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独特的风土人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赐慈城:解读中国古县城的标本》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666
颗粒名称: 一、独特的风土人情
分类号: K892.2
页数: 17
页码: 168-184
摘要: 本文讲述了从土语、饮食、行业、土风这几个方面一一举例,以展示慈城风土人情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 江北区 慈城镇 民俗

内容

历史上作为慈溪县城的慈城,地理位置优越,环境得天独厚。数千年来,先民们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耕作,与大自然和谐共存。这里既留有各地汉民族丰富多彩的风俗共性,又具有独特风格的地域风情。据旧县志:“邑有董孝子之遗风,人知孝爱乐循理旧矣。皇朝以来,杨公适,杜公醇,又以行义为之师表,自是文物益盛。”宋王荆公安石亦云:“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其人畏刑而易治。所见之士,亦多美茂易成也。”至近代,慈溪风俗更独特,有与宁波及邻县语言发音明显迥异、更接近北方普通话的慈城话,如方言“奥松(叔叔)”“奥姑(姑姑)”“奥舅(舅舅)”“奥婆(对外婆辈的人的尊称)”等慈城特有的对长辈叫法;有八月十六过中秋的风俗;有慈城特有制作方法而闻名海内外的精美食品水磨年糕;有慈城独有制作工艺和烹饪技巧的横包粽与乌馒头;有更完整地保留古代遗风的独特婚嫁礼仪。以下分别从土语、饮食、行业、土风这几个方面一一举例,以展示慈城风土人情的独特之处。
  (一)土语
  慈城流传有土语:“冯家屋、俞家谷、钱家吃。”冯家屋,又称冯半城,指县城一半的房子是冯家的,暗语冯家自汉朝至今一千多年来,几十代诗书相传,人才辈出,到清朝乾隆年间已出了56位进士。同时财丁两旺,族分六支,支支家大业大,名闻四海。又指著名作家冯骥才祖上那一脉,在清康熙以来靠经营药材致富,在县城五马桥一带,占地五六万平方米,建造了数十幢高楼大宅,规模远超东边的慈溪县衙,俨然是城中之城,惊诧县里的四方乡亲。
  俞氏是清初以来发家致富的慈城名族,相传祖上发财太公为慈溪县北乡人,明末清初靠卖泥螺为生,一年夏天路过慈城小东门,见自己担里泥螺颜色有点不好看,就到旁边的河埠头清洗,不料泥螺担翻进河里,他在摸泥螺时摸到一甏金子,从此发财。先买下小东门冯氏占地上万的一座大屋,俗称倒墙缺俞家,再在四明山、三北等地买下数千亩良田,此后每年秋收时节只见谷船一船船从小东门运进河边的一排谷仓,使慈城百姓都很羡慕。
  骢马桥下钱氏是慈城有名的大家族,祖上钱澍田在清乾隆时曾创办广东敬修堂大药号,他的后裔中出了一位著名书法家钱罕。相传钱氏把广东人善用善做的药膳带回了故乡,并经常请慈溪县头面人物来家品赏,连许多见多识广的乡绅和官宦也吃得目瞪口呆,善做食物的钱氏开创了家乡饮食新理念,也留下“钱家吃”的俚语。
  慈城有句俚言:“保长吃鱼吃肉,甲长奔上奔落。”民国时慈溪县推行保甲制,县政府下层管理机构为保甲单位,即十户为甲,十甲为保。当时规定甲长是无报酬的,保长是有报酬的,而报酬是一保之内住户按规定支付的。保长除了完成其他工作外,最重要的任务是三天两头征收税款及包罗万象的大大小小的捐款。有些住户一时手头紧,无法支付各种捐款,保长就带人三天两头来逼捐,惹得保内住户怨声载道,而保长乘机贪污受贿,营私舞弊。
  (二)饮食
  民以食为天,慈城人在饮食方面也独具特色。
  1.冯家做酒。慈城金家井巷布政房冯家做酒,会把热腾腾的黄酒倾入坛内,而在坛底预放一条鲜活的河即鱼。然后就把这坛子埋在地下。多年后,打开藏酒封泥,酒香扑鼻。坛子中的河鲫鱼宛如依旧活着,鳞鳍完整,熠熠闪光。但酒提子一下去,随着“咚——”的悠远之音,河鲫鱼倏尔消逝,溶化在酒中,无影无踪了。盖时日既久,鱼早腐熟,开坛振荡,接触空气,鱼就不再成形了。
  2.做年糕。每年冬至前后为乡村农闲季节,慈城许多农民会在家里做年糕,邻里的亲朋好友会前去帮忙。年糕以粳米为原料,干碾成粉或水磨粉,蒸熟后成粉化在石臼中捣烂再制成条状,块团是以纯糯米蒸熟为饭,也在石臼中捣烂,再揉成饼状。慈城产浙东优质粳米,做出来的年糕柔滑细腻,久浸不糊,久煮不烂。家中做年糕时,全家老小围着案板,亲戚朋友都参与到搡、蒸、搓的制糕过程中,还在做成的年糕、■上盖上红印,或用筷子头盖红印点。年糕团的馅,主人一般备有三北豆酥糖、赤砂糖、笋丝咸菜等多种。也可不加馅,随意捏出元宝、公鸡、白兔、鲤鱼等形状,很是讨小孩的喜欢。这一天是做年糕主人家最快乐的日子,满屋子热气腾腾,嘻嘻哈哈谈收成,吃吃喝喝增友情。
  3.乌馒头和横包粽。“端午乌馒重阳粽”,旧时慈城端午习俗与其他地方不同,不吃粽子,也不是纪念战国时的爱国诗人屈原,而是家家户户吃乌馒头。乌馒头为慈城特有的食品,它是用麦粉发酵,再掺以白糖、黄糖,蒸制而成。相传元朝末年,慈城乌沈弄口有家远近闻名的馒头店,老板乌杰,本是读书人,后弃笔归隐。秘密参加反元活动,组织慈溪民众揭竿而起,于端午之日将元朝官吏将士战败。而乌杰在胜利之日,拿出仿造起义时所摇门铃的托盖样子的馒头,分给百姓吃,老百姓将这种又甜又软、味道交关好的馒头,称乌杰馒头,后来顺口叫乌馒头。其他地方都是五月端午吃粽子,而旧时慈城习俗为九月重阳裹粽子吃粽子,一般是做四方形粽子,也称横包粽。相传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里人方山京中状元后,在重阳节这天回乡省亲,县令用方粽(寓意方山京中状元)馈赠民众,慈城百姓用方粽相互馈赠,以示庆贺。慈城方粽系用糯米制作,掺一点碱水,帮助消化,吃起来口味更佳,用大张毛竹壳包成方形粽子,如手掌大小。品种有赤豆粽、豇豆粽、肉粽等。
  (三)行业
  旧时慈城大街上每天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各行各业,生意兴隆。市面上各色人物,三教九流,热闹非凡。开店的都为了挣钱而拼命吆喝,跑腿的为了生存而四处忙碌奔波。
  1.救火会。旧时慈城内有六支义务救火会,俗称洋龙会。城中大关圣殿旁有“永安会”,以大街商店人员为主,还有附近居住的木匠、泥工等;东街以东庙为中心,称“安吉会”,以“脚板”(搬运工人)为主;骢马桥以南称“潜初会”,以南门居民为主;西街以西庙为中心,叫“永宁会”,以米厂、冯恒大酱园工人及西街商店为主;城隍庙旁边“天龙会”,以小西门居民及石匠、泥木工为主体;北门以小关圣殿为中心,称“东北会”,以向生记米厂和泥木为主。一旦发生火灾,救火队员个个神勇,奋不顾身冲进火场,灭火救人。每当救火结束,由负责人点名,发放点心票,凭票可到慈城下横街“泰昌”、莫家巷口“穗芳”领取由善士捐资的一份点心。
  2.三教九流。旧时指街上混着的各种社会地位卑下的特殊服务者,如从事剃头、修脚、搓背、穿寿衣、抬棺材、哭丧吹乐、撩屙缸沙者等,也指有小偷小摸行径、不干正事的一类人。这种人尽管自身处于底层,但多数对读书人从心底里都怀有敬意,都希望下一代不走自己的老路,而是脚踏实地,用心读书,将来出人头地而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3.鹅行跟。旧时慈城下横街中段的鹅行跟,南傍市河,北依下横街,是一块两亩多的场地,唯一的设施是一栋披屋临河而建,长约三十米,宽四五米,平时少有人进披屋买卖,仿佛只是为避风遮雨而建。鹅行跟是慈溪县专门开设鸡鸭鹅猪交易的市场。每天早上四五点钟起,从四面八方来赶集的乡民手提、肩挑、车载、船运自家圈养的活禽或刚出栏的肥猪,在鹅行跟的空地上吆喝叫喊,而上午九、十点钟后就逐渐落市了。
  4.南货店。有慈城莫家巷口的穗芳南货店,竺巷口的同顺南货店,乳龙堂对面的状珍(后改鼎懋)南货店,市心口的泰昌南货店,下横街的万茂、蒋万兴、蒋万丰、蒋万顺等数家。在这些商店里,山珍海味、南北果品,应有尽有。而特色是四季应时茶食,数不胜数,像穗芳、泰昌生产的油包,全用高级净白麦粉做成,用白糖、猪油、芝麻作馅,一口咬进嘴里,真是又香又甜,回味无穷。还有绿豆糕、核桃酥、豆酥糖等,产品质量均属上乘。
  4.嫁妆店。民国时,慈城下横街有一家三开间前店后厂的同和嫁妆店,顾名思义,即专门卖女儿出嫁用品的商店。店堂内摆满各式箱子、马桶、脚桶、锡瓶、铜火熜之类,每当上海最新产品上市,不出几天此店也摆上柜台,因为店家在上海专门聘请“包打听”探知这方面信息,雇用上海熟人四处出击,请信客三天两头从上海携回来货物。
  5.箍桶店。旧时慈城德星桥北沿永明路,有一爿钱氏世传百年的箍桶店,三间店面,店主为人厚道,生意兴旺,做工精巧,誉满慈溪城乡,甚至上海、杭州、宁波也经常有人托人来要货。相传钱氏祖上有人曾去京城皇宫做事,后因年高体弱回到故里,告诫子孙隐姓埋名,在德星桥边开一家箍桶店,并立规传子不传女,传内不传外。
  6.大力士。旧时慈城市日,周围四乡八方的农民进城赶集,在车水马龙的市心口空地,总会有赤膊大力士腰缠麻绳,裸露肌肉大声卖艺。或头击石板,手举巨石,自云力大盖世;或口吞宝剑,指穿青砖,自喻功夫非凡;或舞刀弄棍,捕风捉影,自称天下第一。待表演时,下手总会拿帽子翻起当口袋,向周围的看客要钱,或拿出烂泥膏药高价向看客兜卖。
  7.扶乩请仙。旧时慈城人大多封建迷信,对扶乩请仙之类的骗术都信以为真。扶乩之沙盘架子的上横头有供桌,即普通的八仙桌,围着绣花桌围,香烛荧煌,鲜果供品,那是所请神道之位。一小姑娘半眯着眼睛扶乩写沙盘,所写“鬼画符”谓仙女在传神话,把天上菩萨、各路神仙的密语传告于天下,可解决人间疑难杂症。扶乩骗术一结束,就开始卖自制的所谓“仙药”,那是用香灰和松针之类做的,呈球形,灰黑色,摆在木盘子里,特意搞得香烟缭绕,与盖碗清茶一起供在八仙桌上,增强神秘感。
  8.堕民。旧时慈城东门外有条长百米的弄堂叫堕民巷,两旁住有数十户特殊人群——堕民,除了在这里群居外,其他许多人还散居在县内各处的祠庙里。明清时封建王朝规定他们不准读书,不准买地买田,不准与堕民外的人通婚,不准在城里买房居住,不准经商或结社。他们男的除做戏、理发外,多以丝竹吹唱娱人,普通人家有婚丧祭祀等大事时,常常雇用他们;女的专做送新娘子和服侍人的工作,或替妇人们绞面剃发。他们特有的生存行业世代相传,历代官方和民间皆歧视他们,而他们因长期遭受精神迫害又自视卑下。
  (四)风俗
  风俗是镜子,能照见一个地方的物质乃至更为重要的精神生活,代代传承。然慈城风俗生于此,长于此,因此十分接地气,从而更具有迷人的魅力。
  1.关帝庙庙会。关圣帝以其“仁、义、忠、勇”为世人敬佩,尊为英雄模范。慈城商人奉关公为武财神,遵行商业“诚信仁义”,和气生财。每年六月廿四关帝诞辰,商人会在大街大关圣殿举行关帝庙庙会。县商会就设立在关帝庙后院,这天组织商人,分行业进入关帝庙,燃香点烛,礼拜后在庙旁酒楼聚餐。所以慈城商人稳妥可靠,信誉卓著。而聚餐也是庙会重点戏,叫“吃关帝会酒”。在庙会上协调行业纠纷,清理往来账项,订立同业行规。在神前和同行面前许愿立誓,吃过关帝庙会酒后,决无反悔。
  2.四月半会。慈城最著名的迎春赛会是四月半会,相传是纪念张元伯、刘元达、赵公明、钟士秀、史有业五个人,人们认为他们死后的鬼魂能治病逐疫,便有好事先人在慈城东门外建庙塑像,叫五都神,庙称都神殿。每年四月十五日起到月底止,人们抬着偶像,前面排着各种仪仗、大旗、金鼓、台阁等,浩浩荡荡巡行城乡各地,叫“四月半会”。经过的地方都张灯结彩,摆设牲醴,演戏唱书,热烈欢迎,红男绿女,黄童白叟,人山人海,热闹非常。
  3.盂兰盆会:七月十五中元节,慈城寺观和民间当晚要举行放焰口活动,即盂兰盆会,以祭无主鬼魂。相传七月间阴司地府官开“鬼门关”,让阴司的鬼魂到民间自由活动,此时所有无人祭祀的孤魂饿鬼到处寻找食物充饥,人们为了免遭野鬼的骚扰,在中元那天举行“祭度”活动,超度孤魂野鬼。而城内居民沿街设祭,用米筛或门板摆设“檐下羹饭”,有鱼肉酒及馒头、南瓜、豆腐、毛豆等12碗。有些居民还要集资请和尚、道士、巫婆诵经念咒,大街商店门口都要悬挂蜈蚣旗,路旁焚冥锭、纸衣、纸车、纸马等。祭毕,供品送给乞丐。
  4.斯文会。旧时慈城各大姓望族都建有宗祠,每个宗祠除了有与其他祠堂一样的组织机构外,还建有慈城独有的社团——斯文会,即宗族筹集一笔专项资金,把族内有文化之人组织起来,每年在特定日子安排他们在宗祠内聚在一起,饮酒赋诗,交流信息。如冯氏、秦氏、三凤王氏等,以文相聚,以提升自己宗族的文化层次,对鼓舞家族的后人有无穷的鞭策和召唤的作用。
  5.兄弟登科。旧时慈城的老父亲最高兴的事之一是儿子登科,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而兄弟登科更是喜上加喜。相传著名作家冯骥才高祖冯汝霆先生,多次参加乡试不中,后来他培养的两个儿子冯可礽、可镛,分别在咸丰元年、二年中举,为家族带来无限的荣耀。汝霆先生曾在故居前五马桥畔叫来戏班搭台演出五天五夜,以示庆祝,并重建自己家大门,把“兄弟登科”的砖雕匾额镶嵌在门上。
  6.哥哥抱上轿。旧时慈城人家办婚礼时,接新娘的轿子只能停在女方的大门外。待新娘吃好娘家准备好的最后一餐,梳妆打扮完毕,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必须等待由自家哥哥或堂兄、叔叔、舅舅从房间抱到大门外的轿上,这也许是怕她把娘家的风水带走。
  7.讨吃酒。旧时慈城新嫁娘娶来以后,第一次出门必限于喜庆等事,如果自己的戚族中没有喜庆事情,也可以到本来没有关系的人家去“讨吃酒”。例如某甲家有喜事,某乙或某丙家的新妇,不管认识不认识,有交情无交情,可送一封贺仪,乘一顶小轿,带一个喜娘,到某甲家去吃酒。当然也不是随便选的,也要门户相当,声誉较好。参加人家的婚宴,吃一顿喜酒,以表示自己做了新娘之后已经有一定经历,连别人家的婚宴都出席过,就不算“嫩头”了。某甲知是讨吃酒,必殷勤招待,还要解轿钱,付陪包。酒散即归,这是慈城妇女不轻易参与世事而崇尚妇德的古风。
  8.吃头口奶。旧时慈城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孩子出生后不是马上就喂奶的,要过几个小时,最好是在胎粪排出后。慈城人这头口奶可不是随便吃的,更不是吃自己母亲的乳汁,而是早就请媒婆联系好一家早于自己生产的良家产妇(指品德优良,身体健康,比选一般奶妈的要求高得多),请人把婴儿抱去吃人家奶娘的乳汁,叫作吃头口奶。
  9.吃倭豆。慈城立夏节家家户户吃“倭豆”。相传嘉靖年间抗倭英雄戚继光为了鼓励将士们奋勇杀贼,便当众宣布,杀倭寇一名,奖蚕豆一粒,并用线穿起挂在胸前,代表“倭头”,以后只要一看胸前便可以知道谁是杀贼英雄了。从此戚继光的部下便把蚕豆叫成了“倭头”,久而久之,慈溪的老百姓便叫惯了,都把蚕豆叫成了“倭豆”。立夏刚好逢新豆上市,孩子们还爱穿上一大串挂在颈上,摘一粒吃一口,像当年的抗倭将士一样,感到无上的光荣。
  10.点主。大户人家的父母死了,必请乡党中有声望的人,为他们的父母点主,称为大宾。点主的时候,陈设庄严堂皇的礼堂,大宾以外还有左右宾、大引赞,都穿蓝袍黑褂礼服,先鸣炮奏乐,告天地,然后入堂升座,孝子扶主出帏,交左宾,左宾呈大宾,大宾读主,先题朱笔,再盖墨笔,祝主;交右宾,右宾交孝子,孝子扶主入帏。礼毕孝子拜谢大宾,来宾纷纷贺主,这是子孙孝敬父母的董孝子遗风。
  11.请紫姑。旧时慈城人正月十四夜要邀请天仙,也叫请紫姑(即屙缸姑娘)问凶吉。相传屙缸姑娘是一位职位低微的小神仙,对凡人小事有所了解,所以大家乐于求教于她。旧时慈城姑娘们趁别人上街看灯的机会,抬着米筛把屙缸姑娘请到自己的屋里来问卜,据说屙缸姑娘有求必应。也有少女相约于屙缸边、猪栏里迎祭紫姑,并扶乩,以求卜长大后的智愚和婚姻。
  12.吃大户。慈溪县有一个吃大户的习俗,如果某大户人家儿子,因某事触犯了众怒,如仗势欺人打伤了穷人家的孩子,或满嘴污秽调戏良家闺女,或偷鸡摸狗干些下三烂的勾当,乡邻们就会自发组织起来与该大户人家评理,谈条件,要赔偿等。犯众怒者因害怕只得服软,请当地有声望的乡绅做和事佬。由犯了事的大户出钱出面,在村里摆上几桌像样的酒席,供乡邻们畅吃一顿或几顿,以示认错赔礼,在这个场合村民们自然会不客气地狼吞虎咽起来。吃大户的习俗,其实是农户、村民的自我保护方式,敢向大户人家叫板,警示那些大户人家,不得随便欺负别人。
  13.冬至夜里灶火旺。旧时慈城冬至夜还有一个较特别的风俗,就是要把灶洞烧得旺旺的,认为灶火旺,财气就旺,人丁就旺。这个习俗形成于明成化时,传说当时慈城云湖有户董姓大户,雇了个徐姓长工,这个长工干活十分卖力,又忠厚老实,深得董家的信任。做了几年积了一些钱,老婆也娶了,夫妻俩相亲相爱,勤俭持家,生儿育女,日子过得越来越兴旺。每年冬至,长工家把灶火烧得旺旺的,请董老爷家人来吃饭,年复一年,长工家日子一年比一年过得好,每年冬至请董老爷吃饭的菜也一年比一年多了。直到长工家冬至家里灶火越来越旺,而董老爷家断了灶火。过了许多年,徐长工家财丁两旺,而董老爷家断子断孙。此事传开后,慈城家家户户在冬至夜把灶火烧得旺旺的,吃饭要在自己家吃,再不会到别人家去喝酒。
  14.祭灶。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又称腊月二十三,是夜要“祭灶”,又叫“送灶神”。旧时慈城家家户户在灶头上贴灶神,上部绘一座宫殿,书“广德宫”,中间为神像,像下有五个小孩捧铜钱、元宝,寓“五子登科”“招财进宝”之意;左右联谓“上天奏好事,下地降吉祥”。相传腊月二十三夜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告一家善恶,至除夕返回,奉旨赏善罚恶,或赐福或降灾。祭灶时用白开水一盅,供“祭灶果”,还供有纸折神马,焚香燃烛。过了祭灶日去理发叫剃过年头,花费要加倍,洗澡也一样。祭灶果是由红球、白球、麻球、油果、寸金糖、脚果糖、白交切、黑交切等各种颜色的糕点组成,南货店用粗草纸包扎起来,传说是为了让灶君尝到甜头,粘住他的嘴。祭毕,将旧的神祇和纸马焚烧,谓“送灶”,祭灶果才由孩子分食。而慈城五马桥冯家,祭灶日子却推后一天,为十二月二十四,相传清初有位出门做生意的先祖,祭灶这天赶不回来,家人只好等他推迟一天。一般人家祭品都用纸马,而五马桥冯家没有钱,买不起纸马,只好扎草马当祭品。即使在发迹以后,五马桥冯家也习惯用一只草马、一只纸马祭灶,以示子孙不忘昔日苦难。祭灶一般由男人负责,妇女要避开,俗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在年三十夜,安贴新神祇称“接灶”。
  15.掸尘。掸尘就是在年终前选择一日进行大扫除的意思。旧时慈城人掸尘日一般为十二月二十四,也有前后数天内进行。相传灶神走了以后,玉皇大帝派遣天神来代职,这位天神嗜好干净,如不洁净可能降灾,所以慈城家家户户一定要打扫洗刷得干干净净。一年一度的掸尘与日常所做洒扫庭院、拂拭家具等家常事大不相同。掸尘时要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洗刷干净,整旧如新。客厅卧室,弄堂厨房,上至天花板,下至青石板,都要用掸尘帚刷过,用揩布擦过,用清水洗过。再至灶间的烟囱灰,也要疏通一下。对那些不需要的东西,该卖的卖,该弃的弃,该烧的烧,居室重新布置,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掸尘过后,有些长工拿好工钱离开大户人家,也急速回家过年,老话讲“廿五六不走不是人”(特指长工回家)。
  16.谢年。一般为十二月二十四至年底,慈城人掸尘之后就是择吉日谢年,意思是谢天谢地地保佑一家人平安团圆。谢年是祀神典礼中最为隆重的,时间多安排在下半夜,大约是为了准备齐全且安静的缘故。谢年是感谢上天有好生之德,降福于人间,一年来全家平安,诸业兴旺,祈盼来年更降好运,所以家家都以极其虔诚的感激之心来祭拜。
  谢年的供桌横摆成“品”字形,供品要“完全”“完整”,有整鱼,整鸡,整块方肉,鱼必用活鲤鱼,彩头谓鲤鱼跳龙门,为防止鱼弹跳落地造成不快,往往事先在鱼嘴里灌点老酒,祭拜拆桌后,鱼大都被主人拿到池塘或河里放生;鸡要雄鸡(绝不能用草鸡),汆得生点,样子要挺括,鸡嘴里叼一根生葱,寓生机勃勃;猪头为公认的利市吉祥物,一条猪尾巴可咬在嘴里,也可盘在后面,以象征全猪。若不用猪头则可用汆熟的方肉替代,这肉定要是含两至四根肋骨的前膈心条肉,喻明年日子“簇骨头新”。以及整盘的盐、血(熟猪血)、豆腐、年糕、金团、水果、酒等。供品上贴有红纸,放在祭桌上。谢年的八仙桌横放(以木纹走向为准),门不开,只开窗,因神从天上来,酒盏筷子摆十六副。祭祖时开门,好让祖宗进来,酒盏放十二只,闰月放十三只。祭拜时七烛高烧,香烟浓郁,一片热烈欢庆的气氛,这时若从天空纷纷扬扬飘下雪花来,则真是欢欢喜喜的年来到了。谢年的神祇挂在高背椅上,用两把香夹住椅肩。椅子搁在“稻斗”上,比桌面高出一截。神祇面向堂里背向青天,跪拜时从屋里向天外拜,与祭祖从外往里拜方向正好相反。拜天的人只限于男子,按照长幼秩序,当天要头脸干净,衣着清爽,跪拜三次(进神、上供、送神各一次),每次三跪九叩头,十分庄重。直至香烛点光,才算谢年结束。

知识出处

天赐慈城:解读中国古县城的标本

《天赐慈城:解读中国古县城的标本》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慈城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包括慈城七千年的文明史,以及慈城的街巷、城墙、古迹、建筑、宗教文化、名人与故居、风土人情与岁时习俗、民间故事与慈孝文化等,涉及慈城人文与历史的方方面面。

阅读

相关地名

慈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