理!我再出一联,由你来对,好吗?”说着,又出了一个上联:“前殿走到后殿。”这个学生出口便对道:“东街跑到西街。”王谟一笑对先生说:“此生贱才也。”先生见王谟很失望,便上前说:“大人,这个学生平日里就很浮躁,且好在人前卖弄,请大人再出一联吧,这里有个高才生还没有开口哩!”王谟说:“也好。我就出最后一个上联。学生们若对不好,就由你来对。”他环顾一下学生和老师,便说:“三字经,百家姓,茅草小屋一先生,童子七八个。”先生一听,知道这上联难度不小,担心学生对不出。正在犯愁的时候,一个名叫姚涞的瘦弱学生“曾”地一下站了起来,不紧不慢地对道:“八大臣,九公卿,金銮宝殿一朝廷,天下十三省。”王谟一听,高兴地走上前去,轻轻地拉着他的手,夸奖地说:“对得好!从现在起,你如果再加紧努力,将来必成大器!”后来,姚涞真的考中了状元。
  布政设宴选女婿。相传明代万历年间,慈城湖广布政冯叔吉,人称布政公,因儿子嗜酒早卒,心甚悲伤,希望为自己特别喜爱的女儿选个好女婿,来弥补丧子之痛。经多方计谋,最后决定筵席上选人。择吉日良辰,贴出大红喜讯,办好馔肴,在布政房宅第内举行。凡在十五岁到十八岁之间的未婚青年男子,均可入筵候选。那一天布政房的大厅高堂摆满筵席,前来赴宴的人熙熙攘攘,好不热闹。这天东乡姜官岭下有个卖柴人,家有老母,相依为命。家贫,以卖柴为生。说来也巧,那天这担柴放在离布政房不远的大桥头,一直无人问津。他想起家中老母等他买米下锅,就心急如焚,于是争向过往人群兜售,但总没人要。有人揶揄他说“布政公在等你这位乘龙佳客”,有的怂恿他去碰碰运气,但他没加理会。有位老者善解他的心意:“你不去赴宴,你们母子二人受饿,你先果腹至少可先解决一个,然后再去为你母亲设法生活。”他想想这话有理,正好听见开宴热闹人声,毅然决定入席,担心没了柴担,还带着一条扁担。他没有非分之想,态度从容,不慌不忙地进入厅堂,坐在空位上,把所带的扁担垫在屁股下坐住,就这样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食毕,将欲离去。其实布政公一心要想挑个好女婿,在开宴后,一直来回于餐桌之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时与宴者交谈。他注意到这位后生,虽然穿着带有补丁的衣服,却显得整齐清洁,身体结实,脸庞生得额角方正,眉清目秀,气宇非凡。就宴时坐如泰山,吃似狼虎。又堂堂正正,且无矫揉造作之态,非等闲之人。凭其多年的世事经历和在官场阅人无数的经验,认为此人异于一般,就一眼相中。当下就留他到客堂,问过情况后,决定招选。这卖柴人一听要将他留下,不知是为了何事,不免有些后悔,不该听人之言前来度一饱餐,要累母亲挂念。布政公一听他对母亲如此关心,心中更加欢喜,自知没有选错人,便叫家人陪进客厅。问过情况,向他说明本意,一面差仆人去湖心张家送粮食银钱,那母亲果然在家门口等候儿子,见有人送钱米,不见儿子到来,心中不安,不敢接纳,只是声声问儿子在什么地方,这么迟还没回家。差人才对其母亲说明来意和告知他儿子中选之事,并征求意见。贫苦人家见有这种机缘,当然喜欢。再说新选中的女婿更换衣服后,由仆人陪送到书房读书。后来得知其常思母亲,布政公就接他母亲来慈城同住。一方面延请高师任教,自己也随时督教。经过几年的悉心教育,精心培养,他进步很快,才德兼备,后来果然考中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他就是张九德,今慈城尚志桥东张尚书第就是他的故居。
  慈湖逆子拗孟公。碧波荡漾的慈湖上,一个孤零零的绿岛独立水中。这个绿岛就是拗孟公坟。相传明代的时候慈湖旁住着一户姓孟的人家,两夫妻结婚多年,一直没孩子。一直到40多岁时,孟婆才生了一个大胖儿子。孟公孟婆老来得子,对小孟是十分宠爱,小孟要狗骑,父亲就趴在地上让他骑;小孟拧着母亲的耳朵要她装猪叫,母亲也会答应。这样一来,小孟嘻嘻哈哈,两老的眼睛也笑成一条线,非常开心。但四周邻居看不过,说孝子孝子,就是孝顺儿子,对孩子溺爱不好。小孟被他爹娘这样宠着,越来越无法无天了,做事总是违背父亲的心意,大家都叫他“拗孟公”。拗孟公我行我素,不讲道理,不讲常情,总是喜欢和人“对着干”。譬如夏天烈日当头,父亲叫他乘凉,他偏要到日光下暴晒;冬天下雪结冰,父亲叫他穿得暖和些,他却脱去外套。家中缺少柴火,父亲叫儿子到山上去砍柴。拗孟公不声不响地去了,可他到山上却种了树,两手空空回到家里。父亲叫儿子去打黄酒,他儿子提回来的却是“白酒”,一尝,淡的,原来是慈湖的湖水..光阴如箭,日月如梭,老孟步入了花甲之年。有一天,他感到自己在世时间不多了,对儿子说:“在我临死时,能否答应我一件事?”儿子说:“什么事?”老孟说:“就是把我死后的坟,埋葬在慈湖之中,了却我的最后一桩心愿。”小孟望着父亲苍老的脸,听着他断断续续的遗言,内心百感交集。他心想,过去父子冲突,错在自己,再说自己毕竟是父亲的亲骨肉,于是欣然答应了。其实老孟就是怕小孟会拗着自己,把自己葬到慈湖当中,才在临终反着说话的。实际上老孟是想把坟做在山上。但老孟哪里知道,一直以来每次都拗着他的儿子,这次居然会听从自己的话。现在慈湖的西端有一座半球形大坟,人称“拗孟公坟”,坟上终年长满茅草。
  鬼魂求救谢家店。谢家店在慈城夹田桥南三里,清时邑人周若虚,久困场屋,在谢家店教读四十余年,凡村内长幼,靡不受业。一日晚膳后,在馆独坐,有学生冯某向前作揖,邀若虚至家,有要事相恳,言毕告别。辞色之间,甚觉惨惋。若虚忆冯某已死,所见者系鬼,不觉大惊。即诣其家,冯之父梦兰在门外伫立,见某,即挽留小饮。若虚亦不道其所以,闲话家常。不觉漏下三鼓,不能回家。梦兰留宿楼上,在中间设榻,间壁即冯某之妻王氏住房,隐隐似有哭声。若虚秉烛不寐,见楼梯上,有青衣妇人屡屡伸头窥探。始露半面,继现全身。若虚呵问:“何人?”其妇厉声曰:“周先生,此时应该睡矣!”若虚曰:“我睡与不睡,与汝何干?”妇曰:“我是何人,与先生何干?”即披发沥血,持绳奔犯。若虚惊骇欲倒,忽背后有人,用手扶持曰:“先生休怕,学生在此保护。”谛视之,即已故之冯生也。随亦不见。若虚喊叫其父,梦兰持烛上楼。若虚具道所见,梦兰即叫媳妇王氏开门,杳无声息。抉门入,则身已悬梁上矣。若虚协同解救,逾时始苏。因午前,王氏与小姑争闹,被责骂。短见轻生,恶鬼乘机而至,其夫在泉下知之,故求援于若虚。
  布雷巧拔钉子户。自1934年开办慈溪县县立初级中学后,邻县四乡青年纷纷要求入学者增多。原校舍日感逼仄,不敷容纳。1935年秋,校长陈谦夫先生,以筚路蓝缕、惨淡经营之心力,在有国家拨县税,并有旅沪人士秦润卿先生等人捐助的情况下,决定兴建现代式样之新型校舍。在选址问题上,考虑到原普济寺前东侧之老校舍的左右,为颜、向两宗祠所阻,无法展布新舍,最终选定在东沿谈妙涧,西接碧绣桥,即老慈湖书院地基加上周边空地。然而,征地拆迁过程中,节外生枝的麻烦事终于发生了。其中有一家寥寥庵,其当家师父起初满口同意,原拆原造迁移至北面百米时家边南首,但不久,竟受一个佛门居士张某和普济寺悟开和尚的唆使,以佛门为大的理由抗拒拆迁。那位居士亲自潜去奉化溪口,通过蒋介石的妹妹蒋瑞莲,向蒋氏家庵摩诃殿借来一张蒋介石母亲的照片,悬挂在寥寥庵大殿佛龛正中,并伪称蒋母生前曾到此庵拜佛诵经,遗愿要将此庵在原址整修扩充,还凭借佛教会写来的一封信作证。扬言此庵有上述一段历史关系,故而绝对不能更动等相威胁。陈谦夫校长闻悉后商诸地方人士,皆感棘手。几经考虑唯有亲自去南京与陈布雷商量,请求帮助。陈布雷时任侍从室第二处主任,他因陈谦夫不顾年迈体衰努力为地方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颇为感动,说:“待委座(指蒋介石)和颜悦色之时禀报请示。”不久,陈布雷伺机将此事向蒋介石面陈,蒋闻后大为震怒,以为他母亲生前从未到过慈湖,与寥寥庵的关系显属无中生有,有辱蒋家门楣,立即以军事委员会名义,电令宁波专员公署专员赵次胜清查严惩,赵次胜即令慈溪县县长戴时照遵办。慈溪县政府派警传讯寥寥庵当家师父,那当家始知弄巧成拙,颤抖不已,据实说出幕后指使者,并乞求恕罪。这时陈布雷也来函云:“如果女尼能前来认错,答应照原议迁庵,希望宁人息事,不累无辜。”数月以后,寥寥庵迁址建造告竣,昔日断壁残墙,倏尔焕然一新,那当家十分见情,一再向陈校长叩谢,事后陈谦夫将处理经过修书详告陈布雷,他阅后也颇为欣慰。

知识出处

天赐慈城:解读中国古县城的标本

《天赐慈城:解读中国古县城的标本》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慈城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包括慈城七千年的文明史,以及慈城的街巷、城墙、古迹、建筑、宗教文化、名人与故居、风土人情与岁时习俗、民间故事与慈孝文化等,涉及慈城人文与历史的方方面面。

阅读

相关地名

慈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