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贞女畸形的苦难碑——节孝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赐慈城:解读中国古县城的标本》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662
颗粒名称: 二、贞女畸形的苦难碑——节孝祠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5
页码: 151-155
摘要: 本文讲述了节孝祠是旧时封建统治阶级为旌表节孝妇女而为其设立的祠堂。
关键词: 江北区 慈城镇 节孝祠

内容

节孝祠是旧时封建统治阶级为旌表节孝妇女而为其设立的祠堂。慈城节孝祠是专祀受朝廷旌表的节孝妇女的一种传统祠堂,属于女祠。始创于清代雍正年间,分官立和私立两类,形制与传统祠堂基本相同,但官立的节孝祠奉祀的对象是受旌表的节妇群体,祠堂前面要立一牌坊作标志。私立节孝祠一般都附属在宗祠的旁边,专祀宗族内历代受旌表,以及虽未受旌表但已达到节孝标准的节妇。官立节孝祠前厅门与节孝坊合一而建,而私立的不一定在祠前建坊。
  相传清雍正三年(1725)春日某一天,皇宫御书房的龙案上摆放着江南递送上来的奏折,年轻的雍正帝正俯身细细批阅,他在某一奏折中读到江南某府申请筹建“节孝祠”,用以表彰那些守贞守节的妇女。“江南”在清初帝王的眼中是一个特殊的区域,这片地域需要用鼓励“节孝”、标榜“文治”来掌控,这个建议与大清的国策不谋而合。因此,雍正帝很快批准了申请,并下诏:“旌表节义乃彰善大典。节妇年逾四十,而计其守节已满十五年以上者应酌量旌奖。后具标名于祠中祭祀,以阐幽光而垂永久。”在各省、府、州、县各建官立节孝祠一所,祠外建节孝坊,凡节孝妇女由官府奏准旌表的都入祀其中,春秋致祭。
  而古代慈溪县为礼仪之邦,尤重妇节,被称为“节孝”的女子,被载入光绪《慈溪县志》的共有1000余位,第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厚厚四卷,全记录着节妇的事迹。另在光绪《慈溪县志》第三十九卷用整整一卷记载着5000多位节妇的名字。这些名录里的节妇大多数没有事迹介绍,没有名,只有姓,而且跟在她们丈夫的姓氏后面,这似乎表明她们一生的价值就在于把自己的一切完全奉献给夫家。
  另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为何古代男子死了妻子还可以再娶,可以三妻四妾,而女子只能从一而终?其实在古代,法律并没有严格禁止女子再嫁,很多女子都是自己主动要求守节的,例如:慈城诸生冯嘉隆临终前对妻子陈氏提出“善事后人,毋为我自苦”,就是不希望她守寡,许她再嫁的意思。而冯嘉隆去世时,陈氏才二十一岁,后守节五十年。有很多例子表明,古代妇女竭力争取的并不是改嫁的权利,而是不改嫁的权利。《明史·列女传》就记载了九位慈溪籍妇女誓死守节的故事。
  除了《明史·列女传》记载的这几位节妇,还有元朝末年《琵琶记》的作者高明所写的一首《王节妇诗》,歌颂的也是慈溪县一位节妇的故事:
  清清慈溪水,蘋藻被涯涘。昔年修妇职,采撷荐明祀。
  殷勤执豆笾,斋肃事君子。一朝双鸳鸯,别离隔生死。
  死者无还期,生者当同归。奈何姑嫜老,重以膝下儿。
  升堂奉甘脆,篝灯训诗书。庶以未亡人,慰彼泉下思。
  溪水彼可竭,妾身不改节。溪水有停污,妾心但明洁。
  荧荧瑶台镜,玄发今已雪。孤鸾虽不舞,寒影自澄澈。
  溪水常流东,余波总相从。结发为夫妇,永别何由逢。
  青山有元寂,百岁须当同。愿言合欢树,化作垄上松。
  茑萝更缠绵,相依无终穷。
  这位被大作家赞美的王节妇,就是清清的慈溪水养育出来的一位好媳妇。可惜她的丈夫早早去世,抛下她一个人。作为妻子,她本想为丈夫殉情,无奈公婆年迈,儿子年幼,如果一死了之,一家老小怎么办?于是她只能坚强地活下去。她每天起早为老人做可口的饭菜,夜灯下教孩子读书,以一个未亡人的身份撑起整个家,告慰丈夫的亡灵。即使慈溪水枯竭了,她守节的决心也不会改变;即使慈溪水被污染了,她的内心也是一尘不染。不知不觉她的满头青丝已变成白发。孤单的鸾鸟虽然不再飞翔,但水中的倒影依然那样圣洁。慈溪之水东流到海,就像每个人最后的归宿。结发夫妻生死相隔几十年,最后总会在坟墓里重逢。愿曾经见证了这对夫妻恩爱的合欢树,化作他们坟头的松柏。让茑萝藤蔓爬满粗壮的树干,就像这对恩爱夫妻生死相伴,直到永远。
  慈城节孝祠,位于慈城孔庙西侧,为孔庙附属的八个祠堂之一,有祏室三间,飨堂三间,门屋三间,门外石坊一座,符合官立县级祠堂的规格。它原与“忠义”合建一祠,称忠义节孝祠,是当时宁波府下面各县中建筑规模最大的祠堂,“慈邑拱山滨海,苦行奇操,代不乏人,为宁属六邑之最。”可惜至道光初,祠堂历年遭风雨侵袭,已摇摇欲坠。此时冯骥才高伯祖冯汝霖秉祖母杨太夫人命,捐资修建专祠。据县志载:“慈溪节孝祠,岁久陊剥,且庳隘,祔主将无所容。邑绅冯君汝霖,秉其大母杨恭人之命,输白金三千两,改而新之。迁建忠义祠于学中隙地,与名宦祠接。斥其旧址,祠得以广,益屋若干楹,堂基门垫之制于是乎具。几筵式廊,轮奂加美,豆粢镫帛,圭洁以虔。复以其余力并新名宦、乡贤各祠。”从那时起慈城才有了专用节孝祠,所喜至今已竖立在慈城大地二百余年,保存完好,在大殿中间的横梁上还依稀可见修建者的名字“冯汝霖”三字。
  而私立的节孝祠,都是在雍正皇帝下诏数十年以后,慈城的名门望族纷纷模仿官方节孝祠,捐资修建,一般都依附在宗祠的西侧,形制与祠堂相似,但规模较小,朝向大都为坐西朝东,进出的门不大,开在宗祠大门西面小弄内,有些隐蔽,不很引人注目。
  慈城冯氏西桥支在它的宗祠西侧曾建有一座节孝祠,清道光咸丰年间慈城名士秦玉曾撰写《冯氏节孝祠记》一文,把冯氏建祠经过、建祠目的、建祠规模都写得清清楚楚。文中记述道光丙申(1836)年,冯云濠修辑家谱,曾校录冯氏节孝人物,感知自明以前已遗佚不可考,只有明以后冯氏西桥支五世祖妣向太君,矢志纯一。七世祖妣潘太君,节行详见邑志,列为传,而未获请旌,此为冯氏子孙遗憾之事。逮八世而下,虽与乡学宫有人,而未入节孝祠者十之八九。冯云濠不禁慨然自叹:“吾族中多守节之妇,而不克膺有习俎豆,独不可受子孙血食乎?”不久后,刚好冯氏迁惠宗祠于应家巷幽隐经堂右,族人商议建冯氏节孝祠于其旁,奈何当时没有余资,又无空地而未果。到了壬子(1852)春,冯氏宗人以斯文会储有奇,欲回购乃祠西隅隙地,鸠工庀材造楼九间,缭以墙垣,用五个月时间才建成。大家商议于正楼上面分别排列冯氏节孝、贞妇、烈妇历代神主。
  像冯氏西桥支自建的节孝祠,相传慈城其他大家族都有,如陈氏、王氏、姚氏、刘氏、钱氏等。而骢马桥下钱氏的节孝祠,据1937年慈城地籍图所标在光华路大祠堂西侧,方位、形制与冯氏节孝祠一样,只是规模比冯氏那座略小一点。

知识出处

天赐慈城:解读中国古县城的标本

《天赐慈城:解读中国古县城的标本》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慈城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包括慈城七千年的文明史,以及慈城的街巷、城墙、古迹、建筑、宗教文化、名人与故居、风土人情与岁时习俗、民间故事与慈孝文化等,涉及慈城人文与历史的方方面面。

阅读

相关地名

慈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