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南道教圣地清道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天赐慈城:解读中国古县城的标本》 图书
唯一号: 112520020220002656
颗粒名称: 三、江南道教圣地清道观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4
页码: 069-072
摘要: 本文讲述了慈城镇的道教圣地清道观的情况。
关键词: 江北区 慈城镇 道观

内容

慈城清道观位于慈城东门外龙山上,为江南地区的著名道观。清道观始建于唐天宝八年(749),后废。宋绍兴三十年(1160),道士叶景虚重建,又于其右建东岳行宫,尚书楼钥(鄞县人)匾其入观之路曰“列仙游馆”。元至元十七年(1280)清道观遭火灾,二十四年(1287)重建。此后屡废屡建,建筑规模越来越大,最后一次修建是在清光绪十三年(1887),由邑人冯翊廷、冯全墉发起集资建造。明清以来,清道观以其雄伟的建筑、幽静的环境、众多的文物和广泛的影响成为江南著名的道观和浙江的道教中心。清道观有三绝:千年参天古柏、木质奇特转幢、精工五金巨钟。皆令游客叹为观止,在海内外具有很大影响。清道观其门被称为“龙山第一门”,其山为“句章第一山”。
  每逢农历六月二十四雷公生日,众多信徒举夜祭祀。每当冬至夜,成群结队的信徒携被挈枕来观里野宿求梦,为升官、为婚姻、为发财、为前程,以期得到神仙的指引,多时竟达上万人。凡宁波府下面新建庙宇,都欲先来清道观请灵。所谓请灵,即新建庙宇派人来清道观,请道士做道场,待到道气蕴藏,神灵飞扬,就拿去一面已被神仙抚摸过、灵气昂扬的旗帜,挂在新建庙宇门前,其意是指此庙宇有神灵了,已得清道观大神保护。
  清初余姚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登清道观遇冯令仪留宿张炼师房》诗:“小舟风浪泊江干,邂逅良朋上翠峦。云割山川皆半面,天分肥瘦觉千般。送春始听鹃声早,话旧何妨酒量宽。道院重修须记事,莫将顽石一般刊。”
  清道观最神奇的是钟声。清道观的铜钟用材纯正,铸作精良,参音合律,声音洪亮动听,体形比现在天童寺中的那口重达6500公斤的青铜钟还要大。让人惊叹的是,巨大的钟体竟是用头发丝编织而成的绳索悬吊起来的,绳粗如手臂,由一根根纤细发丝凝聚成力量,其魔力让我们感受到“千钧一发”这个成语的真实含义。其实,清道观巨钟的神奇不光在于它的大,还在于它的声音。每当撞击时,钟声音质清脆洪亮,可远及方圆20余里,大有古人诗中所说的“晚钟破岩腹,荡出四天惊”的感觉。
  关于这口钟的神奇之处,有人解释说是因为在铸钟时,有许多善男信女为了表达功德,曾将身上的金戒指、金镯子等饰物投入到熔融的铜水之中,使钟在孕育时有了灵性;有人认为是铸钟工匠的才智在钟的身上淋漓尽致地发挥所致。另传清道观的钟声原本可以传得更远些,因为铸造大钟的道长是个传道高人,他能使钟声随着他的脚步传扬,他走到哪钟声就传到哪里。钟铸好后,道长便要去云游四方传播钟声,早晨临行前,他嘱咐敲钟的小道士,待他离开七七四十九天后方可敲钟,千万不能早敲。小道士点头满口答应。谁知刚等到中午,小道士就急不可耐地敲响了大钟。而此时,道长正好走到钱塘江边,所以清道观的钟声最远也只能传到杭州。
  慈城的宗教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不但佛道并存,连耶稣教也相安相生,足见慈城是一座崇尚山水,崇尚文明,崇尚文化,崇尚和谐的古城,长期以来,各种文化相互渗透、交融。

知识出处

天赐慈城:解读中国古县城的标本

《天赐慈城:解读中国古县城的标本》

出版者:宁波出版社

本书介绍慈城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包括慈城七千年的文明史,以及慈城的街巷、城墙、古迹、建筑、宗教文化、名人与故居、风土人情与岁时习俗、民间故事与慈孝文化等,涉及慈城人文与历史的方方面面。

阅读

相关地名

慈城镇
相关地名