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多彩的岁令时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赐慈城:解读中国古县城的标本》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667
颗粒名称: 二、多彩的岁令时节
分类号: K892.2
页数: 22
页码: 184-205
摘要: 本文讲述了慈溪县城的慈城民间节日,法定节日(元旦、儿童节等,以阳历为准)接连不断,节庆活动贯穿四时,居民岁时习俗丰富多彩。
关键词: 江北区 慈城镇 岁令时节

内容

作为慈溪县城的慈城,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文化深厚,社会安定。民间节日,法定节日(元旦、儿童节等,以阳历为准)接连不断,节庆活动贯穿四时,居民岁时习俗丰富多彩。
  (一)春节
  大年初一为春节,旧称元旦,始于殷商时期,旧时慈城人都特别重视,人人着新衣,穿新鞋、戴新帽,衣服里外三层(布衬衣、夹袄和外袍)新,以示辞旧迎新。谓穿未下过地的新鞋,在新年里可脚轻手健。家家户户都张贴春联、门神,悬挂灯笼等。一大早,开门放炮三声,也叫开门炮,以驱赶邪祟和防疫消灾。炮仗放得越高越响,示意新年越吉祥顺利。灶头要及时供好净茶和汤圆。慈城世家大族供奉祖先遗容画像于祠堂或中堂(堂前间),一般悬五代之内的祖宗像,称为“供影子”“供金紫(昔绘像者皆金冠紫衣)”,也称“喜神”,有单人画像,也有三五世合绘一幅的画,叫“代图”或叫“三世图”“五世图”。初一早上,家长率弟、子先拜于祠堂,顺序为先大宗,次小宗,在“喜神”案上,供上牲醴、茶果、年糕、粽子,烧香点烛,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有的至亲前来相贺,也要参拜祖宗遗像,拜祖一般从初一到初五,而后收起祖像,这种拜祠堂、祭喜神的风俗,反映了慈城人注重人伦道德的观念,也是封建宗法观念在心理上的反映。敬神祭祖后,就开始拜岁,各家幼者依序拜尊长。因旧时慈城多豪门大族,所以规矩特别严,拜岁先是同宗族拜尊长,门徒拜高师后是亲族间拜访,再是朋友间相互拜访。拜尊长一是拜家中家长,二是拜同族长者。家人依次行拜年礼,晚辈先向长辈拜年要压岁钱,然后平辈互拜。长辈要给小孩吃糖果,分钱包,祝贺他们又增长一岁。大家吃瓜子、花生、福橘、甘蔗,嘻嘻哈哈,其乐融融,随后由长辈带领小孩向亲友邻里拜岁,有些只派晚辈代拜,见面时,彼此满面笑容,双手抱拳,口说“恭喜发财”“新年好”,互道新年之喜。即使平时不大走动的亲朋,也借新春之际,相互拜访,联络感情。
  旧时慈城民间还产生了一些有趣的过年风俗,正月初一不扫地,如要扫地必须向内扫,不能向外扫,唯恐把吉利鬼扫出去。不乞火(不向别人借火点香烟),不杀牲,不动刀剪,不倒马桶,不洗衣裳,也不打骂孩子,不讲晦气话。在堂前或门前插上几枝冬青或柏枝,寓意新年生活节节高,青翠长久。还有初一开门出行,要选择“利方”而行。每走到一座庙,就烧一束香,要经历十庙而后止,故称“烧十庙香”;回来后还要把一炷香插在厅堂诸神之前,称“回头香”,烧香许愿,祈求神明保佑新的一年万事大吉。
  慈城人的春节十分讲究饮食,初一早上男女老少爱吃甜食,如糖年糕、豇豆粥、汤圆,寓有团团圆圆,年年高,一年甜到头的美好心愿。中晚餐主要吃除夕煮的满锅供奉神祖的年饭,叫“吃隔年饭”,又叫“万富”,意为万副家当,发家致富。有些人还会全家吃素斋一天,这天习俗的最大特点是尽量让家里日用器皿“休息”一天。
  旧时慈城人春节的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不是在家聚玩,就是四处闲逛。如大人挖花牌、打麻将、推牌九,小孩掷骰子、抛铜钿、玩接龙、打弹子、吹红毛人、踢毽子、跳绳、甩打煞坯、扯响铃、转风车、放鞭炮、敲新年锣鼓等,形式多样,男女老少,各有所乐。但一般是家里人自娱为主,不仅大人玩,小孩也允许与大人一起玩,有些是游戏,不属于赌博范畴。天气好的话更多的人选择外出游春。因初五之前,店铺大多停业,只得到大街上看彩牌楼或去城内外寺庙、宇、观游览。早上八、九点钟后,市心口人山人海,各类商贩设摊,主要出售儿童玩具及炮仗,各地江湖艺人占据有利地盘,吆喝声、欢笑声此起彼伏。慈湖是美不胜收的天然园林,更是游人的欢娱之地。
  拜庙岁,去永明寺、紫国庙、柳山庙、城隍庙、关圣殿、鲁班殿、纱罗庵,吉祥庵等处进香,去清道观撞钟。所到之处游人如织,香烟缭绕。
  大年初一晚上,未昏即眠,不点灯火,谓点灯将使得今岁蚊蝇多。睡前,放三响“闭门炮”。晚上守在家里不出门,俗称过“太平夜”。
  年初二起开斋吃荤,男人出拜亲邻,一般先至亲后远亲,少拜长、婿拜翁、侄拜姑、甥拜舅,称“贺岁”。贺岁要吃元宝茶(茶盖上放两只青果)。留客人吃饭称“岁饭”“岁酒”,有四冷盆:蚶子、蛏子、泥螺、白斩鸡。家有上海人回来的摆皮蛋、熏鱼、腊肠、肉松等上海食品。热炒有炒笋丝、黄芽菜、鲜鱼丝、油爆虾、油炸春卷皮子等,吃年糕汤等。四乡农民的车子灯、跑马灯、大头和尚等娱乐班子进城贺岁。去街上小摊买泥娃、泥狗、泥猴、泥公鸡,有的按下去会“哇哇”叫,有的吹起来会“吱吱”响。
  出嫁的女儿纷纷回娘家,路上行人熙熙攘攘,来来往往,很是热闹。妇女们带着儿女,携着大包小包的礼品孝敬父母,到娘家与父母兄弟姊妹欢聚一堂,共叙天伦。
  初五为财神日,慈城明清时期多经商世家,故最重此日。有的半夜三更到财神庙烧一炷香,叫抢财神,以图吉利。街上商店多设财神堂,大清早,供财神像,以猪、羊、鸡、鹅、鱼五牲为祭品,猪羊多扣头尾,中设一刀猪肉、羊肉,称“全猪全羊”,鸡、鹅、鱼须成双。所点龙凤烛又称“足斤”“脚缸烛”,称请财神。而后敲锣放炮开门营业,商店多设五色茶点恭迎第一个顾客,并呼其为“财神”,不管营业额大小均给予优惠,或对折付款或馈送礼品。若顾客红光满面,成交额又大,则预兆全年生意兴隆,称“接财神”;若开门后久无光顾,店主即焚香烛至财神殿祈拜或卜签,称“求财神”。商人若上年生意清淡亏本,则一家去寺庙敬神,路遇僧尼,则将其夹在中间过市,以为财神常附身僧尼,此称“兜财神”。这天店主请伙计喝财神酒,吃年糕汤。
  初六各家做新年羹饭,菜肴有八大碗、十大碗、十二大碗不等,必有鱼(谐音余)、豆芽(偕形如意)和豆腐、年糕,寓步步登高之意。
  初七求人丁,使家族人丁兴旺。
  初八祈五谷丰登。
  初九敬天神,玉皇大帝生日,清道观要举行“玉皇会”,道士和信徒都要进香,祭拜行齐天大礼以祈福延寿。
  初十敬地祇,慈城城里乡村,大同小异。再说旧时慈城人大多信佛,故初七夜走七座桥,且不走回头路,初八拜八个寺庙,俗称“走七桥”“拜八寺”,以祈避邪,祈年岁丰收。
  (二)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因是一年中最早的一次月圆,故称上元节,也因这个节日以张灯结彩为主要特色,故又叫“灯节”。
  旧时慈城人闹元宵是从正月十三开始的。十三日为“上灯夜”,十四日为“试灯夜”,十五日为“正灯夜”,十八日为“落灯夜”。
  过了初十后,家家户户忙于为元宵节制灯、买灯。花灯样式繁多,简易的有兔子灯、元宝灯、鲤鱼灯、宫灯、蛤蟆灯、荷花灯等,而制作精美的则有龙灯、狮子灯、船灯、嫦娥奔月灯、天女散花灯、孙悟空大闹天宫灯等。真是百灯纷呈。十三日“上灯夜”,做上灯羹饭迎接祖宗进城观灯。儿童多穿彩衣,以锣鼓为伴,谓之闹秧歌,这天晚饭家家户户吃芦稷汤果。
  十四日“试灯夜”家家张灯,户户结彩。门前、堂上、大街、小弄到处悬挂着五颜六色的花灯,在老县府、市心口、永明寺等地,还搭起牌楼、灯棚、楼棚,花灯高挂,雄伟壮观。这夜还有“照蛇虫”(或者叫“赶蛇虫”)的习俗,各家儿童用五彩纸灯遍照门后、墙角、天井、灶下,并唱俚曲“蛇虫去,金银来”。
  十五日为“正灯夜”,是元宵正日,也是放灯高潮。家家吃汤圆,以示合家团圆和睦。慈城汤团的芝麻或黑洋酥馅中有板油,咬开来流汁,趁热吃要细嚼慢咽,所以说“猪油汤团烫嘴巴”。饭后,亲朋好友三五成群,走街串巷,观灯游玩闹元宵。慈湖边、直街上、下横街,都成了灯的海洋,会集着各种精美的彩灯。灯会中还伴有猜灯谜、放焰火、奏民乐、玩杂耍等活动,成为人们赏灯闹元宵的活动中心。老慈溪十里八乡农民耍灯队、闹灯队再次进城。放灯进入高潮,街道上各色花灯齐放异彩,堂前挂元宝灯、走马灯,小孩拉兔子灯、老鼠灯。而乡村之间都流行“穿马灯”,游行灯队串村庆祝佳节,大的村落还会举行舞龙舞狮、踩高跷、搭台唱戏等活动。迎灯游行的目的在于驱瘟神,祈求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正月十八为“落灯日”,做落灯羹饭,送观灯的祖宗回去,闹元宵也就在这夜结束。慈城城乡妇女还有离家出游“走百病”(又称“走三桥”)的习俗。在这一天走过三座大桥,便可终年消除百病。城内妇人一般喜欢走骢马桥、德星桥、通济桥这三座城内高桥,而南乡妇女喜欢走夹田桥、三板桥、太平桥这三座横跨慈江的大桥。
  (三)立春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旧时,慈溪县知县于立春前一日以彩杖迎春。当天,知县从县衙至社坛祀芒神、土牛,然后下田扶一下犁把,举行试耕仪式,以示劝农,重视农事,祈求丰收。届时,雇一名乞儿穿官服,令其坐在翻过来的八仙桌上,由兵役抬着,跟在知县后面,称为“春官”,故有俗谚“叫花子做春官,亦有一日”。百姓以艾草拌和米粉做春盘、春饼,饮春酒,谓之“接春”“闹春”,祈求好收成。
  慈城乡间还有报春牛、送“春牛图”习俗。乞丐头肩背褡裢,手持青铜小牛,唱门报春,进屋后,以青铜小牛在米缸、谷包左右各绕三圈,边绕边唱“黄龙盘谷仓,青龙盘米缸”等内容吉利的歌谣,并挨户送木版印刷的“春牛图”。图中绘有牧童骑在水牛背上吹笛,或手牵牛绳走,或在看牛吃草,四周环以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和潮水涨落时辰,相传以此可预卜当年农事的忙闲。农户对报春者酬以钱或年糕。这天家中忌打破碗盏,说话也要避晦气,要讲吉利话以期太平。
  (四)清明节
  三月初过清明节,旧时慈城家家户户广泛开展扫墓、禁火、踏青、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而修整坟茔石作的土木活计则必须在清明前完工,一直到冬至都属禁坟期。一些在外的孝子贤孙往往请假回乡祭祖,返乡情结几乎甚于过年。人们既有对生死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乐声,展现了古县城特有的节日风貌。
  扫墓又称上坟,大人小孩到墓地祭祖,借以表达慎终追远的孝思。上坟祭祖的时间,一般为清明前后三天。上“头年坟”,须在清明节正日,时间以太阳还在山岗处为宜。
  旧时慈城多豪族聚族而居,每个宗族都建有祠堂,族人过世,将牌位放置祠堂供奉,故清明要进行“祠祭”。祭祖经费来源于祠堂田或祖宗田,由族人轮流耕种,轮到者谓之“值年”,由值年者主办祠祭和聚饮。聚饮按规定菜谱设“清明羹饭”,豆腐是必备的菜肴,凡族谱有姓名者均可人席,席间有一盘鹅头颈,必须由族长吃,意为“领头者”。还按人分碗或分猪肉。有的族里把妇女排除在外,或在有妇女吃的桌上减少酒的壶数。如男桌放两壶,有妇女的桌上放一壶。
  慈城人过清明,仪式较为复杂,而心意十分虔诚。各家门窗插柳,妇女发簪柳梢,小孩头戴柳圈,老人脚穿柳皮鞋。各家用糯米和黑树叶汁做“黑饭”,又称“乌米饭”用糯米做麻糍,上散松花,以艾青等的汁和入糯米粉揉透,以豆沙为馅,团色青碧,谓之“青团”。然后祭祖扫墓,随带锄头,以青糍、乌米饭、牲醴和水果祭坟。祭墓封土后,在墓上插柳或挂纸钱。再用红黑漆把坟碑的字涂新。
  明清以来,在慈城人的心目中,清明已不光是扫墓祭祖了,还借此机会进行郊游。再说此时正值天气转暖,陌上草木抽青,山野花香萌动,郊外风景特佳,人们在扫墓之余观赏青山绿水、秀峰怪石,挖掘小竹,采摘杜鹃花(俗称“拗喇叭花”,以便带回家中美化居室)。若打过雷也会挑些马兰和荠菜头,经冬的野菜特鲜美。老话说地菜马兰炒年糕,灶君菩萨会馋痨。然后便散坐在山间,席地野餐,各色酒菜糕点,尽情享用,颇有与先人共享天伦之乐的味道,亦颇具野趣。
  (五)立夏
  立夏在二十四节气中,系表明夏季开始的节气。因在农忙前,故又称“苦节”,农谚说:“吃了立夏蛋,眼睛苦呖烂。”旧时慈城乡村对此十分重视。
  旧时慈城人立夏要吃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和的粳米煮成的“五色饭”,后演变为倭豆肉煮糯米饭,称吃立夏饭。除了要吃新上市的樱桃、梅子之外,还必须吃脚骨笋和茶叶蛋。另外,还要吃带根软菜、红枣,吃炒蚕豆使牙齿坚硬,吃蛳螺使头脑聪明。小孩手背绕五色丝线称缠“立夏线”,孩童忌坐石阶,如坐要坐七根,方可百病消散,忌坐地栿(门槛),谓这天坐地栿将招来六月里脚骨酸痛,如坐了一道就须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数方可解魇。
  脚骨笋,就是油焖整根小竹笋。慈城城外都是山,山坡上遍地生着这种小竹笋。立夏节吃的脚骨笋,与平时吃的不一样,长度多在四至五寸之间,且不可割开,每两根用一段细竹丝串住,细长的形状似两段脚骨,故名。按慈城人的习俗,立夏吃了脚骨笋,能使人全年体格硬朗。
  茶叶蛋,一般在立夏前一天用核桃壳或茶叶煮鸡蛋或鸭蛋,把蛋壳煮成赭黑色,有的则把蛋壳敲破,放少量食盐,以使茶叶味和咸味入蛋。第二天吃时,剥开蛋壳,异香扑鼻,味道特别好。孩子们把用线钩的蛋笼挂在头颈上,喜欢拣比茶叶鸡蛋还硬的茶叶鸭蛋。这天孩子们聚在一起“拄蛋”,互相较量谁的蛋更硬,以“拄”碎的为负,胜者负者都兴高采烈,笑声阵阵。
  立夏慈城还有“称人”的习俗。吃过午饭之后,各宗族在祠堂,无宗祠者在家的大厅、堂前或走廊梁上,悬挂一杆大秤,被称人双手拉住秤钩,两足悬空,由司秤人称体重。妇女和小孩称时,则坐在竹篮、竹椅或箩筐上称,以保安全。据说立夏称人可预防“疰夏”,也给节日增添了一分趣味。
  (六)端午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重午节、端阳节。此节正当盛夏之初,处在大忙之季,又是疾病、虫害及天灾高发之时。
  旧时慈城这一天,家家户户门壁上要张贴“端午老虎”,画上孩子多是胖脸小辫,光头赤脚,胸系肚兜,露出两条粉藕似的圆腿。或二孩一虎,或二虎一孩,在追着老虎戏耍,十分惹人喜爱。意思就是用“百兽之王”老虎来镇住蛇、蜈蚣、蟾蜍、蜘蛛、蝎子这五毒。
  慈城还流行削菖蒲为剑,折艾为旗,扎在一起挂插于门户、床头和灶上,说是驱虫避邪。此外,家家户户还要用彩线花布缝制成六角形、鸡心形、麒麟形等形状香袋,贮以香粉、雄黄、朱砂等,外缠丝线,色彩缤纷,玲珑可爱,香气扑鼻,展示出妇女手艺的精巧,悬于小孩颈项以驱邪,并臂缠五色线,男左女右,谓之缠手绳,又叫长寿绳,用雄黄酒喷屋角、床下、门后、天井等地,以驱邪禳毒。烧苍术、白芷以祛虫害,谓之“熏蚊烟”。以酒里的雄黄渣在婴儿的手足、臂部涂抹,并在婴儿额头上涂一个“王”字以“避祟”。
  这天慈城人必须吃“五黄”。其一要饮雄黄酒。雄黄是一种中药材,有解毒杀菌之功效,把雄黄研末和菖蒲根屑一起加在烧酒内调和,谓之雄黄酒。慈城民谚谓“喝过雄黄酒、百病都逃走”。其他四黄为黄鱼、黄鳝、黄瓜、黄豆芽。另外还要吃蚰蜒螺炖蛋,清炖癞蛤蟆,以为可清凉解毒,也有将蜗牛嵌入点心食之以避百毒。甚至那一日正中午看到的所有蛇虫百脚等小动物都能入药,后演变成吃成药“六神丸”以防热毒。
  慈溪县有些乡村也裹粽子,包成长方形,叫横包粽。做骆驼蹄糕,用面粉、麻油、黑洋酥、绿豆等做成骆驼蹄形状的糕点,味道油、脆、香。蜂糕,因像蜂窝多孔洞而得名,糯米粉发酵,撒上红丝、绿丝,蒸熟切成菱形。有红白两种,松软爽口,酒香扑鼻。
  端午节,慈城乡村又称为重父节(重午节之谐音,有父亲节之意),一般女婿多备“端午担”礼送给丈人,少者四色,多者八色、十二色,用幢篮盛之。其中黄鱼要成双,肉要蹄髈,酒要陈年,鹅头颈涂红颜色,路上鹅叫得越响越好,越叫越发,称“吭吭鹅”。丈人方也会备礼或来礼中返送一部分,叫折礼。
  (七)七夕
  七月初七为七夕,是旧时慈城的少女节,因少女、少妇在此日乞巧、洗头,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洗头节”。相传天上居于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于每年这一天在鹊桥上相会,织女用槿叶汁洗头,牛郎见秀发爱意深深,向织女求婚。故慈城民间以此为习,一早就到井里、河里打水,采槿叶搓碎调成胶状用以洗头。晚上妇女月下陈列瓜果,设香烛,以向织女乞巧,凡在月下穿过针眼者,穿得快者为得巧。有的面对星空,边祀拜,边念祝令:“北斗七星亮晶晶,念得七遍好聪明。”一气念成七遍乞巧。有些人深夜悄悄地驾着小舟到河边丝瓜棚下,或躲在葡萄棚下,屏息静听,如能隐约听到一点牛郎织女窃窃私语或低沉的悲泣声,就是“得巧”。
  许多人家还要做七夕“巧果”,用面粉拌糖,制成各种小巧的形状,放进油锅煎炸,炸得清脆,吃起来清香可口,除做巧果外,在糕团店里,还出售一种为七夕而特制的糕点,是用面粉为皮、酥糖为馅,在木模中压成两寸多长的织女形象,上下还染上红绿颜色,俗称“巧人”,也称“巧酥”。是上辈的舅舅、姑姑、义父购买后,赠送给外甥、内侄、义子等,民间称为“送巧人”。这天少女和儿童用“满堂红”(凤仙花)加少许明矾捣碎,睡前用豆叶或夏布缠指甲,一连三四次则其色深红,不仅美观,而且含吉利之意。还传说包过红指甲的手,腌咸菜、苋菜股、臭冬瓜不易坏,或者指甲不会变灰。
  七夕前后,慈城乡村有吃“童子鸡”的习俗,“童子鸡”是一斤多点的新鸡娘,锅底搁三块瓦爿放上陶罐炖,新鸡嫩,烧过三撮红稻草即成。吃法是一人吃一只,连汤喝光,谓可滋补。
  (八)中元节
  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民间称“鬼节”。旧时慈城家家户户要举行祭祖活动,俗称“七月半羹饭”。是夜在中堂或大庭摆上供桌,上面摆满菜肴、酒和饭,菜肴中鱼不用河鱼,一般用带鳞的黄鱼或黄婆鸡(黄姑鱼),随后燃烛点香,由家长带领家中成员拜祭,据说祭祀后按长幼辈分焚烧纸钱,谓给祖宗送财宝。度鬼,可解现世父母及亡世亲人的苦难。寺观和民间当晚要举行放焰口活动,即孟兰盆会,祭无主鬼魂。
  西悬岭脚下的陈家边凉亭,道光后每年举办盂兰盆会,为的是祭拜埋在附近山野的大宝山战役中为国捐躯的异乡亡灵。
  中元节慈城还有放水灯的习俗,当夜在慈湖、骢马桥市河及街边小河,居民自发三五成群组织放水灯。水灯是用竹篾、稻草或纸精心制作的法船,有些制作精巧的法船里边有亭台楼阁和住宅,一般还装进金刚罗汉等纸像,并贴上“慈航普度”等横额,中间插上点燃的蜡烛,放落水中,焚上冥纸,让它在水中自由漂,直至全部烧尽沉没为止,以超度溺水的无主孤魂。
  慈城在市河里有颇具特色的水焰习俗,从事河江上搞运输的船主,帮工为了祈祷水上平安,为了寻求心灵的安慰,一过七月就忙碌起来,筹集资金,筹划场地,选择时间,到七月十五那天,请来和尚念盘,搭起供案,下午起组成三艘船,首艘乘坐四十余位念盘的和尚,有的口诵咒经,有的手持乐器,吹吹打打,鼓乐喧天。第二艘满载冥衣、锡箔,各种纸钱密嵌在草绳间,船从学前埠头顺潮水穿城摇过东门,直达斋圣堂门口,然后把祭品撒在水面上,以慰水鬼水怪。第三艘放油灯,以草做成无数只草船,草船间蘸上柴油,点燃火种。草船浮在水面,随水漂流。坐在船中的二十余船民边划船边放油灯,忙个不停,所过之处,明亮异常,映红整个河面,而河两旁站满看热闹的人。
  放水焰的同时,还在河边空地搭起戏台,演唱滩簧戏,做转舌孩儿戏(似皮影戏)。
  (九)中秋节
  八月十五过中秋节,但宁波人的中秋节在八月十六。这个风俗源于慈城。据乾隆年间苏州人王椷笔记《秋灯丛话》中“风俗独异”一节记载,北宋末年,小康王赵构自建康(今南京)接皇位后,金兵大举南下,康王率朝臣和部分百姓南渡临安,东逃西躲,途中被金兵追赶,恰恰于八月十五这一天,逃到宁波府下慈溪(今慈城)一带躲避。当地百姓不忍心在皇帝逃难的这一天过节,就将中秋节推迟到第二天,从此便沿袭下来。800多年来慈城百姓一直坚守着八月十六过中秋的习俗。
  旧时慈城过中秋,月亮未升之时,家家户户便在庭院、楼台或道地上摆出八仙桌,设下供案,置上月饼、方柿、石榴、栗子、南瓜、糖果以及酒类。月亮初升,开始烧香斗,大户人家的香斗,斗为四方形,上大下小,用纱绢糊成,上缀以月宫、楼台殿阁、走马灯等。一般人家的香斗,是以纸糊成斛,内装沙,沙中插香,香高低分为七层,以成斗形。烧了香斗,在灯火辉煌、香烟缭绕情景中拜月,称“祭月”、“祀月”,或请“月亮公公”。拜月者多为妇女和小孩,成年男人一般不拜月。老慈溪有民谚云:“百物拜,步步拜,月亮菩萨拜一拜,聪明智慧到白发。”
  祭月之后,合家围坐在桌旁观赏月色,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而世族之家因读书人大多吟诗抒怀,共享天伦之乐。有些人喜欢静坐在慈湖边,仰观皎洁的月辉,俯视粼粼的水波,银白月影,兴味盎然。有些人到永明寺、清道观等清静之地,或登上石刺岭、西悬岭赏月,万里寥廓的江天如水,月光淡淡,如水墨画屏,更有一番景致。
  吃月饼是庆中秋的一个重要内容。据老慈城人相传,起源于元末明初。元朝统治者,为防止人民反抗,规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汉人为了推翻元朝统治者,秘密串联百姓起义,在月饼里夹一张号召起义的小纸条散发每家每户。中秋之夜,人们掰开月饼,看了传单,雷厉风行,纷纷夺取菜刀,举行反元起义,不久取得了胜利。所以传统月饼每只都贴着一张小纸。数百年不变,以纪念当年的反抗和胜利。吃月饼的另一含义就是寓意家家团圆。慈城产月饼小巧扁平,有五仁馅、百果馅、芝麻馅、苔菜馅等,油酥很重,外皮很酥脆,一碰就掉渣。此时新鸭肥嫩,全鸭炖芋艿子为时新佳肴,俗称“芋艿鸭煲”。
  中秋之时,正是赏桂的好日子,旧时慈城满天桂香扑鼻。在赏月时,遥想月中桂,纵目欣赏桂树枝,全家人在婆娑桂影、皎皎月光下,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清道观有桂花厅,是观赏慈城美景的最佳地方,是夜慈溪县文人都聚集这里,面对明月,唱歌赋诗,其乐融融。
  另一个颇具趣味的习俗是“走月亮”。皓月当空,清光似水,冷辉如霜,景色十分迷人。慈城妇女衣着华丽,三五结伴,东荡西逛,游大街,走河边,在慈湖里泛舟,登阚峰赋诗,谈笑风生,往往玩到半夜方散。
  另外还有请桌神游戏。用一只脸盆,里面放满水,脸盆边上倒扣一张桌子,四桌脚朝天,由四个小孩每人用一根手指,如左手都左手,如右手都右手,轻轻按定一只桌脚,侧边一个烧香并念唱:“天转转,地转转,转来转去人也转,人转转,心转转,转来转去桌子转,桌子转,辚辚转,转来好运天天天,转来好运年年年。”反复唱几遍,桌子就自动会转动,人也跟随桌子转动,而且桌子越转越快,转动不停,甚至转动到令人喘不过气来,手想放开也不行。据说若要使其停止,就要烧符。
  而慈城四方农村都要举行演戏赛神活动,以祠庙为会祀神,以龙舟竞渡,谓之报赛,与全国各地端午赛龙舟不同,慈城中秋龙舟竞渡主要比锣鼓声激昂而不乱,比击桨整齐而有力,比踩艄姿态优美,比龙头翘得高,比龙嘴出水量大,但不比速度。
  (十)重阳节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旧时慈城重阳的节俗活动主要表现为酒馔祀祖、登高远眺、饮酒赏菊、赋诗唱曲、裹粽子等。这天亲朋好友相约结伴,身佩茱萸,携带佳酿,登上慈城石刺岭和西悬岭峰巅,极目远眺,一块块金黄的田野,纵横交叉的江河,各种绮丽风光尽收眼底,登上清道观百步阶,盘桓于云亭间,文人雅士赏菊赋诗,不亦乐乎。
  凡是去登高者都喜欢佩戴茱萸花,茱萸又名“越椒”,是一种药用植物,其味香烈霸道,有驱虫、除湿、逐风邪、治寒热等作用,所以旧时慈城人把它视为防病驱邪的神物。另外,重阳刚好秋高气爽,黄花盛开,不少人家在那天置办菊花家宴,菜肴十分丰盛。外出的人能回家的都赶紧回家中,与家人一起共享佳节。
  其他地方都是五月端午吃粽子,而旧时慈城习俗为九月重阳裹粽子吃粽子,一般是四方形粽子,也称横包粽。重阳还讲究吃重阳糕,即栗糕、菊糕,糕与“高”谐音,意为步步升高,兴旺发达。重阳不能登高者吃了糕也可聊以自慰。重阳糕是用米粉蒸制而成,是用红枣、栗子、杏红加粮做成的甜糕。色如栗壳,面镶芝麻、红丝、绿丝及果肉,糕底垫有竹壳。慈城西乡双顶山还要在糕上插上一面五色重阳旗,吃完糕,须改插在门上,或给小孩玩。
  旧时慈城还有重阳插彩旗习俗,旗一般用宣纸做成,有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大小不等。旗的边缘镶着纸做的流苏,旗的纸面上画着各种图案,在大街小巷中随风飘动,显得别有一番风味。
  重阳节慈城人又称为“重娘节”,类似国外母亲节。如果是“毛脚女婿”,这礼就比老女婿要上档次。有谚语谓“吃了重阳糕,永世记娘好”。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过重阳节,看望母亲,感谢母亲。女婿都要带礼去送丈母娘,在娘家吃重阳糕。
  (十一)冬至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大如年,皇帝老子要谢年”。旧时慈城人对冬至十分重视,每家每户都忙着祭祖,即做“冬至羹饭”。祭祖的菜肴非常讲究,通常需八大碗、十大碗、十二大碗,讲究的人家甚至要置备十六大碗。有宗祠的大族都开祠堂大门,用牲礼祀神祭祖,按丁分吉饼或分碗,女性不计在内,祭祀陈设禁用红色,烛用绿色,馒头盖蓝色戳子,以此寓意“压火”保安。而无祠堂的小户人家都在家里祭。祭罢祖宗,全族人或全家人都围坐而食。宴会毕,大家分猪肉及糯米块(麻糍)。冬至也可上坟(慈城特有风俗)。
  在冬至早上,慈城人都要吃冬至汤果,用水磨糯米粉搓圆子。若加番薯块、酒酿、糖,佐以胀粉,叫“番薯汤果”,寓意来年翻身,财富胀起。加青菜叫“青菜汤果”,有些世居大家用芦稷粉搓圆子,叫“芦稷汤果”。并在煮熟后先供奉祖先,然后再食。
  这天大人嘱咐小孩不可啼哭,也不可打骂小孩,不可损坏东西,否则视为不吉利。冬至夜,出嫁的女儿领回夫家。睡前须洗脚,谓之这夜洗脚,冬天可防生冻疮。东门外堕民要戴钟馗面具,手中持剑到城里脚埭家驱鬼,称“跳灶王”。
  “邋遢冬至干净年”,慈城人认为若是冬至下雨,新年一定是晴天,反过来冬至如果是晴天,新年必有雨。慈城人还说:“冬至月头,卖被买牛,冬至月底,卖牛买被。”就是说冬至在上旬,明年天气早暖,春耕提早,故宜卖棉衣,买进耕牛;若在下旬,明年天气迟暖,春耕推迟,故宜卖耕牛,买进棉衣,以备御寒之需。在冬至正时辰,抛掷萝卜至屋瓦上,经雨淋日晒成干后,收集挂墙上,称“冬至萝卜”,谓可治痢疾。据说冬至日最宜进补,所谓的“今冬补一补,来年打老虎”即是此意。这段时间里中医世家如“二成斋”“延善堂”号脉、诊方、煎膏,会格外忙碌。
  冬至前夜称“冬至夜”,这一夜是一年当中最长的。有“困困冬至夜,做做夏至日”之说。千百年来慈城人认为此夜梦较准,而求官求前程到清道观求梦最准。冬至夜慈城人称之为“清道观求梦夜”。这夜不但有从慈溪、宁波过来的人,而且有远从京城、苏州、杭州、温州、台州、绍兴等地赶来的求梦者。成千上万的人带着铺盖行李,涌向清道观,以问来年吉凶。他们把观内观外围得水泄不通,都想占据有利位置,早早和衣躺下,以祈求做个美梦。冬至早晨大人小孩都相互说梦,排队请道士“详梦”,或请长者为小辈“圆梦”,也有人请堕民“详梦”。做到好梦者,满脸春风,做到噩梦者,一脸懊恼。
  (十二)除夕
  旧时慈城谢年以后是过除夕,又称除岁,此月有三十称“三十年夜”,无三十称“廿九夜”。处于辞旧迎新的一年中的最后一天,也是最忙碌的一天。家家户户要换桃符、贴春联、易门神,房门贴写有“青龙吉庆”字样的青龙纸或笑呵呵的和合二仙。农家谷仓亦贴青龙纸。除夕先祭祖再吃年夜饭。
  祭祖完毕要开始吃年夜饭,有庆贺团圆和人丁康健的意思。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一个人也不能缺少,出远门在外的人,也会在这一天赶回家。
  年夜饭十分丰盛,桌上摆满佳肴盛馔。有热炒,还有冷盆。席间长辈尽量夹菜给孩子吃,讲吉利话,讨新岁彩头,盘中有全鱼不吃,须留至新岁,寓年年有余之意。年夜饭一般不吃饭,点心为热腾腾的猪油汤团,每个人都要吃几个,意为全家团圆,主食是年糕汤,意为生活年年高。青菜年糕汤一般不放油,都是以鸡肉、猪肉等汁水清汆,味道特别鲜美。
  另外除夕习俗还有淘米数斗,烧一大锅米饭,以备新年食用。用大碗或竹箩盛满白米饭,上放条形年糕两根,贴红纸,旁边将红枣、桂圆、荸荠插入饭内,放在堂前案桌上,叫“年饭”,到过年后蒸食,取岁有余粮之意。在房间床前,以米筛盛茶、酒、糕果搁凳上祀床神,俗叫床神为床公公、床婆婆,床公癖茶,床婆嗜酒,所以用茶祀床公,用酒祀床婆,祈床神保佑终岁安寝。将年夜饭吃剩的残肴,盛少许于一小碗内,上插红花,放在床底或阴暗角落,叫“老鼠粮”,俗称这一晚是老鼠成亲之夜,望来年鼠不再为害。要把次日(正月初一)需动刀的食物都切好。地也扫好,扫地时从外面扫进来,边扫边念“元宝扫进来了”,将畚斗里垃圾倒在灶前火缸里。扫地毕,洗净扫帚,柄上扎元宝年糕,敬扫帚公公、扫帚婆婆。其他如秤钩、菜刀、筷子笼等日用品上也要插上一块煮熟的年糕,以慰劳它们平时的劳作。四乡农村还要在地头祀“地孔大王”牛栏、猪舍、鸡笼、鸭棚等处各种神仙,祈求五谷丰登,家畜平安。
  除夕又是灶神下凡之日,灶神腊月二十三出发,月底回来,上天落地,一个来回只需七天,也够得上火箭速度了。在灶头新换灶君像前,摆放五盆煮熟的素菜,有绿豆芽、老豆腐、千层结、香干、花生,点香燃烛,敬供灶神。因灶君下界首先要清点名册,故那夜媳妇必须回夫君家过年。
  旧时慈城除夕夜米和水要满缸,希望来年缸缸满,瓮瓮满,缸里还要放上年糕、鱼、肉、饭四碗,含有吃不完用不尽的意思。附近乡村还有“青龙盘米缸,黄龙盘谷仓”之谚。
  慈城自古以来有重视人情的淳厚朴实的民风。吃过年夜团圆饭之后,家家户户灯火通明,著姓望族家高烧明烛,通宵达旦,有的燃一斤重的龙凤红烛,日落时点燃至初一日出时止,谓之“接光”。信佛妇女有的坐夜待晓,或径至庵堂寺庙坐夜“守岁”。
  守岁含有人们对逝去岁月的留恋之情。一家人团聚,边品尝瓜果茶点,边谈天说地,享受人世间的快乐。长辈要给晚辈一些压岁钱,富家给大洋,穷人分铜板,外包红纸,压于儿孙们枕下以祈好梦。当所有要办的事情都办完后,就准备放爆竹,谓之“关门炮”,随后关门窗。
  待孩子们睡熟后,大人就把新衣服一件件摆好,使孩子在新年里一觉醒来就能穿上。
  除夕与新春是紧密相连的两大节日,也是慈城民间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所以其内容最为丰富精彩,辞旧迎新,寄托了慈城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企盼,对年成丰稔的祈求,同时也是全年的一段闲暇时光,阖家团圆,尽情地享受一年的劳动果实。
  当半夜清道观的钟声响过十二下以后,新年就降临了。

知识出处

天赐慈城:解读中国古县城的标本

《天赐慈城:解读中国古县城的标本》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慈城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包括慈城七千年的文明史,以及慈城的街巷、城墙、古迹、建筑、宗教文化、名人与故居、风土人情与岁时习俗、民间故事与慈孝文化等,涉及慈城人文与历史的方方面面。

阅读

相关地名

慈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