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孝子灵魂的栖息地——孝子庙(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赐慈城:解读中国古县城的标本》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661
颗粒名称: 一、孝子灵魂的栖息地——孝子庙(祠)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8
页码: 144-151
摘要: 本文讲述了孝子灵魂的栖息地——孝子庙(祠)的历史。
关键词: 江北区 慈城镇 孝子庙

内容

士有百行,孝敬父母当为先。孝道不外乎“敬爱父母,反思先祖”。既是敬本,又是睦亲,孝道是礼法和仁义的统一。
  慈城关于慈孝的古迹比比皆是,最有名的当属董孝子庙(祠)。
  东汉孝子董黯,字叔达,一字孝治。他是大儒董仲舒的六世孙,家住慈城慈湖北岸的谈妙涧。董黯成孝子的故事有多种传说,略说其一:董黯自幼丧父,砍柴为生,与母亲相依为命。当初,黄氏得了一种难治的病,她想喝大隐溪的水,因为大隐是她的故乡。那时董黯母子住在慈湖以北的山脚下,距离大隐有30多里路。董黯经常早出晚归,去大隐挑水给母亲喝,后来又干脆把母亲接到大隐溪边居住。终于黄氏的病好了,他们又返回慈城。有一天,董黯正在劳动,院子里忽然泉涌成渠,那泉水的味道丝毫不逊色于大隐溪的水。乡里人都说董黯孝感天地,董黯却说:“是吾母之慈所感也。”董黯就在涌泉处挖了一口井,让母亲能天天畅饮。后人把这口井命名为董孝子井。当时董黯就将这条渠水取名“慈溪”。到了唐开元年间,县令房琯把句章县治从城山渡迁到慈城浮碧山,他望着不远处阚山脚下的那一条“慈溪”,决定将“句章县”改名为“慈溪县”。
  董孝子庙,最早建于东汉安帝延光三年(124),时人奉诏书命在慈湖谈妙涧边董黯故居立祠崇祀,元时迁城中徐家巷,明万历迁慈城南门。今存有唐大历十二年(777)明州刺史崔殷为慈溪县董孝子庙所撰《重修董孝子庙碑铭》。书法家徐浩书,李阳冰篆额,当时称为三绝碑,为文人所重。宋庆历间(1041—1048)名儒杜醇写下《过董孝君祠》诗。宋建炎三年(1129)县令林叔豹建祠于东山之阳,世称慈溪巷董氏故址。绍兴三十二年(1162)郡户曹董邻摄邑,遂于普济寺西建庙,前后二殿,增祀慈母贤淑夫人。庆元二年(1196)邑令朱堂增修,帅同僚友与邑之士大夫上巳重阳行三献之礼,尚书楼钥记之。嘉定十四年(1221)邑令赵崇遂嘱乡先生杨简题“纯德庙”额,复附唐孝子张无择像于座侧,邑人张虙撰记,遂称董张二孝子庙。嘉熙二年(1238)里士桂壮孙、张龙应等修祠,郡人高衡孙为之序。咸淳元年(1265)邑令金昌年另建张庙于祠之东侧,又建宋孝子孙之翰庙于祠西,而庙仍为专祠。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庙为普济寺僧所坏,邑士告迁神像附于城隍庙。元贞元年(1295)邑主簿刘庆于县西南一百六十步徐家巷内复建。久而圮,延祐元年(1314)邑长乌马儿重建,奉张孙二孝子共祠之。至元五年(1339)邑士刘文建后殿,以奉母夫人像。至正十三年(1353)邑主簿伯颜察儿重修祠宇。明洪武二年(1369)釐正祀典,封为董孝子之神,着令六月六日诞辰,郡守率僚属致祭。越二年,太守张琪以行县(去慈溪祭拜)不便,迁像立庙于郡治南(宁波城中始有董孝子庙),而慈溪庙革其祀。正德十四年(1519)邑令胡琼谓:孝子邑所发祥,乌可不祀?遂以儒学内文昌殿废址创为崇孝祠。嘉靖二十二年
  (1543)邑令陈裒广葺学宫,奉主入乡贤祠。万历四十年(1612)巡抚高举新建祠于慈城南门内,邑人杨守勤有记,岁以二月十三日致祭,讳日也。崇祯十五年(1642)后裔允茂请于巡抚董象恒,复秋季于丁后一日举行。末年允行子又嘉复建启孝祠于孝子庙右。清康熙十年(1671),裔孙尔宏请于布政司袁一相,定春秋二祭。
  董孝子的孝行风范及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人,当地逐渐形成了母慈子孝的民风。旧邑志有载:“邑有董孝子遗风,人知孝爱,乐循理事旧矣。”
  除了董孝子庙,还有位于慈城西徐家巷慈孝坊内,后人以唐张孝子故居改建的张孝子祠,及宋慈湖边纪念孝子孙之翰的孙孝子祠。
  张孝子祠,位于慈城西徐家巷慈孝坊,元末明初张氏故居改为张孝子祠。张无择,字君选,慈城人。唐永隆初,由进士举明经,仕刺史和州。父袁州司马卒,公丁忧,于神龙元年(705)奉棺归葬慈城西30里虎胛山。张无择仕于朝则忠,居于家则孝。负土结庐,三年不栉,七日绝浆,感芝草涌泉之瑞。孝行著闻,今古称叹。服禫,辞禄,庐墓二十年以寿终。宋嘉定十四年(1221),慈溪县令赵崇祔祠于董孝子庙之东侧,元时迁至慈孝坊张氏故址,改宅为庙,明清时改庙为祠,民国二十六年(1937)地籍图中尚标有“张孝子祠”,现改为民居,存大门和后殿。
  孙孝子祠,宋时位于慈湖普济寺西侧。孙之翰,字文举,以仁义孝悌闻名遐迩。孙母病危垂死,百药无效,孙之翰信传闻之说,遂剖腹割下自己的一叶肝,熬糜粥喂母。其母食后如饮酒沉醉,酣睡整宿,次晨醒转霍然痊愈。乡人均谓孝感所致,传为奇闻。当时明州郡守赵伯圭,为宋赵氏宗室后,闻而惊诧。而赵太守的母亲更想见见这位大孝子,于是命慈溪县派员护送至郡邸。太守母子俩察看孙之翰腹部创痕,问当时细况,嗟叹不已,欲将其事迹上报朝廷褒奖。孙之翰谢绝道:“本心救母,不想表扬。”赵太守为此馈赠果礼,鼓乐送归。孙之翰平生友爱兄弟,亲睦宗族,济困扶危,见义勇为,逝世于嘉泰三年(1203),享年66岁,下葬于慈城西北五磊山。今慈城孔庙内,藏有一块镌有南宋进士桂锡孙撰写的《慈溪县孙孝子祠碑记》的原碑。
  汉、唐、宋慈溪出三孝子后,孝风劲刮,至明清时,孝子孝女蜂拥而至。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受皇帝旌表过的孝子除上3位外,还有17位。这些孝子的事迹都生动感人,人们或立牌坊表彰,或立其传于史志,事迹流传于民间。慈城甚至还产生孝子家族,如明代孝子冯象临之家,他曾祖冯世杰在遭遇倭难时弃子救母,冯象临三次冲入烈火中救父母全家,因此慈城当地百姓专门为他建造了冯孝子祠。
  冯孝子祠位于慈城尚志路中段,附于统宗祠内,主要纪念孝子冯象临。冯象临,冯任之子,诸生,明时巡抚山海关,曾几次打退入侵的蒙古军队和清军。有天,位于金家井弄的家里突遇火灾,冯象临先从火焰中背出母亲,又冲入火场背出父亲,挟出弟弟,此时半身已严重烧伤。听闻妹妹还在里面,母亲哭着要亲自去救,冯象临最后一次冲入烈焰救妹妹,终因烧伤过重不幸去世。冯象临奋不顾身救家人的事迹感动了慈城百姓,知县上报朝廷,以建祠颂扬。冯象临年纪轻轻为何有如此孝心,这也许是他受曾祖冯世杰弃子救母之家风影响。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寇突入慈城,仓皇间,冯世杰扶着母亲背着幼子逃命。母亲不小心掉进水里,冯世杰赶紧救母上岸,可是母亲的衣服全湿了,很重,加上受了惊吓,走不动了,于是冯世杰丢下幼子,背起母亲逃命。夜里抵达住所,不一会儿,弟弟把冯世杰丢弃的幼子给抱回来了,全家人惊喜万分。人们都说是孝感所致。冯世杰的孙子冯任后来做了大官,冯世杰和他的儿子冯云龙也因此获得追封。
  慈城的慈孝文化渗透进这块土地的深处,而在清代特别深刻地影响着新崛起的慈城商帮。
  天下商人,皆为利来。然而在慈孝乡风的浸润下,慈溪商人却以慈孝为本,以道义为重,把利益放后,以慈爱著称,形成助人为乐、老少无欺的商业风尚。像清道光时著名药王冯云濠,号称清代的沈万山。他经营的药号遍布全国各地重要码头,其中宁波冯万丰药号是浙东最大的药材批发商号。冯云濠一生生活简朴,但对母亲、家乡却自始至终尽一个儿子、一个游子的最大孝心。对母亲他是远近闻名的大孝子,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述:“好行善事,凡邑之浚河济荒等事不惜千金。”为家乡学子他发起并捐巨资建造新慈湖书院,为让宋元古籍传承下来专门建造浙江著名藏书楼——醉经阁,并废寝忘食地收集家乡文献。
  民国之前慈溪县城及周边原有数十座慈孝牌坊,其中多座与商人有关,如竖立在慈城城南的钱孝子祠坊,为纪念广州敬修堂药号创始人钱澍田的族祖钱秉虔建造。钱孝子秉虔,原名秉乾,为避乾隆帝讳奉部文改乾为虔,字汉宗,号诚庵,监生。幼年家道中落,父亲一生为人友善,客游辽东谋生(开小药店)。雍正三年(1725)年仅14岁的秉虔便徒步去东北寻找父亲。后来父子相遇在辽东一药肆,当时父病,秉虔便以肩贩积资迎父返里。此时秉虔已是19岁了。走到今苏北宿迁地界,不幸父亲得重病,他千方百计为父治病,但百药终不能治。古人相信割股和药可以疗养,正当他祷告上苍保佑并准备割股之时,有一位老者叩门说:“你正是一个天降的孝子,不要毁坏身子。”说完给了他一粒棕色的药丸,父亲服了之后,病就大愈了。从此,秉虔和他父亲一样做个乐善好施的人,每有告贷者,秉虔总是转贷他人,以全父志。他弟弟以及子孙都以他为榜样,全是谦和孝友之人。秉虔死后,上门哭吊者三百余人。后来当地百姓和他儿子继尹修表将他的事迹上告朝廷,乾隆皇帝敕封赐孝子称号,并将其入祀慈溪县忠孝祠,并由县拨款在慈城南门专门建造高大雄伟的孝子祠和门前四柱三开的孝子坊。
  除了钱孝子坊,还有徐孝子祠。徐孝子廷相,字慎斋。清嘉庆慈溪绅士以其孝行状之有司,上报朝廷,得到嘉庆皇帝敕封赐孝子称号,并于道光六年(1826)在东乡建成徐孝子祠。徐孝子家贫业医,开办药店于宁波城东,养活全家人。为人忠厚,做事诚实。不久大疫,其父疾危,孝子焚香吁天以求自己替之,尽心护理,直至父卒。母因伤心过度,眼睛几盲。孝子出入扶持,至老不敢离左右。时人赞美他“夫孝子不必有骇俗之畸行,而足以动天地感鬼神。回父疾于危殆之余,而养衰亲至忘其所苦..”孝子以一个小商人,一个平民,一个儿子,上孝父母,下悌弟妹,在平凡之中,抒写不平凡的大孝,在当时被皇帝敕封确有现实教育意义。
  以上几例与商人有关的慈孝典范,使后来众多商人从小就接受了以诚信为本,恪守信用,反对欺诈,重信取义,以诚制胜的经商理念。尽管商人不是神,也是以盈利为目的,但是他们均以道德信义为依据,以慈孝为根本。他们已经把慈孝作为经营理财的座右铭,在实践中不仅仅针对自己的亲人族人,还推而广之,对于和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和孩子,也孝敬慈爱,尽可能供养矜寡孤独废疾者,让他们都能愉快地生活。
  慈城是中国慈孝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慈孝沃土丰厚,散发着迷人的芬芳,闪烁着人伦道德的灿烂之光。

知识出处

天赐慈城:解读中国古县城的标本

《天赐慈城:解读中国古县城的标本》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慈城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包括慈城七千年的文明史,以及慈城的街巷、城墙、古迹、建筑、宗教文化、名人与故居、风土人情与岁时习俗、民间故事与慈孝文化等,涉及慈城人文与历史的方方面面。

阅读

相关地名

慈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