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灵魂煎熬的十字架——贞节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赐慈城:解读中国古县城的标本》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663
颗粒名称: 三、灵魂煎熬的十字架——贞节坊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8
页码: 155-162
摘要: 本文讲述了慈城镇树立节孝牌坊,在强调纲常伦理的封建社会,宣扬的是“从一而终”的理念,牺牲的是妇女的自由和权益。
关键词: 江北区 慈城镇 贞节坊

内容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节孝坊以一种冠冕堂皇的形式,将封建礼教对广大妇女的残酷迫害包装起来,某种程度上有效地诱惑女性自我戕害,成为坊主崇尚的“荣誉”。“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成了对女性最恶毒的诅咒,于是亡夫丧子、断绝一切希望的女性,或含冤而死,或以血和泪煎熬一生,为家族挣得一座贞节牌坊。
  旧时女人崇尚贞节,为亡夫守节,地方官奏于朝廷,奉旨敕建贞节坊旌表,而树一座流芳百世的牌坊。贞节坊仿佛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套在妇女头上的桎梏,是妇女惨遭封建荼毒的见证。她们在男人死后,要么侍奉公婆,抚养后嗣,苦撑苦熬几十载,要么“绝食以殉”“投缳柩旁”,要么“潜赴夫茔,自刎而亡”,争个殉节美名,成为封建妇道的牺牲品。
  明清时期受旌表的节孝妇女立坊倒并没有区别其嫡庶身份,有正室,也有侧室,这与宗祠祭祀礼制不同。
  节孝立坊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确实较能迷惑人心,统治者为了所谓“化民敦俗”,立有规定:“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又“大者赐祠祀,次亦树坊表”。慈城节孝坊,也有称节孝亭,或节孝碑亭。早期大多为木坊,明清时期改为石坊。形制大小一般取决于立坊人家的经济条件,大户人家大都喜欢建造四柱三门三层,一般人家就建造二柱单门二层,都为楼式庑殿构架。牌坊分为“基”“身”“顶”三部分,部分立柱上有阴刻楹联,柱根前后立抱鼓石或石狮子。三门坊中门横梁以下和两侧门合称第一层,中门横梁以上至明间脊檐为第二层,再上为第三层。单门的则以门顶脊檐为界分为两层。正面一般立上下二额枋,上额枋横刻匾额,下额枋多阴刻介绍建坊缘起等的文字,匾额名称不一,大多刻有“节孝”“贞节”二字,也有少数刻四字,如“旌表节妇”“两代完节”“旌表义门”等名称。而立节孝坊地址大多选在城内的进出要道,或自家大门周边和宗祠前面空地,以告诉众人自己的荣耀,提高家族的声誉。
  慈城现存的五座明清节孝坊,其中四座为明代建筑,一座是清乾隆时期建筑,“文革”时因坊柱与房屋砖墙相连或为其他建筑所掩盖而逃过一劫。而这五座节孝坊的主人,受旌表的原因虽然有些是包藏封建糟粕的内容,但更多是蓬勃向上的立志故事,及敬老爱幼的慈孝精神。
  冯氏贞节坊,位于民主路向家大门内,为旌表明赵胜妻冯氏立。冯氏二十五岁时丈夫赵氏殁。母亲欲夺其守节的志向,冯氏痛苦地号泣,并发誓如夺其志将自尽。妯娌们日夜守护着她,直至对母没有恐惧为止。后来立从子赵暕为嗣,并亲自教授句读,严督学习。赵暕登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授工部主事。
  邵氏贞节坊,位于民权路尚志路南,为旌表明刘莹配邵氏立。邵氏生性勤俭,孝敬父母,年十九嫁给刘莹。三年后刘莹殁,而邵氏成寡妇,悲伤得死去活来,典去自己新衣丧葬丈夫。不久遗腹子刘涞出生。公婆怕她贫穷,且年少守不住家,同邵氏父母商量,她父母稍微探之,就遭邵氏厉声回绝:“吾所以忍一死者,为有遗腹与舅姑在也,幸有一子有托矣。家贫而怀二心,禽兽弗为也。”遂剪去头发焚于丈夫墓前,而表示自己坚贞的决心。之后朝夕纺织以资衣食,一些宗族亲戚想见她,而她尽量不相见,即使见面亦不让他们问这问那。公婆老而疾终,殡事都以大礼。严督儿子刘涞勤奋好学,而子刘涞亦能承志勤惕,家业由此兴旺。年七十余,孀节凛然,闻者都叹服。明嘉靖十年(1531)表,从孙刘安撰墓表,十分称赞邵氏的功德。
  刘氏贞节坊,位于尚志路东首冯氏太史第门前,为旌表明嘉靖甲子举人冯赞妻刘氏立,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氏二十三岁时而冯赞殁,儿子冯有经才五岁,寄居于远在北京的家里,生活寥落,依靠外公外婆照顾。刘氏对儿子管教甚严,每晚督子篝灯课读,使子少年成才,英年登第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对母极孝,母亲稍不满意,她就会长跪于母前,母不命之而不起来。封太宜人建坊。
  陈氏贞节坊,位于民权路尚志路南,为旌表明冯若陶妻陈氏立。冯若陶嗜酒,陈氏多次劝说不听,后来竟然喝酒而死,那年陈氏年二十四岁。
  想绝食随夫而去,公婆苦劝,提起四岁儿子元仲,陈氏猛然醒悟而起来。继而跪在灵柩前发誓:“愿儿易养,即吾不死矣。”由是严课儿子,元仲最后成浙东名士。
  冯氏贞节坊,位于东镇桥下原德润书院前,清雍正九年为应日鹏妻冯氏立。康熙四十一年(1702)应日鹏,冯氏年二十八。两个儿子应绍元、绍烈皆幼小。家里极贫,但她矢志坚守,辛苦育子。应绍元年十二岁即去苏州学生意,十五岁于汉口经商,五年以后才回家,稍有余资。而冯氏犹朝夕操作不倦,遂以起家,守节至年八十三而卒。
  除了以上五座存世的节孝坊外,另有四座节孝坊留有五张照片,其中两张摄于晚清,是外国旅行家拍摄的,另三张摄于20世纪50年代,其中一座东镇桥下原德润书院前的乾隆冯氏贞节坊,晚清外国旅行家拍过,20世纪50年代中国历史建筑研究所赴浙东调查组也拍过,可见这座牌坊较有特色。
  钱氏贞节坊,位于马桥下郑家桥南,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为冯鹤年妻钱氏立。相传冯鹤年是位商人,一次在外出经商途中,因海难罹难。噩耗传来,冯夫人钱氏痛不欲生,并立志守节,敬上抚幼,支撑门庭。待其子冯景效长大成人,在母亲守节三十七年后代母请旌,得到了乾隆皇帝的恩准,于是在故居西高楼址冯宅南面晒场边建造了这座节孝坊。
  袁氏孙氏两代完节坊,位于西乡黄墓渡北,为清乾隆钱学曾妻袁氏、钱世泽妻孙氏立。钱学曾为慈城东街钱正宗祠后裔,婚后三年得子钱世泽,不久自己以肺痨亡。袁氏含辛茹苦抚养孤子钱世泽,待钱世泽长大后与孙氏成婚。钱、孙婚后两年得子钱大坤,不久钱世泽因病又殁,孙氏复又独自抚养儿子。钱大坤成人后为祖母袁氏、母亲孙氏请旌,获乾隆皇帝恩准。
  冯氏节孝坊,位于东镇桥下原德润书院前,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慈溪知县钟德溥为应宽妻冯氏立。应宽即为前述应日鹏的孙子,所立牌坊相近,都在原德润书院前面。儒士应宽结婚三年后卒,其妻冯氏哀恸欲绝。有好事者串门欲谋为其立继子,冯氏坚决不答应。说:“吾翁姑未老耄,何遽无子?”不久继姑(即公公的继妻)果生儿子应灏。冯氏以寡嫂抚稚叔,恩勤备至。应灏长大后娶妻,生子应慎修,而不久应灏又卒。又有好事者上门欲为应宽立继子,冯氏回答:“吾叔氏,既有子,一子两祧,例也。奚不可?”来议者遂息。冯氏全力保护这个家,勤勤恳恳,并对祖姑及翁姑、继姑,侍奉葬祭尽力尽礼,人们都称赞其孝。乾隆五十四年(1789)题旌,道光七年(1827)卒,寿九十六岁,以慎修贵赠恭人。
  杨氏节孝坊,位于大西门外横碧桥西,清嘉庆五年(1800)慈溪知县钟德溥为冯德文妻杨氏立。冯德文即是国内著名药号宁波冯存仁堂药号创始人冯映斋的孙子,也是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七代祖。他14岁就随父亲(即冯映斋的长子冯济五)长年累月出没于粤西、云、贵、川等地的深山冷岙中,采办药材,27岁时因长江轮船倾翻而客死他乡(《冯存仁堂膏丹全集》1846年版本说在粤西感染瘴气而死)。冯德文夫人杨氏,见丈夫旅榇归里,就水浆不入,号恸不绝。亲人们都慰谕之,杨氏才开始强进饮食。此后上奉父母,下育孤儿,曲尽孝养。独子冯云湘,善经营药材,家以饶裕。而杨氏不但勤俭,还日夜纺绩不倦。生平足迹不入庵观,并说:宗族亲戚贫窭者还有很多,应当抚恤他们,而烧香佞佛,对人无益。嘉庆皇帝得知她的事迹后,就降旨旌表,筑牌坊于慈城西门外。在她八十岁的时候,亲戚朋友动员她的长孙冯汝霖(冯骥才高祖冯汝霆的胞兄)为杨氏共同祝寿,杨氏不许,并把做寿的金钱拿出来修缮慈溪县忠义节孝祠,修整进出的道路,以便参观行旅。无锡名士秦侍郎瀛曾为杨氏作《冯节母传》,载《小岘山人续集》中。
  树立节孝牌坊,在强调纲常伦理的封建社会,宣扬的是“从一而终”的理念,牺牲的是妇女的自由和权益,但它所蕴含的自立自强、以家为重的精神,在当时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维系家庭关系、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

知识出处

天赐慈城:解读中国古县城的标本

《天赐慈城:解读中国古县城的标本》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慈城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包括慈城七千年的文明史,以及慈城的街巷、城墙、古迹、建筑、宗教文化、名人与故居、风土人情与岁时习俗、民间故事与慈孝文化等,涉及慈城人文与历史的方方面面。

阅读

相关地名

慈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